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脑钠肽的影响

    作者:杨磊磊;张红超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 h、24 h、36 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 h、24 h、36 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 CPB-CABG组术后12 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 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 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 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双心疗效

    作者:赵康;孟康;葛长江;吕树铮

    目的:评价冠心舒通胶囊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双心疾病(心脏病及心理疾病)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门诊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7)和对照组(n=65),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3粒,tid)。随访观察4周,评价患者心绞痛和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定,同时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分别是83.6%vs.63.1%,P<0.05;89.6%vs.72.3%,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症状评分(SAS评分下降值:15.57±15.77vs.7.06±20.80,P<0.05;SDS评分下降值:13.58±14.76vs.6.46±16.65,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增多(17.9%vs.6.0%,P<0.05),两组均未发生胃肠道出血。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确切,亦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发挥双心治疗效应,并且较为安全可靠。

  • 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关系研究

    作者:赵玉英;卫亚丽;丁超;齐书英;孙家安;王冬梅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作者:吴龙梅;徐威;田新利;衣桂燕;李俊峡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就诊并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338例,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30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LOF+组和LOF-组,LOF+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LOF-组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随访9~12个月内主要出血事件和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多支病变、支架植入数目、辅助检查(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安全终点(主要出血事件)和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根据基因多态性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未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 炎症因子与心率变异性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度芳;姚晓东;庄欣;吴波;王燕;李晓

    目的:研究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炎性标志物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患者40例,女性26例,男性14例,年龄50~8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0组 mg/L(n=15),hs-CRP(1.0~3.0)mg/L组(n=16), hs-CRP>3.0 mg/L组(n=9)。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取心率变异性(HRV),计算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同时检测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分析hs-CRP、IL-6的自然对数与SDNN、RMSSD的关系。结果 hs-CRP(>3 mg/L)组较hs-CRP(1~3 mg/L)组SDNN和RMS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随hs-CRP的升高,其低频(LF)、高频(HF)、极低频(VLF)和总功率(TP)逐渐降低,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hs-CRP自然对数(Lnhs-CRP)与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365,P=0.022),而Lnhs-CRP与RMSSD之间无明显相关。IL-6自然对数(LnIL-6)与SDNN呈负相关(r=-0.700,P<0.001),与RMSSD呈负相关(r=-0.457,P=0.003)。结论 UA患者HRV的降低与体内炎性标记物hs-CRP、IL-6增加相关。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郑志涛;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尹晓盟;常栋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 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vs.(234±43)ms(P>0.05),(268±44)ms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vs.(187±76)ms(P<0.05);(259±44)ms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 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汤泽萍;杜宏伟

    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

    作者:李幸洲;吴龙梅;石宇杰;张健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 伴长R-R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应用美托洛尔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陈东方;解鸣鸣;田军;席连英;戢运云;吴立荣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伴有长R-R间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根据治疗前长R-R间期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44例)和睡眠无关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美托洛尔1月后,两组患者睡眠状态长R-R间期均较用药前延长[(睡眠相关组(2650±146.0)msvs.(2315±129.5)ms;睡眠无关组(2549±201.9)msvs.(2764±171.1)ms;P<0.05],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睡眠无关组长R-R间期明显延长[(2262±105.8) msvs.(2406±120.2)ms;P<0.05]且24 h长R-R间期阵数增加[(48.6±13.5)次vs.(63.8±10.9)次;P<0.05],而睡眠相关组患者长R-R间期及24 h长R-R间期阵数无明显变化(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发生黑朦、晕厥等症状,而在睡眠无关组患者中,2例(8.33%)患者发生黑朦,无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对与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进行心室率控制相对安全;但对与睡眠无关性长R-R间期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需谨慎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白玉蓉;靳志涛;鞠鹏;卢鑫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 mmol/L,n=102);Ⅱ组(7 mmol/L≤血糖<11 mmol/L,n=102),Ⅲ组(血糖≥11 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和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和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 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桂冬;李渊;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目的:回顾与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CS患者543例。依据入院后手术日期分为急诊PCI组(n=236)和择期PCI组(n=307)。急诊PCI组中,老年组(≥60岁)124例,非老年组(42~59岁)112例;择期PCI组中,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42~59岁)1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急诊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吸烟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增加,总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组以及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造影剂量、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以及随访1年再次心梗、再次行血运重建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急诊PCI组,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增加,随访1年死亡、心力衰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治疗是ACS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血脂和hs-CRP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秀梅;许澎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水龙;郑剑涛;江宏飞;王焱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

