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

中国误诊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중국오진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647
  • 国内刊号: 11-451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wzxzz.periodicals.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经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实验前因素致结果异常原因分析

    作者:陈建国

    实验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可,但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不只是在实验中。许多实验前因素也可严重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并有可能误导临床,而这些实验前因素是不能在实验中纠正的。因此在遇有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明显不符,甚至已超过致死量,而患者生命指征仍属基本正常,同时排除实验误差时,应考虑实验前因素的影响,及时与临床联系,弄清原因,虽然实验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标本采集不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护理部门素质有待提高,需充分认识规范采集标本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3例异常结果的原因分析认为:实验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引起临床与实验的共同重视。1 对象和方法 从1997-10~1999-10,在常规检验中选取有明确的实验前因素致结果异常的标本23份。列入分析的标本需具备下列条件:①超出正常范围的临床上一般不可能出现的过高过低值;②重复检验排除实验中误差;③立即与临床联系,有不规范采集标本的原因;④重新规范采集标本检验结果正常。23份标本按不同项目分组列于表1。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心肌梗死失误分析

    作者:高明宇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检查特异性低,病毒分离困难,因而容易误诊,尤其更易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本文总结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70岁,≤20岁11例,21~40岁17例,>40岁4例。所有病例均经动态观察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2 结果2.1 临床表现发热24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心悸、气短21例,全心衰24例,心音低钝25例,第4心音8例,白细胞升高25例,心肌酶升高26例。2.2 心电图特点 32例均有ST段抬高,幅度为2~8 mm,异常Q波7例,肢导低电压25例,心律失常26例。2.3 误诊情况误诊为前壁心梗11例,下壁和右室心梗10例,前壁和下壁心梗6例,前壁和正后壁心梗5例。2.4 诊断标准 32例既往均无心脏病史,诊断标准参考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标准[2]。

  • 两种方法检测抗SSA抗体对干燥综合征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王燕;赵兵;单杨杨;桑艳红

    抗SSA抗体为抗ENA抗体中的抗体之一,与干燥综合征(pSS)密切相关。80年代抗ENA抗体的检测多用免疫双扩散法(Immunodiffusion,ID),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内大多数医院普遍应用ENA多肽抗体谱试剂盒,用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 test,IBT)来检测抗SSA抗体。但由于IBT法在试剂盒生产及检测操作等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仅凭52KD报告为抗SSA抗体常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因此,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法检测抗SSA抗体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旨在使人们了解ID和IBT法检测抗SSA抗体对pSS的诊断价值,从而建立起对多肽抗体检测的正确认识。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来源收集1995-01~2000-07间,用ID和/或IBT法检测抗SSA阳性的101份住院病例。1.2 免疫双扩散法(ID) 用0.5%琼脂糖凝胶铺板,直径25 mm的角膜环铃打梅花孔,以兔胸腺丙酮粉浸出液为抗原,以由美国SCRIPPS自身免疫病中心鉴定确认的抗SSA阳性血清作标准对照,与待测血清进行免疫双扩散。在抗原、抗体孔之间出现与标准抗体相融合的沉淀线判定为抗体阳性。1.3 免疫印迹法(IBT) 采用深圳恒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ENA多肽抗体谱试剂盒,检测方法按照其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束后,将显色条带与标准条带卡比照,出现52KD条带定为抗SSA抗体阳性,每次检测同时作阳性对照。

  • 血清唾液酸检测在大肠癌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建松;张合长;王勇

    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肿瘤标记物之一,且不随年龄和性别而改变,对肿瘤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对肿瘤的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有较大价值。我们对大肠癌患者、非癌症疾患、正常对照组血清SA含量进行测量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大肠癌组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29岁~68岁,均经手术、肠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对其中18例大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测定1次SA含量,在治疗后再测定1次SA含量并进行比较;非癌症疾患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2岁~62岁,均系我院门诊和住院的肠炎、阑尾炎、肺炎等疾病的患者;正常对照组系来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男42例,女30例,年龄26岁~67岁,肝、肾、心、肺功能均正常,无肠炎疾病、肝病家族史及肿瘤。1.2 方法所有标本均用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生产的SA快速比色测定盒检测,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以SA值>640 mg/L为阳性,SA<580 mg/L为阴性,用t检验分析差异的显著性。

  • 门脉高压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分析

    作者:顾云嘉;陈晓敏

    门脉高压(PH)主要来自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H)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肝昏迷、肝肾综合征、休克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出血量大、病情危重。因此临床医生常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的患者,特别是有肝炎史的患者,首先考虑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作者调查了患有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236例住院患者,其中111例作了急症胃镜检查,发现有59例为EVH,而另外52例为非EVH。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院1997-01~2000-03,入院时诊断PH、EVH236例,111例作了急症胃镜检查,其中女45例,男66例,年龄小者31岁,大者72岁,平均年龄59.1岁。1.1 接受胃镜检查的111例中,酒精性肝硬化2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性肝病6例,98例肝炎后肝硬化,3例肝硬化原因未明。B超显示,所有病例均有肝内光点不均匀,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增宽和脾脏肿大表现。胃镜所见食管均有静脉曲张。血液生化,除了血吸虫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硬化8例患者外,其余病例均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表现。1.2 EVH胃镜检查所见依据是食管中、下段(包括胃底)可见曲张蓝色静脉正在出血或有樱桃红斑、血疱症或红线症。

  • 灯盏花素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玉生

    1998-03~2000-08,我科用灯盏花素治疗各种类型心绞痛76例,与对照组的35例相比较,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11例心绞痛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6例,男62例,女14例,年龄50岁~84岁,平均68岁,病程3~30a,平均10a,其中劳累性心绞痛37例,自发性心绞痛23例,混合性心绞痛16例。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67岁,病程2~28a,平均9a,其中劳累性心绞痛22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5例,两组病情基本相同。 治疗组用灯盏花素25 mg~75 mg(1支~3支)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10~15d为一疗程。对照组用硝酸甘油5 mg~10 mg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也是10~15d为一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阻滞剂或抗凝剂等药物。治疗前后观察病情改善情况、ECG、血液粘度、血小板聚积率、血脂等的变化情况。2 结果 心绞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消失25例,减轻40例,无效11例,有效率85.53%;对照组:消失12例,减轻17例,无效6例,有效率82.86%。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基本恢复正常24例,改善36例,无改善16例,有效率78.95%;对照组:基本恢复正常9例,改善16例,无改善10例,有效率71.43%。检验改善情况见表1,表2。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A19-9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君毅;曹国木梁;余珊

    为探讨CA19-9在胃癌的发生及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我们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了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以及胃癌组织中CA19-9蛋白的表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样本及试剂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46.7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0~79岁,平均57.2岁,胃癌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0~84岁,平均57.9岁,样本均为我院1994~1999年胃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其中胃癌标本未经化疗及放疗,试剂由Manxi公司提供。1.2 方法1.2.1 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v切片,作HE染色再次复查病理结果后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切片脱蜡、水化、过氧化物酶阻断剂10min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正常羊血清封闭10min;加一抗室温下孵育60min;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10min;加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一氧化物酶室温下孵育10min(以上各步骤均用PBS液冲洗3次,每次5min)。DAB显色3~10min,自来水冲洗后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 围生期窒息与新生儿高血糖的相关比较

    作者:赵燕;赵波

    本文对206例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血糖浓度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6-01~1998-12我科新生儿病房共收治围生期窒息新生儿206例,男112例,女94例,日龄:生后3h~2d,足月儿197例,早产儿5例,过期产儿4例。Apgar评分1min,评分4分~7分97例,0分~3分109例,家族中无糖尿病史,其中烦躁,易激惹84例,前囟隆起36例,肌张力减低30例,增强28例,无吸吮反射32例,呼吸暂停,拥抱反射未引出各8例,腱反射亢进28例,减低14例。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脱水表现5例。1.2 方法在未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前,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从头皮静脉或股静脉取血1 ml。采用日本岛津Cl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全血血糖,并同时检测尿糖和尿酮。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行钳刮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任丽

    近年来要求终止孕10wk以上的妇女不断上升,且因各种原因要求当日手术后即可离院,故如何减低钳刮手术的难度,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我院自1999-03~2000-02对妊娠10~14wk 50例妇女,术前3h米索前列醇口服或阴道给药,进行药物性软化宫颈[1,2]行钳刮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03~2000-02,妊娠10~14wk来本院门诊要求终止妊娠者50例,因各种原因要求当日手术后即可离院,年龄在17~36岁之间,均有钳刮术指征,无钳刮术及米索使用禁忌证。已婚34例,未婚16例,初孕38例,经产1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口服组)24例,B组(阴道后穹窿给药)26例。1.2 方法术前常规体检及血尿常规化验,每片米索200μg。A组于术前口服米索600ug;B组于术前外阴消毒后,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取米索400μg置后穹窿,平卧0.5h。两组均于3h后行人流钳刮术,并记录宫颈软化扩张情况、术中出血量及副反应。术后休息30min可离院。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 小剂量美多心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郭得志;陈清清;苏文举;戴端平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寻求有效的治疗慢性CHF的新措施。心率变异性(HRV)能有效地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且与心源性猝死等相关性较好的指标[1],而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CHF的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为了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CHF的疗效及对HRV的影响,我科从1999-01~2000-01,对33例慢性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美多心安治疗,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0~68岁,心衰病程1~8a,平均4.5a±2.29a,原发性高血压8例,冠心病1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按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20例,Ⅳ级5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病程、原发病、心功能分级与治疗组相同。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限盐,积极治疗心衰的病因及诱因,并联合应用地戈辛、依那普利、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美多心安(商品名为倍他乐克,由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苏卫药准字(1985)第326201号)从6.25 mg/d开始,如心衰无加重,则每5~7d递增6.25 mg,直至50~100 mg/d,分2次口服。如果心衰加重,则停药后反复小剂量试用,疗程3~6个月。1.3 观察指标详细观察并记录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的心衰症状、体征、运动耐力、心率、血压及副作用,记录治疗前后的常规心电图变化及24h动态心电图大ST段压低变化、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①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ms);②SDANN: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ms);③SDNNI:连续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ms);④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ms);⑤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1.4 疗效判定标准①心功能按统一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为显效,改善Ⅰ级者为有效,不足Ⅰ级或心衰加重或死亡者为无效;②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缺血恢复正常;有效:压低的ST段治疗后回升≥0.05 mv,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ST-T无变化。1.5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 头颈癌心包转移18例综合治疗分析

    作者:谢国明;李海霞

    继发性心包积液较原发性心包癌多见,其中肺癌心包转移是临床上常见的。近几年来发现,头颈癌心包转移也日渐增多,急骤增多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将我科采用全身化疗、心包腔内化疗、抗心衰与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18例晚期头颈癌心包转移的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0~86岁,其中29~39岁3例,40~59岁7例,>60岁者8例。病种:口腔粘膜癌5例,唇癌3例,舌癌6例,颌下腺癌4例。1.2 临床表现 18例均有心包积液、咳嗽、胸痛;心率增快、心音减弱15例;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心前区压迫感、肝大12例;急性心包填塞4例。X线检查,心界向两侧扩大15例,心右界扩大左胸一致性阴影3例,ECG检查:低电压R+S≤0.5mv,ST段下移>0.05mv,HR≥120次/min,T波倒置5例,平坦13例,心脏扇形扫描,心室后壁与后心包壁层及心尖部可见液暗区。1.3 方法首先应抽出心包积液,首次放液不超过100 ml,必要时1wk后再行放液,并给予心包腔内化疗:氮芥10 mg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丝列霉素6~10 mg溶于生理盐水10 mg中,地塞米松5 mg,注入心包腔内,心包腔化疗后3~7d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及细胞增殖动力学设计佳方案予以全身化疗。腺癌用COMFA、EP,鳞癌多用CONB、COEP。伴心衰者短期给予利尿剂及快速强心药物、吸氧,HR>120次/min或有频发早搏者伍用异搏停。治疗中,纠正电解质紊乱,予以适当的容量负荷、能量合剂、尿激酶、碱性药或嘌呤醇及防止高尿酸血症。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治误区

    作者:刘现亮;刘科卫;魏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SSS)是以缓慢窦性心律失常为基础(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而产生头晕、晕厥等症状群组成的综合征,同时可表现出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所谓慢-快综合征,某些SSS患者常以快速心律失常就诊,易引起误诊误治。1 对象和方法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6~76岁,平均54岁,以快速心房颤动就诊者6例,心房扑动1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其中4例有心功能不全,心室率在120~170次/min。入院后治疗:1例心房扑动静脉注射心律平50 mg(8min),2例心律平70 mg静脉注射,0.5h后口服150 mg,5例以地西兰0.4~0.6 mg静脉注射,其中1例因心率控制不满意,0.5h后静脉注射胺磺酮150 mg,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2 结果 1例心房扑动静脉注射心律平约50 mg(8min)时扑动波消失,交界区逸搏心律,HR30次/min。以后表现窦房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余8例患者用药后10min~6h,表现为严重窦缓2例,严重窦缓、窦性停搏4例,严重窦缓、窦房传导阻滞2例,同时出现交界区逸搏及交界区逸搏心律1例,HR28~45次/min。患者均出现明显头晕、胸闷,其中2例有晕厥,1例有黑朦。经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及临时起搏(4例)观察7~21d,不能恢复正常窦性心律,6例行永久起搏治疗,3例因经济困难未埋植起搏器,而行药物治疗。

  • 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任伟;魏祥品

    我院于1994~1999年间,在收治的81例不同类型的脑积水患者中,其中有18例为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后,因出现不同性质的并发症致首次分流失败又行再分流术,现结合临床资料对V-P分流术可能的失败原因、预防措施及再手术原则进行分析总结。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男12例,女6例,年龄9月龄~67岁,平均22.3岁。病因:先天性脑积水1例,肿瘤性脑积水7例,继发脑内炎症后脑积水2例,自发出血性脑积水2例,外伤性脑积水6例,其中梗阻性脑积水11例,交通性脑积水7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和/或MRI明确诊断后,予行首次V-P分流术治疗。术后36h~4.5a,平均5.6个月,全部病例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状,发热3例,行走不稳7例,意识障碍6例,除复查头颅CT和/或MRI外,又行腹部X线摄片、脑脊液检查等,证实分流管阻塞14例(脑室端阻塞8例,腹腔端阻塞6例),感染2例(均为切口感染,其中1例伴颅内感染),颅内出血2例(均为脑室内出血)。1.2 方法 18例再手术患者分别根据不同的失败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①分流管阻塞者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更换相应的分流管。对首次分流时间较长,分流管被脉络丛或大网膜较紧密包裹,则不拔出分流管,于同侧再放置1根。②2例感染者先行取出分流管,1例术中脑室内取出脑脊液送检细胞数正常,即同时行对侧V-P分流术;另1例因脑脊液细胞数超出正常值,而予抗感染、脱水等治疗,待患者体温、血象、脑脊液细胞数完全正常后再行引流术。③2例脑室内出血者均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并加强抗感染治疗,待复查CT示脑室内出血完全吸收后再行V-P分流术。V-P分流方法: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行侧脑室枕角穿刺。钻孔点以枕外粗隆上4~6 cm,中线旁开3 cm为宜。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置管长度为10~12 cm。分流管经颈、胸皮下隧道至腹部,用特制的Veress针由上腹中线旁经腹直肌穿刺送入腹腔,腹腔内分流管长度以穿刺点至耻骨联合中点为宜,成人约30~35 cm,管不固定。

