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苏红梅;周云;曹静;李丽

    目的:评价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时间及住院花销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等指标,评价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6例(11.54%),对照组发生36例(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住院花销及对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仅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疗效,其成本低廉及良好的护理效果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作者:吴龙梅;曹雪滨;李俊峡;田新利;崔振双;石宇杰;孙家安;韩运峰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边支受累情况及边支血管支架置入数量、术中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简单、方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遵循指南的治疗在地方区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嘉隆;谭祥地;梁思宇

    目的:分析遵循指南的治疗在地方区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5年8月于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28例的病历资料,评价其与2012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符合率,利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符合指南的病历(符合组)和不符合指南的病历(未符合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遵循指南治疗的因素。结果在这328份病历中,有187份完全符合指南,符合率为57.01%,该组的平均年龄为(52.17±12.85)岁,而另外141份则不符合或不全符合指南规定,平均年龄(51.43±11.08)岁,比较符合指南组和未符合组患者的临床基线水平,他们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组心梗/心绞痛的再次发生率(P=0.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38)均显著低于未符合组,而其住院天数显著短于未符合组(P=0.027);医师中级职称是影响遵循指南应用的危险因素(OR=1.545,95%CI:1.311~1.804, P=0.025),而学历研究生为遵循指南应用的保护因素(OR=0.646,95%CI:0.447~0.945,P=0.045)。结论遵循指南的治疗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时间,但在地方区级医院的推广应用仍不足,中级职称和大专/本科学历医师对指南的认识和应用不够,应加强学习。

  • 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芳;赵艳伟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择期行冠脉介入诊治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双心护理干预;分析其心理特征变化及对护理满意度、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入院时基本资料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P=0.012),抑郁评分(P=0.010),护理满意度(P=0.029)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0.011)。结论双心护理干预可降低择期冠脉介入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 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段文慧;徐浩;王翠萍;高洪春;李运伦;陈玉善;彭广操;关怀敏

    目的:观察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对131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活心丸(浓缩丸)或安慰剂进行治疗8周,其中48例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总运动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0.1 mV或出现心绞痛的时间、诱发心电图ST段大下移程度、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下移超过0.1 mV的导联数、运动代谢当量)、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总评分、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炎性因子以及血脂。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试验组的ST段下降≥0.1 mV导联数较治疗前的减少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V4、V5、V6导联ST段大下移幅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炎性因子与血脂指标组间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结论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循证护理应用

    作者:朱文霞;薛素梅;姬晓艳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护理要点,探讨循证护理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且采用IABP的方式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循证组(n=21)和常规组(n=23),循证组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64.3±12.5)岁;常规组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64.6±12.6)岁,采用的检测指标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等,了解患者满意度,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循证组患者治疗后恢复基本生命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总结得出,循证组患者对护理有更高的满意度达80.95%,与常规组的65.22%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5.24%,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IABP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护理方式的选择,正确的循证护理与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能够恢复危重疾病的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

    作者:王月文;孙更新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00 ms将选取的159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100 ms)81例和观察组(QRS≥100 ms)7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Killip心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2018.06±536.45)pg/mL]、肌酸激酶(CK)[(1523±9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1±15)U/L]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61.05±338.64)pg/mL,(861±53)U/L,(91±13)U/L],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1.93±4.19)%]显著低于对照组[(53.56±5.42)%](P<0.05)。观察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Ⅰ级显著低于对照组,Ⅱ级及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能够有效反应AMI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状况,与心肌细胞损伤有直接相关性,QRS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越差。

  •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作者:武云涛;姚璐;田国祥;张薇;夏常泉;刘辉;王晓兵;高迎春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陆军总医院门诊体检的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167例。按血脂水平分为3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归入辛伐他汀40 mg组(57例,辛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片100 mg/d,12个月);2.6 mmol/L≤LDL-C<3.4 mmol/L归入辛伐他汀20 mg组(65例,辛伐他汀20 mg/d,阿司匹林片100 mg/d,12个月);LDL-C<2.6 mmol/L归入对照组(45例,未服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片)。于用药前及用药12个月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入选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颈动脉、腹主动脉、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IMT值均降低,而对照组IMT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LDL-C和T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FM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FMD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N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逆转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作用机制与降低TC、TG和LDL-C有一定关系,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可能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考虑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

