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脐血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军;董晓;王俊峰;周明;雷枫琴;龙海燕;明登峰;党书毅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血干细胞(HUCBSC)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内科确诊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冠状动脉移植组7例,外周静脉移植组8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规范的药物治疗;外周静脉移植组:规范的药物治疗+经外周静脉移植HUCBSC;冠状动脉移植组:规范的药物治疗+经冠状动脉移植HUCBSC。分别记录3组在0月(治疗后当天)、1月、3月、6月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型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外周静脉移植组和冠状动脉移植组治疗后第1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BNP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个组在0月、1月、3月、6月等4个时间点,血浆IL-6水平、C反应蛋白、TNF-α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外周静脉和冠状动脉途径移植HUCBSC治疗ICM未诱发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老年高血压病晨峰现象分析

    作者:冯晓晶;王筱梅;刘少奎;赵越超;洪军;王翠荣;穆鑫;陈仕毅

    目的:通过观察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变化,分析晨峰现象发生及其与体质指数、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的患者,共入选原发性高血压256例,其中男性112例,平均年龄(70.89±2.76)岁;女性144例,平均年龄(69.78±2.67)岁。根据所有研究对象收缩压是否存在晨峰现象分为两组,即晨峰组124例和非晨峰组132例,24h血压进行对比,并分析晨峰血压与体质指数、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探讨体质指数、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与晨峰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24 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 h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都高于非晨峰组(t值分别为2.991、2.045、4.441、6.713、2.861、2.281;P值分别为0.004、0.044、0.0001、0.011、0.005、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性性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晨高血压呈负相关,体质指数、血糖、血脂与晨峰血压呈正相关,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的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体质指数均高于非晨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体质指数、血糖水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是晨峰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故应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适当减重、降糖、调脂治疗。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曹丹阳;张健;裴志勇;毕磊;陈艳梅;武云涛;姚依群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入选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76例,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38例,年龄61~85岁。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77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肌酐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既往病史比例、吸烟比例、室速或室颤比例、CK-MB、cTnT、HDL-C、BNP以及心功能KillipⅢ级和Ⅳ级比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074,95%CI:1.038~1.121)、糖尿病(OR=1.332,95%CI:1.528~8.034)、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R=5.627,95%CI:1.807~16.840)、肾小球滤过率(OR=1.442,95%CI:1.021~2.107),心功能Killip分级(OR=3.432,95%CI:1.074~82.455)、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OR=3.835,95%CI:1.317~9.812)、cTnT(OR=1.010,95%CI:1.002~1.011)、LVEF(OR=0.860,95%CI:0.818~1.923)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TnT升高、Killip分级高、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率的研究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李俊峡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LCR)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血栓弹力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分为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LOF)和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no-LOF)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发生率为60.0%。LOF与no-LOF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F组血栓弹力图提示氯吡格雷低反应(LCR)的发生率为53.6%,高于no-LOF组LCR的发生率(45.1%),但两组患者氯吡格雷LC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34,P>0.05)。结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患者LCR发生率稍高于CYP2C19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 螺内酯治疗不同年龄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差别

    作者:盖延红;栾晓东;朱为勇;徐丹

    目的:探讨螺内酯在不同年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5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治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共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9例,年龄53~78岁,平均(615±97)岁。根据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螺内酯组(71例)和对照组(7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72例)和>60岁组(72例)。螺内酯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连续给药12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测定后自动计算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结果与(≤60岁)螺内酯组比较,(>60岁)螺内酯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年龄>60岁的患者,螺内酯组较安慰剂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螺内酯能够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0岁)的收缩压。

  • 右丙亚胺在应用蒽环类药物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栾晓东;盖延红;万越;侯红;慕强;王启堂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在应用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01例应用含蒽环类(表阿霉素)方案化疗的患者,分为全程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6个化疗周期),半程(后3个化疗周期)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超敏肌钙蛋白、脑钠肽、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1年后肿瘤复发率指标。结果随访1年时,右丙亚胺全程应用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血清超敏肌钙蛋白及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右亚丙胺半程应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1年无肿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全程应用右亚丙胺比半程应用对心脏的毒性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且右亚丙胺对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影响。