  •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

    作者:肖淑辉;林燕青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病原体多样,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是其中主要的病原体[1],但临床上尚有其他多种病原体也会引起NGU的症状[2]。我们对86例性病患者特异性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M)进行检测,为了明确CMV在性病患者中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取自本院性病门诊共86例,男61例,女15例,年龄18~46岁。皆有非婚性生活和配偶传染史。有典型尿道炎或宫颈炎的表现,所有患者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和淋球菌培养均为阴性。同时对所有患者的分泌物行UU、MH和CT检测,抽患者静脉血,及时分离血清,置低温冰箱冻存待检,统一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M)。对照组为正常查体者45例,年龄18~50岁。1.2 方法与试剂采用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CMV-IgM 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用阳性血清作为质控指标,以SPA-Ⅱ型酶标仪,492 nm波长比色定量,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的板条检测UU和MH。荧光法检测CT。

  • 单纯放射治疗肛门癌72例分析

    作者:于甬华;罗立民;于金明;陈延条;梁超前;田世禹;孙新东

    肛门癌占肛门直肠癌的2.3%,由于其特殊的发病部位,相当多的患者就诊时已丧失手术根治机会或因生理需要坚决拒绝手术。因此,单纯放射治疗肛门癌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之一,我们总结了经治的72例肛门癌单纯放疗随访3a的经验,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自1990-03~1997-04,我院共收治肛门癌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49岁,年龄<40岁者4例,>40岁者68例,占94.4%。随诊至2000-04-20,随诊率98%,病理类型鳞癌占86%,分期采用UICC1989年[1]TNM分类方案,见表1。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单纯放射治疗,常规分割6~18MeV电子线、6MV的X线(有时需加填充物,多为新鲜猪皮)。所有病例均为局部野照射,截石位或膝胸位,床转角90°,机架转角90°照射,大野照射X线加电子线DT46GY后缩野至肿瘤局部,电子线照射剂量至DT55~70GY,对N1M1的病例放疗前PDD、5-FU化疗1周期,放疗后再加2~4周期化疗。

  • 肾脏B型超声检查对慢性肾炎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志媛;王琪

    在医学影像日益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的今天,无创性的B型超声检查已被公认是评价肾脏病及肾衰病因的首选方法。现将我院5a来138例慢性肾炎B超检查与临床对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诊断标准本组慢性肾炎的诊断及分型均符合1985年第2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关于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标准。1.2 本文138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90例,女48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36.4岁。普通型55例,肾病型49例,高血压型34例,肾功能正常38例,代偿期20例,失代偿期34例,尿毒症期46例。1.3 检查方法应用日本东芝38A B型超声仪,取仰卧位及侧卧位。常规测量肾脏大小和回声强度,主要测肾脏长径的改变。据文献报道:肾脏大长径10~12 cm为正常。崔氏报道:健康老年人肾脏长径亦不小于9.5 cm,肾脏B超长径7~9 cm为轻度萎缩,≤7 cm为萎缩肾。肾脏回声强度需与肝脏回声强度对比:肾脏回声小于或等于肝脏为正常,比肝脏回声强表示回声增强。1.4 分析方法分析肾脏B超影像与肾炎病程,临床分型及肾功能的联系。

  • 右室梗塞漏诊7例分析

    作者:李赞飞;李棣;李新民

    近10a来,右室梗塞渐受重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多不明显,有时诊断十分困难,常常误漏诊。从1998-01~2000-10,我们收治了7例漏诊的右室梗塞患者。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来自基层医院,男5例,女2例,年龄58岁~72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特点如下:①心前区疼痛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头晕、黑朦、恶心、气短、双下肢水肿及上腹部疼痛,初诊时曾被误诊为: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肺心病、急腹症等;②发病24h左右才进行ECG检查,ECG示急性下壁心梗,继而行Vilson(V3R~6R)导联ECG检查,V3R~6R导联ST段抬高均不明显,无1例V4R导联ST段抬高>0.05mV者;③心肌酶增高;④1例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出现比较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HR43次/min~51次/min,2例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3例出现低血压。7例患者后来在当地医院均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经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于发病48h左右转至我院。住院后我们对7例患者除常规检查外加做了双极右胸(CR3R~6R)导联[1]ECG检查,7例患者CR3R~6R导联ST段均呈不同程度的抬高0.15mV~0.3mV,同时伴有异常Q波与文献报告[1]的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相符,从而确诊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塞,按下壁合并右室梗塞方案治疗,5例基本治愈,2例死亡。

  • 眼眶肿瘤误诊为视神经病变6例分析

    作者:亓程鹏;滕学平

    对无眼球突出且有视力障碍的眼眶内肿瘤,早期可被误诊为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而久治不愈,长期误诊可造成其视功能完全丧失或局部邻近结构的蔓延,严重影响其愈合。对近10a来我科收治的眼眶肿瘤误诊为视神经病变6例进行总结分析,以引起注意。1 临床资料 本组均单眼发病,右眼4例,左眼2例,男4例,女2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6例均经CT发现,肿瘤均位于眶尖部或视神经周围,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5例,脑膜瘤1例。误诊情况:6例均以视力障碍而就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3例诊断为视神经乳头炎,2例诊断为视盘血管炎,1例诊断为视神经萎缩。晚期(发现眼突转来我院时)光感1例,0.1 2例,0.4 2例,0.5 1例。误诊时间(初发症状至眼突或明确诊断):短1a,长达6a,平均为2.8a。

  • 股骨干骨折漏诊同侧股骨颈骨折9例分析

    作者:周兴元

    同一肢体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多为坠落伤或交通事故所致。我院自1976-06以来共收治股骨干骨折266例,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者13例,占4.8%,而13例中漏诊9例,漏诊率69.2%,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25~47岁,平均36.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1例,合并腰椎骨折伴不全截瘫、头部外伤及颅底骨折、下颌骨骨折、骨盆骨折各1例。2例伤后有昏迷史,昏迷时间均不超过24h。股骨颈骨折经颈型3例,基底型6例。漏诊时间3~40d,平均20d。1.2 治疗及结果髓内针内固定术术后发现有2例,因不便牵引或选择其他内固定方式而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髋人字型石膏外固定术,固定时间为12wk。钢板螺纹钉内固定术后10d内发现者5例,4例选用多根针固定股骨颈骨折,1例系基底部裂纹骨折,采用肢套牵引8wk;漏诊10d的1例,经切开复位行加压螺钉内固定术。上述8例均愈合良好,随访2~5a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和功能障碍。另1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漏诊时间长达40d,已畸形愈合,lioton氏角60°,患肢短缩2.5 cm,拒绝再次手术,随访时能从事农村重体力劳动,快走时轻微跛行。复查X线片见骨折已牢固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征象。

  • 眼部检查与脑瘤误诊10例分析

    作者:霍玉芳

    眼部症状和体征在脑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而脑瘤因部位的不同、解剖的变异、瘤体伸展的方向不同在眼部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特征,再加部分眼科医师往往考虑本科疾患,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与警惕,容易误诊、漏诊,今将笔者所见首次就诊于眼科的10例被误诊的脑瘤患者浅作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15~51岁,平均33岁。临床症状:头痛10例,视力障碍8例,性欲减退4例,肢端肥大症4例,失明2例,体型肥胖无胡须5例,闭经2例,下颌角长且向右前翘者1例。眼底所见:视乳头高度水肿者1例,视神经萎缩者1例,视乳头轻度水肿者4例,眼底像正常4例。视野检查结果:双眼右上视缺损呈象限性伴右侧同侧比较性偏盲1例,全缺损2例,颞侧偏盲2例,颞上象限缺损1例,颞侧缩窄1例,向心性缩小1例,颞侧偏盲越过中线发生鼻下或鼻上缺损1例,两眼颞侧偏盲1例。影像学检查:本组10例全部拍过颅骨平片,部分行过脑血管造影、CT扫描,其中颅骨平片正常4例,可疑2例,钙化影位鸡冠右侧侧位片于鞍上,蝶鞍扩大呈球形1例,CT检查均有阳性表现。病理分类:10例中均经住院,手术证实病检报告:大脑中央沟脑膜瘤1例,右颞枕部星形细胞瘤1例,垂体嫌色性细脑瘤1例,前颅窝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蝶鞍内厌色性腺瘤1例,垂体混合性腺瘤4例。误诊为:动脉硬化脑血栓1例,精神分裂症2例,球后视神经炎2例,慢性胆囊炎并胆石症1例,先天愚型1例,视神经乳头炎2例,神经血管性头痛1例。本组10例,基层医院误诊5例50%,市级医院误诊1例10%,地区综合医院误诊3例30%,省级医院误诊1例10%。误诊时间:除1例为3a外其余9例为4~24个月。

  •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30例分析

    作者:罗发枢;冉超蓉;袁晓英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据文献报道其误诊率达40%以上。为了探索误诊的原因与减少误诊的对策,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现将我院从1980-01~1998-01以来收治的IE72例中误诊的30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延误诊断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男女比例2∶3,小年龄19岁,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2.7岁。有风心病、先心病及心瓣膜退变的21例,无心脏病变的9例。1.2 延误时间误诊7~10d者12例,10~20d者10例,20~30d 5例,2个月以上3例,此3例曾先后住院。1.3 误诊情况化脓性脑膜炎2例,中毒性脑病2例,急性肾炎4例,慢性肾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脑梗塞4例,肝硬化2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

  • 产褥期肺结核病误诊8例分析

    作者:郭锦芳

    产褥期肺结核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困难且易忽视。1993年~1999年我院共误诊产褥期肺结核病8例,为了减少产褥期肺结核病的误诊,现就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21岁~35岁,农村7例,城市1例,初产6例,经产2例,起病时间为产后4~38d,平均16d。就诊时间:除2例为长期发热和咯血而及时就诊外,余均在产后20d就诊。结核类型:Ⅱ型4例,Ⅱ+Ⅲ型3例,Ⅲ型1例,均经胸片检查确诊。发热5例,干咳3例,咯血1例,头痛3例,呕吐2例,胸闷4例,气促1例,腹痛2例,误诊为产褥热4例,产褥期风湿热1例,产后心肌病1例,急腹症1例,绒癌肺转移1例。

  • 自体挤压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

    作者:尼占洪;侯国保

    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肢体或躯干被倒塌的工事、建筑物或其他重物长时间挤压,受伤肢体的自压或缚扎止血带的时间过长,使受不了压缺血部位的肌肉受到破坏,在解除挤压之后发生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暴力原因引起的挤压综合征已被临床工作者所熟悉,在非暴力情况下,如因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或安眠药中毒,不合理的长时间手术麻醉体位等原因引起的自体挤压综合征常易误诊,造成严重后果。现就我地区几家医院所见15例误诊原因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酒精中毒4例,安眠药中毒3例,长时间手术麻醉体位不合理1例。受压部位主要为下肢,其次为前臂,自压力解除至手术时间约为9~15h。在采取手术治疗的同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结果:痊愈10例,前臂肌萎缩2例,足下垂畸形3例。

  • 老年无石性急性胆囊穿孔诊治9例分析

    作者:赵合庆

    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穿孔临床上较易诊断,但无石性穿孔较难确诊。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从1987~1998年我们共收治9例,现对其发生原因、诊断、治疗予以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62~82岁,就诊时间6~24h。3例有全腹痛、腹肌紧张及典型的板状腹症状,酷似急性消化道穿孔,行急性消化道穿孔剖腹探查术;4例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酷似急性阑尾炎行急性阑尾炎切除术;2例以突发性上腹痛为主,B超示:胰腺肿大,周围有积液。诊断为急性坏死胰腺炎行急性坏死胰腺炎探查术。结果治愈3例,占33.3%,死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占66.6%。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以心肌缺血、低电压为多见,其他有房性或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高血压、冠心病5例,其中并脑梗塞偏瘫4例,肺气肿4例;空腹血糖>6.0 mmol/L 3例,均长期服药。

  • 膈肌损伤漏诊7例分析

    作者:王凤学

    1990-01~2000-10漏诊膈肌损伤7例,本文分析了漏诊原因,提出早期诊断,避免漏诊,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病例,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4例,受伤当时合并股骨干骨折1例,骨盆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颜面、颈部、双手烧伤、创伤性湿肺、血气胸1例。受伤当时胸透见伤侧膈肌抬高1例。膈下游离气体1例,见表1。

  • 原发性肝癌误诊86例分析

    作者:陈民

    我院1990~1999年共收治符合肝癌诊断标准[1]的患者206例,现对其中入院时误诊的86例进行分析,以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肝癌的确诊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0例,女26例,年龄25~86岁,平均54.36岁,职业以农民发病率高,占52.78%,发病就诊时间2h~0.5a不等。有明确乙肝病史38例,占44.19%。1.2 临床表现本组右上腹疼痛76例,发热62例,消瘦72例,食欲减退74例,黄疸57例,呕血6例,黑便4例,意识障碍1例,双侧胸水1例,上腹部包块8例,脾肿大55例,腹水15例,其中血性腹水12例。1.3 误诊疾病本组86例肝癌入院时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19例,梗阻性黄疸和/或化脓性胆管炎18例,肝硬化和/或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17例,肝脓肿10例,肝囊肿9例,胃癌5例,胰头癌4例,胰腺囊肿、消化道穿孔、脑血管意外、胸腔积液各1例,本组因误诊而手术者26例,占30.23%。1.4 确诊方法及病理分类本组甲胎蛋白测定76例,阳性62例,占81.58%;本组手术证实的肝癌36例,肝细胞型28例,胆管细胞型6例,混合型2例

  •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X线误诊12例分析

    作者:曾令国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松毛虫毒毛或者其污染物经人体接触后侵犯人体骨关节并引起其损害的一种疾病。该病有流行性,自1970年以来国内曾有不少报道,目前因防治工作有力该病甚少流行,但平时散发性病例仍有存在且易产生误诊,现将本院10a来收集的12例经X线误诊散发性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生活在农村,男8例,女4例,年龄10~65岁,平均28岁。发病部位:腕关节6例,踝关节3例,肘关节2例,膝关节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者7例,关节疼痛2例,皮肤搔痒伴关节肿痛3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4例,血沉加快6例,2例白细胞计数及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测定均为阴性。1.2 误诊情况 X线表现为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端性单个或多个聚集的小囊状或虫蚀样骨破坏,大部分呈现偏心性,其中伴有骨端性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轻度变窄3例,有轻度骨膜反应1例,7例有关节软组织肿胀,诊断为骨关节结核6例占50%,类风湿骨关节炎及化脓性骨关节炎均为3例,各占25%。1.3 确诊过程 12例患者均在复诊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经过临床抗过敏、解毒、止痛、消炎处理后症状有明显减轻而确诊。其中8例回忆有明确松毛虫咬伤史,4例诉居住附近有松毛虫活动,因此有接触被其污染的柴草、水源可能。

  • 支气管息肉误诊4例分析

    作者:李桂林;钱海红;赵建清

    支气管息肉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支气管肿瘤,国内外仅见少数个案报告[1,2]。由于较少见,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诊。现将我们1991~1999年收治的4例支气管息肉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小年龄16岁,大年龄59岁,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并取活检证实。1.2 临床表现 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2例呈发作性吸气性呼吸困难、喘鸣;4例均有咳嗽、咳痰,其中1例为干咳,2例咳粘液痰,1例咳黄色脓性痰,量多且有异味;2例间断出现痰中带血;2例有低热至中等度发热,T37.5~38.8℃;1例有胸部隐痛。4例均拍胸部X线正侧位片,1例未见异常,2例提示片状模糊实变影,1例提示肺不张;有3例行胸部CT扫描,2例显示支气管内软组织影,远端阻塞性肺炎,1例显示肺叶肺不张。4例患者行纤支镜检查5人次,病变部位:2例位于右下叶支气管,1例位于右中间支气管,1例位于左主支气管;肉眼形态:2例肿物表面光滑、粘膜正常,2例粘膜糜烂、出血,2例基底宽,2例有蒂,3例呈结节状,1例为长圆柱状。3例经纤支镜活检证实诊断,2例开胸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检查亦确诊。

