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순증심혈관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055
  • 国内刊号: 11-57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ebcvm.com; www.ebcvm.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魏万林 胡大一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SvO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瑞平;王利青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与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7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初发AMI患者且胸痛6h内行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或急诊PCI)的患者120例,测定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SvO2,根据以上两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n=60,SvO2>60%、NT-proBNP<1000 pg/ml)和B组(n=60,SvO2<60%、NT-proBNP>1000 pg/ml)。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对NT-proBNP和SvO2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LVEF高于B组(54.75%±5.18% vs.34.65%±8.11%),同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0.0% vs.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呈正相关(r=0.474,P<0.01);SvO2与不良事件发生呈负相关(r=-0.83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BNP<1000 pg/ml且SvO2>60%治疗后心功能恢复较好,且预后良好,NT-proBNP和SvO2均与心功能具有相关性。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与心室重构关系研究

    作者:巴图;甄怀蒙;张红颖;苏华科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的变化,探讨血浆ADM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0年7月解放军第253医院CKD患者60例,其中32例患者为CKD5期(A组),28例患者为CKD3期(B组);同期纳入60例体检肾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浆ADM水平,同时应用ATL公司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和晚期大血流速度比(E/A),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采用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法对ADM和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组血浆ADM水平高[(35.22±28.22)pg/ml],其次为B组[(10.60±4.41)pg/ml],C组低[(8.71±2.55)pg/ml],三组间两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和C组LVDd、IVST、LVPWT和LVMI依次降低, LVEF和E/A值依次升高,A组和B组均与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但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浆ADM与LVDd、IVST、LVPWT、LVMI呈正相关,与LVEF和E/A值呈负相关。在剔除了性别、年龄、血压、血脂、血红蛋白等因素后,血浆ADM仍是LVPWT、LVDd、E/A的独立影响因素(P分别为0.014、0.035、0.05)。结论CKD患者血浆ADM水平显著升高,高ADM水平是CKD患者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络风宁2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雪峰;杨雪卿;王显;赵怀兵;郑相颖;玄松波

    目的:观察络风宁2号对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模型组(n=12),络风宁2号组(n=12),风药组(n=12)和芪苈组(n=12)。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按以下方法制备心衰模型,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盐水喂饲,按照所属组别分别进行药物干预。观察大鼠心功能、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各实验组心脏质量/体重比均增高(P<0.01),但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较正常对照组增大,LVIDd较模型组有所恢复,以络风宁2号组和芪苈组恢复更为明显,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心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肌病理学等变化一致。结论络风宁2号对大鼠心衰有确切治疗作用,疗效与芪苈强心胶囊相当。

  • 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2013邀请函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尊敬的各位同道:
      大家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办的“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2013”将于2013年12月6--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在此,我们真诚的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愿此次盛会成为广大心血管医师沟通、交流的纽带和平台。相信本届大会的学术水平将会给您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本届大会将继续坚持以“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为中心,围绕当下业内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深化以行业性盛会为会议特色的理念,突出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促进人文医学的交流和发展的作用。“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将成为反映当今心血管领域高学术水平的盛会,也必将对促进行业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根治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焦海旭;夏庆;王凤云;高德红;王远

    目的:根治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三联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0月~2013年2月大庆龙南医院院心内科住院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阳性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根治Hp三联治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兰索拉唑),疗程为7天,研究期为6个月。研究对象在试验前后检测血脂、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并通过肱动脉内径变化S1进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TXB2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TC:(4.98±1.20) mmol/L vs.(5.43±1.87)mmol/L;TXB2:(240±41)pg/ml vs.(282±66)pg/ml],6-keto-PGF1α、CI明显升高[6-keto-PGF1α:(299±69)pg/ml vs.(217±64)pg/ml;S1:(7.86±0.39)% vs.(4.8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Hp三联疗法可改善合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 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研究

    作者:杨栎;吕肖锋;常快乐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功能、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spons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早期DN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1级高血压。随机分为常规组(n=42)及联合组(n=42),常规组予苯那普利(10~20)mg,联合组予苯那普利10mg联合厄贝沙坦(150~300)mg,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PE)及血浆APN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Ccr及血浆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4 h-UPE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24 h-UPE[(124±23.1)mg/L vs.(167±38.1)mg/L]和hs-CRP[(12.8±1.1)mg/L vs.(4.1±1.3)mg/L]水平更低,而Ccr[(95±11.1)mL/min vs.(83±9.4)mL/min]和血浆APN[(6.1±1.6)mg/L vs.(4.9±1.5)mg/L]水平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更好地保护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够较好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

    作者:田洪森;要跟东;赵梦华;徐宝元;张凯;刘津军;石建平;沈玉珏;霍燕飞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以明确其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检查。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为低危、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215例。通过观察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以明确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的必要性。结果30 d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95%CI:0%~2.6%),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第3次复查肌钙蛋白T时呈阳性结果。无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需要血运重建。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此类患者行系列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有可能获益,但无需行进一步诊断检查。

  • 新旧心肺复苏指南指导院外心源性猝死抢救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郭翔云;康国平;李果;吴龙飞

    目的:比较2005年旧版心肺复苏(CPR)指南和2010年新版CPR指南指导下院外心源性猝死(SCA)的抢救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9月在旧版CRP指导下进行院外CRP抢救的SCA患者248例作为旧指南组,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新版CRP指导下抢救的SCA患者282例作为新指南组,比较两组SCA患者经CPR抢救后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个月存活率以及1个月后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结果与旧指南组比较,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增加(12.77%vs.7.66%,P=0.045),其中SCA发作至接受CPR的时间≤10 min的患者中,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旧指南组(36.23%vs.19.35%, P=0.032);而超过10 min接受CPR的患者之间自主循环恢复率无差异(5.16%vs.3.76%,P=0.501)。新指南组1个月后存活率以及存活且无脑功能受损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旧指南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版CPR指南较旧版指南抢救SCA患者成功率更高,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