  • 连续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威;张春霞;路敏

    目的:观察连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为连续护理在CHF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就诊的年龄<75岁且初次诊断为CHF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连续护理组,记录及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NYHA分级、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及出院后患者依从性(服药、饮食、体重控制、体育锻炼)、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临床指标(再住院、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连续护理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6个月时连续护理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焦虑程度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随访期间,连续护理组再住院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连续护理可以改善CHF患者出院后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再住院率,值得推广应用。

  • 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对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作者:汪艳丽;刘如秀;刘宇;李泱;刘金凤

    目的:研究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对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窦房结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100μl含药血清组、200μl含药血清组、300μl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模拟缺血-再灌注制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各组细胞自发性动作电位,测量各组细胞复极至20%、50%、90%动作电位时程(APD20、APD50、APD90)、大舒张电位(MDP)及动作电位幅值(APA)。结果于造模后细胞外液分别加入100μl、200μl、300μl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与模型组比较,100μl含药血清组、200μl含药血清组、300μl含药血清组APD20缩短,分别为[(77.2±5.5)ms vs.(35.7±7.1)ms]、[(77.2±5.5) ms vs.(50.1±7.5)ms]、[(77.2±5.5)ms vs.(39.7±4.3)ms],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PD50缩短,分别为[(147.5±5.1)ms vs.(90.6±5.8)ms]、[(147.5±5.1)ms vs.(111.0±4.1)ms]、[(147.5±5.1)ms vs.(109.0±2.4)ms],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经缺血-再灌注造模后(模型组)细胞的MDP上升,APA减小,为[(-61.9±5.4)mV vs.(-54.5±4.6)mV],[(84.7±5.0)mV vs.(71.4±4.7)mV],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1)。于造模后细胞外液分别加入100μl、200μl、300μl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与模型组比较,各组MDP值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00μl含药血清组和300μl含药血清组APA均较模型组增大,分别为[(83.2±5.9)mV vs.(71.4±4.7)mV]和[(82.2±6.4)mV vs.(71.4±4.7)mV],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能缩短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APD20、APD50,增大APA,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进而加快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

  • 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程燕;王利敏;孙尧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老年冠心病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43例,依据心率变异性分为心率变异性正常组(n=91例,SDNN≥102 ms)和异常组(n=52例,SDNN<102 ms),分析老年冠心病发生心率变异性异常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FP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 OR=7.485,95%CI:0.909~0.984,P=0.006)、糖尿病病程(OR=8.441,95%CI:0.856~0.970,P=0.004)、空腹血糖(OR=4.619,95%CI:1.022~1.601,P=0.032)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空腹血糖偏低。

  • 脂康颗粒配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作者:何海洲;李伯英

    目的:探讨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予以非诺贝特及安慰剂治疗。非诺贝特200 mg 1/日,脂康颗粒及安慰剂用量为8 g,2/日,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幅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降脂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不仅有协同降脂作用,还具有保肝降酶的疗效。

  • 替格瑞洛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侯方杰;邢明青;王晏平;吴娜;延荣强;任永强;马颖;WANG Hai-yang;SHI Yue;WANG Zheng-zhong;YU Zhong-xiang;LIN Xian-ru;GUAN Jun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192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105)和氯吡格雷组(n=87),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住院期间及随访3月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MACCE事件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中有6例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均再次行PCI干预,改用替格瑞洛术前负荷剂量180 mg,术后90 mg 2/日,分别于术前及后24 h查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ADP抑制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应用替格瑞洛后均优于应用替格瑞洛前(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在我国人群急诊PCI术中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浩军;于宗良;顾明;朱建中;谷惠敏

    目的:观察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及慢血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分为单纯经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对照组(24例)和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实验组(25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流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流TIMI分级增加,校正TIMI帧数减少,为[(2.23±0.91)级 vs.(2.74±0.36)级]和[(19.30±17.90)帧vs.(13.70±7.10)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心力衰竭8例(33.3%)、恶性心律失常7例(29.2%)、心源性死亡1例;实验组发生心力衰竭2例(8.0%)、恶性心律失常1例(4.0%)。对照组较实验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6.7% vs.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远端注射维拉帕米较单纯经指引导管途径能改善冠脉血流,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荣丽;罗利明

