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중국심리위생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2.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29
  • 国内刊号: 11-18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mhj.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于欣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203例老年住院患者精神障碍会诊病例分析

    作者:白燕;许秀峰;熊鹏

    本文采用ICD-10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我院8年中临床各科邀请精神科会诊的203例老年病例进行分析,采用SPSS9.O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 癌症患者的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

    作者:李武;邓云龙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Beck抑郁问卷(BDl)、中国传统价值观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PS)对100例癌症患者及采用BDI对62例抑郁症患者评估.结果:100例癌症患者分为癌症抑郁组(65例)和癌症非抑郁组(35例).抑郁组抑郁总分及抑郁、失败感、悲观、不满、自我失望感、自杀意向、活动抑制、自责、社会退缩九因子均分低于抑郁症组(P<0.01);癌症抑郁患者道家价值观及正性应对方式均分低于癌症非抑郁组(P<0.01).以是否抑郁为因变量,对有关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卡氏评分、P分、疼痛、工作应激及知情变量依次进入方程.结论:癌症患者抑郁程度较抑郁症患者轻,主要表现为精神及躯体运动抑制,生物学症状不具鉴别价值.癌症抑郁的发生与卡氏评分、P分、疼痛、工作应激及知情等相关.

  • 个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蔡太生;龚耀先;高北陵;戴晓阳;姚树桥;王和平;罗文斌;唐炜立

    目的:探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139例糖耐量低减者与121例糖耐量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9岁,体重指数为23.92±2.83,进行为期四年(3次)的追踪调查研究.每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做生活事件、艾森克个性、A型性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测评.比较发生糖尿病者与未发病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①糖尿病发病者与未发病者,在艾森克个性、A型性格、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②生活事件年心理紧张度与神经质个性及A型性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77和0.311,P<0.01),与客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48,P<0.05).③高生活事件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低生活事件组(χ2=1,P<0.01),且在神经质与时间紧迫感个性、社会支持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个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糖尿病发病无单独作用,但可与生活事件一起对糖尿病的发生起作用.

  • 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加工偏向

    作者: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

    1、前言认知加工偏向在理解一些特殊的慢性疾病过程中(如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功能,有关归因、信仰和应对的研究证明患者的认知加工因素与慢性疼痛适应相联系(Turk & Rudy,1992)[1],它表明可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调试和治疗(Gatchel & Truk,1996)[2].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心理加工认知偏向的研究模式,为慢性疼痛适应性发展心理模式的改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观点.该模式能够进一步实证和预测慢性疼痛的现状、情绪、自我图式和信息加工偏向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重点强调临床患者和非临床患者之间的抑郁差异.

  • 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回顾

    作者:王大华;申继亮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在高血压持续过程中所发生的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功能和结构的改变[1].高血压对大脑的影响已经由严重的大脑失调,即高血压脑病而得以认识[2].高血压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己有50多年[3].这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的积累来自多个角度、多个学科的合作研究.对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的考察主要来自三个层面:常规性研究(涉及流行病学和心理学),临床药理研究(涉及药理学、病理学与心理学等)及动物实验研究(涉及病理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等).

  • 影响癌症病人屈服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因素

    作者:徐晓燕;冯丽云;姜乾金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康复有密切关系[1-3],应对显得较为突出[2,4].本文对影响癌症病人屈服(PES)应对策略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

  • 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对幼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江帆;吴胜虎;颜崇淮;赵鹏军;余晓刚;沈晓明

    目的:探讨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动物模型,并测定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对幼鼠大脑前额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睡眠剥夺组幼鼠完成预定任务所需的时间及发生错误的次数均超过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的nNOS在前额皮质区域阳性、强阳性表达面积及在海马区域强阳性表达面积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会影响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而前额皮质及海马中nNOS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影响未成熟脑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之一.

  • 抑郁症患者的应激与应激性激素

    作者:张宁;侯钢;方群

    目的:探讨应激在抑郁症发作中的作用,及对应激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对43例抑郁症患者的应激量及应激性激素进行研究,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抑郁症组发作前有诱因者占62.79%,LES评分120.39±92.87,DST阳性率为55.9%.与对照组比较,病人组的CRH、ACTH高,HGH低;病人组在不同病因、应激量及诊断间存在差异.病人组ACTH与HAMD(r=0.39,P=0.009),CORT与NDI(r=0.43,P=0.004)间存在相关系.结论:抑郁症的发作及应激性激素变化与应激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变化是重大生活事件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唯;宋瑛;梁爱民;董红兵;胡刚

    目的:了解特大意外爆炸事故对幸存者心理健康水平、PTSD的发生、PTSD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在爆炸事故后3-5个月期间,调查事故幸存者(28例,研究组)的一般情况、创伤经历、受伤程度及对善后处理的满意程度,采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清单、事件影响量表(IES)、SCL-90、康奈尔医学指数(CMI)、SDS、SAS评定,并与对照(30例)进行比较,分析PTSD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IES、SDS、SAS、CMI、总分、CMIMR和SCL-90各统计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诊断为PTSD者78.6%,PTSD的诊断与IES总分、现场暴露程度和对善后处理的满意程度相关.结论:特大爆炸事故可导致暴露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PTSD的发生与创伤事件的暴露程度和对善后处理的满意程度相关.

