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중국심리위생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2.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29
  • 国内刊号: 11-18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mhj.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于欣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内容分析报告

    作者:方晓义;李一飞;聂振伟

    本文对1994至199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电话记录进行了分析.共2354人,男生848人,女生1506人;小学145人,初中994人,高中1052人,中专、中技、职高163人. 咨询内容按顺序依次为:学习(740,31.4%).人际关系(639,27.1%),恋爱( 487,20.7%),健康(408.173%)和情绪问题( 80,3.4%).咨询内容经χ2检验发现存在显

  • 医学生睡眠状况调查

    作者:白克镇;李经伦;陈德宇;周良学;何其胜

    睡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据报道15%~30%的成人和10%~23%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

  •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作者:蒋立杰;王欣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为测试工具,对河北科技大学的72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负相关,(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极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3)父母养育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趋于一致,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有一定影响.

  • 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

    作者:王文娟;刘玉新;张建卫

    本研究的被试为特困大学生,非特困生为对照组.特困生标准为:(1)按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50元的标准,本人提出申请生活补助;(2)家庭所在乡、镇政府或工作单位出示家庭经济收人的证明:(3)辅导员根据该生平时生活表现讨论和审议;(4)校学生处审议核准.据此,本研究从北京地区一所重点大学、两所普遍院校抽取来自27个班的17-23岁的特困生101名,非特困生102名,有效教试共203名.被试中,

  • 留英中国学生学者活动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初步调查

    作者:谢琴;王念理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保持和提高身体健康.实验证明身体锻炼与大量的心理指标相关联,其中包括焦虑[1],积极的情绪[2]和主观健康[3]. Spielberge等人[4]研究发现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受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体育活动水平对特

  • 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作者:潘佳雁

    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早期的同伴交往困难将导致儿童以后的适应困难.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社交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

  • 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者:王桂平;陈会昌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激源、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问卷法对595名中学生进行测定.结果:学生在近一学期内的应激主要与学习有关;中学生的主要应对方式分为积极评价、计划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幻想、逃避、发泄、离群、自我控制八种.压力应对方式在高中和初中有所不同,且与其控制点倾向、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高三学生尤其需要有关压力应对的指导和帮助.

  • 下岗职工子女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作者:陈秋珠;郭文斌;彭德华

    为了解父母下岗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于1999年10月调查了兰州市八所中小学(小学3所,中学5所),对全部下岗职工子女和部分在岗职工子女行为问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6-16岁的全部下岗职工子女共310人,完成调查269人,占被调查者的868%,其中男孩150名,女孩119名;6-11岁117名,12-16岁152名.在岗

  • 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作者:段长利;董元坤

    为了全面地定量评估独生子女大学本科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99级、97级(大一、大三)共4个班392人采用国际通用的CMI量表进行评定[1],其中大一202人,大三190人;独生子女组134人,非独生子女组258人;年龄17~21岁,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答卷,独立完成,当场交卷.统计学方法采用U检验.全部资料应用PEMS统计软件包,586计算机处理.

  •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作者:聂晶;张玲;张美彬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在老师的统一指导语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不填写姓名.共发出问卷各328份,收回各328份,剔除填写项目不全问卷,各问卷均有效者310人,占被人数的94.2%.

  • 台湾、北京、安徽三地区护校学生个性对比分析

    作者:李墨;王莹;朱心怡;甄臻;霍金芝;徐斌

    为了加强内地和台湾两地的医学科技文化交流,以及了解相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护理人员的职业人格特征倾向,本文采用16F[1]同期调查了台湾桃园县护理专业学生30人,北京铁路护理专业学生30人,安徽黄山市卫生专业学校学生30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7.8岁.

  • 舌指手运动功能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

    作者:王克勤;郑学锋;杨洪峰

    目的:探讨手、指、舌运动功能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方法:测定了男女各100名大学生的手、指、舌的运动速度,并与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男女右指运动速度与语文成绩呈正相关,舌运动速度与数学成绩呈正相关.女性左指运动速度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成绩均呈正相关.结论:指、舌运动功能与考试成绩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 运动功能 智力
  •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

    作者:黄敏儿;郭德俊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方法及其与抑郁和性别的关系.方法:98名大学本科生接受了情绪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1)大学生情绪感受频率序列(从多到少)为: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2)一般的模式,在感受负性情绪时出现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感受正性情绪时出现比较多的重视和宣泄;原因调节多于反应调节.(3)男性感受比较多的愤怒,在感受正性情绪时,男性存在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女性存在比较多的重视和宣泄.(4)抑郁高分组包含比较多的羞愧、羞涩、悲伤、自我敌意、恐惧、厌恶、愤怒等负性情绪,比较少的快乐和兴趣.在调节方式上,高抑郁组在感受负情绪时有更多的重视和宣泄,在感受正性情绪时存在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比较少的重视和宣泄.结论: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是增强抑郁的重要原因.

