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一例

    作者:戴科芳

    患者 女性,60岁.主因突发头痛3h,于2011年7月27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3h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以枕部明显,发作时无恶心、呕吐及听力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余,平日不规律口服卡托普利,血压控制不详;无糖尿病病史.入院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应答准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略抵抗.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脑桥小脑角可疑略高密度影,考虑蛛网膜下隙出血.CT血管造影显示,左侧椎动脉末端发出一支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可见一囊状动脉瘤(图1),考虑为左侧小脑前下动脉末端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后第3天行脑血管造影,前循环未见明显异常,双侧椎动脉管壁光滑,以左侧为优势侧,左侧椎动脉上部发出一异常血管,连至基底动脉发出小脑前下动脉处,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可见一囊性动脉瘤(图2).明确诊断后于入院第5天经乙状窦后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出院时遗留左侧听力下降.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现状

    作者:范一木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少见,以中青年好发,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0.50% ~ 1%[1].因其发病形式复杂多样,故临床表现各异,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病死率[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目前仍是神经病学和神经介入领域的难治性疾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故对各种临床治疗方法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笔者仅对其中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缪中荣;马宁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病残和病死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给患者身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各类问题亦日趋严重[2].如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合理而规范的治疗,一直是相关领域医务工作者萦绕于心的命题.近10余年来,迅猛发展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由于能够显著地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残和病死率而备受瞩目.

  • 从神经介入医师视角剖析SAMMPRIS研究:对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评价

    作者:姜卫剑

    支架植入和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SAMMPRIS)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NINDS)资助、50所医疗中心参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验证其主要假设: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伴复发性脑卒中高危特征[狭窄程度≥70%、近1个月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事件]患者而言,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强化治疗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药物强化治疗,换言之,除了药物强化治疗产生的作用外,支架成形术将提供额外的正效益.该研究为全球首项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随机对照试验,计划按1:1比例纳入764例患者.

  •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评价

    作者:徐锋;宋冬雷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目的是消除颅内出血风险,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治疗方法包括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本文主要讨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各种治疗方法,评价其优劣,以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治愈率并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欣;马宁;刘恋;缪中荣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双手活动不利行走不稳声音嘶哑

    作者:乔晓会;乔雷;彭斌;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9岁.主因双手活动不利4年、行走不稳3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2年9月14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双手活动不利,表现为手颤抖、不能持物,持筷或切菜时动作笨拙,不能顺利夹中或切中目标,但书写能力无明显改变.3年前出现行走不稳,行走时躯体晃动,并向一侧倾倒,不能走直线.上述症状呈缓慢加重,2年前于外院行血常规、肝功能试验,各项指标均于正常值范围,但血清铜蓝蛋白降低,为167 mg/L(220 ~ 580 mg/L);头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明确诊断和治疗.1年前逐渐出现声音嘶哑伴语速减慢、语音延长,但不伴饮水呛咳或吞咽困难.家属诉其"反应有些缓慢",如看电视、看书时对他人的呼唤反应迟钝.否认病程中伴肢体麻木、无力,复视、视物模糊及听力异常等症状;否认口眼干燥、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关节肿痛、雷诺现象等.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与治疗入院.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可,否认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但家属诉其睡眠中可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大小便正常;发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范一木;李旭东;王世波;贾强;冯涛

    研究背景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 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 ~ 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作者:尹龙;黄楹;魏铭;梁伟伦;孙宏声;王淑媛

    研究背景 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 (0.53 ~ 1.33)、体宽/高度为1.12 ±0.37(0.55 ~ 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 ~ 2.96);瘤颈直径≥4 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大径≤3 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 Onyx结合微弹簧圈经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作者:吴春富;梁建广;冷冰

    研究背景 采取单纯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姑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在栓塞血管巢近端供血动脉后,可出现新的供血动脉并可能改变静脉引流途径,从而增加颅内出血风险.闭塞引流静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经静脉途径闭塞引流静脉成功率较高,本研究尝试经静脉入路注射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1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4例),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瘘口完全闭塞者11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者1例.随访3个月至3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11例、明显缓解者1例.结论 应用液体栓塞剂Onvx结合微弹簧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 颈动脉扭曲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利军;王大明;刘加春;陆军;祁鹏;姜学丽;彭海静

    研究背景 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 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策略

    作者:杨华堂;李广友

    回顾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2例)和动脉瘤夹闭术(15例)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动脉瘤夹闭术组、病残率低于动脉瘤夹闭术组.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早期处理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及安全性高之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 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曹向宇;李宝民;李生;王君;马玉栋;刘新峰;梁永平;葛爱莉;张阿兰

