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治疗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苏倬杰;黄宝荣;陈伟亮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抗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89例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依据患者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抗栓药物,分为两组:研究组(n=43),应用华法林治疗;对照组(n=46),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4.65%vs.15.22%、11.63%vs.21.74%、2.33%vs.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33%vs.2.17%、9.30%vs.10.86%、9.30%vs.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猝死率分别为:6.98% vs.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进行选择,华法林能降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在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中降脂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毕磊;曹丹阳;王伟;朱立章

    目的:评价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一科住院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在对照组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C、TG和LDL-C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组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C、TG和LDL-C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C[(4.10±1.24)mmol/L]、TG[(1.64±0.75)mmol/L]和LDL-C[(2.33±0.75)mmol/L]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降脂治疗后,对照组LDL-C的达标率为46.7%,治疗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可达到强化降脂的效果,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辛伐他汀,且不良反应较少。

  • 血浆脑钠肽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血栓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阳;米树华;周芸;杨红霞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 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变化

    作者:曹崇玉;朱永强;曹正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的变化。方法纳入175例AMI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同时选择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AMI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第1 d、第7 d以及对照组人群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进行检测,比较AMI患者支架置入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TMP心肌灌注分级对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结果AMI组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 d、7 d及对照组间血CD3+、CD4+、CD4+/CD8+水平呈增高趋势,而血CD8+水平呈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2-3组CD3+、CD4+、CD4+/CD8+高于TMP0-1组,而CD8+低于TMP0-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异常,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明显改善。

  • 南充市龙门地区高血压患者生活习惯与高血压控制率关系研究

    作者:邹佩伶;徐钊红;杨川;邓玲奇;何丹;刘尚清

    目的:了解龙门地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情况,分析生活习惯对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该地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相关知识了解、生活习惯、治疗情况等,然后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门地区高血压控制率为51.1%,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知晓率为35.2%。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适量含盐饮食、控制体重等能显著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P<0.05)。结论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的控制率密切相关,乡镇居民对高血压知晓率低。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改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合理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性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作者:鲁琳;任平香;于大勇;卢新;赵建玲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应激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ICU及CCU住院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14例,其中男性284例,女性230例,年龄24~91岁,平均年龄(67.65±12.6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60岁,n=134);B组(60~69岁,n=132);C组(70~80岁,n=154);D组(≥80岁,n=94)。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s-CRP、全血血糖和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与A组[(7.10±22.67)mg/L]比较,B组[(15.56±35.23)mg/L]、C组[(19.57±37.97)mg/L]、D组[(29.29±44.43)mg/L]hs-CRP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8.67±4.13)mmol/L]比较,B组[(9.26±5.93)mmol/L]、C组[(10.84±6.05)mmol/L]血糖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血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入院时hs-CRP和应激性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 国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杨;刘思奇;段维勋;俞世强;易定华

    目的:分析国人主动脉夹层(AD)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国内15家大型心脏中心的1015例AD患者资料。AD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并排除AD的92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白塞氏病、高血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资料。结果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吸烟、饮酒、单纯性肾囊肿、主动脉二瓣化畸形、动脉粥样硬化、FFA、UA是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值为9.068,提示高血压与AD发病相关性较强。ApoA-I(OR:0.173,95%CI:2.56~12.79)及HDL-C(OR:0.122,95%CI:4.57~9.26)为A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吸烟、饮酒、单纯性肾囊肿、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动脉粥样硬化、UA和FFA是国人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I和HDL-C为AD的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对危险因素予以关注。

  • 芪苈强心胶囊与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BNP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白玲;王军;刘平;韩克;马爱群

    目的:对比观察芪苈强心(QLQX)胶囊和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心室重塑及脑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饲养4周的44只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心衰模型大鼠分成5组:心衰模型组、QLQX胶囊低剂量(0.25 g/kg.d)组、QLQX胶囊高剂量(1.0 g/kg.d)组、美托洛尔(10 mg/kg.d)组、假手术组。灌胃给药,1/日,连续4周后,测心率及超声心动测定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计算全心质量指数(HW/BW),酶免法测定脑钠肽(BNP)。结果与心衰模型组相比,高剂量QLQX胶囊组和美托洛尔组均可显著性缩小LVESD、LVEDD,升高LVEF、LVFS,(P<0.05);高剂量QLQX胶囊组与心力衰竭模型组相比HW/BW和BNP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高剂量QLQX胶囊与美托洛尔一样均能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室功能,并在短期内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重塑。