  • 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影响

    作者:杨勇;刘惠亮;杨胜利;刘英;沈志奇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ST段回落、血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3月~2010年12月武警总医院发病时间<12 h、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5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A组(n=34,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B组(n=34,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C组(n=30,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术后90 min内ST段回落情况以及术后24 h、3 d、7 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O合酶(NOS)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90 min内A组ST段回落比例更高,同时回落幅度也更大,与B组和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下降,但与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 d和7 d,A组hs-CRP进一步下降,且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及术后3 d,A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高于B组和C组,但与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A组NOS水平继续升高,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一次性给予大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利于STEMI患者心肌灌注恢复,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临时起搏器的价值

    作者:王艳飞;赵文萍;曹雪滨;王鸿超;张宝军;张兰芳

    目的:探讨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筛选价值,并分析麻醉方式、置入路径等对临时起搏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差异。方法纳入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住院60岁以上老年患者112例,均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故均置入临时起搏器,而后再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判断窦房结功能,主要终点为起搏器在术中是否工作,次要终点为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方式、置入途径、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入组患者中食管调搏检查阳性者48例(42.86%);②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术后起搏比例高于食管调搏阴性患者(70.83%vs.10.94%,P<0.05);③所有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类后发现不同麻醉方式下术中术后起搏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起搏vs.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搏vs.局部浸润麻醉:35.42%vs.31.25%vs.28.57%,P>0.05);④不同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心肌穿孔、大出血、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联合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对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筛查作用,不同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起搏无影响,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对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 缬沙坦抗氧化作用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作者:刘少奎;王筱梅;陈士毅;洪军;穆鑫;王翠荣;赵越超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重构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160只,采用聚乙烯套管包裹于股动脉外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40)、假手术组(n=40)、手术组(n=40)和缬沙坦组(n=40,术后予缬沙坦治疗)。造模14天后处死小鼠,取套管处股动脉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血管内膜和中膜面积,同时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法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NAD(P)H氧化酶]主要亚单位p22phox、p47phox及rac-1 mRNA水平,采用光泽精化学发光法测定股动脉超氧阴离子(O2-)含量。结果各组中膜均无增厚表现,仅手术组和缬沙坦组可见内膜增厚。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370.00±2.50)μm2]与缬沙坦组[(160.11±2.41)μm2]内膜面积增大,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和缬沙坦组p22phox、p47phox及rac-1 mRNA水平均有升高;与手术组相比,缬沙坦组p22phox[(0.530±0.038) vs.(0.885±0.030)]、p47phox[(0.525±0.035) vs.(0.745±0.032)]、rac-1[(0.435±0.037) vs.(0.910±0.015)]mRN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与手术组股动脉O2-表达均明显增高,且p22pho(r=0.994)、p47phox(r=0.985)及rac-1(r=0.990)的表达量与O2-含量间均呈正相关。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可抑制损伤后血管内膜增厚、逆转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缬沙坦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老年ISH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依力米努尔.阿合买提江;米黑热古丽.艾尼瓦尔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患病率,观察ISH患病率与民族、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乌鲁木齐市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60岁以上老年人3416例,进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横断面调查,统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人群ISH的患病率。结果共有2957例完成调查,应答率为86.56%(2957/3416);人群整体ISH患病率为25.50%(754/2957)。按民族比较,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ISH患病率分别为27.67%(397/1453)、25.00%(260/1040)、20.12%(97/482),3个民族间存在统计差异(χ2=11.01,P<0.01);按性别比较,男性患病率为22.89%(356/1555),女性为28.39%(398/1402),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χ2=11.72,P<0.01);按年龄比较,(61~70)岁、(71~80)岁,80岁以上ISH患病率分别为21.38%(347/1643)、29.56%(295/998)和33.33%(112/336),3个年龄段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4.01,P<0.01)。结论新疆乌鲁木齐ISH患病率存在民族、性别差异,且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连续与间歇注射呋塞米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瑜;季顺民;丁卫东

    目的:比较连续(cIV)或间歇(iIV)静注给予呋塞米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心卫生院ADHF患者56例,其中26例采用cIV方式给药的患者纳入cIV组,30例采用iIV方式给药的患者纳入iIV组,主要终点为每日净尿量(nUOP),次要终点包括:nUOP/呋塞米、每日总尿量(tUOP)、tUOP/呋塞米、研究过程中的失重、需要的额外急性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给药的持续时间和住院天数及安全性评估(包括损失的电解质和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 cIV组患者nUOP和tUOP均高于iIV组[nUOP:(2098±1132)ml vs.(1575±1100)ml,P=0.086;tUOP:(3726±1121)ml vs.(2955±1267)ml,P=0.019],同时tUOP/呋塞米比值也更高[(38.6±31.0)ml/mg vs.(22.2±12.5)ml/mg,P=0.021];其他指标,包括nUOP/呋塞米、研究过程中的失重、需要的额外急性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给药的持续时间及安全性无差异。cIV组的住院时间比iIV组更短[(6.9±3.7)d vs.(10.9±8.3)d,P=0.006)]。结论cIV方式较iIV方式更有利减轻ADHF患者水钠潴留情况,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 心外膜脂肪体积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诊断研究

    作者:周亮亮;程训民;张启高;宫剑滨;卢光明;王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血压昼夜模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高血压非急症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照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血压组(正常血压模式组,n=36)、非杓型血压组(n=24)和反杓型血压组(n=20),后两组亦合称异常血压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接受心脏双源CT测定EATV,对EATV和高血压模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血压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呈增高趋势,日间血压则无统计学差异;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EATV逐渐增加,分别为(91.3±29.4)cm3、(116.2±31.06)cm3和(124.8±28.5)cm3,且杓型血压组与后两组异常血压模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ATV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系数为0.50(P<0.001),校正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为0.4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V每增加30 cm3,异常血压模式发生率增加4.99(P<0.001)倍,校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后为4.14(P<0.001)倍。ROC曲线表明,以EATV 95.17 cm3为阈值时异常血压模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7%。结论EATV增加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对于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18例非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诊疗体会

    作者:朱舒舒;鲁翔

    目的:研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血清学指标、辅助检查指标与患者不良终点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04年1月~201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NICM患者18例,其中4例患者院内死亡,进入死亡组,其余14例患者进入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脑钠肽(BNP)、心脏肌动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YHA心功能分级、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住院期间MBP明显较低[(78±15)mmHg vs.(87±15)mmHg,P<0.05],LVEF值下降[(28.3±7.2)%vs.(32.2±7.4)%,P<0.05],血清BNP明显升高[(2231±556)pg/ml vs.(647±231)pg/ml,P<0.05]。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BNP升高、LVEF值明显下降以及cTnI轻微升高可提示患者不良事件高发风险。