  • 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作者:邵玲;熊涛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频发性室性早搏(FPVC)的疗效。方法选自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4)和观察组(n=84),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2/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1.6 g,3/日),观察疗程4周。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结局以及FPVC改善情况,结局包括患者症状改善和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FPVC则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次数的变化来评价;次要观察终点为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加明显(总体有效率:88.1%vs.75%,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更显著[(51.6±3.4)%vs.(47.4±4.2)%,P<0.05)],早搏次数明显下降[(427±89)次/24 hvs.(525±114)次/24 h,P<0.05)],HRV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包括SDNN [(133.5±28.4) msvs.(112.2±17.2)ms],Rmssd[(37.4±9.0)msvs.(26.8±5.8)ms)]、LF[(530.6±78.0) Hzvs.(445.3±88.0)Hz]、HF[(298.3±54.5)Hzvs.(241.4±36.4)Hz]均明显增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9% vs.10.71%,P=0.484)。结论与美托洛尔单独治疗相比,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采用脑心通联合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同时能够更好纠正HRV下降,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能够显著提高预后。

  •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评价

    作者:赵晓茜;骆雷鸣;叶平;杜瑞雪;肖铁卉

    目的:探讨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近期(90 d)心血管事件(CVEs)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住院的稳定性sCAD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随访两组近期阶段的7 d(D7)、30 d(D30)、90 d(D90)发生CVEs及全因死亡情况。结果共有426例老年sCAD患者纳入终分析。其中,感染组257例,非感染组169例,平均年龄88±5岁。随访阶段的D7、D30、D90期间,整个队列的CVEs发生率分别为7.5%、15.0%和24.6%,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7%,2.6%和8.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发病后三个不同阶段的CVEs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比较,CVEs发生率在D7(10.9%vs.2.4%,P=0.001)、D30(20.6%vs.6.5%,P<0.001)和D90(31.9%vs.13.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全因死亡发生率在D7(1.2%vs.0%,P=0.28)、D30(3.9%vs.0.6%%,P=0.021)和D90(13.2%vs.1.8%,P<0.001)阶段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的CVEs多集中在感染后的30 d之内,其中冠脉事件则集中在2周内,非感染组的事件无时间规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OR=2.162,95%CI:1.023~4.569,P=0.043)、慢性肾脏病(OR=2.086,95%CI:1.085~4.013, P=0.028)、入院时呼吸≥24次/min(OR=1.093,95%CI:1.006~1.187,P=0.036)和入院时心率≥125次/分(OR=1.018,95%CI:1.000~1.037,P=0.045)与90 dCVEs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发生CVEs的患者,近期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发生CVEs者(P=0.004)。结论老年sCAD患者,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显著增加近期多种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有望可能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 DK-mini Culotte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宇杰;张健;李俊峡;孙琪

    目的:观察双对吻非对称裙裤术式(DK-mini culotte)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冠脉造影证实真性分叉病变23例,给予DK-mini culotte术式置入双支架治疗。选取同期接受常规culotte术式双支架治疗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12月复查冠脉造影,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复查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随访12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DK-mini culotte术式终球囊对吻扩张(FKB)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为100%,同culotte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两组相比,边支再狭窄率分别为4.3%vs.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边支小管腔直径[(2.44±0.39)mmvs.(2.19±0.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边支晚期管腔丢失[(0.35±0.23)mm vs.(0.51±0.32)mm],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期间、术后30 d以及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mini culotte术式其FKB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同时伴有较低边支再狭窄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 心电图在右冠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

    作者:梅志亮;章志玲;周淑兰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探讨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及判断RCA是否为优势血管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CA近段病变的62例,RCA远段病变的22例。RCA近段病变患者中, STV4R抬高≥1 mm为56例,阳性率为90.3%,STV1-V2抬高≥2 mm的为52例,阳性率为83.9%。RCA远段病变的22例患者中,出现STV4R抬高≥1 mm的为0例,出现STV1-V2抬高≥2 mm的为1例,阳性率为4.5%。RCA优势型为56例,非RCA优势型为28例,RCA优势型的56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50例,阳性率为89.3%。非RCA优势型的28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0例。结论对于RCA病变所致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V4R抬高≥1 mm、STV1-V2抬高≥2 mm对RCA近段闭塞的识别有较大的价值,如同时合并有STV5-V6抬高≥1 mm,常提示患者为RCA优势型,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