  • 壶腹周围癌早期误诊16例分析

    作者:王红国;李祥

    壶腹周围癌常与急慢性肝胆、胃肠疾病早期症状相似,因此早期常被误诊为肝胆或胃肠疾病,贻误了佳治疗时机。为了提高壶腹周围癌早期诊治,我们回顾性总结壶腹周围癌93例,发现早期误诊,误治16例(17.2%),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1岁~73岁,平均年龄53.5岁。其中胰头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下端癌9例。具体情况见表1。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漏误诊32例分析

    作者:傅建斌;史晓飞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及内脏器官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病。早期首先侵犯唾液腺及泪腺,故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后期可出现多系统、多脏器、多个部位损害,故临床表现多样,漏误诊率很高,现将我们收治的32例被院外误诊的PSS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30例,年龄28~ 62岁,中位年龄46岁,误诊时间0.5~20a,平均5a。1.2 诊断标准及误诊指标 32例均符合我国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1],并同时排除另一种结缔组织病。就诊前在院外(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为其他疾病并治疗,其时间超过3个月者被视为误诊。1.3 误诊情况被误诊的疾病分别为慢性肝炎5例,多肌炎4例,恶性淋巴瘤1例,系统红斑狼疮2例,肾小管酸中毒2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慢性胃炎3例,慢性结膜炎3例,慢性腮腺炎2例,结节性红斑2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其临床表现与被误诊的关系见表1。

  • 牙齿隐裂漏诊25例分析

    作者:贾鹏

    牙齿隐裂是造成牙齿劈裂,丧失咀嚼功能的一种主要疾病,但在临床中由于与牙齿敏感症、牙髓、根尖炎症症状相似,经常被漏诊。本文分析了自1998年以来25例牙齿隐裂的患者,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18岁~65岁,以30岁以上多见。发病部位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其次依次为下颌第1磨牙,下颌第2磨牙,上颌第2磨牙,下颌前磨牙。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咀嚼不适或咬合痛,个别合并牙髓或根尖周炎症,病史短2个月,长3a。1.2 诊断根据患牙长期的咬合不适和咬物时某一特殊部位剧烈疼痛的病史,以及2.5%的磺酊进行染色检查,可明确诊断。1.3 治疗及时调整创伤性牙合力,调磨过陡牙尖,对有继发龋齿的患牙,未涉及牙髓的可用氢氧化钙间接盖髓后复合树脂充填,定期观察;合并牙髓、根尖炎症者进行根管治疗后再用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后及时作全冠修复,达到永久修复的目的。

  • 肾综合征出血热误诊75例分析

    作者:李汝勇;冯爱芳;吴翠萍;杨谦;赵文

    近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逐渐扩大,不典型病例增多,而该病目前早期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故易误诊误治。我院1994-11~2000-10共收治HFRS 753例,误诊75例,误诊率达9.96%。本文仅就误诊病例及原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平均36.5岁。除1例因血尿3d入院外,均以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收住院。入院时间1~15d,平均4.5d。全部病例均符合1996年烟台全国HFRS防治会议诊断标准,且经血清学检查确诊。1.2 误诊疾病及分类①病毒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33例,占44%;病毒性脑炎7例,占9.33%;病毒性肝炎4例,占5.33%;②细菌感染:包括结核性脑膜炎4例,占5.33%;急腹症3例,占4%;败血症3例,占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占2.67%;急性菌痢1例,占1.33%;肾炎1例,占1.33%;伤寒1例,占1.33%;泌尿系感染1例,占1.33%;③其他:斑疹伤寒10例,占13.3%;过敏反应2例,占2.67%;肾积水1例,占1.33%。

  • 单发脑先行型肺癌脑转移瘤CT误诊8例分析

    作者:李锦青;张云泉;吴宗萍;乔清;薛跃辉

    颅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占颅脑肿瘤20%左右,约45%颅脑转移瘤患者神经系统的临床体征先于原发肿瘤[1]称为脑先行型脑转移瘤。本文收集我院资料完整的CT误诊为颅脑原发病变的单发脑先行型肺癌脑转移瘤8例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以单发脑内转移瘤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34~80岁,平均52岁。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到就诊CT检查时间:1h~2个月,平均1个月。1.2 临床表现本组头昏、头痛5例,恶心、呕吐3例,视乳头水肿2例,偏瘫失语2例,听力障碍及顶骨顶部包块各1例。有高血压病史及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史者各1例。1.3 肺原发灶的确诊①检出时间:CT发现脑瘤后行胸部平片检查发现肺癌5例;CT发现脑瘤后行胸部平片检查为阴性,脑瘤术后根据脑转移瘤病理再经胸部CT、纤支镜证实肺癌2例;1例初诊误为脑梗塞未及时行胸片检查,出院随访1个月后复查CT原脑梗塞区出现环状强化肿瘤灶,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癌;②病理类型:本组8例肺癌经纤支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腺癌4例,鳞癌3例,小细胞癌1例。1.4 CT资料

  • 不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6例分析

    作者:张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之一,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不同方式起病。典型发热、皮损、光过敏、蛋白尿等症状易诊断,但不典型患者或老年、男性患者则易被误诊。而本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改善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16例不典型SLE误诊的情况,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认识。1 临床资料 16例确诊为SLE的患者,女14例,男2例。年龄13~50岁,误诊时间2个月~5a。误诊情况:5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4例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3例行脾切除术),3例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例误诊为胃肠炎,各有1例被误诊为精神病、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胸膜炎、心包炎。上述患者经确诊后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 神经母细胞瘤误诊9例分析

    作者:孔昭莲;韦桂雪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由于临床表现各式各样,如不警惕易误诊。我院儿科1985~1999年共收治神经母细胞瘤14例,误诊9例,误诊率为64.3%,现将本病9例误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6例,女3例,年龄4月龄~5岁,平均2岁零4天。病程2wk~8个月,~1个月3例,~4个月5例,~8个月1例。1.2 临床表现本组贫血9例,发热8例,消瘦乏力6例,关节或骨痛3例,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脾部包块各3例,血尿2例,不能站立1例,浣熊样眼睛1例。1.3 辅助检查 Hb30~60 g/L 2例,~90 g/L 7例,血WBC>10×109/L 3例,ESR>20 mm/h 5例,快105 mm/h,B超示左肾上腺包块4例,X线溶骨样改变4例,其中伴骨膜反应者1例,肝CT示占位病变1例。肾盂造影示左肾上腺胚胎瘤1例,尿常规异常2例,肝大者查肝功均正常。1.4 确诊依据及误诊疾病淋巴结活检3例,骨髓穿刺2例,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2例,手术探查切除病理2例,均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误诊为结缔组织病3例,胚胎瘤2例,淋巴瘤、淋巴结炎、肝母细胞瘤、骨髓炎各1例,误诊时间为1~8个月。

  • 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及误诊66例分析

    作者:薛成相

    本文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66例,就其临床首发症状及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13.8%),女58例(86.2%),男女之比为1∶7.3,小年龄14岁,大48岁,平均24岁。确诊时病程短20d,长4a,平均4个月。全部为住院患者。1.2 诊断标准符合1987年上海风湿病学会拟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风湿性疾病及药物性狼疮样症候群。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抗ds-DNA抗体系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3 首发症状表现关节痛17例(25.8%),发热17例(25.8%),皮肤损害13例(19.7%),贫血6例(9.0%),血小板、白细胞减少4例(6.0%),肾病综合征3例(4.5%),心包积液2例(3.0%),胃肠症状2例(3.0%),肾功能不全1例(1.5%),肌无力1例(1.5%)。

  • 老年甲亢性心脏病误诊26例分析

    作者:孙瑞霞;井庆平

    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心)发病率占甲亢患者的13.4%~21.8%,好发于男性及老年患者,而老年又是高心病、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其患甲亢心往往容易误诊误治。下面就我院1995年~2000年误诊的26例老年甲亢心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年龄均大于60岁,其中男18例,女8例,病程3~12a,既往有甲亢病史10例,无病史的16例,误诊时间15d~2a。1.2 临床特点①快速型心房纤颤为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心电图证实为心房纤颤的17例;②心脏增大,心力衰竭10例,其中以右心衰竭为主8例;③心绞痛、心肌梗塞3例;④频发室性早搏2例;⑤消瘦、厌食、嗜睡、乏力、反应迟钝22例;⑥纳亢、怕热、突眼、手颤4例;⑦甲状腺肿大、血管杂音6例。1.3 实验室检查 26例血清游离T3、游离T4均升高,TSH降低或测不清。心脏超声示右室大9例,全心增大2例。

  • 综合医院抑郁症误诊38例分析

    作者:王希宝

    抑郁症属情感类精神疾病,病因复杂,近年呈多发趋势。患者对本病因缺乏了解及回避精神心理问题,约60%~70%的患者流向综合医院,首诊于内科系统,而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临床医生则侧重于躯体主诉,反复查治,误诊情况尤为突出。本文选自我院心理门诊1999-01~1999-12收治的38例被院内外误诊的抑郁症,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8~65岁,院外误诊9例,院内误诊29例。误诊时间2wk~8a,误诊疾病:38例全部误诊为神经衰弱。1.2 38例入心理门诊前,经CT、B超、ECG、X透视、血FT3、FT4等相关检查,均未见实质性病变,可排除继发性抑郁症。1.3 38例均有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及病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R)中抑郁症诊断标准。

  • 自发性脾破裂误诊7例分析

    作者:张鹏;徐洪燕

    自发性脾破裂是指无明确外伤史而发生的脾脏突发性或隐匿性破裂。由于缺乏外伤史和发病突然,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87~2000年共误诊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27~56岁,平均41.8岁。合并症:肝硬化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白血病1例。1.2 临床表现全组均无明显外伤史,均有腹痛,左肩部放射性疼痛3例,腹部压痛5例,伴不同程度休克6例,全组均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例。1.3 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肝破裂3例,急性胰腺炎2例,宫外孕1例,急性胃肠炎1例。其中4例剖腹探查确诊,2例出现休克后,行腹腔穿刺及B超确诊,1例示出现休克,行B超及CT确诊。1.4 治疗及预后行保守治疗1例,行脾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报告:慢性瘀血性脾肿大4例,白血病细胞浸润脾脏1例,脾淋巴肉瘤1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2例。

  • 甲肝疫苗接种偶合风疹暴发流行误诊30例分析

    作者:

    2000-03我院所在地区出现风疹暴发流行。暴发流行前4~10d,部分中小学校正普遍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甲肝疫苗),流行开始时就诊的30例患儿全部误诊为甲肝疫苗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A组:误诊组,全部资料采用接种甲肝疫苗后6~7d发病者,共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6~12岁,平均10.1岁。B组:对照组,全部资料来自未接种甲肝疫苗或接种甲肝疫苗后1~2个月发病者,共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6.5~15岁,平均10.7岁。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1990-08)中的风疹诊断标准[1],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均具有14~21d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在8a内已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或还有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有血清中风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符合风疹的临床诊断与实验确诊的依据。1.3 误诊组临床表现与对照组的差异见表1。1.4 误诊情况在学校普遍接种甲肝疫苗后4~10d,突然出现大量发热、出疹的患儿,当时几乎未发现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者。根据在甲肝疫苗接种后,在同一地点,几乎相同的时间,出现几乎相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故考虑为甲肝疫苗接种反应。后经2次全院会诊,尽管有人提出应与疹热疾病鉴别,尤其应与风疹鉴别,但多数人仍无法改变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因患儿骤然增多,部分学校被迫停课,医院儿科暴满,防疫部门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后经全市和省内专家会诊,因当时抗风疹病毒IgM仅1例阳性(3.7%),考虑为疹热病,15d后抗风疹病毒特异性IgM阳性率大幅度上升(50%),确诊风疹。

  • 颈动脉高度狭窄症漏误诊14例分析

    作者:季建中;候惠鸣;翟江;陈宗羡

    颈动脉高度狭窄症临床并不少见,过去由于检测手段有限,极易漏诊误诊。我院自1997年开展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以来检出46例,其中14例检测前漏诊、误诊,长误诊时间为2.5a,误诊率高达30.4%,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6例,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8岁,误诊时间7d~2.5a。1.2 临床表现头晕4例,睡眠障碍3例,智力下降4例,颅神经受累2例,偏瘫7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共济失调1例,巴氏征阳性4例,颈部杂音3例。1.3 误诊情况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脑梗塞4例,脑动脉硬化症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小脑病变1例,神经官能症1例。

  • 酷似实质脏器破裂的腹膜后血肿误诊8例分析

    作者:刘凡丹

    腹膜后血肿是腰腹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为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多在剖腹探查时始明确诊断,术前很少确诊。我院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10例,其中8例误诊为腹腔实质脏器破裂而行剖腹探查术,2例诊断为腹膜后血肿保守治疗治愈。现就其诊断误诊原因及治疗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误诊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大52岁,小18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高处坠落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4h。损伤部位:侧腹部3例,中上腹部1例,下腹部4例。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腹痛,呈持续性痛,伴恶心、呕吐,并有腰背部痛、腹胀及腹肌紧张、压痛,轻微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肝区叩痛1例,脾区叩痛2例,腰部叩痛5例,均无移动性浊音。入院后P80~90次/min,血压不低于100/60mmHg,4例下腹部损伤经拍片均有骨盆骨折,Hb100~110 g/L,腹腔经反复穿刺均抽出不凝血液。

  • 老年人肺心病并发低渗性脑病误诊15例分析

    作者:胡天燕;王维杰

    老年人低钠血症极为常见。有报道其发生率为11.3%~22.5%[1]和25%[2]。而老年人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约36%~43%[3]。严重低渗血症时可引起脑细胞水肿,临床上表现意识障碍、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甚至抽搐等,称低渗性脑病(LOPBI)[4]。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如治疗不及时和/或治疗不当,可发生肺性脑病和/或LOPBI,由于两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又常常合并存在,常发生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本院内科1997-01~1999-12共收治174例次(160例)慢性肺心病中,并发肺性脑病35例(占21.88%),伴有LOPBI15例(占9.38%),均被误诊。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LOPBI的诊断标准①有引起低渗血症的原因,如长期纳减、低盐饮食、服利尿剂或近期输注和/或饮用多量低渗液体;②血钠<125 mmol/L或血浆渗透压<250 mOsm/L;③出现神经精神异常如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嗜睡、昏迷和抽搐等,纠正低钠低渗血症后,上述症状迅速消失或显著好转。1.2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慢性肺心病和35例肺性脑病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5例LOPBI中,男9例,女6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73岁;慢性支气管炎病程:3a、8a、40a各1例,10a,20a,30a各4例。引起低渗血症的主要原因:长期食欲不振3例,惧怕水肿和心衰而长期低盐饮食者4例,长期服利尿剂者3例,近期输注和/或饮用多量低渗液体者5例,多数病例同时兼有上述两种以上原因。神经精神异常表现:倦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15例,神志恍惚、乱语10例,嗜睡、昏睡11例,谵妄7例,尿潴留或尿失禁1例,幻觉8例,昏迷6例,抽搐2例,锥体束征阳性5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8例。血清钠测定:121~125 mmol/L者5例,116~120 mmol/L者5例,<115 mmol/L者5例,低血钠值为96 mmol/L。治疗情况:除按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常规治疗外,合并肺性脑病者则加用尼可刹明治疗。确诊LOPBI后,则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酌情静滴5%糖盐300 ml,连用3~5d,部分重危病例则先静滴3%生理盐水250 ml,继以静滴5%糖盐,随时检测血清Na+、K+、Cl-、Ca2+等,酌情补充,并根据基础病变及患者的容量状态,合理治疗。转归:治愈好转11例(73.33%),死亡4例(26.67%)。