    目的:分析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65~83岁,平均(72.23±1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测血压方式。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遵医行为及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下降[(145.35±9.54)mmHg vs.(133.85±7.52)mmHg],舒张压下降[(85.62±5.73)mmHg vs.(81.28±6.41)mmHg],(1 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维持初始剂量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量比例和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 vs.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采取自测血压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 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联合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价值

    作者:石宇杰;牛丽丽;李俊峡;张健;陆向东;韩威

    目的:探讨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摄影(CTA)联合检查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以心绞痛就诊,同时接受冠状动脉CTA及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检查,并于1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7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78例,年龄38~69(52.4±11.3)岁。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CSF诊断“金标准”,与冠状动脉CTA和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联合检查比较,评价联合检查对CSF的诊断价值。结果联合检查诊断CSF,其灵敏度为65.6%,特异度为97.1%,漏诊率为34.4%,误诊率为2.9%,总符合率为92.8%。其阳性似然比为22.62,阴性似然比为0.35;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4.8%。采用Kappa检验对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进行检验,Kappa值为0.67,P<0.001,一致性较好。结论对于CSF患者,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CSF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无创检查手段。

  • 联合检测H-FABP和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作者:韩鹏飞;桂艺芳;鞠传余;陈志会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及随访研究,探讨影响CHF的预后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于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确诊为CHF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5例,年龄25~92岁,平均年龄(67±12)岁。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未发生组(141例)与发生组(43例)。入院时测定H-FABP和BNP水平,随访出院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H-FABP和BNP水平cut-off值,根据两者水平cut-off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正常组(67例)、低危组1(30例)、低危组2(33例)和高危组(54例)。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增加,NYHA分级IV级比例增加,BNP和H-FAB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FABP的cut-off值为4.3 n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2.1%和84.0%;BNP的cut-off值为200 p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1.9%和70.2%。H-FABP>4.3 ng/ml(RR=5.415,95%CI:2.201~13.324)和BNP>200pg/ml(RR=2.412,95%CI:1.016~5.731)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正常组为4例(6.0%)、低危组1为3例(10.0%)、低危组2为8例(24.2%)、高危组为28例(51.9%),高危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ABP和BNP联合检测是判定CHF患者预后和危险分层较可靠的指标。

  • 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

    作者:陈军平

    目的:观察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新丰县中医院就诊的6个社区(街镇)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3.2±9.3)岁。按照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仅给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社区规范化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控制率、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体质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SDS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SDS及SA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为[(41.3±4.7)分vs.(50.8±4.5)分]和[(38.9±3.8)分vs.(48.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管理率、按时服药率及控制率明显增高,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规范化社区管理可明显提高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指标达标率,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元会;贾秋蕾;魏艺;褚瑜光;宋庆桥;王欢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1例、正常窦性心律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窦性心律组相比,CLBBB组患者年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大于正常窦律组(P<0.01);CLBB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小于正常窦律组(P<0.05,P<0.05)。年龄、LVESD及LVEDD分别与CLBBB呈正相关(r=0.541,P=0.000;r=0.398,P=0.012;r=0.404, P=0.009);IVSd与CLBBB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9);LVEF与CLBBB无相关性(r=-0.288, P=0.0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LVEDD为CLBBB发生的预测因素(P=0.027, OR=1.196,95%CI:1.020~1.402;P=0.018,OR=1.224,95%CI:1.035~1.447)。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会加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损害,年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可能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

  • 老年心房纤颤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剂量、INR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薇;田国祥;夏常泉;李娟;武云涛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 (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 (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 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作者:赵冰;李俊峡;鲍宏刚

    目的:比较桡动脉介入术后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置入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TR组及RDP组,每组患者90例,分别使用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行桡动脉止血。比较观察2种止血器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以及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桡动脉闭塞率、局部手臂肿胀、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的情况。结果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均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RDP-700组(6.62±0.65)h较TR Band组(9.12±0.58)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RDP-700组(12.17±1.31)h较TR Band组(20.10±2.41)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闭塞率、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TR Band和RDP-700是安全、有效的,RDP-700具有压迫时间短,远端肢体肿胀消退快的特点。

  • 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罗亚玮;陈方;张维东;高阅春;张晓玲;张宇晨;潘昱;何继强

