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중국현대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6731
  • 国内刊号: 12-13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182
  • 曾用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只达石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窦春阳;范学文;吴若芬;朱海清;陈桂生;孔繁元

    目的 探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以小鼠抗人单克隆上皮膜抗原(EMA)标记脑膜癌细胞及对照组脑脊液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脑膜癌细胞扫描图像并定量检测上皮膜抗原相对荧光强度.结果 上皮膜抗原主要表达于脑膜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着红色荧光,相对荧光强度为(44.84±13.05),与对照组(3.98±1.5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4,P=0.00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上皮膜抗原的检测阳性率为90%(18/20),高于常规MGG染色法[60%(12/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10).结论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脑脊液细胞上皮膜抗原表达变化,可为脑膜癌病的诊断、组织来源提供实验室依据.

  • 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钱海蓉;孟宇宏;王巍;卢德宏;朴月善;戚晓昆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伴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女性患者,35岁.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但不伴发热、癫癎发作.病程进展过程中相继出现阵发性四肢抽动、右侧下肢无力、小便失禁、多食、体质量增加、停经、体温波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有(哑)唑等抗炎药物治疗无效,随着颅内压逐渐升高,脑疝形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仅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脑电图提示右侧前额颞区慢波.MRI呈以右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为主的大片长T1、长T2信号,并不均匀疏松团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并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学检查呈现大片状坏死,脑组织及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大量格子细胞渗出,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六胺银和PAS染色阳性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及炎性假瘤等疾病.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病理学检查仅能提示特殊感染,治疗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进行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经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 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及MRI特征

    作者:胡珏;周俊杰;陈德强;李爱美

    目的 总结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以及MRI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和MRI结果.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26.30±8.30)岁,男女之比约为2∶1;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以发热伴头痛或咳嗽,下肢乏力、麻木及大小便障碍(6例)为主,亦可继发于抗结核治疗结束后6个月至1年;症状与体征不对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不典型.MRI表现为脊髓中央纵行“串珠”状、“腊肠”样、梭形或细长条形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空洞内及空洞壁无强化;病变部位蛛网膜下隙变窄且伴脊膜强化;脊髓空洞呈多房性,可累及颈髓(5例)、胸髓(8例)、腰髓(6例)或颈胸腰髓同时受累(4例).病情轻重程度与空洞直径和长度不平行.结论 脊髓空洞症可为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早期或迟发性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不典型,空洞以胸髓受累常见,具多房性、多节段特点,病情轻重程度与影像学改变可不平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行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 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CT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兴文;陈赞;许平;吴浩;菅凤增

    目的 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 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3%);V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 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 磁共振成像及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性研究

    作者:何俊瑛;张楠;李玉静;邹月丽;李美杰;谷聚贤;张环环

    目的 探讨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异常程度和发病时间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189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资料,分析MRI正常或异常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结果 189例患者中96例(50.79%)呈现MRI异常影像、129例(68.2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MRI异常患者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率为72.92%( 70/96),与MRI正常患者(63.44%,59/9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疾病早期MRI改变晚于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但二者对提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作者:秦秀燕;徐竹;陈映;尚涛;熊洁

    目的 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 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 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1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28).结论 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 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四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作者:钱敏;关鸿志;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

    目的 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 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玲;常明;吕晓民;王玉芝;初凤娜;李伟;林会香;王丹;崔俐

    目的 探讨脑脊液甲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21例)、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28例)和正常对照者(32例)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4.46 pg/ml[ (2.20~ 10.55) pg/ml]和34.86 ng/L[ (25.62~241.71) ng/L],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1.18±0.49) pg/ml、( 12.00±3.37) ng/L]和正常对照组[(1.05±0.47) pg/ml、(14.58±3.46)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5.695,P=0.000;H=31.560,P=0.000).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6,P=0.226;t=0.060,P=0.9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ESAT-6水平与干扰素-γ水平呈正相关(rs=1.000,P=0.000).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和正常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脑膜炎的诊断,且两项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 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作者:贾国勇;王翠兰;李怡;吴伟;韩恩吉

    患者 男性,41岁.主因头痛1年,双侧下肢乏力、行走不稳20d,于2009年6月22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持续胀痛,以后枕部及顶部更为显著,无明显周期性,时有加重而影响日常生活,站立位诱发,无其他明显加重或减轻症状的因素.发作时不伴恶心、呕吐,无畏光、畏声及视物变形等症状与体征.经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头痛症状无改善,入院前 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下肢无力并多次摔倒,无昼夜变化现象;并逐渐出现言语笨拙、音调低平,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站立及行 走时需家人搀扶.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无异常,体质量无明显减轻.5年前曾有头痛、肢体乏力史,当时诊断为“脑梗死”,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后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