  • 鞍区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误诊6例分析

    作者:郑权;李兴华;杨晓秋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为罕见的骨良性肿瘤,发病率为良性骨肿瘤的2%。青少年多发,11~30岁占全部患者的73.2%,男性略多,常累及下肢长管骨的干垢端,而发生颅内非常罕见,报道极少,临床极易误诊。我们总结了6例鞍区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的诊疗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1998-02~1999-12我院病理证实为鞍区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的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5~32岁,平均26.2岁。1.2 症状与体征双眼视力下降3例,复视伴单侧视力下降3例。嗅觉丧失1例,单侧眼球外展受限1例,双侧视野颞侧偏盲3例,6例患者眼底检查示:视盘色苍白,边界欠清。1.3 影像学检查 CT示:鞍旁可见低密度占位影,肿块内可见结节状及条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示: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区,有T2加权像上表现为中至高信号区,肿瘤内钙化或骨组织成分呈现为高信号区内杂有不均匀的低信号区。 术前诊断为颅咽管瘤4例,脑膜膜瘤2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瘤体为实质性,分叶状,灰白色,略透明,血运不丰富,似软骨伴有钙化,呈多房性,肿瘤位于硬脑膜外,蝶鞍及左侧蝶骨、颅中窝底部骨质呈多房性破坏,钙化斑嵌入海绵窦内,肿瘤边缘可见扇形骨质硬化。4例镜下见肿瘤呈不完整的分叶状结构,小叶中心粘液丰富,有稀疏分布的星形细胞,小叶周边细胞密集为增生带,其中有多核巨细胞、软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肿瘤中有灶性软骨区。病理诊断:软骨粘液样纤维瘤。2例镜下肿瘤主要由软骨样组织组成,还可见粘液样物质及纤维组织,并可见骨组织。肿瘤组织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状结构。在粘液区内,瘤细胞大多密集分布在小叶的边缘部,而中央区为大量粘液样组织,致使瘤细胞稀疏分离,瘤细胞呈星形,边界不清,胞质有小突起,相互连接成网状,胞核呈圆或卵圆形。细胞间的粘液经AB-PAS染色(+),纤维组织经Massons三色染色呈绿色,表示胶原纤维增生。软骨样分区,小叶状结构一般不明显,或不完整,仅见不连续的纤维分隔,软骨细胞位于陷窝内基质呈均质状。在肿瘤的周边部可见骨样组织及新生骨质形成。

  •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诊56例分析

    作者:龚定红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可发生于小儿时期任何年龄,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发作性咳嗽,咳嗽多发生在半夜或清晨,不发热,痰少或无痰,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在1个月以上,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患儿及家属大多数有过敏史,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由于本病临床上无特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儿科近3a来收治的56例曾被误诊的CVA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1997-01~2000-01共收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0月龄~11岁,6岁以下24例,占43%。所有患儿都以阵发性干咳为唯一临床表现,多数发作有明显季节性,以夜间及早晨剧咳为主,其中以夜间阵发性咳嗽为主者占28例,早晨剧咳为主者占22例,患儿在运动后咳嗽都有加剧。所有病例中有38例有个人过敏史,如婴儿湿疹、寻麻疹及某些药物过敏史,46例均有家族过敏史。查体:神清,呼吸平稳,两肺呼吸音增粗或略增粗,仅6例闻及少许干性罗音,其余肺部均无阳性体征,余体检均无殊。胸部X线检查44例均提示无异常,12例提示为两肺纹理增粗。1.2 误诊情况本组中被误诊为小儿呼吸道感染者25例,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者18例,被误诊为支原体肺炎者10例,被误诊为百日咳者3例。

  • 体、股癣误诊186例分析

    作者:李合群

    体、股癣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之一,由于部分非专业医生或基层医生对此病缺乏与其他皮肤病鉴别诊断的经验,误诊误治屡有发生,以致临床上误用或滥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而导致皮肤真菌感染的扩散。现将我院皮肤科1995~1999年门诊所接诊的因误用激素乳膏而引起体、股癣扩散的典型病例186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6例,女50例,年龄5~76岁,18~55岁132例,占70.97%,病程15d~5a,平均83d,其中体癣121例,股癣65例。多次重复误诊为湿疹102例,误诊为皮炎36例,过敏18例,银屑病16例,不明诊断14例,误诊时间短7d,长3a。体癣:可发生在面、颈、躯干、四肢等多个部位,皮疹多呈圈状,边缘清楚而隆起,出现瘙痒性皮肤丘疹与水泡等损害,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膏后,皮损边界不清,皮疹向四周扩散,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缠绵难愈。股癣是体癣的一种,只是皮疹发生在大腿根部、会阴等处这些特定的部位。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一旦停用后范围逐渐扩大,可蔓延至臀部、下腹部。 就诊前用药情况:外用肤轻松乳膏39例,皮炎平霜26例,去炎松尿素霜15例,肤乐乳膏19例,乐肤液13例,恩肤霜6例,个人诊所自制药68例。其中综合医院非皮肤科处方用药8例,乡镇医院处方用药13例,村卫生所用药18例,个体诊所用药126例,患者及家属自购用药21例。 实验室检查:皮损处取皮屑涂片镜检真菌均阳性(阴性患者不在统计范围内)符合体、股癣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给予达克宁霜与宝龙康或孚琪乳膏与皮康霜联合治疗,每日交替各用药1次,治疗2~4d见效,平均2~4wk痊愈。除3例病情较重口服伊曲康唑7d外,其他患者均未内服抗真菌药物。

  • 婴儿脑型脚气病误诊48例分析

    作者:赵冬云;薛爱玲

    脚气病即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维生素B1是参与体内糖及能量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其缺乏可导致消化神经和心血管诸系统的功能紊乱,婴儿脑型脚气病症状变化多端,许多症状和体征易被忽视和混淆,常被误诊而招致不良后果。本文通过对48例被误诊的婴儿脑型脚气病误诊情况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90-10~2000-10 10a间我院共收治婴儿脑型脚气病48例。48例首诊时在外院或我院均误诊,首诊误诊率达100%,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月龄~1岁。48例均来自农村地区,以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其母有偏食习惯,15例来自稻米产区,乳母主食精白米、面。1.2 主要症状、体征本例均有精神萎糜、表情淡漠、呆视、反应迟钝、声嘶、啼哭无声或失声,有头后仰或两侧摇摆,四肢软,吸吮无力及各种腱反射减弱,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嗜睡30例,抽搐35例,昏迷10例,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5例,伴佝偻病体征21例,合并贫血5例,肝肿大5例。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本组血清钙测定,<1.75 mmol/L 8例,1.75~2.24 mmol/L 14例,2.25~2.75 mmol/L 26例,外周血红蛋白测定48例,60~90 g/L 5例,余者正常;CO2CP测定,结果为10.6~16.0 mmol/L,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21例,除4例蛋白偏高外,其余各项均正常;头颅CT平扫18例,均有双基底神经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影。 误诊为佝偻病低钠钙惊厥22例,病毒性脑炎10例,急性喉炎5例,颅内出血5例,化脑2例,中毒性脑病、肺炎伴呼衰、结脑、瑞氏综合征各1例。误诊时间短1d,长3d,多数误诊时间1~2d(80%)。

  •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作者:于农;许勇臣;崔金凤

    1 病例报告 男,24岁。自1998-12-21起发热、咽痛、四肢关节游走性酸痛,以风湿热住院,给予青霉素、强的松治疗。1个月后,关节痛消失,但仍间歇发热、大汗、头晕、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全血细胞减少。1999-02-06高热,恶心、呕吐、腹泻、黄稀水便,每天5~6次,次日BP70/50mmHg,总胆红素18 mmol/L,ALT1200U/L,LDH600U/L,AKP39U/L,HBsAg(-),血培养(-),肥达氏反应正常,但黄疸日渐加深,于1999-03-03以黄疸性肝炎转传染科,应用氨基酸、能量合剂等护肝治疗,症状无改善。因骨髓涂片检查提示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于1999-03-31,入我院。查体:T38.5℃,消瘦,贫血貌,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两下肢皮肤有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2.0 cm,脾肋下3.5 cm,轻度压痛,腹水征(-)。B超提示肝脾肿大,胸部X线片、ECG正常。实验室检查:Hb60 g/L,WBC2.8×109/L,N0.65,L0.30,E0.02,M0.03,PLT50×109/L。尿常规:RBC2~3个/HP,WBC5~7个/HP,蛋白(+)。粪常规正常,血培养生长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敏感。中段尿培养亦见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骨髓涂片:组织细胞占14%,大部分淋巴样和吞噬性组织细胞及少量形态特异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64%、积分134。入院后给予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及输血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发热消退,黄疸减轻。1个月余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肝功能、血培养和骨髓涂片均正常。出院后经18个月的随访观察,健康情况良好。

  • 孤立肾肾盂移行细胞癌1例

    作者:王新杰;葛文敏

    病例报告 男,58岁。因无痛性血尿3个月于1997-10-04入院。3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样,有蚯蚓样血凝块,并伴有左肾区隐痛,自服氟哌酸及安络血无效。32a前曾因外伤性肾损伤行右肾切除术。查体:中年男性,一般情况可,右上腹可见陈旧手术瘢痕,左肾区扣痛,尿常规RBC(),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异常,血肌酐、尿素氮正常。B超示:右肾缺如,左肾盂可见2 cm×1.5 cm实性占位,左肾盂轻度扩张。IVU示:左肾代偿性肥大,左肾盂下极有一充盈缺损,右肾缺如。CT示:左肾盂下极可见2.1 cm×1.5 cm实性占位,CT值为30~34Hu。临床诊断:①左肾盂占位;②右肾缺如。硬膜外麻醉下经十二肋行左肾盂占位探查术,术中见左肾明显增大,外形无异常,肾周无慢性炎症及粘连,肾盂扩张,切面见肾盂下极背侧有一2 cm×1.5 cm菜花样肿物,基底部直径约0.6 cm,术中快速病理为移行细胞癌Ⅱ级,在阻断肾蒂前提下行肿瘤切除,并切除背侧部分肾实质,予以丝裂霉素冲洗肾盂并肾盂粘膜下注射,留置造瘘管及双丁管引流。患者术后恢复好,肾功能正常。术后分别于第8天、14天、21天及28天自肾造瘘管滴入生理盐水100 ml+丝裂霉素20 mg液体,约3~4h滴完,术后第28天拔肾造瘘管,第35天经膀胱镜拔双丁管并予以逆行插管肾盂丝裂霉素10 mg灌注,以后每月行膀胱逆行插管灌注1次,共10次。随访3a无复发,肾功能正常。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误诊1例

    作者:金松;姜国琛

    1 病例报告 男,41岁。因尿频、尿急、尿痛伴间歇性腰痛、下腹痛11d收住院治疗。查体:右肾区压痛、叩痛;膀胱区压痛。尿常规:WBC()/HP,GLU(+),血糖:12.8 mmol/L。B超:右肾中部可见一大小约2.1 cm×1.8 cm的异常回声,形状呈圆形,内部为弱回声,边缘清楚,CDFI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右肾占位性病变;IVP检查双肾、膀胱未见异常;CT平扫见右肾影增大,其肾盂正常结构消失,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及其他占位,增强见右肾皮质区见4.0 cm×2.8 cm低强化区,边缘欠清,密度不均,肾盂变形,考虑右肾占位性病变;MRI示右肾实质区可见形状不规则实质性肿块,约4.1 cm×2.3 cm×4.0 cm大小,边缘不光整,注射Gd-DTPA后肿块有强化表现,中后份肾实质向后挤压推移,肾外形较左侧大,肾周、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意见为右肾中部前份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初步诊断为:①右肾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右肾癌;②糖尿病;③尿路感染。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后行右肾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肾中部,约4.0 cm×3.0 cm×2.5 cm大小,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包膜,表面不平,质稍硬,并已侵犯至肾门、肾蒂,且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分界不清,临床考虑为右肾癌而行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右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伴玻璃样变。

  • 先天性输尿管狭窄1例

    作者:曹玉珍;冯运芝

    1 病例报告 男,18岁。于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呈阵发性胀痛,向左侧及腹部放射,伴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夜间盗汗及午后低热,排尿通畅,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症状无好转随来我院治疗。B超发现左肾轮廓清楚,形态体积稍小,体积90 mm×40 mm×33 mm,肾盂肾盏不扩张。肾外肾盂扩张宽处约4 cm,距肾门约8 cm处输尿管变窄,宽约5 mm。超声提示:①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并左肾外肾盂扩张;②左肾体积稍小。静脉肾盂造影:左肾盂呈极度扩张状态,肾盂呈球形扩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管腔变细狭窄。诊断:左上端输尿管狭窄并肾盂积水。手术所见:常规切开,见肾体积变小,肾外肾盂重度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和超声诊断相一致。

    关键词: 输尿管/畸形 误诊
  • Fisher综合征误诊3例

    作者:赵克

    1 病例报告 例1 男,37岁。因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7d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按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治疗无好转。既往病前1wk腹泻史。查体:神志清,双眼睑下垂,双眼外展不充分,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巴氏征阴性,指鼻及跟膝径试验欠稳准,无感觉障碍。头CT未见异常,血钾4.2 mmol/L,脑脊液正常,诊断Fisher综合征,激素治疗20d,痊愈出院。 例2 男,53岁。因复视、头迷、走路不稳5d入院。曾在外院检查头CT未见异常,按脑干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无好转,既往病前1wk感冒史。查体:神志清,醉酒步态,双眼睑下垂,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消失,双眼球固定正中位,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巴氏征阴性,指鼻及跟膝径试验欠稳准,Romberg试验睁闭眼均不能,无感觉障碍。头MRI未见异常,病后2wk脑脊液正常诊断Fisher综合征,激素治疗15d,病情好转出院。 例3 男,59岁。因渐进性四肢无力3wk,言语不清1wk入院。3wk前右侧肢体无力,逐渐左下肢无力,10d后视物成双,2wk后复视消失,站立不稳,饮水呛咳,言语不清,当地头CT未见异常,以多发性硬化(MS)转本院。查体:神志清,醉酒步态,吟诗样语言,双眼睑略下垂,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双软腭抬举无力,咽反射迟钝,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巴氏征阴性,指鼻及跟膝径试验欠稳准,Romberg试验睁闭眼均不能,无感觉障碍。头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7.4mmHg,细胞数3×106/L,蛋白0.90 g/L,氯化物及糖正常。肌电图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减慢,诊断Fisdher综合征,激素治疗4wk,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 闭塞性动脉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

    作者:吴剑英;缪星宇;杨军;许彦钢;秋楠

    1 病例报告 男,49岁。以头痛、口角歪斜伴肢体无力3d之主诉于1999-08-31入院。患者3d前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此后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行走时左下肢无力,左上肢持物无力。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示:右额颞占位病变,病变呈高密度均匀样,即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语言流利,头颅对称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偏左。颈部稍有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双侧膝腱反射(),病例反射未引出。入院诊断:右额颞脑膜瘤。入院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症状稍有减轻。脑血管造影检查:大脑中动脉受压变形,瘤体未显影。后在全麻下行右额颞开颅肿瘤切除术。经侧裂入路,见额颞部有一3 cm×4 cm×4.5 cm大小肿块,壁厚0.3 cm,质韧,与周围界限清楚,局部有粘连,血运不丰富,切开肿块见腔内有大量铁锈红色泥沙样物及钙化。清除瘤腔内容物同时切除腔壁,见其基底部附着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囊壁与大脑中动脉延续。大脑中动脉与瘤腔之间有明显机化。手术顺利,大脑中动脉无出血。病理检查: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钙化。术后诊断:闭塞性巨型动脉瘤(大脑中动脉)。