    目的:观察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的中高危NST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0例,年龄18~75岁。术前组(38例):患者在造影前(12±2)h开始首先给予10μg/kg负荷量的替罗非班,3 min内推注完毕,然后以0.15μg/kg/min静滴至PCI完成后24 h;术中组(42例):在指引导管到位后给予10μg/kg的负荷剂量,3 min内推注完毕,然后改为0.15μg/kg/min静滴至PCI完成后24 h。比较两组院内、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术前组在PCI术后CK-MB、hs-CRP和sCDL40降低,为(22.91±11.76)U/L vs.(14.69±15.72)U/L、(16.50±7.76)mg/L vs.(10.91±13.16)mg/L、(18.92±8.90)μg/L vs.(12.65±1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中组比较,术前组在PCI术后sCDL40降低[(14.23±8.91)μg/L vs.(12.65±1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60)。结论早期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能抑制炎症反应,明显减少心肌的急性损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素的研究

    作者:王述琦;刘丽秋;王珂;王淑娟;刘海娜;李晓虹

    目的:探讨血清肾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3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性10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7.32±10.26)岁。选取同期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85±8.18)岁。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肾素浓度。分别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组,比较肾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肾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13±42.5)mIU/ml vs.(130.26±54.7)m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较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1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为4组<40岁、40~49岁、50~59岁、≥60岁,血清肾素浓度依次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体质指数分为3组:<24 kg/m2、24~28 kg/m2、>28 kg/m2,肾素检测结果组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素较正常体检者降低,肾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病。

  • 溶栓治疗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作者:徐昕;尹岚;张超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33~76岁,平均(52.3±11.2)岁。对比溶栓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包括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胸前导联T波倒置、aVR导联R波振幅增高、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Ⅰ导联S波Ⅲ导联Q波T波)、SⅠQⅢ(Ⅰ导联S波Ⅲ导联Q波)、SⅠ(Ⅰ导联S波)、Tv1~v5倒置。结果与溶栓治疗前比较,溶栓治疗后电轴右偏、SⅠQⅢTⅢ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减少,为23.1%vs.9.2%、53.8%vs.27.7%、49.2%vs.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指标。

    关键词: 肺栓塞 心电图
  •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王贺阳;苏晞;沈成兴;郭金城;吴朝晖;朱永宏;赵昕;李毅;韩雅玲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11月到2015年5月间在国内6家心脏中心住院的ACS患者中筛选出观察期间至少给予1剂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共197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基线资料、替格瑞洛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用药情况及随访临床事件,应用Kaplan-Meier法估算2年时死亡、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2±11.2)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所占比例分别为42.8%、20.6%和36.6%。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平均天数为(161.4±126.0) d,出院后随访0~784 d,中位数随访时间195(145,371) d。随访期内共发生死亡20例,卒中5例,出血29例,Kaplan-Meier法估算的2年死亡、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0.2%和2.3%,2年的无事件生存率为96.1%。结论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中国ACS患者,其死亡、卒中及出血发生率均较低,初步提示替格瑞洛对于中国ACS患者安全和有效,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动脉硬化性疾病现代诊疗学》简介

    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从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血流动力学三方面介绍了动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常用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主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各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成因、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论述了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对心理治疗、中医治疗、脑心同治等方面作了简单介绍。

  • 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屹然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北京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0~79岁,平均(66.2±5.1)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6.4)岁。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d,治疗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d和盐酸贝那普利10 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血压变化情况、心电图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8.3% vs.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电图指标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0.0% vs.88.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为[(134.5±12.7)mmHg vs.(121.0±13.1)mmHg]和[(88.4±7.5)mmHg vs.(79.5±6.4)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慧娟;徐陵琦;李纪明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 (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作者:宋伟;黄志斌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8例,年龄在60~92(69.4±8.1)岁。分析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级33例、Ⅱ级49例、Ⅲ级29例、Ⅳ级6例;麻醉方式局麻80例、全麻37例;术中输血情况1~2u 38例、>2u 42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6.83%),深静脉血栓12例(10.26%),死亡5例(4.27%)。年龄(>80岁)(OR=13.418,95%CI:1.201~149.916)、术前ASA评分Ⅲ、Ⅳ级(OR=18.782,95%CI:1.478~238.714)以及合并心力衰竭(OR=20.144,95%CI:1.094~370.942)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OR=2.392,95%CI:1.179~4.8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结论年龄(>80岁)、术前ASA评分Ⅲ、Ⅳ级、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