  • 糖尿病与腹透液蛋白丢失量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

    作者:万美燕;张树俭;崔永军;隋小妮;于龙丽;邹作君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腹膜透析(PD)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量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肾内科随访的腹膜透析治疗12个月的患者共68例,糖尿病患者32例,非糖尿病患者36例。测定2组患者腹膜透析前后生化指标,24 h腹透液蛋白量,以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者腹透前后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前后径(L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膜透析治疗前,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各指标无差异。腹膜透析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在血清白蛋白、腹透液蛋白丢失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腹透液蛋白丢失量与血浆白蛋白及LVEF呈负相关关系(r=-0.476,P<0.01;r=-0.269,P<0.05);与IVST、LVPWT呈正相关关系(r=0.461,P<0.01;r=0.346,P<0.01)。结论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腹透液蛋白丢失量更大,并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 护理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择期介入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作者:徐威;张春霞

    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择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调查2013年2~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择期PCI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护理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护理心理干预后、PCI术后填写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分析比较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水平变化。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时均处于焦虑状态,焦虑评分分别为:(44.4±9.4)分、(44.8±10.6)分;经护理心理干预后及PCI术后患者焦虑评分为:(40.4±9.4)分、(38.6±10.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4.2±8.6)分、(41.5±9.4)分];两组患者基线时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心理干预后及PCI术后焦虑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抑郁水平在心理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择期行PCI患者术前存在明显焦虑情绪,护理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PCI患者的焦虑情绪。

  • 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心脏并发症护理对策

    作者:郭晓萍;梅静

    目的:探讨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心脏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106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17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5.6±4.9)岁。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出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发生心律失常20例,因起搏电极刺激或移位导致10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颤。心室穿孔2例,患者均为急性下壁右室心梗,调整临时起搏电极位置时损伤局部心肌而致。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结论术后对并发症密切观察,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aVF导联低电压对冠脉多支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

    作者:石红玲;刘建国;吴龙梅;李俊峡;王冲;安康

    目的:通过冠脉造影结果,评估aVF导联低电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VF导联低电压与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aVF导联低电压在冠脉多支病变中所占比例较高,敏感性为66.3%,特异性为60%。结论aVF导联低电压可以预测多支病变,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男女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

    作者:符浩;华琦;赵玉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性别院内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入选199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住院的STEMI患者1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年龄23~91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65岁)571例;B组(65~74岁)419例;C组(≥75岁)199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血脂、血压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3.1% vs.8.3%)院内病死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院内病死率升高(11.9%vs.20.1%)。C组中,男性与女性STEMI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对男性院内病死率的优势比(OR)亦呈逐步下降趋势(2.861 vs.1.875 vs.1.143)。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在A组,年龄(OR=1.154,95%CI:1.052~1.264),高血压(OR=7.685,95%CI:2.276~25.946)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OR=7.685,95%CI:0.007~0.098)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保护因素。在B组,女性(OR=1.875,95%CI:1.088~3.232)是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较男性高,年龄越大其差异越小。在<65岁人群中,年龄,高血压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因素;在65~74岁人群中,女性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

  • 三维标测系统CARTO3指导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

    作者:刘建国;许爱斌;石红玲;谭琛;崔俊玉

    目的:探讨CARTO3指导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方法和成功率。方法61例室性早搏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初步确定起源部位, CARTO3指导下激动标测,早激动点且局部单极电图呈QS为靶点;温控消融,功率20~50W。结果室性早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3例,消融成功率90.9%,间隔部起源成功率93.1%;起源于房室瓣环7例,消融成功率85.7%;非左室流出道起源消融成功患者V2导联早心室激动至R波峰间期(Intrinsicoid deflection time,IDT)显著短于消融失败患者(34.2±8.4 ms vs.51.6±17.9 ms, P<0.01)。结论CARTO3指导下射频消融起源于心室流出道、房室瓣环等部位的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成功率高,IDT值对于术前估测消融成功率有指导作用。

