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成都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脑卒中高危人群研究报告

    作者:舒靖兰

    目的:调查成都市心血管疾病患者脑卒中高危人群所占的比例,评价各项脑卒中高危因素在脑卒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9174例,根据弗明翰(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估得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将男性≥10分和女性≥6分定义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统计高危人群在入组人群中所占比例,并统计各项脑卒中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史)、糖尿病、左心室肥厚、房颤、吸烟]的发生率。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入组患者中占比52.46%(4813/9174),其中男性较女性高危人群占比更高[69.99%(2831/4045)vs.38.64%(1982/5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中,常见的是脑血管疾病史(86.72%),其次是高血压(59.01%),所纳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中仅吸烟在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他均是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成都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脑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而高危因素中又以脑血管病史和高血压为主要。

  • 抑郁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

    作者:郑菊;尤华;吴雁鸣

    目的:探讨抑郁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1月~2012年2月苏州市吴江第一人民医院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78例,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状况,其中不合并抑郁(SDS评价<50)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合并抑郁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SDS评分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组(50≤SDS评分<60,n=14)、中度抑郁组(60≤SDS评分<70,n=14)、重度抑郁组(SDS评分≥70,n=10)。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入组时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窦性HRT的参数,包括震荡起始(heart rate turbula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heart rate turbulence slope,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TO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16±1.06)%vs.(1.54±0.68)%,P=0.027],TS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2.33±1.95)ms/RRIvs.(4.47±3.89)ms/RRI, P=0.014]。观察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抑郁程度加重,TO逐渐升高而TS逐渐降低。结论抑郁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明显减弱,抑郁程度越重,HRT减弱越明显。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率震荡分析

    作者:刘永华;刘玉洁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动态心率震荡(TD)及HRT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其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及预测CHF患者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CHF患者120例作为CHF组,同期纳入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CHF组按NYHA分级分为轻度CHF组(心功能Ⅰ~Ⅱ级,n=72)和中重度CHF组(心功能Ⅲ~Ⅳ级,n=48)。所有患者行放射免疫法检测B型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前心率(HRVPC)以及RR间期,计算HRT指标(包括TO、TS和TD)。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分析HRT各指标与年龄、性别、LAD、LVEDD、LVEF、BN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SDNN缩短[(95.67±30.22) msvs.(131.65±20.71)ms],TO和TD更高[TO:(-1.50±2.71)%vs.(0.61±1.95)%;TD:(0.012±0.004)mm/RRIvs.(0.063±0.031)mm/RRI],LAD和LVEDD更高[LAD:(36.11±2.24)mmvs.(47.65±2.13)mm;LVEDD:(43.65±7.33)mmvs.(62.13±8.70)mm],BNP明显升高[(80.05±32.30)pg/ml vs.(941.00±139.17)pg/ml],TS和LVEF更低[TS:(12.13±3.67)vs.(6.80±5.33);LVEF:(67.30±5.21)% vs.(38.22±12.75)%],而且随着CHF程度的加重,上述改变更加明显。CHF组TO与TS、LVEF、SDNN负相关(P<0.05);TS与SDNN正相关(P<0.05),与HRVPC、BNP负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HRT明显减弱,其中TO和TS均受到SDNN的影响,而TD与HRVPC、SDNN、LVEF、BNP指标无关。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利强;张鸿举;吴慧敏;张瑞红;刘田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86例,其中46例合并2型DM(DM组)、40例为非糖尿病患者(NDM组)。用Gensini积分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检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ELIS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发光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以评价内皮功能损伤情况。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DM患者Gensini积分与内皮损伤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DM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明显大于NDM组(38.25±12.13vs.28.73±10.74,P<0.05);DM组患者的NO、t-PA水平明显低于NDM组[NO:(52.35±17.62)μmol/Lvs.(98.37±21.20)μmol/L;t-PA:(0.55±0.21)IU/Lvs.(0.87±0.26 IU/L);P<0.01];而ET、PAI-1、vWF:Ag、GMP-140水平明显高于NDM组。DM组患者血浆NO(r=-0.803)、t-PA水平(r=-0.628)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而ET(r=0.713)、PAI-1(r=0.526)、vWF:Ag(r=0.705)和GMP-140(r=0.512)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HD合并DM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内皮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严重的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DM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的原因之一。