  • 射频消融术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建华;吴慧慧

    目的:分析小儿快速心律失常心电生理检查,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经心电生理学检查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儿102例,分析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行RFCA及效果,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治疗效果。结果①102例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8例(56.8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例(20.59%),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16例(15.6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5例(4.90%),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2例(1.96%)。②RFCA消融治疗98例(96.08%),消融成功94例(95.92%),消融失败4例(4.08%)。AVRT消融治疗56例,成功率98.21%,失败率1.79%,复发率7.25%;AVNRT消融治疗20例,成功率100.00%,复发率5.00%;VT/PVC消融治疗15例,成功率86.67%,失败率13.33%,复发率7.69%;FAT消融治疗5例,成功率80%,复发率25%;AF/IRAT消融治疗2例,成功率100.00%。③<3岁15例,消融治疗14例,成功13例(92.86%),消融失败1例(7.14%),复发1例(7.69%);3~7岁28例,消融治疗27例,成功26例(96.30%),消融失败1例(3.70%),复发2例(7.69%);>7岁59例,消融治疗57例消融成功55例(96.49%),消融失败2例(4.08%),复发4例(7.45%)。三组患儿消融成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患儿消融失败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可作为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

  •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佩;赵红;曹新营;张文静;葛庆锋;李海涛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32例,其籍贯均为河北唐山地区,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判定其是否患有冠心病及其冠脉病变支数。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至少有一支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233例(稳定型心绞痛亚组1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亚组83例)和对照组99例(任一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包括II型(插入型纯合子)、ID型(插入与缺失型杂合子)、DD型(缺失型纯合子)三组,并分析不同组别间I/D多态性差异。结果冠心病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发生率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增高,但与冠脉病变支数无关。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抑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丽娜;马娜

    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 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危患者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作者:乔慧斌;李莉;郭任维;李建国;王全义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危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09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8±9.8)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n=23)和对照组(n=29)。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泵入rhBNP3~5 d。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周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1周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入院1周后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以及心源性死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NT-proBNP水平升高,rhBNP组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升高,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rhBNP组NT-proBNP水平降低[(2204.94±830.90)pg/mlvs.(1498.29±707.33)pg/ml],LVEDd减少[(53.60±5.25)mmvs.(49.87±3.36)mm],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AMI早期高危患者及早应用rhBN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抑制早期左室重塑。

  •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仝其广;吴长燕;岳志刚;徐慧;刘娅;毛雯;张苗苗;吴迪;刘鹏;胡大一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煤炭总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体检的患者。高血压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54±11.72)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36±9.27)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载脂蛋白A1(ApoAI)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ABCA1mRNA表达降低[(2.38±0.82)vs.(0.47±0.20)],ApoAI表达也降低[(2.19±0.86)vs.(0.1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BCG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基因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高血压 ApoAI ABCA1 ABCG1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伟林;杨帆;员丽培;赵洛沙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并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组,56例)。另选同期56例拟诊为CHD而CAG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对入选者行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ACS组、SAP组与NC组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示,CHD患者Hcy、Lp(a)水平无相关性(r=0.240,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Hcy、Lp(a)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78、0.75,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287,95%CI:1.027~1.791)及Lp(a)(OR=3.038,95%CI:2.984~3.431)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及高Lp(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 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邹青;赵连友;李雪;徐希平;王滨燕;卫聪颖;王继鹏;鲁轩浩;张志敏;丁璐;王增强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60例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80)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依叶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SBP、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依叶组降血压效果更明显。②治疗后,依叶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依叶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明显。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依叶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更好的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改善左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

  •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Ⅳ型心肾综合征疗效的比较

    作者:胡斌;姜小玉;陈磊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以及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连续收治的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54例,其中25例行CVVH治疗,29例行SLE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肌酐(Scr)以及尿素氮(BUN)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情况CVVH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SLED组总有效率(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CVVH组和SLED组患者治疗后Scr(361±46μmol/L、336±59μmol/L)和BUN[(19.4±4.8)mmol/L、(27.0±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CVVH组和SLED组MAP[(89.5±14.7)mmHg,(83.1±16.6)mmHg)]和LVEF[(59.5±7.2)%,(51.2±5.7)%]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VVH组治疗后的MAP和LVEF改善程度显著优于SL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发作顽固性心衰皆有效,CVVH疗效优于SLED。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断的评价

