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病变与髓过氧化物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春梅;吴建榕;叶道斌;邓笑伟;魏巍;郭月玲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254例,根据冠脉CT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NC)组8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7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MPO浓度,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组间血浆MPO浓度水平差异及血浆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SAP组,SAP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MPO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而升高(P<0.01),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进行Gensini积分与血浆MPO水平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明亮;杨睿海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汉中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3~76岁,平均(59.41±6.15)岁。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与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组行介入治疗,观察预后与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IMT增加[(1.06±0.32)mm vs.(0.75±0.15)mm],斑块发生率升高(59.2%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DV下降,PSV与RI升高,分别为[(11.68±1.00)cm/s vs.(6.35±0.85)cm/s],[(34.56±4.52)cm/s vs.(58.44±5.12) cm/s],[(0.68±0.20)vs.(0.8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影像学分析,观察组在血管狭窄处血流束变细,色彩明亮,出现束腰征;狭窄较重者从动脉节段开始血流显影较其他节段暗淡。观察组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斑块明显消失。同时介入后患者的血流参数值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有效显示血流变化与反映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殷海锟;张奡;韩焱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老年患者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60~82岁,平均(67.2±5.9)岁。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非诺贝特胶囊200 mg,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显效27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6周后TG、TC、LDL-C下降, 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较对照组TG、TC、LDL-C下降, HDL-C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8.3%vs.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对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呈现低电压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慧;袁华斌;齐建伟;闫文杰;栗成方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电图呈现低电压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等。统计不同导联下QRS低电压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60.49±5.39)mm vs.(29.80±3.36)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2.77±6.11)mm vs.(47.38±3.60) mm]、心胸比[(0.58±0.09) vs.(0.42±0.04)]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肢体导联电压振幅明显降低,而QRS间期明显增宽,QTc间期明显延长,分别为(8.82±2.14)mV vs.(4.33±2.13)mV,(76.39±17.33)ms vs.(109.38±18.33)ms,(219.37±45.39)mV vs.(444.98±34.29)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前降支(LAD)病变Ⅲ导联QRS低电压较多,左回旋支(LCX)病变Ⅱ导联和Ⅲ导联QRS发生低电压。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多伴随有超声与心电图指标的异常,也表现为QRS波群低电压状况。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逢文;司道远;杨济宁;杨萍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纳入共30只实验大鼠,分为五组;其中2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缬沙坦治疗组(B组),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组(C组)及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6只;6只魏-凯二氏大鼠(WKY)设为正常对照组(E组)。药物治疗及观察8周后测量无创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处死大鼠,分离心肌组织,计算全心重量/体重(HW/BW)、左室重量/体重(LVW/BW);提取血浆,ELISA方法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HF-α)。结果 A、B、C与D组相比,A、B、C三组大鼠血浆NADPH、IL-6、THF-α、HW/BW 、LVW/BW明显下降,SOD、eNOS明显升高,其中C组变化更为显著(177.3±3.8、5.1±0.8、47.9±3.1、83.9±3.9、127.0±9.7、5.2±0.4、3.3±0.2),提示两种药物联合具有交互作用;血压前后比较A、B、C三组均不同程度的下降,D组升高明显;左室射血分数差值水平的比较,A、B、C三组的变化无临床意义,D组下降明显。结论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都具有良好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在血管内皮的保护上具有协同作用。

  • 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王昆;石宇杰;张健

    目的:探索心力衰竭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选纳入105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后行PCI治疗,至少完成部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收集患者的临床和介入诊治资料,通过PCI术后6个月随访,对比PCI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依据本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造影及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05例患者中,经PCI治疗有效36例,无效69例,治疗有效率34.29%。研究共纳入18项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YNTAX评分、术前是否有心绞痛症状、胸前导联是否有病理性Q波以及是否完全性血运重建方面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OR=1.117,95%CI:1.108~1.250,P=0.045)、合并糖尿病(OR=14.337,95%CI:2.677~76.797,P=0.002)、有心绞痛症状(OR=0.231,95%CI:0.183~0.294,P=0.037)、胸前导联有病理性Q波(OR=37.444,95%CI:5.954~235.459,P=0.000)是影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本研究获得的预测指标,术前预测患者是否能够获益的特异度为58.3%,灵敏度为95.7%,正确预测的百分率为82.9%。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年龄较轻、术前有心绞痛症状、不合并糖尿病、胸前导联无病理性Q波是PCI可能获益的独立预测因素。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谢阳;林宇鹏;黄伟鹏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揭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ACS患者92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1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2.8±7.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替罗非班。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治疗30 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TnI均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cTnI降低[(1.54±0.52)μg/L vs.(2.24±0.48)μ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较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升高(15.22%vs.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5例心电图ST段回落,回落率为54.35%,治疗组37例回落,回落率为80.4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LVE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58.1±5.6)%vs.(46.2±5.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皮肤及黏膜出血对照组10例,发生率21.74%,治疗组7例,发生率15.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治疗ACS可有效减低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安全性好。