  • 瑞格列奈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姚璐;孙建敏;吕肖峰

    目的:比较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单一治疗及联合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后血糖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n=24)及联合治疗组(n=24),单药治疗组仅餐前口服瑞格列奈(初始计量0.5 mg),联合治疗组除餐前服用瑞格列奈外,每晚8 pm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计量6 u)。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药剂量,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空腹静脉血糖(FBG)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2 hPB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血糖达标时间。结果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FBG[(5.9±1.6)mmol/L vs.(6.8±1.5)mmol/L]、2 hPBG[(8.8±0.9)mmol/L vs.(9.2±0.8)mmol/L]、HBA1c[(7.4±0.5)% vs.(7.8±1.3)%]均更低,且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6.1±1.3)d vs.(8.9±2.5)d]。结论胰岛素促泌剂与长效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较单独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效果更好,并能促使血糖尽快达标。

  • 辅酶A对中度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质的影响

    作者:林宇彪;宁观林;林康华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天然降脂化合物辅酶A(CoA)胶囊在中度血脂异常患者中的降脂作用和临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2年12月吴川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的中度血脂异常患者168例,随机分成3组,A组予安慰剂(n=54)、B组予CoA 200U/d(n=46)、C组予CoA 400U/d(n=68)。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或第8周后分别检测所有患者血脂、肝肾功能、血糖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肌病和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TG均下降,C组下降明显[基线 vs.治疗4周vs.治疗8周后:(3.76±0.67)mmol/L vs.(3.22±0.62)mmol/L vs.(2.40±0.54)mmol/L],其次是B组[(3.24±0.95)mmol/L vs.(2.73±0.67)mmol/L vs.(2.54±0.76)mmol/L],A组在第4周下降,第8周反而上升,[(3.57±0.78)mmol/L vs.(3.38±0.57)mmol/L vs.(3.54±0.65)mmol/L];三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三组血糖、肝肾功能,肌病或胃肠道症状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CoA能有效降低中度血脂异常患者的血浆TG水平,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关键词: 血脂 辅酶A 疗效
  • 第六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作者:

    尊敬的专家:
      第六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将于2013年11月8-10日河北省会石家庄举行。
      本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华北地区及河北省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大会,大会将由胡大一、霍勇、王方正、张澍等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莅临讲学。本次会议着眼于本地区临床实际需求,以有益于本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提高的办会宗旨,结合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着力探讨临床上关注且急待解决的常见问题,注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普及和规范化要求,并结合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成熟的技术和知识,促进心血管疾病防治普及和规范化发展。会议将授予国家I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

  •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与脑萎缩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晓兵;张薇;田国祥;张海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与脑萎缩发生率及萎缩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3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93例,所有患者年龄>60岁。按照CAVI值分为实验组(CAVI≥9.0,n=110)和对照组(CAVI<9.0,n=83),比较两组脑萎缩发生率及脑萎缩程度(包括哈氏值、前角指数、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体部宽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脑萎缩的发生率更高(27.27%vs.18.07,P<0.05),同时哈氏值更高[(60.12±5.88)mm vs.(54.21±5.14)mm,P=0.011]、前角指数更低[(3.34±0.35)vs.(3.61±0.29),P=0.024]、侧脑室体部指数和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更低[(3.66±0.38) vs.(4.21±0.34), P=0.019;(3.39±0.28) vs.(3.65±0.35),P=0.033]。结论 CAVI值增高有助于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萎缩风险,并对萎缩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

    作者:田国祥;魏万林;刘文;李娟;张薇;李俊峡;束长城

    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1]。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2]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使患者肺泡氧分压升高,达到治疗目的,但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更适合在营地设置,而对于部队外出执勤、执行特殊任务则不适合携带。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的便携式高原呼吸增氧呼吸机[3]等产品,采用小型空气压缩机,利用风扇压缩空气,给面罩里制造小范围富氧环境。但是该仪器重要部位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面罩内的空气压力值固定,没有流量压力控制装置,不能进行加温加湿功能,不能适合较长时间佩戴,面罩僵硬,密闭不好,漏气较多,携带时不舒服等,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更适合单兵使用的便携式高原辅助呼吸器。

  • 第五届海峡心血管病学论坛

    作者:海峡心血管病论坛组委会

    尊敬的各位同道:
      第四届(2013)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年会、第五届海峡心血管病学论坛暨第五届GAP-CCBC心血管临床危重疑难病例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福建省福州举办。
      本届大会是国内规模大、独具海峡鲜明特色的两岸高水平学术交流盛会;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暨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联合主办、台湾介入性心脏血管医学会、香港心脏病学学院、厦门心脏中心共同协办。
      在成功举办往届海峡心血管病学论坛及GAP-CCBC心血管临床危重疑难病例研讨会的基础上,两岸四地及海内外心血管界精英将再度聚首,会议将基于临床危重疑难病例开展讨论,重点展示心血管疾病的新诊疗进展和规范化诊疗方案,强调严格介入指征、优化介入治疗策略、规范介入操作、提高介入疗效,特别关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现场将直播海峡两岸的冠状动脉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手术,分享两岸四地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就。

  • 心率控制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龙梅;李俊峡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发生率较前明显升高,溶栓或介入治疗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然而,心梗后期新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如何有效控制新发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心率水平是心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心率的控制在心梗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慢心率≥65次/分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是65次/分以下者的2倍[1]。
      1心率增快的原因
      心梗患者出现心率增快,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2]:一是梗死部位,前壁梗死时,左前降支病变使束支系统血供不足,且范围较大,对心功能影响大,易出现心率增快、心力衰竭和休克,甚至有部分患者心率增快出现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二是与疼痛、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有关。