  • 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的分析

    作者:李杨;刘思奇;段维勋;俞世强;易定华

    目的:了解当前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征,以指导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国内15家大型心脏中心经影像学检查确诊AAD患者1812例(其中Stanford A型726例,Stanford B型1086例)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等情况,并比较Stanford A型与B型夹层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1.1±10.9)岁,男女比例约为3.44:1。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A型AAD患者[(53.3±10.1)vs.(47.5±11.2),P<0.001],Stanford A型AAD患者男性比例较B型更高(83.7%vs.73.3%,P<0.001)。B型AAD患者中,86.8%患者合并高血压病,22.0%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49.5%患者吸烟,均高于A型夹层患者(P<0.05)。A型AAD患者中,32.5%患者合并马凡综合征,19.1%患者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均明显高于B型AAD患者(P<0.01)。A型AAD患者有疼痛表现占89.4%,其中前胸痛76.3%,迁移痛12.3%;B型AAD患者中背痛占73.8%,腹痛14.2%。76.3% AAD患者采用CT检查确定诊断。75.3% A型AAD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5.9%;76.1%B型AAD患者实施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内漏占7.8%,死亡率为0.6%。Cox住院死亡风险显示,合并高血压病发生AAD的风险度(HR)为2.80、合并马凡综合征HR为1.76。结论与Stanford B型AAD比较,A型AAD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男性比例较高。B型AAD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A型AAD患者多合并马凡综合征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多见。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CT检查是常用的确定诊断方法。

  • 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

    作者:翁玉龙;曹雪滨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0月2258例因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行冠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发现CAE患者102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与CAE的相关性,按照是否合并狭窄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25)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狭窄组(n=77),进一步将CAE合并狭窄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策略不同分为介入治疗亚组和药物治疗亚组,对所有CAE患者随访2年,评价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CAE发生率4.52%(102/2258),扩张合并狭窄较单纯扩张更为常见(75.50%vs.24.50%)。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2;95%CI:1.80~6.20)。单纯扩张组与扩张合并狭窄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7.5%vs.32.0%,P>0.05);但在扩张合并狭窄组中,介入治疗亚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亚组(15.09%vs.72.73%,P<0.01)。结论 CAE常与狭窄同时存在,更好发于男性,CAE预后与是否合并狭窄无关,但对于合并狭窄的患者,及时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改善近期预后。

  • 碎裂QRS波与斑点追踪成像在心肌梗死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赵瑞平;杜伟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肌瘢痕及心肌梗死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其中发病时间<12小时、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治疗患者40例(A组);发病时间>12小时、行择期PCI治疗40例(B组);发病时间>24小时,行药物治疗40例(C组)。分别于发病后4周、8周、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fQRS波群,记录阳性导联数,使用斑点追踪成像分析软件测量心室前壁径向收缩期应变率(RSR)及纵向收缩期应变率(LSR),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肌瘢痕。比较三组fQRS波群阳性率以及心肌瘢痕的形成情况,并随访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肌瘢痕的形成与心梗预后有无关联。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fQRS波阳性导联数、LSR、RSR及LVEF值均有所改善,治疗12周后A组形成碎裂QRS阳性导联数少(A组:31,B组:69,C组:96),LSR、RSR及LVEF改善为明显,B组次之[LSR(A组:34.90%±0.67%,B组:25.48%±0.63%,C组:17.86%±0.54%);RSR(A组:-20.77%±0.53%;B组:-13.12%±0.47%;C组:-9.10%±0.53%);LVEF (A组:53.8%±1.5%;B组:43.9%±1.7%;C组:42.3%±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远低于B组(30.0%)和C组(62.5%),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QRS波与心肌瘢痕形成有关,结合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心肌瘢痕的形成及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预后有预测价值。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利定建;孟丽琴;梁健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包括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FMD)、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NMD)及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3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IMT<1.0 mm;B组:1.0 mm≤IMT<1.5 mm;C组:IMT≥1.5 mm。对入选者行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FMD、NMD检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患者hs-CRP、Hcy、Fib均值水平高于A组,FMD、NMD均值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s-CRP、Hcy均值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r=0.459,P<0.05)、Hcy(r=0.432,P<0.05)和Fib(r=0.485,P<0.05)均与IMT呈正相关。结论 IMT与内皮功能密切相关,与内皮功能有关的hs-CRP、Hcy、Fib均与IMT正相关。