  •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的影响

    作者:李道鸿;徐晓;杨旭枫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生长分化因子15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比较血糖控制效果及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8.56±1.20)mmol/L、餐后2 h血糖(8.97±1.0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1±1.02)%相比于治疗前均下降,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9.93±1.50)mmol/L、餐后2 h血糖(9.01±1.5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7±1.54)%水平,(P均<0.05),治疗后两组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结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能更有效的控制血糖并改善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表达。

  • PCI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靳海斌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测定、比较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前的EDV、ES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的EDV、ESV值明显降低,LVEF值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EDV、ESV、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研究组心尖帽、前间隔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的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SV)值均明显降低,局部射血分数(rLVEF)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PCI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应用RT-3DE能够对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顾爱芹;王立春;徐红;倪晓苏

    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探讨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照组(61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使用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抑郁度、焦虑度)、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后心绞痛情况。统计1年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次入院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得分、焦虑量表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得分、焦虑得分、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心绞痛发作、病情稳定、疾病认知、对正常生活影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一年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次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9.67%vs.36.0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

  • CAVI评估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对高龄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患者血管僵硬度的影响

    作者:王晓兵;魏万林;田国祥;张薇;武云涛;夏常泉;姚璐;刘辉;赵步长

    目的:通过无创血管动脉硬化诊断系统检测高龄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评估糖尿病肾病血管僵硬度,同时评估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对血管僵硬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于陆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75岁以上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患者90例,男性85例,女性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针对患者原发病给予严格的血糖控制。对照组在控制血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脑心通胶囊。持续治疗2周后停丹红注射液,继续脑心通胶囊药物治疗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24 h的尿蛋白定量、CAVI变化。同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情况,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55.5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 vs.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和CAVI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和CAVI值明显下降,[(0.45±0.07)gvs.(0.22±0.06)g],[(8.71±0.79)vs.(7.88±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患者的血管僵硬度升高,经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后血管僵硬度改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心脏-脚踝血管指数检测可作为评估高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状态的经济实用指标。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联合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常晓冬;刘宝鑫;徐元熙;骆家晨;戴黎明;侯磊;李伟明;魏毅东

    目的:评价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58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和非血栓抽吸组,每组各179例,同时根据各组患者有无术中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亚组分析。在PCI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分别记录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手术前后的心肌酶峰值,术前及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sum-STR),出院后记录术后1年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果两组间及各亚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亚组间术前血小板数及MPV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亚组术后血小板数量及MPV值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且使用亚组的术后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未使用亚组(P均<0.05),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结论 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并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 麝香保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攀登;吴远慧;谷伟;董利平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联合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TG、TC、LDL-C、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VEDV、LVES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hs-CRP、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4 h后联合组LDH、CK-MB、cTn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显著不良反应。结论麝香救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AMI疗效显著,无显著不良反应,值得应用于临床。

  • 丹皮酚对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李前宽;郑潇然;龚明玉;范彦芳;屈敬阳;周晓慧