  • 快速心律失常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

    作者:刘春萍;李俊峡;牛丽丽;崔振双;徐威

    目的:了解快速心律失常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心律失常初次行射频消融治疗(初次组, n=50)及术后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二次组,n=50)共10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于术前填写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自制担心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影响焦虑抑郁的因素。结果二次组焦虑评分较初次组升高[(42.1±9.1)分 vs.(39.7±8.7)分],二次组较初次组术前更担心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费用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α=0.05水平时,与焦虑评分有关的因素有组别(β=3.14,P=0.01)、年龄(β=-0.14, P=0.02)、受教育程度(β=0.04,P=0.03)、房颤(β=-0.35,P=0.03)、手术疗效(β=1.76, P=0.04);影响抑郁评分的变量有年龄(β=0.23,P=0.04)、手术费用(β=-0.44,P=0.03)。结论快速心律失常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患者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次行射频消融患者,应予以关注。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Nt-proCNP水平的变化

    作者:姚宇;刘兆军;赵雅琳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水平变化。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6例,男性7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5.4±12.2)岁。对照组(72例)为本院的健康体检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8例)。测定所有入选者入院即刻和1周后血浆NT-proC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5.7±1.9)pmol/L vs.(19.9±6.5)pmol/L,(5.7±1.9)pmol/L vs.(21.4±3.1) p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入院1周后NT-proCNP水平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和1周后NT-proCNP水平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组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S患者NT-proCNP升高,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降低。

  •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京芳;齐书英;杨秀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内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共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31~88岁,平均(55.3±5.9)岁。将其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强化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连续治疗8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强化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s-CRP、MMP-9降低,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强化组hs-CRP、MMP-9降低,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增加(88.6%vs.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vs.5.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张薇;王晓兵;武云涛;姚璐;田国祥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36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分为2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肌酐清除率(CCr)(51~70)ml/min组,n=19]及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31~50)ml/min组,n=17],分别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2/日及110 mg 1/日口服,检测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达比加群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逐渐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 PT、APTT、TT时间与治疗1个月时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C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可能会更好的平衡栓塞与出血风险。

  •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琨;张力;冯迎雨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钢研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高血压合并CHD患者150例,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38~79岁,平均(60.3±8.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75)和研究组(n=75),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研究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血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较对照组TG、TC、LDL-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NF-α、IL-6、CRP、ET水平均降低,N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TNF-α、IL-6、CRP、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CHD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压变异性和炎症介质的相关性

    作者:傅广;马丽霞;汤华;李靖;黄树斌;石顺华

    目的:探讨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变异性(BPV)及炎症介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青年患者178例,男性119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3.60±6.81)岁。按血浆Hcy浓度分为三组:Hcy<10μmol/L组52例;Hcy 10~20μmol/L组66例;Hcy≥20μmol/L组60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24 hABPM)测定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等,检测外周血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和外周血白细胞数(WBC),分析Hcy与BPV、hs-CRP、IL-6、IL-10及WBC的相关性。结果与Hcy<10μmol/L组相比,Hcy 10~20μmol/L组24 hSSD、dSSD、nSSD、hs-CRP、IL-6、WBC升高,而IL-1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Hcy 10~20μmol/L组相比,Hcy≥20μmol/L组24hSSD、dSSD、nSSD、hs-CRP、IL-6及WBC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H型高血压患者Hcy与24hSSD、dSSD、nSSD、hs-CRP、IL-6及WB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0.297、0.385、0.405、0.324、0.295(P均<0.05),与IL-10显著负相关(r=-0.302,P<0.05)。结论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Hcy与血压变异性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相关。

  • 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高血压焦虑患者的血压影响

    作者:安婷;王丹;潘昱;刘春生;陈琛;刘杰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给予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血压的控制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北京礼士路社区居住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61~84岁,平均(72±6)岁。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并加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疗程12周。干预12周后观察血压变化、焦虑评价量表(SAS)评分等指标。结果28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36.2±9.1)mmHg vs.(164.6±8.9)mmHg](1 mmHg=0.133kPa),[(81.3±8.8)mmHg vs.(105.7±9.4)mmHg];SAS评分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为[(38.22±6.64)分vs.(56.63±1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血压和焦虑状态。

  • 尿酸和NT-proBNP联合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

    作者:李荣;陈爱文;苏星烽;李少霞;甘敏;陈玉环

    目的:探讨联合尿酸和NT-proBNP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高新区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HF的患者193例,分别测定血尿酸(UA)和N-端脑利钠钛(NT-ProBNP)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和/或因心力衰竭而再住院。结果193例患者中,有23例死亡(11.9%),20例(10.4%)在随访期内因心力衰竭(HF)再住院。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包括高水平的UA和NT-proBNP、低肾小球滤过率、未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及高龄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UA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独立相关(HR=1.115;95%CI:1.006~1.235;P=0.03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UA水平>8.0 mg/dL及NT-ProBNP>4210 pg/mL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P=0.01)。结论对于AHF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联合可作为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比其中单用一种标志物更有效。