  • 暴发性心肌炎71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颖;袁越;王勤;邵魏;崔烺

    目的: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06年1月~2013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7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改变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71例患者中共有男性31例,女性40例,年龄3个月~14.5岁,平均(6.1±1.8)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感染(42.25%)和消化道感染(33.80%)。85.92%(61/71)存在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或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升高,90.14%(64/71)存在显著的心电图改变。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予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治疗,同时针对不同患者情况采取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和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18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87.3%的患儿经治疗后好转(62/71),死亡7例(9.9%),其中3例患儿因心力衰竭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合并肺部感染死亡,2例QRS波群低电压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死亡,1例因心力衰竭合并肺水肿而死亡;另有2例放弃治疗。结论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多伴有心电图异常和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经过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 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玲

    目的:探讨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2年7月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胸痛患者22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HD组(n=140)和对照组(n=80)。冠心病组依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由轻到重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8)、不稳定心绞痛(UAP)组(n=4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7)。所有入选者记录身高、体重、血压及是否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采用酶法检测GGT、血脂、血糖等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GT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14±7.36)U/L,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GGT也随之增加[SAP组:(38.43±6.10)U/L,UAP组:(54.68±4.12)U/L,AMI组:(61.32±9.61)U/L],各组间GGT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是冠心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4.333,95%CI:2.596~7.234)。结论 GGT是与冠心病轻重程度有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时机与预后

    作者:林宇彪;林康华;宁观林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2年6月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STEMI患者2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4个治疗时间段,发病至溶栓<3h为第1组(n=67),(3~6)h为第2组(n=96),(6~12)h为第3组(n=45),(12~24)h为第4组(n=21)。观察各组溶栓再通率(包括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和心肌酶CK-MB峰值提前)以及30天内全因死亡率。结果随着发病至溶栓时间的延长,溶栓再通率不断下降[第1组:82.09%(55/67),第2组:73.96%(71/96),第3组:42.22%(19/45),第4组:35.00%(7/20)],30天死亡率不断升高[第1组:5.97%(4/67);第2组:9.38%(9/96);第3组:11.11%(5/45),第4组:15.00%(3/20)],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时机越早则患者预后越好,超过12小时的患者仍可进行溶栓治疗,并能够改善预后。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孙菁;曾强;董剩勇;孙晓楠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冠脉病变程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4月~200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729例ACS患者,按照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冠脉狭窄<50%且不伴血管闭塞,n=51)和显著病变组(冠脉狭窄≥50%伴或不伴血管闭塞,n=678),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长随访时限为5年。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成功率为95.34%(695/729),其中轻度病变组49例,显著病变组646例。显著病变组MACE发生率高于轻度病变组(32.67%vs.18.37%,P=0.038),显著病变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8例(2.79%)患者死亡,轻度病变组无死亡发生,两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6)。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年龄均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子(糖尿病:OR=1.5,95%CI:1.13~2.08,P=0.006;年龄:OR=1.0,95%CI:1.00~1.03,P=0.037)。结论 ACS患者冠脉狭窄越严重则MACE发生率越高,糖尿病是MACE发生的因素。

  • 不同性别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

    作者:谭琛;徐威;胡雪红;刘建国;石红玲;陈念;陆敏;崔俊玉;李俊侠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纳入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1月阵发性房颤并接受射频消融患者116例,按照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n=71)和女性组(n=45)。随访时间为(6~51)个月,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及Holter明确房颤是否复发,复发者则再次行消融术治疗,并明确房颤复发原因。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心包填塞、脑栓塞、脑出血、肺静脉狭窄及左房食管瘘)发生率,并分析手术复发率与其临床特点[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室射血分值(LVEF)、病史及合并疾病等]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组首次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女性组(83.1%vs.66.67%,P=0.046)。女性组平均年龄较男性组更高,两组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组复发率高(OR=3.3, P=0.049),复发原因以存在非肺静脉起源驱动灶为主,男性复发还与糖尿病相关(OR=1.99, P=0.037)。结论女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更晚,单次治疗成功率较低,但安全性与男性患者无差异。