  • 链霉菌感染误诊1例

    作者:李华信;孙良起;陈松涛

    1 病例报告 男,57岁。2000-05曾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LT50×109/L)在当地医院口服激素治疗,查血小板增至90×109/L后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激素(40g/d)至本次住院。2000-11-15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腹胀,偶有恶心、厌油,伴胸闷、咳嗽、咳痰,同时有脓血便7~8次/d及里急后重和下腹坠胀感,门诊以细菌性痢疾、慢性病毒性肝炎、肺部感染收入本院传染科。查体:慢性病容,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下肺叩诊浊音,肝区无叩击痛,肠鸣音亢进,双下肢轻度水肿。左大腿内侧、左胸大肌外侧缘、脐左缘三处分别有4.3 cm×3.1 cm、2.5 cm×2.1 cm、1.6 cm×1.3 cm的红肿包块,位置较深,触之稍硬,质地中等,边界尚清,表面皮温高,有明显压痛,无液波感。T39.2℃,P109次/min。WBC18.2×109/L,N0.89,L0.11,Hb128 g/L,用黄连素0.3 3次/d,诺氟沙星0.2 3次/d治疗7d,菌痢得到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有所好转,但体温并未下降,三处肿块继续增大。临床医生对肿块按化脓性球菌感染改用头孢唑啉钠3.0,1次/12h静注5d无效,肿块继续长大,左大腿根部脓肿于2000-12-27傍晚自行破溃,溢处血性脓液,无菌操作局部穿刺抽取血性脓液10 ml送检验科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经培养鉴定为链霉菌生长。用敏感药头孢曲松钠及丁胺卡那霉素治疗2d后,其他两处脓肿停止扩散生长,体温降至37℃,继续治疗7d后两处脓肿先后成熟破溃,排脓清洗后伤口愈合,体温降至正常。

  • 膀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超声检查误诊1例

    作者:刘新文

    1 病例报告 男,5月龄。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不畅,滴沥,哭闹不安,尿不成线,尿频3d,无寒战,高热及脓、血尿等症状。使用美国Acuson 128XP/10c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对适当充盈的膀胱及尿道进行检查,二维声像图所见:于后尿道近膀胱入口处见一1.8 cm×1.2 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周边有低回声暗区包绕,其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来源不详。超声诊断:后尿道结石。手术探查;取会阴切口探查无结石发现,取耻骨上膀胱切口,探查膀胱颈部见囊泡样增生组织,长于膀胱入尿道口处,形成不完全梗阻,大小约1.2 cm×0.8 cm。病理诊断:膀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 讨论

  • 右肺上叶畸胎瘤长期误诊治1例

    作者:李庄;李俊;王俊东;李爱民

    1 病例报告 女,36岁。因反复发热、咳嗽、咯血15a余,再发1wk,于1999-10-21入院。患者于15a前因发热、咳嗽、咯血在当地县医院就诊,并经摄X线胸片后被诊为右上肺结核,给规律服用抗痨药物治疗1a。后每年仍数次出现相似症状。曾多家医院求医,被诊为右上肺浸润性结核,右上肺支气管扩张等。1992-06曾因长期服用抗痨药物出现黄疸、腹水等药物性肝损伤1次,经住院治疗后好转。查体:右肺中上野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胸部CT平扫示:右上肺囊肿。诊断:右上肺囊肿并感染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大咯血,经保守治疗无效,遂于全麻插管麻醉下急诊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右肺上叶前段囊实性肿块约8 cm×6 cm×5 cm大小,肿块与中叶肺组织、前胸壁、纵隔、心包及下肺叶粘连广泛,且中叶明显突变,行右肺中上叶切除术,术后切开标本见囊实性肿块为多房状,囊壁厚薄不等,囊内有油脂、毛发及出血。术后诊断:右肺上叶肺内畸胎瘤并出血。病理报告:①右肺上叶成熟性畸胎瘤并慢性化脓性炎,病灶内广泛组织出血;②右肺中叶间质性炎并广泛纤维化。术后过程顺利,第10天治愈出院。随访1a无特殊已能参加生产劳动。

  • 耳鼻首发的全身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

    作者:吴元辉;孙兵

    1 病例报告 女,28岁。因双耳及鼻部肿痛1个月余于1998-10入院。患者入院前无感冒发热病史,自觉双耳听力有所下降。检查见:一般状态尚可,双耳廓肿胀畸形、粗糙,耳甲、舟状窝、三角窝变浅,皮肤发红,皮温较高,触痛(+)。外耳道口皮肤肿胀、变窄,未见异常分泌物。鼓膜表面标志清楚,振动良好,咽鼓管通畅。纯音听阈测试示:双耳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约为25~35dB。鼻背部皮肤红肿,皮温高,触痛(+),鼻腔粘膜充血,各鼻甲不大,中隔不偏,各鼻道未见异常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WBC12.6×109/L,RBC4.8×1012/L,N0.78,L0.19,E0.03,Hb138 g/L,IgM2.51 g/L,IgD0.02 g/L,IgE0.01 g/L,IgA3.2 g/L,类风湿因子(-),ESR38 mm/h,ASO502U,拟诊为耳鼻部软骨炎,给予青霉素640U静滴1次/d,干扰素100U肌注1次/隔天,泼尼松10 mg口服3次/d,氨苯砜25 mg 2次/d,并给予理疗。7d后症状减轻,14d后耳鼻部皮肤红肿消退,疼痛明显缓解,听力基本恢复,要求出院。出院时嘱患者继续口服泼尼松10 mg 2次/d,2wk后改为泼尼松5 mg 2次/d,1个月后复诊,但出院后患者未能按医嘱服药,亦未复诊。1999-10患者因吸气性呼吸困难2个月加重3d再次入院。患者饮食欠佳,进食时有呛咳,不能平卧,夜不能寐,四肢关节肿痛。

  • 毒蝎蜇伤致过敏性休克伴严重心律失常1例

    作者:齐跃;陈惠珍

    1 病例报告 男,25岁。因蝎多处蜇伤,30min后,意识不清,抽搐来院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等疾病史。查体:T36℃,P152次/min,BP75/30mmHg,R30次/min,浅昏迷,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抽搐,右前臂内侧皮肤肿胀(约10cm×14cm),红斑,肿胀皮肤有3个类似针孔的小黑点。心电监测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处理:局部给予清水反复冲洗,同时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 mg,利多卡因50 mg,静脉补液,地塞米松20 mg静脉注射。30min后患者清醒、血压升至120/70 mmHg,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继续给予利多卡因50 m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静脉滴注,30min后患者室性早搏消失,心电图示正常。住院3d痊愈出院。2 讨论

  • 顶骨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

    作者:李寅;蔡昌春;李高吉吉

    1 病例报告 女,74岁。因头部渐进性增大肿物2个月入院。查体发现右顶部见约5.0 cm×5.0 cm×3.0 cm肿物,质韧,实性,基部与颅骨相连,不可活动,未与头皮相连,边界较清,局部无红肿、压痛。头部X线摄片检查见右顶骨3.0 cm×3.0 cm大小之穿凿样骨皮质破坏,破坏区骨质边缘清楚,无硬化,提示右顶骨良性骨质缺损破坏,考虑黄脂病可能性较大,头部MRI示顶骨板障可见约2.5 cm×2.5 cm×2.5 cm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信号均匀,向颅内及颅外突出。脑内组织无受压。临床诊断:右顶骨占位性病变。该肿物可能为颅骨黄脂瘤、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性骨囊肿、颅骨网织细胞肉瘤等,须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约4.0 cm×4.0 cm×3.0 cm大小,颜色呈黄白色,质脆,血运旺盛,与骨膜相连,致颅骨缺损约4.0 cm×4.0 cm大小,将肿物切除,送检病理。病理诊断:颅骨嗜酸细胞肉芽肿。

  • 鼻腔恶性淋巴瘤误诊3例

    作者:罗育新;王豪;姚卓华;张燕梅;吴先光

    1 病例报告 例1 男,45岁。反复鼻塞、流鼻涕,伴有头痛0.5a,加重10d,来诊。0.5a前出现症状,在当地拟鼻窦炎处理。症状时好时坏,未见明显好转。来本科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口咽部粘膜呈淡红色,双扁桃体Ⅰ°肿大,无充血,声带正常,活动好。双梨状窝无积液,双下鼻甲轻肿、充血,右中鼻甲粘膜糜烂脓痂。鼻窦CT示右筛窦、上颌窦炎,拟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经青霉素400万U,氧哌嗪青霉素4.0,灭滴灵100 ml静滴,2次/d,1%呋麻滴鼻剂滴鼻,环丙沙星眼药水滴鼻,治疗5d后,症状稍好转,实验查WBC8.0×109/L,Hb120 g/L,检查见右中鼻甲仍糜烂,予以活检送病理诊断:非何杰金淋巴瘤,免疫组化B-cell(+)、T-cell(-),ly sozgne(-)。明确诊断,转院行放射治疗及化疗联合治疗。 例2 男,54岁。因反复鼻塞、鼻腔流脓伴有臭味7a,加重2个月来诊。7a前患者鼻腔流脓涕,呈臭味。在当地就诊拟慢性鼻炎治疗,用腐蚀剂拭鼻甲,症状未见好转,渐加重,遂来本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正常,口咽粘膜淡红色,双扁桃体不大,声带无充血水肿、活动好。右鼻唇沟处皮肤小穿孔,鼻腔痂皮多。实验室检查WBC5.7×109/L,Hb130 g/L,TP阴性,行鼻腔活检,病理报告示(鼻腔、鼻中隔)粘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B细胞来源)。免疫组化B-ceu(+);T-ceu(-),lysozgne(-),明确诊断行化疗。 例3 男,45岁。因反复鼻寒、流鼻涕2a来诊。患者2a前开始出现鼻塞,鼻涕多呈黄色。在当地卫生院就诊,鼻咽活检2次,病理报告示慢性炎症。经抗炎治疗症状好转,鼻腔臭味消失。后未经任何治疗,近2个月鼻涕多有臭味。遂到本院就诊,体检较消瘦,心肺正常,鼻中隔粘膜溃烂、穿孔,肿大,颈部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声带正常鼻窦CT示鼻腔、双上颌窦占位,经活检病理报告示未分化癌。考虑临床情况,将蜡块及病理片送医学院病理科会诊,经行免疫组化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B-ceu(+),T-ceu(-),lysozgne(-),确诊后行放疗及化疗综合治疗。

  • 脑血管造影中脱入导丝成功取出1例

    作者:常建波;杨良佩;李炳翠;胡志广;田煜

    1 病例报告 男,48岁。以右侧视力进行性下降1.5a收入院。MRI检查见鞍区占位,约2.5 cm×2.0 cm大小,强化明显,提示垂体瘤可能。临床上考虑不排除脑膜瘤可能,故做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以利鉴别。患者平卧位,消毒、铺巾、局麻,选右侧股动脉用穿刺针穿刺顺利,拔出针芯,插入导丝约20 cm后抽出穿刺针,取造影用有6F导引管套在导丝尾端,顺导丝逐渐插入股动脉,因操作失误,没将导丝尾端穿过导引管暴露,而将导引管直接推入股动脉,致使导丝脱入股动脉,透视见导丝头端已接近主动脉弓。经商议决定,从左侧股动脉穿刺透视下置入7F导管到导丝头端旁,将网罩从7F导管内顺入,出导管后张开,透视下慢慢转动网罩的导芯,直到导丝头端被套入网罩中,轻抽导芯使网罩被压闭,并把导丝头端折叠后拉入7F导管中,再一起拉出血管。2 讨论 导丝脱入动脉中很罕见,本案例纯属操作失误所致,实属不该。因情况紧急,当时的器械—网罩只能从导丝的头端取之,若设计有高磁性的导芯或钳状物等器械从尾端取导丝,损伤会更小、更安全。可喜的是,我们成功的取出了导丝,无血管穿破出血等并发症,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也为解决类似于导管断裂等意外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并引以为据。

  • 剖宫产术后Ogilvie综合征1例

    作者:林宝杏

    1 病例报告 27岁,初产妇,因停经40+6wk,规则宫缩2h,于1999-02-08入院,因持续性枕后位,第2产程停滞于1999-02-08T14-30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经过顺利,娩出一活男婴,Apgar评分10分,术中出血150 ml。当晚9时患者述腹痛、腹胀,并呕吐胃内容物2次,当时查体:T37.8℃,P102次/min,BP13/8kPa,腹胀,稍压痛无反跳痛,子宫底脐平,阴道出血不多,给予杜冷丁100 mg肌注予镇痛。第2天晨患者症状加剧,T38℃,P120次/min,BP14/8kPa,腹部膨隆,拒按,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急测血常规、生化全套均属正常范围。腹部平片提示结肠胀气,肠腔直径在8~11 cm之间,无液平。请外科会诊认为术后Ogilvie综合征,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腹部热敷等处理,2h后患者自行排气,腹胀、腹痛逐渐缓解,术后第2天患者自行排便,第7天痊愈出院。2 讨论 Ogilvie综合征是Ogilvie于1984年首先报道,又称结肠假性梗阻,其临床表现与结肠机械性梗阻极为相似,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表现为腹胀、腹痛,伴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偶有发生肠穿孔,而电解质检查正常,无低钾现象,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肠扩张,未见肠腔液平。若剖腹探查未能检出机械性梗阻的征象。本征可能与支配结肠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剖宫产术后多见,而何文翠等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可能与妊娠后体内孕激素大量增加,肠管平滑肌张力下降,蠕动减少有关。 本征治疗通常采取保守疗法,如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包括中医中药的使用,忌用平滑肌兴奋剂,如并发肠穿孔或保守治疗无效仍需手术治疗。

  • 胫前动脉结扎致胫前肌坏死1例

    作者:马明轩

    1 病例报告 男,41岁。主因右膝前下方被镰刀砍伤3h于2000-03-17急诊入院,伤后创口大量出血。查体:T36.5℃,P120次/min,R20次/min,BP11/8kPa,神志恍惚,呻吟,面色苍白,结膜苍白。右膝前下方有5 cm斜行皮肤裂伤,边缘整齐。有活动出血,足趾发凉、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胫后动脉搏动正常。入院后诊断:右膝下刀砍伤,胫前动脉断裂,失血性休克。入院后立即扩容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并行清创探查术,术中见胫前肌群近端挫裂,骨间膜破裂,胫前动脉断裂,近端缩入胫后间隙,结扎远断端,做膝后方S形切口,窝入路显露动脉分叉部及腓动脉,结扎胫前动脉,分层缝合创口,术后对症治疗应用抗生素。术后12d拆线,后切口愈合,前切口上段3 cm一段裂开,有混浊渗液,创腔内可见坏死组织,换药2wk仍见胫前肌灰白色,切之不出血,按胫前肌走行用刮匙刮出10g坏死肌肉组织,继续换药,创口虽缩小但仍不愈。术后第6周在局麻下向小腿中下段延长创口6 cm,可见深筋膜下胫前肌呈黄绿色软泥状,彻底清除,又经3wk换药创口愈合。