    作者:郭小楠

    目的: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8月到2013年9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诊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0~80岁。同期选择本院检查的非慢性闭塞病变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组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出闭塞疾病82例,未检出8例;而对照组中心肌灌注显像正常87例,显示闭塞病变3例(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闭塞疾病的敏感性为91.1%,而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为91.6%。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玉娟;景增秀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可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肾脏起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各45例,均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治疗,黄芪注射液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黄芪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滴,1/日,疗程4周。监测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68.67±14.28)mg/24 hvs.(80.87±14.77)mg/24 h,P<0.05]、尿β2-微球蛋白(β2-MG)[(2.21±0.55) mg/Lvs.(3.42±0.67)mg/L,P<0.05]明显降低。黄芪注射液组治疗后总胆固醇[(4.69±0.62)mmol/Lvs.(5.23±0.61)mmol/L,P<0.05]、三酰甘油[(1.47±0.09)mmol/Lvs.(1.54±0.10)mmol/L,P<0.05]、LDL-C[(2.95±0.12)mmol/Lvs.(3.02±0.12)mmol/L,P<0.05]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组UAER、尿β2-MG较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下降,证明黄芪注射液结合常规降压治疗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提示黄芪在肾脏保护方面与常规西药具有协同作用。

  • 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谢伟基;林智郡;张夏兰;杨镇胜;张益民

    目的:对汕头地区在职人员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调查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大学第二医院对汕头市的在职人员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年龄为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问卷、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获取汕头地区7个行政区的在职人员临床数据资料。完成调查共计6895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4453例)和女性组(2442例)。根据年龄分为<20岁(43例)、21~30岁(1267例)、31~40岁(2272例)、41~50岁(2056例)以及51~60岁(1257例)共5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当地在职人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21~30岁(7.49%vs.2.38%)、31~40岁(10.84%vs.4.40%)、总体(17.43%vs.12.94%)高血压患病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男性组41~50岁较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男性(OR=1.59,95%CI:1.256~2.022)、年龄(OR=1.061,95%CI:1.051~1.071)、尿蛋白(OR=4.403,2.813~6.892)、血尿酸(OR=1.007,1.006~1.008)、血糖(OR=1.427,1.323~1.5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94,1.073~1.811)。结论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84%。年龄、男性、蛋白尿、血尿酸、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当地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黄丹;黄鹤;王志强;贺王伟;刘万里;梅阳;童随阳

    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7)、维普数据库(1999~2014.07)、万方数据库(1990~2014.07)、PubMed(1990~2014.07)、Cochrane Library(2014第07期)。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总共1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胺碘酮(试验组)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RR=1.46,95%CI:1.36~1.57,P<0.00001),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89~1.50,P=0.27)。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首次给药时间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无明显影响,与总有效性一致。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慧;杨波;周三凤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Cochrane图书馆(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EMbase(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维普数据库(VIP)(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及PubMed(1995-2014年9月30日)中关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判断,结果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相关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偏低。共纳入92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患者397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患者527例。治疗组中有效430例,对照组424例。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者32例,对照组69例。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与胺碘酮单用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4~1.31,P<0.00001),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2,0.65,P<0.0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卜国森;刘志强;何鹏义;木胡牙提;杨玉春;张雷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 (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 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 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朱伟;邹婷;孟凡华;袁清华;马翔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 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Hg,<15 mmHg分为两组, Meta分析显示: IADSBP≥15 mmHg组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 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 mmHg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作者:唐立新;唐伟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MAC)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5~2014.08.20)、PubMed(1966~2014.08.20)、EMBase(1974~2014.08.20)、中文(VIP)(1989~2014.08.20)、中文(CBM)(1978~2014.08.20)、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1994~2014.08.20),并手工检索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记录。纳入比较联合使用MAC和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应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合计2042例患者。其中,MAC+ACEI+常规治疗组1036例,ACEI+常规治疗组10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AC+ACEI+常规治疗组在降低B型利钠肽(SMD=-0.90,95%CI:-1.36~-0.44;P=0.0001)、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MD=-0.39,95%CI:-0.70~-0.08;P=0.01)、提高每搏输出量(SMD=0.86,95%CI:0.45~1.26;P<0.001)、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SMD=0.84,95%CI:0.61~1.08;P<0.0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SMD=0.78,95%CI:0.50~1.06;P<0.001)、心功能改善显效(RR=1.38,95%CI:1.25~1.54;P<0.001)、心功能改善无效(RR=0.38,95%CI:0.30~0.48;P<0.001)方面均优于ACEI+常规治疗组;而在降低心率(SMD=-0.06,95%CI:-1.62~0.29;P=0.17)、提高心输出量(SMD=0.50,95%CI:-0.03~1.03;P=0.07)、提高心脏指数(SMD=0.78,95%CI:-0.19~1.75;P=0.11)、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SMD=-0.15,95%CI:-0.35~0.05;P=0.14)、心功能改善有效(RR=0.99,95%CI:0.89~1.10;P=0.79)、不良反应(RR=0.88,95%CI:0.33~2.34;P=0.79)方面与ACEI+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 MAC联合ACEI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 白塞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作者:任洁;高宇平;李毅;白娜;李学文