  • 糖化血红蛋白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作者:朱定君;陈志强;李振龙;金道群;刘紫燕;夏鸿莉;吴勇波;张凯

    目的:评估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且不合并糖尿病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刻采血,采用比色法检测血糖(Glu)、高压液相层析法检测HbAlc。将患者根据入院HbAlc水平分为4组:3.5%≤HbAlc<5.0%(n=122),5.0%≤HbAlc≤5.5%(n=87),5.5%≤HbAlc<6.0%(n=109)和6.0%≤HbAlc<6.5%(n=102)。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和CK-MB峰值。结果入组患者总体1年死亡率为13.57%,其中3.5%≤HbAlc<5.0%组为8.2%,5.0%≤HbAlc<5.5%组为11.5%,5.5%≤HbAlc<6.0%组为13.8%,6.0%≤HbAlc<6.5%组为21.6%,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30 d死亡率和CK-MB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HbA1c是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是患者1年死亡率的预测指标,HbA1c水平越高则患者1年死亡率越高。

  •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忠武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6年6月~2012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AMI患者92例,其中59例患者合并COPD归入AMI+COPD组,其余33例不合并COPD的患者归入AMI组,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处理罪犯血管。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AMI部位和罪犯血管支数以及左室收缩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不同心肌梗死部位所占比例以及罪犯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MI组相比,AMI+COPD组LVEDD值更高[(59.6±6.4) mmvs.(42.8±3.7)mm],LVEF水平更低[(46.16±8.3)%vs.(59.2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MI+COPD发生肺部感染(33.90%vs.12.12%)、心律失常(39.98%vs.27.27%)、心力衰竭(15.25%vs.6.06)、呼吸衰竭(22.03%vs.9.09%)、心源性休克(10.17%vs.3.03%)、死亡(8.47%vs.3.03%)的几率均高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会进一步导致AMI患者心功能恶化,使其近期预后更差。

  • 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和B型脑钠肽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静;米玉红;林运;聂斌;张琳琳;梁颖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和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抢救室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脓毒症患者48例,非脓毒症患者52例。以就诊时cTnI和BNP水平和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作为基线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cTnI和BNP与预后关系,预后不良指标包括院内和出院30 d内死亡及APACHE评分≥20分。结果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的性别、年龄和原发病构成比、APACHE Ⅱ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中有47.92%(23/48)存在cTnI和(或)BNP水平升高,非脓毒症组中有28.84%(15/52)存在cTnI和(或) BNP水平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不良与cTnI、BNP增高有关。结论血清cTnI、BNP水平升高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 Vereckei新四步法对宽QRS波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龙梅;崔俊玉;李俊峡;张艳苓

    目的:评价Vereckei新四步法对宽QRS波室性心动过速(WCT)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5月~2012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经Brugada四步法确诊为WCT的患者100例,应用Vereckei新四步法对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Vereckei新四步法对WCT的诊断与Brugada四步法的阳性一致率。结果 Vereckei新四步法诊断WCT与Brugada四步法的阳性一致率为92%。结论 Vereckei新四步法诊断WCT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硫氧还蛋白系统对糖尿病大鼠心肌Ito钾电流的影响

