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

中国误诊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중국오진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647
  • 国内刊号: 11-451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wzxzz.periodicals.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经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实验室检测前的标本误差浅析

    作者:杨卓娅;李红红

    临床检验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临床诊断、抢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要得到一份准确、真实的检验分析结果,就必须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它由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三部分组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高质量检验报告的前提,即送检标本应真实反映病情,完全符合分析要求。不规范的标本采集、贮存和运送,往往是导致实验报告误差的原因之一,并且这类误差是实验分析中无法控制的。下面我们就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导致误差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1 对象和方法 我院1993~1999年遇到的实验数据与临床诊断不符或存在一定的差异,亦或同一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前后2次送检标本的实验数据出现较大波动157例。本组男92例,女65例,年龄18~80岁。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崔新明;李青;毕宝林;吴星

    一氧化氮(NO)是一种自由基,主要通过大量的化学反应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近几年研究发现NO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既有毒性又有保护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NO和OX-LDL浓度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缺血性脑血管病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平均年龄61.64岁。所有患者均经脑CT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脑梗塞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36例(85.71%)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选择健康对照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46岁。经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者。1.2 方法所有受试者均空腹12h以上,于早晨6:00~9:00采肝静脉血1~2 ml,立即加入备有抗氧化及抗凝的试管中,摇匀,分离血浆,-30℃冰箱保存2个月内测定OX-LDL。另取肘静脉自凝血3 ml,分离血清,-30℃冰箱保存2个月内测定NO。

  •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及预后观察

    作者:杨淑兰;许桂菊;赵晓春

    本文总结分析了1990-01~2000-05收治的60岁以上的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并讨论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 102例老年DCM患者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60~88岁,平均60岁±2.25岁。临床诊断符合以下标准:①体检、X线和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增大;②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晕厥或栓塞并发症之一以上;③心尖部有收缩期杂音,且变化较大,常伴有第3和第4心音及奔马律;④ECG有多样易变的心律失常,原发性ST-T异常及非梗塞性Q波等;⑤能排除其他心脏病和特异性心肌病。其中①和③必备。本组102例患者均有多次心电图记录,大部分患者作了24h的心电监测,据此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级56例,Ⅲ级38例,Ⅳ级8例。

  • 下唇与舌尖腹部粘液腺囊肿术后复发情况分析

    作者:王元琴;吕俊邦

    下唇与舌尖腹部分布着许多小粘液腺,是粘液腺囊肿的好发部位,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问题是术后复发情况怎样呢?复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佳治疗方法是什么?尚未见这方面研究报告。作者对54例上唇粘液腺囊肿和32例舌尖腹部粘液腺囊肿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做了观察和研究,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随访资料完整的54例下唇粘液腺囊肿患者中男32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45∶1,平均年龄21.4岁。32例舌尖腹部粘液腺囊肿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1,平均年龄20.3岁。 对下唇和舌尖腹部粘液腺囊肿均采取切除术,术者1例采用梭形切口,长度视囊肿体积而定,平均1~1.5 cm,深至肌层,将囊肿及切口内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摘除创面内暴露出的小腺体,间断缝合,观察和记录两条切开线累及小腺体的个数(个/cm2)、大小(mm3)、出血多少(ml)及手术时间(min),1wk复诊并拆线,半月和1个月各复诊1次。

  • 5岁以下法鲁氏四联症32例治疗体会

    作者:赵霞

    自1993年以来,我们对32例5岁以下法鲁氏四联症实行一期根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2.8岁±1.9岁,体重8~16 kg,平均12 kg±1.5 kg;术前均有典型TOF表现,23例有紫绀,6例有缺氧发作史,均经UCG确立诊断,主动脉根部直径13~24 mm,肺动脉直径7~13 mm,全组主动脉和肺动脉直径之比平均2.0∶1。合并PDA2例,左上腔静脉1例,房间隔缺损1例。术前Hb90~220 g/L。 全组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全部采用正中切口,鼻温27~30℃,阻断时间42~87min,经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充分切除漏斗部肥厚肌束及增厚心内膜,修补室缺均采用连续加间断缝合修补法,需跨环补片者经肺动脉瓣两瓣交界处切开至左右肺动脉分叉部,全部流出道补片及跨环补片均采用单纯自体心包片呈梯形状,宽度1.3~3.0 cm,以相应探条作估测,达到体重(Kg)所需标准或大致与主动脉直径相应,用5/0 Prolene做连续缝合。本组跨环补片12例,合并畸形同时处理。

  • 7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永慧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本文依据我院有关资料,对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病因进行分析,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我院1992-06~2000-06住院分娩总数1360例,其中产后出血74例,发生率为5.44%。1.2 诊断标准及出血量计算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根据全国统一标准[1],胎儿娩出后2h内用弯盘收集出血量,2~24h内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按1.05 g相当于1 ml血液的标准[2]推算出纸垫上的血液量,两者相加即为产后出血量。少500 ml,多2100 ml,平均1020 ml。

  • GRAVES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探讨

    作者:牛丽君;郜玉珍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是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各种疾病中均有变化,本文皆观察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SIL-2R的血清中含量变化以探讨其在GRAVES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或门诊GRAVES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71岁,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所确定。1.2 方法采集血样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5个月时空腹采血。TGAB、TMAB、T3、T4等用RIA(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药盒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TSH、FT3、FT4均采用RIA测定,药盒采用于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SIL-2R采用ELISA(夹心法测定),药盒采用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学免疫室。

  • CA的免疫组化、组织病理、PCR与临床的比较研究

    作者:潘敬年;段志武;刘子木

    近10a余CA在美国发病数增加了5倍[1],世界卫生组织目前估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生殖器疣患者达3000万例[2],更由于该病亚临床感染尤甚,且潜伏期长者可达1a以上,临床治疗复发率在25%~50%之间,临床上需与之鉴别的疾病有1~2种之多,且HPV(人类乳头瘤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因此,在临床工作如何快速、准确、有效的确诊患者就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关于CA诊断中的临床与实验室两大方面共计4种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在1994-01~1999-05共研究患者以临床标准初步诊断计有:1组:CA175例;2组:可疑CA8例;3组:非CA243例(见表1)。1.2 方法患者在就诊当时除记录以临床标准所做初步诊断外,同时进行免疫组化、组织病理、PCR三项实验室检查。1.2.1 免疫组化采用Dako公司出品(Dakopap kit system K 521)的抗乳头瘤病毒试剂,PAP法染色。PBS代替抗PV试剂做对照组1组,试剂盒中的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

  • 卵巢癌患者SF和CA-125血清学指标测定的价值

    作者:邬玉芬

    目前,对于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标志物,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卵巢癌的阳性诊断率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为此,我们对卵巢癌患者、良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女性进行了SF与CA-125血清学指标测定,并与之进行比较与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正常人60例均系体检健康女性。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9.3岁。卵巢良性肿瘤组60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42.5岁。卵巢癌患者组90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6.1岁。均经临床B超和病理证实。1.2 方法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测。试剂采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提供的SF RIA试剂盒和CA-125 IRMA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测定仪器为西安262厂生产的FJ2008型γ免疫计数器,结果计算方法:对照组例数=正常组例数+良性卵巢肿瘤组例数。阳性判断标准以大于正常对照组±s为阳性标准。

  • 多重酸碱失衡对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希平;贾翠兰;李娜

    本文通过对191例老年肝硬化患者酸碱失衡资料的分析,探讨多重酸碱失衡对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43例,女48例。年龄60~78岁,平均68.7岁±8.6岁,乙肝肝硬化167例,丙肝肝硬化21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Child-Pugh分级均为C级。1.2 方法取股动脉血2 ml用美国产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参数,同时取静脉血2 ml用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电解质。用酸碱失衡预计公式,阴离子隙(AG),潜在HCO3-,判断酸碱失衡的类型,AG正常值为8~16 mmol/L,AG>18 mmol/L定为代谢性酸中毒,潜在HCO3-=实测HCO3-+AG>预计HCO3-判断为代谢性碱中毒。1.3 统计学方法对各类型酸碱失衡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比较用χ2检验。

  • 微波快速石蜡切片诊断卵巢肿瘤206例分析

    作者:赵信喜

    快速切片,对病理科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是很棘手的问题。时间要求短,诊断正确率要求高,往往因切片质量不好造成病理医师诊断困难,冰冻切片是快速切片的有效方法,但切片机价格昂贵,所制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差异性又较大,诊断较困难,所以我们基层医院进行了微波快速切片代替冰冻切片,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收集我院1992-10~1997-07共206例卵巢肿瘤微波快速病检资料,复核全部切片,并按以下标准分类,将所有诊断结果分别归入确诊、未能确诊和误诊3类,确诊是微波快速石蜡切片与常规切片诊断良恶性一致,未能确诊是指不能诊断良恶性者,误诊是两者诊断良恶性不符者[1]。

  • 女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鉴别诊断

    作者:谢雪英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由病毒所引起的性病当首推尖锐湿疣,而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临床诊治工作中,女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有时容易发生混淆,从而造成误诊误治,带来一些医疗和社会问题,这应当引起妇科及皮肤性病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自2000-06~2001-01我们选择了31例女阴尖锐湿疣与33例假性湿疣患者,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就两者的鉴别诊断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女阴尖锐湿疣患者31例,年龄16~57岁,病程1~14个月,均有性交史;女阴假性湿疣患者33例,年龄19~33岁,病程2~27个月,有性交史者26例,否认性交史者7例。1.2 诊断记录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色泽、质地等特征;然后用棉签蘸取适量5%醋酸溶液于病变处,2~5min后观察记录所见情况;后取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

  • 肿瘤患者血液中自由基检测及意义

    作者:杜民;许勇臣;包广宇

    自由基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很热门的研究领域,自由基的产生和消除存在着动态平衡,它可以参与ATP及前列腺素的合成、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也能引发机体组织损伤如衰老、癌症、组织再灌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随着自由基检测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探讨自由基引发的各种病理现象,推动医学从分子水平向电子水平发展,逐渐形成以量子论为基础的氧自由基病理学[2]。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0例经胃镜检查临床确诊为胃癌的本院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5~55岁,病程2~3a。1.2 分组分3组,1组是初诊胃癌患者13例;2组是手术后恢复期患者15例;3组是晚期复发患者12例;4组为正常对照组(45~55岁,本院工作人员,男10例,女10例)。1.3 方法①仪器:日本产JES-FE型电子自旋共振流谱仪(ESR);②血液样品制备:用直径1.0 mm长50 mm的玻璃管采患者耳血,采后玻璃管迅速放入液氮容器中冷冻。集中放在液氮罐中(15min),移入潜振腔中检测;③检测:中心磁声3300×104特斯拉±500×104特斯拉(T),调制磁场100KHz,6.3×104特斯拉(T),放大倍数为1.6×1000,微波功率10mr,扫描4min,应答时间0.1s,检测温度-(150±5)℃,g值计算公式:g=(H/H-△H)×g1,g1为1.981。已知锰标(MnO2)的g值。

  • 缺血及再灌注性室颤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作者:刘东亮;吴玲;张彦周;阎西艴

    心室颤动(室颤,vf)为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严重的心律失常,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所致的心肌组织电生理改变不均匀或电生理恢复不均匀有关。缺血心肌去甲肾上腺素(NE)不均匀增加,可导致心律失常[1]。具有抑制钠通道的药物减少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被认为与抑制心肌NE释放有关[2]。关于缺血性室颤心脏心肌NE释放,目前罕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1 材料和方法 雄性豚鼠,重300~400 g,用戊巴比妥钠腹腔内麻醉后,迅速开胸,经下腔静脉注入肝素500 u后,快速取出心脏,按经典的Langendorff方法,经升主动脉逆行插入灌注管,使其置于主动脉瓣上方,以利于冠脉灌注[3]。灌注液为改良Krebs-Henselert液[KH液(mmol/L:NaCL125,NaHCO316.9,Na2HPO40.2,KCL4.0,CaCL21.85,MgCL21.0,C6H12O611,EDTA0.027)]。于灌注前20min及灌注时将充以95%O2及与5%的CO2混合气体,使平衡灌注的KH液充分达氧饱和,pH维持在7.30~7.40,保持灌注温度37.0~37.5℃,灌注速度为6ml/min。平衡灌注20min,然后停止灌注20min再恢复灌注,收集复灌第1分钟内的心脏流出液。在收集的心脏的流出液中,加入EDTA(终浓度10 mmol/L)混匀后,快速置于冰水中降温,贮于-70℃冰箱。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心脏流出液中NE的含量。标准样品处理时,以峰高(mm)对NE量(ng)作线性回归得:W(ng)=0.0927+0.53H(mm),r=0.9959,NE低检测限1.5 pmol,心脏流出液NE量由此回归曲线算得。分别在左室心尖及主动脉根部置两电极,监测心电改变[4]。以停止灌注20min内出现的室颤为缺血时室颤,其后恢复灌注5min内出现的室颤为再灌注室颤。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比较均值差异性。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肿瘤溶解综合征3例分析

    作者:黄月仙;黄学英;李亮英;张爱平

    肿瘤溶解综合征(Tumer Lysis Syndrome.TLS)是指大量肿瘤细胞在药物作用下(化疗)、放疗或自发产生的细胞迅速死亡、溶解、释放其核内和胞浆内代谢产物进入血液所致的一系列严重代谢紊乱和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其主要特征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有时伴有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严重的肿瘤溶解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甚至死亡。TLS近年报道相继增多,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现将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3)化疗后并发肿瘤溶解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 男,11岁。主因间断发热1个月、乏力1wk入院。查体:精神欠佳,中度贫血貌,左颌下可触及4~5枚黄豆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无触痛,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右肋下,剑下3~4 cm,脾左肋下3.0 cm,质中,缘钝。化验血WBC18×109/L,Hb103×109/L,PLT33×109/L,Ret0.4%。骨髓像:BM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统百分比增高占83.6%,其中原幼淋巴细胞占81.6%,细胞形态特点为L3,符合ALL-L3型。骨髓免疫分型:原始细胞占78.02%,其免疫表型:CD1077.39%,CD1995.46%,CD2096.24%,CD1295.59%,CD3898.94%,Smlg阳性率14.53%,结论: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临床高危。入院后予VPLD方案化疗,VCR1.5 mg/m2,Pred40 mg/m2,L-AST7000 U/m2(因出现TLS,1wk后始用),DNR25 mg/m2,同时水化(3000 ml/m2)、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化疗第2天,患儿出现腹痛,全腹压痛,轻反跳痛,呕吐2次,呈非喷射状,量少,大便含粘液,同时尿少,排尿困难,有尿中断现象,无泡沫和肉眼血尿,尿沉淀后见白色结晶,以外科会诊急性腹膜炎不除外,胃肠减压后仅抽出10 ml白色胃内容物,化验尿RBC30~40/HP,化疗前血UA503.00μmol/L,化疗后迅速上升,高达1353.00μmol/L,UREA48.3μmol/L,Ca2+1.05mmol/L,P6.27mmol/L,K+6.98mmol/L,CREA402.30μmol/L,血气分析:PH7.30,BE-12mmol/L,诊断:肿瘤溶解综合征并ARF,继补液、利尿、纠正酸中毒,口服别嘌呤醇、补钙、静脉滴注胰岛素,5d后腹痛消失,排尿通畅,尿量正常,复查血生化正常,尿常规正常,镜检阴性。

  • 重型颅脑损伤并高血糖救治68例分析

    作者:张田旺;冯东侠;周新民;马元品;陈锦清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血糖患者的病情往往复杂、危重,诊治难度大,临床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ICU病房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血糖增高患者68例,救治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血糖增高患者均在抢救过程中行空腹血糖测定时发现。男32例,女36例。年龄40~8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2例,摔跌打及其他伤26例。伤后到急诊室时间30min~24h。住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示骨折及硬脑膜外血肿均已发生单侧小脑幕裂孔疝21例,硬脑膜下血肿8例,广泛性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39例。GCS6~8分,68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并积极治疗合并伤。所有病例开颅术后检测空腹血糖升高达14~29 mmol/L,20例控制不良,其中2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治疗与结果:在ICU严密监护下,除脱水止血等综合治疗外,依据血糖值应用相应剂量普通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血糖控制良好后胰岛素减量,病情逐渐稳定后改为口服降糖药物维持血糖在6~8 mmol/L。结果:18例恢复工作,28例生活自理,28例生活需他人帮助,10例死亡(其中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梗塞7例分析