  • 漂浮导管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孙鼐;赵伟新

    目的:探讨漂浮导管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脏外科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72例,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45~7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经颈内静脉放置双腔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生命体征,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组采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测定两组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等。计算心脏指数(C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 h PCWP、CVP与HR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2 h较术前PCWP、CVP和H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 h的CI、LVSWI和SVR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较术前LVSWI升高,SV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液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漂浮导管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能有效反应心脏的功能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疗效

    作者:周维伟;周迎;张华巍

    目的:评估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顺义区医院住院并拟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42~77岁,平均(58.0±9.2)岁。入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术,治疗组于PCI术前1~3 d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围手术期共应用7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心肌肌钙蛋白(cTn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54%),有效14例(28%),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临床显效21例(42%),有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82% vs.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IL-6降低,cTnT升高,治疗组术后较术前hs-CRP和IL-6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治疗组hs-CRP[(0.40±0.70)mg/dl vs.(0.20±0.21)mg/dl]、IL-6[(2.52±2.49)pg/ml vs.(2.37±1.68)pg/ml]、cTnT[(0.12±0.0)ng/ml vs.(0.09±0.05)ng/ml]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抑制PCI围术期炎症反应,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 微伏T波交替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泽军;李晚珍;曾艺文;陆水英;杨澄;陈力行;阮趣雯

    目的:探讨微伏T波交替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肇庆医专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通过微伏T波交替检测,根据结果分为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53例及微伏T波交替阴性组47例,同时选取在本院体检中心就诊经心电图、X胸片、心脏彩超检测均正常的对照组50例。分别对三组研究对象于住院期间行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出院后继续随访1年,复查动态心电图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结果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和阴性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射血分数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4.91%,高于微伏T波交替阴性组(48.94%),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伏T波交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66.17%,特异性75.0%,阳性预测值84.91%,阴性预测值51.06%。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微伏T波交替阳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对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不同罪犯血管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作者:代政学;张敏;李金明;严鹏飞;冯大跃;方连清;王建国;李俊峡

    目的:分析不同罪犯血管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68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不同罪犯血管将患者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RCA)组:216例为闭RCA塞;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组:52例为LCX闭塞。对两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RCA组心力衰竭显著高于LCX组(P<0.05);RC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LCX组[(51±8)%vs.(58±10)%, P<0.05];但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V4R抬高≥1 mm、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室速/室颤(VT/VF)各项指标在RCA组显著高于LCX组(P<0.01)。结论 RCA和LCX梗死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有差异,心电图Ⅱ、Ⅲ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犯罪血管,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MIF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及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存;季祥武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再灌注组,每组各6只。以“二线二结法”构造再灌注及心梗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心肌梗死组一直结扎左前降支;再灌注组均给以结扎30 min再灌注60 min处理。分别在术前1h、术后3 h、6 h、24 h、48 h、72 h股静脉穿刺抽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MIF浓度。结果三组术前MI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组以及心肌梗死组术后3 h、6 h、24 h、48 h、72 h MIF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再灌注过程中,MIF释放增加,浓度升高。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预后分析

    作者:李洪;杨燕珠;刘福达;陈世文;李超英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的预后。方法选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其中男111例,女86例,年龄43~81岁,平均(63.71±8.54)岁。依据入院血压水平进行分组,A组(47例)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B组(99例)收缩压(SBP)141~160 mmHg,舒张压(DBP)91~100 mmHg;C组(36例)SBP 161~180 mmHg,DBP 101~110 mmHg;D组(15例)血压>180/110 mmHg。患者入院时、入院10 d和30 d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当SBP>160 mmHg时,NIHSS评分明显升高。入院10 d后,197例患者中死亡20例,死亡率10.15%。D组死亡率较A组、B组和C组升高,分别为(53.33% vs.4.26%),(53.33%vs.7.07%),(53.33%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仍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B两组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入院30 d后,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预后较差。应合理降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血脂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莉华;靳志涛;张丽娟;杨薇;张丽娜;胡桃红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动脉硬化指数,A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和血脂综合指数(LC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胸痛、心前区不适住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148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40~65岁。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6例)和对照组(62例)。检测所有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HDL-C,计算non-HDL-C、AI值、LDL-C/HDL-C比值、AIP和LCI。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血脂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C、LDL-C、non-HDL-C、AI、LDL-C/HDL-C值显著增加,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HDL-C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non-HDL-C、AI、LCI和LDL-C/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247,r=0.314,r=0.178,r=0.278,P均<0.05)HDL-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231(P<0.05)。结论 AI在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的变化

    作者:彭俊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在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53.6±2.8)岁。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使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数量(PLT)及血小板压积(PCT),手术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时间与CD62P及PAC-1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PadT、PagT、MPV及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33±3.22)% vs.(40.69±3.08)%],[(66.25±4.17)% vs.(57.38±3.89)],[(11.43±1.16)fL vs.(9.74±1.03)fL],[(17.08±1.42)%vs.(12.13±0.72)%],PLT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7.49±23.64)×109/L vs.(224.38±46.33)×109/L],[(0.16±0.06)%vs.(0.25±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的CD62P及PAC-1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术后4 h、8 h、12 h及24 h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时间与CD62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3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虽可较好地改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但仍需预防血栓产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柴晓红;杨凡;闫蕊;王敬萍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前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CCU住院并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1周内和术后9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和术后24h及1周血小板计数、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Ⅲ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 vs.92.3%,P>0.05),而术后90分钟sumSTR>50%的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 vs.80.0%,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1周内顽固性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2.9%vs.13.8%,4.3%vs.15.4%,P均<0.05)明显降低,术后90天MACE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4%vs.3.1%),而LVEF[(53.86±4.50)%vs.(52.03±4.10)%,P<0.05]显著提高。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1周血小板计数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心肌细胞灌注,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左心功能和临床预后,且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