  • 输卵管妊娠流产后腹腔绒癌误诊1例

    作者:王杏茶;葛咏梅

    1 病例报告 女,35岁。孕2产2,主因2次剖腹探查术后19d,下腹部坠痛感伴恶心、呕吐1d,于2000-11-19T20急诊入院。患者上环3a,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0-07-18,停经50d出现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化验尿HCG(+),未行治疗,于停经54d出现阴道出血,量少于月经量,色暗红,持续4d血止,未用药治疗。停经71d出现下腹部疼痛加重伴肛门下坠感,恶心呕吐于当地做B超回报:腹腔内出血。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情况不详),术后18d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伴肛门下坠感。B超示:盆腔内凝血块,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第35天腹痛加剧,于当地医院行第2次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直肠陷凹处有大量凝血块,清出血块送病理检查有绒毛组织。2次手术后19d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伴肛门下坠感,并逐渐加剧,当地检查盆腔内有包块随急诊送入我院。查体:T38℃,P86次/min,R18次/min,BP120/64mmHg,心肺正常,下腹正中有一长约12 cm手术瘢痕,愈合好,无压痛,下腹部可触及手拳大小包块,质中,边界不清,压痛明显,活动性差,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妇科三合诊检查宫颈举痛明显,后穹窿有触痛,子宫体前位,较正常稍大,压痛明显,双附件触诊不清,盆腔内可触及一肿物如孕15wk大小,质地较硬,向直肠突出,指套无血染。B超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双附件探查不清,盆腔可见一约135 mm×63.1 mm×121 mm,不规则低回声区,轮廓不清,边界不整,提示:炎性包块?凝血块?实验室检查:Hb110 g/L,WBC10×109/L,尿酶免阳性,诊为盆腔肿物。于2000-11-20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第3次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体稍大,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缺如,断端愈合好,双侧卵巢大小正常,未见破裂口及活动性出血,大网膜部分与腹膜粘连,予以分离剪断、解扎。于子宫直陷凹处有陈旧性血块,乙状结肠。子宫后壁、大网膜、肠系膜及后腹膜粘连包裹于周围,给予分离,清除血块约300 ml,大网膜及乙状结肠粘连,分离创面处见绒毛样组织,予以仔细清创。检查创面,子宫直肠陷凹处广泛渗血,予以热盐水纱布、明胶海绵压迫。术后给予氨甲喋呤25 mg,1次/d肌注,连用3d。抗生素及补液治疗。病理回报:(腹腔内)组织形态学符合绒癌,建议取环诊刮,术后第7天取出宫腔内O型环1枚,刮出中量宫内膜送病理。病理回报:增生期子宫内膜,部分呈轻度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化验血HCG:33946mIU/ml,拍胸片及肝胆脾B超均未见转移结节,患者出院去外地化疗。

  • 家族性骨斑点症2例

    作者:付丽媛;宋伟青

    1 病例报告 例1 女,52岁。家族母亲,平素无自觉症状,因腰外伤摄片偶然发现,所摄部位有骨盆、头颅、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诸部位均见该症典型表现。X线表现:骨盆、腕骨、尺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股骨远端、肱骨头、肩峰等均见双侧对称性、多发,约0.2~0.8 cm之间大小不一的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斑点致密影,阴影密度高于骨皮质,边缘不清,形状不规则,部分病变相互重叠及融合成条片状致密阴影,其方向与骨纹理走行相一致。该病例以骨盆改变为著,头颅改变较轻。 例2 男,23岁。家族长子,家族调查时摄片发现。该患平素身体健康。所摄部位:骨盆、手足、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X线表现:上诉所摄诸部位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例1 X线表现相同。该患手足改变为著,其他部位改变较轻。

  • 恶性血管外皮瘤3例

    作者:刘江;范国强;刘剑峰;马强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0岁。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窝部长一肿物初起不大,无疼痛,能坚持劳动,未引起注意,渐感肿物长大,约如鸡蛋大小,且劳累后出现左部酸痛,下蹲困难而来院。查体:左窝饱满,无静脉曲张,可触及到一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边界尚清,可推动的如鸡蛋大小的肿物、压痛、挤压肿物不消失,肿物无血管杂音,皮温不高,左膝活动度0°(伸)100°(屈)。常规化验检查无异,血沉不快。X线片示:骨与关节无异,窝部可见软组织包块影。手术行肿物切除,术中见左窝有一3 cm×5 cm×4 cm大小的肿物,质软呈海棉状,无包膜与静脉粘连,易出血。病理回报为恶性血管外皮瘤,因不同意截肢而行放疗。1a后肿物复发,并感疼痛,但无远处脏器及淋巴转移,再次来院行左髋关节离断术,术后继续放疗,并化疗。随访8个月,患者出现胸背部痛、咳嗽,经X线片、CT检查诊为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肺部广泛转移,2个月后死亡。 例2 女,43岁。右足第3趾甲下蓝色无痛性约黄豆大小的肿物1a,因不影响行走,一直未曾就医。近1个月来挤压、碰撞该趾时,感疼痛并见肿物长大、蔓延而来院。查体:右足第3趾末节肿大,呈杵状样改变,皮肤呈蓝色,波及末节足趾远处1/2,趾甲向上掀起,触压痛,按压肿物不消失,皮肤不褪色,常规化验检查无异,诊断为恶性血管性肿物,拟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无明显界限,末节足趾均有蔓延逐行跖趾关节截趾,病理诊断为恶性血管外皮瘤,术后患者拒绝放疗、化疗,随访4a无复发及转移。

  • 不完全抗体抗-c引起交叉配血困难1例

    作者:李冬盎;官瑞霞

    1 病例报告 女,48岁。因患子宫肌瘤大出血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0×109/L,RBC2.21×1012/L,Hb62g/L,白蛋白38 g/L,球蛋白22 g/L,根据病情需要输血治疗。患者正反定型为A型,但和献血员做交叉配血时,发现在盐水中主次侧均不出现凝集,而在木瓜酶、抗人球蛋白、凝聚胺中主次侧均出现凝集。经以下检查证实为不完全抗体抗-c引起的凝集反应。2 血型血清学检查2.1 血型鉴定见表1

  • 原发气管壁腺样囊性癌误诊1例

    作者:张鲁涛;王瑞雪;王成训

    1 病例报告 女,36岁。因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刺激性干咳0.5a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给予止咳平喘剂及青霉素800万/d静滴未效。于1997-01-13收住院治疗。查体:T36.8℃,P80次/min,R20次/min,BP96/68mmHg,神志清,端坐位,痛苦表情,呼吸气困难,三凹征阳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并散闻哮鸣音,心浊界正常,HR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脊柱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8.4×109/L,N0.75,L0.25,ESR78mm/h,PLT145×1012/L,HAA(+),HBsAg(+),抗HBe(+),AKP12U,BUN1.49mmol/L,尿常规(-)。胸片:双肺纹理增重,肺野清晰,心影正常。初步诊断:①气管肿瘤;②支气管哮喘待排。于1997-01-2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距声门5 cm气管后壁可见结节状肿物,侵及管腔1/2wk,长约2 cm,肿物下缘距隆突约2.5 cm。手术摘除加YAG激光烧灼术。病理检查:气管中段膜部切除标本5 cm×4 cm×3 cm之大小椭圆形肿物,切面红白相间,质软。镜下所见:整个图像由结缔组织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小叶样结构,间质部分玻璃样变性,小叶样结构内的实质细胞条索形成网状结构,分泌大量粘液,在充盈粘液的腺样腔隙由上皮细胞索围绕呈筛孔状。瘤细胞较小,大小一致,绕腔隙形成2层~3层,核呈卵圆形,无核分裂相。病理诊断:腺样囊性癌。

  • 大剂量环磷酰胺中毒致类白血病反应1例

    作者:张小桃;冀迎春;郑华城

    1 病例报告 女,4岁。尿少、尿频7d,全身水肿伴发热3d入院。7d前误服环磷酰胺约50片(每片50 mg),6h后出现尿频、尿少,在当地输液治疗3d好转(用药不详)。3d来出现发热、咳嗽、全身水肿,1d来出现皮肤粘膜溃烂。查体:T38℃,R54次/min,P180次/min,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嗜睡状态。下颌皮肤可见0.5 cm×0.5 cm的坏死灶,唇肿胀,上唇有溃烂、结痂,口腔粘膜有小溃疡。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少许细小水泡音,HR180次/min,心音低钝,肝肋下4 cm,脾未触及,四肢轻度水肿,右上臂有一坏死灶约0.5 cm×0.5 cm,左下肢小腿部有一溃烂面。实验室检查:Hb80 g/L,WBC1.0×109/L,PLT60×109/L,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阴性,总蛋白63.92 g/L,白蛋白23.9 g/L,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11。中性粒细胞中可见中毒颗粒,红系、巨核系列正常,血片可见幼稚细胞。诊断:环磷酰胺中毒合并心力衰竭。 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激素,碱性液治疗,用西地兰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心衰。入院第3天心衰控制,WBC28.2×109/L,RBC3.37×1012/L,Hb100 g/L,N0.80,L0.08,幼稚细胞0.12,PLT27.5×109/L,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入院第7天出现脱发,上唇结痂脱落,上唇缺损。入院第12天右上肢及左下肢病灶局限,出现波动感,切开引流,分别为2 cm×3 cm大小的脓腔,脓汁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复查骨髓象:原粒细胞占0.005,早幼粒细胞0.05,中幼粒细胞0.165,成熟粒细胞可见明显中毒颗粒,红系、巨核系统正常,ALP积分155分,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患儿住院4wk痊愈出院,随访0.5a,患儿正常。

  • 睑板腺癌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DU Fan-zhen;杜反珍;黄翠屏;刘永琴;吴雨雷;李青

    目的探讨睑板腺癌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分析讨论59例经病理证实的睑板腺癌临床及病理改变。结果 59例中有7例曾被误诊为睑板腺囊肿,反复多次手术,4例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被误诊为基底细胞癌。导致误诊的原因:①初诊医师对本病缺乏认识;②术后未经必要的病理检查。结论凡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行睑板腺囊肿术后应常规送病理检查,以免误诊漏诊。

  •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误诊分析和治疗

    作者:唐开雄;ZHAO Ai-lan;赵爱兰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的误诊原因和抗抑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抑郁障碍患者确诊前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随访。结果患者的误诊时间为0.2~16a,平均1.8a,除15例患者误诊为神经衰弱外,其他患者被误诊为各系统的躯体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抗抑郁治疗后,94例患者症状好转,治疗的有效率为76.4%。结论抑郁障碍误诊极为常见,医生知识面窄、缺乏精神科知识及询问病史简单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抑郁障碍一旦正确诊断,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 新生儿腹部外科疾病的误诊及原因分析

    作者:傅燕娜

    目的分析新生儿腹部外科疾病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误收入儿内科的患外科疾病的患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8.9d。入院后也需平均4.4d才能明确诊断。分析误诊原因,归纳诊断方法。结论为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应对表现为内科症状的新生儿外科疾病保持警惕,内科医生应熟悉常见外科病的症状、体征,仔细全面体检,必要时辅助检查。

  • 烧伤后高钠血症的鉴别诊断及其防治

    作者:YUAN Shi-an;杨晓东;张宏;杨彩云

    目的探讨烧伤后不同原因所致高钠血症的鉴别诊断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我科1990-01~2000-06烧伤后发生高钠血症的患者28例,按其主要诱因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临床特点、化验结果、治疗及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时间在伤后3.1d,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兴奋,其血糖(10.22±3.31)mmol/L、血尿素氮(8.05±1.59)mmol/L较感染组血糖(19.83±10.50)mmol/L、血尿素氮(8.54±1.68)mmol/L低(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时间为伤后7.2d,主要表现为精神抑制,治愈率为9.09%。结论只有鉴别不同原因所致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方可减少治疗中失误。

  • AgNOR和染色体检查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吕喜英;张秀琴;刘李承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与染色体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良性、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涂片进行银染,用AgNOR技术进行检测(由图像处理系统检测细胞核面积、胞核周长、胞核直径、形状因子、核仁总数目、核仁总面积、核仁面积和面积比);胸水直接涂片和短期细胞培养两种方法进行染色体检查,以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AgNOR各项指标与良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染色体以超二倍体为主,多数为非整倍体,其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2%。结论 AgNOR在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为一有效的临床指标,结合染色体检查更有助于鉴别诊断。

  • 外科ICU医院感染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

    作者:余玉娥;刘丽珍

    目的了解外科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程度和原因,以采取易行实用的预防对策,从而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从1993-01~1998-05在外科ICU抢救监护的重病患者400例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明显高于总的医院感染率,影响了抢救成功率,延长了住院天数,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医院感染已是危害患者健康和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冠状动脉造影对老年女性心绞痛的诊断分析

    作者:陆红;周盾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心绞痛的临床诊断问题。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为心绞痛的老年女性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冠状动脉固定狭窄≥50%为标准。分为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CHD组有16例,非CHD组有20例。比较两组的心绞痛临床特点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女性CHD临床胸痛症状常不典型,但有典型心绞痛的症状又有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老年女性,患CHD的可能性大。结论伴有危险因素的老年女性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不适时,应全面考虑诊断问题。

  • 腰椎间盘突出症四术式远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熊敏;黄晓华

    目的了解椎板间开窗、前入路椎体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并行髓核摘除四术式的远期疗效,对192例行不同方式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进行了远期疗效随访。方法对1975~1999年上半年间行椎板间开窗术患者82例,前入路椎体间开窗23例,半椎板切除术者51例,全椎板切除术者36例,术前及术后0.5~25a分别进行症状比较和功能测试。结果 4组患者术前在年龄结构、病变范围、症状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4组患者两两之间在症状和体征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组患者主观感觉优良率分别96%、85%、54%、16%。结论四术式中椎板间开窗组的疗效好,并发症小,而全椎板切除组的疗效差,腰椎不稳、肌萎缩和硬脊膜压迫、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前入路椎体间开窗组和半椎板切除的情况介于中间。本文讨论了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 Ⅱ型糖尿病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乔炎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负性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测试了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同时调查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并发症、文化水平对其的影响。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血糖控制不良、有并发症以及文化水平低者,其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血糖控制状况、并发症、文化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

  • 实验性NIDDM模型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作者:刘欣秋;LEI Ming;张桂芳;雷鸣;赵安飞

    目的用糖耐量曲线下面积(SBG)、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SIns)、胰岛素敏感指数,这些临床糖尿病常用的指标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使大鼠糖耐量异常,然后加喂高热量食物,引起动物肥胖,饲养8wk,可形成类似NIDDM的肥胖大鼠模型,并设置对照组,同时测定了大鼠糖耐量试验过程中血清葡萄糖(BG)、胰岛素(Ins),并计算了SBG、SIns、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①模型组糖耐量试验,血清BG糖耐量下降,Ins在糖负荷后2h明显升高(P<0.01);②Ins敏感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③SBG明显上升(P<0.01);SIns无明显变化,SIns/SBG下降(P<0.01)。结论 SBG、SIns、胰岛素敏感指数可较好反映Ins作用,B细胞储备功能及Ins敏感性,可广泛用于实验性糖尿病基础研究和作为临床正确评价IR的指标。

  • 女阴假性湿疣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作者:崔慧

    目的探讨女阴假性湿疣(PCV)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淋病双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及人乳头瘤病毒(HPV);镜检念珠菌(CD)及阴道毛滴虫(TV)]进行分析。讨论发病因素、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皮损形态中呈鱼籽状者占68.8%,较均匀,群集性分布于尿生殖器部位,无传染性。病理示慢性炎症皮肤病组织象。所有患者中,HPV(6、11、16及18型)检测均为阴性。病原体中,NG占3.1%(1例),CT占9.4%(3例)、UU占15.6%(5例)、CT和UU两者的混合感染占6.3%(2例),CD为40.6%(13例)、TV 9.4%(3例)。全部病例均确诊为PCV。结论慢性炎症刺激为PCV的发病因素之一。为减少误诊,应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另外,组织病理和实验室检查在PCV的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