    作者:李进京;李进宇;朴松鹤;王奕

    小儿头部外伤后引起基底节区腔隙梗塞的报道并不多见,我院1991-07~1999-12,共收治本病7例,出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13岁,坠落伤4例,车祸伤2例,打击伤1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意识情况:4例一过性昏迷,1例浅昏迷,2例意识朦胧。其中轻偏瘫6例,单瘫1例,面瘫1例,癫痫发作1例。腰穿3例结果:1例血性脑脊液,余属正常。头颅摄片2例见线形骨折。伤后3 d内作首次CT检查者7例,其中6例发现了梗塞病灶,余1例在伤后9 d复查CT,亦发现梗塞灶。全组病例于伤后4 wk复查CT,结果呈模糊效应者4例,3例梗塞灶明显缩小,其中大部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仅1例病侧肌力Ⅱ~Ⅳ级。梗塞位于左基底节区4例,右侧3例。梗塞直径为5~14 mm,呈低密度表现。本组7例住院治疗,包括甘露醇,胞二磷胆碱,地塞米松等静脉滴注,脑复康,尼莫地平、谷维素、维生素E丸等口服。结果6例于1个月内恢复健康,未残留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仅1例至伤后3个月肢体偏瘫才恢复正常。

  •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8例分析

    作者:李立平

    1998-04~1999-08我院急诊科成功地抢救心脏骤停患者8例,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34~51岁,平均41.5岁。本组既往无冠心病史5例,偶有胸闷病史3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3例,自突然倒地至送到急诊室时间分别为6、7、8和14min。发生在急诊室5例。心脏骤停前患者多自述胸闷不适继而很快意识丧失、抽搐、面色紫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浅慢—停止,心电图示室颤6例,窦停2例。确定为心脏停搏后,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继而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吸氧,建立液路、体外直流电250~350瓦秒除颤,及其他药物。本组自主心跳分别在5~15min内恢复。长1例在48min后恢复自主心跳,自主呼吸在38h后恢复,意识在76h后恢复。全部病例均康复出院,其中4例能从事正常工作而无任何不良反应。2 讨论2.1 早期认为心搏停止6min将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本组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14min送达医院,行正规心脑肺复苏,经48min抢救自主心跳恢复,76h意识恢复,后康复出院,并可从事正常工作。表明对心跳停止>6min的患者不可轻易放弃抢救。

  • 中药透入配合手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12例分析

    作者:王小蓉;扈诗建;卢海燕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1991~1999年运用中药透入配合手法治疗该病1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2例,女40例;年龄小17岁,大54岁,平均29岁。病程短20d,长15a,平均11个月。体力劳动者78例,脑力劳动者34例。发病部位:单侧84例,双侧28例。本组病例均有腰部酸困疼痛、转侧困难,不能久坐,少数病例伴臀腿部疼痛,行走困难。第3腰椎横突部均有明显压痛,并可触及一硬节或条索状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9例,加强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显示椎体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42例,腰椎生理弧度变直25例,余无异。 治疗方法:中药透入:取生南星60 g,山豆根、生草乌、生川乌、生半夏、细辛、赤芍、穿山甲、黄芪各15 g,鸡血藤、川芎、木瓜各10 g,以45%的酒精2500 ml浸泡1个月后备用。取与患部大小相适应的纱布块(厚4~6层)用药液浸透后,放置患部,再取同样大小的纱布若干块围其四周,打开红外线灯进行照射,1次/d,每次1h。

  • 急性海洛因中毒50例分析

    作者:崔羽

    吸毒在我国有逐年增多趋势,海洛因是目前流行的主要毒品。急性海洛因中毒尤其是重度中毒死亡率高。我科1998-01~1999-12共收治急性海洛因中毒50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8例,女2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均为静脉注射。吸毒时间1~12a,其中有6例反复中毒2~4次。职业:无业游民、个体。本组均呈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口唇、甲床紫绀、四肢湿冷,四肢静脉可见多处注射疤痕。47例针尖瞳孔,呼吸高度抑制,其中6例呼吸停止,余者呼吸极弱5~9次/min,急性肺水肿5例,3例心跳停止,血压下降者42例,高血压者3例。瞳孔散大3例,1例心跳呼吸停止,2例呼吸浅促,其中1例伴有哮喘持续状态。 治疗方法:①面罩吸氧,呼吸、心跳均停止者行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呼吸机人工呼吸等复苏术。②静脉注射纳络酮:首剂0.4~0.8 mg,然后根据患者昏迷程度、呼吸抑制情况及给药后的反应,可间隔5~10min重复给予同剂量,直到呼吸及意识恢复。同时使用呼吸兴奋剂。低血压者使用升压药。③综合性治疗:哮喘者使用地塞米松和氨茶碱。急性肺水肿者可立即用速尿、西地兰。抗休克、防治脑水肿、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本组病例41例在0.5h内神志转清,紫绀消失,呼吸改善,血压恢复正常,自动离院。5例急性肺水肿者平均10h左右症状消失,3例呼吸、心跳停止,1例哮喘持续状态者死亡。

  • 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电图深倒T波21例分析

    作者:吕田;柯若仪

    近年来因胸部闷痛、心前区不适加之心电图T波明显倒置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而收治于心血管病房的患者,并于住院期间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完全正常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终诊断分为高血压心脏病及肥厚型心肌病20例及1例夹层动脉瘤。1 临床资料 高血压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6~66岁,平均58岁。高血压病史1~30 a,平均12.75 a,均无糖尿病病史。出现胸痛症状8 d~10 a不等,表现为心前区闷痛、不适感、针刺感、无放散痛,持续时间多长达数小时,发作与劳累无明确关系者7例,有关者5例,均无晕厥史。体格检查3例心尖部可闻及Ⅱ/Ⅵ收缩期吹风样杂音,9例无杂音。心电图均可见Ⅰ、aVL、V5、V6导联T波倒置,其中9例V3、V4导联T亦倒置,4例Ⅱ导联T波倒置。大倒T波深度为5~10 mm8例,大于10 mm4例。9例心电图表现为高血压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组8例,其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例,心尖部肥厚1例,余5例为对称性肥厚。全组均为男性,年龄18~68岁,平均41.3岁。有晕厥史3例,其中1例有家族史,诊断为家族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出现胸痛2~22 a,主要表现为持续数小时不缓解的闷痛、隐痛,无放散,除2例梗阻性心肌病外均与劳累无关。体格检查2例梗阻性心肌病于胸痛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Ⅵ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外,2例L3、4肋间可闻及Ⅱ/Ⅵ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无病理性杂音。5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为Ⅰ、Ⅱ、Ⅲ、aVL、aVF、V3~V6 T波倒置,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为Ⅰ、Ⅱ、aVL、aVF、V2~V6 T波倒置,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为Ⅰ、aVL,V3~V6T波倒置。大倒置T波深度均大于10 mm。心电图均表现为左室肥厚。心脏彩超除1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外均提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12~24 mm)。左室造影EF正常。

  •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手术操作过程和术后治疗306例分析

    作者:刘齐贵;张勋;王文忠;黄德富;熊德顺;戚恩荣;王传达;杨树才;张步振;王跃力;姚建忠;窦坤;周庆余

    前列腺增生症的外科治疗包括[1]前列腺电切、前列腺电气化、前列腺消融术、前列腺的YAG激光、钬激光[2,3]切除、开放手术等,但目前,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医院,开展较为普遍的方法仍属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由于做这种手术操作不精,忽略一个小细节将导致误伤,术中、术后大出血,并发斜疝、尿失禁、排尿困难、阳萎、逆行射精、膀胱结石、肾积水、肾功能受损,术后引流不畅、漏尿、膀胱不自主收缩、伤口疤痕愈合等等。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费用,2次手术造成患者精神和肉体的创伤,应引起重视。1 临床资料 1985~2000年统计耻骨上经膀胱入路前列腺摘除术患者306例,术后发生斜疝者5例,切开膀胱前耻骨后大出血者4例,膀胱体、颈两侧结扎前列腺血管发生大出血者5例。发生贯穿前列腺包膜至前列腺实质者2例。耻骨后间隙化脓性感染者3例。结扎膀胱前壁浆肌层静脉或缝合浆肌层至术后发生膀胱前壁顶部钟乳石者1例,膀胱前壁切开过长,至膀胱颈切开而发生漏尿3例,切开前列腺下唇未切开前列腺包膜,损伤膀胱,致广泛渗血直达直肠前壁3例,术后双侧输尿管开口狭窄致双肾积水8例,术后输尿管开口靠近尿道内口处2例,阳萎9例,逆行射精4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8例,术后气囊尿管破裂3例,牵拉尿管力量超过0.5~1kg 5例,术后气囊尿管血块堵塞48例,术后由于膀胱持续性阵挛发生引流管持续性不通畅2例,而间断性阵挛致引流管间断性不畅通26例,术中、术后使用肾上腺素盐水冲洗膀胱,术中、术后作为治疗出血者69例,术后使用1%明矾冲洗膀胱作为止血者21例,拔除造瘘管而发生暂时性漏尿者且造瘘口疤痕愈合者116例,术后发生尿失禁[4]者5例,排尿困难者8例,2次手术11例。

  • 先天性小肠禁锢症7例分析

    作者:陈占峰;陈为杰

    先天性小肠禁锢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常因对其缺乏认识,术前不能确诊。本院自1984~1997年收治7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在14~46岁,平均年龄33岁。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者5例,反复发作腹痛病史4例,腹部隐痛不适、厌食者2例,腹部包块3例,无症状者1例,全腹压痛、反跳痛4例,压痛5例,肠鸣音亢进3例,腹部移动性浊音者2例。腹透示肠胀气,有液平者5例,结肠胀气2例。消化道造影见小肠包裹成边界清楚的团块1例。B超示肠梗阻2例,腹部包块1例,其内可见肠管。血WBC>10×109/L3例。术前确诊1例,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3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腹腔肿瘤1例。1.2 手术治疗 1例行包膜切除,5例松解被禁锢肠管,并行肠排列术,1例因其他手术时发现未行处理。术中见2例大网膜缺如,胃大弯以下为一层坚韧的灰白纤维膜覆盖,全部小肠为纤维膜包裹,膜厚度约2 mm,压之海绵感,腹腔两侧可见升结肠,乙状结肠。大网膜短小5例,4例部分小肠被包裹,1例纤维膜包裹全部小肠及右半结肠。

  • 桡管综合征误诊为网球肘12例分析

    作者:马晓春;赵永庆

    桡管综合征,又称为旋后肌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肘外侧疼痛,故常与网球肘混淆,影响治疗效果。笔者遇误诊为网球肘的桡管综合征12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27~52岁,所有病例均在院内外按网球肘封闭2~5次,疗效不明显。其中封闭2次者3例,3次者6例,4次以上者3例。本院治疗3例,院外治疗9例。笔者查体时患者均述肘外侧疼痛,并能指出以往封闭部位(肱骨外上髁),检查发现桡骨头颈部位均有明显压痛点,部分病例肱骨外上髁处亦有轻压痛。在桡骨头颈处封闭2~3次全部治愈。2 讨论2.1 椎管的应用解剖 Roles和Maudsley(1972年)把桡神经在肘部的毗邻称之为桡管,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0cm处由后向前穿过外侧肌间隔,在肱桡肌与肱二头肌、肱肌之间走行,并绕过桡骨头掌侧,通过Frohse弓进入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桡管的外侧壁为肱桡肌,桡侧腕长短伸肌在其远端的前外侧面;其内侧壁由肱二头肌和肱肌组成;后壁有肱骨掌侧下1/3外侧面、肱桡关节囊及深层的肱骨小头、桡骨头颈及环状韧带等;前壁是上臂深筋膜、前臂外侧皮神经、肘正中静脉及肘外侧静脉。桡管的下端是骨间背侧神经进入旋后肌处,桡神经在此管内分支支配肱桡肌、肱肌及桡侧腔长伸肌,一般在肱桡关节上下各3 cm范围内分成桡浅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桡神经深支)。桡浅神经在旋后肌表面下行,骨间背侧神经穿出旋后肌分为两大组:一组支配浅层的肌肉如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及小指固有伸肌;另一组支配深部肌肉如拇长展肌、拇长短伸肌和示指固有伸肌。

  • 甲状腺癌误诊再手术23例分析

    作者:梁朝辉

    我院自1989-01~1999-06收治甲状腺癌78例,术前术中误诊为甲状腺良性疾病23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癌又行再次扩大切除术。现对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20例。年龄小18岁,大61岁,平均36岁。病程2个月~8a,右侧11例,左侧10例,峡部2例。甲状腺肿块直径1~8 cm,多数在4 cm以下。术前诊断为甲状腺腺瘤16例,甲状腺腺瘤囊性变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首次手术方式:甲状腺腺瘤切除4例,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12例,腺叶局切2例,腺叶及峡部切除5例。病理诊断:乳头状腺癌16例,滤泡状腺癌5例,未分化癌2例。再手术方式:腺叶并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17例,腺叶并峡部切除加改良根治术4例,腺叶并峡部切除2例。

  • 女性扁平湿疣误诊为尖锐湿疣14例分析

    作者:江陵

    扁平湿疣是一种二期梅毒疹,好发于肛门周围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传染性强。临床上常常易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部位的尖锐湿疣相混,易致误诊。现将我院妇产科门诊近年来遇到的14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19~35岁,平均24.5岁。已婚5例,未婚8例,离婚1例。病程1~4个月。1.2 传播途径本组病例中9例有不洁性生活史,5例为配偶传染。5例已婚患者动员其配偶检查,4例配偶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被动乳胶凝集试验(TPPA)呈阳性,1例配偶诊断为梅毒已治疗。2例有可疑的一期梅毒硬下疳病史,其余均否认硬下疳史。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误诊20例分析

    作者:徐生花;陈安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误诊误治,现将我市两家医院儿科近5a来收治的20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9例,年龄小38日龄,大100日龄。发病至来院时间>24h 9例,>48h11例,所有患者均未用过维生素K,全部单纯母乳喂养。其中长期腹泻5例,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4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18例,前囟饱满,紧张16例。烦躁、哭闹6例,呕吐10例,惊厥16例。发热13例,嗜睡8例,昏迷4例。双瞳孔不等大4例,呼吸不规则3例。皮肤针刺部位出血不止8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泻6例。全部患者均有贫血,其中≤50 g/L 6例,≤70 g/L 7例,≤90 g/L7例。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例,1例腰穿CSF可见皱缩RBC。所有病例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出血时间正常,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108~274×109/L)。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多发性脑出血4例,左侧大脑半球出血3例,右侧顶部及脑梗塞混合出血6例。本组均在乡镇医院误诊。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8例,支气管肺炎3例,消化道出血5例,溶血性贫血3例,肠套叠1例,全部患者均用过抗生素,诊为肠套叠者给予灌肠。确诊后均采取积极措施,包括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 mg,1次/d,连用5~7d,同时输新鲜血1~3次,每次10~15ml/kg及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在1~3d内出血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治愈16例。死亡1例,随访结果智力落后3例。

  • 静滴706代血浆致顽固性眼睑水肿32例分析

    作者:于宗明;梅玲;曲荣广;吴伟利;续运勤

    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作为一种血浆代用品,一直被临床广泛应用。在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方面,具有肯定作用。但多次应用后可导致顽固性双眼睑水肿。现将诊治的32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61.34岁。病程6~42个月,平均18.28个月。其中,脑梗塞27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26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3例,脑出血1例。应用706代血浆次数(静滴500ml为1次):20次者2例,21~30次者8例,31~40次者19例,40次以上者3例,平均34.88次。

  • 纵隔型肺癌误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15例分析

    作者:吴进忠;赵鲁豫

    纵隔型肺癌临床上多以纵隔肿块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为其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较少见,与纵隔恶性淋巴瘤表现相似,易误诊[1]。我院1994~1998年收治82例纵隔型肺癌,其中15例经病理证实误诊,误诊率18.3%,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21~75岁,平均52.4岁。消瘦、乏力5例,头痛、视觉障碍8例,呼吸急促5例,胸闷、胸痛8例,声音嘶哑及干咳各3例,颜面淤血12例,上肢水肿7例,胸部静脉迂曲怒张15例,霍纳征5例,纵隔浊音界增宽15例,上颈深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3例。 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余均<12×109/L,N<0.80,痰液培养致病菌阳性2例,15例痰涂片查瘤细胞及结核杆菌阴性;全组骨髓象检查均正常;10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外压狭窄,活检及刷检均未查见瘤细胞。15例全部行X线检查均显示纵隔肿瘤,5例合并肺不张,3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胸部CT检查10例,4例不强化,6例轻度强化,MRI检查7例,考虑纵隔恶性淋巴瘤。本组误诊时间14d~3个月,1~2个月者9例(占60%)。15例患者均误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给予试验性化疗1~2疗程无效。行颈深淋巴结穿刺活检3例,行模拟机定位下肿瘤穿刺活检12例,病理提示鳞状细胞癌10例,小细胞肺癌4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首诊误诊32例分析