  • 军事应激下军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皮质醇水平含量分析

    作者:胡淑芳;李栓德;杨来启;杨喜民;吴兴曲;何江萍

    等级战备状态下高强度的应激训练、战前形势教育、紧张气氛的体验等,对和平年代的军人无疑都是极大的生理、心理应激.本文以等级战备状态为应激源,旨在探讨军事应激下军人免疫功能和血清皮质醇变化,为研究部队军事生活应激源提供背景资料.

  • PTSD及其危机干预

    作者:秦虹云;季建林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威胁生命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组有特征性和持续存在的症状群,并且导致一定社会功能的丧失.本文复习有关PTSD的人群终生患病率、共病问题、以及危机干预及其影响因素.

  •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国平;张亚林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中常见类型之一.在美国每分钟就有4名妇女遭到关系密切的人的殴打;在被他杀女性中,超过半数是被现在或以前的伴侣所害[1].

  • 不同性别口吃患者情绪状态、人格特征及疗效研究

    作者:刘盈;王玉;贾丁鑫;丁宝坤;李晓东;石文惠;肖可畏;孙晓敏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口吃患者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治疗效果及其相互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AS、SDS、MMPI、EPQ、口吃程度评定表、疗效主观评价表等,测量159名口吃患者,110名正常对照.采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森田疗法、语言流畅训练等方法治疗.结果:口吃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抑郁情绪、人格特点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显著.结论:口吃患者存在负性情绪、不良人格,应给予干预.短期、强化、整合性心理治疗治疗口吃有效.

  • 产后抑郁与产后家庭暴力

    作者:郭素芳;吴久玲;渠川琰;严仁英

    目的:了解产后家庭暴力和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探讨产后家庭暴力对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和辽宁、河南、陕西省的6个市、32个区,对有6个月至1岁半小儿的妇女12044名进行了调查.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率20.9%,产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8.3%,产后家庭暴力常常是多种形式(心理暴力,性暴力和躯体暴力)且反复发生,性暴力的发生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后抑郁与产后家庭暴力有一定相关.结论:产后抑郁和产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非典时期家庭关系带来的启示

    作者:霍莉钦

    SARS袭来时,北京震惊,全国震惊,世界震惊了。每天传出的新的疫情,令人惶恐不安。它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对一个社会在危机时期的整体应对能力,乃至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严峻的考验。60岁以下的人们,甚至医护人员,对此都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亲历过。目前,SARS狂潮暂时过去了。值得我们总结回顾的东西太多。但作为家庭心理治疗师,通过亲身参加非典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和对那段时间的观察,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棗面临危机时家庭关系的变化.

  • 后非典时期的心理干预

    作者:贾晓明

    非典型肺炎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流行,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是巨大的.一方面大众普遍出现恐惧和恐慌心理,另一方面非典病人、疑似病人、丧失亲人的家属等,更经历了特别的心理危机历程.那些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令人高兴的是,在这次非典的突发危机事件爆发以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以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参与到对抗非典的工作中,运用自己的专业,通过热线咨询、网络咨询、媒体宣传以及一线的对病人、医务工作者的直接心理干预等各种方式,帮助人们缓解因非典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度过心理危机.

  • 中医学知识在非典心理援助中的运用

    作者:刘天君

    非典心理援助工作的特点之一是需要一些医学知识。不仅相关的西医知识需要掌握,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医学知识。在咨询的实践中,应用中医学知识对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与迷信心理相关的心理问题.

  • 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研究

    作者:肖泽萍;张明岛;王振;徐勇;邹政;陈珏;严和(马侵)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MMPI对31例强迫症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进行防御机制评定和人格测定.结果: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分裂、幻想、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机制;强迫症患者MMPI的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精神衰弱、外显性焦虑等9个分量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强迫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等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成熟防御机制同社会内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存在病态的人格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关结果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比较研究

    作者:谭云龙;邹义壮;屈英;周东丰;王小明

    目的:通过对抑郁症、强迫症及大脑额叶肿瘤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操作上的比较,探讨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在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方面损伤的异同,并推测两者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方法:运用WCST对正常对照74人,抑郁症40例、强迫症22例、额叶肿瘤48例患者进行测试,并对不同组别的各测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强迫症及额叶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WCST的操作损伤,但三个疾病组间,在WCST八个常用指标上,除完成第一个归类所需应答数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功能受损明显,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起病基础.

  •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与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的比较

    作者:卞清涛;谢光荣

    目的: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关系. 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35例抑郁症、30例焦虑症及3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6~8周)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治疗前后三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2)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三组DAS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或HAMA均无相关性.结论: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而非抑郁症所独具,且共病患者较前两者严重(P<0.05).