  • hsCRP、HCY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军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n=47)、双支组(n=41)、多支组(n=32),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一般临床指标及hsCRP、HCY水平,采用ROC曲线判断hsCRP、HCY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截点及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支组比较,双支组患者HCY水平增高,多支组患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双支组比较,多支组患者hsCRP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hsCRP>9.6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62.51%、特异性为87.42%、准确性为79.85%;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6.78%、特异性为90.17%、准确性为85.6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80.46%、特异性为96.35%、准确性为89.47%。以HCY>7.3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55.75%、特异性为80.63%、准确性为65.58%;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3.58%、特异性为86.17%、准确性为76.8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73.75%、特异性为91.38%、准确性为82.66%。结论hsCRP、HCY水平在单、双、多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急性心肌梗死及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NT-proCNP水平比较

    作者:姚宇;刘兆军;赵雅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N端C型利钠尿肽前体(NT-proCNP)水平的差异。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入选心力衰竭的患者117例,其中AMI组、DCM组患者分别为89例及28例,同期健康体检对照组76例,分别检测及比较三组人群血浆NT-proBNP和NT-proCNP的水平及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NT-proBNP水平[(5.8±1.2)pmol/L]明显低于AMI组[(57.6±21.3)pmol/L](P<0.05)和DCM组[(51.7±19.8)pmol/L](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AMI组和DCM组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NT-proCNP水平[(4.1±1.2)pmol/L]低于AMI组[(21.2±4.8)pmol/L](P<0.05)和DCM组[(6.9±1.5)pmol/L](P<0.05),AMI组NT-proCNP水平明显高于DCM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及DCM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而NT-proCNP水平有较大差异。

  • 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玉兰;冬兰;吴海燕;毕磊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降低血脂水平。方法入选2006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体检的北京军区离退休干部,检出的高脂血症患者470例,其中男性433例,女性37例,年龄60~94岁,平均(75.66±4.77)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盐饮食(≥6 g/d)等方面的资料。检测患者血清血脂水平。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给予健康教育,包括相关疾病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等。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相关疾病知识85分比例升高,坚持服药比例升高,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降低。健康教育前,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为(5.54±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3.59±0.7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28±0.78) mmol/L,至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患者TC下降为(4.52±0.83)mmol/L,LDL-C下降为(2.49±0.61) mmol/L,HDL-C升高至(1.40±0.3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治疗依存性,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脂水平。

  •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致老年低血压的临床分析

    作者:罗继征;王荃;郝从均

    目的:对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导致老年低血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进行防治。方法对8例因鼻饲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后,导致低血压状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救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相同方式用药未出现低血压的9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60 mg/日,用药后出现低血压,6例患者使用多巴胺升压、扩容等综合治疗后好转,严重1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机械通气等抢救好转。与非低血压组比较,病情不稳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用药剂量大、时间长、并用降压药物、近期鼻饲给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尤其是病情不稳定、并用降压药物、近期鼻饲使用高剂量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容易出现低血压,甚至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 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薇;姚璐;朱立章;武云涛;田国祥;夏常泉;王晓兵;唐艳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应用小剂量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住院高龄老年(年龄≥80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例(既往未服用过口服抗凝药物),给予达比加群酯55 mg 2/日口服,观察患者服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达比加群酯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栓弹力图中的R值均逐渐延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中的K值、Angle角及MA值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服药后3个月与1个月比较,患者PT、APTT及TT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未发生动脉血管栓塞事件,3例(30.0%)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1例(10.0%)患者发生皮下瘀斑,无明显出血、肝肾损害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小剂量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但本研究属于小样本短期研究,今后需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进一步了解高龄老年小剂量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 西安地区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粉侠;张文秀;郭西军

    目的:通过调查西安市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对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统计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对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卒中和冠心病的标化患病率为0.72%、2.3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14.7%、5.98%、15.9%、10.2%、3.82%、9.81%;40~59岁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10%的检出率为15.8%。结论西安市郊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大;建议早期加强危险因素的干预。