    作者:陈爱珍;谢仁华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败血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上升趋势,在败血症中名列前位[1]。其病情险恶、临床表现复杂,缺乏早期特异性快速诊断检测方法,容易误诊,而且该症病死率高。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准确,尽早合理使用抗生素。为探索对该症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临床思路,现将我院近8a来收治的首诊误诊的32例金葡菌败血症作一回顾性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为1992-01~2000-09在我院住院后确诊为金葡菌败血症而首诊误诊的病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小3月龄,大74岁,<15岁者5例,15~59岁25例,>60岁2例,死亡13例。病程短1.5d,长22d。

  • 儿童副鼻窦炎误诊12例分析

    作者:徐淳艺

    副鼻窦炎在儿科病例中表现常不典型,易被误诊,我院儿科在1998-06~1999-12间共收住误诊病例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在4~13岁之间。误诊时间:短3d,长7d,平均5d。均有头痛、头晕,起病前1wk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其中伴发热5例,T38℃左右,伴恶心、呕吐3例,嗜睡3例。辅助检查:EEG检查均有异常,其中轻度3例,中度7例,重度2例;CSF检查2例,WBC5~10×109/L,蛋白阴性,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血常规WBC5.9~14.1×109/L之间,N比例在0.52~0.85之间。本组均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给予青霉素、能量、脑活素等治疗,头痛明显或伴呕吐者加用20%甘露醇,治疗3~7d后未见明显疗效,经五官科会诊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为副鼻窦炎,经综合治疗5~7d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 鼻窦炎/诊断 误诊
  • 长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97例分析

    作者:王红旗

    我院自1990~2000年共收治长骨干骨折1232例,其中在我院及外院转入的内固定失败病例97例,占7.8%,本文就97例失败病例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发生于院内33例,外院转入64例。男72例,女25例,年龄8~70岁,平均41岁。肱骨11例,尺桡骨5例,股骨39例,胫腓骨42例。粉碎性骨折62例,横断骨折15例,斜形骨折11例,多发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32例,闭合性骨折65例。内固定失败时间短12 d,长190 d,平均47 d。

  • 原发性肝癌伴胆总管癌栓误诊5例分析

    作者:张嘉越;陈燕

    原发性肝癌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较常见,但侵入胆管形成胆总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较少见,临床上诊断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李荫山[1]报告10例,术前全部误诊。1990~1997年我们共收治了8例,术前误诊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7~63岁,平均5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d~14个月。黄疸4例,上腹胀痛3例,其中2例伴腹痛、发冷发热,上腹触及肿块2例,胆囊肿大1例。AFP>300ng/L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阳性,有黄疸的4例血清总胆红素68.2~302.8μmol/L,直接胆红素59.3~287.6μmol/L,尿胆红素(~),尿胆原阴性。无黄疸的1例血清总胆红素为16.6μmol/L。本组3例术前行ERCP及5例术中取病检。栓塞物外观似棕褐色的腐肉。主要由肝癌细胞、坏死组织及红细胞组成。误诊为肝门部肝癌1例,胆管癌1例,肝癌伴肛门部淋巴结转移1例,误诊为胆石症2例。误诊率为62.5%(5/8)。

  • 狂犬病误诊7例分析

    作者:吴玉林

    狂犬病早期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笔者遇见7例误诊病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5~62岁,被狗咬伤4例,杀狗时手指破损2例,无犬类动物咬伤史,但喜欢与犬玩1例,下肢伤4例,上肢伤2例。临床表现:肢体麻木奇痒2例,发热、心慌、胸闷2例,头痛、呕吐、抽搐1例,兴奋、烦躁、惊恐、流涎1例,吞咽困难1例。经水、风、光试验阳性5例。6例按正确方法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仅2例,其余均未作伤口处理注射疫苗。被误诊为心肌炎2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贲门失驰症、急性脊髓炎各1例。

  • 排尿性晕厥误诊15例分析

    作者:宾子如;王淑春;钱海民

    排尿性晕厥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晕厥,往往造成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显得十分必要。现将我们1994-02~1999-12收集排尿性晕厥误诊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小18岁,大58岁,其中20~40岁12例,占80%。根据晕厥发作的特定状态而确诊。1.2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均于夜间(11例)或清晨(4例)起床站立小便时突发意识丧失而倒地,持续约1~2min自行苏醒。其中5例伴发抽搐,3例有明显头面部外伤。首次发病1例,反复发作14例,多者达10余次。既往病史:颈椎病、高血压伴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各1例。1.3 辅助检查本组脑电图检查3例轻度异常(θ波增多);12例心电图检查3例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左前分支阻滞伴T波异常、室性早搏各1例);8例脑血流图检查3例异常(2例呈低血容量型,1例高血容量型);5例经颅多普勒检查2例异常(高阻波形伴流速减慢和单纯流速减慢各1例);5例空腹血糖检查2例升高;3例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病2例,2例脑CT检查示脑萎缩1例。1.4 误诊情况误诊为直立性低血压晕厥7例,癫痫4例,轻型颅脑损伤2例,低血糖晕厥1例,短暂时脑缺血发作1例,误诊时间8d~5a。

  • 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误诊21例分析

    作者:王云琴;马顺天

    眩晕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根据其病史、伴随症状、体征及适当的辅助检查,大部分能确诊。但有时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接诊医生未足够重视等原因,造成误诊的病例也不少。我们统计了本院近5a以各种眩晕性疾病收治住院的患者,发现误诊不少,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院自1996-01~2000-12间以各种眩晕性疾病收治住院的患者236例,首发症状为眩晕,多次住院者不作重复统计,并规定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不符合者为误诊病例。发现其中有21例脑卒中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眩晕性疾病,男13例,女8例,年龄37~89岁,平均58岁,他们的出院诊断分别是不同类型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本组误诊患者占本组住院患者(236例)的8.90%。21例误诊为眩晕性疾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见表1。

  • V形针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失败24例分析

    作者:郑茂斌;周国骏

    笔者从1992~1998年共收治V形针内固定股骨骨折失败24例,经三点加压手法及手术矫形纠误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对V形针内固定失败资料及分析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从V形针内固定施术到就治时间短则1wk,长则7wk,小年龄12岁,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38岁。就诊原因:断端暴裂2例,针打入膝关节1例,断端旋转1例,针断1例,针脱出于皮下致髋关节活动障碍1例,年龄偏小用V形针1例,余17例为针弯骨折畸形生长。 矫形方法:5例30岁以下患者使用氯胺酮全麻,另19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7例弯针患者先用三点加压手法矫形治疗成功13例,余4例施以手术拔除换髓针2例,钢板内固定及取髂骨植骨2例。此外,骨断端暴裂2例,1例予以拔针扩大髓腔后更换髓针,另1例切开复位折片应用尼龙粗线捆扎固定;打入膝关节1例予以退针,经扩大髓腔后再更换粗短V形针内固定,骨折段旋转1例予以拔针后切开钢板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断针1例予以近端拔出,远端开窗取出,更换新髓针重新打入;针尾过长位于皮下影响髋关节活动1例,经髓腔扩大后更换髓针内固定;12岁儿童1例拔出髓针更换钢板内固定。全部病例术后均采用前后石膏托外固定加强。治疗结果:本组24例平均随访4a(1~6a)。骨折愈合快75d,长109d,平均85d。24例均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无并发症发生。

  • 新生儿高钙血症误诊8例分析

    作者:锡霞

    我院自1995~2000年以来收治8例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继发体重不增、喂养困难、易激惹、多尿和惊厥患儿,可有心动过缓,Q-T间期缩短和高血压,也常伴有脱水、嗜睡和肌张力低下,体检无其他异常的患儿,曾误诊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病变,经多次检查相关指标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28日龄,其中4例表现为喂养困难,易激惹,多尿和惊厥。2例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脱水及少尿。2例为小于胎龄儿并有鼻梁低平、唇前突的特殊面部特征。肾脏B超3例,1例提示肾功能受损。查血总钙和离子钙6例增高或轻度增高,2例正常,碱性磷酸酶3例增高明显,肌酐1例增高;查总PTH,25(OH)维生素D及1,25(OH)2维生素D 4例增高,尿钙/肌酐比值1例异常,除以上检查仍有2例无法确诊,后查PTHrP、维生素A、长骨X线片及父母血钙和尿钙均得以确定,其中1例高血钙症时血总PTH高,给予紧急行甲状腺切除术以控制血钙水平,得以救治。

  • 胰腺癌误诊29例分析

    作者:尉迟敏;唐学洵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30a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常造成误诊。当临床确诊时,约85%的患者由于肿瘤局部浸润或已有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作者将1991-02以来收治的29例误诊胰腺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8例,年龄42~83岁,平均54岁。发病至确诊时间3~7个月,均经B超、CT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腹胀、乏力。其中伴中上腹隐痛不适22例,低热14例,腰背酸胀9例,巩膜黄染8例,消瘦3例,血糖升高3例,中腹部肿块2例。误诊的判定标准:①将上述症状作胃肠道、胆道呈其他疾病治疗达2个月以上而未考虑本病者;②发现腹部包块伴消瘦2wk以上而未能确诊者;③经1次B超、CT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11例,黄疸型肝炎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7例,糖尿病3例,腰肌劳损1例。

  • 嵌顿性股疝误诊15例分析

    作者:丁战伟

    我院普外科自1990~2000年 10a来共收治入院前被误诊的嵌顿性股疝15例,入院后经手术治疗确诊。现将误诊特点及原因作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2~81岁,平均61岁,误诊为肠梗阻9例,胃炎3例,脂肪瘤3例,误诊时间1d~1a不等。术后确诊为右侧嵌顿性股疝11例,左侧嵌顿性股疝4例。误诊为肠梗阻的9例患者,误诊时间1~7d,平均3d。症状均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痛,入院追问病史,发病前有诱因的8例,其中活动中发病5例;感冒咳嗽时发病3例。检查一侧腹股沟明显包块5例,3例未见明显包块,但体检腹股沟韧带下方可扪及小包块,1例下腹壁及会阴部明显水肿,部分皮肤发暗、花斑征,有异味,皮下穿刺抽出褐色粪臭样渗液,4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疝内容物为部分小肠,其中肠管壁疝3例,未坏死;小肠嵌顿坏死伴广泛下腹壁筋膜层感染坏死1例,行肠切除吻合术及下腹壁切开清创引流术,术后病情恶化并出现肠瘘,自动出院。此4例均于盆腔内作股环修补术,余5例行股疝松解修补术,疝内容物均为小肠,未坏死,8例术后痊愈出院。

    关键词: 股疝/诊断 误诊
  • 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10例分析

    作者:张颖;王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超过子宫腔范围的外在性生长。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异位的子宫内膜大多发生于盆腔,尤以卵巢常见,其他部位如宫骶韧带、宫颈、阴道、直肠、膀胱、侧切口等均可发病[1],因症状不典型或罕见则极易误诊。现将我院5a中所见10例罕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病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从1995-01~1999-12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93例,其中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发病率10.75%。患者年龄从27~46岁,平均39.1岁。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5个月~10a,平均5a。10例中子宫全切1例,剖宫产4例,侧切2例。其中有子宫肌瘤全切术后发生阴道断端的内膜异位症1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2例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大腿内侧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内异症1例及侧切口内异症2例,脐窝内异症1例,还有1例为阔韧带内异症。1.2 临床表现患者共同表现为与月经有关的症状。子宫全切术后患者于术后3个月起隔3~4个月有月经来潮共7a,近3个月每月1次阴道流血,检查阴道断端多个紫兰结节伴触痛,病理证实为内异结节。经后缓解,或经期痛胀,经后好转。包块逐年增大。术中见切口内多个紫兰结节伴陈旧血液。侧切后内异灶已浸入肛门括约肌。宫颈内异症病例反复阴道分泌物增多,脓性有臭味,有接触性出血,1例以阴道大流血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宫颈肿大,紫兰结节、包块,阔韧带内异症患者近5个月不规则流血,术中发现为卵巢巧囊包裹于阔韧带所致。肠道内异症患者经期腹泻和腹痛,经后好转,周期性发作。

  • 术前中叶肺结核误诊6例分析

    作者:杨瑞光;姜春浩;方浩;隋春波;费立新

    我们协作组自1970-06~1999-12共行肺结核手术2925例,在此期间因中叶病灶行手术治疗49例,其中术前中叶肺结核误诊者6例,误诊率分别是同期肺结核手术治疗的0.21%,是同期中叶病灶手术治疗的12.25%。两者误诊相差59.73倍,因此,有必要对中叶肺结核的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醒同道重视。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35~64岁,平均46岁。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胸痛、咯血或痰中带血,1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病程2~9个月,平均4个月。入院时胸部正、侧位片表现为中叶不张3例,中叶偏心空洞伴不张1例,中叶球形病灶2例。4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叶支气管变形或狭窄3例,局部管壁见结节状赘生物2例。中叶支气管内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1例。纤支镜病理检查:粘膜非典型增生2例,典型增生1例,慢性炎性组织1例。4例痰及纤支镜刷检抗酸杆菌均阴性。6例在院外全部误诊为肺癌,入院后继续误诊时间<7d 3例,8~13d 2例,>14d 1例,术前诊断中心型肺癌3例,周围型肺癌2例,慢性肺化脓症1例。手术方式:中叶切除4例,双叶切除2例,术中发现中叶病灶周围有散在大小不等结节4例,散在小病灶且跨叶者1例,1例周围无结节灶。3例中叶支气管周围的江流区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 cm,切开标本确定结核者4例,并给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未引起任何并发症。标本未能确定结核者2例,拔胸管后胸水多,发热,需反复胸穿抽液治疗,待术后5d病理结果回报再行抗结核治疗,其中1例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经再次手术治愈。本组病例近期无死亡,术后抗结核治疗9个月,均长期生存。

    关键词: 结核 肺/诊断 误诊
  • 孢子丝菌病误诊11例分析

    作者:吴剑波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真菌性皮肤感染。临床上常表现为无痛性的结节、脓肿及溃疡,偶可侵犯内脏。此病常易误诊,现笔者所遇到的11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8~34岁。10例居住农村,1例居住市效区,病程3个月~1.5a。11例皮损均发生于暴露部位。淋巴管型8例,固定型3例。淋巴管型均发生于四肢,皮损为紫红色或暗红色结节、脓肿及溃疡,结痂破溃流稀薄脓液,按淋巴管呈现串珠样线状排列,淋巴管增粗索状感,无压痛,淋巴结不大。固定型2例发生于面部,1例发生于前臂,表现为暗红色小斑块、结节,表面破溃结痂,周围小丘疹卫星状排列。本组4例有外伤史,占36.3%,3例为田间劳动时损伤皮肤,1例体育运动时擦伤皮肤。所有病例均取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申克孢子丝菌生长而确定诊断。10%碘化钾治疗,口服至皮疹消退后半个月,全部治愈。本组多数被多次误诊,被误诊为慢性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肉芽肿、疖肿等,1例面部皮疹误诊为皮肤结核,雷米封、链霉素等抗痨治疗1个月余无效。误诊病例全部使用了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行脓肿切开排脓。部分患者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误诊15例分析

