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

    作者:杜建青;张代富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5年5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50例单纯性ACS患者(单纯性ACS组)与50例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ACS合并心律失常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于每晚睡前服用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同工酶(CK)、血浆vWF(%),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N)、白介素-1β(IL-1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进行比较,并对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除LDL-C外,两组治疗前后其他血脂指标、AST、ALT、CK、血浆vWF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ACS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随着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递增而升高.结论 ACS合并心律失常与炎症因子存在正相关,说明炎症因子可能是ACS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抗凋亡作用,治疗ACS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及对血清VEGF、NT-proBNP、hs-CRP、Fg的影响

    作者:余新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及对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就诊的AMI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PCI.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住院时长分别为97.5%和(14.23±5.06)d,均优于对照组的77.5%和(20.64±1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LEVF、LVEDD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且观察组LEVF、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 d、1 w后,两组NT-proBNP下降,而VEGF、hs-CRP、Fg均在治疗1 d时增高,治疗1 w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TIMI血流Ⅲ级患者比例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PCI可有效提高老年AMI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及生物标志物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croRNA-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龙刚;安毅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croRNA-1(miR-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UCA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纳入病例组,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3±8.1)岁.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4.6±9.2)岁.留取对照组入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的血浆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UCA1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浆miR-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UCA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血浆miR-1水平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到高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入院后2 h、14 d的血浆mi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UCA1水平先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4 h降到低值,随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入院后2 h、14 d时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R-1与UCA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血浆miR-1与UCA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98、-0.492、-0.531、-0.596、-0.422、-0.495,P均<0.05).结论 MicroRNA-1、UCA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异常表达,并且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林德兴;王琳;范张欣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Tn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Tn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Tn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NP、cTn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作者:王军;陈浩;李世敬;井立省;潘黎明;刘晶晶;张安宁;胡新科;冯静;刘小华;邹爱春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494例患者资料,男性163例,女性331例.CA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SCF患者62例纳入病例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4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从住院数据库中获得.结果 SCF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05)×109/Lvs.(0.11±0.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5.376,95%CI:3.660~7.897,P<0.001)是SCF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567,95%CI:4.634~12.350,P<0.001)和空腹血糖(OR=1.266,95%CI:1.087~1.474,P=0.002)是SCF的危险因素.SCF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SCF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CI:0.843~0.916).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口服巯基供体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硝酸酯耐药的实验观察

    作者:陈良;蒋锦琪;冯辉

    目的 探讨巯基供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硝酸酯耐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组)、硝酸酯组(ISMN组)、硝酸酯耐药组(NT组)和用药组(NT+NAC组),各8只.除正常组,其他各组通过球囊内皮剥脱联合高脂饮食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ISMN组灌胃给予ISMN 25 mg,1/24 h;NT组灌胃ISMN 25 mg,1/12 h;NT+NAC组则同时灌胃ISMN 25 mg和NAC 100 mg,1/12 h;AS组和正常组不予干预.用药7 d后,取腹主动脉,分别进行病理学观察、血管环舒张反应检测以及血管总巯基(T-SH)、超氧阴离子(·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和亚硝酸盐(NO2-)测定.结果 各建模组HE染色后,均可见内膜不同程度的增厚,大量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脂质沉积.各组血管环的舒张幅度均随硝酸甘油(NTG)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当NTG为10-9 mol/L时,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NTG浓度为10-8~10-4mol/L时,与正常组比较,AS组、ISMN组、NT组以及NT+NAC组血管舒张幅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SH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以及NT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2-、MDA、ET-1和NO2-含量: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NT组呈升高趋势,除正常组与AS组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SOD含量低于正常组,且NT+NAC组SOD含量高于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补充巯基、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硝酸酯耐药的效应.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菁桦;淡雪川;黄守莲;王艳;詹洮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照组使用硝普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88.6%,对照组有效率65.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4.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2.9%,实验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后副作用小,且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均有良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作者:宋秀荣;王永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60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41~57(49.53±4.3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纳入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连续治疗15 d.正常组于入组时、心衰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15 d后检测一氧化氮(NO)、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酮-前列环素F1a(6-keto-PGF1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BNP较治疗前下降,LVEF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BNP下降,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NO与LVEF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keto-PGF1a均升高,vWF降低,而观察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6-keto-PGF1a以及v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更显著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修正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

