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中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电生理学监测研究

    作者:孔东生;孙正辉;武琛;薛哲;王文鑫

    目的 探讨术中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电生理学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3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采用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追踪并重建锥体束,电生理学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异常5例(12.82%);运动诱发电位异常6例(15.38%),2例(5.1 3%)经DTI证实锥体束体积减少;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术中MRI显示病变全切除36例(92.31%),次全切除3例(7.69%),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9例(74.36%)、无明显变化4例(10.26%)、新发面瘫3例(7.69%)、运动障碍加重2例(5.13%),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致死亡1例(2.56%).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27例(69.23%)、4分7例(1 7.95%)、3分4例(10.26%)、1分1例(2.56%).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DTI和电生理学监测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空间导航能力相关皮质下核团体积研究

    作者:李卫萍;张冰;赵辉;尹震宇;刘任远;陆加明;吴思楚;武文博;朱斌;徐运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皮质下核团体积与空间导航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计算机空间导航障碍测试系统测试30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8例正常对照者空间导航能力,FreeSurfer 5.3.0软件对三维T1WI图像进行结构分割,计算皮质下核团(双侧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海马、杏仁体和伏隔核)体积以及全脑体积.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空间导航能力与皮质下核团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混合(环境参照和自我参照)导航(P=0.034)、自我参照导航(P=0.004)、环境参照导航(P=0.011)误差距离均大于正常对照者,而双侧丘脑(P=0.953,0.250)、尾状核(P=0.938,0.672)、壳核(P=0.421,0.912)、苍白球(P=0.446,0.360)、海马(P=0.545,0.647)、杏仁体(P=0.565,0.993)、伏隔核(P=0.271,0.796)和全脑(P=0.567)体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混合(环境参照和自我参照)导航误差距离与左侧苍白球(r=-0.284,P=0.034)和左侧海马(r=-0.265,P=0.048)体积呈负相关,环境参照导航误差距离与左侧壳核体积呈负相关(r=-0.305,P=0.022).结论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空间导航能力与皮质下核团体积相关,对进一步研究空间导航障碍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腾飞;朱良付;李天晓;邵秋季;吴立恒;周志龙;宋朝阳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31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1CI)评价血管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记录围手术期栓塞事件以及术后3个月内颅内出血或死亡.结果 31例患者共使用33枚Solitaire AB支架,其中19例首次机械取栓即实现血管再通;11例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9例实现血管再通,终总体血管再通率为90.32%(28/31).术后1周NIHSS评分(8.81±3.40)分,低于术前的(16.06±4.82)分(t=-7.104,P=0.000).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6例(51.61%).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3例,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出血4例,共死亡6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安全、有效,首次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可以联合支架植入术作为补充治疗.

  • 胰岛素瘤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琼;邱志勇;张洁;卫景沛;邢岩

    患者 男性,36岁,主因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意识障碍1年余、加重6d,于2015年8月4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清晨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仰卧位,无法唤醒,约2h后自行恢复意识,清醒后无法回忆,发作时大小便失禁1次,无面色苍白、四肢抽搐、盗汗等,发作后遗留头部昏沉感、逐步自行缓解,偶连续数天均有发作.外院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6.24 mmol/L(3.90~ 6.10 mmol/L);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0.42 g/L(0.15 ~ 0.45 g/L),葡萄糖为2.39 mmol/L (2.50 ~ 4.40 mmol/L),氯化物为126 mmol/L (120~ 130 mmol/L).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高鹏;杨斌;焦力群;张鸿祺;朱凤水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卒中预防在于识别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筛查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从而使其从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中获益,然而目前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缺乏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新型影像学技术如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RMRI)等,可以检测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无创性HRMRI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特征准确预测同侧脑卒中风险,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敖然;于生元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较为复杂,常规检查方法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准确性,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可以客观检测眼球后结构改变,进而反映神经元变性情况.本文旨在探讨OC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寻找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多发性硬化康复治疗

    作者:张通;杜晓霞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病变部位位于脑或脊髓,临床表现为病变多发和反复复发-缓解病程,即空间和时间多发性,以髓鞘脱失、神经胶质增生、不同程度轴索病变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常累及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尤以侧脑室体部和脊髓前角多见[1-2].多发性硬化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等有关[1,3].目前全世界约有2.50×10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其中美国有(0.40~0.57)×106例,多于20 ~ 50岁正值工作巅峰状态时明确诊断[2],男女比例为1∶2~3[4].