  • 运用医患共同决策模式改善冠心病治疗现状

    作者:郭伟;张东凤;黄榕翀;宋现涛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全国目前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达250万[1]。目前针对冠心病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心内外科杂交手术(Hybrid)等多种不同治疗方式。医患共同决策是一种鼓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其中的新兴决策模式,运用科学的医患共同决策模式对优化冠心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的预后及患者近远期康复都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 血栓调节蛋白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苑姗姗;荣瑗瑗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与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活化蛋白C,在机体发挥抗炎、抗凝、抗纤维裂解等多种作用。近年来,TM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就TM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与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田福利;魏万林;张二箭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加速来临,心血管病及各种老年疾病日渐增多。心脏介入手术因其技术成熟,治疗效果明显,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我国心脏介入手术实施量已超过50万例/年[1]。尤其是近5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介入术后产生强烈的心理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问题高达55%,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加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2]。对心脏介入术患者预后造成不良预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脏介入术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刺激,引发较高共患率[3]。临床上,对心脏介入术后引发焦虑抑郁症状,与心血管本身的器质性疾病,医生识别率低(约占21%),治疗干预率(约占10%)更低[4]。本文结合近年心脏介入治疗后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心”的认识。

  •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在心力衰竭及运动心肌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纪丽丽;李晓燕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UCP2的解偶联作用可以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同时也可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Ca2+超载、心肌兴奋收缩耦联异常而加重心衰甚至猝死。因此,适当调节UCP2的表达有助于指导心衰的临床治疗。

  • 慢性肾脏病动脉中层钙化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旦芹;宋丹;杨俊伟;何伟春

    慢性肾脏病(CKD)是公认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已达10.8%[1]。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血管疾病(CVD)成为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其中常见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ESRD)总病死率的30%左右[2]。动脉中层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的主要类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动脉中层的主要成分,慢性肾脏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磷、高钙、炎症等可诱导VSMCs发生自噬、凋亡及表型改变,对血管钙化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3]。本文主要就慢性肾脏病环境中VSMCs细胞生物学变化在血管钙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针灸疗法干预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汇总评价

    作者:陈昊;王艳;胡轩铭;徐文韬;顾一煌

    目的:对当前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进行汇总评价。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的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AMSTAR评估方法学质量,并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工具GRADE系统评估证据等级。结果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系统评价1篇,比较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AMSTAR评估工具共有11个条目,结果显示:在条目一方面,该系统评价并未提供注册信息,也未提供研究计划书;条目二,该研究虽然介绍了有两名评价员分别评价,但没有详细列出具体评价员的信息;在条目十和条目十一方面,该系统评价在制作过程中,没有评估发表偏倚,也未对相关利益冲突做出说明;其余七个条目,该系统评价均做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GRADE证据质量等级评估因“偏倚风险”,“不一致性”,“间接性”,“精确性”和“发表偏倚”5个方面降低证据质量。该系统评价关注的10个结局指标经评估后,证据质量均为“极低级”,均因存在“偏倚风险”、“不一致性”和“发表偏倚”而降级。结论当前针灸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系统评价数量少,方法学质量不高且证据等级低,临床实践时应谨慎。

  • 国内外慢性病基层临床指南现状分析

    作者:蒋品;唐海沁;何伟;张勇

    目的:采用AGREEⅡ工具评价分析国内外慢性病基层临床指南现状,为规范我国慢性病基层临床指南的开发及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数据库与指南发布及指南资料的相关网站,年份为2008~2014年。纳入公开发表的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文种为中英文。描述性分析纳入指南的名称、发表年份及机构、开发方法、参考文献数目等内容。采用AGREEⅡ工具评价国内外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的质量。结果①共纳入基层临床指南11部,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中国,发表年份为2008~2014年;②指南涵盖领域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③纳入指南参考文献在从未标注至146篇不等;④纳入指南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严谨性、表达明晰性、应用性、编辑独立性共6个评价领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8.1%、50.2%、31.4%、90.1%、49.7%、38.3%,其中有3个领域<50%,纳入的11部指南均未描述检索方法及其依据、更新程序也未清楚描述。结论目前世界范围内基层慢性病防治指南较少,制定速度慢,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相对较少,缺乏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层常见慢病的基层临床指南,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主导下针对国情和基层全科医生特点,制定符合国情,内容简洁实用,注重慢病管理的基层慢病防治指南。