    作者:赵春生;王艳飞;孙海艳;赵春梅;梁浩;李俊峡

    目的 研究修正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NSTEMI患者312例,依据修正休克指数(MSI)和乳酸(LA)水平将患者分组,分别为MSI≥1.2组与MSI<1.2组,和LA≥2 mmol/L组与LA<2 mmol/L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统计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N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MSI≥1.2组与MSI<1.2组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与LA<2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1.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显著高于MSI<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L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8.59%.MSI和LA的AUC分别为0.794和0.822,对NSTEM患者的短期预后预测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I和LA均对N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LA的预测力更高.

  •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

    作者:张海泉;王志勇;敖祥生;刘汉东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 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刚;赵芹;刘健;马果丰;刘学彬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 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FDG-PET/CT在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感染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璋;谭元卿;梁棹茹;魏会兴;杨世燕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5月对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胸心外科6例胸骨正中切口胸主动脉置换术后怀疑深部隐匿性感染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的影像对6例患者的人工大血管感染范围及位置进行判断,引导手术方法与切口的选择进行清创引流,肌瓣修复.结果手术探查6例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患者,均存在深部纵隔感染,其中5例感染蔓延到人工血管周围,另一例累及血管壁,2例合并胸骨感染;本研究中6例患者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诊断准确.结论 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纵隔和人工血管周围隐匿性感染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可用于引导手术清创.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RyR2及UCP2蛋白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研究

    作者:王娟丽;张利;高晓梅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兰尼碱受体2(RyR2)及解偶联蛋白2(UCP2)蛋白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陕西省周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4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6例(NSTEMI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RyR2、UCP2及心肌肌浆网Ca2+-ATP酶2a(sSERCA2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yR2、SERCA2a、UCP2及SIRT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抗栓治疗后上述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上述蛋白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yR2及UCP2蛋白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 PCI治疗重症冠心病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作者:陈宗宁;赵渊;庄莉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重症冠心病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冠心病患者7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43~78岁,平均(56.82±7.27)岁.所有患者分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SES组,54例)及金属裸支架组(BMS组,21例).术后随访12~27个月,对比SES组和BM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等.结果 75例患者中共86处病变,共成功置入107枚支架.SES组置入72枚支架,平均直径为(3.01±0.32)mm,平均长度为(23.10±4.32)mm;BMS组置入35枚支架,平均直径为(3.03±0.30)mm,平均长度为(22.43±4.26)mm.两组支架平均直径及平均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ES组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发生率为7.4%,BMS组发生心血管事件6例,发生率为28.6%,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7个月,结果显示BMS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7.6%,高于SES组的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TLR率为33.3%,高于SES组的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重症冠心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要优于金属裸支架.

  • 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6测定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晨;胡佳云;戴红芬;罗雪亭;刘旭光;徐庆;吕永楠;徐红梅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A(IL-17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2016年5月~12月收入的UAP受检者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受检者50例、非冠心病受检者3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酶联免疫实验(ELISA)分别检测受检者发病就医后6 h,12 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血清中IL-6、IL-17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病6 h内,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都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2 h内,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 h后,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与血清内细胞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病6 h内,SAP组细胞内与血清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IL-6、IL-17A在UAP受检者中明显升高,特别是胞内细胞因子升高水平更加明显,可能更早反映了机体的炎症情况,但UAP发病机制复杂,对其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 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安欣华;李敏;任福秀

    目的 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区农村人群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北京石景山区35~59岁农村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调查了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根据调查时测得的体重与25岁时的体重差值将研究对象分为<-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三者有一个及以上定义为血脂异常.探讨25岁之后长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015人纳入分析,体重变化<-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92%、32.05%、29.53%、39.91%和58.08%,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以及25岁时的体质指数(BMI)等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长期的体重增加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体重变化-2.5~2.5 kg组相比,体重变化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其血脂异常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86(1.18~2.94)和4.28(2.78~6.60).结论 25岁之后的体重增加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独立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微粒的影响

