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经额穿刺治疗颅内深部血肿临床分析

    作者:窦博生

    探讨经额定位穿刺术治疗颅内深部血肿的临床疗效.37例基底节出血患者经CT精确定位后经额穿刺抽吸血肿,并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30×103U以促进血肿液化排出.术后CT显示定位满意,引流3~7d后血肿清除率超过75%.术后2例死于并发症、2例重残、3例再出血,共33例患者预后良好.表明CT定位方法无需复杂设备,操作简便、定位准确、临床疗效显著,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陈;张佩兰

    目的 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1例,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后24 h进行MRA和TCD检查,并验证m-TICI和TIBI分级系统对血管闭塞和再通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溶栓治疗前m-TICI和TIBI分级分别显示血管闭塞者为49例(80.33%)和45例(73.77%;κ=0.816,P=0.000);溶栓治疗后24 h,m-TICI和TIB1分级显示闭塞动脉完全再通者为9例(14.75%)和11例(18.03%)、部分再通者为18例(29.51%)和17例(27.87%),血管再通总数(包括完全再通和部分再通)分别为27例(44.26%)和28例(45.90%;κ=0.917,P=0.000).结论 TCD TIBI分级系统与MRA m-TICI分级系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大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和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检查灵活、方便、经济、可重复施行及床旁长时间监测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促进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 Klippel-Feil syndrome

    作者:Muhammad Faisal Khilji

    男性患者,33岁.主因交通事故后右肩、左前臂疼痛伴颈后触痛入院.颈椎X线检查可见C4-5椎体融合及其椎弓根融合.临床诊断:Klippel-Feil综合征.未予治疗,建议患者避免颈部损伤,如出现上肢感觉异常或感觉缺失,立即复诊.

  • 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进展

    作者:李金铎;姜镕;王金环;王斌;马春华;孙立伟;吕远;侯国芳

    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及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替莫唑胺仍是其一线治疗药物,随着临床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已出现多种替莫唑胺给药方式和联合治疗方案,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使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有更大的生存获益.本文拟就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进展予以介绍.

  • 替莫唑胺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钟诚;王彬;吕胜青

    替莫唑胺作为一种新型咪唑四嗪类烷化剂,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胶质瘤化疗进展的“里程碑”.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开始试用该药治疗其他肿瘤,有些研究业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黑色素瘤和颅内转移瘤,还将其应用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难治性白血病、垂体肿瘤和肺癌等良、恶性肿瘤的化疗.本文拟对替莫唑胺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和其他一些非常规适应证的应用及其疗效进行概述.

  • 椎管内肿瘤与脊柱稳定性

    作者:陈赞;菅凤增

    脊柱与脊髓密不可分,在治疗各种脊柱疾病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在治疗累及脊髓和神经根的肿瘤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柱骨性结构的保护.以往神经外科医师由于缺乏脊柱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知识[1-2],在切除椎管内肿瘤时不注意保护脊柱的骨性结构,又由于缺乏脊柱内固定融合技术,无法在切除肿瘤后重建脊柱之稳定性,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甚至造成脊髓二次压迫,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周定标[3]和徐启武[4]等老一辈脊柱神经外科专家的倡导下,我国脊柱神经外科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开始借鉴脊柱外科医师的经验,在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同时注重脊柱生物力学的保护和重建.

  • 椎管内肿瘤

    作者:王贵怀

    椎管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系指位于椎管内的脊髓、神经血管、膜性和脂肪组织及骨性结构的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继发性椎管内肿瘤主要指系统性恶性肿瘤经血液途径转移至椎管内或脑实质肿瘤经脑脊液途径种植、播散、转移至椎管内.由于脊柱脊髓在解剖和生理结构上明显不同于大脑,因此,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殊性,本期专刊重点讨论榷管内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一些问题,以飨读者.

  • 左侧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林晓燕;宋英华;王家耀

    目的 探讨左侧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左侧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经过,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50岁.临床表现为左眼视物模糊、阵发性头晕.MRI显示左侧鞍旁海绵窦区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左侧海绵窦上壁灰红色肿瘤组织,质地柔软,血供丰富.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组织由体积较大的细胞构成,胞质嗜酸性,呈片状、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呈弱阳性,灶性表达P53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5%~10%,不表达神经内分泌和垂体激素标志物.根据患者既往腮腺肿瘤切除术史,并对比腮腺肿瘤与海绵窦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终明确诊断为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随访21个月无复发.结论 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来自腮腺,临床十分罕见,诊断过程中应详细了解病史,并注意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之相重叠的乳头状型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肿瘤、乳头状型室管膜瘤、乳头状型胶质神经元肿瘤及脊索瘤等相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 发作性愣神自动症13年

    作者:张国高;卢强;窦万臣;高晶;吴立文;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 男性,33岁.主因发作性愣神、自动症13年,于2012年4月17日入院.患者自20岁起反复出现发作性愣神、咂嘴、双手摸索动作,呼之不应,每次发作约持续l min,可自行缓解,平均1 ~2d发作1次,甚至2次/d,发作前可以出现心慌、上腹部不适等先兆症状,发作后感觉周围环境改变,类似梦境,偶尔于劳累或停服抗癫(痫)药后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外院行头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2003年前服药史不详,2003-2011年服用丙戊酸钠600 mg/d、卡马西平(得理多)700 mg/d和氯硝西泮2 mg/d,无明显疗效,遂于201 1年11月24日至我院就诊,诊断为颞叶癫(痫),改为奥卡西平(曲莱)0.60 9(2次/d)和托吡酯(妥泰)25 mg(2次/d)口服,连续治疗8周后剂量增至100 mg(2次/d),病情仍无改善,于2012年4月17日收入我院神经科病房进行术前评估.