  • PCI围手术期卒中的抗栓策略

    作者:刘亚忠;江明宏;曹雪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如发生卒中则预后极差,应予高度重视。2002年美国华盛顿地区PCI术后卒中的发生率为0.38%,院内死亡率高达37.2%[1];部分大型研究证实PCI相关的卒中发生率在1%以下[2-5],Muriai等[6]对72例PCI术后患者进行磁共振DWI检查后发现有26例(34.7%)有新发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灶,表明在心导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主动脉斑块脱落等引起急性脑栓塞。PCI围手术期并发卒中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及患者的原发疾病等有关。如何抗栓治疗已成为PCI围术期的重要问题。现将PCI围术期卒中抗栓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张瑞淑;张遥;闫荟;刘爽;许宁;李阳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广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药,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在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及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他汀类药物均被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
      此外,他汀类还具有抑制肾脏细胞的增殖、抗肿瘤、抗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痴呆、免疫抑制等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逐渐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尤其是拜斯亭事件发生后更引起了对他汀类调血脂药物安全性的极大关注,现参阅有关文献综合分析和归纳如下。

  • 慢性肾脏病患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心室重构

    作者:苏佳;甄怀蒙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近年大量研究发现,CKD患者多数死于心血管疾病,不少学者认为内皮功能的紊乱在慢性肾脏病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而一氧化氮(NO)的合成减少被认为是内皮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
      1992年Vallance等首次提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3]。国内外研究证明其可通过竞争性抑制NOS,使NO生成减少,使得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平均动脉压升高及心输出量降低等生物学效应[4]。大量研究表明,ADMA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明显升高,其可能是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通路。

  • 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作者:刘志勇

    微量白蛋白尿(micro albuminuria,MAU)是指尿的白蛋白排泄率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临床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尿白蛋白水平。MAU初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评估,是肾脏损害的早期标志物[1,2]。近年研究显示,除肾脏疾病外,MAU在评价冠心病发病以及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心病预后等方面也具有较高价值[3-6]。欧洲2007年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测MAU。本文对MAU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 MAU的检测方法及定义
      MAU共有3种计算方法:①24 h尿白蛋白总量(30~300)mg/24 h;②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in excretion,UAER)(20~200)μg/min;③随机尿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30~300)mg/g[7]。目前放射免疫法测定24 h尿白蛋白量并计算UAER是较为公认的诊断依据,而晨尿ACR检测由于简单方便,且其与24 h尿UAER有较好的相关性,也可作为初筛检查的检测项目。

  • 长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或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作者:闫睿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 Med)2013年8月5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该项研究评价了绝经后女性应用不同级别的降压药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与乳腺癌危险相关,该研究是首个发现长期应用CCB与乳腺癌危险关系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确证这一发现并评估潜在发生的生物学机制。
      该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年龄在(55~74)岁的女性受试者,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例数分别为880和1027例,同时纳入856例无癌症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均在近期持续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主要终点为患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风险。

  • 卵圆孔未闭与中老年人隐源性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马冰;陈欣;刘奕婷;张建明;时景璞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PFO)与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关系,为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病因探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有关卵圆孔未闭与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Stata11.0软件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索到10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圆孔未闭是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09,95%CI:1.61~2.71)。单独对经过调整后的OR值合并得到的效应值为2.65(95%CI:1.81~3.8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按照患者年龄下限(55岁)分组后,下限值<55岁组的效应值降为1.37,达到临界效应(95%CI:1.00~1.88)。按发表时间、对照人群、卒中诊断方法、PFO诊断方法分组后,各亚组的效应值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可能是中老年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 Meta分析系列之十四:Stata实现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徐畅;刘同族;曾宪涛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或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包括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三类[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常见的一种,为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插入、缺失以及置换,在患某疾病的人群中,出现一个频率较高的某等位基因或基因型的SNP,则意味着此疾病的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2]。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病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基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年有超过6000篇基因流行病学的原始文献公开发表[3]。SNP的Meta分析是综合处理多个这样探讨相同的某基因与疾病关系的原始研究结果,以得出更稳健可靠的结论。本文介绍如何使用Stata软件进行SNP的Meta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易化PCI与直接PCI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朱张国;刘廷筑;李羚;毛华;文美

    目的:系统评价易化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2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急性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比较易化PCI与直接PCI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研究结果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结果,包括1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的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较高(OR=3.51,95%CI:2.60~4.73),尤其是达TIMI3级血流IRA(OR=4.31,95%CI:2.88~6.45);②住院死亡率(OR=1.14,95%CI:0.50~2.61)、心脏事件发生率(OR=1.05,95%CI:0.60~1.84)、无复流现象比较(OR=0.41,95%CI:0.13~1.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易化PCI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直接PCI组(WMD=4.89,95%CI:1.49~7.44)。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对不能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规范的易化PCI治疗是安全的,且对患者远期心功能的改善有获益。但鉴于纳入文献整体质量偏低,对易化PCI溶栓药物及溶栓后行PCI时间的选择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 黄芪注射液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周梦桥;唐其柱

    目的: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1994-2013)、万方医学数据库(1999-2013)、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3)中关于常规西医疗法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对比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篇符合条件文献入选,所有文献质量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效应Z=8.91(P<0.001),OR值及95%CI:4.55(3.26~6.35);治疗结束时心电图的ST-T段改变和早搏减少的有效率也具有统计学差异,ST-T段改变OR值及其95%CI:5.82(3.40~9.96),早搏减少OR值及其95%CI:4.88(2.83~8.41);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和心电图改变的Meta分析结果存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成人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

  • 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冠状动脉夹层治疗2例

    作者:明强;曹天庆;李伟明;魏毅东;徐亚伟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一种运用近红外光进行血管内成像的影像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及组织相关性,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应用得来越广泛。OCT能够明确区分斑块组成,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脂质斑块,此外还能够清晰显示斑块破裂及冠脉内血栓。本文将通过以下2个病例介绍新一代OCT在冠脉夹层的判断及处理上的作用与优势。
      病例1: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胸痛半月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肌钙蛋白T(cTnT)0.1 ng/ml,心电图:窦性心律,V1-V6导联ST段水平压低(0.1~0.3)mV。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 NYHA Ⅱ级,高血压病3级。