    作者:刘芳;王丽萍;刘首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 0~2级占51.02%,TIMI 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 0~2级占20.41%,TIMI 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择期PCI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康郁琪;刘班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纳入80例ACS合并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观察组采用择期PCI.随访6月,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空腹血糖(FBG)、血清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结果 两组靶血管数目、管腔直径狭窄率、支架置入数目和平均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MACE、CIN明显低于对照组,MPAR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FBG、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TLR-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合并DN患者选择择期PCI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低MACE、CIN,改善血糖和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 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对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莉;吴晓鹏;王选琦

    目的 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 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朱小莉;周云;孙晓靖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冠脉造影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85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5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29~78岁,平均(60.35±10.04)岁.入选者首次行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9例)与非冠心病组(5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尿病及吸烟史等资料.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中男性、高血压、肥胖、高LDL-C、低HDL-C、糖尿病及吸烟史的比例升高,年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876,95%CI:1.452~2.345)、性别(OR=1.755,95%CI:1.430~2.486)、肥胖(OR=1.268,95%CI:1.011~1.567)、高LDL-C(OR=1.928,95%CI:1.478~2.559)、低HDL-C(OR=1.378,95%CI:1.045~1.981)、糖尿病(OR=2.345,95%CI:1.526~3.677)以及吸烟史(OR=2.239,95%CI:1.460~3.329)均为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无高血压、肥胖、高LDL-C、低HDL-C、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男性、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史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更严重,应予以重视.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冠心病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王全河;翟关群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心病患者中近远期疗效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40例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40例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及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记录随访2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术组再次气管内插管率高于PCI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8/20)vs.2.50%(1/40),P<0.05];两组手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入院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1/40)vs.18.92%(7/40),2.63%(1/40)vs.16.22%(16/40),10.53%(4/40)vs.40.54%(15/40),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PCI术和OPCABG术在近远期死亡率相似,但OPCABG术后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正五聚蛋白-3、脑钠肽、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剑锋;仵高强;陈春红

    目的 探究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正五聚蛋白-3(PTX-3)、脑钠肽(BNP)、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依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Ⅱ组(28例),NYHAⅢ组(32例)以及NYHAⅣ组(30例).同期选择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入组后,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TX-3、ST-2、MR-proADM水平,BNP水平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 对照组、NYHAⅡ组、NYHAⅢ组以及NYHAⅣ组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心功能下降其水平越高;检测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有可能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情的手段之一.

  •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亚文;胡永寸;郭山岭;刘刚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特点,探讨其对AHCM的诊断指导价值.方法 对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A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时期我院正常体检人群50名为对照组.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有无特征性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T波倒置伴ST段下移及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均超过正常值;在ST段分别表现为V3~V6和Ⅱ、Ⅲ、aVF下移;且有42例出现V3~V6 T波倒置.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V,T波对称性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心电图诊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辅助指导价值,对AHCM患者早期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其疾病确诊率.

  • 血栓弹力图与流式细胞术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评价

    作者:郭晓玲;时阳成;邵雪松

    目的 以流式细胞术(FCM)为参照,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实施PCI术的患者75例,术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7 d采用FCM测定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表达率,采用TEG检测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记录并分析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同时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不同氯吡格雷反应性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根据FCM检测结果,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差)21例(28.0%),中等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一般)36例(48.0%),低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好)18例(24.0%).TEG结果表明,当ADP抑制率<38.9%时,提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95%CI为0.952~0.9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0.05).结合ADP抑制率<38.9%,22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较差,因此ADP抑制率与PAC-1、CD62P表达率拟合度较高.随访期间,氯吡格雷反应性好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当ADP抑制率为<38.9%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与FCM检测PAC-1和CD62P表达率所得结果拟合度较高,提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可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特征量化分析评估士兵应激损伤