  • 节细胞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

    作者:阎晓玲

    节细胞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均分化良好,为生长缓慢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由肿瘤性成熟神经节细胞单独(神经节细胞瘤)或与肿瘤性星形胶质细胞混合(节细胞胶质瘤)构成,是长期癫(痫)发作患者中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节细胞瘤由不规则、簇状、发育不良的多极神经元组成(图1),神经元有大的泡状胞核、明显的中心性核仁,胞质丰富,多极突起.节细胞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成分混合(图2),可呈明显异质性.

  • 斜坡脊索瘤

    作者:韩彤

    脊索瘤(chordoma)是起源于原始脊索胚胎残留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好发于颅底蝶骨一枕骨软骨结合处和骶尾部,其中约35%位于蝶枕部、50%位于骶尾部、15%位于脊柱.斜坡脊索瘤位于原始脊索残留颅侧端,肿瘤呈半透明灰色肿块,内含黏液样基质,以空泡细胞内含黏液和糖原为特征性病理表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源于斜坡的肿物伴骨质破坏,骨碎片特征性悬浮于肿瘤实质内;可侵犯蝶窦、筛窦、鼻咽部、海绵窦和蝶鞍,以及侧后方的颈静脉孔和岩尖部.

  •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储卫华;叶信珍;张杨;薛兴森;冯华;林江凯

    目的 分析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诊断与治疗经过.结果 首发症状以疼痛(28例)、肢体麻木(16例)或乏力(9例)为主;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例、Ⅱ级33例、Ⅲ级11例、Ⅳ级4例.肿瘤位于延颈髓(3例)、颈髓(24例)、跨颈胸髓(7例)、胸髓(1 3例)、跨胸腰髓(2例)和腰髓(2例),其中手术全切除42例(82.35%)、次全切除7例(13.73%)、大部切除2例(3.92%).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者33例、无明显改善14例、加重3例,1例死于继发延颈髓水肿.29例获平均41.83个月随访,其中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病灶是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治疗的根本措施.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肿瘤粘连程度,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 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胸腔镜切除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

    作者:段波;郭家龙;秦军;陈亮;赵洪洋

    研究背景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向椎管内及椎旁生长,压迫脊髓,侵犯椎管、椎间孔和椎旁结构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位于胸椎的“哑铃”形肿瘤可突入胸腔生长,引起胸膜刺激症状如胸痛、气急、咳嗽等,由于侵犯广泛而难以Ⅰ期手术完整切除,存在分期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胸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手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极大地降低.方法与结果4例胸椎椎管内“哑铃”形肿瘤患者中3例Ⅱ型患者先经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肿瘤,再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术,显微镜下肿瘤显露良好,完整切除肿瘤;1例Ⅲ型患者先切除椎管内肿瘤,后经胸腔镜完整切除胸腔内病灶.术后2例患者早期症状加重,6个月后好转;1例双下肢无力、胸痛、咳嗽症状明显改善;1例干咳消失.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MRI检查显示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联合胸腔镜切除胸椎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佳、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的首选外科手术方式.

  • 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孙力泳;陈赞;陈永杰;吴浩;菅凤增

    目的 分析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共39例患者,分别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33例)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6例),其中30例于肿瘤切除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C3-7侧块螺钉植入、其余椎体节段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肿瘤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18.67个月.术后疼痛明显改善29例,平均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51±1.05降至术后24 h的3.17±1.17(P<0.05);术后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者12例、无明显变化者3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感觉评分由术前的218.67±2.80降至术后24 h的213.33±2.16(P< 0.05),术后6个月时改善至216.78±1.47(P< 0.05);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8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评分由术前的92.33土1.63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5.05±1.41(P <0.05).术后无一例肿瘤复发或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均可通过显微手术Ⅰ期完全切除.术前因骨质破坏或术中充分显露肿瘤而行椎间孔切开者,需于术中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并植骨融合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伟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位联合植骨融合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2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颈椎5例、胸椎5例、腰椎12例),均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切取病变区域2~3个节段的棘突椎板、全切除肿瘤、棘突椎板复合体复位、钛连接片固定和棘突椎板间隙植骨融合以恢复椎管解剖结构和脊柱稳定性.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结果 肿瘤全切除率达100%,切除2~3个节段(平均2.50个).术后随访3~17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X线、三维CT重建和MRI)观察棘突椎板复位连续性,可见植骨后部分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脊膜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联合植骨融合术能够保持脊柱解剖结构的完整性,重建椎管结构、保持脊柱稳定性,减少经脊柱后路手术瘢痕增生、粘连对脊髓的压迫.

  • 髓内表皮样囊肿全切除一例

    作者:蒲珂;周煜;程乾胜;李庆国;闫学江

    报告1例显微镜下经脊柱后正中入路全切除L3~4椎体节段髓内表皮样囊肿患儿的临床经过.以双足内翻进行性加重、大小便障碍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L4~S1椎板不连续,以及L3~4椎管内异常信号.术中于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切除髓内囊肿并行脊髓塑形,术后神经症状与体征缓解,未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完整切除表皮样囊肿包膜是防止术后无菌性脑膜炎和囊肿复发的关键,术中严格按照囊肿包膜与脊髓分界进行剥离可避免脊髓损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