  • 进一步提升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作者:赵钢;粟秀初

    众所周知,凡由致病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带有传染属性的疾病,仅为感染性疾病中的一部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系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分别或同时遭受不同生物病原体入侵,导致相应神经组织受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具体表现为脑膜和(或)脊膜炎、脑和(或)脊髓炎,以及神经根、神经丛和(或)神经干炎等不同临床类型,可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多种已知或未知的生物病原体所引起,仍为当今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疾病之一.由于新型病原体的不断出现,今后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感染性病种.由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突发性、复杂性、难治性和高危性,常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较多困难,特别是那些暂时尚不能明确诊断和(或)病因不清的重症患者,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有时还需多学科、多专业紧密协作和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特提出以下建议,谨供参考.

  • 关于边缘性脑炎

    作者:王得新

    一段时间以来,边缘性脑炎(LE)受到国内业界同仁的关注.2009年,国内报告1例畸胎瘤发生边缘性脑炎的病例,但遗憾的是,未能进行相关抗体检测[1].此后遇到相同病例,由于在体液标本中检测到相关抗体即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使得诊断更为明确.此外,由于及时切除了肿瘤并进行了相关治疗,患者完全康复,重新回到学习岗位[2].几乎同期,同地区的另一家医院也收治了1例情况完全相同的患者,却由于没有得到手术科室医师的认同,贻误了手术时机,未能挽回患者年轻的生命.由此看来,除神经科医师需要不间断地学习外,相关专业的医师对于跨学科的所谓“边缘性”疾病的认识也需要知识更新.

  • 影响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推广的若干因素

    作者:粟秀初

    1962年,由原南京医学院侯熙德教授首先引进的新型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方法[1],在粟氏FMMU-5微型(1981年)和孔氏FCS两用型(1993年)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相继研制成功的国产化沉淀器的支持下[2-4],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认为该项检查设备简便、易行、投资少、见效快,各级医疗单位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均可开展;除有利于患者及时就近就医外,在提高医疗水平、减少不必要的临床误诊和漏诊、降低医疗费用及缓和医患紧张关系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2-9].由于各地医疗单位的具体主、客观原因不同,此项新兴临床检查方法在国内的开展尚不尽如人意,至今未能引起大多数(尤其是临床检验科室)同道应有的重视和兴趣,不少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和大多数省市三级甲等医院至今仍在继续沿用50多年前红细胞计数器的传统旧方法进行CSFC检查,导致临床误诊或漏诊的案例时有所闻[10],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虑.新技术开展不力可能与下述原因密切相关,现陈述如下,谨供讨论.

  • 应重视脑膜弥漫性病变的神经病理学研究

    作者:卢德宏;朴月善;阮清源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诸如高分辨力CT、MRI、PE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及PET-CT等新型检查技术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些高分辨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将以往肉眼看不到的病变清晰地展现在临床医师面前,而使得放射科和临床医师在得到某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后无所适从.

  • IgG4相关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倪海春;朴月善;卢德宏;马晓丽

    目的 探讨IgG4相关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IgG4表达阳性的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55岁.以癫痫发作起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左侧肢体抽搐.MRI增强扫描显示局部硬脑膜增厚,并呈线样或结节样强化.大体标本观察硬脑膜明显增厚,质地坚硬;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硬脑膜异常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伴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量淋巴细胞表达IgG,部分表达IgG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有效.结论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硬脑膜纤维性炎性病变,部分患者可能是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谱中的一员.

  • 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娟;鲁昌立;张尚福

    目的 探讨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12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肌肉疼痛和发热.MRI检查显示左侧额颞叶脑膜及顶枕叶、右侧顶叶呈低密度影,左侧小脑半球结节样低密度影.胸部及脊柱CT检查胸骨柄及其体部上段“虫蚀”样骨质破坏,前方软组织肿胀;L2椎体局灶性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稍肿胀.右侧顶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胸壁肿物活检术及胸壁窦道切除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右侧顶叶穿刺组织呈边界较清的增生结节,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泡沫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组成,伴淋巴细胞、少量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胸壁肿物、胸骨及软组织则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炎性反应为主,伴极少数多核巨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见右侧顶叶、胸壁及胸骨大量抗酸杆菌生长.结论 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结核病组织学形态不典型,有时以化脓性炎性改变为主.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仍应考虑结核病的可能并及时行抗酸染色,以免漏诊和误诊.