    作者:肖利军;王新玲;高鸿雁;骆利;罗晓民;李俊峡

    目的 探讨基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特征量化分析技术评估士兵应激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58名新兵与57名老兵,以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HC2180-D型指夹式无创血流参数检测系统,对图片刺激前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VBF)特征量化参数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将主观应激报告(简明心境量表)和客观应激参数(唾液皮质醇水平)作为效标.结果 在负性情绪图片刺激条件下,两组特异性指标回缩充盈分数(CDF)与血管回缩期面积重心纵坐标(Y2)值明显升高(CDF:F新兵=7.44,P<0.01,F老兵=4.77,P<0.01;Y2:F新兵=3.60,P<0.05,F老兵=4.98,P<0.01);组间差异比较新兵组大于老兵组(CDF:93.89±10.50/89.83±9.32,t=2.18,P<0.05;Y2:36.39±6.31/34.05±6.07,t=2.00,P<0.05).CDF值与BPOMS总分呈中度正相关(r新兵=0.51,r老兵=0.49,P<0.05);Y2值与BPOMS总分呈中度正相关(r新兵=0.48,r老兵=0.45,P<0.05).结论 基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特征的量化分析,对士兵应激状态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可操作性.

  •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锦龙;刘欢;罗远林;周学锋;罗永全;刘洪波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CIE)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E分为:CIE组(32例)和非CIE组(8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PCI术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间发生CIE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的117例患者中32例发生CIE,较非CIE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前DAPT时间、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出血后单用氯吡格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45,95%CI:1.145~3.564)、男性(OR=1.148,95%CI:0.276~1.183)、糖尿病史(OR=2.227,95%CI:1.274~3.284)、合并心力衰竭(OR=0.524,95%CI:0.311~0.837)、胃溃疡病史(OR=0.651,95%CI:0.329~1.417)、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OR=3.157,95%CI:1.462~8.917)均是PCI术后使用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OR=1.418,95%CI:1.216~1.63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后停用DAPT均是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是其保护因素,为我们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 高血压合并PAF患者左心功能、心脏结构特点及与BNP、ET水平的关系

    作者:郝霁萍;贺少辉;马宏恩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患者左心功能、心脏结构特点及与脑钠肽(BNP)、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西安市第九医院确诊的高血压合并PAF组(即PAF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组7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7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质量指数(LVM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检测血清BNP和ET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AF组的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PAF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AD、LVES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SV、C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PAF患者血浆BNP、ET水平与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患者的LVEF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SV、CO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左心功能下降、发生较为明显的心肌重构,且与患者血浆BNP、ET关系密切.

  •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作者:黄金稳;牟建军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征分析.方法 选取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65岁的患者250例,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5例.统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结果.根据冠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01).糖尿病组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1),单支病变、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01).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冠脉病变部位累及LAD、LCX和RCA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脉病变支数更多、Gensini积分更高(P<0.001).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广泛和严重,具有更高致死风险.

  • 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张元;雷少青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恢复缺血心肌的有效灌流.然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流后其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不仅IRI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1].目前,糖尿病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几种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钙信号传导异常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磷脂代谢障碍等.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病变及防治进展

    作者:薛阳红;刘宏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患病率较高,占冠脉狭窄患者的41%~67%[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现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左主干和多支血管严重病变的重要外科手段,在美国,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CABG手术.虽然用乳内动脉桥重建前降支血流较大隐静脉明显获益已被大家公认,但整体来看,大隐静脉仍是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桥血管1年内的闭塞率是12%~20%,7年后闭塞率增加至超过50%[2].静脉桥血管闭塞直接影响了CABG后患者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术后冠脉桥血管通畅率成为心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桥血管再狭窄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一氧化氮及相关特殊体液因子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李海明;张源波;和渝斌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除遗传及环境因素外,体液因素也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管舒张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儿茶酚胺及血管内皮松弛-收缩因子系统等,明确体液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从这一方面给予针对性治疗,对其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 氢气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

    作者:郑旻;王含伊;杨巍

    氢气,空气中的固有成分之一.氢气的获取主要通过电解水及金属镁与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既往被认为是惰性气体,随着氢气的抗氧化能力的发现[1],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氢气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目前研究发现,氢气对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心血管相关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心脏移植等,发生氧化应激等作用,氢气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综述旨在总结有关氢气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中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的阐述.