    作者:李林;吴龙飞;刘芙蓉;刘春燕;邓静宇;朱宇;康国平;柳颐龄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MI 的患者131例,男性75例,女性56例,年龄范围45~7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6)。两组的治疗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进行,治疗组在指南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200 mg/d,疗程7 d。分别在入院时(D0),入院第3 d (D3)、第7 d(D7)和第14 d(D14)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检测。比较两组住院30 d内死亡率及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在D3、D7时,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7、D14时,治疗组LDL-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在D3、D7、D14均低于对照组,在D3和D7时,治疗组WBC高于对照组,D14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和5例(6.2%vs.7.6%)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各有8例和6例(12.3%vs.9.1%)发生频发室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30 d内分别有8例死亡(12.3%vs.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10 d和13 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通过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78)。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降低TC和LDL-C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 内脂素与脂联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作者:陈伟

    目的:探讨内脂素与脂联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心内科、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因AMI行PCI的患者123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7例。术后发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49例(心衰组),未发生心衰患者74例(非心衰组)。另外选取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脂素及脂联素等指标。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心绞痛组、非心衰组以及心衰组内脂素水平升高,脂联素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较心绞痛组和非心衰组脂联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cTnI、CK-MB、NT-proBN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LDL-C、CRP、WBC、NE及LVED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485、0.502、0.541、0.394、0.429、0.205、0.366、0.389、0.305(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96,P<0.05)。脂联素水平与cTnI、CK-MB、TG、TC、LDL-C、CRP及NE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425,-0.298,-0.331,-0.354,-0.253,-0.374(P均<0.05)。结论内脂素和脂联素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指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的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田福利;鲁传冬;李学永;张二箭;张宾;卜雪芹;顾晓丽;张艳萍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三腔起搏治疗即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后焦虑抑郁情绪及心理、药物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40例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心衰患者术后发生焦虑抑郁情绪[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和HAMD),测评焦虑抑郁情绪的程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6个月时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程度及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比较两组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540±13.2)m,左心室射血分数(45.31±3.45)%,左室舒张末径(50.2±6.42) mm,显著远(高、短)于对照组的(380±18.5)m、(39.25±4.25)%、(59.3±7.12)mm。观察组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症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 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雪红;李运田;李俊峡;谭琛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研所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共10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73±6.4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即强化组(n=52)。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片皮下注射、氯吡格雷片、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或ACEI类药物。强化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及静脉维持治疗。评估两组PCI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检测术后肌钙蛋白I(TNI)、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记录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结果强化组TNI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1±0.05)ng/ml vs.(1.22±0.83)ng/ml]、[(1.59±0.58)mg/L vs.(5.68±1.34)m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强化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于15 d时不明原因猝死,1例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均有心绞痛发生,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9%vs.15.4%),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强化组高于对照组(100%vs.88.5%),TIMI血流2级比例强化组低于对照组(0%vs.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组发生1例轻微出血,为出血点,停用替罗非班后,出血点减少。2例小出血,分别是血尿和鼻出血。对照组2例轻微出血,为眼结膜充血和牙龈出血。1例小出血为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强化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1.81±0.565)g/L vs.(1.62±0.530)g/L],但无统计学意义(P=0.078);血小板减少症(GIT)仅在强化组发生1例,并且为轻度减少。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调节性T细胞在冠心病与牙周炎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丁畅;黄进;陆治平;王倩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牙周炎促进冠心病进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90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牙周炎Armitage诊断标准分为:胸痛综合征组(CPS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CHD组)和冠心病合并牙周炎组(CHD-P组);再将CHD-P组分为冠心病合并轻、中度牙周炎组(CHD-P1组)、冠心病合并重度牙周炎组(CHD-P2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Gensini评分CHD-P2组(65.86±39.94)较CHD-P1组(31.23±33.53)和CHD组(13.09±7.5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P1组较CHD组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Foxp3+Treg/CD4+T在CHD-P组为[(1.93±0.46)%]较CHD组[(2.32±0.72)%]和CPS组[(2.54±0.9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使冠心病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进一步下降,调节性T细胞与牙周炎促进冠心病的进展密切相关。

  • 7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近期及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夏常泉;武云涛;王晓兵;张薇;田国祥

    目的:观察年龄≥75岁老年糖尿病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入选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年龄≥75岁老年患者89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38)与非糖尿病组(n=51)。随访及记录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平均随访5年以上。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均未再发生黑朦、晕厥等临床表现,偶有患者有心悸心动过速表现,98.9%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下可与非糖尿病患者一样接受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