  • 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及康复治疗进展

    作者:陶媛媛;孙蓉;宋鲁平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组织损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传统评价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涌现出新型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方法.本文拟就临床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认知障碍 康复 综述
  • 帕金森病康复进展

    作者:张路;刘颖;王含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变性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多样,药物治疗仅部分改善症状.康复治疗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以外的辅助治疗方法,目的是大程度提高功能和减少继发性损害.本文对多维度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康复 综述
  • 脑膜黑色素瘤

    作者:阎晓玲

    脑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软脑膜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呈孤立性占位效应、浸润性生长.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组织学形态类似其他部位黑色素瘤,间变性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疏松巢状或片状结构,胞质内富含数日不等的黑色素,部分肿瘤细胞为含奇异核的大细胞,核分裂象多见,异型性明显,核仁较大(图1a);其余肿瘤细胞密度较高,异型性不明显,常见侵犯周围脑组织(图1b)和凝固性坏死

    关键词:
  • 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韩彤

    嗅神经母细胞瘤(ONB)是少见的源于鼻腔嗅觉受体细胞的神经外胚层肿瘤,发生部位与嗅黏膜分布区一致,包括上鼻甲、鼻中隔上部、鼻根部和筛孔等鼻腔顶部和近中鼻甲外侧壁.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可见细微骨质改变,对病变进展有明确提示意义.肿瘤体积较小时仅局限于鼻腔(改良Kadish分期A期),呈较均匀的等或稍低密度影;体积较大时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小囊性变和钙化,侵及副鼻窦(B期)以及筛板、眼眶和颅前窝底(C期),亦可穿透筛板累及颅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D期)易漏诊.鼻中隔上部、颅前窝底骨质和眼眶内壁易出现骨质破坏.

    关键词:
  •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纹状体微结构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张亚萌;王泓力;白莹莹;贺文颉;尤阳;张红菊;张杰文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纹状体结构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 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扩散张量成像对12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1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头部MRI检查,观察纹状体结构(灰质体积)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 0.005),以及左侧(P<0.005)和右侧(P<0.001)尾状核、右侧壳核(P<0.05)FA值降低;PD组仅右侧壳核FA值降低(P<0.05).与PD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 0.001),以及左侧(P<0.01)和右侧(P< 0.005)尾状核FA值降低.结论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存在纹状体灰质体积缩小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其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与帕金森病具有一致性,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提供解剖学依据.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作者:卢建亮;陈卓铭;吴浩;杨伟;陈辉煌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 共60例发病<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30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组,3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结果 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FMA-LE(P=0.000)和BBS(P=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组相比,训练8周时Robot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 音乐疗法对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唤醒度的影响

    作者:李泓钰;徐舒;王曼;陶媛媛;宋鲁平

    目的 探讨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的高唤醒机制及音乐疗法对其唤醒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健康医护人员33人,根据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验量表中文版(FIRST-C)中位值(17分)分为易感组(16人)和非易感组(17人),采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多参数生理指标监测系统采集一般生理指标(包括指端脉搏血容振幅、皮温、皮肤电传导、呼吸频率和波幅、心率)以及脑电波[包括δ波、θ波、低波幅和高波幅α波、α波、感觉运动节律(SMR)、低波幅和高波幅β波]:结果 与非易感组相比,易感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肤电传导升高(P=0.003,0.001)、SMR波幅升高(P=0.015,0.031)和低波幅β波波幅升高(P=0.000,0.001),仅治疗后高波幅β波波幅升高(P=0.00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指端脉搏血容振幅降低(P=0.000)、皮温升高(P=0.000)、呼吸频率增加(P=0.008)、心率减少(P=0.000),以及易感组皮肤电传导降低(P=0.001)、呼吸波幅降低(P=0.032)、高波幅d波(P=0.017)和低波幅β波(P=0.013)波幅降低,非易感组皮肤电传导降低(P=0.039)、低波幅(P=0.035)和高波幅(P=0.031)α波波幅降低、α波波幅降低(P=0.044)、低波幅β波波幅降低(P=0.015).结论 平静状态下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生理和皮质均表现出高唤醒趋势;音乐疗法可以降低其高唤醒机制,尤以生理指标改善显著,可以作为健康管理手段,预防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进展为慢性失眠.

  • 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

    作者:王轶钊;赵骅;冯诗淳;侯玮佳;张玥

    目的 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 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 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 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跌倒风险及步态分析

    作者:袁望舒;刘颖;王含

    目的 分析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跌倒风险和步态,以为其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共3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和15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站起测验(CRT)和走直线步态测验(TGT)评价跌倒风险,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步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患者BBS评分减少(P=0.001)、TUGT时间(P=0.003)和CRT时间(P=0.002)延长、TGT正确步数减少(P=0.041),以及10米步行试验之步长缩短(P=0.020)、步速减慢(P=0.038)、足尖着地比例增加(P=0.000)、摆动相左侧和右侧踝背屈角度减小(P=0.005,0.006).结论 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和步态异常风险增加,应早期予康复治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