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不同剂量对比剂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军;张秀娟;尹荷文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2月~2012年7月住院治疗并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与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34例,根据患者在术中使用对比剂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剂量<200ml,n=127)和高剂量组(剂量≥200ml,n=10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肾功能相关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变化情况。结果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患者术后第1天,sCr、BUN、尿β2MG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sCr、BUN、尿β2MG水平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回落。术后第1天、第7天高剂量与低剂量组患者sCr、BUN、尿β2MG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造影可促进患者肾功能损害,随着剂量增加,其损害可能越重。

  •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脂蛋白(a)及纤溶指标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建林;马立宁;张银环;张家明;李大主;林劲;张敬文;王圣;苏哲坦;李斌;陈关良;王卫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蛋白(a)[Lp(a)]和纤溶相关指标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6例,单纯UAP患者38例,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健康对照受试者48例。分别测定血清Lp(a)、血浆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采用直线回归法分析Lp(a)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AP合并高血压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UAP组及SAP组、而tPA水平明显低于单纯UAP组及SAP组(P均<0.01),单纯UAP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而tPA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均<0.01),SAP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各组间Pl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UAP合并高血压患者Lp (a)水平与PAI-1水平成明显正相关(r=0.5890,P<0.01),与tPA水平成明显负相关(r=-0.5899,P<0.01),而与Plg含量无相关性(r=0.1293,P>0.05)。结论 UAP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纤溶系统变化密切相关。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下降率对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赵瑞平;郭勇;万真真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下降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的CHF患者120例,根据血浆NT-proBNP下降率分为两组,其中A组64例(血浆NT-pro BNP下降率≥50%);B组56例(血浆NT-proBNP下降率<5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出院时疗效及在出院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疗效评估,A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比例为87.5%,显著高于B组患者(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时,A组患者再住院率为6.3%,显著低于B组患者再住院率(21.4%);A组患者死亡率为1.6%,显著低于B组患者死亡率(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的下降率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帮助。

  • 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作者:沈俊;杨田;刘星;孟冠南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及住院患者123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BG,FBG<6.1mmol/L,n=55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6.1mmol/L≤FBG<7.0mmol/L,n=36),糖尿病组(DM,FBG≥7.0mmol/L,n=32),同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与NBG组比较,IFG组和DM组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及百分比(pNN5O)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IFG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FG和DM时,HRV时域指标均降低,且前者降低更明显。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文峥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心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程度等临床指标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并通过调查问卷评分统计在技术质量安全、服务及时、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服务态度、出入院教育等方面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0%,差异均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统计显示干预组在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康花民;王晓春;李海涛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 唐山冀东社区成人空腹血糖受损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封磊;杨昕;周永;王友信;王嵬

    目的:调查唐山冀东社区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社区健康居民7950例,男性4152例,女性3798例,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以及腰围,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酶法检测血脂[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空腹血糖受损(IFG)2264例(28.5%),调查人群总体IFG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男性较女性IFG出现得更早;年龄、体重指数、血压、TC与TG增高是IFG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居民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应早期、规律、规范、连续地监测,并及时干预;男性应该更早得到检测和干预。

  • 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电极导线的临床研究

    作者:施亚明;吴春阳;王斌;杨顺清;施国富;周召峰;陈荣敏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16例具有电生理检查指征、起搏器和ICD置入指征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2%(99/10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和8.7%(9/104),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对照组发生气胸3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

  • 孤立性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景莎;钟敬泉;齐书英;王冬梅

    目的:探讨孤立性心房(LAF)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孤立性房颤患者14例,将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年龄、血压、心率、左房大小(LA)、体重指数(BMI)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AF组患者左房较大[(35.93±5.74)mm vs.(31.20±4.64)mm,P=0.007],体重指数(BMI;25.70±3.21 vs.23.49±2.32, P=0.00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5±0.61)mmol/L vs.(2.23±0.31)mmol/L,P=0.038]及空腹血糖[Glu;(5.96±1.64)mmol/L vs.((4.76±0.74)mmol/L,P=0.031]均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HDL-C;(1.14±0.21)mmol/L vs.(1.49±0.27)mmol/L,P=0.015],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A与BMI(r=0.55,P<0.05)、LDL-C(r=0.85,P<0.01)、Glu(r=0.81, 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91,P<0.01)。结论 LAF在临床上并非孤立,LA、BMI、血糖、血脂均可能为孤立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

