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颅内压初始值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任光辉;杨鉴;刘华

    共118例颅脑创伤患者通过颅内压监测,评价颅内压初始值作为判断预后指标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显示,颅内压初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CI:0.635 ~ 0.815]与患者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 95%CI:0.616~0.816)和Marshall分级(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95%CI:0.593~0.787)等项指标具有相似的预后预测价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压初始值与不良预后相关(OR=0.943,95%CI:0.899 ~ 0.988;P=0.014).提示颅内压初始值可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及预后评价

    作者:毕欣伟;陈立云

    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他汀治疗组)或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30 d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他汀治疗组患者发病30 d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t=9.925,P=0.015),发病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x 2=4.762,P=0.029);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383,95%CI:1.062 ~ 1.800;P=0.028)和发病48 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472,95%CI:0.500~4.370;P=0.001)对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发病3个月时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 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翟翔;张金玲;李红君;施展;刘钢

    共135例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患者中3例发生颅内感染,分别为毛霉菌感染(1例)、脑脓肿(1例)和细菌感染(1例).经感染灶清除术辅助抗真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随访2年,2例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未复发、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发生颅内并发症罕见,需要相关科室协作共同治疗.

  • 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作者:张沈阳;时宏娟;祖洁;唐海;陈浩;张伟;崔桂云;沈霞;岳炫烨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 脑损伤免疫耐受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闫华;李冰;王宏;亢建民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造成脑损伤后修复与机体其他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继发性脑损伤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炎症早期对有害物质起清除作用,随着病情进展又可损伤正常脑组织.免疫抑制剂或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损伤具有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机体免疫反应低下致感染和远期致瘤的可能.因此,降低针对脑组织的自身免疫攻击的同时,不影响机体其他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将是佳的优化方案,本文拟就满足优化方案的免疫耐受治疗脑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对当前结核性脑膜炎病因诊断的几点建议

    作者:粟秀初;赵钢;冯国栋;杨毅宁;戴文;刘婷婷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于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淋巴结、脊柱等结构或组织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少数因脑内结核球或脊柱结核的干酪样病灶破裂,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感染软脑膜所引起的一种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也可侵及脑实质和颅内血管[1-5].其临床表现,特别在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加之目前缺乏简便、快速、又确实有效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漏诊或误诊十分严重,应引起重视与关注[1-6].为此,笔者根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近年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希望能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诊断有所裨益.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研究现状

    作者:王佳伟

    20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almau等[1]提出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概念,系由机体针对NMDAR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导致的一种边缘性脑炎(LE).此后,对该类型脑炎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临床常见、受重视的自身免疫性脑炎.

  •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马占云;陈鹏;范学文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脑膜、脑实质受累为主,同时可累及脊髓、脊膜;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多、人口流动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等因素使结核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亦随之增加.目前,结核病仍是世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结核病预防和治疗形势严峻,本文拟就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诊断与治疗

    作者:常艳宇;胡学强

    近年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故易误诊.经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笔者认为,对于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胞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应对策略

    作者:田亚楠;邹月丽;钱丽花;何俊瑛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而致病,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回升现象,而且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了解其耐药机制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结核病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易误诊的化生型脑膜瘤

    作者:曾永军;徐德;曹译丹;廖殿英;雷松;陈首名;张尚福

    目的 化生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并复习相关文献,避免误诊.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17岁,彝族.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发热伴四肢抽搐.头部CT显示右侧额顶叶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其内含类钙化高密度影,大小约2 cm×1.80 cm×1.70 cm;MRI可见右侧额顶叶大小约2.40 cm×2.10 cm×2 cm的肿瘤影,周围脑组织大片状水肿.术中于右侧额顶叶脑实质内见一占位性病变,一侧紧邻软脑膜,未侵及硬脑膜和颅骨,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清晰,表面血供丰富,呈黄色、质地较硬,大小约3 cm×2.50 cm×2 cm.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广泛骨化和钙化,肿瘤细胞呈片状和小巢状分布在网状排列的小梁状骨组织间;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和Bcl-2,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6%.结论 化生型脑膜瘤的化生成分多种多样,其影像学也存在多样性,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并与其化生成分相似的肿瘤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 记忆力减退1年加重伴视物异常3个月

    作者:范思远;倪俊;杨荫昌;牛婧雯;卢强;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 男性,49岁.主因记忆力减退1年,加重伴视物异常3个月,于201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经常找不到常用物品,此后逐渐出现找不到常去地点,伴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约6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视野缩小、视物发白、视物变形和听力明显下降.

  •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

    作者:韩彤;李慧

    颅内皮样囊肿为临床少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异位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20% ~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内含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囊壁由两层结构组成,即外层的纤维组织和内层的皮肤组织.肿瘤多位于中线,常见于颅后窝、颅前窝或鞍旁,亦可见于颅骨骨缝和脑室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卒中,甚至死亡.CT呈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影(图1a),脂质成分浮于上方;囊壁较厚,可发生钙化.

    关键词: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作者:阎晓玲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是弥漫性浸润的恶性星形细胞肿瘤,成人好发,发生于大脑半球,可能起源于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亦可能原发,通常无低度恶性原始病变,具有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的倾向.组织学特征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基本相似,但细胞密度、核异型性、染色质深染和核分裂象增加(图1).局灶性或弥漫性高细胞密度是诊断依据,即使细胞密度不增加,存在足够的核分裂象亦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展简史

    作者:王佳伟;代飞飞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进展时可出现精神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随着实验室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越来越成为可能,其中影像学显示颞叶异常信号具有提示作用,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DNA则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应尽早予以阿昔洛韦治疗,延迟治疗可导致不良预后.

    关键词: 脑炎 单纯疱疹 综述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102例诊断与治疗经验

    作者:常艳宇;胡学强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10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脑实质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偏瘫、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误诊率较高,尤其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对疑似患者,反复多次脑脊液细菌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诱导治疗后联合氟康唑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外科手术(如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有效方法.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菌涂片,结合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与脑脊液Th1-Th2细胞因子检测

    作者:卜晖;王云灿;丁文婷;何俊瑛;赵越;吕文静

    研究背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局部Th1和Th2免疫应答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脑脊液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果 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 pg/ml,低于对照组的(17.69±2.34)和(28.83±3.55) pg/ml(均P=0.000),Th2细胞因子IL-10为(43.65±10.12) pg/ml,高于对照组的(7.80±1.30) pg/ml(P=0.000);急性期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 pg/ml,低于稳定期的(17.70±2.34)和(22.93±1.53) pg/ml(均P=0.000),IL-10为(43.65±10.12) pg/ml,高于稳定期的(22.93±7.39) pg/ml(P=0.000).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IFN-γ/IL-10、TNF-α/IL-10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00),急性期亦低于稳定期(均P=0.000).结论 Th2免疫应答模式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至稳定期转变为以Th1为主的免疫反应.提示Th1/Th2免疫应答失衡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观察

    作者:胡微微;赵玉武;潘庆春;奚敏;汤正好;臧国庆

    目的 观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进展.方法 对2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其中21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疗,总有效率达76.92%(20/26);4例早期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可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为一线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

  • 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姜镕;马春华;朱子龙;李金铎;王斌;孙立伟;吕远

    目的 初步探讨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5例经脑脊液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后分别行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TM-iFISH)、脑脊液细胞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TM-iFISH检测显示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数目为18~ 1823个/7.50 ml,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2例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5例均高于血清正常值范围.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转移癌之典型征象.结论 TM-iFISH技术用于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较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脑脊液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