  • 唇腭裂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令仪;王祖承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唇腭裂患者组45例和正常对照组93例,采用Achenb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CBCL患儿家长用表异常率为42.2%,高于对照组的8.6%(p<0 01);学生用表患儿组异常率为2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p<0.05).SDS、SAS量表评定,无论年龄、性别手术前和手术后患儿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但患儿术后得分较手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唇腭裂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关键词: 唇腭裂 心理
  • 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刘苓;陈蕴;陶蓉;张静;吴云;程静

    儿童患病住院对患儿本人及其亲属都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本文以住院患儿亲属为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为儿科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 分娩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影响调查

    作者:张旭光;杨晋蜀;何春玲;尹怀强;吴杰

    本文调查了3690名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及其生产情况,并进行分析. 对象为蚌埠市区7所小学智力正常儿童3690名,其中男1823名,女1867名.分娩方式分为正常产、早产、难产、剖腹产.其中早产为孕28周正常产,难产为胎吸、产钳产,但均无产后窒息. 结果不同分娩方式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析见表1.

  • 儿童事件相关电位N270-头皮电位分布特点及与成人的比较

    作者:李莉萍;王玉平;王惠军;崔莉莉;田书娟;王德泉

    目的:比较儿童与成人脑内冲突事件相关电位N270及头皮电位分布的特点,探讨冲突监测系统的发育过程.方法:20名健康学龄儿童和30名健康成人自愿者为受试者,儿童和成人分别分成两个组,其中一组人判断连续出现的一对数字的颜色是否相同,不考虑数值(注意颜色组),另一组人判断连续出现的一对数字的数值是否相同,不考虑颜色(注意数值组),同时在头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成人在刺激对发生冲突时(颜色不同和/或数值不同),无论在注意和不注意的状态下均可在第二个刺激出现后270ms左右引出事件相关电位N270,且分布在全头部;儿童只有被注意的刺激对的特征发生冲突时才能引出N270,注意颜色任务颜色冲突时,引出的N270分布在全头部,高的波幅在中央和额部,注意数值任务数值冲突时,引出的N270主要分布在左头中央和额部.结论:学龄儿童确实存在着冲突事件相关电位N270,其产生受注意的控制,其头皮电位的分布特点受所注意的刺激特征的影响,而成人N270的产生与注意无关,其头皮电位的分布与刺激特征无关.

  • 95例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

    作者:韩玉荣;席盾;薛秀荣;马娉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展望相对应的干预措施.方法:调查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文化水平、城乡比例、首诊主诉、发病与就诊时间间隔.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定发育商.Car's量表进行症状行为评定.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适应性行为评定.检验分析孤独症行为与适应性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孤独症患儿父母文化水平大多为初、高中以上文化.孤独症患儿城乡比例为:2.8:1.首诊主诉症状以语言障碍为主(占84%).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延迟31个月.孤独症行为的严重程度与社会生活能力缺陷的程度无相关性.症状特点以语言障碍及社会交往障碍为突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早期干预及行为、语言训练的相应建议.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DSM-Ⅳ亚型的临床特征比较研究*

    作者:苏林雁;禹顺英;罗学荣;黄春香;唐效兰

    目的:比较DSM-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注意障碍为主型(PI)、以多动/冲动为主型(HI)和混合型(CT)的临床特征.方法:将门诊儿童符合DSM-ⅣADHD诊断标准者126例分为PI型61例;HI型9例、CT型56例,比较三型合并障碍的诊断,父母、教师量表评分;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WISC)和注意测验.结果:CT组合并品行障碍的发生率,父母、教师评定违纪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外向性行为问题及行为问题均显著高于PI组,WISC填图、划销测验净分低于PI组.教师评定学校情况PI组优于HI组和CT组.结论:ADHD混合型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学业问题、注意力缺陷严重,注意障碍为主型则在各方面损害较轻.