  • 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肝酶升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崔芳;魏庆民;刘翠华;张萌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肝酶升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9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引起肝酶升高3倍以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32例患者,A组停阿托伐他汀;B组阿托伐他汀减半;C组更换为血脂康。总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氨酸转氨酶(ALT)。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MI)、非致死性MI、猝死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ALT水平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C组患者ALT水平下降较B组患者更显著,与B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C组之间AL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患者治疗4周后TC、LDL-C、TG、hs-CRP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TC、LDL-C、TG、hs-CRP水平下降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患者治疗后比较,C组患者TG、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MACEs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9.4%、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引起肝酶显著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换用血脂康安全有效。本研究入选患者病例数较少,有待更多的试验证实。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印华;王宝华;白静;唐明贵;柴海霞;王建军;浦践一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CI术。IPC组再灌注开始3 min内,给予30 s再灌注/30 s再闭塞的3次循环,然后给予持续再灌注。常规PCI组开通IRA后,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统计PCI术中及术后2 h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至术后1周,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监测术后1周内CK-MB的变化;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IPC组术中及术后2 h内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及23.2%,常规PCI组分别为30.0%及54.0%,I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33.9%)明显低于常规PCI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CI组和IPC组术前QTcd分别为(62.18±4.25)ms、(63.66±3.19)ms,术后1周时QTcd较术前均降低,分别为(56.89±4.67)ms、(47.31±4.43)ms,IPC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术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患者CK-MB峰值为(121±52)U/L,常规PCI组CK-MB峰值为(166±47)U/L,两组患者CK-MB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QTcd,减低心肌损伤。

  • 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杭霏;顾翔;张晶;孙加斌;孙磊;顾敏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糖尿病受检者46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心病组(n=290)和非冠心病组(n=174),计算受检者冠脉Gensini评分,对两组受检者临床数据进行对比,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空腹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5.31±0.60)mmol/L vs.(5.45±0.66) mmol/L,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空腹血糖水平和Gensini评分显著正相关(r=0.1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95%CI:1.046~1.997,P=0.026)。结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和冠脉病变程度显著正相关,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尼群洛尔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马丽媛;王文;陈伟伟;刘明波;邓卿;刘力生

    目的:观察尼群洛尔治疗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同时观察其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导入期2周,停用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2周后门诊随访血压为收缩压(SBP)140~179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109 mmHg者被随机分为尼群洛尔组(A组)或氨氯地平组(B组)。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Hg。随访中根据血压目标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其他降压药,治疗随访期6个月。基线、治疗4周和6个月时,各进行1次24小时(h)动态血压监测(ABPM)。研究过程中随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国7个协作中心共随机入选207例高血压患者。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SBP和DBP就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治疗6个月时,尼群洛尔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分别显著下降18.9/9.2 mmHg和18.2/9.9 mmHg。治疗4周和6个月后,A、B组动态血压监测24 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时,二组血压达标率已近似50%,治疗6个月时均达到77%。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尼群洛尔可快速有效降低高危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调节作用

    作者:崔颖;牛楠;任卫国;张俊威;徐丹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调节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ACS患者124例(ACS组)和同期住院体检人群35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ACS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10 mg/d)、大剂量组(40 mg/d),每组62例患者。入院第2日及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时,常规检测患者血脂等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均可见PPARγ蛋白表达, ACS组患者hsCRP水平(12.07±2.01 mg/L)较正常对照组(2.99±0.15 mg/L)明显增高(P<0.01),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2.35±0.23)较正常对照组(5.93±0.54)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后,小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略升高,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下降幅度(-11.45±2.14)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幅度(+3.38±0.12)均较小剂量组患者变化显著(P<0.01)结论 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 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对左心耳及左心耳血栓的显示效果

    作者:史建玲;常洪波;高俊慧;夏冰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对左心耳的显示及左心耳血栓检出的效果。方法入选3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别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及常规扫查法显示左心耳,并记录左心耳血栓的发生情况。常规扫查法采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切面进行观察,多切面扫查法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及其临近切面基础上同时进行调整的左心两腔切面及其邻近切面进行观察。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左心耳血栓检出的“金标准”,比较多切面扫查法和常规扫查法对左耳血栓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率:常规扫查法为50.0%,多切面扫查法为81.2%,两种方法左心耳的显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27.3%、特异性90.5%;多切面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95.2%。对于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多切面扫查法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一致性更好,优于常规扫查法。结论多切面扫查法能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效果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丁旭;林海龙;李雅洁;赵洪涛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力衰竭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原因构成情况。方法入选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518例,对入选患者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方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9.6%。男女比例为1.67:1。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8.6%)和Ⅳ级(28.5%)患者居多。CHF病因构成由高至低依次为冠心病(63.7%),高心病(17.14%),风心病(8.5%)、扩心病(6.2%)。抗心衰药物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硝酸酯类(86.5%)、利尿剂(74.4%)、洋地黄类(58.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5.2%),β受体阻滞剂(22.3%)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8%)。死亡原因主要为泵衰竭(52.6%)。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为冠心病,硝酸酯类、利尿剂和洋地黄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基层医院应用仍不普遍。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卒中、左心室肥厚及对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