  •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及效果

    作者:田国祥;冯艳;姚璐;武云涛;夏常泉;李娟;张薇;朱立章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 复方丹参滴丸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高敏C反应蛋白、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贺志伟;刘慧琴;李建香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株洲市331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78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86例,年龄范围45~7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9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1/日,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kPa),加用缬沙坦。治疗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日,连续服用6个月。24 h动态监测血压,观察昼夜节律并计算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检测hs-CRP,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血压指标均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以及夜间血压负荷和白昼血压负荷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变化有效率均明显改善,分别为41.01%vs.78.38%,42.11%vs.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s-CRP降低,E/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s-CRP降低[(1.85±0.93)mg/L vs.(0.86±0.71)m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皮疹、胃痛等不良反应。结论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能改善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低hs-CRP水平,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瑶;吴永全;梁金锐

    在一系列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UAP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环节,它贯穿于UAP的全过程,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微量白蛋白尿(MAU)是诊断早期或轻微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近年来,MAU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一项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不全的指标[1,2]。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MAU可独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和总病死率相关,可以判断患者预后[3]。其中,MAU与UAP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引人关注。

  • 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作者:林明宽;刘浩;何喜民;罗江滨;陈其敬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房颤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多项研究表明房颤与左心房扩大存在相互关联,本文就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的发生、血栓形成、房颤复发、心房有效不应期的关系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 脓毒症中新发心房纤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红;张玉真

    心律失常在脓毒症患者中屡见不鲜[1],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AF)等。危重症患者出现房颤后提示预后不良,而脓毒症患者伴发房颤日渐受到学者重视。但对于在脓毒症中出现新发房颤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对近年来脓毒症中新发房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

    作者:孙玉青;骆雷鸣

    正常人血压一般呈现明显的昼夜活动,白天血压水平较高,在晨起8:00~9:00和14:00~18:00可见明显的双峰,傍晚18:00起血压缓慢下降,凌晨2:00~3:00处于低谷。白昼血压水平高,夜间血压水平低,呈明显的“双峰一谷”勺型血压。血压这种节律的变化能顺应机体活动的变化,很好地维持心脑肾等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有学者结合临床观察,根据血压形态变化,将血压分为四类: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10%,但不足20%);超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20%);非勺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白天血压10%);反勺型(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血压节律发生变化,无论大小,都会对人体的调节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对各器官造成影响。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作者:薛洋;田卫东;魏兰芳;武军铎;张静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患病率逐年增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ARAS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是肾动脉狭窄常见的类型,ARAS及时纠正后,部分患者不仅能纠正高血压,而且对受损的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使其成为少有的老年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可逆性病因之一,因此对ARAS进行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生物标记意义

    作者:王萍;沈红帅;宋达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因[1];开发ACS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确诊标志物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利用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应用广泛[2]。然而,当心肌标志物发生改变时,部分心肌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这些心肌的损伤无法挽回,造成严重后果。相较于心肌梗死的速度及损伤程度,心肌标志物带给我们的预警时间显然不够。一些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等血管相关因子已经被深入研究,并作为ACS危险评估的辅助参数;其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作为潜在的价值和优点。

  • 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健康指导

    作者:李明明;马凤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女性患者因其有雌激素保护作用,一直被视为冠心病低危人群,因此对女性患者的研究较少[1]。近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冠心病常识的普及,男性患者的病死率不断下降,而女性却在上升[2]。因此,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提高女性健康水平是有意义的。针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既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又要针对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

  • 血压变异时率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作者:阮燕萍;张磊;范中杰

    在过去20年中高血压的正确测量、预测和治疗是内科学、肾病学和心脏病学实践的焦点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诊室外血压存在明显优势,包括家庭血压监测和20世纪60年代Maurice Skolow博士首次介绍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1]。后者因其技术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在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偶发性高血压、自主神经失调、降压药物过度使用导致的低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方面,且24 h血压平均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紧密相关。

  • 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的血管炎性疾病

    作者:李杨;孙立忠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若不能及时诊治,24 h内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50%在48 h内死亡,90%在一周内死亡。其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了脑梗死、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每年发病率约0.05‰~0.03‰,男性发病率是女性2~3倍。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及诊断技术的改善,近年来AD的患病率及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然而,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些可引起动脉壁损伤导致A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主动脉二瓣化畸形、医源性损伤等。此外,AD形成与血管炎性疾病也密切相关。血管炎性疾病破坏主动脉壁的中层,导致主动脉壁变薄、扩张及夹层形成。另外,血管壁的自身免疫过程也影响动脉壁滋养血管功能,引起血管壁的营养缺失,为夹层形成的病理基础。

  • 速效救心丸与消心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王巍巍;黄元升;卓琳;方任飞;詹思延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速效救心丸与消心痛对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检索数据库SinoMed、CNKI、VIP、万方、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相关网站数据资源,截止检索日期为2014年8月31日。两名评价者平行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由第三人进行核查。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4篇,干预组总人数为1704人,对照组为130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优于消心痛(OR=2.84,95%CI:2.15~3.76, 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疗效速效救心丸也优于消心痛,有统计学意义(OR=1.67,95%CI:1.35~2.07,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在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以及心电图改善方面可能优于消心痛。但考虑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等因素,本系统评价的结果尚待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以及高质量的真实研究加以证实。