  •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使用利伐沙班治疗1例

    作者:张晓冬;孙竹;武云涛;张薇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9岁,主因“间断便血10个月”于2014年9月14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史。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癌,于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合并吻合口瘘,2次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及切口清创缝合术。术后卧床,因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左心衰竭等疾患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2014年11月20日,患者自诉腿麻,考虑其高龄,卧床时间长,下肢制动,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遂查下肢动脉超声,提示:多发斑块形成,下肢深静脉超声提示:多处深静脉血栓。遂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及预防肺栓塞治疗。治疗前查血小板147×109/L,肌酐72 umol/L,谷丙转氨酶37 U/L,谷草转氨酶17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4.4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0.1 s。于11月20日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约4000单位)皮下注射1/日。3日后复查血小板95×109/L,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月2日查血小板175×109/L,肌酐64 umol/L,谷丙转氨酶45 U/L,谷草转氨酶28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9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1 s。于12月3日再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1/12 h,12月18日查血小板26×109/L,立即停用,12月21日查血小板33×109/L,肌酐63 umol/L,谷丙转氨酶16 U/L,谷草转氨酶2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2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2 s,4日后复查血小板67×109/L,6日后查血小板133×109/L,12月31日查血小板131×109/L,肌酐72.6 umol/L,谷丙转氨酶1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1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4 s。期间患者口服药物及静脉药物均未改变且未有血小板减少副作用。待血小板正常后患者加用利伐沙班(拜耳公司,商品名拜瑞妥)10 mg 1/日,口服3个月后复查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好转,可下地活动。

  • 心室水平的长短周期现象引发晕厥1例

    作者:张艳萍;顾晓丽;田海燕;张二箭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主因“反复晕厥伴有心慌2周”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7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化验血脂总胆固醇7.6 mmol/L,三酰甘油2.5 mmol/L,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正常,肌钙蛋白阴性。心脏正位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EF)58%,心脏结构及形态正常,静息状态下未见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入院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入院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循环、支持及对症治疗。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自发性血肿1例

    作者:丁力平;张铮;卢鑫;胡莉华;张丽娜

    1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年余,再发1 h”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53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为QS型。头颅CT:脑内多发陈旧性缺血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80 ng/ml、肌红蛋白(CYO)>400 ng/ml、肌钙蛋白I(cTNI)8.08 ng/ml。总胆固醇6.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4 mmol/l,肌酐131.7 umol/l,尿素氮10.5 mmol/l。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射血分数正常。胸片、腹部超声正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高脂血症;③陈旧性脑梗塞;④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多处钙化扭曲狭窄病变,重狭窄约85%;回旋支中段狭窄85%;远段钝缘支开口以远弥漫性75%狭窄。右侧冠状动脉近段弥漫性狭窄,窄处约90%;后三叉前有一90%狭窄。首先在右侧冠状动脉远段、近段分别植入2.5*14 mm支架(Medtronic);3.5*18 mm支架(Medtronic)。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比格雷75 mg,1/日,依诺肝素4000U皮下注射,1/12 h,替罗非班0.075 ug/min/kg泵入,持续24 h,血栓弹力图正常。随后于1周后行二次手术,在前降支近中段植入3.0*18 mm和2.75*30 mm(Medtronic)支架。回旋支中段植入2.5*15 mm (Medtronic)支架;术后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比吡格雷口服,替罗非班静点24 h。术后第2 d患者自诉左髋部疼痛,血压120/65 mmHg,无呕血、黑便,无皮肤黏膜出血,左下肢无肿胀及皮温减低,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三天血红蛋白下降致55 g/l,血压110/60 mmHg,下肢血管超声: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腹部超声:左侧腹膜后不均质回声包块(150×75×63 mm),明确是腹膜后血肿,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停用扩血管药物,输血800 ml。到术后7 d,左侧腰骶部出现大片淤癍,并形成皮下血肿。停药后5 d后血红蛋白升至10 g/L,复查血栓弹力图显示为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强,有血栓形成风险。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34%,阿司匹林药物抑制率74.4%。由于顾虑再出血,于停药后第7 d晨仅恢复口服阿司匹林。当晚出现视物模糊,后伴胸痛、血压下降(70/50 mmHg)。急查眼底正常、头颅CT与前无变化,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导联ST段提高,查心肌酶:CK-MB 17.27 ng/ml ,Myo 193.7 ng/ml,cTNI 13.95 ng/ml。立即给予补液,静脉推注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但血压进一步下降,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仍然不能维持血压,无法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约2h后患者死亡。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血栓形成1例