    作者:王吉;伊双艳;秦爱梅;王浩;朱兵;王津;孙洪良;张洋;胡智;杜凯音;骆雷鸣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患者96例(MBPS≥35 mmHg),非晨峰组患者184例(MBPS<35 mmHg)。采集患者卒中病史,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探讨血压晨峰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晨峰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40.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28.3%,两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54.2%,非晨峰组发生率为40.2%,两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晨峰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5.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52.7%,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作者:戴敬;孟康;吕树铮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 抑郁症误诊为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春萍;骆丽;李俊峡;牛丽丽;田新利

    目的:分析抑郁症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心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水平及重视程度。方法入选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双心门诊”2006年11月~2013年4月期间误诊“冠心病”的抑郁症患者143例。对纳入患者进行精神心理问诊、抑郁量表评分,进行抗抑郁治疗并随诊。对患者临床特点的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143例误诊“冠心病”抑郁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或“胸背痛”症状,但胸痛发作部位、疼痛持续及缓解时间不固定。均存在全身性多种症状或不适,95.1%(136例)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82.5%(118例)的患者发作时心电图无异常。抗冠心病药物不能明显改善胸闷胸痛症状。根据贝克抑郁问卷评分,轻度抑郁39.9%(57例),中度56.7%(81例),重度3.5%(5例)。给予抗抑郁治疗8周后躯体症状可明显缓解,抑郁评分显著下降(19.6±9.87 vs.10.87±8.34,P=0.001)。结论抑郁症可表现出与冠心病相似的症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内科医生熟练掌握冠心病及抑郁症的基础知识对于该部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 误诊 抑郁症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陈云宪;唐良秋;徐新;马绍春;张社兵;何凤屏;陈宝峰;陈锦峰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变化及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60例急性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PCI术后90 min心电图上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92)和ST段不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68)。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 min血清IMA浓度,计算PCI前后IMA的变化(δIMA),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4 h,8 h,12 h,24 h血清肌钙蛋白(cTnI)峰值,术后第二天血清hs-CRP水平。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δIMA对术后ST段回落程度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来评估。结果与ST段完全回落组比较,ST段不完全回落组血清δIMA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cTnI峰值及hs-CRP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系数r=0.525(P<0.01)。以δIMA=19.505 U/ml为截点,对预测ST段完全回落的阳性预测值为77.2%,阴性预测值为69.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23~0.865,P<0.01)。结论对STEMI并行PCI的患者,其再灌注早期血清IMA的变化能较好的预测心电图ST段的回落幅度,IMA作为早期缺血损伤指标是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的早期敏感指标。

  • 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冠茂;刘晓东;刘节武;贾志梅;贾志军

    目的:观察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6月~2012年5月因AMI住院治疗患者523例,根据改良的MDRD方程计算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及轻度肾功能不全组(A组,eGFR≥60ml/min.1.73m2),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eGFR<60ml/min.1.73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占71.7%(375/523),B组患者占28.3%(148/523)。与A组患者相比, B组患者年龄偏大、女性较多(P<0.0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贫血比例较高(P<0.05)。B组患者接受抗凝、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ACEI/ARB类药物以及PCI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1)。B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P<0.01)。影响院内死亡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PCI治疗外,eGFR下降与院内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OR=6.362,95%CI:2.154~16.892,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治疗的比例低于肾功能正常及轻度异常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院内死亡率增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同型半胱氨酸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GRP78和CHOP表达及左室肥厚的影响