    目的:讨论丹皮酚对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7只)、模型组(8只),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各8只,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7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模型组:高脂饮食25 g/只/d饲喂,连续8周,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大鼠高脂饮食25 g/只/d,连续8周,然后给予不同剂量(低、中、高)的丹皮酚(30、60、120 mg/kg·d)灌胃,连续8周;辛伐他汀组:高脂饮食25 g/只/d,连续8周,然后辛伐他汀10 mg/kg·d灌胃,连续8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C、TG、LDL-C以及LDL-C/HDL-C比值升高,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各血脂指标均改善,同时,高剂量组的各血脂指标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剂量组较模型组TC和LDL-C/HDL-C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较对照组ICAM-1、VCAM-1、MCP-1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ICAM-1、VCAM-1、MCP-1表达均降低,丹皮酚干预的高剂量组ICAM-1、VCAM-1、MCP-1表达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剂量丹皮酚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同时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NADPH氧化酶在Ang II介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何茜;蔡超;陈珍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介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是否通过NADPH氧化酶/P38MAPK途径。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组干预:①Control组:仅加细胞培养液;②AngⅡ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入AngⅡ;③apocynin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apocynin;④AngⅡ+apocynin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入AngⅡ以及apocynin(n=6)。干预24 h后测定NADPH氧化酶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检测P38MARK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Control组、apocynin组、AngⅡ组、Ang II+apocynin组凋亡比例分别为(12.20±1.18)%、(14.71±3.88)%、(62.33±4.79)%、(13.67±2.59)%。与Control组比较,AngⅡ组凋亡比例明显增加,而AngⅡ+apocynin组凋亡比例较AngⅡ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ntrol组比较,加入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后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而仅加入AngⅡ的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apocynin组的NADPH氧化酶活性较AngⅡ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细胞比较,AngⅡ作用后,P38MAPK表达增加,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ng II+apocynin组较AngⅡ组P38MAPK表达降低,凋亡蛋白Bax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管紧张素II通过NADPH氧化酶/P38MAPK途径介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

  • 内源性硫化氢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相关研究

    作者:曹春辉;黄军;陈小亮;朱丹;刘佳;李韧

    目的:探究内源性硫化氢(H2S)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4月在郴州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及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10例,男性98例,女性12例,年龄38~71岁。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组(52例),无主动脉夹层为对照组(58例)。同时,选择无高血压的健康人为健康组(50例)。采用荧光免疫偏振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Hcy的浓度和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检测EDTA抗凝血浆中的H2S浓度。ELISA法检测各组胱硫醚-β-合成酶(CBS)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含量。提取EDTA抗凝全血DNA,CR-RFLP法检测MTHFRC677T及CBS844ins68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观察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18.1±3.5)μmol/Lvs.(12.4±4.7)μmol/L]、[(18.1±3.5)μmol/L vs.(10.3±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维生素B12和H2S在健康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叶酸较健康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低于健康组,CT和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健康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80.0%,而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44.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CBS844ins68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THFR含量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降低,Hcy浓度显著升高,进而引起Hcy和H2S的失衡,推测遗传方面的原因是该类患者存在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携带T等位基因。

  •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杨黎明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CHF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0~80岁,平均(64.28±8.31)岁。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四组,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33例)和Ⅳ级(24例)。依据出院时BNP水平分为正常组(BNP≤100 pg/mL,21例)和升高组(BNP>100 pg/mL,59例)。采用ELISA法对80例CHF患者的血浆BNP浓度进行测定,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于出院后继续跟踪随访2年,主要随访内容包括病死率、年平均住院次数及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外周血BNP水平及LVEDD逐渐升高,LVEF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年,升高组死亡率、年平均住院次数较正常组升高,年平均住院时间较正常组延长,(15.3%vs.4.8%),[(3.1±0.7)次vs.(1.5±0.5)次],[(51.9±12.9)dvs.(30.1±8.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升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损伤指标动态变化的价值

    作者:顾永林;郭俊林;蒋灵霓;庹田;夏红安;李宇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心肌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发病在12 h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8例,分别检测再灌注前、治疗后2h、6h、12 h、24 h、36 h、48 h、3d、4 d直至第7 d血浆中的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s-CRP、Fib及D-D的水平变化。结果 MYO出现时间早,12~24 h达峰值,36 h后基本恢复正常;CK-MB16~24 h达峰值;cTnI维持时间长,18~24 h达峰值;hs-CRP浓度逐渐下降;D-D在溶栓治疗6 h后达峰值;Fib经治疗后降低缓慢。结论 STEMI患者MYO和cTnI的测定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hs-CRP是对心肌损伤的判断有一定价值;D-D对治疗效果的监测也有一定意义。