  • 体位性头痛

    作者:周立新;袁晶;王建明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主因体位性头痛1月余,于2011年4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体位性头痛,表现为下蹲或平卧后站起时头痛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呈后枕部胀痛,发作1~2次/d,每次持续约数分钟,伴鼻塞,无流涕、咳嗽,无发热、盗汗,无视物模糊,无肢体麻木、乏力,无恶心、呕吐.发病以来,症状无明显加重,自认为“感冒”未在意.入院前1周,自觉头痛症状加重,以前额部和后枕部疼痛为主,每次站立位时均头痛明显,平卧位时缓解,伴耳鸣但无听力减退.头部活动受限,低头时颈部僵硬感,不敢低头,自觉恶心但未呕吐.入院前1d头痛加重,伴恶心且呕吐胃内容物1次,呈非喷射性,遂于2011年4月20日至我院急诊.体格检查:颈项强直,颏胸距2横指,Brudzinski征、Kernig征阴性,余无阳性体征.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右侧侧裂池线样高密度影,右侧侧脑室稍变窄.临床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待查.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饮食、睡眠尚可.

  • 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何俊瑛;李美杰;张楠;张环环;谷聚贤;邹月丽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TB)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亦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为常见的类型,常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器官结核.结核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结核疫情严重,是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2位,而且我国结核耐药情况十分突出,耐药率高达46%[1].由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关键.目前,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集中于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磊;王得新;王佳伟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是由JC病毒(JCV)感染少突胶质细胞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1958年,美国麻省总医院Astrom等[1]撰文总结了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1例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尸体解剖所见,指出其特殊的脑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白质内存在许多大小不等的脱髓鞘病灶,且小病灶有融合成大病灶的趋势.当时,推测这种融合趋势是疾病进展的表现,故将其命名为“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1971年,Padgett等[2]从1例霍奇金淋巴瘤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取该患者姓名——John Cunningham的首字母,命名为JC病毒.20世纪80年代之前,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较为罕见,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亦称艾滋病)的流行,该病报道的病例数陡然增加了50倍.尽管1996年源于法国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之病死率,且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发病率与其他艾滋病继发机会感染亦有所下降,但仍有约14%的艾滋病患者死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目前,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主要累及免疫抑制或接受免疫调节治疗的人群,其中绝大多数为艾滋病患者,约占79%,其次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者(13%)、器官移植者(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更易受累[4].

  • 朊蛋白病研究进展

    作者:乔杉杉;李继梅

    朊蛋白病(PrD)又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由朊蛋白(PrP)感染引起的人类和动物罕见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肌阵挛,可伴有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症状.据人类朊蛋白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散发性(85% ~ 90%)、遗传性(10%~15%)及获得性(<1%);其中散发性和获得性患者一般病程<1年.动物朊蛋白病包括羊瘙痒病(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BSE)等;人类朊蛋白病则有Creutzfeldt- Jakob病(CJD)、Kuru病、Gerstmann -Strausler- Sheinker病(GSS)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等[2-3].

    关键词: 朊病毒病 综述文献
  • 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郭芳;王得新

    目前,在有效的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药物中,除膦甲酸(fosarnet)和西多福韦(cidofovir)外,其他所有抗病毒药物均为核苷类似物.其中阿昔洛韦(acyclovir)、泛昔洛韦(famciclovir)和伐昔洛韦(valaciclovir)均为适用于大多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一线抗病毒药物,而西多福韦、膦甲酸、更昔洛韦(ganciclovir)、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等二线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对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也有效,尤其是治疗抗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病毒分离株.本文对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进行全面综述.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措施的临床证据评价

    作者:胡佳;司洋;李娟;刘凌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以为循证制定佳治疗方案.方法 以脑炎、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病毒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词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和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获取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病例观察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临床对照试验2篇、病例观察研究3篇;其中9篇被评为高质量文献(3篇Jadad量表评分为4分、5篇评分为5分、1篇评分为7分),2篇为低质量文献(评分为3分).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抗病毒药物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选治疗方法.(2)若病情不能缓解,应在充分评价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弊后考虑激素类药物治疗.(3)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4)外科手术治疗不作为推荐治疗方法,唯有在颅内压过高的情况下方考虑施行手术减压.结论 借助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可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佳临床证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