  • 神经症的性行为与潜在人格的相关性

    作者:孙轻骑;黄建龙;傅正闯;泮建良;童蓉;张同延

    目的:了解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与潜在人格结构的关系.方法:对86例神经症患者用性行为调查问卷和主题统觉测验(TA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神经症组的潜在人格特点是支配欲求、性欲求、援助欲求、财产破坏欲求、自我攻击欲求、消极欲求增高(P<0.01);联想性、情绪言语攻击性、引诱、丧失、灾害、丧失支持、躯体伤害压力增高(P<0.01).神经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较低.性生活态度与潜在人格的躯体伤害压力呈负相关(-0.305; P<0.01),性生活中性高潮体验与灾害性压力呈负相关(-0.278;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具有本能欲望强,受超我力量抑制的特点,力必多指向困难而转换成临床症状,性生活处于一种喜爱-厌恶-冲突的状态;提示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应该加强重视其性欲求的转换问题.

  • 面对SARS医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作者:郑文军;唐峥华

    本研究对广西医科大学2001级本科临床医学205人进行了SARS期间心理状况调查.收回问卷196份.占全体被试的95.6%,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51岁,其中男生113人,占57.8%,女生83人,占42.2%.

  • SARS期间138名高校隔离学生心理焦虑的干预分析

    作者:金宁宁;左月燃;张昕;唐泓源;马煊

    本文对与SARS疑似患者接触而被隔离的学生共138名进行了心理干预,年龄在18~23岁,无明显偏差.隔离时间14天,隔离学生被限制在宿舍楼六层及楼顶平台范围内活动,互相之间不得串宿舍.宿舍每天空气消毒2次,有医护人员定期巡诊,饮食单独供应,生活垃圾消毒后处理.干预前后两次调查中有3份问卷填写不完整,数据未进入统计,问卷有效率为97.8%.

  • SARS患者临床心理干预模式及疗效评估

    作者:王择青;祝卓宏;朱鸿武;张红梅;刘金花;刘竞;傅小玲

    目的:对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SARS患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和影响因素,探索对封闭环境下急性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有效模式.方法:总共680名SARS患者(其中男性379名,女性301名),对483 名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包括电话心理咨询(主动和被动)、文字材料自我调适以及面对面危机干预(临床医务人员和心理医生).采用SCL-90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并采用自编的"心理干预效果评定表"对干预对象进行干预效果评定.结果:患者入院时SCL-90各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地方常模的分值,差异有显著性.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CL-90各因子均分没有明显差异,而出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SCL-90各因子均分相比,在多个因子上干预组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1~5 .7,P<0.01~0.05).其中患者主动电话咨询的有效率高(95.7%), 文字材料的有效率低(19.5%),临床主管医生经过培训后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效果和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率都很高,均高达80%以上.主动求助、被动求助以及文字干预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效果要低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但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其干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SARS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非常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综合心理干预模式被证明有相当高的疗效.

  • SARS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丛中;刘建成;柳学华;于欣;陈征;田建华;杨秀琴;孟凡强;Uriel Halbreich

    5月7至14日,笔者对在北京市地坛医院(SARS定点收治医院) 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共149名(男40人,女10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医生48人(男19人 ,女29人),护士101人(男11人,女90人);年龄:20至55岁,平均31±8岁.至填表时, 进驻隔离区工作的时间为1-45天,平均17±9天.

  • SARS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模式初探

    作者:樊富珉

    2003年春天,一场由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肆虐京城.SARS来得突然,传染性又强,病理尚不详、发展难以预测、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许多人感到恐慌、焦虑、不安、担忧、无助.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的恐慌、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和过度的担心会削弱身体抵抗力,减低心理免疫力,反而更容易患病,同时也可能引发非理性的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造成威胁.面对SARS危机,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力是抵抗SARS、战胜SARS的有力保证.因此,如何协助人们度过SARS危机反应,恢复心理平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 "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来电初步分析报告

    作者:钟杰;钱铭怡;张黎黎

    目的:通过对2003年4月底至6月中旬北京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来电的数据和内容分析,总结出非典流行期间群体心理的变化特点.方法:将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所接来电进行分类,采用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非典流行期间人群的心理变化为三个时期:恐慌期、烦闷期和恢复期,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所接电话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心态的变化. 结论:本报告为建立健全国家灾难及危机心理干预系统的建议提供了依据.

  • SARS疫情期间公众心态影响及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高文斌;陈祉妍;王一牛;史占彪;杨小冬;张建新

    目的:探索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段中公众心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对SARS流行期间374人次的心理咨询记录进行分析,依据疫情发展情况,比较各阶段的差异.结果:在咨询者中,女性(59.4%)多于男性(40.6%);根据疫情变化将咨询记录数据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发现随着疫情缓和,针对SARS症状的咨询者显著减少,从13.1%降低到1.8%;有关社会生活的咨询者显著增多,从8.7%上升到12.3%;在有关情绪问题的咨询者中,伴有相关症状者显著减少,从23.0%降低到4.5%;不伴相关症状者显著增多,从77 .0% 上升到95.5%.结论:整个SARS疫情期间,情绪问题始终占第一位;随SAR S 疫情缓和,社会公众对于疾病本身的关注减少,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增多;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心理卫生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