  • 急诊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作者:占志刚

    目的:分析急诊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心肺复苏对急诊猝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急诊科救治的150例急诊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从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猝死前先兆症状、诱因、猝死发生场所、猝死发生季节及时间等方面分析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猝死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150例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0~79岁发生率明显高于≤39岁、40~59岁、≥80岁年龄段,既往有心血管病史者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有先兆症状者明显高于无先兆症状者,有明确诱因明显高于无明确诱因者,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急诊猝死发生的具体时间分布分析,4~12时是急诊猝死发生的高峰期,随后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16~20时又小幅升高。0~4时是猝死发生率低的时间段。150例猝死患者中,142例为院外猝死,仅11例患者得到了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心肺复苏救治,共复苏成功5例,复苏成功率3.33%(5/150)。结论急诊猝死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心脏性猝死是主要原因。现场第一目击者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结合专业人员除颤及药物对症治疗可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 促血管生成素-1在心肌梗死大鼠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血管新生中作用

    作者:赵瑞平;韩炜;李洪宇;孙凯;胡江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大鼠后是否通过促血管生成素-1(Ang-1)介导血管再生。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经手术干预后死亡10只,假手术组(9只)、对照组(11只)及移植组(10只)。假手术组仅开胸,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挂线不结扎;对照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移植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等量干细胞悬液,术后4周处死大鼠,留取心脏左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人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T(cTnT)、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MHC)、VIII因子、Ang-1蛋白,RT-PCR检测心肌组织Ang-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组可见胞浆呈褐色的cTnT和hMHC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 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 mRNA相对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Ⅷ因子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指标,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干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大鼠梗死心肌存活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收缩蛋白,同时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其机制可能为Ang-1表达增加进而促进血管新生。

  •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阳倩;李茂军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心律失常转归、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律失常转归有效27例(90.00%)高于对照组的有效19例(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三碘甲状原氨酸(T3)水平(1.32±0.31μg/Lvs.0.81±0.22μg/L,1.33±0.20μg/Lvs.0.82±0.13μ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甲状腺素(T4)(78.44±20.11μg/Lvs.89.57±22.32μg/L;79.16±20.25μg/Lvs.91.37±21.84μg/L)、促甲状腺激素(TSH)(2.25±0.62 mIU/Lvs.2.97±0.95 mIU/L;2.31±0.52 mIU/Lvs.2.88±0.81 mIU/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T3、T4、TSH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16.67%,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治疗心律失常患儿具有良好疗效,改善T3、T4及TSH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抗焦虑治疗对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夏常泉;刘辉;田国祥;张薇;武云涛;姚璐;张峰;张晓冬;宋慧敏;孙艳明;李响

    目的:观察抗焦虑治疗对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75岁以上伴焦虑的高血压患者65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0.3±4.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治疗,观察组加用抗焦虑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RHI值升高[(2.27±0.54)vs.(1.5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RHI值升高[(1.56±0.33)vs.(2.2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治疗能够改善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 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与血压的关系探讨

    作者:李枫;傅晓敏;王伟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与血压及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东四社区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常规查体人群576例临床资料进行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测定身高、体质指数(BMI)、血糖、血压、SUA等指标,将SUA水平按四分位分组,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组间各因素差异,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SUA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相关指标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人群中血压异常发病率在不同SUA水平中分别为:37%(50/135),47.2%(68/144),47.6%(72/151)和56.8%(83/146);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BP均随着SUA浓度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DBP与SU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SUA水平与SBP明显正相关,而与DBP未见明显相关,提示SUA水平与T2DM患者血压中的收缩压密切相关。

  • 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对负性情绪消除的影响

    作者:骆利;徐波;高鸿雁;谈波;赵京

    目的:研究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后负性情绪消除的状况。方法入选陆军总医院胸外科2009年7月~2012年1月间治疗的青少年漏斗胸患者277例,用漏斗胸指数、自卑感量表(FIS)为检测手段,测试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自卑感指标变化。结果与术前测试结果比较,术后测试中的FIS总分、社交、自敬及外表分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漏斗胸指数与FIS总分正相关,对社交自卑、外表自卑具有预测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2.187、0.878和0.355,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可消除负性刺激,为漏斗胸患者心理康复提供依据。