  • 结肠癌术后急性肺栓塞心电图1例

    作者:刘畅;彭伟

    患者男性,56岁,以“大便习惯改变伴不成形并漓血半年”入院。入院诊断结肠癌,入院查心电图正常(图1),胸片正常。2日后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3天后患者肛门排气,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腹部撕裂样疼痛,经CT等检查考虑可能有切口裂开,术后第8天在全麻下探查缝合腹部裂口,术后9天患者自行进食后腹胀、腹痛,禁食水、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请内科会诊考虑炎性肠梗阻,随后行站立位平片提示肠梗阻。于当日下午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心慌,气促伴全身大汗,血压下降。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132次/分,PR:0.11 s,P-R间期缩短,QRS时限0.11s,V1-V3导联的VAT由0.03 s增长到0.04 s ,在V1导联呈rSR′型,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Ⅰ、aVL、V5、V6导联S波加深,Ⅲ和avF导联出现Q波,Ⅲ导联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avR导联ST段弓背抬高0.2 mV,V1导联ST段水平抬高0.05 mV,V1-V4导联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和负正双向(图2)。随后患者深昏迷,无自主呼吸,未闻及心音,触及不到大动脉搏动,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时抢救、扩容、抗休克等处理,并转入ICU行CPR及对症支持治疗。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明显增大,左室壁增厚,肺动脉重度高压(图3)。双下肢动、静脉彩超示考虑早期血栓形成(图4)。

  • 双腔起搏器AV搜索功能致患者心悸1例

    作者:赵小平;朱正炎;张红卫;郭峰

    患者男,52岁,主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心悸”入院。患者40天前因被人打伤胸部短暂意识丧失,醒后出现头晕、胸闷、左胸剧痛,查体示:血压135/80 mmHg (1mm=0.133kPa),心率44次/分,左胸前明显肿胀、触痛,可触及骨擦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胸片及胸部CT示:左侧7、8、9肋骨骨折。头部及颈椎CT及MRI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正常,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电解质等均正常。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房室阻滞病史。入院第2 d行临时心脏起搏,于临时起搏第11 d时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型号为Medtronic Enpulse E2DRO1。起搏模式为DDD,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基本起搏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房室间期(AV)间期180 ms。入院行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房跟踪心室起搏(VAT)方式右室流出道起搏图形,夜间偶见DDD起搏,偶发房早,房早时为VAT方式右室起搏,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参考患者活动日志可见每于明显心悸不适时即出现单次心房感知后心室起搏的AV间期突然过度延长至440 ms(图1)。后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相似(经测量过度延长的AV间期后心室起搏的QRS波中埋着一个脱落的窦性P波,因其落入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不被感知),期间随访起搏器工作状态正常,胸片无电极脱位及导线异常等,遂考虑患者心悸不适与起搏器AV搜索功能(Search AV+)有关。经程控关闭此功能后,患者心悸不适症状消失,令患者反复做下蹲动作及上下楼等加大运动量后亦无不适,复查动态心电图未再出现图1所示现象(图2)。随访24个月,患者从事日常工作、生活及轻-中体力活动等均未再出现心悸不适。

  • 瑞舒伐他汀致发热不良反应1例

    作者:庞广杰;王金鹏;李俊;张静

    患者男性,70岁,“因阵发性心前区不适7年,加重7天”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楚,心率:76次/分,未闻及杂音及额外心音。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6年。无药物过敏史。该患者7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心前区不适,表现为胸闷、气短,呈阵发性,每次持续约(3~5) min,上述症状与呼吸、体位无关,常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加重,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及中药改善循环类药物后患者症状好转,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6年前,患者劳累后症状复发,且胸闷、气短的持续时间较以往延长,诱发上述症状的活动量较前减少,就诊于我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经PCI置入支架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嘱患者遵医嘱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嘱口服瑞舒伐他汀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1]。但患者依从性较差,仅间断口服瑞舒伐他汀,未见不良反应。入院前7天患者于劳累后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并较前加重,考虑患者既往曾行支架置入术,且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等血管危险因素,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规律治疗。该患者入院后第4 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示:回旋支近段约90%狭窄,远段约50%狭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长病变,窄约70%狭窄,左室后支近段约(60~70)%狭窄,远段约70%狭窄,遂再次行支架置入术。入院后第9天无诱因出现午后低热、高体温达37.6℃,心率:74次/分,同时伴有四肢乏力,无咳嗽、咳痰症状,无腹部不适;查体:双肺呼吸音清,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胸部CT未见新近病变,实验室化验示血常规未见异常;ESR:64 mm,排除感染导致发热,初步考虑规律服用他汀所致的药源性发热,遂停药。5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一般状态良好。

  • 白塞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谷惠敏;朱建中;顾明;汪强

    患者男性,28岁,因“突发胸部压榨性疼痛5小时”入院。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4 T波高耸,V2-V3 J点抬高0.3 mV,10 min后复查V1-V4 T波高耸较前明显。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脉搏60次/分,血压125/64 mmHg(1 mmHg=0.133kPa),痛苦貌,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60次/分,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肌酶均升高:肌酸肌酶(CK)1485 U/L、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83 U/L、乳酸脱氢酶(LDH)1105 U/L,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氯吡格雷0.6 g嚼服,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左主干通畅,前降支中段瘤样扩张,大直径0.8 cm,远端闭塞(图1a),回旋支无病变,右冠状动脉近段串珠样瘤样改变,大直径1.0 cm,瘤体远端狭窄达80%(图1b),TIMI血流Ⅲ级。根据患者系青年男性,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呈瘤样改变,考虑诊断为川崎病。

  • 射频消融治疗心大静脉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病2例

    作者:齐书英;王冬梅;李洁;张莉;李斌;王晓晔;栾雪冰

    病例1:患者男,49岁,主因“阵发性心悸20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服用“美西律、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药物效果均不佳,多次24 h动态心电图示室早(15000~36000)个、短阵室速。首次查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LA)38 mm,左室内径(LV)63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服用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后能恢复正常。高血压病4年,服用“厄贝沙坦75 mg(qd)”,血压能够控制正常。体格检查:T 36.5℃,P 56次/分,R 15次/分, BP 107/64 mmHg(1 mmHg=0.133kPa)。两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入院后查心脏彩超示LA 33 mm,LV 59 mm, LVEF 49%。初步诊断:①心律失常:频发室早、短阵室速;②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能性大。于入院后第2天在三维标测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三维标测示室早起源于心大静脉(图2),室早和室速时大头导管的V波提前40 ms,冠脉造影示消融靶点距左冠分叉约5 mm(图3),以冷盐水灌注大头导管以10W/43℃温控放电3 s室早消失,以(10~25)W累计放电120 s(图4)。出院用药:厄贝沙坦75mg(qd),阿司匹林100mg(qd)。术后随访无心悸发作,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示全天无室早及室速发作,6个月和12个月心脏彩超示心内结构和功能未见异常, LA(29~30)mm,LV(48~50)mm,LVEF(58~60)%。终诊断:①心律失常:频发室早、短阵室速;②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CLOTS 3研究:周期性充气加压或降卒中患者DVT风险