  • 深圳市学业不良学生行为问题、家庭因素及父母养育方式对照研究

    作者:舒明跃;刘仁刚;盛璐;李映萍;王鉴

    目的:对中小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行为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普通学校中学业不良的初中和小学生488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这些学校各班中学业优良的学生599人.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定两组学生的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学业不良学生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95%,显著高于对照组(11.09%).其中小学阶段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多动、违纪等少数外向性行为方面,初中阶段更为广泛,既有外向性行为问题,也有内向性的强迫、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学习成绩与父亲文化程度、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及母亲对生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总分和母亲年龄呈负相关.在学业不良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上对孩子过于严厉、惩罚过多;而关心、理解和鼓励不够.结论:学业不良学生的行为问题突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泛化倾向.他们的父母职能存在较多缺陷.

  • 学习障碍儿童视学-运动的研究

    作者:郭靖;陶德清;黎龙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觉-运动缺陷.方法:选取言语型学习障碍(VLD)、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LD)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0名,进行镜画仪实验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BGT)测试.结果:在镜画仪实验中,NLD儿童错误次数更多,在时限内完成任务的人数明显不如其他两组;在BGT测试中,BLD儿童在总分、旋转、继画和缺画、分离、角外线条突出和未完成角度方面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儿童,VLD儿童在总分、继画和缺画两项指标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结论:NLD儿童有罗为明显的视觉-运动缺陷;而VLD儿童在BGT测试中表现的不足可能与其内部语言调控不良有关.

  •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作者:徐勇;曾广玉;王敏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影响.方法:按配对研究设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53名学习障碍儿童及153名对照组儿童家庭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学习障碍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提示在矫治学习障碍时,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 盲童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的研究

    作者:李娟;刘永芳;郝文刚

    目的:研究盲童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提高盲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抽取盲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各10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采用儿童孤独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分别用盲文及正常文字测评.结果:1.盲童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得分(t=2.96,p<0.01).2、盲童所获得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正常儿童.3、盲童父母在"惩罚严厉"、"过分保护"两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的父母.4、盲童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负相关,还与所获得的客观、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 05).结论:要减轻盲童的孤独感,无论是盲童父母还是学校、社会都必须重视盲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把培养盲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目标.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身心症状对比分析

    作者:周赛君;何金彩;金旭如;王慧敏

    本文以在我院确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称肝炎肝硬化)住院病人30例为研究对象,以本地区中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经济条件等情况与病例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龚耀先主编修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王征宇编译),慢性肝病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 功能性消化不良飞行员的心理卫生状况研究

    作者:李学彦;杨晓凤;邵丽春;贾建平

    收集本院空勤科及驻沈部队飞行员患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共45例,均为男性,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3岁.选择无任何消化不良症状,无器质性疾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病人相匹配之,同意接受量表调查的飞行员为对照组.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焦虑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玉萍;包锡卿;迟兆福;刘贤臣;王庚鑫;张伯全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206例病人,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F)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等进行现场测试和调查,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206例病人中急性期出现焦虑者(SAS≥50分)38例,发生率为18.4%,其中女性患者发生率高,并与家庭关系、病人依从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病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程度、生活能力受损程度呈负相关,而与病前职业、躯体健康状况以及病变的性质、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焦虑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其产生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病变本身对脑组织的损害,但更主要的则是心理应激反应.

  • 功能性胃肠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思路

    作者:胜利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社会因素?情绪与应激对胃肠疾病的影响早已为消化科医生所熟知[1],功能性胃肠障碍,如易激惹结肠(IBS),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兴趣[2].

  • 肠易激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因素比较

    作者:王志强;沈志祥;于皆平;詹玲屏;程自立;臧德馨;肖家宏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和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存在许多心理社会因素问题,但两者之间这方面差异比较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科研提供依据.

  • 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作者: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赵玉萍;高春霓;邱宝梅;迟兆福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并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6例首次脑卒中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一系列神经、心理评定,分别在病后第三、六、十二个月时随访.结果:206例脑卒中病人急性期(一个月内)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8.4%;三次随访心理干预组焦虑减分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焦虑症状的发生及随访期间的持续存在(SAS减分少)与心理社会因素(治疗依从性差、家庭负担重、人均收入少、生活事件多或重、社会支持少、病前健康状况差)、人口学资料(女性、年龄较小)、病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差、智能相对完好)有关.结论:脑卒中后焦虑症状并不少见,其发生以及持续存在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多种病前或病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干预有助于焦虑的减轻.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作者:杜明艳;刘福源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建立适合于青光眼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80例,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对于预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日的状态焦虑、抑郁评分及术前1日和术后当日的心率、收缩压明显减低,术中疼痛不适程度较轻,手术满意度较高.讨论: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是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便于临床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 支气管哮喘的心身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牛轶;程自立;王高华;臧德馨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从中国的1%到新西兰的13%,全世界至少有1亿以上的哮喘病患者.而且,近20年来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也未下降[1].1950年,Alexander已提出哮喘是呼吸系统经典的心身疾病.随着科学研究思维的多元化和系统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更促使我们对心理社会因素在哮喘发生、发展、治疗、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许贞书;陈志哲