  • BNP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LVEF、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琳;李俊;龚青;盛骏骎;席蓓莉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T)、NYHA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100例,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8.26±5.23)岁。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4组,A组[(8.0~93.9)pg/mL]22例;B组[(94.0~349.9)pg/mL]30例;C组[(350.0~988.9)pg/mL]21例;D组[(989.0~5000.0)pg/mL]27例。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测量各组患者LVEF、6MWT、心功能分级以及随访出院2个月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135.13±32.24)pg/mL]比较,B组[(323.14±52.37)pg/mL]、C组[(568.47±132.13)pg/mL]、D组[(1687.57±432.66)pg/mL]血浆BNP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49.56±8.63)%]比较,C组[(42.24±4.41)%]、D组[(35.03±3.87)%]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血浆BNP水平升高,6MWT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功能也逐渐下降,MACE发生率增加。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893,P<0.05),与6MWT呈负相关(r=-0.913,P<0.05),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r=0.927,P<0.05),与2个月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r=0.909,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心功能分级、6MWT及预后密切相关,为临床诊断老年心衰以及评估心衰严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

  • 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评估

    作者:刘东云;郭雪微;鲍艳江;刘素珀;任骏;张连波;宋志鑫;张彩红;高永莉;马丽娟;郭茂林;鲍双

    目的:对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进行评估,为采取强化措施降低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4月~9月间,调查北京大兴长子营地区农村60岁以上确诊高血压患者2223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患者合并糖尿病、吸烟、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患者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数据。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进行危险分层的评估。结果2223例农村高血压患者中极高危患者1094例,占49.2%;高危患者637例,占28.65%;中危患者475例,占21.4%;低危患者17例,占0.76%。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其中血脂紊乱比率高达60.0%,超重和肥胖者高达60%以上。合并糖尿病和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比率高,其中合并糖尿病比率达25.78%,合并心脏疾病占13.99%,合并脑血管病占15.02%,合并肾脏疾病占3.46%。结论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多、合并症多、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除控制血压外,调整血脂、血糖,合理膳食和改变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 高血压伴胸痛患者运动耐量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田婷;赵晟;赵希哲;马凤云;罗维;王枫;孙淑红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因胸痛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36例,进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将所达到的运动耐量与按年龄预测的大运动耐量进行比较,分为两组:Ⅰ组(实际运动耐量≥预测运动耐量)、Ⅱ组(实际运动耐量<预测运动耐量);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结果Ⅱ组患者静息心率、BMI、FINS、HOMA-IR显著高于Ⅰ组患者,分别为[(78.3±5.4)次/min vs.(72.1±6.0)次/min,P<0.001],[(26.4±2.8)kg/m2 vs.(24.1±2.6)kg/m2,P<0.001],[(12.9±4.8)μIU/ml vs.(8.6±2.6)μIU/ml,P<0.001],[(3.82±1.66) vs.(2.21±1.23),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性)、年龄、静息心率、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运动耐量呈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β分别为:-0.547,-0.396,-0.336,-0.438;P均<0.05)。结论高血压伴胸痛患者女性、年龄增长、静息心率增快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是其运动耐量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 别嘌呤醇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尹刚;夏青;李越凡

    目的:观察别嘌呤醇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75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以及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别嘌呤醇。检测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后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396±264)pg/ml]比较,治疗组[(256±215)pg/ml]NT-proBNP水平下降(P<0.05)。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显示,对照组为(263±70)m,治疗组为(337±62) m。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应用别嘌呤醇治疗可以降低NT-proBNP水平,增加6MWT距离,改善心功能。

  • 脑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丰朝;王培;杨睿

    目的: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清脑钠肽(BNP)浓度,探讨BNP对心衰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二科住院的心衰患者169例,152例完成随访,失访1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73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8±11)岁,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房颤组(n=29)和窦性心律组(n=123)。所有患者在入选前以及随访1年均行Holter检查,同时检测患者血清BNP水平。结果随访1年后,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有29例患者记录到房颤。房颤组[(312.21±52.78)pg/ml]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18.24±67.4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为4.162,95%CI:1.521-7.132;LVEF OR值为1.027,95%CI:0.939-1.058。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心衰患者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BNP水平对心衰患者是否发生房颤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紊乱与血管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作者:赵春燕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代谢紊乱发生情况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0例T2DM患者按合并代谢紊乱多少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n=60)、T2DM合并1种代谢紊乱组(MS1组,n=97)、T2DM合并2种代谢紊乱组(MS2组,n=50)和T2DM合并3种代谢紊乱组(MS3组,n=23)四组,比较四组患者临床及生化检查指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增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肾病(DN)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管并发症与合并代谢紊乱关系。结果 T2DM合并1种代谢紊乱患者占42.2%、合并2种代谢紊乱患者占21.7%、合并3种代谢紊乱患者占10.0%。与T2DM组患者比较,合并其他代谢紊乱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S1组患者比较,MS2组患者BMI、SBP、DBP、FBG、2hPG、UA、TG、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3组患者BMI、SBP、DBP、HOMA-IR、FBG、2hPG、UA及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S2组患者比较,MS3组患者SBP、DBP、FBG、2hPG及U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代谢紊乱组份的增加,C-IMT增厚、DR及DN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P<0.01)。分别以C-IMT增厚、DR、DN为自变量,以BMI、SBP、DBP、FBG、2hPG、TG及HDL-C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DBP及2hPG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和T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SBP和TG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其他代谢紊乱与C-IMT增厚、DR及DN的发生相关。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作者:马孝俊;郑俊;宋永斌;徐江涛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作者:杨磊磊;郑海滨;卫小娟;宋维;刘磊;张红超