  • 应用R软件metafor程序包实现轮廓增强漏斗图

    作者:魏雪梅;胡定伟;敬媛媛;张超;张永刚;曾宪涛

    目的:介绍轮廓增强漏斗图应用R软件metafor程序包的实现方法及其作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应用“funnel()”函数绘制传统漏斗图和轮廓增强漏斗图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软件metafor程序包能够实现普通的轮廓增强漏斗图和结合剪补法的轮廓增强漏斗图。相对于传统漏斗图,轮廓增强漏斗图对对称性的识别更为敏感,且能识别纳入研究分布在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区域。结论轮廓增强漏斗图利于判断漏斗图是否真正不对称以及这种不对称是否由发表偏倚所致。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卒中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高尚谦;单亚维;郝玉芳

    目的:了解国内外卒中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4~2014年间卒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检索策略为TS=stroke AND(TI=systematic review or TI=pooled analysis or TI=pooled review or TI=Meta analysis or TI=Meta regression or TI=Meta ethnography),利用Web of Science提供的文献分析功能、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分别从卒中系统评价研究的年代、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涉及的学科类别、期刊分布、高被引文献等几方面对检出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386篇文献,发文量总体上呈逐年增多趋势;英国在该领域科研水平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也都较高,中国发文量排名世界第三,论文主要来自国内知名院校,但论文被引频次均较低,影响力不高;产出力与影响力较高的作者多来自英国、法国、美国;近83.2%的论文分布于心血管学、神经内科学和普通内科学三个研究领域,预防、护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结论全球卒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迅猛发展,但各领域发展不均衡,今后应重视卒中预防、护理等方面的研究;国内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需要强化循证观念,加强循证知识、方法的培训。

  • 华法林合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致全身出血1例

    作者:邓瑞锋;杨红海;葛龙梅;王曙光;刘海淑;王新;彭玲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4岁,主因“尿频、尿急、尿痛2 d,发热1d”入院。既往有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病史5年,长期口服华法林2.5 mg,1/日,每月复查血凝四项,入院前1月未复查血凝四项,无出血迹象,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前2d患者出现尿频、尿痛、尿急症状,尿混浊,无肉眼血尿和脓性尿,入院前1 d发热,体温高38.8℃,未做抗感染治疗。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无其它阳性体征。在门诊尿常规可见白细胞满视野,无红细胞;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自发病以来,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进食少,无腹痛,未述其它不适。入院诊断:急性泌尿系感染。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静点,输液后4 h,患者诉头痛、恶心,左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双眼视物模糊,咳嗽、咯血、腹痛、黑便、肉眼血尿,查体可见全身皮肤广泛出血点和瘀斑,双侧眼球结膜出血,颈软,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全腹轻压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减弱,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考虑华法林相关性凝血机制障碍性出血,立即肌注维生素K110 mg[1,2],急查血凝四项,INR为9.5,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26 s,凝血酶时间32 s,纤维蛋白原3 g/L。做头颅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眼底检查可见双眼眼底出血,粪便潜血试验(+),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满视野。停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继续给患者口服维生素K4片,4 mg,3/日,每日2次监测INR,直至3 d后INR降到3以下,停维生素K4片,患者尿血、便血、咯血停止,视力恢复接近正常,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基本正常。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作者:卜雪芹;田福利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2岁,主因“持续性胸痛2 h”入院。患者于2012年11月3日凌晨近1点如厕大便后突然出现胸痛及一过性左下肢麻木不适,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可波及心前区,疼痛程度剧烈,呈压榨性,发作时伴后背部放散,无晕厥、抽搐,无发热、腹痛及大小便失禁,经休息疼痛持续不缓解,到急诊科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V1~V3导联ST段抬高约0.1~0.3 mV,与T波升支形成单向曲线,V1、V2导联T波双向,Ⅰ、aVL、V3~V6导联T波倒置,化验肌钙蛋白阴性,心肌酶谱大致正常,于凌晨3点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自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血压>150/110 mmHg (1 mmHg=0.133kPa)。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5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50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见异常。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55次/分,律齐,心音较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存在。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3导联ST段抬高约0.1~0.3 mV,V1、V2导联T波双向,Ⅰ、aVL、V3~V6导联T波倒置(图1)。初步诊断为:①急性冠脉综合征;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患者病情危重,发病时间较短,持续胸痛无缓解,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ST段轻度抬高,血压偏低,心率在41~60次/分间波动,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但因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欠佳,且发病时伴一过性左下肢麻木不适,不除外主动脉夹层。患者持续胸痛不能缓解,生命体征欠平稳,不宜行增强CT或其它检查,选择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镇静及对症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电图动态改变。11月3日,患者反复出现胸部、上腹部及后背部剧痛,化验心肌酶谱、血尿淀粉酶正常。11月4日,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偶有后背部困痛不适,程度较轻,心率上升至100次/分,血压160/120 mmHg,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约0.3 s,V1~V6导联T波直立,Ⅰ、aVL导联T波低平,复查心肌酶谱正常,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1月5日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约0.2 s,V1~V6导联T波直立,Ⅰ、aVL导联T波低平,并行冠脉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病变及局限性狭窄。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查64排CT胸腹动脉血管成像示:升主动脉根部-胸腹动脉及两侧髂血管夹层动脉瘤(图2)。11月7日紧急转往北京安贞医院。电话随访,该患者于11月8日接受人造血管置换及支架手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成功治疗儿童顽固性心衰1例