    近二十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已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恶性实体瘤及某些先天性及后天性疾患,使得HSCT相关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对移植治疗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也日益增多[1].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就HSCT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问题综述如下.

  • 肿瘤患者抑郁障碍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伍仁琴;云杨

    本文调查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肿瘤科病房住院的104例肿瘤患者,以其中符合DSM-Ⅲ-R重症抑郁诊断者,共计20例(无抑郁症史)为研究组,其中男12例,女8例.随机选择同期在华西医大附一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21例做对照组.两组进行了Hamilton抑

  • 自杀未遂者的应对方式与亲属的态度

    作者:韩沙滨;刘永国;赵小丽;宋王洁

    本文对我院1999年10月以来接诊的各种服药、服毒、割腕、溺水、坠楼、自缢、自刎、自焚、电击的自杀未遂者91例采用应对方式问卷[1]及贝克抑郁量表(BDI)[2]进行了测试,去除既往患有严重精神疾病5例(抑郁症2例、精神分裂症1例、吸毒成瘾1例、酒瘾1例),畏罪自杀3例.共83例自杀未遂者进入本项研究.男24例,女59例,年龄13-76岁,

  • β-内啡肽在褪黑素缓解吗啡戒断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廖泽云;田素民;邱学才

    目的:探讨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在褪黑素(melatonin,MT)缓解大鼠吗啡戒断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急性吗啡依赖大鼠及吗啡自然戒断模型,用脑室插管进行推挽灌流及侧脑室微量注射(icv),放免测定脑脊液(CSF)中β-EP的含量.结果:(1)icv β-EP可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反应,并呈量效关系.(2)腹腔注射(ip)MT明显抑制吗啡自然戒断反应.(3)吗啡依赖组大鼠CSF中β-EP含量(32.8±9.8pg.ml-1)低于正常组(54.2±12.5pg.ml-1);吗啡戒断组大鼠CSF中β-EP含量(124.3±17.6pg.ml-1)明显高于正常组:给吗啡戒断组大鼠腹腔ip MT后CSF中β-EP含量(68.3±13.0pgml-1)亦比吗啡成瘾组和正常组CSF中β-EP含量高;正常大鼠经ip MT后CSF中β-EP含量(75.6±15.5pg.ml-1)也有提高.结论:(1)β-EP可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反应;(2)吗啡成瘾可使CSF中β-EP减少,而吗啡戒断大鼠CSF中β-EP却有明显增加;(3)MT可抑制吗啡戒断反应,这一抑制效应与脑内β-EP的增加有关.

  •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路英智;董汉振;田明萍;蔡大庆

    目的:研究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128名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的对照研究.结果: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43.8%),邻里关系矛盾(25.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49.2%)、自溺(25.8%)、自缢(16.4%).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的不满意程度上及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未遂者具有焦虑、疑心、抑郁、脱离现实等人格特征.自杀组中22例能做出精神病学诊断.结论:农村女性产生自杀未遂行为与其人格特征,不良家庭环境及精神障碍有关,应积极进行干预.

  • 自杀未遂者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登勤;张敬悬

    目的:研究自杀未遂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74例农村自杀未遂者及74名正常者对照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未遂者SDS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家庭环境和邻居关系明显不同,自杀未遂组存在问题较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应激事件、家庭亲密度、成功性和婚姻状况.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存在较严重的抑郁症状,抑郁症状与应激事件和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自杀 抑郁 家庭
  • 沈阳地区女性吸毒者成瘾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周密;周宝森;盖启海

    目的:探讨女性吸毒者的成瘾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0R值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低、无业、失恋或离婚、寻求刺激、不良交往、生活空虚等,0R值均在2.0以上.结论:女性吸毒者心理社会状况不良可能是导致吸毒成瘾的主要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