    作者:闫睿

    《柳叶刀》(Lancet)杂志5月3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了CLOTS 3研究结果,该结果指出,在卒中后卧床患者中,周期性充气加压(IPC)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并且有可能改善生存率。
      该多中心、平行组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876例卧床急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76岁),并按1:1比率随机给予IPC或常规治疗。在患者入组(7~10)天和(25~30)天时实施加压超声检查,随访6个月以确定生存率和晚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主要转归为30天内加压超声检出的近端静脉DVT或任何症状性DVT。结果显示,IPC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转归发生率分别为8.5%(122例)和12.1%(174例);绝对风险降低为3.6%。排除323例主要转归前死亡患者和41例未行加压超声筛查患者后,IPC组和对照组的校正OR为0.65(P=0.001)。在治疗30天期间,IPC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11%和13%,腿部皮肤裂开发生率分别为3%和1%,摔伤发生率均为2%。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或减轻牙周炎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9月在线发表了美国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减轻牙周炎症,提示他汀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影响部分与动脉外炎症减轻相关。
      既往研究表明牙周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此项多中心、双盲研究共纳入83例伴有危险因素或确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成人患者,并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或10 mg治疗。在基线、4和12周时利用FDG-PET/CT评估动脉和牙周示踪剂活性,并利用增强CT评估牙周骨质丢失(牙周病严重性指数)。结果显示,共有71例患者完成了该项研究,其中59例具有牙周影像结果。基线时,牙周病严重区的靶本底比值(TBR)高于非严重区(P=0.004)。12周后,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相比,80 mg组患者的牙周炎显著减轻(P=0.04)。在基线时牙周炎较重以及牙周骨丢失明显的患者中组间差异更为显著。此外,牙周炎变化与颈动脉炎变化也具有相关性(r=0.61;P<0.001)。

  • ACEI可改善外周动脉疾病症状

    作者:闫睿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杂志2013年2月6日发表了一项研究披露,该研究指出在罹患外周动脉疾病及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中,坚持24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无痛时间和长步行时间,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方面的生活品质。
      在欧洲和北美有大约2700万人患有外周动脉疾病(PAD)。PAD患者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发生间歇性跛行,常常表现为在步行时会出现腿部肌肉群疼痛而在休息时这种情况又得到了缓解。该随机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在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共纳入了212名PAD(平均年龄65.5岁)患者。患者随机分为雷米普利组和安慰剂组,雷米普利组每日服用10mg雷米普利(n=106),安慰剂组服用匹配的安慰剂(n=106),疗程均为24周。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是在标准跑步机测试中所记录的长无痛步行时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步行损害问卷(WIQ)和36健康调查短表(SF-36)评分,以评估步行能力及生活品质。

  • 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闫睿

    《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的一项研究表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行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
      既往研究已表明,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CA)治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ADT),但两种治疗策略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尚缺乏随机研究验证。该随机研究旨在验证上述假设,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CA和ADT组(排除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主要终点为随访12个月期间在3个月空白期后任何房颤发生或心房扑动持续时间>24 h,次要终点为任何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持续>30 s、住院和电击复律。共纳入146例患者(年龄55±9岁,男性77%)。ADT组患者接受Ⅰc(43.8%)或Ⅲ级药物治疗百分比分别为43.8%和56.3%。意向治疗分析显示,CA和ADT组患者分别有70.4%和43.7%未出现主要终点(P=0.002),意味着26.6%的绝对危险度差异,支持CA治疗。CA组无任何复发(>30s)患者比例比ADT组更高(60.2% vs.29.2%, P<0.001),且前组心脏复律更少(34.7% vs.50%, P=0.018)。

  • 周围动脉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吸烟仍为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闫睿

    《柳叶刀》(Lancet)10月19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周围动脉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中低收入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明确周围动脉疾病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并评估佳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研究者检索了以踝臂指数(ABI)≤0.90定义周围动脉疾病且以社区为基础的相关文献。利用流行病学模型确定高收入国家(HIC)和中低收入国家(LMIC)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周围动脉疾病患病率,并将其与联合国人口数相结合估算全球患病率。对15种周围动脉疾病的假定危险因素实施相关性比值比(OR)荟萃分析,并在8个WHO区域利用危险因素预测周围动脉疾病数。结果显示,共有包括112027例受试者的3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9347例伴有周围动脉疾病。来自HIC的研究为22项,来自LMIC的研究为12项,性别特异性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男、女性以及HIC和LMIC中均基本相似。在HIC中,(45~49)岁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28%和5.41%,(85~89)岁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83%和18.38%;LMIC男性的患病率低于HIC男性。在LMIC,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在女性年轻阶段(45~49岁)。无论是HIC还是LMIC,吸烟均为重要危险因素(当前吸烟的OR分别为2.72和1.42),其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2010年,全球有2.02亿人伴有周围动脉疾病,其中69.7%生活在LMIC。在过去十年间,LMIC和HIC的周围动脉疾病患病人数分别增加28.7%和13.1%。

  • 肝脂肪变性可促进肝apoA-IV表达

    作者:闫睿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与血管生物学》(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3年9月12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小鼠肝脂肪变性可以诱导肝载脂蛋白A-IV(apoA-IV)的表达,而apoA-IV反过来又能促进脂蛋白颗粒的扩增和减少肝脏的脂肪负担,同时不增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载脂蛋白B脂蛋白颗粒。
      无论是高脂肪饮食还是SREBP-1a转基因过表达(SREBP-1ATG)导致的脂肪增生诱导的肝脂肪变性,都可导致apoA-IV mRNA和蛋白水平的升高,高可达43倍。小鼠模型证实,肝甘油三酯(TG)含量和apoA-IV mRNA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r2=0.8965)。为了验证这一关系,将SREBP-1ATG小鼠与敲除APOA4的小鼠杂交,排除外周脂肪干扰, SREBP-1aTg/Apoa4敲除小鼠肝TG的分泌水平下降了24%,但apoB分泌量并无改变。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VLDL-C)减少了33%。同时,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apoA-IV型腺病毒可使小鼠肝TG分泌水平增加52%,并使VLDL-C增加了43%,而apoB分泌则不受影响。