    作者:李学永;曾伟;刘刚;郑明奇;田福利;孙毅;卜雪芹;孙贺建

    目的:研究硫氧还蛋白(Trx)系统对糖尿病(DM)大鼠左室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作为DM组(n=25),未经STZ诱导的大鼠作为对照组(n=20),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DM组与对照组大鼠心室肌Ito电流;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氧化还原活性分子含量;采用5,5-二巯基双-2-硝基苯甲酸(DTNB)法评估蛋白质巯基的氧化程度;应用胰岛素对DM大鼠心肌细胞进行体外孵育,观察孵育前后心肌细胞Ito的变化。用TrxR抑制剂金诺芬或13-顺式视黄酸对经胰岛素孵育的大鼠心肌细胞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前后心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DM组存活22只,对照组存活20只。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明显降低[TrxR:(70.3±4.9)mU/mgvs.(147.9±18.2)mU/mg;GR:(34.4±2.4)mU/mg vs.(53.1±1.9)mU/mg,P<0.05],而硫氧还蛋白(Trx)、谷氧还蛋白(Grx)明显升高[Trx:(15.6±1.8)mU/mgvs.(9.2±1.9)mU/mg;Grx:(36.5±6.1)mU/mgvs.(14.7±1.0)mU/mg,P<0.05];同时,DM组大鼠左心室心肌自由巯基(P-S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1±0.3)nmol/mgvs.(10.2±0.8)nmol/mg,P<0.05];DM组大鼠心肌细胞Ito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6.8±2.4)pApFvs.(30.6±2.8)pApF,P<0.05];但胰岛素处理(4~5)h后Ito密度显著增加(31.2±2.1pApF,P<0.05);TrxR抑制剂金诺芬或13-顺式视黄酸均可以显著降低用胰岛素处理的DM大鼠心肌细胞Ito密度(P<0.05)。结论DM大鼠心肌Trx系统功能下降,可造成心肌细胞Ito密度显著下降。

  • 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作用

    作者:杨雪卿;李雪峰;王显;朱海燕;景国际;刘大伟;周红梅;郭金瑞

    目的:观察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5月~201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肾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方组(n=10)、风药组(n=10)、去风药组(n=10)和西药组(n=10)。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CysC),分别作为评价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同时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MLHFQ)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全方组、风药组CysC明显降低[全方组:(7.06±2.71) ng/mlvs.(10.46±2.47)ng/ml;风药组:(8.93±5.86)ng/mlvs.(11.14±2.27)ng/ml,P<0.05],并显著低于西药组[(12.73±2.3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各组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全方组NT-proBNP水平[(805.93±319.51)pg/ml]显著低于其他三组[风药组:(1410.85±515.93)pg/ml,去风药组:(1807.97±462.81)pg/ml,西药组:(1712.22±542.7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全方组、风药组和去风药组MLHFQ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MLHFQ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显示全方组改善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络风宁2号方可明显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Meta分析系列之十五:Meta分析的进展与思考

    作者:曾宪涛;田国祥;张超;魏万林

    自Karl Pearson于1904年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研究的相关系数进行合并以来[1,2],Meta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Meta分析已成为循证决策的良好依据[3]。Meta分析的结果为循证决策提供了重要证据,Meta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学也随着需求而不断发展。

  • 康复治疗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疗Meta分析

    作者:张亚文;唐海沁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3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Embase、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心肌梗死的试验,对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4项研究,共1410例患者,结果显示康复运动疗法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①康复组大运动负荷高于对照组(SMD=1.87,95%CI:1.65~2.10,P<0.00001);②康复组大代谢当量高于对照组(SMD=0.56,95%CI:0.34~0.79,P<0.00001);③康复组大耗氧量高于对照组(SMD=1.38,95%CI:1.19~1.57, P<0.00001);④康复组基础心率较对照组减慢(SMD=-0.64,95%CI:-0.79~-0.49,P<0.00001);⑤康复组心率峰值高于运动组(SMD=0.76,95%CI:0.61~0.91,P<0.00001);⑥康复组运动后一分钟的心率变异性的提高(SMD=0.98,95%CI:0.79~1.17,P<0.00001);⑦康复组较对照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SMD=0.29,95%CI:0.15~0.43,P<0.00001)。⑧康复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OR=0.19,95%CI:0.10~0.33,P<0.00001)。结论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规范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提高运动能力并降低患者死亡率。

  • 风险比在生存资料Meta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王权;何曦冉;蒋林;王启荣;田金徽;杨克虎

    Meta分析可增加效应量的强度,增强结果的精确性,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为临床提供参考的信息;同时还可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差异甚至产生新的假设[1]。

  • 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Meta分析

    作者:马志远;孙钰;金艳玲;蒋林;王文进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纳入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STEMI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RCTs,共18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病死率[比值比(OR)=0.46,95%CI:0.33~0.63,P<0.00001]、减少休克发生率(OR=0.56,95%CI:0.35~0.89, P=0.01)和心力衰竭发生率(OR=0.51,95%CI:0.37~0.71,P<0.0001)、降低继发于STEMI的心律失常发生率(OR=0.37,95%CI:0.22~0.63,P=0.0003)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方案可降低STEMI治疗的病死率,减少休克和心衰发生率,及继发于STEMI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