    目的:探讨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技术在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8.6±10.2)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变位置、入路、操作手法、介入技术及治疗结果等相关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20处闭塞病变行介入血管成型术,双侧股动脉联合入路8例,单侧肱动脉+单侧股动脉2例,单侧肱动脉+双侧股动脉5例。19处闭塞病变完全开通,1例闭塞病变内径恢复80%(因扩张疼痛,支架未能完全扩张),开通成功率100%。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入路联合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增加介入治疗成功率;合理的入路选择、多种操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扩展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范围。

  •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孙琪;李俊峡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多累及室间隔,导致左心室血液充盈及射血受阻、心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根据左心室流出道(LVOT)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500[1]。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或晕厥,心源性猝死成为35岁以下人群猝死的首要原因[1,2]。因此, HCM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为缓解症状、预防猝死、干预高危病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 心磁图的主要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孙慧娜;唐发宽;黄骁;王洪叶;陶耀兵

    心肌细胞激动时因离子跨膜运动,可产生微弱的电流,心电图可测量电流在体表形成的电势差信号并记录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这些电流在体内可以产生非常微弱(0.1~100pT)的磁场,靠以往技术难以检测和记录,因而目前对于心电磁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尚少。近些年来,随着心磁图(magnetocardiography,MCG)的出现,心电磁场的变化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心磁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方面。本文就心磁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左室功能中的价值

    作者:申静静;陈莹;石宇杰;张健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一种新的超声定量分析技术,能够通过应变值等指标对整体及局部左室功能的评估进行定量、定位地评价,以其无角度依赖性、早期诊断等独特的优势,为多种疾病心功能的评价尤其是左室功能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临床价值。

  • 生长因子与房颤心房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桂莲;徐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房颤的病理解剖学基础主要是心房纤维化和心房扩大,早期主要表现为电重构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改变,随着病程进展,心肌细胞肥大、心房纤维化、胶原沉积等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心房纤维化是结构重构的重要特征,目前被认为是房颤发生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刘小熊;夏豪;张琰;万埝;刘万里;梅阳;唐东梁;李磊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4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e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s,Meta分析显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之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67,95%CI:0.40~1.11,P=0.12)、心肌梗死发生率(OR=0.92,95%CI:0.81~1.04,P=0.17)、卒中发生率(OR=1.15,95%CI:0.89~1.49, P=0.28)、出血发生率(OR=1.05,95%CI:0.96~1.15,P=0.31)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呼吸困难发生率(OR=1.87,95%CI:1.70~2.0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CS的治疗中,替格瑞洛虽然在呼吸困难发生率上显著高于氯吡格雷,但在MACE、心肌梗死、卒中、出血发生率中与氯吡格雷相似。替格瑞洛具有替代氯吡格雷的潜力,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氯吡格雷和有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