  • 腰腿痛疾病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王显军;田方遒;李福瑞;刘凯

    目的分析可引起腰腿痛的一些疾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总结了23例因腰腿痛而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或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的病例,列举引起腰腿痛的病因及特点。结果引起腰腿痛的病因较多,对引起腰腿痛的一些疾病的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影像检查,查体不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不要过分依赖影像检查,可大大减少误诊机率。

  • 基质降解酶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颜醒愚;刘为安;苏学峰;吴春霖;黄种心

    目的探讨MMP-9、TIMP-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前列腺癌32例和前列腺增生30例标本的MMP-9、TIMP-1表达,分析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分期和分级的关系。结果 MMP-9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MMP-9表达和前列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MMP-9和TIMP-1的表达测定可作为一项判断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指标。

  • 病毒唑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传胜;柴万新;余道文;YU Dao-wen

    目的研究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在细胞培养中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方法用细菌培养法,采用Vero细胞感染病毒后2h给药法,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当病毒感染量小于或等于100TCID50时,病毒唑组无CPE,而病毒对照组有25%~75%的CPE。病毒唑抑制RSV的大无毒浓度(TD0),半数有效浓度(IC50),小有效浓度(MTC)和治疗指数(TI)分别为100、50、25μg/ml和4。结论病毒唑在细菌培养中确有显著抑制RSV的作用,这为其治疗RSV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 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

    作者:刘丽霞;黄萍;穆睿华;王王力

    导尿及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基本的诊疗技术,是诊断、治疗各种急、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本文就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状况、感染的途径及护理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研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1 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现状 自1883年首次有人报道尿道插管与发热的关系以来,导尿所致泌尿系感染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随着医疗的发展,导尿术的普遍应用,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报道,导尿及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42%,居于首位[1]。在英国由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30%[2]。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34所医院提供的资料[3],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0%),泌尿道感染(19%)。带管患者中有2%~4%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这种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病死率将高达13%~30%[4]。

  • 影响护理队伍稳定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莫福娣

    护理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阶梯不明显,是目前一些乡、镇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现代护理事业的前景,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日常护理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控制。1 影响护理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1.1 市场经济意识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步重视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医院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从买方变成了卖方,不少护士由于素质问题,观念未转变,未能及时调整角色。不少有真才实学的护士纷纷跳槽,造成护理队伍的严重流失。1.2 外来工的聘用,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的稳定性由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床位的增多,医院设备增设,新业务的开展等,都需要相应地增加护士,正常的分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医院为缓冲护理人员人手不足的状况,不同程度地从全国各地招聘一批合同护士,由于某种原因,这些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等,都存在着不足,许多医院低年资护士占比例大,业务水平不高,就我院而言,1~5a护龄护士有58人,占护士总人数的56.3%,合同护士有34人,又占低年资护士的33.0%,合同护士由于有临时性质,有些素质较差,用人单位觉得不理想而辞退,有些资历长,技术上过得硬的被待遇好的单位挖走,使一些科室长则1~2a,短则3~5个月就更换几个护士,使一些科护长在排班上也有难题。1.3 由于护士编制的短缺引起的恶性循环由于编制不足,临床上护理工作很难按职、按质上岗,很多科室都沿用以往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客观地造成了20a护龄的护士和3~5a,甚至更低年资的护士上同样的班干同样的活,也由于护理人员的减少,夜班自然增多,有的护士1/3~1/2,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值夜班,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感到力不从心,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还同时造成了外出学习、进修机会的减少,长此下去,挫伤了护士开拓进取的积极性,滋生了跳槽改行的思想。

  • 浅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预防

    作者:王扶英

    近些年来新的抗菌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在寻找对耐药菌具高效低毒,药理性能好的品种的同时,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和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不合理用药不但延误病情,而且导致毒副作用增加和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作者针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进行讨论分析。1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1.1 心理误区随着商业广告的大力宣传,药物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自己选择药物,凭经验用药,用贵药、广告药,如感冒但血象并不高者,仍将抗病毒药与抗感染药合用。病毒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任何疗效的。或者一开始便服用高效广谱抗生素,频繁更换抗生素,过分相信和依赖药物。即使起到了治疗作用,也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了自身免疫力,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1.2 临床不合理联用联合应用抗生素仅适用少数情况,单一抗生素能控制的感染,无联合用药的必要。但目前联合用药过滥过大,增加了毒副作用和发生不良反应的隐患,主要表现在:1.2.1 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大环内脂类属于抑菌剂。两者合用后,后者迅速抑制细菌活性,使前者不能很好的发挥杀菌作用。如头孢唑啉钠联用麦迪霉素,疗效明显降低。

  • 浅谈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顾雪梅;王海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临床新药品种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也不断发生,用药安全受到临床医生和药学人员的普遍关注,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就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选药正确、剂量恰当、给药方法正确、联用合理四大环节及药师在安全用药中的职能作用谈一点看法。1 选药正确 医生对患者病情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药物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新药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生选择治疗用药切不可喜新厌旧,这一点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方面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更新换代快,品种繁多,同类品种多,许多临床医生缺乏一定的药学知识,缺乏对各种抗菌药物的全面了解与比较,特别是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间的作用,往往凭经验用药,用新药,这不仅费用高,随之也带来药物的毒副作用、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笔者认为,选择抗菌药物必须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和病原学诊断结果,按照抗菌药物用药原则选择具体药物。在不知道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的情况下,预防性选择抗菌药物必须根据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菌种类、药物对不同菌株敏感差异和使用频率等进行;在得到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病原菌敏感药物;另外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发展动态和品种间抗菌活性差异[1]。临床医生选择药物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药物作用、作用特点、适应证、副反应、禁忌证及配伍禁忌,并结合患者生理、病理情况,真正做到因人、对症、高效、低毒、经济。

  • 血浆内皮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作者:傅文琴

    内皮素(Endothelin 简称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 agisawa等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含有21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类物质。目前发现的内皮素有3种:为ET-1、ET-2、ET-3,ET产生于血管的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ET-2、ET-3的来源尚不清楚,ET-1是已知强大的缩血管物质;几乎可引起所有的动静脉强烈收缩,缩血管作用的强弱为ET-1>ET-2>ET-3,现已证明ET的这种作用依赖于Ca2+的细胞内流,内皮素是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引起作用,受体分布广泛,且存在于心血管系统、支气管、肺、肾、胃、肾上腺、小肠、子宫、脑及脊髓中,另外ET还有许多非心血管活性作用,如加强心肌收缩力,使气管、支气管、输水管、小肠的平滑肌收缩,此外还可使血浆的心房钠尿钛、肾素、醛固酮和循环血中的儿茶酚胺增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促进Na+排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用放免法测定,健康血人浆ET为1.0 pg/ml,而无活性的big-ET为5.2 pg/ml,ET的血浆半衰期仅为2min,在血管平滑肌及肺组织内降解,经肾脏迅速廓清,由于血浆ET浓度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数倍或数十倍的增高,故血浆ET含量的测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估计更有实用价值,目前血浆ET测定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1 脑血管病 鲁海欧等[1]报道脑出血患者血浆ET-1(4.42 nmol/L±1.83 n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16 nmol/L+0.50 nmol/L)。另有文献[2]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血浆ET-1含量也显著增高,在SAH发病第1天血浆ET-1含量较对照组高5倍,在第3天和第7天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SAH血浆ET-1含量比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高2.5倍。还有作者研究,SAH后8~14d,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血浆ET-1含量仍然比无脑血管痉挛患者高2倍。有人认为,SAH患者血浆ET-1含量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刺激出血灶附近ET-1的合成和释放,并产生局部脑血管痉挛,不难看出,检测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ET-1的含量,可观察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轻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 烟雾病及其治疗

    作者:荣军红;高婕;李利东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s,MM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脑血管病。其特点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进行性闭塞,从而由于穿动脉的膨大,在脑底部代偿性的出现异常网状血管。Moyamoya乃日文形容吸烟时吐出的烟雾,因该病的脑血管造影片上脑底部有模糊不清的血管网,因而称之为烟雾病。继发性脑底异常血管网称烟雾病综合征。1 烟雾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目前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它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的清水和竹内描述,1966年由铃木命名,初认为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疾病,以后在中国人、白种人、高加索人及黑种人种均有出现,已有2000余例报道,患者主要分布在日本及中国。临床及实验指出,该病乃免疫性血管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炎症反应[1],是一组后天获得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感染性原因如颅底脑膜、鼻咽部感染、血管炎及放射损伤而致病占较高比例,有些为动脉表现的全身纤维组织病,也有脑底动脉的先天发育不良,有家族性(约占6%)。儿童常是胶原组织发育不良。

  •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作者:景雅莉;马秀萍

    胰岛素泵问世于40年前,1960年Dr.Arnold Kadish设计出第一台胰岛素泵,但因为笨重、繁杂而未普及。70年代[1],人们将胰岛素泵的输注方式改为基础量和每次餐前负荷量,使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更接近正常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批准使用。1980年诞生了唯一通过FDA批准的MiniMed胰岛素泵。然而胰岛素泵能得以真正的推广还归于DCCT的结论[2],在DCCT强化治疗组中,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由于血糖控制得更为理想,胰岛素泵在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防治低血糖发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胰岛素泵作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在空腹状态下胰岛细胞持续分泌小量的胰岛素即所谓的基础分泌量,以调解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每次进餐时,胰岛细胞都精确分泌与进碳水化合物相应的胰岛素即所谓负荷量,也叫餐前大剂量,以控制因进食后引起的血糖升高。胰岛素泵就是基于这种基础分泌量和餐前大剂量的原理设计的。

  • 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冬敏

    肺栓塞(PE)不是少见的疾病,但因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或因检查手段的限制而误诊漏诊者不少。目前PE的确诊多以血管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MRI、X线胸片等为主要手段,而超声检查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极为有用的信息,并可在床旁进行检查,可作为诊断PE辅助手段之一。1 直接检测右心和肺动脉栓子1.1 体表超声由于部位的局限,不易看到肺动脉的栓子,但仍有时看到右心室内的浮游栓子,也有的看到主要肺动脉的大栓子[1]。1.2 经食管内超声(TEE)由于更接近心脏和大血管,体表和肺的屏障减少,更容易看到主肺动脉和右肺动脉的栓子,有时也可看到左肺动脉的栓子,一部分叶动脉也可搜寻到栓子,而远端肺动脉则难以看到。TEE可以看到栓子的活动性和栓子引起的血流紊乱,可以评估栓子的年龄,从而有助于估计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在少数情况下,TEE甚至发现了血管造影未检出的右房右室交界处的栓子[2]。1.3 血管内超声已在动物模型[3]和患者中[4]快速而准确地检出栓子。随着更易操作导管的发展,这项技术会更有用。

  • 宫颈妊娠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金环;孙凤群;王志宏

    宫颈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颈管内着床和发育,发病率各文献报道不同,为1∶2 400~18 000,占妊娠的0.01%~0.006%,占异位妊娠的0.15%。近年来,由于助孕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有所上升[1]。宫颈妊娠的形态学特征为滋养层侵润性、破坏性生长至宫颈壁内,形成胎盘植入。因宫颈壁仅含15%的肌肉组织,余为无收缩功能的纤维结缔组织,当宫颈妊娠发生自然性流产,或因误诊为宫内早孕而行人工流产时,因子宫颈收缩力甚弱,不能迅速排出妊娠产物,开放的血管不闭锁,故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无腹痛,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宫颈妊娠的诊治已越来越受到妇产科临床工作者的关注。1 宫颈妊娠的诊断1.1 宫颈妊娠的临床诊断因宫颈妊娠比较少见,易误诊,诊断必须靠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随着超声影像学经验的不断积累,B超检查对宫颈妊娠的诊断有很大帮助。病史:①宫颈妊娠多见于经产妇及有宫腔操作史的患者;②患者停经后有早孕反应,无痛性阴道出血,且血量逐渐增多;③少数患者按流产进行刮宫时,出血多而猛。阴道检查:①宫颈软而粗大,宫颈大于宫体。宫颈管及宫颈外口明显扩张,增大的宫颈与正常大或稍大的宫体呈葫芦形;②宫颈管内可扪到胚胎或胎盘组织;③宫颈内口关闭。辅助检查:早在1978年Raskin提出并明确了B超诊断宫颈妊娠的标准:子宫正常大小或略大,未见其他宫外孕影像,孕囊位于以子宫动脉交叉为标记的宫颈内口以下,典型者可见颈管扩张,内有异质性物质或孕囊。近年来,随着B超检查及血清β-HCG水平测定的常规应用,使许多宫颈妊娠在进行任何手术操作之前可作出诊断,尤其是阴道B超的应用,使B超对早期宫颈妊娠的诊断率明显提高。1994年Timor-Tritsch[2]等报道了5例由阴道B超诊断的停经周数<9wk的宫颈妊娠,再一次证实了阴道B超在宫颈妊娠诊断中的价值,并为宫颈妊娠的保守治疗提供了条件。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瘢痕粘连的研究

    作者:宋若先;宫良泰

    硬脊膜瘢痕粘连是椎管内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是导致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的重要原因[1-3]。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及神经根粘连受压是目前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机理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手术局部损伤、血肿形成及炎症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4-6],其详细发病机理目前仍有争议。1948年Key研究认为硬膜外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受损的纤维环,指出血肿是术后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首次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1974年,LaRocca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硬膜外瘢痕来自椎管后方受损的骶棘肌创面的后源学说,并将覆盖于椎板切除部位及向椎管内延伸的纤维层称为椎板切除膜,建立了椎板切除膜(Laminectomy membrane)理论。90年代,Songer等[2]动物实验发现,硬膜周围的纤维化既来自后方损伤的骶棘肌创面,亦来自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后者的纤维瘢痕包绕神经根,导致侧方受累,由此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三维立体学说。Robertson[3]则认为硬膜外纤维化是椎间盘摘除术后的一种自然过程,髓核中的致炎因子磷脂酶A2激活炎症介质,在硬膜外腔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进而形成癍痕。

  • 读“我国误诊学研究现状与进展”随笔

    作者:李文智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国医学界传来喜讯,《中国误诊学杂志》创刊了,正如创刊词中所说的那样:“她为中国误诊学研究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中国误诊学杂志》的创刊为误诊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学术园地,满足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要求,值得庆贺。拜读张经建教授“我国误诊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这篇专稿,收益匪浅,有感颇多,欣喜之余,随笔如下。 误诊是一个古老的医学话题,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中都有关于误诊方面的记载。诊断与误诊相生相伴,贯穿着诊疗始终。在现代医学的今天,误诊更是焦点话题。刘振华等编著的《误诊学》统计国内12种有代表性的期刊,在1973~1988年报告的临床病理讨论资料中,误诊率高达48%,张经建等主编的《中国误诊学研究》系列丛书收集了全国1万多篇有关误诊学研究的资料表明,迄今为止,我国整体误诊率仍在30%左右,这说明误诊是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实际问题。因此,研究误诊发生的因素,实事求是的从误诊学角度探索误诊发生的规律,通过反面的研究,总结失误与教训,提出具体预防措施,应是医学科研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陈道纯教授在《中国误诊学杂志》创刊号中提到“一个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对疾病诊断和认识要有一定的过程,即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的规律,也就是强调检查、诊断、治疗,再检查、再诊断、再治疗,直至达到较完美的诊疗目标。”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医学专家,在一生诊疗工作中,也会有失误,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在误诊和正确诊断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医学泰斗张孝骞教授到84岁时对于临床诊疗还认为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戒、慎、恐惧”四个字求诸己,说明他晚年虽有丰富经验仍慎勿误诊的意思。可见每个医务工作者只有认真总结前人、他人及自己的失误和教训才能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在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古代名著《资治通鉴》和《反经》等就是正确与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总结,警示从事政治生涯的人如何把千头万绪的社会事务处理好。在医学领域,诊断学与误诊学应是同等重要,建议在高等医学院校应组织一些医学专家编写一本简明的《误诊学》教材,并开设“误诊学课程”,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医学生在步入临床工作前就学到有关误诊学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减少误诊的根本措施之一。