    作者:张志敏;赵连友;卢凡;邹青;李雪;丁璐;卫聪颖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Hcy)对高血压大鼠心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因子GRP78和CHO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HHcy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2周用无创大鼠尾动脉测压仪测大鼠尾动脉压,择取40只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蛋氨酸组,每组2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高蛋氨酸组给于含2%蛋氨酸饮食。按分组后饲养时间不同,分别又将各组大鼠分为4W亚组及8W亚组,每组10只。无创大鼠尾动脉测压仪检测动脉收缩压(SBP),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仪测血清Hcy浓度、称取体重、全心质量及左心室质量计算大鼠心肌肥厚指数HWI及LVWI,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GRP78及CHOP表达水平。结果①对照组大鼠血清Hcy水平无明显增高,随时间延长,高蛋氨酸组大鼠血清Hcy水平增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对照组与高蛋氨酸组大鼠SBP值随时间的增长而升高。两组4W亚组间相比,高蛋氨酸组大鼠SBP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SBP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8W亚组间相比,高蛋氨酸组大鼠SB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与高蛋氨酸组4W、8W亚组大鼠HWI及LVWI均有明显增高,且高蛋氨酸组相应亚组大鼠HWI及LVWI增高更为明显(P<0.05)。④4W时,高蛋氨酸组大鼠心肌细胞GRP78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W时,高蛋氨酸组大鼠心肌细胞CHOP表达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清高Hcy浓度可促使心肌细胞ERS加重,导致ERS相关因子GRP78及CHOP表达失衡,促凋亡因子CHOP表达占优势,导致左室肥厚程度加重。ERS可能是高Hcy加重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 深静脉血栓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郑海滨;张红超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空军总医院病案检索系统纳入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70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引起DVT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DVT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70例DVT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52.9%。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67.2%;合并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复发率为95.7%;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患者复发率为76.5%;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患者复发率为25.0%;深静脉血管创伤性操作患者复发率为80.5%;骨科手术患者复发率为12.5%;肿瘤手术患者复发率为76.0%。合并肿瘤(OR=11.710,95%CI:2.302~59.553)、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OR=73.188,95%CI:2.969~1803.904)、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OR=58.338,95%CI:11.519~295.458)是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合并肿瘤、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及合并1种或1种以上疾病时要注意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预防。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武云涛;张薇;田国祥;夏常泉;王晓兵;姚璐;李响;郝万峰;张晓冬;张峰;宋慧敏;孙艳明;高迎春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3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依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入组患者分为4组:LDL-C≥4.16 mmol/L患者30例,给予辛伐他汀40 mg/d干预治疗(40 mg组);3.64 mmol/L≤LDL-C<4.16 mmol/L患者35例,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干预治疗(20 mg组);2.6 mmol/L≤LDL-C<3.64 mmol/L患者37例,给予辛伐他汀10 mg/d干预治疗(10 mg组),LDL-C<2.6 mmol/L患者31例,不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受试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应用硝酸酶还原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常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前,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血清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O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基础值、FMD及NM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基础值、NM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M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也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D水平与与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血脂水平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 踝臂指数、趾臂指数、LDL-C/HDL-C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耿松;孙宇娇;张鹏祥;刘杰武;齐国先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趾臂指数(TB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HDL-C)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10月-2013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60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7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103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30例(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患者31例(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患者42例(三支病变组);轻度病变组患者55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及中重度病变组患者48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对入组患者行ABI、TBI、LDL-C/HDL-C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不同亚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变化及其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间ABI、TBI呈降低趋势,LDL-C/HDL-C水平呈升高趋势,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ABI、TBI及LDL-C/HDL-C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与对照组ABI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冠状动脉狭窄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间ABI、TBI呈降低趋势,LDL-C/HDL-C水平呈升高趋势,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病变组与对照组ABI、TBI及LDL-C/HDL-C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病变组与轻度病变组及轻度病变组与对照组ABI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能较好反应冠脉病变程度,ABI值越低冠脉狭窄越重,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冠脉病变范围;LDL-C/HDL-C、TBI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意义,但不适用于准确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及范围。

  • 无创检测技术在心源性猝死高危预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逊;张润峰;魏毅东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或意外的死亡,发生前可有或无心脏病表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24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SCD多在1小时之内。
      对心源性猝死的评估主要通过有创检查如电生理的方式和无创检查如心电图等措施。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心电图相对是很有意义和安全的。但对于无已知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应该受到关注,因心脏性猝死事件一部分实际上发生在那些所谓的低、中危患者甚至是无任何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因此,通过各种无创技术的检测,进行猝死危险评估时要结合不同时间、不同患者、高度个体化。

  • 酒精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胡军;于波

    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是指长期大量酒精摄入所导致的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的心肌病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WHO/ISFC)工作组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的报道中将ACM列为特异性心肌病中的过敏性和中毒反应所致的心肌病。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ACM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并耗费巨额卫生资源;在美国酗酒是引起非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心肌病的3.8%[1]。据报道慢性酒精摄入成为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原因,这种形式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约占非缺血扩张性心肌病35%的病例[2]。在我国尚未见具体数字报道,但发现病人数量不在少数。