  • 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金;唐其柱;张文斌;向仕钊;胡哲夫

    目的:评价中药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13年12月公开发表关于常规基础治疗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与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总计48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生脉注射液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OR=4.24,95%CI:2.46~7.30,P<0.00001),并可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MD=7.69,95%CI:1.84~13.55,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生脉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数目和质量有限,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证这种趋势。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曹腾;王家宁;唐俊明;张蕾;李小玲;杨建业;郑飞;王露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2014年8月以前有关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纳入的12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随访至少3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基础值比较,植入BMMSC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WMD=3.65%,95%CI:3.35%~3.95%,P<0.00001),但存在明显异质性(I2=86%,P<0.00001);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06%,95%CI:3.74%~4.37%,P<0.00001);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9%,95%CI:-1.94%~0.15%,P>0.05)。BMMSC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收缩期末容积较前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WMD=-6.28%,95%CI:-8.39%~-4.16%,P<0.00001)。BMMSC治疗组左室舒张期末容积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存在明显异质性(P=0.0005, I2=70%);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仍无法消除异质性(P<0.00001,I2=89%),排除左室舒张期末容积较其他研究明显增大的研究后,异质性消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8.14%~-0.45%,P<0.05);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41%,95%CI:-6.04%~3.22%,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抑制心室重塑,对基础LVEF<40%患者效果明显。

  • TNF-α基因G-308A多态性与中国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张晓冬;孙竹;曾宪涛;田国祥;周强;边巍;于倩

    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G-308A多态性与中国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TNF-α基因G-308A多态性与中国人EH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9月1日。由2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测发表偏倚。结果终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EH患者1203例和健康对照135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人群,基因型G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基因型GG人群(OR=1.54,95%CI:1.23~1.92,P<0.001);基因型AA+G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基因型GG人群(OR=1.59,95%CI:1.28~1.98,P<0.001);等位基因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等位基因G人群(OR=1.58,95%CI:1.29~1.95,P<0.001)。结论中国人群TNF-α基因G-308A等位基因A与EH发病有关。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 高血压伴顽固性低钾血症、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例

    作者:张杨;汪明慧;王裕勤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3岁,主因“发现血压高2年,晕厥1天”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血压间断升高,偶测血压170~180/110~120 mmHg,未治疗。入院前30 h因全身无力于当地县医院住院,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后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显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给予电除颤后,心律转复为窦性,化验血钾呈进行性下降,由3.8 mmol/L降至2.17 mmol/L,给予补充氯化钾10 g后,血钾仍明显降低。血压在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情况下处于160~200/90~110 mmHg之间。2次查心肌酶均正常,为进一步诊治,转入解放军252医院心血管内科。刚转入科后即出现双眼向上凝视,心电图示室速,给给予同步电复律。测血压189/100 mmHg(1mmHg=0.133kPa),急查血钾:1.75 mmol/L,肌钙蛋白:0.08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38 U/L,肌酸激酶(CK):1973 U/L。给予静脉补钾0.5 g/h,艾司洛尔静推及静脉泵入,同时给予乌拉地尔及硝普钠持续泵入,血压控制在140/100 mmHg左右。考虑患者可能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给予螺内酯160 mg分2次口服,此后为80 mg 2/日口服。仍反复发作室速,给予100~200 J同步电复律10余次,6 h后复查血钾2.5 mmol/L,查空腹血糖10.7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 mmol/L。给予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将起搏心率设定在100次/分,患者室速无再发,10 h后复查血钾2.15 mmol/L,密切监测血钾,27 h后复查血钾3.99 mmol/L,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此后患者血钾稳定在4~5 mmol/L左右,室速无再发,拔除临时心脏起搏器。查肾上腺薄层CT:左侧肾上腺可见直径约2.0 cm略低密度结节,边缘清楚;右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考虑为左侧肾上腺结节良性肿瘤性病变如腺瘤可能性大。查血醛固酮水平:0.3 ng/ml,卧位:0.24 ng/ml,考虑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月后行后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及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瘤体呈球形,直径约2 cm。术后病理: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部分包膜外脂肪组织中可见散在灶片状皮质细胞。随访1年,患者血压、血糖及电解质均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