    作者:姜红;罗刚;殷慧玲

    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亢进症(hyperdynamic-β-adrenergic circulatory syndrome)简称β元症,是心脏交感神经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刺激敏感,产生交感神经活动增加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患儿常常出现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易激等症状,伴有心电图轻微的ST-T改变或偶有心肌酶的一过性增高,极易误诊为其他心脏疾病。现将笔者1995-01~2000-09所见15例儿童β元症误诊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4,年龄6~14岁,其中10~12岁11例(73.3%)。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7例,2~6个月4例,1~2a 3例,3a 1例。1.2 临床表现 13例有胸闷、憋气、长出气、心悸;10例有头晕、乏力、烦躁、易激动;其他症状:偶尔有直立时晕倒(升旗仪式时)、恶心、多汗、易惊、多梦等。查体:一般状况良好,5例呈焦虑状。HR80~100次/min 12例,HR100~120次/min 3例。2例患儿心尖部可闻及Ⅱ级左右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另有2例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早搏)。1.3 辅助检查心肌酶曾有一过性增高者3/13例。15例心脏X线和/或超声检查均正常。检测T3、T4、TSH 4例正常,ASO、ESR 5例正常,血糖2例正常,运动实验4例正常,本组15例心电图均可见T波改变,主要在avF导联、TavF低平、平坦、双向、倒置等,同时有TⅡ、Ⅲ低平者9例,TV5低平者4例,2例伴有STⅡ、Ⅲ、avF、V5轻微下移,偶发室早搏2例。

  • 颅脑损伤漏诊无症状型颈椎损伤13例分析

    作者:赵清臣;马合肖;徐实现;郭长海

    颅脑损伤常合并颈椎损伤,对于无脊髓和神经根刺激症状的颈椎损伤,在抢救颅脑损伤时由于不允许系统检查或被主要病症所隐盖,就会造成漏诊。我院从1995~2000年共收治颅脑损伤134例,其中漏诊无症状型颈椎损伤13例,漏诊率9.7%,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10~45岁,平均26岁。病因:交通伤6例,建筑伤2例,高处坠落伤3例,矿业伤1例,其他伤1例。颅脑损伤类型:颅骨骨折者10例,其中单纯颅骨骨折者3例,硬膜外血肿者6例,硬膜下血肿者4例,脑挫裂伤者4例。治疗方法:行开颅手术者10例,保守治疗者3例。预后:13例中,生存者9例,死亡者4例。死亡原因颅脑损伤。1.2 颈椎损伤分型漏诊的无脊髓和神经根症状的颈椎损伤,根据X线片,我院将其分为5个类型。

  •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失误17例分析

    作者:管廷进;郭澄水;韩国华;郑良国

    我院自1992-07~1999-07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9例,其中有17例手术处理欠妥和失误,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10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4.5岁。手术方法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2例,半椎板切除4例,开窗式髓核摘除术11例。术中探查与术前诊断不符2例,其中探查阴性1例,髓内肿瘤1例。术中定位失误找错间隙4例,其中将L3~L4误认为L4~L52例,将L4~L5误认为L5~S11例,将L5~S1误认为L4~L51例,术中及时发现改探3例,1例术中定位失误而漏诊术后2wk再次手术。术中硬脊膜破裂5例,椎板咬骨钳夹误伤神经根1例,造成术后下肢麻木无力,足背伸力减弱。术中遗漏侧窝狭窄1例,术后患者症状无缓解,经CT复查证实后再手术治疗。术中髓核摘除不够彻底术后症状复发,CT扫描及MRI检查显示原部位髓核再突出5mm 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2例,非手术治疗0.5a后腰痛症状消失。

  • 孟氏骨折漏诊19例分析

    作者:范锡海;袁超;周嘉顺

    孟氏(Monteggia)骨折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后来许多学者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骨折都列入在内[1]。临床上误诊、漏诊和处理不当者较多,本文对我院1995-07~2000-07收治的19例院外漏诊的孟氏骨折探讨其损伤机制,漏诊原因及对策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5~25岁,平均11.5岁。受伤原因:跌伤17例,木棒打伤2例。本组肘关节及前臂均有明显肿胀、疼痛及压痛,不能活动肘关节和旋转前臂。转入我院前19例均诊断为尺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7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5例,7例未予特殊治疗。本组入院行X线摄片确诊后,3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1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5例行切开复位环状韧带重建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肘关节伸屈旋转功能恢复正常。

  • 抽动-秽语综合征误诊20例分析

    作者:姚秀俊;张爱萍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经常出现的、不自主的、重复发生的和快速的肌肉痉挛,有时由于胸腹和膈肌的收缩而发出咕哝声或其他嘈杂声,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咒骂声,典型病例较易诊断,但误诊者仍为数不少。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我们现将山东省立医院儿科近2a收治的抽动-秽语综合征20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2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1岁,病程1.4个月~5a不等,平均1.6a,其中以眨眼为起始症状者6例,以缩鼻为起始症状者5例,以清喉声为起始症状者3例,以腹肌抽动为起始症状者1例。20例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近年制定使用的CCMD-2R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患儿主要表现有摆头、耸肩、右上臂摆动,下肢摆动少见,出现秽语者仅2例,神经系统检查巴氏征(+)1例,13例行EEG检查,7例异常,24h尿儿茶酚胺测定8例,均为阴性,CT检查6例,均正常。

  • 糖尿病并发的颈椎病误诊为低血糖21例分析

    作者:曹辉

    糖尿病与颈椎病同为老年人的多发病,当两者同时合并存在时,可因颈椎病所致颈部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害而出现交感神经受刺激症,临床上出现类似低血糖的症状,而易导致误诊,现将我们经治的21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1997-06~2000-08间住院患者,男18例,女3例,年龄48~74岁,平均62.4岁±11.3岁,所有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2~18a,平均6.3a±3.4a。16例口服降糖药治疗,5例行胰岛素治疗。就诊时症状表现为反复突然发作的心跳加速、头晕、出汗、乏力、视物模糊、肌肉震颤、饥饿感等症状,发作时间可在清晨起床时,餐后、餐前及睡前。11例在症状发作时进食或饮糖水后可缓解,8例症状可自行缓解。1.2 实验室检查 21例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均行急诊血糖测定,血糖9.3~21.7 mmol/L,平均11.7 mmol/L±2.9 mmol/L(采用美国强生血糖仪,指尖毛细血管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9.0%~17.0%,平均(13.4±2.7)%(亲和层析法测定)。

  • 大肠癌误诊258例分析

    作者:刘歆农;徐永建;诸林海

    收集了我院1986-01~1999-12收治的720例大肠癌患者,其中258例在术前和在求治过程中,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达35.8%,现就误诊原因报道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258例大肠癌患者,年龄26~81岁,中位年龄60岁。从就医到确诊时间2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内196例,6~12个月62例。血便152例,粘液血便24例,贫血63例,消瘦67例,腹痛38例,其中位于右下腹18例,左下腹20例,腹胀12例,可触及包块68例。X线钡剂灌肠提示结肠占位52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并作活检,病理确诊者127例,直肠指检触及肿块后经直肠镜取活检证实者61例,另18例经剖腹探查确诊。病理和分期:高分化腺癌73例,中度分化癌78例,低分化癌49例,粘液腺癌38例,腺瘤癌变18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按照Dukes分期属A期15例,B期48例,C期143例,D期52例。结果:本组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20例,菌痢30例,内痔23例,急、慢性阑尾炎15例,肠梗阻26例,腹膜炎12例,下消化道出血23例,肠粘连6例,胆囊炎3例,治疗情况:本组多数已属中晚期,能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仅23例,姑息性切除85例,其余均为单纯造瘘或无法手术。

  • Ⅱ期梅毒误诊12例分析

    作者:林宝杏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我科近6a来较长时间被误诊的Ⅱ期梅毒患者,年龄19~58岁,其夫或男友有嫖娼史11例,卖淫者1例,从首诊到确诊时间为1~4个月,均在外院就诊3次以上。主要表现四肢关节疼痛被误诊为关节炎1例,双手掌脱屑性暗红色斑误诊为银屑病2例,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溃疡被误诊为宫颈糜烂2例,外阴扁平疣只给局部治疗1例,合并尖锐湿疣3次,淋病3例均多次按合并症治疗而忽视了梅毒的诊断。全部病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 我们选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d,连用15 d,同时治疗其他合并性病。随访6~9个月,所有的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反应10例阴性,2例仍弱阳性。2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临床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与体征且与相应的疾病及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如对本病认识不足易引起误诊。本组患者均为妇科门诊的女性患者,大部分患者为其性伴侣所传染,或未引起患者本人注意或即使疑有性病也不愿到正规医院就诊,因而造成较长时间的误诊。另外目前私人诊所的医生缺乏正规训练,再加上缺乏诊断性病的实验室条件也是造成误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梅毒虽然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也有其特殊性,如认真查问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疑有性病,应作有关性病的化验室检查,只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一般诊断不难。

  • 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50例分析

    作者:彭涌涛

    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临床发生率有渐见上升之趋势。由于进展缓慢,临床过程不很典型,医务人员对本病警惕不高,则易被误诊。现将我们收治的50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平均38岁±4.6岁。院外误诊41例,院内误诊9例,误诊时间短14d,长4a,平均17个月。本组误诊疾病达10种之多,以血液及胃肠道疾病多,共31例,占62%,见表1。 本组20例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21例接受透析治疗:腹膜透析18例,3例血液透析。透析后有6例接受肾移植。共有9例死亡:6例于入院后3d内死亡,其中有1例在转科过程中心脏骤停而亡。另外3例因不愿接受透析而自动出院短期内死亡。

  • 新生儿死亡52例分析

    作者:于静;赵欣萌;杨文红

    本文分析我院近7a中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找出相关因素,以便吸取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围产医学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而努力。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单胎头位妊娠,孕妇年龄20~30岁,平均25岁。初产妇50例,经产妇2例,妊娠周数36~42wk,其中妊娠合并症4例。1.2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1.3 新生儿死亡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比较见表2。

  • 首发症状非紫癜的过敏性紫癜误诊43例分析

    作者:单从娟;鲍红

    自1993-01~2000-10我院共收治过敏性紫癜548例,有102例首发症状非紫癜表现,其中43例被误诊,误诊率42.1%。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12岁,平均8岁。发病前1~3wk有上呼吸道感染史30例,诱因不详13例。腹痛30例,发热21例,恶心、呕吐12例,腹泻8例,关节痛、便血各6例,水肿、少尿、高血压各4例,肉眼血尿2例,抽风、昏迷1例,胸闷、周身不适2例。 辅助检查:Hb90~120g/L,WBC>10×109/L 14例,嗜酸性细胞增高20例,血沉增快12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抗ASO正常。尿蛋白(+~)2例,RBC(+~)各2例,颗粒管型1例。尿素氮增高4例,肌酐增高1例。心肌酶增高2例。ECG示频发室性早搏及QRS低电压各1例,腹部B超4例胆道蛔虫症,2例胆囊壁增厚。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误诊情况:误诊时间2~15d。误诊为急性阑尾炎8例,肠痉挛、肠套叠及风湿病各6例,胆道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肾炎各4例,胆系感染、心肌炎各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例。

  • 颅内占位性病变误诊眼科疾病13例分析

    作者:郑波;石一宁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颅内急患的一种,如果症状明显,外加CT等辅助检查,确诊并不困难。但往往眼部早期症状表现较为明显而其他症状出现较晚,故而被误诊为眼科疾病者多见。再加之CT检查的无目的性也是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1 临床资料 近10a眼科住院治疗患者确诊颅内占位性病变者13例,男4例,女9例,其中垂体部肿瘤8例,转移瘤1例,颅内其他部位肿瘤4例。初诊诊断视神经炎者2例,缺血性视盘病变者6例,视神经萎缩者2例,其他3例。

  • 过早复极综合征误诊34例分析

    作者:赵维勇;田志英

    过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并非少见,据文献报告[1],成人发生率1~2.5%,其心电图(ECG)改变主要为ST段持续性抬高,有时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等不易鉴别而误诊。本院自1995-01~2000-01误诊3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0~62岁,平均40岁±7.5岁,误诊为AMI 23例,心包炎8例,心肌炎3例。1.1 误诊为AMI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0~62岁,均有胸闷、胸痛,其中2例伴左上肢麻木,1例突出晕厥。ECG表现V1~V3导联ST段抬高V3~V5导联0.1~0.4mv 6例,V1~V5导联提高0.1~0.3mv 5例,V3~V5导联抬高0.1~0.3mv 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15mv 6例,Ⅰ、avL导联ST段抬高0.1~0.2mv 4例,均无AMI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其中5例溶栓治疗。均经动态观察ECG变化,心肌酶学检查,排除AMI,诊为ERS。1.2 误诊心包炎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5~50岁,5例有胸闷、乏力症状,3例有心前区胀痛,3例发热,ECG主要表现:Ⅱ、Ⅲ、avF、V1~V5导联ST段抬高0.1~0.3mv 6例,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0.2mv 2例,后经动态观察ECG变化,结合X线,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包炎,诊为ERS。

  •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误诊31例分析

    作者:杨坤兴;时开网

    我院从1965~2000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73例,入院时误诊31例,占42.3%,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7~74岁,平均54岁。其中腹胀30例,休克30例,突发性上腹痛27例,弥漫性腹膜炎27例,心慌、胸闷3例,昏迷1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11例。有肝炎病史6例。31例均行急诊手术。误诊为胆道感染8例,胃溃疡穿孔5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脾破裂各3例,阿米巴肝脓疡和急性胰腺炎2例,绞窄性肠梗阻和糖尿病昏迷各1例,妇科疾病(足月待产、左黄体破裂出血及右卵巢滤泡破裂出血、宫外孕)3例,冠心病、心肌梗塞3例。

  • 外伤性外耳道前壁骨折误诊为颅底骨折3例分析

    作者:许建峰;陈军

    自1988~1998年我们共收治外伤性外耳道前壁骨折患者5例(7耳),其中有3例来诊前误诊为颅底骨折,延误了治疗。因外伤性外耳道前壁骨折临床较少见,就诊时不做耳部检查,仅凭症状体征诊断易造成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其中单耳2例,双耳1例。来诊前均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颅底骨折,分别于伤后8、20和30d因耳聋、耳溢液来诊。3例均为头面部外伤所致,均有耳内出血、耳痛及听力下降病史。检查见下颌部皮肤均有挫伤或疤痕,耳道前壁后移使耳道狭窄,耳道内有血块,有肉芽生长伴有少量渗液或脓性分泌物。眼、鼻、鼻咽、咽喉部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颅脑CT或平片未见异常。治疗方法与结果:在局麻下刮除耳道内肉芽,去除破碎皮肤,取出破碎骨片,再用剥离器将外耳道前壁复位,清除耳道内分泌物及血块,检查见鼓膜无穿孔及疤痕,颜色正常,耳道内除耳道前壁外无伤口及疤痕,用油纱条填塞压迫10~15d后取出,2例(3耳)1次治愈,1例在复查中发现有少许肉芽生长,予以刮除。全部病例观察6~12个月,耳道无狭窄及变形。

  • Arnord-Chiari畸形误漏诊10例分析

    作者:曹红;于广海;孙秀兰

    Arnord-Chiari畸形(Arnord-Chiari Malformation,ACM)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随着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进步,使得这一少见疾病的误诊、漏诊能够被发现。本文对10例ACM的误诊、漏诊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经MRI检查证实诊断,男5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7.8岁。1.2 临床表现及误诊、漏诊情况①误诊1例,该患者具有球麻痹、共济失调及感觉障碍表现,误诊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按MS治疗无好转。②漏诊9例,其中2例具有轻微ACM表现,1例有颈枕疼痛,1例有轻微舌肌萎缩,临床检查及诊断时均忽略了前述表现,因同时合并其他疾患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ACM。其余7例均无ACM的相应表现,仅有同时并存在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梗阻性脑积水(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OSH)之表现,并因前述疾病进行辅助检查时意外发现ACM。

  • 老年人疑难发热误诊23例分析

    作者:王瑞;侯晋平;扬军;付力军

    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等多系统疾病,一旦出现发热,极易被上述的常见病所掩盖,又兼老年期疾病的不典型性,很容易被误诊。现将我院1997-03~1999-12间以发热收住院的23例老年患者的误诊原因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0例,女3例。年龄62~82岁,平均72.5岁。T37~38℃ 19例,超过38℃ 4例。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11例(47.8%),营养不良性贫血6例(26.1%),肠炎5例(21.7%),脑梗塞1例(4.3%)。 诊断标准:11例(47.8%)肿瘤患者符合下述诊断标准[1]:①经病理活检证实;②有影像学变化;③拥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具备②③可拟定诊断:具备①或同时具备②③可确诊。6例(26.1%)结核患者符合下列标准:①痰涂片找到结核菌;②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③有影像学变化。具备③可拟定诊断;具备①或②或同时具备②③可确诊。4例(17.4%)霉菌性肺炎患者经痰细菌培养结合胸片证实。1例(4.3%)骨髓纤维化患者经骨髓活检证实,1例(4.3%)病毒性脑炎患者诊断经脑脊液病毒学检查证实。