  • 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青;李晓燕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提出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其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之后有关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多。EPCs在动员、迁移后也能形成新血管,这一过程后来也被称为“血管新生”,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本文主要结合内皮祖细胞的基础及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与冠心病、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华晓芳;沈艳芳

    目的:系统评价G蛋白β3亚单位(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收集探讨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EH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9月30日。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后,对纳入文献按NOS进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Stata12.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30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EH患者5054例,对照人群55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人EH发病风险间无统计学差异[TT vs. CC:(OR=1.13,95%CI:0.89~1.43,P=0.33);TT vs. CT+CC:(OR=1.04,95%CI:0.86~1.26,P=0.70);CT vs. CC:(OR=1.08,95%CI:0.98~1.19,P=0.11);TT+CT vs. CC:(OR=1.11,95%CI:0.96~1.29, P=0.15);T vs. C:(OR=1.06,95%CI:0.95~1.20,P=0.30)]。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中国人群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EH发病无关。

  • 应用SAS软件宏命令实现二分类数据的Meta分析

    作者:鄢金柱;李胜;翁鸿;曾宪涛

    SAS被誉为国际上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领域的标准软件系统,但其程序编写复杂且难度较大,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为了更好的使用SAS软件实现Meta分析,Stephen Senna等人编写了一套专用于二分类资料的Meta分析的宏命令。这套宏语言可以方便的实现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漏斗图、加尔布雷斯图、Q-Q正态分布图等图形。本文结合实例对应用SAS宏语言实现二分类数据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 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廖静;余辉;马依彤;于子翔;马翔

    目的:系统评价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应用血栓抽吸装置与单纯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22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177例患者,研究分为抽吸组与PCI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抽吸组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低于PCI组(OR=0.78,95%CI:0.62~0.99, P=0.04)。抽吸组与PCI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2,95%CI:0.65~1.31,P=0.64),但随访时间在180天至365天抽吸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PCI组(OR=0.63,95%CI:0.42~0.94,P=0.02)。抽吸组术后心肌灌注3级高于PCI组(OR=2.03,95%CI:1.37~3.0,P=0.004);术后TIMI3血流高于PCI组(OR=1.31,95%CI:1.11~1.54,P=0.001)。结论血栓抽吸装置可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肌血流再灌注,降低术后180天至365天的死亡率,减少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 尼可地尔治疗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

    作者:张莉;安军;李惠娟

    目的:系统评价尼可地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尼可地尔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7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计655名患者, 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MD=8.63,95%CI:7.20~10.07, P<0.00001)、可显著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MD=54.29,95%CI:41.54~67.05,P<0.00001)、显著降低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MD=-7.62,95%CI:-8.86~-6.39,P<0.00001)、显著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D=-5.92,95%CI:-7.67~-4.17,P<0.0001)、显著降低肺动脉楔压(MD=-5.46,95%CI:-7.32~-3.59,P<0.00001)、显著降低脑钠肽水平(MD=-93.11,95%CI:-150.80~-35.41, P=0.002)。结论目前资料显示,尼可地尔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心肌重构。但今后尚需开展质量高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指导临床实践。

  •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赵明明;王海蓉;熊峰;聂晨;周游

    目的:系统评价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收集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3名研究者独立筛选试验、提取资料、评估方法学质量。交叉核对后,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10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性方面,尼可地尔优于硝酸酯类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3,95%CI:1.13~1.35)。在改善心电图表现方面,尼可地尔优于硝酸酯类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43~2.12)。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尼可地尔与硝酸酯类药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50~1.02)。结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面,尼可地尔不逊于硝酸酯类药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研究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偏低,疗程不一致且皆为国内研究,所以本研究结论应谨慎接受。

  • 乳腺癌放化疗后合并围产期心肌病误诊1例

    作者:薛剑;张孝忠

    患者女性,35岁,因“右乳癌术后7年余,胸闷、声嘶2月”于2012年4月16日收入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三0七医院。患者于2004年5月于外院确诊为右乳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辅助化疗4周期,并辅助放疗,之后每年常规复查。于2007年和2011年11月行剖宫产术分别生育1女1子。两次怀孕、生产过程均顺利,第2次生产3个月后出现胸闷气促,伴声音嘶哑并逐渐加重,来我院乳腺肿瘤科复查,以“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收入院。

