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华;董少义;于德林;田超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800例接受头颈部联合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原始数据、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三维技术,观察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结果 共检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左位主动脉弓患者52例,其中单纯性21例(40.38%),合并双侧颈总动脉共干19例(36.54%),合并一侧椎动脉起源异常9例(17.31%),迷走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共干合并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3例(5.77%);Kommerell憩室10例(19.23%),无一例Kommerell憩室发生动脉瘤样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A能够很好地评价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 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评价

    作者:赵真;包正军;罗霄鹏;彭子娟;曹晓玲;唐兰英

    研究背景 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作用的肯定主要源于临床应用,迄今尚无一项能够准确评价其有效性的实验室指标.有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尤其是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均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CD63表达变化,探讨以血小板活化程度反映氯毗格雷(75 mg)、奥扎格雷钠(80 mg)与阿司匹林(0.15 g)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75 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 mg,联合治疗组)及阿司匹林单药(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01,0.032);治疗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403,P=0.250;F=2.830,P =0.063),但NIHSS评分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518,P=0.013).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但氯吡格雷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之疗效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并无差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测定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可以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但CD63表达的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 半球颅骨骨瓣减压术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疗效与预后观察

    作者:杨华堂;苏钰清;王喜旺;张宁;刘秀杰;于国渊;段晓伟;赵军苍

    共162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别接受半球颅骨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和传统额颞顶叶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与传统减压术组比较,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3、5和7天时颅内压显著降低(均P< 0.05)、意识恢复快(均P<0.05),且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均P<0.05).表明半球颅骨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护理

    作者:夏颖华;苏微微;齐颖;金鑫;姚远;张蕴;张明义

    探讨运动锻炼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康复疗效的影响.共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3个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抑郁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价.结果显示,入院时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Barthel指数[58.69(51.57,57.40)对59.02(55.15,61.27)]和HAMD评分[13.52(10.87,15.02)对13.85(10.50,1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康复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71.28 (69.20,73.02)对58.31 (57.53,63.37)]和HAMD评分[8.05(7.32,10.78)对14.98(12.68,17.80)]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锻炼、心理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严俊;王建生;金梅芳;张军;柯国秀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刘翠芬;王凤艳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d)和尼莫地平(30 mg/d)治疗前后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第3和7天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第3天:(131.03±15.03) cm/s对(135.93±12.94) cm/s;第7天:(118.90±13.84) cm/s对(121.78±14.19) cm/s]下降(均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以替代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 A huge brain cyst in left temporal fossa

    作者:Muhammad Faisal Khilji;Abdullah Al-Reesi

    男性患者,27岁.主因头痛、恶心、呕吐入院.患者幼时即左侧颞叶突起.MRI检查显示左侧颞窝囊性病变,约为6.00 cm×7.00 cm×8.00 cm大小.临床诊断为表皮样囊肿,予手术切除.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由富含胆固醇的表皮样细胞碎片组成,发生后应施行预防性切除.

  • 重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于生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多呈难治性,可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复杂,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亦相当广泛,例如疼痛科、神经内科(三叉神经痛)、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肿瘤科(癌性疼痛)、皮肤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内分泌科(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等,因此规范和统一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 神经病理性疼痛介入治疗

    作者:杨阳;樊碧发;杨克勤;苗羽;刘波涛;闫龙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疼痛症侯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分别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伴神经根病的下腰痛及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为例,阐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方法,特别是介入治疗方法,并系统介绍椎管内阻滞治疗、三叉神经射频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脊髓电刺激术、运动皮质电刺激术等临床常用外科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 偏头痛外科治疗

    作者:韩艳庆;刘清军

    偏头痛是临床为常见的头痛症状之一,呈反复发作,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而且存在诸多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为彻底治愈偏头痛,国内外学者在偏头痛的外科治疗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偏头痛的发生与4个压迫点有关,分别为眶上区、耳颞区、枕神经区和鼻内,通过对压迫点进行松解手术,可以达到治愈或缓解疼痛之目的.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作者:刘若卓;于生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损害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后直接导致的疼痛,病因复杂,属难治性疾病.本文简要介绍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外科治疗

    作者:凌至培;崔志强

    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以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和自发性疼痛为特点的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在疼痛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当前主要外科治疗手术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神经损毁术及神经减压术等)进行概述.

  • 脑膜脑炎型隐球菌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学斌;阎晓玲;唐帆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26岁.以头痛、发热发病,多次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葡萄糖和氯化物异常但未发现明确的病原菌生长.MRI检查显示右侧小脑及第四脑室、侧脑室后角呈片状异常信号.外科手术探查可见右侧颞叶囊性变,脉络丛呈灰黑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呈双折光之卵圆形和(或)圆形隐球菌菌体,伴异物巨细胞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巨细胞中亦可见隐球菌菌体,部分菌体似有芽孢生成.高碘酸-雪夫(PAS)和六胺银(PASM)染色隐球菌呈阳性反应,明确诊断为脑膜脑炎型隐球菌病.结论 隐球菌病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由新型隐球菌致病,以脑组织或相应脑腔隙内出现大量隐球菌菌体为其特征性病理改变,脑脊液特殊染色(PAS、PASM染色)呈阳性反应.

  • 行走不稳四肢麻木疼痛

    作者:韩菲;朱以诚;乔雷;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2岁.主因行走不稳约15d,2012年8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约15d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易跌倒,但尚可感觉地面平实,曾出现穿鞋上床,伴双侧掌心刺痛及小腿中下段麻木感,无头痛、头晕、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逐渐进展为不能独立行走、站立,吃饭时不能准确地将勺子送入口中,言语含糊,反应稍迟钝,短时记忆减退.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如常,近2年来体质量下降约10 kg.

  •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刘清军;韩艳庆;朱军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2例,于局部麻醉下施行枕大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治愈5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失访l例.结论 周围神经减压术是治疗枕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清军;朱军;李建民;刘刚;韩艳庆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之疗效.方法 采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2例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2周时1例症状明显减轻但仍需口服卡马西平(300 mg/d)、1例症状完全肖失且随访3年6个月未出现疼痛,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晓华;郑拥军;徐伟豪;王祥瑞

    目的 观察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P100型体外冲击波治疗系统治疗2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S)评价治疗前、治疗第2次时、治疗第1和第2个疗程时的临床效果.结果 26例患者中2例因治疗不便、2例因疗效欠佳而改用其他方法,其余22例均完成冲击波治疗.第1疗程结束时,疼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VAS和NPS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8.41±1.11)和(1.88±0.59)分降至(6.15±1.23)和(1.38±0.60)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第2疗程结束时,疼痛症状显著缓解,VAS和NPS评分持续下降,分别为(3.57±1.30)和(1.04±0.3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是一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作者:郭向飞;刘亚光;霍岩松;吴宪宏;马骏

    目的 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 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B和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作者:刘成军;蔡海峰;刘殿臣;刘延青;孙志国;李宁;张娟;张扬;戴浩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组(24例)和B-SGB组(24例),均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天;治疗后第4和8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结果 两组患者经阻滞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疼痛程度缓解,第4周时VAS评分分别为(2.68±1.33)分(US-SGB组)和(3.31±1.27)分(B-SGB组),第8周时为(1.32±0.85)和(2.09±1.02)分,US-SGB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SGB组(4周:t=2.251,P=0.038;8周:t=1.971,P=0.029).结论 于超声引导下和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疼痛均有效;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