    作者:田卫东;薛洋;魏兰芳;孙杨;祝贺;张静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0年,阵发性心悸10个月,再发10 h”入院。患者于10年前因心前区疼痛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0月前先后出现2次心悸症状,行心电图检查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拟行CRT-D治疗,术中见侧后静脉与冠状窦主干呈20°锐角向后下走行,冠状窦远端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进入侧后静脉失败而无法植入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CRT-D。入院前10 h患者突发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电图示室速。入院检查:肌钙蛋白I:0.4 ng/ml,肌红蛋白:164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12100 ng/L,肌酐182 umol/L,血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异位心律,心室率126次/min,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35%,左心增大(LV 66 mm),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约20 mm×21 mm)。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内血栓,心功能IV级。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明显,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多巴胺200 mg+生理盐水30 ml,15 ml/h泵注。由于患者血压在大剂量多巴胺维持下仍较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后未再追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 h,而后减量至0.5 mg/min维持(至入院第9 d),心率波动在120~130次/min,同时给予重组人脑钠肽(新活素)持续泵注、利尿剂等药物积极纠正心功能,但患者室速持续未转复。入院第4 d加用胺碘酮片(可达龙)200 mg 3/日。患者于入院第7 d心功能好转,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11.875 mg qd,心率降至100~120次/min(图2),第9 d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图3)。

  • 双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作者:彭家芹;吴辉;丁家望;李松;杨简;陈勇;朱华琳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0岁,主因“胸闷3 d”入院。患者于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无明显胸痛,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小时,无头昏、黑曚、晕厥、腹痛等,可平卧,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服用缬沙坦、非洛地平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D-二聚体、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未见异常。冠状动脉CTA提示肺动脉根部前方异常血管团,向左右沟通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前降支近段局部略膨大,直径约0.6 cm。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未见狭窄,前降支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1),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右冠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2,3)。入院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给予控制血压(缬沙坦胶囊80 mg 1/日、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 1/日)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

  • 支架置入治疗以截瘫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作者:邱洁瑜;李旭东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2岁,主因“突发腰背部酸胀不适伴双下肢无力、活动障碍2 h”于2013-02-16入住锡山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入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随即出现腰背部酸胀,程度剧烈,伴出冷汗,无明显放射痛,随后双下肢失去知觉、无力,活动障碍,不能自行站立、行走,坐不稳,腰部以下感觉麻木,小便失禁。无头昏、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胸痛、心悸。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3年,高达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间断服用“复方利血平”,否认糖尿病及心脏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5.8℃,脉搏96次/min,呼吸24次/min,左上肢血压:168/96 mmHg,右上肢血压:190/100 mmHg,神志清,精神萎,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界稍向左侧扩大,心率96次/min,律齐,心尖区可及2/6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对称。腹壁反射、腱反射消失,浅感觉从胸11水平以下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神经内科急会诊,考虑“脊髓血管病变”。入院后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心肌酶谱:肌酸激酶:28 u/l(正常值30~17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6 u/l(正常值0~24 u/l);肌钙蛋白T:0.03 ng/ml(正常值0-0.100 ng/ml)。血糖、血脂、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胸腹部CT平扫+增强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上缘起自主动脉弓,向下累及左侧髂外动脉,主动脉弓水平以下动脉内膜环状剥离(图1、图2)。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截瘫,高血压3级(很高危)。立即予硝普钠、艾司洛尔泵入控制血压及心率,控制收缩压在130 mmHg以下,心率在60次/min左右。患者腰背部酸胀不适明显缓解,双下肢知觉较前明显改善。期间患者无胸闷气急及肢体浮肿,大小便无异常,双下肢肌力较入院时无变化。于2013-02-28在DSA室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造影,进一步明确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图3)。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血流通畅(图4),术中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后继予降压、抗感染等治疗,双下肢肌力较前改善。2013-03-05患者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胸11水平以下浅感觉恢复正常,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正常,予以出院。出院后服用美托洛尔、厄贝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后续随访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一年后双下肢肌力均为Ⅳ+级。