    作者:张杨;汪明慧;曹雪滨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主因“发憋、气短15个月,加重伴不能平卧1d”住院。入院前9d心脏彩超:全心扩大(右房50×57 mm,右室20 mm,左房39 mm,左室室间隔厚度5 mm,左室后壁厚度5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4 mm),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重度高压89 mmHg(1mmHg=0.133kPa),左室射血分数:35%,少量心包积液。于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给予硝酸甘油静滴,速尿静脉推注,患者发憋症状逐渐加重,于1d前出现不能平卧,端坐呼吸。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99/66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少量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32次/分,奔马律,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中度水肿(++)。化验:K 2.73 mmol/L,Na 124 mmol/L(Cl:84.7 mmol/L)。N末端脑钠肽15001 ng/ml(参考值0.00~250.00 ng/ml)。入院诊断:①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功能 IV级;②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血症。给予呋塞米片40 mg 1/日,螺内酯片40 mg 1/日,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 3/日,盐酸咪达普利片2.5 mg 1/日,地高辛片0.125 mg 1/日,同时给予硝普钠及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间断给予呋塞米20~40 mg静脉推注,治疗效果不佳,经治疗一周,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有所减轻,但仍不能平卧休息,夜间咳嗽明显,尿量少400~500 ml/日。复查心脏彩超:全心扩大(右房39 mm,右室40 mm,左房36 mm,左室室间隔厚度7 mm,左室后壁厚度7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2 mm),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重度高压,89 mmHg,左室射血分数:30%,少量心包积液。患者在抗心衰药物治疗过程中,心功能进行性恶化,遂停用硝普钠持续静脉泵入,改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商品名新活素,0.5 mg/支,西藏药业)静脉持续泵入,剂量0.015μg/kg/min,口服药物及多巴胺均未作调整,24 h后,患者胸闷气短症状开始减轻,间断半卧位入睡,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尿量增加为2500 ml/24 h,复查N末端脑钠肽降低为7254.81 ng/ml。一周后胸闷气短症状消失,夜间可平卧位休息,10 d后停用新活素,患者可下床活动。复查N末端脑钠肽降低为6159 ng/m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患者停药期间,出现发热,血常规白细胞20.0×109/L,胸片提示肺部感染,再次出现胸闷气短,不能平卧。查N末端脑钠肽上升为9298 ng/ml。给予硝普钠及多巴胺泵入,同时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滴注,间断给予呋塞米40~60 mg静脉推注,效果欠佳。一周后再次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持续泵入,剂量0.015μg/kg/min,3 d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一周后夜间可间断平卧,10 d后胸闷气短症状基本消失,停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复查N末端脑钠肽下降为4229 ng/ml。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好转出院。

  • 射频消融术至心肌穿孔成功抢救1例

    作者:乔瑞峰;陈海龙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主因“间断胸憋、气短10余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10余年前间断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缓解,冬季多发,近1月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给予药物对症治疗,症状减轻,但未完全缓解,为明确诊断来院。既往心悸40余年,偶有发作,每次发作自感心跳快,持续1至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与劳力或活动无关,曾于心悸发作后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入院后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58次/min),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右优势型,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血管均无明显狭窄,中间支血管较粗,中间支开口及中段局限性狭窄75%,给予硝酸甘油冠脉内注射后,开口处狭窄60%,于中段狭窄处植入3.0×21 mm乐普药物洗脱支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自觉胸闷、胸憋症状缓解。于术后第4d休息时突发心慌,伴出汗,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60~170次/min,给予心律平70 mg静脉推注,数分钟后心律恢复为窦性心律,整个过程中患者无胸憋、气短,行食道调搏检查,S1S1刺激及S1S2刺激均可诱发室上速,心率165次/min,未见跳跃现象。补充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7d行射频消融术。分别放入冠状窦、高位右房、希氏束及右心室电极,做高位右房及心室S1S2递减刺激,逆行心房刺激呈偏心性改变,无跳跃现象,心室S1刺激可诱发心动过速发作,心率165次/min,心房早激动点位于冠状窦口周围,冠状窦A波早于希氏束A波,考虑为左后间隔旁道,穿刺右侧股动脉,植入消融导管,透视下见希氏束电极移位,调整希氏束电极到位,拟消融时,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及出汗等症状,心率100次/min,血压100/60 mmHg(1 mm Hg=0.133 kPa),透视下可见心尖搏动明显减弱,心影扩大,急诊床旁心脏彩超证实心包腔内有液性暗区。患者躁动,心率增快为150次/min,心电监护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至80/50 mmHg,给予心包穿刺置管,抽出不凝血200 ml,将抽出血液回输,患者烦躁减轻,血压上升为100/80 mmHg,数分钟后血压再次出现下降,反复从心包置管内抽出血性液体1500 ml并自体回输,胸憋症状可减轻,但停止抽液后,症状再次出现,考虑保守治疗不能维持生命体征,转入外科,行急诊开胸手术,打开心包腔,可见约150 ml血液伴随凝血块流出,探查右室前壁有一1.5×2 mm破口,有新鲜血液从破口溢出,顺利缝合破口,患者血压逐渐回升,心率降为120次/min。术后1月,痊愈出院。随访1年,患者无心动过速发作。