    患者男性,26岁,主因“活动后胸痛3月,加重1周”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4年前因颅内静脉窦血栓行支架植入术。入院时:血压145/90 mmHg,心率102次/分,体温36.1℃,心肺腹无阳性体征。视力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数指/10 cm。入院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导联呈qR波,V1~V6T波低平。心脏彩超:心脏大小结构功能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急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0.6 ng/ml,肌钙蛋白-I 6.13 ng/ml,超敏C-反应蛋白61.3 mg/,血沉30 mm/h。初步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入院第3 d,患者出现发热,T 38.2℃,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0×109/L,中性粒细胞70.2%,加抗感染治疗。住院治疗期间胸痛症状仍有间断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V1~V6导联ST段压低0.1~0.4 mV,偶发室性早搏。于入院第四日患者体温升为39.4℃,并再次突发胸痛,伴气短、大汗、烦躁不安,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给予相应处理后转为窦率。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4.0×109/L,中性粒细胞89.8%,CK-MB279.1 IU/L,肌钙蛋白-I 65.34 ng/ml,B型脑钠肽(BNP)2308.00 pg/mL,心电图:V1~V4呈QS波,ST抬高0.1~0.3 mV,心脏超声:左心房(LA)38 mm,左心室(LV)59 mm,右心房(RA)33×28 mm,右心室(RV)20 mm,左室射血分数(EF)35%,胸部CT:双肺渗出影。

  • 急性心肌梗死伴脾梗死1例

    作者:田福利;张二箭

    患者男性,48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绞痛2 h”入院。患者于2 h前因情绪激动突发心前区绞痛,呈压榨样,伴左肩及背部放射,持续2 h,服用“硝酸甘油”后无缓解就诊于解放军251医院。急诊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1~0.3 mV(图1),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收住心内科,无明显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精神、睡眠、饮食差,无大便,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吸烟史20年,约20支/日,否认糖尿病史。父亲患“急性心肌梗死”病逝。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kPa),痛苦面容,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1643.1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2.8 u/L,乳酸脱氢酶435.4 u/L,肌钙蛋白0.109 ng/ml(正常0~0.10 ng/ml),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室腔大小正常,右室后壁略变薄,运动幅度减弱。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镇静、止痛、扩冠、抗凝、溶栓治疗(尿激酶150 wu静脉点滴),溶栓后2 h抬高的ST段回落至基线,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消失。

  • 基于血管内皮细胞靶点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鹏;陈晓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上、下肢体远端动脉,静脉和神经的节段性血管炎。其病理特征为受累血管全层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增生性及血栓闭塞性改变。多见于40~45岁以下的男性吸烟患者,女性少见。其病因与吸烟、寒冷、外伤、感染等有关,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终导致截肢。No YJ等[1]报道了一例29岁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的TAO男性患者的脑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其脑动脉血管病变与患肢血管病变极度相似,可能提示TAO亦可累及重要动脉。因此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前热门课题,其中免疫、遗传、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在TAO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不断研究深入,发现其在TAO发病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成为TAO发病机制中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VEC为靶点的TAO发病机制新进展进行综述。

  •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的新认识

    作者:汪晓芬;和渝斌;张源波;金婧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公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45万人死于高血压[1]。研究者于2010年在我国凋查了98548名18岁以上居民,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3746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38.0%,我国成年人平均收缩压(SBP)为130.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0.4 mmHg,远高于2002年(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0 mmHg和76.0 mmHg)和2004年水平(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9 mmHg和76.3 mmHg)[2]。研究结果提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 钠钾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宁;张红叶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引起60%的卒中和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据估计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人,而控制率只有6.1%[2]。减少钠摄入和增加钾摄入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将钠钾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了解钠钾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 心血管病循证医学在人群防治中的转化应用