  • 环磷酸腺苷、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在判断冠心病病情和预后方面意义

    作者:陈其敬;张云波

    目的: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在判断冠心病病情和预后方面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具有心气虚证和冠心病疾病分期将患者进行分组,另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夹心ELISA法测定cAM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比较各时期冠心病患者E、NE、cAMP含量及心气虚证冠心病与非心气虚证冠心病患者E、NE、cAMP含量及其预后效果。结果纤维化期患者E、NE、cAMP含量明显高于隐匿期、缺血期、坏死期(P<0.05),坏死期明显高于缺血期和隐匿期(P<0.05),缺血期明显高于隐匿期(P<0.05);随着疾病分期不断升级,患者E、NE、cAMP水平呈上升趋势。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患者E、NE、cAMP含量均明显高于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5.34±6.78),预后良好有37例(92.5%),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为(53.57±7.42),预后良好30例(75.0%),冠心病心气虚证组治疗预后明显优于冠心病非心气虚证组(P<0.05)。结论 cAMP、E、NE含量与患者病情有关,且可提示患者预后效果,对于临床诊断病情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遗传关联性研究Meta分析的异质性来源

    作者:阮晓岚;翁鸿;田国祥;李胜;曾宪涛

    遗传关联性研究Meta分析越来越流行,即使在全基因组时代,由于遗传关联性研究的特殊性,其Meta分析仍起到重要的作用。遗传关联性研究Meta分析的异质性来源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从人群特征、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面介绍其异质性来源。

  • 应用Open Meta-Analysis软件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何倩;吴君怡;陶圆;许杨鹏;喻亚宇;张超;牛玉明

    Open Meta-Analysis软件是用于二分类数据、连续型数据以及诊断数据Meta分析的开放软件,该软件提供了四种模型来执行诊断准确性试验的Meta分析,即诊断随机效应模型、倒方差混合效应模型、双变量模型和分层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其中前两者为单变量模型,只能执行单个指标合并,而后两者为双变量模型,能够对灵敏度和特异度之间的负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以实例就Open Meta-Analysis软件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Meta分析做相关简述。

  •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后自发性腹膜后血肿1例

    作者:邱景伟;浦奎;贾忠伟;赵旭

    患者女性,75岁,主因“突发剑突下疼痛4 h”入院。既往有干燥综合征、高血压及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长期服用泼尼松10 mg,1/日,缬沙坦80 mg,1/日。入院查体:血压120/7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4 mV。相关检查:肌酐清除率49.7 ml/min,白细胞计数6.7×109/L,中性粒细胞74.3%,血红蛋116 g/L,血小板计数121×109/L。入院诊断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Ⅰ级;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嚼服后,经右桡动脉行急诊PCI术,显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9%,远端血流TIMI 1级,置入2.75×24 mm RESOLUTE药物支架一枚,术中远端血流缓慢,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血流恢复TIMI 3级,术中共应用普通肝素8000 U。术后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 mg,1/日,替格瑞洛90 mg,2/日,盐酸替罗非班0.1ug/(kg·min)(使用48 h),低分子肝素4250 U,1/12 h(使用5 d);常规监测心肌酶及血常规变化(图1)。第4 d转普通病房,可下地活动,第5 d患者诉右下肢疼痛无力,右侧髋关节、股骨干正侧CR平片未见异常,骨科会诊考虑坐骨神经痛,对症处理疗效欠佳。第5~7 d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至80 g/L,考虑隐匿性出血,患者恶心呕吐,呕吐物潜血阴性,查体肠鸣音活跃,尿便常规未见异常,但不排除消化道出血,停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第7 d患者诉右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肢屈曲位、疼痛,体温38℃,行胸部CT示肺气肿、肺大泡、肺动脉高压、双肺感染、胸腔积液、右侧叶间积液并右下肺膨胀不全。腹部CT发现右侧髂腰肌处大小57 mm×78 mm团块状中等密度影,CT值为55 HU,考虑腹膜后血肿(RPH)可能性大(图2),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下腹(阑尾区下方)可见肠管样回声,范围约7.6×7 cm。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提示右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血流正常,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结合影像学考虑发热与肺部感染及RPH吸收热有关;而RPH导致右下肢疼痛、无力、屈曲位及右下腹疼痛、压痛、局部肌紧张和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因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手术,考虑RPH与手术操作无关,属自发性RPH。患者右下肢皮温及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限制活动,维持收缩压100~120 mmHg,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影响脏器灌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双联抗血小板持续应用。出院前血红蛋白升至99 g/L。患者右下肢疼痛减轻,可下地活动,好转出院。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例