  • 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可重启间歇治疗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杂志》(Am Heart J)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多数曾经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都可耐受他汀类药物再次启动。部分患者可采取间歇性给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方式,同样可以达到与持续给药类似的效果,并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达到LDL-C控制目标。
      该研究共纳入1605例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1个月后,所纳入的患者中有72.5%在重启他汀类治疗后能够耐受他汀类治疗,间歇给药组(n=149)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下降水平不及持续给药组(n=1,014)(21.3%±4.0% vs.27.7%±1.4%,P<0.04);但与未能持续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相比(n=442),间歇给药组LDL-C下降更多(21.3%±4.0% vs.8.3±2.2%,P<0.001),而且能够达到LDL-C治疗目标(ATPIII)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61%对44%,P<0.05)。在长达8年的随访时间里,与未持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坚持持续应用或间歇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8)。

  • ACS患者住院期间强化降糖治疗不增加获益

    作者:闫睿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 Med)2013年9月9日在线发表了荷兰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合并入院高血糖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ACS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并不减少梗死面积,且与损害相关,未来研究还应关注ACS患者PCI术后持续升高的血糖,并选择佳血糖管理策略。
      既往研究表明,ACS患者入院时高血糖水平与死亡率增加相关。项该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对伴有高血糖的ACS患者行强化血糖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即执行严格的血糖标准是否有利于患者转归获益。本研究共纳入入院时血糖水平在7.8 mmol/L~16.0 mmol/L的294例患者,排除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其中275例患者(93.6%)接受PCI治疗。对患者随机进行强化血糖管理(静脉输注胰岛素使血糖降至4.7 mmol/L~6.1 mmol/L)或常规血糖管理。主要研究终点为患者入院后72小时的高敏肌钙蛋白T值(hsTropT72);次要终点为随访6周后的肌酸激酶曲线下面积、心肌带(AUC-CK-MB)、释放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结果显示,强化血糖管理组和常规组的中位hsTropT72分别为1197 ng/L和1354 ng/L(P=0.41);两组的中位AUC-CK-MB分别为2372 U/L和3171 U/L(P=0.18);两组的心肌灌注评估心肌损伤的中位程度无明显差异(2%对4%,P=0.07)。少见严重低血糖(<50 mg/dL,共发生13例)。在患者出院前,发生死亡或自发二次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8例和1例(5.7%vs.0.7%,P=0.04)。

  • ROMA II期临床试验公布:择期PCI术前再次大剂量应用他汀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心肌坏死率

    作者:闫睿

    《国际心血管杂志》(Int J Cardiol)2013年10月9日发布了ROMA 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结果显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24小时再次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依然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并增加远期临床获益,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效果接近。
      该研究共纳入3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175例患者在行PCI前24小时再接受一次大剂量瑞舒伐他汀(40 mg)治疗(RG组),另175例患者再接受一次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治疗(AG组),其余患者维持原治疗方案(对照组)。结果显示,PCI术后12 h和24 h,对照组CK和CK-MB升高3倍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G组和AG组(24h CK:25.0%对7.1%,P=0.003;24h CK-MB:25.0% vs.6.1%,P=0.001);同时,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也更高(12个月CG:RG:AG=41.0%:11.4%: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RG组和A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对糖尿病有预测价值

    作者:闫睿

    《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2013年7月23日在线发表了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初始左室肥大(LVH)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均是新发糖尿病的显著预测因素,且独立于初始代谢水平、抗高血压治疗及其他协变量。
      该项研究共纳入4176例基线未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并进行了≥1年的随访(中位3.57年)。患者平均年龄为(58.7±8.9)岁,男性占58%。以左室质量指数(LVMI)≥51定义LVH,以内中膜厚度>1.5 mm定义CA。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共有393例(9.4%)患者出现糖尿病;在初始伴LVH或CA的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较高(P<0.0001)。Cox回归显示,初始存在LVH或CA与糖尿病高风险具有相关性(HR=1.30和1.38,P值均为0.03),并且独立于所用降压药类型和数量、初始收缩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尿病家族史(P值均<0.0001)和β阻滞剂治疗。临床前心血管疾病标志物之一或二者均出现可使糖尿病发生机率升高63%或64%(P值均<0.002),独立于其他混杂因素。

  • 克拉霉素不宜与他汀类药物联用

    作者:闫睿

    《内科医学年鉴》(Ann Intern Med)杂志2013年6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该研究指出,老年人联合使用克拉霉素(或红霉素)和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3A4(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时,会增加服用者出现他汀类药物毒性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每年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达数百万。尽管总体而言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发出警告,要求人们注意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与用于HIV感染和肝炎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此外,与阿奇霉素不同,克拉霉素和红霉素可抑制CYP3A4,而且这种抑制可导致那些经由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增加。

  • 长期肥胖与亚临床冠心病相关

    作者:闫睿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年7月1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年期总体和腹部肥胖持续时间较长与亚临床冠心病及其进展具有相关性,并且独立于肥胖程度,该研究同时提示在年轻时预防或延迟肥胖的出现可降低中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JAMA,2013,310(3):280]。
      此项研究共纳入3275例初始无总体或腹部肥胖的(18~30)岁受试者。在15年、20年和25年随访检查期间通过CT扫描确定是否存在冠脉钙化(CAC)。利用重复测定的BMI和腰围计算总体肥胖和腹部肥胖的持续时间。主要转归指标为CAC的出现以及10年CAC进展。
      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分别有40.4%和41.0%形成总体和腹部肥胖。与总体和腹部肥胖为0年的受试者相比,持续时间超过20年者的CAC/1000人-年发生率较高(16.7 vs.11.0)。总体和腹部肥胖时间超过20年的受试者分别有25.2%和27.7%出现CAC进展,时间为0年者则分别为20.2%和19.5%。校正潜在混淆因素后,总体或腹部肥胖每增加1年的CAC危险比分别为1.02和1.03,CAC进展校正比值比分别为1.04和1.04。