    作者:王增武;李国菊;庞艳蕾;高润霖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人群发病率、死亡率是可显著降低的。促进、推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尽快应用到疾病防治的实践中,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体现社会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 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新选择-Parachute左心室重建术

    作者:魏毅东;刘宝鑫

    近年来,心力衰竭(心衰)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日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其病因众多,常见的病因之一为急性心肌梗死[1]。临床上,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心衰,左心室壁瘤可改变左室壁曲度和厚度,导致整个心脏的扩张和变形。由于室壁瘤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室壁瘤部分的矛盾运动减少了左心室射血(LVEF)。加之心肌梗死后瘢痕形成、心肌和边缘组织固有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对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终导致心衰,严重时可发生猝死[2-4]。对于该类患者,即使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室壁张力增加仍可引起左心室的持续性扩张终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多年来,外科心室重建手术(SVR)通过开放手术方法切除室壁瘤、缩小左心室一直是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减轻室壁张力和心肌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但外科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大的前瞻性研究RESTORE项目结果显示外科心室重建术30 d死亡率为5.3%,而5年生存率仅为70%[5]。由于外科左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国外有学者开始尝试通过经皮介入的方法通过置入心室隔离系统(VPD)进行左心室减容治疗及心室重建(PVR),并于2006年成功进行了首例手术[6]。随着该技术不断进展,多种隔离器械被研发,相关的临床试验也在同步进行。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是Parachute心室隔离系统,其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前景良好。本文就Parachute器械的相关内容作一介绍。

  • 139例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的应用效果及对策

    作者:李育红;苏进肖;王琼;许守涛;齐书英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因缓慢心律失常需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加,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一定范围内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置入起搏器后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心律失常或起搏器特殊功能,未及时治疗和调整起搏参数而引起心悸、胸闷等。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0岁以上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39例,观察其预后效果及随访症状,报告如下。

  • 死亡与临终关怀在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思考

    作者:梁金锐;虞燕波;郑玉

    由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IME)研究和建立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规定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应该达到的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包括美国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也明确提出核心胜任力应该作为医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它体现在以下六方面:患者照顾、临床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基于系统的实践。但我们目前对住院医师(包括七年制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仍以“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临床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和评价指标。这显然已不能与目前的卫生系统改革目标相匹配,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发展目标。尤其在告知病情和临终关怀等患者照顾和医患沟通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郑柳宁[2]曾采用沟通行为量表对191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测试,结果为20%左右的医学生觉得自己缺乏沟通行为的机会。如何将指导住院医师与患者沟通、交流并获得他们对治疗的理解与配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 对合并脑栓塞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常青;李轩;陈婷;赵静

    风湿性心脏病因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及心脏形态发生改变,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常见受累部位。血栓在肿胀增厚变硬的心脏瓣膜的细小赘生物上出现,在增厚、变形活动受限的瓣膜上也可产生附壁血栓,患者剧烈咳嗽、活动或者心率、血压突然变化时,这些血栓容易脱落通过左心进入脑内,导致脑栓塞。房颤时,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附壁血栓易脱落形成栓子[1]。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增多,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亦增高。由于该病发病急,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对此类患者进行围术期专项护理,有助于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 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解读

    作者:张健

    自196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开展以来,心肌血运重建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此重要时刻,迎来了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的发布。在对指南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思考和概括总结后,解读本版指南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本版指南有4个重要的新内容:①指南基于大量高质量RCT的系统回顾;②强调危险分层;③强调根据患者临床状态确定血运重建时机;④推荐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CABG。

  •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管理-《2014 ESC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带来的启示

    作者:孙欢;杨萍

    随着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患者正长期接受相关治疗。根据国外相关文献估计,每年有超25万的患者面临相关问题和决策[1]。对于正在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围术期的管理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的矛盾是外科出血与心血管血栓之间的矛盾。相关问题涉及到诸多学科,如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外科、口腔科等,加之临床问题复杂多变,所以相关处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都在其既往的相关指南做出抗栓治疗围术期管理的相关论述,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在2012年为这一内容单独撰文公布其指南[1-3]。ESC联合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正式刊文发表了《201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针对围术期抗栓治疗进行论述的新的正式刊文发表的临床指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收纳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对进行多学科合作的围术期抗栓管理颇具参考价值[4]。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