    作者:张晓玲

    患者男性,19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5 d”入院。患者入院前自觉“感冒”1月,5 d前胸闷、气短,胸痛及背部不适,咳嗽、咳灰痰,头晕,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恶心、呕吐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心悸。查体:血压:125/65 mmHg(1 mmHg=0.133kPa),胸骨压痛(+),心率69次/min,律不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剑突下压痛,余未见异常。吸烟史5年,5~6支/d。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清除术处理3例

    作者:周丽芹;金树琦;马俊彪;蔺雪峰

    病例1患者,女性,75岁,主因“高血压7年加重伴头晕3月”入院。既往血压高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自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及卡托普利治疗。当地医院行心脏Holter 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小心率12次/min,大心率94次/min,R-R长间歇4.8 s,心脏彩超:左心、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钙化并少量返流,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升主动脉扩张。入院诊断:高血压3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长间歇,于2015-3-22入我科,术前停用阿司匹林,3-31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4-6患者诉术区出现疼痛、局部皮肤瘀肿,张力增高,无发热,给予加压、冰敷等对症处理,超声示:左锁骨下探及80×33 mm囊性包块、积血。4-9行囊袋血肿清除术,清除囊袋血肿,伤口愈合良好。1周后加用华法林。该患者术前D-二聚体为0.70,较正常值增高,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范围。

  • 降压或可进一步降低目标值

    作者:

    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已然成为众多临床大夫治疗高血压的靶目标,近来的 SPRINT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或120 mmHg以下,可以使临床获益更多。

  • 早发绝经或可增加后续CV事件风险

    作者:

    一项新研究表明,曾生育过早产儿或在45岁前出现早发绝经的女性不良心血管(CV)结局风险会增加。
      研究者荷兰Erasmus大学的Taulant Muka及其同事对既往已发表的探讨绝经年龄及绝经时间对心血管疾病结局及全因死亡率影响的共计32项研究310329例女性进行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与45岁及以后绝经者相比,不足45岁绝经女性发生总体冠心病(CHD)、致死性CHD、总体卒中、卒中死亡、CVD死亡及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1.50、1.11、1.23、0.99、1.19和1.12。与不足50岁绝经者相比,50~54岁绝经女性发生致死性CHD的RR值为0.87,卒中发生风险无差异。

  • 心房颤动的非卒中事件风险不容忽视

    作者:

    一项新荟萃分析表明,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及肾脏事件风险均显著增加,其中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大家一致公认的并发症卒中。该研究9月6日在线发表于BMJ。

  • 他汀类药物在CVD高危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率较低

    作者:

    众所周知,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MI)、卒中及死亡风险会更高。因此,2013年ACC/AHA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发风险指南推荐,若无禁忌证,所有LDL≥70 mg/dl的40~75岁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他汀治疗。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无论基线LDL及CVD状态如何,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他汀治疗。

  • TAVR大瓣膜易诱发血栓,华法林对此有助益

    作者:

    2016 ESC年会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采用大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容易诱发血栓形成,而华法林治疗对其有保护作用。

  • 高血压诊治需综合考虑血压与CV危险因素

    作者:

    一项新研究表明,临床医生在诊断及治疗高血压时应在血压基础上考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情况而不是依靠临床试验数据。