  • 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彭松;方奇;方冬;魏宝柱;张涛;万静

    目的:系统评价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nlled Trials、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干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到2012年12月。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共纳入11个RCT,共收集了1683例SAP患者的资料。Meta分析显示:加用曲美他嗪对SAP患者的疗效与单纯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比较,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WMD=-1.65,95%CI:-2.27~-1.03)、每周硝酸甘油消耗量(WMD=-0.90,95%CI:-1.14~-0.66)、心电图改善(WMD=1.33,95%CI:1.16~1.52)、运动试验中使ST段压低1 mm的阈值(WMD=58.67,95%CI:45.38~71.96)、ST段大压低幅度(WMD=-0.29,95%CI:-0.40~-0.19)、运动持续时间(WMD=62.04,95%CI:42.87~81.21)6方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SAP患者,在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疗效。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未植入ICD的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度预测的Meta分析

    作者:全小庆;张存泰;吕家高;周洪莲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未植入体内自动除颤器(ICD)的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3年6月关于运动负荷试验时异常的MTWA对未植入ICD的心衰患者预后预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通过χ2统计量结合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用倒方差法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TWA对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风险,得到合并效应指标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有7项研究被纳入,总样本量2953人。其中662人MTWA阳性,1705人MTWA阴性,340人MTWA不确定,246人MTWA非阴性(包括阳性和不确定性)。和MTWA阴性的患者相比较,MTWA异常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危险度增加(HR为4.51,95%CI:2.28~8.89,P<0.001)。结论 MTWA检测进行危险分层的评估对未植入ICD的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有预测价值。

  •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

    作者:李广森;戴婧;李吉;孙家忠

    目的:评价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89年至2013年5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收集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209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①托拉塞米在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呋塞米(WMD=-0.13,95%CI:-0.19~-0.07,P<0.0001);②托拉塞米在改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作用同呋塞米相当[WMD=0.16,95%CI:-0.08~-0.40,P=0.19];③托拉塞米在改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WMD=-7.40,95%CI:-12.02~-2.77,P=0.002)和B型脑钠肽BNP (WMD=-59.86,95%CI:-94.82~24.89,P=0.0008)方面优于呋塞米;④托拉塞米同呋塞米相比不增加任何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RR=1.25,95%CI:0.68~2.32,P=0.47)和全因死亡率(RR=0.87,95%CI:0.54~1.41,P=0.57)。结论托拉塞米同呋塞米一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有效的、安全的,托拉塞米在改善患者心衰症状、降低LVMI和BNP方面似乎优于呋塞米,但其需要更多数据进一步对其评价。

  • 以消化道症状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王珍;田福利

    急性心肌梗死(AMI)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偶有濒死的恐惧感觉。症状典型者易确诊,而以恶心、呕吐、腹泻为表现的心肌梗死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延误病情,现报告1例。

  • 急性心肌梗死临时起搏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2例

    作者:赵玉英;丁超;汝磊生;彭育红;孙家安;齐书英;王冬梅

    病例1:患者男性,70岁,主因“胸闷、胸痛2天”入院。2天前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因再次胸闷、气短加重,并出现心动过缓,药物不能纠正转入我院。入院查体: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48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急查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V3R~V5R、V7~V9导联病理性Q波,ST段回落至基线,T波倒置。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于入院当日安装临时起搏器。起搏心率60次/分,起搏阈值0.5 V,感知度5 mV,起搏电压3V,因患者入院时距发病超过24 h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同时予抗血小板、多巴胺升压补液等治疗。入院第3d夜间,患者突发抽搐,心电监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给予电击除颤后,起搏心律与自主心律交替出现,起搏功能不良。床旁调整起搏电极位置,仍为间断起搏。晨起在导管室行起搏电极位置调整。调整电极位置后约1 h,患者出现恶心、大汗、血压下降,伴心肌标志物水平升高,考虑再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造影发现左冠状动脉正常,右冠状动脉自近段完全闭塞。行PCI前患者再次出现心室颤动,血压下降,电击除颤后为转为起搏心律,但经大量升压药、主动脉球囊反搏后,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并出现心源性休克。心脏透视下发现心影增大,心脏搏动微弱,考虑心包填塞,在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考虑不能除外起搏电极位置调整后心脏穿孔所致。更换起搏位置至室间隔继续临时起搏,4 d后患者恢复至窦性心律。留置心包引流管3 d,超声心动监测心包内无再出血后拔除。