    研究背景 通过综合分析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术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困难或失败原因,并寻找可预测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困难的临床指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118例接受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患者(窦狭窄伴颅内高压87例、窦狭窄致搏动性耳鸣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及静脉窦直径对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的影响.结果 共115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3例因支架植入困难而导致手术失败.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为连接乙状窦和颈内静脉的过渡结构,侧位脑血管造影呈典型“N”形结构,支架植入成功者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之和为(120.11±30.32)°、失败者为(86.37±10.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0,P=0.001);静脉窦直径分别为(5.10±1.12)和(5.11±0.3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0,P=0.352).结论 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侧位脑血管造影呈“N”形结构,若静脉窦两转折夹角过小易导致支架植入困难,但静脉窦直径不影响支架的植入.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临床研究

    作者:王磊波;赵晓静;罗卫娟;刘恋;马宁;缪中荣

    研究背景 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11月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率<20%,椎动脉呈顺向血流,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完全消失,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出现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术后10天至6个月时,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压力导丝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世波;李旭东;贾强;韩静;冯涛;范一木

    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临界性病变尚缺乏相应的治疗标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需要更加直观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压力导丝用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能性,以及压力阶差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适应证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5-10月施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共32例,分别于手术前后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CT灌注成像及术中支架植入前后颈动脉血管内压力阶差变化,评价颅内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3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或接近闭塞,狭窄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84~ 718 cm/s;术中全脑血管造影狭窄率达50% ~70%者7例、>70% ~ 90%者16例、>90%者9例,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符合率约为84.38% (27/32).术中颈动脉压力阶差获取率为100%,术前压力阶差为10~92 mm H g、平均(41.45 ±25.50) mm Hg,术后为0~ 15 mm Hg、平均(3.44±3.47)mm Hg.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颅内血供代偿良好者4例、不良者28例.结论 压力导丝可以安全有效的获得颈动脉狭窄两端的压力阶差,对于缺乏颅内代偿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在一定范围内其颈动脉压力阶差亦随之增加.因此对于压力阶差较低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 破裂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恺明;佟小光

    研究背景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破裂出血后果严重.本文回顾分析12例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3个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治疗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动脉瘤,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总病例数的0.19%(12/6467),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形态以囊状居多(10个),梭形少见(3个);分别位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即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3个)、内听道前段(3个,均位于小脑前下动脉第一分叉部)、内听道段(3个)和内听道后段(4个);动脉瘤直径平均为3.90 mm.其中3例(4个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2例)、孤立术(1例)],其余9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栓塞术2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3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1例)、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1例)和双眼对侧视野缺损(1例);平均随访36.41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3分1例、4分2例、5分9例,均达良好标准.结论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外科手术治疗者需综合评价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适应证,从而选择佳治疗方法.

  • 青年颅内动脉瘤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王宏;马全锋;王焕宇;薛凯

    研究背景 目前针对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16 ~ 29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共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其中年龄16~29岁的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约占同期总病例数的1.93%(41/2119).影像学检查共发现42个动脉瘤,前循环35个、后循环7个,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高,约为30.95%(13/42);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各占14.29%(6/42);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76% (2/42).位于Willis环分叉部及近侧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共34个占80.95%、动脉周围支上者8个占19.05%,其中直径≤5 mm者45.24% (19/42)、6~10 mm者30.95% (13/42)、11 ~ 24 mm者7.14%(3/42)、≥25 mm者16.67%(7/42).结论 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交通动脉是青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以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近,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 64层螺旋CT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刘庆国;郭兴;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

    研究背景 目前尚无研究显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价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以64层、64排、CT、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隙)出血等词组作为检索词,检索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辅助手工检索,收集以3D-DSA为金标准的关于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中英文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和Meta-disc Version 1.4统计软件,对所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临床试验,经Meta分析显示,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 (95%CI:0.950 ~0.980)和91%(95%CI:0.860 ~ 0.950),诊断优势比为269.640(95%CI:137.250~ 529.720),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93.结论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诊断方法.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尚有待设计严谨且样本量更大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评价.

  •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影像学分类探讨

    作者:汪阳;刘健;杨新健

    研究背景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 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和类型Ⅱ(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型再被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其中Ⅰ a和Ⅱ a类动脉瘤主要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Ⅰ b和Ⅱ b类型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结果 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分类,其中Ⅰ a类动脉瘤45个占31.69% (45/142),Ⅰ b类动脉瘤11个占7.75% (11/142);Ⅱ a类动脉瘤78个占54.93% (78/142),Ⅱ b类动脉瘤8个占5.63%(8/142).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分类复杂多样,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