  •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误诊30例分析

    作者:田兰军;张金钟;王成菊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为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被忽略而造成误诊。我院1995~2000年误诊3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本组诱因大致可分为活动、安静、动静变换3种情况,活动起病8例,安静起病2例,动静变换20例。病程4h~1wk。头晕24例,头痛4例,眼花6例,心慌12例,胸闷10例,心前区疼痛5例,出汗20例,发冷6例。眼球震颤5例,平衡障碍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史16例。 本组均拍摄了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1例做了颈椎CT,6例做了颈椎MRI,除2例无明显异常外,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改变。30例患者中有27例做了TCD检查,19例发现椎-基底动脉痉挛。30例患者常规做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13例,左室高电压8例。本组入院时误诊为神经症8例,美尼尔氏综合征7例,冠心病6例,心律失常5例,低血糖4例。误诊时间短1d,长5d,平均2.8d。确诊后,全部患者均应用利多卡因、培他啶、西比灵等药物治疗,均治愈。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0例分析

    作者:周艳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起病可缓可急,病情可轻可重,可单一发病,也可多个系统同时发病,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极易误诊和漏诊,现将临床中遇到的10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在3~12岁,其中<5岁2例,5~10岁4例,10~14岁4例。1.2 临床表现本组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8例,伴扁桃体炎3例,伴皮疹2例,伴咳嗽1例,伴淋巴结肿大2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1例,以眼睑水肿为首发症状1例。末梢血象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7例,嗜异凝集反应阳性9例,尿常规异常1例,胸片示肺炎1例。1.3 误诊情况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3例,淋巴结炎3例,风疹2例,肾炎1例,肺炎1例,误诊时间短为1d,长为1wk。

  • 小儿气管异物误诊104例分析

    作者:曹银生

    我科自1990~2000年共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03例,其中误诊3d以上者有104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9例,女45例。年龄8月龄~5岁,其中<1岁6例,1~2岁37例,2~3岁34例,3~4岁21例,4~5岁6例。X线胸透发现84例(80.8%),有纵隔摆动及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或肺不张,胸片发现12例(11.5%)一侧或两侧肺纹理增多,有小片状阴影,未发现异常者8例(7.7%)。经手术证实,气管14例(13.5%),右支气管55例(52.9%),左支气管35例(33.7%)。治疗:在无麻或基础麻醉支气管镜下行异物取出术,其中5例支气管异物存留时间长,局部有肉芽生长,第1次手术未发现异物,经应用抗生素激素3d后,再次手术成功取出异物,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本组误诊3~7d 78例(75%),8~30d 18例(17.3%),30~100d 8例(7.7%)。误诊疾病: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58例,支气管肺炎12例,哮喘11例,肺炎9例,急性喉炎9例,肺炎并心衰5例。其中县级医院误诊21例(20.2%),乡镇医院69例(66.3%),个体诊所13例(12.5%)。

  • 颅脑损伤CT漏诊43例分析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廖圣芳

    1994~2000年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70例,均经CT检查,其中43例(占4.9%)病变,CT检查未能发现,对CT漏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7~57岁。GCS3~8分29例,9~12分14例。CT扫描时间:伤后30min~14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3、Picker 5000V。CT漏诊病变:弥漫性轴索损伤(DAI)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挫裂伤5例,颅底骨折6例,颅盖骨骨折3例。2 讨论 随着CT的普及应用,CT检查是颅脑损伤患者重要的诊断措施,CT检查能发现绝大部分颅脑损伤,但CT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颅脑损伤CT检查难以发现。造成CT漏诊的原因,主要有:①CT机分辨率。CT可分辨0.1%~0.5%密度差,依CT机档次而不同。如分辨率不高、病灶与周围组织密度差较小,则CT不能显示出病灶。本组资料中,1998年前使用二手CT(Somatom DR3)漏诊率(31/490)明显高于1998年后使用全新CT Picker 5000V(12/380);②扫描层厚。如厚层扫描,难以发现较小病灶;③CT检查时间。如脑挫伤灶早期病理变化不明显、过早CT检查难以显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不明显。

  • 成人颅内肿瘤常见误诊类型102例分析

    作者:周海云

    成人颅内肿瘤系神经科常见疾病,原发性肿瘤的发病率为7.8~12.5/10万人,平均年发病率约为10/10万人[1]。由于颅内结构复杂,肿瘤特性及患者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1997~2000年经我院神经内外科确诊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178例,其中102例确诊前曾被院内外误诊,误诊率达57.3%。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55例,年龄18~82岁。患者的早期表现、误诊类型及影像学结果见表1。

  • 间隔性脊柱骨折延误诊断21例分析

    作者:徐国健;钱宇

    间隔性脊柱骨折是指脊柱损伤多于一个平面,且这些节段被正常的脊柱节段所分隔。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其漏诊和延误诊断后果严重,降低其漏诊率对减少患者的残疾程度有重要意义。我科自1996-05~2000-12共收治脊柱骨折326例,其中间隔性脊柱骨折37例,漏诊和延误诊断21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间隔性脊柱骨折21例,年龄21~63岁,平均37.8岁。损伤部位以胸腰椎为多,其中颈椎骨折合并胸椎骨折2例,颈椎骨折合并腰椎骨折7例,胸椎合并腰椎骨折6例,发生在颈椎的间隔性骨折1例,腰椎的间隔性骨折5例。病因以高处坠落伤为主,占12例,交通事故7例,其他2例。患者就诊时脊髓功能按Fran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3例,D级9例,E级2例。延误诊断时间1d~5个月,平均43d。

  •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0例分析

    作者:李易;韩盛玺;沈通良

    我院1991~2000年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1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均因外院及门诊医生误诊,以消化系统疾病为第一诊断收入消化内科。入院前均未做骨髓检查,但全都检查了外周血象,7例做了腹部B超,6例查了肝功。入院后均由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误诊时间2~25 d。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1.5岁,其中急非淋6例,急淋4例。 误诊情况:入院诊断①消化道溃疡伴出血3例,呕血2例,黑便1例;②肝硬化伴出血2例;均有黑便和脾大;③肝硬化3例:均有脾大,伴腹水1例;④胃炎2例:伴有纳差、恶心和/或腹痛。入院前外周血象检查:均未发现白血病细胞;WBC<4×109/L 6例,4~10×109/L3例,14×109/L 1例;Hb<80 g/L 4例,80~10 g/L4例,>10 g/L2例;PLT<25×109/L3例,25~50×109/L4例,50~100×109/L3例。入院前7例B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肝脏轻度肿大4例,均未显示肝脏缩小及门静脉增宽。入院前6例肝功检查,3例转氨酶增高和/或胆红质增高和/或白蛋白降低。另外,有4例伴有牙龈出血史和/或皮下瘀斑史。

  • 浓缩人用狂犬病疫苗致过敏反应23例分析

    作者:张彩琴;蔡海影;阮海花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养犬防盗和宠物热升温,使广大城乡犬密度急剧上升,家犬、家猫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我站1998年度被动物咬、抓伤患者1500例用浓缩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无狂犬病发生,其中23例接种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占1.53%),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疫苗来源及使用方法使用卫生部成都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及海南省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浓缩人用狂犬病疫苗,规格2 ml/支≥2.5IU。使用浙江省玉环县民生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肉注射每次1支。使用方法:伤及下肢全程5支,按0(注射当天)、3、7、14、30d各注射1支的程序;臀部、腰部、腹部、上肢6支,按0、1、3、7、14、30d程序;胸部、背部、上臂7支,按0、1、3、7、14、30d程序;头、面部及多处较深伤口,给予血清皮下注射及接种10支,按0、1、2、3、7、14、30、40、50、90d各注射1支程序。1.2 一般资料对我站1998年度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由专职医生进行详细询问、登记、治疗情况及愈后随访。23例过敏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龄3~70岁。1.3 临床表现及处理局部过敏反应7例,过敏率0.47%,其中接种疫苗第1、2针后各发生过敏2例,第3针后过敏3例。表现为注射局部红、肿、热、痛、硬结及瘙痒。对局部过敏者,给予局部热敷、口服钙片、维生素C及扑尔敏或敏迪1~2d后症状均能消退,继续使用狂犬病疫苗之前预防性口服1次或服1d量的抗过敏药后均能坚持到整个疗程。全身过敏反应16例,过敏率为1.07%,其中接种第1针后过敏3例,第2、3针后各过敏2例,第4针后过敏5例(其中3例有接种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史),第5针后过敏3例,第6针后过敏1例。一般表现为全身荨麻疹、轻微头晕、恶心、头部坠重感,个别伴有关节肿痛等症状。对全身奇痒难忍者给予异丙嗪25 mg(成人)、地塞米松5 mg各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及口服钙剂、敏迪、维生素C、地塞米松片等抗过敏药及对症处理。根据全身反应的轻重用药,一般经严密观察有13例坚持整个疗程,3例改用进口狂犬病疫苗。

  • 脑挫裂伤误诊为脑震荡46例分析

    作者:侯明山;刘西梅;卢小梅;周亚琴;陈晓瑜

    我院1994-06~2000-10共收治脑挫裂伤248例,其中46例入院前曾被误诊为脑震荡,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8~78岁,平均29.6岁。额叶损伤36例,单侧26例,双侧10例,颞叶8例,顶叶2例,伴脑内血肿形成9例,血肿量<15 ml,摔伤26例,车祸伤10例,打击伤8例,坠落伤2例。1.2 临床表现本组均有头痛、头昏或伴恶心、呕吐。昏迷时间均<0.5h,GCS昏迷计分13~15分。1.3 头颅CT扫描入院前受伤后6h内CT扫描30例,8例伤后1~2d CT扫描均未见异常,3d后复查可见不见程度高低密度改变,腰椎穿刺均见肉眼血性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正常10例,压力升高36例。 均采取保守疗法,在给予对症支持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压力升高者给予脱水、利尿。部分患者血性脑脊液重者,反复穿刺放脑脊液治疗。所有病例均治愈,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随访有性格异常3例,癫痫4例。

  • 误用复方苯甲酸酊引发皮肤病加重33例分析

    作者:高曰兰;尚军;张永华

    复方苯甲酸酊是皮肤科的一种自配制剂,处方来源于《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第2版,主要成份是苯甲酸60 g,水杨酸30 g,75%乙醇加至100 ml。具有较强的杀霉菌和角质剥脱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手足癣和头癣。临床上因效果极佳、价廉,深受患者的欢迎。笔者在临床上把这种药一般首选用于治疗手足癣。由于很多患者对皮肤病的分类治疗不清楚,误认为凡能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就能治疗一切皮肤病。现将33例误用苯甲酸酊治疗其他皮肤病而使其加重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7例,女6例,年龄5~72岁。第1次用苯甲酸酊治愈手足癣者,而后用于治疗其他皮肤病无效而加重的有25例,用别人剩下的药去治疗其他皮肤病而使其加重的有8例。患湿疹误用苯甲酸酊使其加重18例,18例中有急性湿疹13例,亚急性湿疹5例。股癣用苯甲酸酊引发亚急性湿疹样皮炎8例。因擦破表皮外用苯甲酸酊而使伤口加重2例,因局限性感染用苯甲酸酊而使病灶加重2例。患带状疱疹外用苯甲酸酊而延误诊治疗使病情加重3例。2 讨论 苯甲酸酊是一种杀霉菌药物,具有软化和溶解角质的作用,对湿性、起疱、糜烂的急性炎症患者忌用。其药理作用是:苯甲酸和水杨酸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发挥抑菌作用。两者均有抗霉菌作用,水杨酸可使表皮细胞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发生肿胀、软化和剥离成为角层剥离剂。在治疗浅部霉菌病时,被杀死的霉菌即随表皮剥离而脱落,由于浓度过高具有腐蚀作用,故常与苯甲酸配伍使用,而加强杀灭霉菌的作用,对治疗干燥未破裂的表皮角质较厚的手足癣效果好,而用乙醇作溶剂可增加药物的穿透性[1]。 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的治疗应首选温和无刺激的溶液类湿敷后再搽糊剂或软膏类,而误用角质剥脱性较强的苯甲酸酊只能使病情加重。股癣虽然是感染霉菌引起,但其发病部位皮肤嫩薄,外用角质剥脱剂导致表皮角质层剥脱而引发湿疹样皮炎。表皮外伤与带状疱疹都具有表皮破溃的临床表现,因此用刺激性强,具有剥脱作用的药来治疗显然是适得其反。

  • 以阴茎疼痛表现的癫痫误诊1例

    作者:王曼秋

    1 病例报告 男,7岁。因反复阴茎疼痛3a加重4个月就诊,病初15d~1个月发作1次,持续2~3min缓解,近4个月发作频繁,发作时疼痛难忍,手捂阴茎,数分钟缓解,无尿路刺激症状,无意识丧失,面色无苍白,无腹痛、头痛及呕吐。查体: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好,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正常男孩外生殖器,无包茎及阴茎红肿,查尿液分析、尿培养均阴性,双肾及输尿管、膀胱B超未见异常,头颅CT,头颅MRI均正常。EEG检查两半球后部出现散在棘波、尖波、棘慢波,偏慢5~7Hz Q波为主和较多的δ波。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和EEG改变诊断癫痫成立。给予口服丙戊酸钠、γ-氨酪酸;门诊随访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脑电图痫样放电明显减少,服药0.5a疼痛消失。2 讨论 本例属间脑癫痫。间脑癫痫多发生在4~12岁的小儿,发作以植物神经症状为主,不伴肢体或躯干抽搐,临床表现为内脏感觉和运动异常,而表现为阴茎疼痛较罕见。临床极易误诊,本例患儿误诊长达3a,提示:凡临床遇见类似阴茎疼痛患儿,不能用阴茎炎、尿路感染等疾病解释时,应做脑电图检查。

  • 喉结核误诊3例

    作者:王军

    1 病例报告 例1 女,33岁。不明原因咽喉部疼痛、声音嘶哑2个月,进行性加重,外院按咽喉炎抗炎治疗4wk无效。近10d失音、气短、咳嗽、咳痰,门诊予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1wk,病情加重而入院。查体:T36.0,P104次/min,咽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间接喉镜见会厌苍白水肿,活动差。纤维喉镜检查:双侧声带水肿,边缘不整齐,喉室肿胀,声带近前联合处肉芽增生,声门变窄。活检病理检查诊断喉结核。遂行胸部X线摄片,示双肺中上野浸润性结核。ESR59 mm/h,血清结核抗体阳性。诊断:①双肺浸润型结核;②继发性喉结核。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1个月,症状明显减轻。复查纤维喉镜,喉内肿胀、肉芽增生减轻,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例2 男,56岁。1个月前咽喉部疼痛,吞咽时加重,声音嘶哑、痰多,在当地医院按咽喉炎治疗3wk无效,以喉癌入院。查体:咽粘膜轻充血,扁桃体无异常。间接喉镜见右侧披裂区苍白、肿胀,会厌右侧侧缘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右室带、声带水肿、喉室内有菜花样新生物,表面糜烂,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喉结核。X线胸片示右肺中上野结核。实验室检查:ESR72mm/h,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给予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个月,症状明显减轻,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

    关键词: 结核 喉/诊断 误诊
  • 内脏放线菌病误诊2例

    作者:吴耀义

    1 病例报告 例1 男,18岁。阵发性头痛10个月,有时伴呕吐,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后能自行缓解。近3个月发作频繁,且出现复视。体温、脉搏、血压、胸部X线和血尿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口腔无溃疡,扁桃体不肿大。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叶深部占位性病变,拟诊脑肿瘤。手术治疗发现左额叶近侧脑室处有一灰白色肿块,边界清楚,能完整分离取出。病理检查:结节状肿块一枚,大小4 cm×3 cm×2 cm,外有薄纤维膜,切面灰白色,质致密,散在米粒到绿豆大黄色小结节。镜检:示脑组织内纤维小血管增生,散在微小脓肿,部分脓肿腔内见淡兰色的纤细的菌丝。放射排列成菊花状菌落,个别菌落中央有无结构的硫磺颗粒,脓肿周围多量中性白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及浆细胞弥漫浸润。病理诊断:左额叶放线菌病。 例2 女,27岁。3a前查体发现卵巢肿块,经内科治疗未见好转。近年来有腰酸不适,实验室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盆腔内实质性不均质肿块约7 cm大小,临床拟诊右卵巢肿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附件部肿块与邻近小肠、回盲部及盆腔后壁广泛粘连固定,经分离后将肿块切除。病理检查:不整形组织3块,总体积8 cm×7 cm×6 cm,切面附件结构不清,呈灰白灰红色,散在绿豆大小的黄色小结节,质较韧。镜检:切片示炎性肉芽组织,纤维小血管增生,大量中性白细胞、淋巴及浆细胞弥漫浸润,其间散布着无数微小脓肿,几处脓肿内见到淡兰色纤细的菌线,放射状排列成菊花状,其周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病理诊断:子宫右侧附件放线菌病。