  • 尿毒症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治疗1例

    作者:王志琴;李家富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1岁,因“发现血压升高13年,反复胸痛6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6月前反复出现活动后左侧胸前区闷胀不适伴有左侧上肢和后背部胀痛,伴微汗、心悸,休息或口服速效救心丸后5~10 min可缓解,曾到医院就诊,考虑“冠心病(心绞痛)”,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症状可缓解。近一周以来,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均增加,休息时也可发作胸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3年,尿毒症1年,每周透析两次。体格检查:血压90~99/54~68 mmHg (1mmHg=0.133kPa),患者肥胖体型,颈静脉无怒张,心前区搏动不明显,心浊音界左向扩大,心率约90次/分,律不齐,偶发早搏,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35×65×44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1 mm,室间隔15 mm,左室后壁12 mm,左室射血分数53%,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化验检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TnI):11.063 ng/ml,肌红蛋白:237.31 ng/ml;肌酐:980.7μ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57 mmol/L,三酰甘油(TG):3.14 mmol/L;脑钠肽(BNP):3091 np/ml。入院后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尿毒症。予以抗心力衰竭、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继续血液透析等治疗,待心力衰竭纠正后在肾病内科协助治疗下,强化血液透析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弥漫性狭窄,严重狭窄处约90%,前向血流TIM3级;中段狭窄,严重狭窄处约85%,前向血流TIM3级;左回旋支(LCX)近中段弥漫性狭窄,严重狭窄处约75%,前向血流TIM3级,第1钝缘支中段弥漫性狭窄,严重狭窄处约75%,前向血流TIM3级。造影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于LAD近段和中段各放置一枚支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继续多科联合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 流行性出血热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作者:李宏伟;刘艳军;李海涛;葛庆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间断发热5天,恶心呕吐3天,少尿2天,晕厥1次”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月经规律,育有1女孩。患者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38.0℃,伴乏力、食欲差,当地诊所给予静脉滴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差。入院前3天出现恶心、呕吐,2天前出现少尿,尿量300 ml/日,无血尿,入院当日发作晕厥1次,数分钟自行缓解,收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查体:体温36.9℃,脉搏40次/分,呼吸31次/分,血压145/85 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9%,口唇轻度紫绀,软腭部散在出血点,咽部红肿充血,舌赤红,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性啰音,心率40次/分,心律不齐,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弱,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无颈静脉怒张,无双下肢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30~40次/分,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明显减少,肝酶增高,肾功能异常,心肌酶增高(表1),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G(+)。胸片:两下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胸部CT:两肺可见多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气管支气管通畅,心脏大血管及位置未见异常;两肺下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两侧胸腔后部可见弧形液体密度影。印象:①两肺感染;②两侧胸腔积液伴两肺下叶膨胀不全。胸腹腔超声:腹腔积液,右侧胸腔积液。心脏超声:右房轻度增大,三尖瓣前叶及隔叶短小,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轻度返流,EF64.3%,FS35.1%。诊断:①流行性出血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肝脏、肾脏、心脏、凝血系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②心脏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③低钠血症。给予临时起搏器置入、床旁持续血液净化(CRRT)、成分输血、保肝、抗炎、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复查肝肾功能、血小板数量基本恢复正常(见表1),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逸搏心律,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50次/分以上,见图2,拔除临时起搏器,患者无黑矇、晕厥发作,为评价是否需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心内科给予口服辅酶Q1010 mg 3/日、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5g 2/日营养心肌,口服硫酸沙丁胺醇2.4 mg 3/日提升心率,经验性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日连续3天、5 mg静脉滴注1/日连续2天,改善心肌细胞水肿,监测心电图示间歇性2:1房室传导(见图3),心率60次/分,短期内不考虑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