  • 大型队列研究显示肌钙蛋白T水平预测新发房颤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一项对心血管健康研究(CHS)的新分析显示,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TnT)的基线和连续水平可预测心房颤动(房颤)事件,且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Ayman Hussein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显示了源自肌细胞损伤或上游蛋白质转换的循环中肌钙蛋白水平与老年人易患房颤有关。研究强调了心肌重构过程中导致房颤的关键因素”。其结果1月17日在线发表于Heart Rhythm。

  • 伴有2型糖尿病的ACS患者服用DDP-4抑制剂阿格列汀与安慰剂组相比较,与心衰有关的住院频率无变化

    作者:李学永

    《柳叶刀》杂志在2015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发生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格列汀后对心衰及死亡率的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EXAMINE,该研究显示,在近期发生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格列汀后不增加心衰发生的风险。

  •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脑卒中发生高度相关

    作者:本刊编辑部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分为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静脉阻塞(BRVO),是一类造成严重视力损害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一些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视网膜血管疾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这些风险因素都不足以解释脑卒中的发展。

  • 延迟强化降压治疗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有关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一项大型分析发现,当患者收缩压高于150 mmHg后再行强化降压药物治疗,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高血压患者强化治疗推迟6周左右以及药物治疗后随访延迟,均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Wenxin Xu博士和同事在2月5日发表于BMJ的文中指出,该研究旨在观察高血压检查和强化降压药物治疗之间以及强化药物治疗和随访测量血压之间的佳时间。目前,高血压检查及其管理之间时间延迟,甚至高血压1级患者佳干预时间方面的数据均很少。作者写道,“收缩压140~149 mmHg的患者治疗尤其争议颇多。”

  • 张弛需有度:低舒张压增加心血管疾病复发危险

    作者:本刊编辑部

    对于低舒张压是否能够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率这一猜想,心血管疾病研究者始终不能达成共识。有学者指出低舒张压或是一个可以预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支持,这点仅停留在假说层面。

  • 2型糖尿病收缩压≤130 mmHg可降低卒中与蛋白尿风险

    作者:本刊编辑部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普遍高于普通人群,而血压的升高已被证实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危险因素。目前,降压治疗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尤其是哪些患者应接受降压治疗以及血压的控制目标应该是多少。

  • 长期使用LVAD诱导成人心肌细胞增殖

    作者:本刊编辑部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延长左室辅助装置(LVAD)使用,可能有助于成人心肌再生。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Hesham A. Sadek博士,“新数据表明,去负荷后的逆重构可能代表了心肌从肥厚到增生的转换”。该结果发表在2015年的JACC杂志上。
      成人心肌细胞不能分裂,因此成人心脏在大量心肌细胞损失后不能再生。既往研究证实,线粒体介导的氧化DNA损伤在出生后心肌细胞周期停滞中发挥重要作用。Sadek和同事开展的这项研究旨在观察机械负荷是否在其中也起作用,并假设机械负荷的生理性增加导致了线粒体含量增多,使DNA损伤应答激活,带来永久性心肌细胞周期停滞。

  • 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作者:李学永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13年3月17日发表的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成年人的心血管健康的现状》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在中国成年人中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比例非常低,应针对全体公民和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两方面努力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促进中国人心血管健康(J Am Coll Cardiol,2015,65(10):1013-1025)。

  •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前臂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周建军;李海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途径1689例次,其中有25例次桡动脉失败改行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获得成功。平均年龄68.3(33~89)岁,>65岁组为986例,<65岁组为849例。男性1180例,女性509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DSA)者为926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者为763例。术前患者均常规使用阿斯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术后仅DSA患者停用氯吡格雷,而支架置入治疗者仍服用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100 u/kg/12 h,24~48 h,部分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加用欣维宁5~7 ml/h,12~24 h。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延误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俊岭;曹雪滨;毛继康;刘红涛;何彦芳;王敏;马永娜;刘兆川

    急性心肌梗死[1]是我国目前中老年人群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且近年来有发病率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发病后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急性心肌梗死为理想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发病后行急诊PCI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越早,患者死亡率越低,恢复越好。目前各种指南[2]都要求患者入院后到球囊开通血管的时间应控制在90 min内。因此,我们系统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相关因素,以期制定出缩短延误治疗的对策,为入院患者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提供保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