  • 多原发性癌和重复癌2例

    作者:赵永华;温世春

    1 病例报告 例1 女,61岁。1983-09-14以左乳腺癌入院,行标准根治术,术前用塞替派60 mg化疗,术后100 mg。术后病理诊断:混合型腺癌,T2N1M0。1995-05-23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块,术前针吸找到癌细胞,于1995-06-05行标准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单纯癌,T1N1M0。行CMF方案化疗,术前2wk,术后3wk。又诉近0.5a排便时常有一肿块脱出肛门,可自行还纳,肛诊胸膝位12点处距肛缘4.0 cm有一宽蒂肿物,约4.0 cm×4.0 cm×2.0 cm,质硬。临床诊断:直肠息肉。于1995-07-12硬膜外麻醉下行直肠息肉楔形切除术,深达深肌层,病理经脱色素染色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1995-08-02痊愈出院,随访2a,无瘤生存。 例2 男,61岁。1982-05发现右侧腹肿物,1982-12就诊,诊断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中分化管状腺癌DukesC1。1984-03出现便频、血便,肛诊胸膝位9点距肛缘6.0 cm处触及4.0 cm×1.0 cm环状肿物,诊断为直肠癌。行Miles术,术后病理:直肠乳头状腺癌,DukesC1。1986-06因上腹疼伴消瘦1a就诊,经胃肠透视诊断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B-1式胃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胃低分化管状腺癌,T3N3M0,上述各癌于手术前后均给辅助性化疗。1991-05发现右鼻腔内1.0 cm×0.5 cm肿物,予以切除,病理为高分化腺癌术后60Co放疗。1995-03因上腹痛、黑便,行胃镜检查,见残胃有一4.0 cm×3.0 cm溃疡,咬检病理中为中分化腺癌,于1995-04行剖腹探查术,因浸润生长广泛转移未能切除,1997年死亡。

  • 特殊颅咽管瘤1例

    作者:邵章海;孙树文

    1 病例报告 女,55岁。头痛30a余,视力下降1a,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25,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界清,无内分泌症状,无视野缺损,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示鞍区类圆形均匀一致高密度影,边缘光滑,约2.1 cm×1.9 cm大小,CT值54~66Hu。头颅MRI显示:鞍内及鞍上亚铃形肿物,略偏后,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大小约2.3 cm×2.0 cm×3.0 cm,边缘光滑,视神经受压,向上推移,蝶鞍下陷。术前诊断:垂体腺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鞍区肿物,呈囊性,包膜似两层蛛网膜厚,囊内均为乳白色略粘稠液体。全部吸除囊液,前方及侧方囊壁切除,未见鞍膈。病理回报:颅咽管瘤(鳞状上皮型)。2 讨论 颅咽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CT表现30%~60%成人鞍上可见散在结节钙化,82%囊肿呈低密度,囊肿中间可呈等密度或少见高密度,CT值17.2~27.5Hu,病理:多数为单或多房囊性,囊内容物可为草黄透明液体或咖啡色粘稠液体或黄褐色内燃机油样,另可见浮游闪光的胆固醇结晶。本例55岁,CT见鞍区均匀一致高密度影,CT值54~66Hu,囊内为单一的乳白色略粘稠液体,实属罕见。

  • 青年男性肺淋巴管肌瘤病1例

    作者:敖国昆;何保明;由昆

    1 病例报告 男,25岁,因健康查体发现两肺弥漫病变而入院,既往体健。查体:T36.7℃,P67次/min,R16次/min,BP92/60mmHg,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X线平片示:两肺弥漫粟粒样及网格状阴影,并有小囊状影,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胸部高分辨率CT示:两肺透亮度增高,散在粟粒样阴影及小的薄壁囊状透亮影,全肺均匀分布,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肺活检病理检查:肺组织内见大量扩张的淋巴管及血管,管壁及其周围可见弥漫异常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并浸润至肺间质,诊断为肺淋巴管肌瘤病。2 讨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病因不清,发病几乎均见于女性,大多为育龄妇女。妊娠或口服避孕药均可使病情恶化。发病可能与雌激素异常有关,罕有报道发生在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咳嗽、咯血以及反复发作的气胸及乳糜胸,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本病易被误诊。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网状阴影,并发气胸及胸腔积液时可见相关征象,但早期可无异常。典型高分辨率CT表现为:两肺实质内均匀弥漫分布的,直径多在10 mm以内的薄壁囊性病变。但本例病变以两肺均匀弥漫分布的粟粒样病变为主较为少见。高分辨率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相当价值,定量CT扫描技术可评估该病的病程,监测病情的发展。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组织学检查。

  •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2例

    作者:邢书生;李平

    1 病例报告 例1 男,40岁。因上消化道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拟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急症剖腹探查术,为便于术中测定中心静脉压以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取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约1 cm进针,针干与额面平行,针头紧贴锁骨后,对准胸骨柄切迹方向,一次穿刺不成功,稍改变穿刺针方向,穿刺成功,以导丝引导法置入国产三腔管,置管时有阻力,稍用力可顺利置入导丝。术中测中心静脉压为8~10cmH2O,不受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影响。不随呼吸波动。随急诊X线摄片发现导管反折回颈内静脉,未发现有血气胸。 例2 男,28岁。因交通事故致肝脾破裂及左下肢开放性骨折。拟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急诊手术。入室患者病情危急,血压50/20mmHg,建立外周静脉极其困难,为此采用seldinger法(美国产ARROW中心静脉管套针)作右锁骨下穿刺置管,导丝置入18 cm时有阻力感,稍用力可顺利置入,术中测中心静脉压在7~9cmH2O,亦不受输液量及速度影响,不随呼吸而波动,术后X线摄片发现导管反折回颈内静脉。2 讨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是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快速输液、静脉营养主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因为穿刺成功率高,可长时间留置导管,易于护理而广泛应用。但它的并发症却很多,如易穿刺胸膜、形成血、气胸,有出血和血肿不易报道,分析其原因:①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没有熟悉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②J型导丝静脉会合处发生扭转,尖端改变方向而进入颈内静脉,或者是导丝的尖端正好处于颈内静脉开口;③患者的体位不当,头部过度偏向对侧,使静脉角变成导丝较易误入颈内静脉的角度。

    关键词: 静脉置管 误插
  •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致阿-斯综合征1例

    作者:武一平;陈晓峰;黎玉荣

    1 病例报告 女,50岁。主因发作性心悸3个月,加重1d而于2000-07-10入院。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症状可稍缓解,曾查ECG示房扑,未予正规治疗,1d前,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心律失常、房扑收住入院。查体:T36.5℃,P96次/min,R21次/min,BP150/10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HR96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ECG示:Ⅰ型房扑,房率298次/min,3~4∶1下传,诊断:原发性高血压3级,心律失常,Ⅰ型房扑。因患者家属拒绝电复律术,遂给予药物转复,在心电监护下以5%葡萄糖20 ml,普罗帕酮70 mg,5min内缓慢静推。10min后,心率无明显变化。重复给予上述药物,5min内推完。20min后,心室率降至86次/min。患者仍自觉心悸明显,又给予5%葡萄糖20 ml普罗帕酮70 mg,5min推完,约10min后,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而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心电监护示:房扑,15~20∶1下转,心室率降至20~30次/min,后降为0次/min,立即给予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治疗,约2~3min后心室率升至50~60次/min,患者症状缓解。次日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术,患者心律转为窦性,痊愈出院。2 讨论 普罗帕酮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抑制快Na通道内流,降低0相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心房不应期以转复房扑。同时,也有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作用。经静脉注射后,10min到达血药浓度高峰,20min血药浓度下降一半。负荷量为350 mg。该患者于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达210 mg 10 min后,即药物血药浓度高峰时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至完全性房屋传导阻滞,从而导致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的发生。并于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故认为是普罗帕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所致。 笔者认为:①在临床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准备好必要的抢救用品及临时起搏器,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②反复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过程中,两次注射时间间隔应在20min左右。防止药物蓄积而致心律失常的发生;③进一步证实同步直流电复律为转复房扑安全、有效,应列为首选方法。

  • 淋巴瘤样丘疹病误诊1例

    作者:张晓东;张庆瑞;姜彦多;徐彩梅

    1 病例报告 男,19岁。以周身起红斑丘疹、瘙痒半个月就诊。缘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背出现散在红斑丘疹,瘙痒,随之皮疹逐渐加重,扩至全身,以湿疹收入住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状况:周身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双上肢伸侧、腰部分布密集,部分皮疹顶部覆有少量薄层鳞屑。入院后予抗过敏治疗,静滴葡萄糖酸钙,口服扑尔敏及小剂量强的松,外用炉甘石,治疗1wk,红斑及瘙痒减轻,但皮疹形成米粒大而坚实、苔藓样、淡红褐色丘疹,被覆有鳞屑,恰似苔藓样糠疹。活检,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层增厚,角化不全,表皮内有少量单核细胞。真皮内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的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些细胞相当大,呈多形性,胞浆丰富,淡染,核大,核分裂象多。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变化,诊断:淋巴瘤样丘疹病。调整治疗方案,口服中等剂量强的松,外用皮炎平霜,水杨酸软膏,治疗21d,皮疹基本消退,轻微瘙痒,皮损处留有点状及小片状色素斑。2 讨论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一种临床经过良性,但病理形成符合恶性淋巴瘤的疾病。病程长短不一,皮疹复发间隔不等,且表现更具有多形性。本病例初发疹为急性损伤征象伴瘙痒,因此临床上一直以湿疹诊治。随着病程发展,皮疹逐渐演变成苔藓样红斑丘疹,针对变化特点,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就误诊的原因,客观上因本病较少见,皮损变化大,临床与病理上不易做出正确诊断。但其根本在于:①过分注重主要皮疹表现。在诊断时,只注意明显的类似急性湿疹样的皮肤损害,却遗漏了部分丘疹顶部覆有少量薄层鳞屑的特有现象。②缺乏分析。未能全面地综合分析现存的皮疹的特点及与相关疾病关系并加以鉴别。③忽略客观诊断依据。发病初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手段,进行必要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缺少重要的客观诊断依据,仅凭医生的临床经验做诊断。

  • 以脑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2例

    作者:侯光友;曹全斌;张增元

    1 病例报告 例1 女,67岁。在清晨起床洗漱过程中,突感头晕,视力模糊,随后昏厥倒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遂送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行颅内CT、EEG检查未发现异常后,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待排转入急诊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家人否认冠心病发作史,查体:嗜睡,四肢抽搐,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BP100/60mmHg,心音低钝,HR6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ECG示:Ⅱ、Ⅲ、avF ST段弓背抬高,心肌酶学检查无明显改变,确诊为急性下壁心梗后,及时转入ICU病房治疗,12h后神志清醒,20d后痊愈出院。 例2 男,74岁。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被家人送入急诊科,患者既往有脑梗塞和高血压病史,右侧肢体偏瘫。查体:呈昏迷状,BP95/60mmHg,HR7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右侧肢体偏瘫。急查头颅CT示:左侧大脑半球及基底节区多发性陈旧性脑梗塞灶。遂以脑梗塞收住院,入院后常规行ECG检查,ECG示:V1~V6,Ⅰ,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左心前导联ST段弓背抬高。急查心肌酶CK-MB、AST、LDH均升高。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送入ICU病房,患者第3天因病情加重死亡。

  • 烧伤所致头顶鳞癌误诊1例

    作者:唐忠;朱炎昌;李志勇

    1 病例报告 女,35岁。因右头顶瘢痕34a余,瘢痕溃烂1a,左侧肢体乏力伴四肢抽搐3个月余入院。患者出生后1个月因头部烧伤致右顶形成瘢疤,无毛发生长,长大后一直无异常症状,1a前梳头时,无意中碰破瘢痕后,渐形成溃烂、浓脓,3个月前开始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和四肢抽搐发作。无发热病史。查体:神志清,右头顶瘢痕11 cm×21 cm,瘢痕区未见凹凸不平癌肿征象,中心有溃疡,圆形,直径6.5 cm,溃疡底面高低不平,表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颅骨缺损6.5 cm×6.5 cm,位于溃烂区,左侧肢体肌力Ⅳ级,锥体束征(+)。头颅CT示:右顶叶多发性脑脓肿(3个)。经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顶多发性脑脓肿切除术,手术沿溃疡周围环形切开,深约3.5 cm,未见骨质、硬膜,完整切除肿块,大小约6.5 cm× 6.5 cm×3.5 cm,术中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止血彻底后,覆盖渗湿庆大霉素的纱布,未予以一期缝合头皮,术后切开肿块见3个小脓肿,直径分别为4 cm、2 cm、1 cm,未闻及恶臭,术后伤口敷料隔日换药,伤口肉芽创面渐好,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术后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病理报告示:鳞状细胞癌Ⅱ级,1个月后辅以放疗(见图1)。图12 讨论 颅内鳞状细胞癌少见,多见于转移癌。头皮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而由烧伤所致头皮病变引起的鳞状细胞癌并侵犯颅内罕见。本例术前、术中一直认为诊断多发性脑脓肿明确,术后切开肿块组织,肉眼也证实是多发性脑脓肿并有脓性分泌物,切开无恶臭,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Ⅱ级。本例属误诊,但对该病例处理正确,疗效满意。从本例我们认为:凡伤口、溃疡长期不愈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 歪嘴哭综合征误诊1例

    作者:白淑霞;卢光全;唐馨芬;冀月英

    1 病例报告 男,生后2h,因出生啼哭时口角向左歪收住,无紫绀,尖叫,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生后阿氏评分不详。其母孕期健康状况良好,父母非近亲婚配。查体:神志清楚,全身未见紫绀。前囟平、软。双眼闭合正常,鼻唇沟无变浅,嘴唇左右对称,哭时口角向左歪。左右耳廓不对称,左侧耳轮甚小,心、肺、腹、外生殖器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手掌纹无异常,原始反射正常。急查:血糖、肾功、血清电解质、血液分析均正常。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给予止惊,止血,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等处理无效,患儿哭时口角仍向左歪,不哭时嘴唇左右对称,无发热及四肢抽动。于入院后19h做头颅CT正常,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歪嘴哭综合征。家长拒绝进一步检查,自动出院。2 讨论 歪嘴哭综合征是因一侧口角降肌发育不全,致哭时不能拉下,健侧口角降肌仍下拉造成不对称的哭嘴,并非由于产伤或胎位不正所致。此症多伴有先天性畸形,尤以心血管为多(50%),其他如头、颈、耳、上腭的异常(45%),肌肉骨骼(45%),泌尿生殖(25%),及中枢神经、消化、呼吸等系统畸形亦可存在。该患儿有耳的畸形,因未做其他系统全面检查,是否同时存在其他系统畸形不详。因本病极少见,易误诊。临床上如遇出生啼哭时口角向一侧歪,应想到本病可能。