  •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

    作者:李同新;方东晖;张春妮

    患者男,62岁,因“胸痛、背痛2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月前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休息可缓解,本次胸痛较以往加重向左肩背部放射,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无消化道出血及溃疡病史。查体:体温36.0℃,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焦虑、恐惧表情,周身大汗,皮肤黏膜未见出血及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心脏病理性杂音。心电图Ⅱ、Ⅲ、aVF ST段弓背向上样抬高。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常规:血红蛋白(Hb)145 g/L,血小板(Plt)、血凝四项和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正常范围。入院后即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依诺肝素0.4 ml治疗;90 min予瑞替普酶溶栓(山东阿华生物药业)18 mg,给药22 min后患者突然呕血,约100 ml。立即停用瑞替普酶,予泮托拉唑42 mg静滴(q12h)。30分钟后复查凝血功能,均明显延长(图1),FIB 1.68 mg/L。溶栓90分钟时心电图Ⅱ、Ⅲ导联抬高的ST恢复至等位线,阵发性室性早搏增多,胸痛明显缓解,考虑再通。2小时后呕吐咖啡样液体约500 ml,急查血压85/56 mmHg,Hb 117g/L,予800 ml悬浮红细胞和706代血浆等抢救后,血压恢复110/80 mmHg。5小时后复查凝血,各项指标改善(图1),cTnI 50 ng/ml,Myo 258 ng/mL,CK-MB 179.79 ng/ml,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PCI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

    作者:田攀;曹雪滨;张刚;杨梅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少见、但却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等并发症。虽然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冠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仍然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现将我科收治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抢救成功1例报告如下。

  • 脂蛋白(a)可决定剩余心血管风险

    作者:闫睿

    《循环》(Circulation)2013年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一项AHA 2013科学年会公布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指出在接受有效他汀类治疗的患者中,脂蛋白(a)[Lp(a)]是剩余心血管风险的显著决定因素。

  • 新一代不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综合性能优

    作者:闫睿

    《英国医学杂志》(BMJ)2013年11月8日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该分析通过比较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DES、裸金属支架和不可降解聚合物涂层DES的疗效与安全性发现,新一代不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安全性和疗效综合性优。

  • 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或不减少MI患者不良事件

    作者:闫睿

    《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2013年12月17日在线发表了美国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表明口服大剂量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并未显著减少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心肌梗死(MI)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该杂志同日还在线发表了另一篇关于补充维生素的文章,同样得到阴性结果,研究表明,在年龄≥65岁的男性中,长期每日应用多种维生素未提供认知方面的获益。

  • 伊伐布雷定可应用于严重心衰患者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不仅是安全的,还有助于改善临床转归,而且这种改善程度与原心衰程度严重程度无关。

  • 载脂蛋白E水平或可预测未来痴呆风险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3科学年会公布了丹麦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指出,无论APOEε4基因型存在与否,血浆载脂蛋白E(APOE)水平降低均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风险显著升高具有相关性,但与脑血管疾病无关。该项研究结果提示,血浆APOE水平可能是痴呆的临床前血浆标志物,同时也是预测未来痴呆的首个血浆标志物。

  • 女性是否应当以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仍存争议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与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联合制定的《2013 ACC/AHA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之血胆固醇治疗指南》推荐,医生放弃胆固醇目标而专注于四组患者的他汀类治疗,其中包括无心血管疾病但10年风险≥7.5%的患者,而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证据的女性是否可将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引发了争议。

  • 把基因直接送至心脏可逆转心脏衰竭

    作者:闫睿

    《科学转化医学》(Sci Transl Med)2013年11月13日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将心脏衰竭患者体内缺失的新型基因SUMO-1直接输送至心脏的新型基因疗法证明其具有可逆转心脏衰竭的功效。

  • 克拉霉素合用钙通道阻滞剂增加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住院风险

    作者:闫睿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年11月9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老年患者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CB)与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在应用CCB的老年患者中,与联合应用阿奇霉素相比,联合应用克拉霉素会导致因急性肾损伤住院的风险升高。