  • 冠状动脉造影致右冠状动脉撕裂成功介入治疗1例

    作者:李猛;宋秀荣;甘甜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6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在活动或劳累后反复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持续时间不固定,未服药物治疗。近1周来,感胸闷心悸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吸烟史10年,10~15支/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Hg,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体温36.8℃,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随机血糖7.3 mmol/L,空腹血糖6.0 mmol/l。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正常,血电解质正常。脑钠肽100 pg/ml,C-反应蛋白32.5 m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胸部X片无异常。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下壁运动减低,EF值59%。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图1)。初步诊断:冠心病?入院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经桡动脉使用5F tig型(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多功能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可见冠状动脉内未见明显固定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可见轻度斑块浸润(图2)。患者在做完造影检查返回病房途中,突然出现剧烈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侧壁心肌梗死(图3)。再次到导管室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右冠状动脉近段出现螺旋样撕裂直至右冠状动脉远端(图4)。为封闭夹层,置入BMW导丝送入右冠状动脉内,第一根导丝走入假腔,避免导丝再次进入夹层,置入另一根BMW导丝后成功进入真腔,送达右冠状动脉远端(图5)。患者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植入临时起搏器。于右冠状动脉近段置入EXCEL3.5*28 mm支架1枚,造影显示远段显影不佳;中远段分别置入EXCEL2.75*33 mm、2.5*33 mm支架。造影显示假腔封闭,右冠状动脉远端显影良好(图6)。术后患者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致桡神经损伤1例

    作者:李军;王俊峰;罗丽敏;龚蕾;董晓;周明;党书毅

    患者女性,56岁,因“劳力性胸闷、心悸3年,颜面及四肢浮肿1月余”入院。既往有高血压3级病史10余年,平时常规服用倍他乐克、尼群地平等药物控制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7℃,P 62次/分,R 18次/分,BP 138/84 mmHg,神智清楚,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颜面轻度浮肿,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62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中度凹陷型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辅助资料:血常规、血生化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V1-V4导联ST段水平下移0.05~0.1 mV。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少量反流,EF 48%。入院诊断:①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利尿等治疗,患者胸闷、心悸症状减轻,颜面部及下肢水肿基本消退。1周后行冠脉造影检查,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因患者右侧桡动脉搏动微弱,反复穿刺三次后成功,桡动脉短导丝顺畅无阻力,置入6F桡动脉鞘管(TERUMO)后,采用共用桡动脉造影管(TERUMO)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发出之后见局限性狭窄,狭窄程度约90%,右侧冠状动脉中段长节段病变,狭窄程度约50%。建议对前降支病变行PCI治疗,患者及家属因经济原因拒绝,遂结束手术。手术经过顺利,患者未诉不适,拔出桡动脉鞘,使用桡动脉加压止血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对穿刺点压迫止血。压迫器每2小时放气1次,8小时后取压迫器并行伤口换药,桡动脉穿刺伤口良好,未见渗血,桡动脉搏动良好,局部感觉正常,掌指关节活动良好。术后14小时,前臂肘窝处出现疼痛并轻度肿胀,触诊可见局部组织张力增高,桡动脉穿刺区域无肿胀,掌指关节活动自如。给予肿胀部位及近心端加压包扎6小时,并给予甘露醇125 ml,快速静滴脱水等处理后,患者肿胀部位疼痛消失,肿胀明显减轻。术后24小时,患者出现右侧大拇指、示指、中指麻木,大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前臂旋后障碍,轻度垂腕、垂指,伴上臂活动困难,手臂桡侧皮肤感觉消失,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为明显。采用NDI-200F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提示运动单元电位(MUP)、桡神经分段运动传导速度(MCV)均为阳性。神经内科会诊:考虑桡神经损伤,建议使用维生素B1片100 mg/次,口服,1/日;腺苷钴胺片1.5 mg/次,口服,1/日。同时在康复科行针灸、局部理疗等处理。1周后,患者右上肢功能恢复,仅遗留有局部轻度麻木,带药出院。院外随访两月,患者右上肢功能正常,局部麻木感消失。

  •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管理

    作者:吴龙梅;李俊峡

    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所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增加、早期心血管疾病存活人数增加,我国心衰患病率逐年增加。尽管医学不断发展,心衰的治疗不断提高,多种临床研究证实心衰仍然是一个致死性高的常见疾病,心衰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如何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情况,长期困扰医学工作者。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1],心率是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心血管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增加16%。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