  • 小心脏综合征合并房性心律失常1例

    作者:任红跃;陈惠珍

    1 病例报告 女,50岁。因间歇性心悸10a余,胸闷加重1个月于2000-06-07入院,发作时伴头晕、乏力。既往无心肺疾患。查体:BP105/70mmHg,HR86次/min,心肺正常。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0.375,心脏横径<9.0 cm,立位心率高于卧位心率21次/min,血压变化为大。UCG: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5 mm,收缩末内径26 mm,心脏指数2.48 L/(min*m2)。动态心电图24 h房性早搏428~512次,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凡室静止长达长1.79 s,ECGⅠ导联QRS波群振幅小,Ⅱ、Ⅲ导联呈大的R波。2 讨论 Masta曾提出小心脏综合征。本例患者符合其诊断标准:①X胸片显示小心脏,心胸比例<0.40,心脏横径<9.0 cm,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5 mm,收缩末内径26 mm。明显小于正常。②本例患者在平静时无症状,运动或兴奋时出现头晕、气短、出汗、心前区痛、无力;是由于心排血量的相对不足所致。③立位和卧位时心率有明显改变,这种体位调节障碍是与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有关。④ECG示Ⅰ导联QRS波群偏小,Ⅱ、Ⅲ导联呈大的R波。 小心脏使心排出量减少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脑、心的供血不足,患者多伴有头晕、乏力,重则可发生晕厥。本例患者发生的房性心律失常,有关报道较少,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24h内20次出现房性早搏伴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可致心率突然减慢或室性停搏,均可致心排出量降低,使原本心排出量较低的小心脏的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

  • 火棉胶婴儿1例

    作者:郝俊玲;段志武

    1 病例报告 女,正常娩出2d,估算孕期为37~38wk,体重2700g。双亲近亲婚史不确定。患儿周身皮肤呈棕黄色,大面积皲裂,呈现边缘翘起,不透明块状。鼻腔等腔道为角质碎片填塞。双眼睑外翻,双侧外耳廓皱褶变形,面部紧张少表情,上肢半屈状,余未见异常。2 讨论 火棉胶婴儿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能查到的统计资料是在1971年,共有103例报告,因此,对此病应有明确的认识,以免误诊。Hallopeau等1892年首先用火棉胶婴儿描述此种婴儿出生时即有的皮肤临床表现。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同义名尚有Hebra脂溢性鱼鳞病、非水疱型先天性鳞癣样红皮病等,但都不够确切。该病多为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达到28wk至未满37wk的活婴,低体重儿是指体重在1000 g~2500 g,鉴别疾病如:①落屑性红皮症;②以不发生大疱性损害与表皮松懈性角化过度症区别;③丑胎是火棉胶婴儿的严重型,全身覆盖角质性厚的铠甲状鳞屑常伴有畸形和发育不全,患儿在出生前皮肤已受累,往往是死胎或生后早期死亡,该病预后良好。关于该病的起因,多数认为是一种生理上的变异或角质细胞凝聚力提高的结果而产生。Bowen则认为它是一种持久的表皮层,类似于某些哺乳动物。

    关键词: 火棉胶婴儿 遗传学
  • 颅内多发性脂肪瘤误诊1例

    作者:张毅;贺学农;代勤弼

    1 病例报告 男,38岁。因头痛、呕吐,伴视力下降、行走不稳6个月于1997-04-03到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双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余正常。头颅CT扫描见脑室广泛扩大,双侧脑室额角、左侧脑室三角区及脑干周围低密度区,双侧脑室额角有一液平,双顶叶皮层下小点状低密度影。CT诊断:脑积水并及脑室内积气(未作增强扫描)。入院后X线片示颅底、乳突、蝶鞍骨质无异常,耳鼻喉科会诊外耳、乳突、鼻部无异常。入院后行了脑室腹腔转流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重新工作。术后3a(2000-08)患者再次出现反应迟钝、频繁呕吐,并伴意识障碍。查体呈昏睡状,双眼水平眼震,左侧外展、面、听神经损害,左侧轻瘫,双侧椎体束征阳性。复查CT见脑积水、颅内多发低密度区较前扩大,尤以左侧脑干腹侧明显,并见明显占位效应,双侧脑室仍见液平,测低密度区CT值-78.4Hu,增强扫描无强化。CT诊断:颅内多发脂肪瘤。故于2000-09-22在我院手术,术中见左侧脑干腹侧周围不规则之黄色脂肪组织样团块,向上后扩展,界不清,与脑干粘连,术中将其大部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脂肪瘤。术后症状好转出院。2 讨论 颅内脂肪瘤常位于中线结构附近,绝大多数位于胼胝体区,临床中少见,治疗上多保守治疗,当病灶较大有明显症状则切除病灶。本例患者不但位于脑干附近,且脑室及皮层等多处均有,实属罕见。本例首次入院头颅CT扫描时,因脑室内有液平、低密度区又未测CT值,亦未作增强扫描,虽X摄片及耳鼻喉科会诊均未发现气体来源但仍误为气体影,造成误诊,治疗上亦仅行了脑室-腹腔转流术,虽暂时缓解了脑积水,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脑干周围脂肪瘤压迫及由此造成的脑脊液梗阻问题。回头看第1次CT扫描,脑室内液平实际为脂肪组织浮在脑脊液上所致,因此以后若遇此类情况必须测CT值并作增强扫描,有条件时好作MRI检查。

  • 新生儿先天梅毒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及治疗问题

    作者:章丽燕;陈涵强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CS)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07~2000-12我科收治的新生儿CS及需监视病例111例。结果确诊新生儿CS81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累及多个脏器,依次为肢端掌趾脱皮、斑疹,肝脾肿大,体重低,呼吸困难,腹胀,梅毒性假麻痹、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和水肿。梅毒血清学(RPR及TPHA)阳性。无临床表现30例,多为母亲孕期筛查出梅毒或在妊娠晚期感染梅毒且予以驱梅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但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以青霉素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死亡13例,死因均为不可逆的严重多脏器损害。随访26例,体格发育无明显异常,血RPR 6个月时转阴15/22例(68.1%),12个月时转阴20/22例(90.9%),TPHA12个月时转阴10/16例(62.5%)。结论新生儿CS诊断要依据母亲为梅毒患者,临床典型早期CS损害及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对无症状患儿呈梅毒血清学阳性,但因梅毒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应视为可疑病例,监视血清学变化,以青霉素治疗有效,没有不良反应,可疑病例也可用苄星青霉素肌注2次。

  • 结核性中耳乳突炎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朱立新;刘世英

    目的探讨结核性中耳乳突炎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14耳)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多以耳漏、鼓膜大穿孔、鼓室内大量苍白色或红色肉芽组织、听力损失较重为特征。结论结核性中耳乳突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相混淆;临床医生应重视此病,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 结核 中耳炎 误诊
  • 老年肺部感染189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朝英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9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并与同期216例青壮年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老年肺部感染发热者占59.79%,青壮年占93.98%(P<0.01),早期无呼吸道症状者老年组占41.26%,对照组为30.09%(P<0.05);老年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38.10%,对照组为0.29%(P<0.01);老年组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者占肺部感染总人数的91.53%,青壮年组为56.48%(P<0.01);老年组肺部感染中院内感染占19.57%,对照组为3.70%(P<0.01);两次以上感染老年组为14.28%,对照组为1.39%(P<0.01);病死率老年组为29.10%,青壮年组为1.39%(P<0.01)。结论老年人肺部感染症状不典型多,易发生呼吸衰竭,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多,院内感染及两次以上感染者多,病死率高。

  • 影响离子钙检测因素的研究

    作者:韩德智;张建荣;石小霞;张婴宁

    目的期望对实验前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后,使离子钙测定结果能够准确反映人体的真实情况,避免临床误诊误治。方法采用233例血液标本,从样品放置、保存条件、采集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样本所测结果差异不一。结论检测离子钙应该封闭采血,立即检测,急诊抢救好用肝素抗凝全血,即刻检测;如果不能立即测定,应该密封冷藏;目前在非封闭条件下采血,标本非封闭条件放置、保存,放置较长时间送检,测定的常规做法是欠妥的。

    关键词: 离子钙 检测 因素 研究
  • 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南方;王奎风;王欣平;刘海燕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观察3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心内修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7d的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术中及术后4d内低频(LF)、高频(HF)和总频(T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体外循环结束时达低值(P<0.01),术后第7天恢复接近至术前水平,总体表现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低温、主动脉阻断及药物因素可导致心率变异性下降,而术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肾上腺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刘红;丛振杰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11例中,单侧4例,双侧7例,3例伴肾脏受累,3例伴脾受侵,2例皮肤受侵,4例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1例CT均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呈中等强化。结论 CT对原发肾上腺淋巴瘤能够明确定位,但如肾上腺均质肿块伴肾、脾、皮肤受累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时,则高度提示淋巴瘤。

  • A型肉毒毒素声带注射治疗内收型痉挛性发声障碍

    作者:刘波;屈季宁;李再香;袁琨

    目的探讨双侧声带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内收性痉挛性发声障碍疗效。方法在直接喉镜下于双侧声带近外侧甲杓肌处注射A型肉毒毒素各2.5U治疗内收性痉挛性发声障碍11例。结果均在注射后24h即显效,发声改善平均持续时间16.2wk,不良反应有暂时过度呼吸音11例、饮水呛咳5例,吞咽困难3例,未发现A型肉毒毒素全身毒副作用。结论直接喉镜下A型肉毒毒素双侧声带注射是治疗内收性痉挛性发声障碍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

  • 血清维生素B12对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作者:郗光霞;安红

    目的研究血清维生素B12在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4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将其分成3组,即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组15例,病程<2a组11例,病程>2a组31例;同时检测40例非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作为对照组,3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血清维生素B12较对照组降低(P<0.05);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病程>2a组较对照组及病程<2a组均降低(P<0.01);病程<2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2)。结论糖尿病可以影响维生素B12的代谢;血清维生素B12降低可以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个预测指标。

  • 脑囊虫病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张晓梅;杨霄伟;朱晓峰

    目的探讨囊虫病的临床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囊虫病的临床、CT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在34例误诊的脑囊虫病中,多误诊为脑膜炎、脑瘤、精神病和痴呆。结论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可疑病例需进行仔细的综合检查提高诊断率。

  • TPPA在梅毒临床血清学诊断和室间质评中的应用

    作者:李介华;徐辉

    目的评价TRUST和TPPA在梅毒血清学诊断和室间质评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RUST和TPPA检测80例梅毒患者和67例非梅毒患者血清;1998~1999年采用TRUST检测室间质评样本,从2000年开始采用TPPA检测室间质评样本。结果梅毒患者TRUST和TPPA阳性率分别为86.3%(69/80)与100%;TRUST在室间质评样本中的敏感性44.44%,特异性90.00%,符合率68.75%,而TPPA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达到100%。两者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别(χ2=9.35,P<0.01)。结论 TPP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梅毒的首选方法。

  • 强迫振荡法肺功能测定国人正常值的研究

    作者:李征征;邝土光;杨丽;付江媛;王浩彦;柯以恕;张洪玉

    目的试找出强迫振荡法肺功能测定国人的正常值范围。方法随机选取130名同一居住区不吸烟的健康人,先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再对常规肺功能正常者共75名用强迫振荡法测定肺功能,按照欧洲呼吸协会公布的测定要求执行;测定指标包括R(5-35)Hz粘性阻力,X(5-35)Hz弹性阻力及惯性阻力,FRE(共响频率),Zr(呼吸总阻抗),Rc(中心阻力),Rp(周边阻力)。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正态性分布检验可看出:ZR、FRE、RC、RP以及R5-R35均呈正态分布(P>0.05),实测值/预计值%中R5%~R35%,除R25%不呈正态分布(P<0.05)外,其余均呈正态分布;而X5-X35、CL、CB、CM则不呈正态分布(P<0.05),国外提供的正常预计值与我国健康人实测值的配对t检验结果:ZR、R5、R20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参数ZR、R5、R20、RC、RP、X5均可作为IOS测定的主要分析指标并且国外预计值可用于国人,但实测值/预计值%应定为:(R5、R20)<110%,FRE为<15Hz,R35国外预计值与我国实测值有显著差异,建议使用我国正常值,实测值/预计值%为<130%。

  • 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诊断分析

    作者:朱丽明;李海梅;陆星华

    目的提高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近10a收治的8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腹块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胃46例,小肠10例,回盲部13例,结肠15例,直肠2例,X线和内窥镜是主要的检查方法,B超、CT及血管造影有辅助诊断意义,内镜下超声是一新的有前景的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普通活检阳性率不高,粘膜大活检有助于诊断。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容易误诊。临床疑诊病例,应设法取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 胆石症手术患者CIC、Ig、T淋巴细胞亚群和胆石中细菌感染及IgG型IC变化

    作者:周玉宝;许昌泰;潘伯荣

    目的研究胆石症手术患者CIC(循环免疫复合物)、Ig(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和胆石中IgG型IC(免疫复合物)及细菌的变化。方法胆石症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岁。术前、术后5d测定CIC、Ig、T淋巴细胞亚群,并培养结石细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结石患者术前血中CIC(u/L,5.3±1.5vs 1.2±0.8,P<0.01)增高,IgG(g/L,8.7±2.0vs 11.2±3.2,P<0.05),CD3+(%,52±5 vs 66±10,P<0.01),CD4+(%,29±4 vs 44±9,P<0.01)和CD8+(%,20±3 vs 31±7,P<0.01)则降低,但术后恢复正常。胆石中IC阳性率为82%,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5%,主要是大肠杆菌。结论胆石症术前、术后血CIC、IgG、T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明显的改变,结石中IC阳性率高,培养主要为大肠杆菌。且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 隐源性脑脓肿的影像学误诊问题

    作者:刘险峰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隐源性脑脓肿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头颅CT或MRI或临床确诊的隐源性脑脓肿。结果本组26例首次行头颅CT或MRI描扫时误诊10例,总误诊率为38.46%,其中4例误诊为脑囊虫病,5例误诊为脑转移瘤,1例误诊为脑胶质瘤。结论 CT、MRI是隐源性脑脓肿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可以明显提高确诊率。但要注意与脑转移瘤、脑囊虫病、脑胶质瘤及结核瘤等进行鉴别,以降低误诊率

  • 论误诊思维中的先入为主问题

    作者:陈华;高云

    误诊是临床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多,著名误诊学研究专家张经建教授认为,误诊往往发生于误诊思维,主要包括单纯思维、定向思维和惯性思维[1]。误诊思维违背了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只注意问题的表面而不研究问题的本质,只注重次要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不能客观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单纯思维、定向思维和惯性思维过程中,先入为主都是误诊思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先入为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2]。误诊思维中的先入为主,是指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某种疾病的诊断形成思维定势,再遇相近或相似的病史、临床表现或检查结果,就不自觉地依此作出主观、片面的判断,而不再做进一步检查或忽视其他临床资料,因而造成误诊。先入为主的发生和预防都与临床经验、医学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医德医风几个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误诊 思维 先入为主
  • 国内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诊治现况

    作者:王加志

    1 SAP的定义、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已有统一认识[1] SAP是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者或两者兼有。临床表现:腹部体征包括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腹部包块,偶见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可并发单个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也可伴严重代谢紊乱,包括低钙血症,血钙<1.87 mmol/L(7.5 mg/dl)。早期有液体积聚(Acute Fluld Collection),局部并发症有坏死(Necrosis)、脓肿(Abscess)及假性囊肿(Pseudocysts)。APACHE Ⅱ评分≥8分,Balthazar CT分级在Ⅱ级或Ⅱ级以上,并按有否脏器功能障碍分为Ⅰ级或Ⅱ级,有脏器功能障碍者为Ⅱ级。绝大多数情况下SAP是胰腺坏死的临床表现,但少数情况下,间质(水肿)性胰腺炎(EP)也可表现为SAP。

  • 细胞因子与反复流产

    作者:阙瑜妮

    细胞因子是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与作用的主要介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功能及胚胎发生、生长发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作用。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对机体抗御疾病和维持生理状态有重要意义。反复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一般指同一对夫妇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能被确定者仅占56%,其病因较复杂,除与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全身性疾病有关外,免疫因素亦占有重要地位。现就免疫因素中基本的细胞因子与反复流产间关系作一综述。 妊娠期母胎间存在着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流产是免疫排斥的一种形式,是母胎间免疫平衡遭到破坏,胚胎种植失败的结果,更确切地讲,流产是将免疫、类免疫、内分泌及炎症反应等整合的结果,免疫因素在流产过程及预防中起重要作用[1]。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流产
  • 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