  • 硬皮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选择增多

    作者:闫睿

    2013年风湿病学大会上有报道指出,硬皮病患者发展为肺动脉高压(PAH)的风险特别高,但是治疗选择也在增多,若在早期转诊到PAH专家,结局能够得到改善。

  • 《2014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意见

    作者:闫睿

    12月18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JNC 8专家组成员报告《2014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现将指南推荐意见总结如下。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阳;曾高峰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与血脂异常、血管成分改变有关的全身性疾病,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内皮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功能紊乱、解剖损伤,其中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新的研究热点。

  •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在粥样斑块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芍;张海涛;刘朝中

    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及低治愈率的特点,现在成为全球医学负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则因常可危及生命而倍受关注。而冠状动脉斑块的管理则是与预后密切相关的重要一环。经过20余年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如ARMYDA-ACS,ARMYDA-CAMs及HPS),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及降脂外疗效已得到了公认[1,2]。现在,本文对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降脂治疗法在国内外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抗炎、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心房颤动转基因治疗

    作者:张阳;刘增长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2]。据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中房颤患者人数将会是现在的(2~3)倍[3],因此积极预防及治疗AF显得极为重要。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运峰;陈韵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局灶性和偏心性,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异质性[1]。虽然目前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进展和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是对其演进确切机制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2]。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非是一个不断进展而无法逆转的疾病,其病程也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延伸。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着自身的演化规律并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粥样病变斑块进展会减慢、停止甚至发生斑块消退。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进的机制,认识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和消退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干预病变的进展并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 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干预

    作者:王刚;杨波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趋势,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患者高达1.48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1]。常见和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结缔组织的过度积累(病理纤维化)[2,3]。有人认为心肌间质纤维化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特征性病理改变[4]。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也是糖尿病心肌病发展的终末阶段[5,6]。本文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作如下综述。

  • 新体表标志法腋静脉穿刺研究

    作者:吴再涛;王力

    腋静脉穿刺技术已经在静脉输液、麻醉及介入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腋静脉穿刺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腋静脉穿刺盲穿的体表标志主要有2个,一个是Nichalls在1987年提出的体表标志;另一个是Magney在1993年提出的体表定位法,因该法复杂,经验不丰富者穿刺不易成功,且易造成气胸等并发症。笔者经过对以往腋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 预见性护理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中的应用

    作者:席爱雪;郭晓萍

    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 POFS)是指经历大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紧张、焦虑等一组症候群[1],是临床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72%[2]。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及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有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IABP术后因疾病消耗、疼痛、机体功能下降、认知缺乏、经济压力、长时间平卧体位等发生POFS,严重者甚至试图自行拔管。为此,我科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观察预见性护理对POFS的干预价值。

  • 特殊人群冠心病的抗栓治疗策略

    作者:刘亚忠;曹雪滨

    血栓形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血栓事件是冠心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及死亡率非常高,抗栓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但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多变,抗栓的策略也不相同,目前还没有针对所有人群的统一抗栓治疗方案。本研究将对特殊人群冠心病的抗栓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第三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

    作者:

    尊敬的各位同道:
      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承办,清华大学华信医院协办的第三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将于2014年6月13日至6月15日在北京召开。

  • 2014年“第一届诊断试验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培训班”

    作者:

    由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和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等协办的“第一届诊断试验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培训班”即将于2014年3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诚挚地邀请您莅临会议。

  • 第十二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4境内代表参会及征文通知

    作者:[1]CIT2014大会秘书处;[2]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

    CIT2014,我们聚首上海!第十二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4)将于2014年3月20-23日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举行,会议将启用全新的场馆-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

  • 第六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

    作者:

    尊敬的医师:
      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对人们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值得提出的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复杂,其治疗仍具有挑战性。自2008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以来,已经举办了五届会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好评,该“专题会议”现已成为与会代表和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主办、亚太心律学会(APHRS)大力支持的第六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The 6th VAS-CHINA)将于2014年元月10-12号在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就当前室性心律失常的热点及前言问题作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热情地邀请您参加本次大会,诚挚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并期待与您在南京相会!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年第5卷关键词索引

    作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