  • 黛力新辅助治疗冠状动脉血管痉挛致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

    作者:乔瑞峰;白建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腰腿疼2个月”于2014-3-10于解放军252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给予理疗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既往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2年,经奥美拉唑、吗丁啉等口服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室性早搏病史20余年,间断出现胸闷、发憋症状。住院前1个月因胸闷在门诊行冠状动脉三维成像显示:前降支非钙化斑块,狭窄30%,前降支浅肌桥,未做任何处理。住院期间,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闷、发憋,无胸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0 min左右,长可至1 h,夜间症状明显,不能左侧卧位休息。症状可自行缓解,与活动无关,行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图1)。患者于2014-5-21出现间断胸痛,持续1 min左右,1天中可出现2~3次,疼痛发作时伴随明显胸部压榨感,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65次/min,频发室早,10397次/24h,于2014-5-22凌晨2:24-27分,4:16-18分,6:50-53分,7:04-07分共发现4次下壁导联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0.15~0.25 mv(图2,图3)。反复追问患者,患者仅6:50-53分,7:04-07分有症状,其余2次虽有心电图明显变化,但患者无自觉症状。急查肌钙蛋白0.038 ng/dl,肌酸激酶同工酶6U/L。急转心内科,再次复查肌钙蛋白0.001 ng/dl,肌酸激酶同工酶6U/L。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与之前心电图对比,无动态变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给予
      患者硝酸甘油及合贝爽联合持续静脉泵入,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80 mg口服。低分子肝素6 ku皮下注射1/12 h。于2014-5-24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显示:右优势型血管,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血管光滑,无狭窄,血流TIMI 3级。考虑患者为血管痉挛造成心绞痛发作,术后给予强化抗栓及强化降脂治疗,同时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90 mg 1/日,患者胸痛症状消失,但仍有反复胸闷、发憋症状,深呼吸后或分散注意力后缓解,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未发现ST段改变。夜间睡眠差,多次因噩梦惊醒,同时发现患者疑心较重,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进行抑郁及焦虑评估,为中度抑郁和焦虑,给予黛力新口服,随诊半年,患者病情稳定。半年后,患者自行停用黛力新口服,胸痛症状再次出现,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加用黛力新口服一周后,患者症状消失,出院。

  • 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1例

    作者:韩秀平;李启芦;霍紫娟;刘晓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主因“突发意识丧失1 h”入院。患者1h前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呼之不应,口唇紫绀,四肢抽搐,小便失禁,周身大汗,经胸外按压3 min后恢复意识,急来就诊。门诊ECG(图1):窦性心律,电轴+10°,室性早搏二联律,ST段:Ⅱ、Ⅲ、aVF水平下移0.1 mV、aVR抬高0.1 mV;V4~V6下移0.05 mV。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联律,心源性晕厥,于2014-12-812:50收入我科。患者以往因冠心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频发室性早搏,多次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无吸烟、饮酒史。父母双亡,死因不详。

  • 去糖基化提高脑钠肽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作者:

    目前临床上常以心肌细胞来源的脑钠肽(BNP)以及脑钠肽前体N末端序列(NT-proBNP)作为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诊断心衰和评估预后的指标。虽然应用广泛,但仍有将近15%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无法做出心衰诊断。因此,提升这些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准确性的改进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 强化降糖可降低T2DM心血管事件风险

    作者: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而心血管事件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降糖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 入院时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不能反映心肌梗死面积

    作者:

    曾有报道指出,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连续监测其发作后24 h内每隔6 h的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浓度及峰值,可以很好预测患者梗死面积和远期预后。无论是峰浓度还是固定时间点的hsTnT浓度都与发作后48 h内总肌酸激酶(CK)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阿托伐他汀40~80 mg有效降低卒中/TIA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作者:

    卒中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约20%的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约7%脑血管事件与明显的颈动脉狭窄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脑血管危险分层除了与狭窄程度有关,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中斑块易损性(如表面完整性、组织性特征等)极大地增加了卒中风险。

  • 心力衰竭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探讨

    作者:王冬梅

    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概念在1983年由De Teresa在第七届全球心脏起搏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开始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历了20年历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1-4],对于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探讨心力衰竭(心衰)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效果及适应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