  •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作者:孙雨萌;左海奇;田野

    动脉粥样硬化(AS)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是全球首要致死疾病.巨噬细胞是AS病变中丰富的一类细胞,从AS病变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局部区域的血流处于非层流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渗透到血管内膜,高脂血症患者尤为明显,血管壁上LDL经过氧化等修饰后激活内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循环中单核细胞在血管壁的粘附、滚动、跨内皮迁移,导致内膜单核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后,分化成巨噬细胞摄取修饰后的脂蛋白成为泡沫细胞.逐渐积累在内皮的泡沫细胞凋亡,若凋亡的泡沫细胞没有被及时清除,逐渐导致血栓和炎性坏死核心的形成.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进一步加剧炎症,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这一观点被认为是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但近有研究揭示了AS斑块中巨噬细胞聚集的机制及功能.

  • 弱激光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陈珠英;郭新峰;阴慧娟;李迎新;王增武;吴小光;吴金鹏

    目的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证据系统性总结和评估弱强度激光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降压疗效.方法 电子检索国内外主要中英文电子数据库自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弱激光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发表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6篇研究文献合计417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弱激光治疗组与弱激光安慰对照组比较:收缩压(SBP)变化及舒张压(DB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相对基线降低11.31 mmHg(95%CI:-17.93~-4.68)和6.77 mmHg(95%CI:-7.81~-5.73);②弱激光治疗组与降压药物对照组比较:降压药物组降压疗效优于弱激光治疗组;弱激光联合药物治疗降压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00 mmHg,95%CI:-27.73~-14.27);③弱激光治疗组与非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其SBP、DBP及MAP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7 mmHg(95%CI:-3.81~-0.13)、-1.22 mmHg(95%CI:-1.88~-0.57)及-1.39 mmHg(95%CI:-2.03~-0.75).结论 弱激光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疗效.但本研究纳入试验数有限且多数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 针刺与服用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张磊;曾宪涛;田国祥;刘小平;尹仁芳;张华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7年2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5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4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降低收缩压(针刺vs.降压药:SMD=-0.66,95%CI:-1.03~-0.29,P=0.0005;针刺联合降压药vs.降压药:SMD=-1.14,95%CI:-1.31~-0.96,P<0.00001)、降低舒张压(SMD=-0.61,95%CI:-1.02~-0.21,P=0.003;SMD=-1.10,95%CI:-1.63~-0.58,P<0.0001)、降压疗效(RR=1.10,95%CI:1.03~1.17,P=0.004;RR=1.19,95%CI:1.13~1.25,P<0.00001)、症状疗效(RR=1.21,95%CI:1.11~1.31,P<0.00001;RR=1.19,95%CI:1.09~1.31,P=0.0003)和综合疗效(RR=1.38,95%CI:1.14~1.66,P=0.0008;RR=1.20,95%CI:1.07~1.33,P=0.001)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单纯针刺、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各方面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由于部分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该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PCI简单与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年随访结果的Meta分析

    作者:张俊蒙;李宇;郭德天;李海宴;任学军;张宇晨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7月,收集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纳入4个RCT研究,共14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RR=1.50,95%CI:0.98~2.29,P=0.06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0.97,95%CI:0.62~1.51,P=0.889)、心源性死亡率(RR=1.09,95%CI:0.49~2.44,P=0.832)、心肌梗死发生率(RR=1.69,95%CI:0.92~3.09,P=0.090)、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RR=0.92,95%CI:0.53~1.61,P=0.774)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1.00,95%CI:0.47~2.14,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CI简单策略相比,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未增加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而言,PCI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 心房颤动合并卒中患者左心耳封堵围术期护理观察2例

    作者:张春;王琼英;胡浩;王海霞;马蔓娟;石夏兰;张银雪;寇晓庆;白锋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形成血栓致卒中或致心力衰竭,非瓣膜性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1,2],5年卒中发生率达20%~25%,卒中后1年死亡率为30%[3],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常用的方法,但其存在血药浓度不稳定、服药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弊端[4].房颤持续48 h即可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易附着于左心耳,是常见心源性血栓的好发部位.60%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超过90%以上血栓形成于左心耳[5,6],左心耳封堵术(LAAC)减低了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是预防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7],尤其适用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我院为2例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术后随访3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肥厚型心肌病家系MYH7、TTN、GLA基因突变1例

    作者:赵雯娜;王芳;邢晓博;刘福颂;尚兴福;张克传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引起的心肌病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者常有猝死风险,是运动性猝死的常见病因[1].我院收治了1例肥厚性心肌病儿童,该患者同时携带三种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临床罕见,报道如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