    作者:孙海英;孙丽芳;李晶

    心肌损伤时的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随着心肌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发展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cTn)等的应用逐渐被引起重视。 CK-MB长期以来一直是诊断AMI的生化标志物,CK-MB一般在AMI发病4~8h升高,10~20h达到高峰,2~3d恢复正常,但是现在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cTnI)向CK-MB提出挑战,cTnT或cTnI完全可以代替CK-MB将成为诊断心肌梗塞和心肌细胞损伤新的标志物。 cTn目前被认为是好的确定标志物,今后有可能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患者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确伴有某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T等)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内的组成成份渗漏入外周血循环。这就使得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cTnT和cTnI在AMI后3~6h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在发病后4~8h高峰时间相当或稍早,其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由于cTn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cTn 7~9d,cTnI更长),cTn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均优于CK-MB,在AMI的诊断过程中cTnT和cTnI均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而两者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相对cTnT显示出较低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中cTnT升高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d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因此,任何急性冠状动脉疾患患者如果测得cTn增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 肺癌临床首发症状与误诊

    作者:顾裕民

    肺癌早期误诊率较高,笔者收集肺癌379例,其中误诊223例,误诊率58.8%,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早期误诊率30%~70%相似。本文分析肺癌误诊有关原因,以期从中吸取教训。1 肺癌的首发症状与误诊1.1 以咯血首发被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108例(48.4%) 因肺癌与肺结核有相似的好发部位,而且肺结核可与肺癌并存。所以临床遇到咯血病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老年人短期内出现类似肺结核症状,经抗炎、抗痨治疗未见好转,病灶反而增大,应怀疑肺癌。②肺结核患者若出现肺不张、肺门肿块或阴影增大,特别是伴有胸腔积液或胸痛者,应警惕肺癌。1.2 以咳嗽、咳痰首发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102例(45.7%) 一般经常规抗炎、对症处理后,症状或不缓解或缓解不久又复发,后经胸片、CT、痰细胞学检查而确诊为肺癌。因此,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时遇有下列情况应警惕肺癌:①年龄较大,抗炎治疗后炎症不能控制,或呼吸缓慢者;②同一部位复发性肺部炎症;③伴有胸痛和咯血者,特别是持续反复出现,不能用呼吸道感染解释者。1.3 以神经精神症首发被误诊为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精神分裂症7例(3.1%) 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为17%~79%,尸检报告为30%~50%。肺癌转移主要集中到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其转移途径除血行播散外,还可通过脊髓到蛛网膜下腔[1],所以对于神经精神异常患者难以用相应疾病解释时,应想到肺癌的转移。

  • 特殊部位疼痛的急性心肌梗塞

    作者:朱英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疼痛常发生在胸骨后和心前区,若发生在其他部位,易与相应部位的疾病相混淆招致误诊。笔者收集特殊部位疼痛的AMI12例,入院时全部误诊,现就有关资料报告分析如下,以便从中吸取教训。1 特殊的疼痛部位与误诊1.1 急腹痛被误诊为急腹症8例由于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几乎都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刺激迷走神经时,尤其是下壁心梗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误诊。董辉[1]报道1例,因胸闷、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以急性胃肠炎治疗无效,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经ECG证实为AMI。姚德山[2]报道1例于睡眠中突然上腹剧痛,呕吐1次,以急性胃肠炎用阿托品处理不见效,5h后第2次就诊,经ECG证实急性下壁心梗。李宝洪[3]报道1例,因突发性右下腹痛,伴有压痛和反跳痛,以急性阑尾炎给予保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难以解释的咳嗽,呼吸困难,发绀,两肺听到湿性罗音,心率快而不齐,ECG示频发室性早搏及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按AMI处理,2d后腹痛消失。吕钰[4]报道1例,因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以急性胆囊炎给予输液、抗生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胸闷、气急,经ECG证实为广泛前壁AMI。其他还有被误诊为急性胃穿孔、十二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 不典型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误诊

    作者:张冬梅

    笔者收集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肺癌988例,其中因表现不典型而早期误诊436例,误诊率为44.1%。本文就不典型肺癌的早期表现,诊断失误作一分析,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正确率。1 不典型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误诊1.1 以肺炎为早期表现73例(16.7%) 本组病例常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X线胸片示节段性或叶性肺炎或有肺不张,常被误诊为肺炎,经抗炎治疗症状虽可减轻或缓解,但不久又复发。卜崇秀[1]报道1例,因咳嗽、发热、咳痰、痰中带血丝,X线胸片示右上肺炎,经抗炎治疗不佳,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鳞状上皮细胞癌。1.2 以上肢麻木、臂痛为早期表现27例(6.2%) 肺上叶或肺尖肺癌常向上侵犯胸膜或肋骨、胸壁、软组织及肩关节,而出现肩痛或上臂痛,侵犯臂丛神经时常有上肢放射性疼痛,以此为早期表现易被误诊为肩周炎等。王殿祥[2]报道1例,因右肩关节疼痛,以肩周炎治疗,效果不佳,夜间疼痛加剧,胸片发现右上纵隔增宽致密阴影,边缘不规则呈毛刺状,痰液多次发现癌细胞,手术切除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鳞状上皮癌。1.3 以偏瘫为早期表现14例(3.2%) 肺癌具有早期淋巴道或血源转移以及嗜神经等特征,其脑转移发病率为13.6%~22.7%,癌栓阻塞终末小动脉,表现为脑栓塞症状,常被误诊为脑血栓形成。袁晓密[3]报道1例,因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以脑血栓形成,给予扩血管治疗无改善,1个月后出现咳嗽、咳血痰、胸痛、右侧肢体完全瘫痪,X线胸片符合原发性肺癌的诊断。

  • 主动脉夹层的误诊与对策

    作者:张日华

    主动脉夹层(AD)的症状、体征多变,酷似其他急性病症,极易造成误诊。我们收集AD142例,其中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的有83例,误诊率为58.5%。被误诊的疾病有:急腹症25例(30.1%),急性心肌梗塞(AMI)26例(31.3%),急性胃肠炎5例(6.0%),心绞痛、腹部肿块、风心病各2例(2.4%);还有的分别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肾炎伴尿毒症、败血症、肺内肿瘤、纵隔肿瘤等。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止误诊对策。1 AD的首发症状与误诊1.1 以剧烈胸背部发病,被误诊为AMI AD发病时,由于主动脉内膜破裂及夹层血肿,可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产生撕裂样胸痛,向腰背部放射,常伴有大汗、面色苍白,肢凉,血肿影响到冠脉可发生AMI或心绞痛,ECG示ST-T的改变和病理性Q波的出现,酷似AMI而误诊。刘芳[1]报道1例,于上身前倾取物时出现剧烈的胸痛、憋气,原有冠心病、高血压史,疼痛向左上肢放射,ECG示前壁AMI,治疗无效,胸部X线检查发现主动脉明显增宽。UCG示主动脉内径增宽,腹主动脉有条索样回声,确诊为主动脉夹层。1.2 以急性腹痛发病,被误诊为急腹症夹层血肿波及腹主动脉病变,影响腹腔脏器的血液供应,刺激相应的交感神经链和血液渗入腹腔可产生剧烈的腹痛,且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急腹症极为相似而造成误诊。吴新达[2]报道1例,晚饭后突然上腹痛,检查示上腹部肌紧张,有轻度压痛,腹部X线平片正常,于检查过程中突然腹痛加剧、晕厥、抽搐,血压降至0,旋即心跳呼吸停止,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尸检证实为升主动夹层,急性心包填塞。1.3 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发病,被误诊为纵隔肿瘤 AD发生于胸主动脉或血肿破入纵隔,压迫气管,出现声嘶、吞咽困难,常被误诊为纵隔肿瘤。焦青萍[3]报道1例,因声嘶、吞咽困难3个月,以纵隔肿瘤治疗;后于查体时发现左桡动脉搏动减弱,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CT示主动脉扩张,MRI示主动脉结水平巨大夹层,彩超示主动脉弓肿块,内径与主动脉相连,有血液流入,确诊为AD。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赵淑明;张文立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给临床诊断上也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其临床表现更趋不典型,但其发病率却没有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病原菌的变迁、静脉插管、心血管手术增多、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等因素有关。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及一些资料谈谈其诊断及治疗现状。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1.1 感染的表现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多呈不规则型,T37.5~40.5℃之间,伴有乏力、纳差、苍白、肌肉关节酸痛,部分血沉加快,白细胞记数增高等感染表现。1.2 心脏病变1.2.1 心脏杂音感染性心内膜炎大部分是继发于原有心脏瓣膜病或畸形的基础上,因此除原有杂音外又可闻及新的病理性杂音,而新的病理性杂音的部位和性质取决于赘生物的部位及其对瓣膜损害的程度。张宝仁等[1]报道: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左心瓣膜受损较右心瓣膜受损多见,且主动脉瓣多于二尖瓣。1.2.2 心电图变化多数心内膜炎患者心电图表现正常,如出现心肌脓肿可有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早出现。1.2.3 心功能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害,急性严重感染可有明显心功能衰竭。1.3 其他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部分患者可有脾肿大、皮肤粘膜出血点,少数患者因赘生物或细菌栓子脱落可引起其他脏器的栓塞,常见的有脑、肺、肾等。1.4 血培养血培养细菌生长阳性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多数患者采血前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或采用时间不当,故血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但血培养阴性并不能否定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为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采血应在寒战时为好,且连续3次培养。Macgregor等[2]认为24 h内分别做3次血培养可获得90%的阳性率。1.5 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其敏感性可高达90%,并可确诊赘生物的位置及性质。有无瓣叶穿孔,腱索及乳头肌断裂等。一般认为赘生物≥3 mm可被探及,≤1 mm则不易被探及。

  • 加强对胺碘酮副作用的认识

    作者:张长尧;李琦;汤宝琴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药物,临床应用已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与治疗无关的副作用,并不乏致人死亡的报道。因此,加强对胺碘酮毒副作用的认识,不但能更全面的了解此药,也能使医生在使用中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发生。本文复习了此前关于胺碘酮副作用的一些报道,现综述如下。1 肺毒性(APT)[1] APT是1980年Rothmensch首次提出,以后不断有许多类似的报道。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Olson[2]等报告肺毒性的发生率高达18%,Wilson[3]报道发病率为5%~10%,死亡率为5%~10%,Darmanata等认为比较少,在6%左右,这一数字仍不容让人忽视。 APT就是在使用胺碘酮后引起肺部组织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肺毒性,临床上可引起肺中毒、胸水、多发性结节、咳血等。临床表现是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乏力、消瘦、低热、干咳、低氧血症等。X线表现是间质性弥漫性阴影、胸膜增厚、孤立性或伴有肺实质的弥漫网状影。组织病理学表现是肺部弥漫性纤维化、肺泡间隔增厚,病灶中充满淋巴细胞和中性多核细胞,肺泡Ⅱ型细胞增生,肺泡内有纤维素和多量泡沫巨嗜细胞沉积,肺功能检查均属限制性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APT机理主要有[4]:①对肺组织的直接毒害作用。胺碘酮属于高度脂溶性药物,大量未代谢的复合物贮存于肺泡及身体的脂肪组织中,具有明显的亲组织性,半衰期长达28d,肠道排泄慢,数天后才开始排泻。药物经肝脏由粪便排出,可持续到停药后7个月,因此使治疗开始作用明显延迟,而停药后的毒副作用和治疗作用持续较长。②免疫学作用。有的学者认为胺碘酮副作用发病率与每日剂量及疗程无直接相关,停药后给予激素治疗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恢复。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倒置,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入胺碘酮培养后分泌大量白细胞移动因子,证明为免疫过敏。而且在少数患者长期服用胺碘酮可引起过敏性肉芽肿病,继而发展为纤维化病变。此外,胺碘酮与某些药物,如抗抑制剂、减肥剂、胆固醇合成抑制剂的结构相似,通过代谢产物干扰磷脂代谢而导致肺组织的损伤。

  • 青霉素少见的毒副作用

    作者:夏洪云;巴翠珍;江阿古丽

    青霉素从1940年问世以来,在临床用于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具有作用迅速、疗效高、抗菌力强、经济等优点,特别是青霉素静脉给药临床广泛应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本文就有关青霉素某些少见的毒副作用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简述如下。1 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1.1 血尿据查杰华[1]报道1例,患儿6岁半,因右小腿丹毒,予以青霉素钠640万U+5%葡萄糖250 ml静滴,8h后即出现肉眼全程血尿,尿常规:PRO(+),WBC(),RBC()。即停用青霉素,并予以止血药物。患儿既往常有牙龈出血及皮肤粘膜出血点,原因不明。患儿血尿停止,尿常规正常后再次使用,青霉素320万U+5%葡萄糖 250 ml静滴。2d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出现血尿。1wk后患儿痊愈出院。本例患儿提示对于有凝血功能缺陷的患者,大剂量青霉素可能扰乱血凝机制,而致出血倾向。故大剂量应用青霉素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否血凝功能缺陷,并应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的神经及精神症状。1.2 尿频孔祥奎等[2]报道1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青霉素钠320万U+5%葡萄糖180 ml,青霉素滴完就出现排尿次数增多,无尿痛,尿镜检阴性,次日再用上药剂量尿频加重而停用改其他抗生素口服。2个月后复发再次就诊,青霉素钠400万U静滴,尿频再次发生。改用头孢唑啉钠尿频消失,青霉素致尿频少见,临床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 青霉素 毒副作用
  • 临床应用青霉素G钠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桂荣;孙丽萍;栾芳

    青霉素G钠作为理想的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愈来愈被重视,尤其是静滴给药能减轻局部刺激直接入血,迅速达到杀菌血药浓度,但由于青霉素G钠是一种有机酸,易受多种理化、药物等因素影响。1 青霉素G钠的性质和药理活性在其输液中效价的影响1.1 溶媒的选用不当青霉素G钠的水溶液适合pH6.0~6.5,偏离这一pH值后,其水解速度加快,杀菌效能降低。目前临床多用5%或10%葡萄糖作青霉素G钠的溶媒,此类溶液pH3.2~5.5与青霉素G钠的适宜pH值不符,而且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已糖,能催化青霉素G钠水解,产生致酸物。0.9%氯化钠或林格氏液pH为4.7~7.0,与青霉素G钠的适宜pH值相符,可延缓青霉素G钠的水解,保持其生物活性[1]。故应用青霉素G钠滴注宜选用后两者作溶媒。1.2 配伍用药不当1.2.1 与庆大霉素配伍用青霉素G钠为有机酸阴离子型药物,两者合用后不仅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也使青霉素G钠活性降低。因青霉素G钠的β-内酰胺环c-n与庆大霉素分子中的n-甲基戊糖的甲氨基发生交联,生成已无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同时青霉素G钠β-内酰胺环亲核性断裂使青霉素失活。1.2.2 与烯二醇的还原剂维生素C合用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青霉素G钠效价降低[1]。1.2.3 与碱性药物配伍如氨茶碱、碳酸氢钠、酚妥拉明等,可使青霉素G钠沉淀而失活性[1]。1.2.4 与含醇类药物配伍可加速青霉素G钠β-内酰胺环的水解使效价降低。因已醇起着与碱液相似的作用,同时过敏反应发生率也会增高[1]。

  • 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作者:韩继武;谷兴秀

    氧氟沙星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为DNA螺旋酶抑制剂,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和部分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消化、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等慢性细菌感染。由于其药理作用广泛,临床应用治疗范围较广。但其不良反应也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报道,现综述如下。1 皮疹 据迪力夏提等[1]报道,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氧氟沙星250 ml,静脉滴注,1次/d,未加其他药物。用药3d后,患者手指皮肤瘙痒,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融合成片状。确诊为氧氟沙星所致药疹。停药后对症治疗,2d后患者症状消失。另据戴勤等[2,3]报道了5例应用氧氟沙星后引起皮疹,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至正常。

  • β-受体阻滞剂在几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作者:李莉;高田荣

    自1964年普萘洛尔(propralol)问世后,其新剂型种类的研制不断出新,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实践证明β-受体阻滞剂在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兹做简单介绍。1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10a前,把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规定为高血压阶梯治疗的一线降压药物,长期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用β-受体阻滞剂,而且第1代产品有干扰血糖、脂肪代谢作用,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的引起性功能障碍和影响生活质量。基于现今对高血压的治疗对策是:降压、防止或逆转血管和心肌重构,预防或避免心脑肾等靶器官发生新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旧的阶梯治疗模式已被循证治疗模式所取代,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已逐步实现个体化及有选择应用的新时期。1.1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一般对心率偏快(>80次/min)或有早搏等快速心律失常、偏头痛、左心室肥厚、高肾素型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可视病情与血管紧张素等转换酶抑制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联用。1.2 老年高血压患者这组患者多需联合用药。有如下情况: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史不伴有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疾病、前列腺疾病、周围血管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选用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

中国误诊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