  • 戒烟可延长PCI患者2.1年的寿命

    作者:闫睿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13年7月29日在线发表了荷兰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指出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戒烟可至少延长2.1年寿命。
      此项研究共纳入856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并进行了30余年随访,其中可吸烟1年以上的患者为806例。有27例患者于入组1年内死亡,被排除于分析之外。中位随访时间为19.5年。结果显示,戒烟组和持续吸烟组的累积30年生存率分别为29%和14%(P=0.005)。对实施PCI时基线特征进行校正之后,戒烟仍为死亡率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校正危险比[HR]0.57)。戒烟者和持续吸烟者的估计预期寿命分别为18.5年和16.4年(P<0.0001)。

  • 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医学方法学组成立暨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作者:魏万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医学方法学组正式宣告成立了!首先,我谨代表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对循证医学方法学组的成立以及新当选的学组委员、副组长及组长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一个二级分会,成立于2010年,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宣传与普及,致力于推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及预防医学领域中的运用。今天,循证医学方法学组正式成立,成为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中的一员,使我们专委会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学术力量进一步增强,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 CT引导下心包穿刺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兴元;范丽娟;杨善进;周红霞;曹宏兵

    经胸超声引导穿刺是目前常用、安全的方法,但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具体操作并不容易,涉及到穿刺者的超声知识和经验(超声影像不如CT影像直观)、穿刺针和超声探头的配合等因素;再者,目前心包穿刺法多选用剑突旁进针,但心包积液并非均匀分布也并非总是膈面多。本院在CT引导下完成了15例心包穿刺,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05年1月~2012年12月,解放军359医院采用CT引导下完成心包穿刺的患者1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3.9±10.32)岁。纳入标准:①超声诊断心包大量积液或临床有心包填塞症状;②能平卧或10度斜坡卧位至少10min以上者;③心包积液量少需要完成诊断者。排除标准:已经端坐呼吸者(建议床边盲穿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抢救);不宜搬动者;不适合照射X线者。

  • 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作者:许贤利;季明;饶大勇;潘大虎

    阵发性房颤(PAF)是指发病在数分钟至数天(一般为72 h)内可以转复的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如不积极治疗易发展为永久性心房纤颤。尽管目前有多种方法治疗房颤,但药物治疗仍为基层医院主要的治疗手段。胺碘酮常常用于治疗房颤和预防其发作,其有效率为40%~60%。新资料[1]表明,他汀类药物除有降脂作用外,还可用于PAF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将探讨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预防PAF发作的疗效和副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2010年9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京西医院心内科PAF患者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6±10.6)岁。纳入标准:①房颤发作周期<1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8小时;②房颤发作时有明显不适;③血脂升高;④左心房内径<45 mm。排除标准:有药物过敏史、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全心扩大、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肺部疾病等。病例随机进入实验组(口服胺碘酮+阿托伐他汀,n=29)和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n=27)。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按压修复与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观察研究

    作者:李向农;曹雪滨;刘玉霞;边婷婷;李长云

    假性动脉瘤是指由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局部血肿,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近年来,随着介入诊断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通过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压迫或注射凝血酶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09年3月~2013年3月解放军252医院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34例。纳入标准:①有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或心导管治疗术史;②超声表现为动脉旁一个或多个与动脉相通的腔隙,血流往返于动脉与瘤体之间。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3.4±11.6)岁。

  • 心血管病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骆雷鸣

    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别是临床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具有一定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判断、处置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青年医师。目前,70%硕士研究生来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对于心血管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仅仅停留在大学期间的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水平,临床实践时间短,仅有数月时间的诊断学、内科学见习和实习。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所学的心血管基础和专业知识也十分有限。而当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升入博士学位攻读阶段,科研压力更大,专业学习的兴趣、机会和连贯性受到很大限制,往往会影响博士毕业后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护理

    作者:马海燕;付晓红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2]。
      1手术过程及参数设置
      1.1手术过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或头静脉切开,送右心室电极至右室心尖部,送右心房起搏电极至右心房心耳,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送左心室起搏电极至冠状静脉侧支或侧后支。各部位起搏电极到位稳定后测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和阻抗。再进行ICD转复VF能力测试,给患者适当镇静,将体外除颤仪设置为备用状态。通过程控仪直接控制,刺激心脏,采用T波上电击诱发室颤,以20J的能量除颤均一次成功。ICD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史、心律失常特征和心功能状态来程控设置ICD参数。程控设置VT和VF两种识别类型。VT的识别频率为(150±5)次/分,VF多为出厂值设置(195±5)次/分。对于血液动力稳定VT先给予3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未能转复心律则电击(Shock)治疗。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频率VT(>180次/分)或VF,一旦识别则立即电击治疗,各项数值调好后正确连接ICD发生器。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郭晓萍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临床常见的辅助循环方法,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早是由Harke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1962年, Mouloupulos[2]首次通过动物实验成功实施了心电同步反搏辅助循环;1967年,Kantrowitz首次在临床上应用IABP成功救治了一名急性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大量临床研究表明[4],IABP是心脏功能衰竭首选机械性循环辅助方式,治疗效果优于药物,但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5],约为4.7%~31.0%,包括感染、下肢缺血性并发症、非缺血性血管并发症、球囊破裂、气囊位置错误等。临床对IABP并发症的术后监测指标和护理尤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 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周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1]。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护理质量的好坏成为冠心病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3],是减少冠心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1术前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1.1术前心理护理
      1.1.1焦虑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高血压等,因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再加上有些患者初次接受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不解,感到陌生紧张、心存疑惑。

  • 2013 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下)--器械、外科治疗和心脏移植

    作者:张健

    新版指南中[1,2]涉及到的心衰的治疗,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即药物(GDMT)、器械(device therapy)、外科治疗(surgical treatments)和心脏移植(cardiac transplantation)。上一期主要解读了新版指南的新变化和药物治疗[3],本期主要围绕心衰的器械治疗、外科治疗和心脏移植进行解读。
      1心衰的器械治疗
      1.1 ICD/CRT
      1.1.1患者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但没有症状,为心力衰竭B期,但左室射血分数(LVEF)≤30%,应给予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治疗。心梗至少40天以后,应置入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此为Ⅱa类推荐(获益≥风险)。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