  • 儿童心脏手术后存在长期高血压风险

    作者:

    美国每年会出生4万例心脏缺陷的儿童,其中约四分之一需要手术治疗。一项新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上述儿童手术治疗后结局及生存率会所有改善,但仍存在长期风险。

  • 冠心病患者制定有氧运动强度的意义及常用方法比较

    作者:姚轶超;王彦

    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以有氧代谢作为机体供能主要方式的机体活动,如慢跑、快走、游泳、踏车等。有氧运动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改善血液中脂蛋白构成,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有确切的获益证据[1]。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处方制定的FITT原则中(Frequency,F,频率;Intensity,I,强度;Type,T,形式;Time,T,持续时间),运动强度是核心内容,其与冠心病患者的获益情况,运动安全性以及运动依从性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当前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常用的制定方法及其优劣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总结,便于相关专业人士更加全面的指导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

  • MMP-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侣;刘宏斌;王娟;王锦达;张华巍;刘飞

    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

  • 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的重要膜蛋白

    作者:佟文娟;徐新;张社兵;陶军

    胆固醇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含量过低可引起血管脆性增加、激素缺乏、免疫力下降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等病理过程,因此,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1]。人体内胆固醇代谢受多方面的调节,包括自身合成、小肠吸收、胆汁分泌、粪便排泄,其中一些膜蛋白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络风宁系列方剂研究进展

    作者:李红梅;王显

    络风内动病机理论是王显教授针对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治本之策等现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等特点,创新性提出的病机理论,认为在气血失常基础上发生的“络风内动”,可能是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田洪榛;柏翠芳;陈光辉

    近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面临心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均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寻找能够弥补心肌缺失的方法显得极为迫切。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已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焦点。1970年,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并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1]。但从骨髓中提取BMMSCs的过程复杂,并对捐献者造成损伤。胚胎干细胞(ESCs)能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是多能性干细胞的典型代表。近年研究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多能性[2]。多能性是指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时可分化成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的任意细胞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而iPSCs可能存在如c-myc的融合致癌基因、插入突变、抑癌基因破坏等情况[3],其临床应用受到批评与限制。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 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指征、方法及监测

    作者:金博文;吴炳祥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导致的肺动脉堵塞,进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因肺血栓栓塞(PTE)是常见的APE类型,因此通常所称的APE即指PTE。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预后不佳。如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使死亡率由25%~30%降至2%~8%[1]。因此,临床上提高APE的诊断意识,同时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尤为重要。

  •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倩;郝志华;王忠丽;郜玉兰

    近年大气污染备受关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2]。大气污染不仅与呼吸道疾病直接相关,与心血管疾病也有较为明确的相关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提出细颗粒物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细颗粒物暴露应被视为心血管疾病一种可控的危险因素。本文拟综述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3]。

  • 运用ERM模式加强心血管内科医疗风险管理

    作者:王娟;王爱华;吴鸿雁;李俊峡

    医疗风险是指临床诊断、治疗或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结局出现的机会,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1]。医疗机构各科室纠纷分布情况显示,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率高于内科,内科纠纷发生率心内科居首位。这与心内科诊断治疗手段“外科化”相关[2]。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ERM)模式,提出心血管内科医疗风险的新思路及方法。

  •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对策

    作者:张艳萍;顾晓丽;张二箭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1]。在PCI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效观察及积极处理非常重要[2,3]。本研究就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发生VVRS的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VVRS诱发因素、有效预防及处理措施。

  • 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作者:景江新;宋鹏远;陈胜国;塔娜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无管腔狭窄时,多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毛糙及斑块形成[1,2]。二维超声可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解剖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斑块形态、大小等。随着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技术的出现,逐步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测,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联合造影检查增加了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其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12例疗效观察

    作者:朱斌;王永霞

    心包积液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大量积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诊断心包积液性质、减轻心包填塞症状、注入药物的有效方法,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我科借鉴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并在心包腔内注入药物,疗效满意;现对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2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