  • 长途旅行致急性肺栓塞1例

    作者:丁军;任向群;陈静;黄通瑞;李凡;张文君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主因“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5天,咳嗽1天”入院。患者8天前乘长途汽车旅行,每天乘车约2~3小时,5天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左侧肋部疼痛症状,含硝酸甘油后胸痛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1天前出现咳嗽,为干咳,无咳痰、咯血及发热。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胸闷、气短及双下肢水肿渐加重。查体:体温:36.7℃,脉搏11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8/70 mmHg (1mmHg=0.133kPa),颈静脉充盈,两下肺可闻及细湿性罗音,左下肺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11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右肋下4 cm,质中,边缘略钝,轻触痛,双下肢膝关节以下轻度指凹性水肿,左侧较重。化验检查: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75.2%,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200×109/L,C反应蛋白77 mg/L。凝血酶原时间12.8 s,INR 1.16,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76.7%,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9 s,纤维蛋白原时间5.1 s,凝血酶时间17.7 s,D-二聚体31.74 mg/L。动脉血气分析:pH 7.359,二氧化碳分压38 mmHg,氧分压56 mmHg,实际碱剩余-3.9,标准碱剩余-4.4 mmol/L。辅助检查:肺增强CT扫描示:左肺上、下肺动脉栓塞,慢性支气管炎,双肺感染,并右肺支气管扩张,双侧胸膜肥厚并两侧胸腔积液。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左侧小腿胫后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心脏超声:右房稍大47 mm,余腔室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14次/分),逆钟向转位。初步诊断:①急性肺栓塞;②双侧肺炎;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左侧胫后静脉、肌间静脉);④心功能不全;⑤Ⅰ型呼衰;⑥支气管扩张。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ku1/12h皮下注射,疏血通6ml1/日静滴,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抗感染、减慢心率等治疗,低分子肝素使用7d后联合华法林钠片2.5 mg 1/日口服,低分子肝素使用10 d后停药,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值稳定在2~2.5左右。患者症状消失,水肿消退,活动耐力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肺增强CT提示肺动脉栓塞消失,右侧胸腔积液消失,左肺感染有所吸收,右上肺后段支气管扩张好转。2月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大部分再通。超声心动图提示:右房由47 mm缩小至42 mm。半年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全部再通,心脏超声提示右房35 mm。华法林服用半年后停药,2年来随访病情稳定。

  • 糖尿病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作者:

    Circulation杂志2014年6月1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心衰患者左心房心肌线粒体呼吸减少,氧化应激增加,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无独有偶,心脏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损伤与肥胖之间也存在关联。但由于肥胖和高血糖之间存在重叠,上述研究无法严格意义上区分线粒体功能改变到底与肥胖相关还是与糖尿病相关,抑或只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 强化降糖治疗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作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但是,强化降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的影响仍不清楚。

  • 血流储备分数及血管内超声不能降低PCI手术死亡率

    作者:

    血流储备分数(FFR)及血管内超声(IVUS)是目前PCI治疗的两大中药辅助检测手段,并且其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也得到了认可。但是,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标准血管造影指导PCI相比,FFR及IVUS指导的PCI并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该结果发表在2014年6月23日JAMA杂志上。

  • 新型小分子有望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作者:

    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的Angeliki Asimaki等在对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的斑马鱼模型研究中发现,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可减轻该疾病的某些特性,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筛选了成千上万个相关的化合物。该结果2014年6月在线发表在JAMA杂志上。

  •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方法论变革

    作者:

    近期Michael V Holmes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减少饮酒量可以保护心血管,传统的“低中度饮酒心血管保护”学说受到了挑战。原研究见“少量饮酒未必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针对这个问题,BMJ杂志的编者2014年7月10日在线发表了相关看法。

  • Lancet:高危患者从降压治疗中获益更多

    作者:

    新研究显示,不同心血管危险分级的患者从降压治疗中得到的相对获益相似,心血管危险分级高者降压治疗的绝对获益大。

  • 围产期心肌病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徐宝元

    围产期心肌病是发生于妊娠末1月或产后前5个月不能分类于任何已知心脏病的特发性心力衰竭,其发病较为突然,急性期病死率可达10%[1,2]。但如果给予及时诊断和治疗则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大部分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可在3~6个月内得到恢复。本文对近年围产期心肌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护理

    作者:张冬梅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counterpulsation,IABP)能增加心源性休克等患者心肌供血供氧[1]。据研究统计,IABP是全球应用广泛的辅助装置之一[2,3],是心血管疾病一项极其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但IABP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亦是不可忽视的,有文献报道, IABP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5%~20%[4]。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IABP后准确有效的护理能明显改善手术预后[5],是确保IABP疗效的关键,现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护理做一阐述。

  • 美国JNC8高血压指南简介

    作者:刘立新;刘立敏;武云涛;冬兰

    高血压是致死、致残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降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美国JNC8高血压指南[1]系统回顾了RCT文献,制定出高血压管理的相关证据声明和推荐,并对降压起点、目标和药物进行了重大更新,明显不同于其他高血压指南。

  • 与时俱进遵循指南规范掌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

    作者:田新利;李俊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始于1977年,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1982年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PCI新型器械、药物及新的研究结果的涌现,指南也不断更新。众所周知,指南和专家共识总结和评价目前所有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目的在于协助临床医生考虑某一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治疗结果和受益/风险的影响,从而为特定情况下的个体患者选择佳处理策略。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