  • 小儿睾丸及睾丸附件扭转27例分析

    作者:李同义;陈凤林;高宝山

    睾丸及睾丸附件扭转是小儿常见的两种阴囊急症,由于非专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为睾丸炎、附睾炎、嵌顿疝等疾病而延误诊断及治疗。自1995-08~2000-10我科共收治睾丸及睾丸附件扭转患儿2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睾丸扭转6例,睾丸附件扭转21例;6例睾丸扭转患儿年龄8月龄~13岁,<2岁2例,9~13岁4例;21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年龄1~14岁,1~8岁5例,9~14岁16例;该组病例中右侧发病16例,左侧发病9例。睾丸扭转患儿均表现为突发性睾丸部位剧痛,阴囊肿大,睾丸上移,伴精索肿胀及压痛5例,Prehn征阳性4例,透光试验阴囊皮肤局部呈蓝色4例,伴恶心、呕吐及发热2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均表现为睾丸部位疼痛,程度较轻,阴囊红肿,睾丸上端有触痛结节19例,有不同程度鞘膜积液11例。本组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睾丸有血流障碍,经手术证实为睾丸扭转6例,其余患儿睾丸无血流障碍。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鉴别睾丸扭转与睾丸附件扭转有重要意义。本组6例睾丸扭转患儿均行手术治疗,睾丸坏死,行睾丸切除术2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4例,随访0.5~1a,其中发生睾丸萎缩1例;21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中行手术治疗9例,行保守治疗12例,均治愈出院。其中9例手术探查均发现睾丸上极有紫黑色发生扭转而坏死的睾丸附件,大小为0.1 cm×0.2 cm~0.5 cm×0.7 cm不等,并有量不等的血性积液,将坏死睾丸附件切除,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2~4d,治愈出院,12例行保守治疗患儿应用抗生素约1wk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而出院,随访2个月~1a无并发症出现。

  • 硬膜外阻滞时硬膜外腔出血261例分析

    作者:刘念奎;吕秋霞

    硬膜外穿刺时,引起硬膜外腔出血较为常见,本院于1998~2000年施行硬膜外阻滞2414例,发生出血者26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出血发生率本组硬膜外阻滞2414例,出血261例,总出血率10.81%。其中85例为穿刺成功后血液自针尾溢出,176例为置管后有血液回流或注射局麻药后回流液呈血色,73例两者兼有。置入导管后有全血回流者,先注射5 ml生理盐水,即刻回收仍为全血者,视为导管误入血管,未纳入出血组,再行穿刺。1.2 出血与性别的关系本组男1332例,出血141例,占10.58%,女1082例,出血120例,占11.0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1.3 出血与年龄的关系分四组,Ⅰ组:14~19岁,223例,出血17例,占7.62%;Ⅱ组20~39岁,968例,出血94例,占9.71%;Ⅲ组:40~59岁,612例,出血58例,占9.48%;Ⅳ组:60岁以上,611例,出血92例占15.06%。四组之间相比,统计学处理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Ⅰ、Ⅱ、Ⅲ组分别与Ⅳ组相比,统计学处理出血率有显著差异(P<0.05)。

  • 肾绞痛并发心肌梗死8例分析

    作者:王华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肾结石患者,由于其剧烈绞痛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者少见,易误诊,现将我院遇到的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是我院自1994-06~2000-06的住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34~58岁,其中46岁以下4例。8例均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无冠心病病史。有肾结石病史6例,2例是肾结石绞痛首次发作。8例均经B超及腹部平片确诊为肾结石,其中右肾结石5例,左肾结石3例。 本组均以剧烈肾绞痛伴血尿来院。于肾绞痛2~72h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呕吐、大汗等临床表现。8例经ECG、心肌酶谱检查确诊并发心肌梗死,其中下壁心肌梗死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广泛前壁广泛梗死1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8例均出现坏死及波型心肌梗死。

  •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肺部表现13例分析

    作者:何进东;蔡英健;李宝美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在儿科并不少见,常侵犯全身各脏器,肺部是常累及的脏器之一。常出现在其他临床表现之前,并且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将我们从1980年至今收治的有肺部表现的13例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根据临床表现、皮疹印片行病理检查、活检、X线摄片而确诊。临床分型为勒雪氏病9例,韩-薛-柯氏病4例。其中新生儿1例,2岁以下7例,2~8岁5例。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有咳嗽者9例,气促6例,发绀5例,肺部干性罗音2例,湿性罗音6例,气胸1例,为新生儿,呼吸音粗糙5例。本组死亡4例,缓解7例,自动出院2例未再随访。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2例,气胸1例,败血症1例。1.2 X线检查本组胸部摄片结果见表1 表11.3 肺部CT表现 4例患者因有咳嗽、气促的临床表现,其中勒雪氏病3例,韩-薛-柯氏病1例,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而行肺部CT检查,3例患者无异常发现,另1例患者双肺有小束状阴影,以双上肺野为明显。

  • 50岁以上缺铁性贫血35例分析

    作者:邢晓冰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的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所引起的贫血,为贫血中常见的类型,多见于青壮年期妇女[1]。我科自1993~1999年共收治缺铁性贫血216例,其中50岁以上者35例,现将其病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例,就诊时主要表现为贫血。所有病例均经过骨髓穿刺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并给予铁剂治疗,同时进行病因检查,有明确病史者7例,其余病例至后确诊时间短为4d,长达7个月。35例中经病因治疗及铁剂治疗后显效9例,4例显效后数月又复加重,具体病因见表1。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延缓60例分析

    作者:张梅菊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延缓是常见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可致角膜内皮损伤、房角闭塞、白内障进展加快和恶性青光眼等不良后果。因此分析前房形成延缓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60眼术后浅前房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年~1999年在我院住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215例,253眼,术后浅前房60眼。浅前房的平均发生率为23.7%,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8眼中浅前房45眼(23.9%),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4眼中浅前房8眼(23.5%),开角型青光眼21眼中浅前房5眼(23.8%),继发性青光眼10眼中浅前房2眼(20%)。1.2 手术方法常规小梁切除术,做以穹窿为基底的L型结膜瓣。巩膜瓣的厚度、小梁切除的大小、巩膜瓣缝合的松紧度等情况因术者不同而不尽相同。

  • 妇科更年期抑郁症100例分析

    作者:李锋;李转珍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为离婚独居,2例丧偶,其余均为已婚、夫妻同居女性。①年龄:40~45岁7例,46~52岁64例,53~58岁30例;②职业:干部12例,退休工人30例,下岗工人22例,工人6例,教师2例,农民8例,家庭主妇4例,会计2例,技术员2例,妇产科护士、医生各1例,退休干部10例;③月经史:月经紊乱33例,停经1~10a不等67例;④健康状况及家族史:1例母患精神病,3例于20a前患过精神病,已治愈。其余均身体健康,无阳性家族史;⑤本文采用CIDI及汉密顿抑郁量表作为检测工具,参照ICD-10及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标准进行诊断。1.2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心境抑郁100例,占100%;死的想法40例,占40%;疲乏感54例,占54%;睡眠障碍74例,占74%;兴趣丧失56例,占56%;无用感26例,占26%;迟缓/不安20例,占20%;思维困难28例,占28%;食欲减退56例,占56%;性功能减退98例,占98%。伴随症状:各种躯体形式障碍症状(包括慢性疼痛综合征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42例,占42%;广泛性焦虑症状40例,占40%;重型精神病症状(如罪恶妄想)2例,占2%;恐惧症29例,占29%。

  • 创伤性膈疝诊治20例分析

    作者:吴淑贝;陈文昌

    创伤性膈疝并不罕见。临床常见急性创伤性膈疝和因急性期漏诊,发展至慢性间歇期创伤性膈疝两种[1]。正确及时地诊断和处理是抢救患者提高存活率的关键。1 临床资料1.1 收集本院1984-12~2000-12创伤性膈疝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8~78岁,平均36.4岁。刀刺伤5例,汽车撞伤6例,挤压伤2例,坠落伤1例,其他手术史4例,无明确外伤史2例。急性间歇期创伤膈疝12例,就诊时间0.1~30h,慢性间歇期创伤性膈疝8例,就诊时间14d~30a。其中16例经手术证实诊断(包括2例2次住院诊断、手术治疗),2例住院诊断后自动出院。发现左后外侧膈疝16例,右侧2例,食道旁疝2例,住院时间(172d±5d)。

  •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咽炎38例分析

    作者:杨更生;高岚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多数临床表现典型,易于诊断、治疗。近几年发现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例增多,现就我们近4a来遇见的3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6例,女22例,男∶女=0.7∶1,年龄17~57岁,平均年龄32岁。个体业主18例,行政办公人员15例,工人3例,农民2例,反复发作病程1~4a,平均1.5a。多数为单一精神症状,38例中窒息感16例,呼吸不畅(呼吸费力或暂停)10例,胸闷7例,恶心5例,其中2例同时有胸闷、恶心症状,常常并有焦虑情绪。其他为咽炎症状不明显,患者虽然未自述,但仔细追问往往有咽部干燥或异物感,或刷牙时出现恶心,或偶有咯痰。本组一般情况均好,食欲、睡眠正常,工作顺心,两便无异常。精神症状发作规律与注意力有关,紧张工作时往往不发作,多于休息无事时发病,症状出现后越注意越严重。本组性格均相似,表现为外向、热情、冲动、精力充沛、善交际、爱说好动、乐观,但也性急,易怒;兴趣广泛,参加许多活动,但目的性不强;易亲近,愉快,热情,追求刺激,自控能力差。本组均有明确的体征。粘膜弥漫充血、小血管扩张、色暗红,附有少量粘稠分泌物,或粘膜增厚、弥漫充血、色深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充血肿胀,或粘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如腊纸、鼻咽部有粘稠分泌物或脓痂附着。 治疗及效果:采用临床心理学的会谈法技巧及抗炎治疗,均顺利获得治愈。再次感染复发病例,均以典型慢性咽炎症状就诊,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作为次要症状出现。

  • 胃平滑肌瘤26例分析

    作者:宋高武;李发强;陶本春

    胃平滑肌瘤是消化道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国外报告占住院患者的0.01%,国内为0.019%[1]。因无典型症状,很易误诊。现将我院1997-06~1999-12收治的2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30~69岁,平均54岁。左上腹隐痛不适2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5例,间断性柏油样大便13例,腹部肿块7例,消瘦贫血4例,急性消化道穿孔1例。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为胃溃疡14例,胃窦癌8例,胃息肉2例,胃巨皱壁症1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26例有3例行上腹部CT检查,均发现上腹部实质性占位病变。纤维胃镜检查诊为胃癌11例,胃溃疡10例,胃恶性淋巴瘤2例,胃息肉样腺癌1例,胃平滑肌瘤2例。

  • 植入性胎盘12例分析

    作者:

    胎盘植入是产科的危重病症。由于剖宫产率的逐年增高,导致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发生率亦有增加。以往80%的植入性胎盘需作子宫切除,近年来我院采取中西药物,以B超和血清B-HCG定量监测疗效,保存子宫,取得成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自1986-03~1999-10,我院分娩总数32319例,发生植入性胎盘12例,发生率为37/10万。1.2 产妇年龄,胎产次年龄25~37岁。2例G1P0,6例G2P0,1例G5P0。10例有流产刮宫史,后1次流产与本次妊娠间隔时间3个月(2例)~2a。1.3 分娩方式剖宫产分娩7例,(指征:5例为前置胎盘,1例为妊高征,1例仅孕265wk,腹痛内出血,剖腹探查为子宫底静脉破裂出血),阴道分娩5例。产时出血量:剖宫产600~5500 ml,输血600~2800 ml;阴道分娩200~600 ml,输血200~400 ml。1.4 发现胎盘植入孕周<30wk 1例,30~366wk 5例,≥37wk 6例。全部植入性胎盘均在产妇娩出胎儿后,胎盘不能自行剥离或仅部分剥离,作人工剥离又感很困难时发现。1.5 处理方法 7例剖宫产产妇,其中4例作了子宫切除,3例在胎盘植入处作局部挖除缝合,病理证实为植入性胎盘。5例阴道分娩,在进行人工剥离胎盘时尽量剥离,对残留部分予中西药物治疗,西药采用5FU 500 mg静滴,1次/d,7d为1疗程。中药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逐盘,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并监察血清B-HCG定量的动态变化,及利用B超观察残留的植入胎盘体积变化,由大变小,由肌层逐渐移向宫腔表面,全部病例约于产后2个月完全排出宫腔。1.6 新生儿情况分娩活婴11例,体重1580~5130 g,1例26wk流产儿,身长36 cm死亡。

  • 安定静脉注射致婴儿刺激性咳嗽13例分析

    作者:郭玮

    安定静脉注射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惊厥,笔者发现安定静脉注射在小婴儿易导致频繁刺激性咳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40日龄~3.5月龄,原发疾病为低钙惊厥3例,晚期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5例,重症肺炎合并肺炎脑病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安定使用方法为每次0.3~0.5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3~5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3例均在静脉注射后3~5min内发生持续刺激性咳嗽,如不对症处理,可持续20~30min不等,发生刺激性咳嗽时,患儿惊厥停止,伴有颜面苍白、呼吸、心率正常,四肢肌张力低下,持续时间较长时患儿表现咳嗽无力、呼吸短促,给予对症处理后5~10min,刺激性咳嗽缓解、停止。

  • 回盲部结核9例分析

    作者:张兴泰

    我们自1984-07~1999-08收治回盲部结核9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9例全部延误诊治,仅2例术前拟诊为肠结核。现就其诊治问题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13~54岁,平均32.7岁,病程18~30d 2例,4~6月 4例,1~4a 3例。1.2 临床表现本组腹痛9例,腹部肿块9例(术中才发现肿块2例),有结核中毒症状4例,不全性肠梗阻3例,腹膜炎体征3例,便秘1例,腹泻2例,呕吐3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4例,营养状况差5例,中等4例。1.3 术前作外周血检查Hb65~98 g/L 5例,110~134 g/L 4例,WBC0.44~0.92×109/L 8例,1.01×109/L 1例,N0.67~0.89,作胸部X线拍片检查1例,腹部CT检查1例,腹部B超检查2例,钡灌肠检查2例。

  • 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预防1760例分析

    作者:赵新吉;连士勇;申学昌;管福顺;吕荣增;郭建庄;马中洲;崔文涛

    自1987-12~1999-12,同一术者连续176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经验,吻合口瘘1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60例,男1153例,女607例,男女比1.9∶1,年龄<39岁98例,40~49岁428例,50~59岁618例,60~69岁460例,>70岁156例。TNM分期:0期62例,Ⅰ期130例,Ⅱ期553例,Ⅲ期823例,Ⅳ期192例。根治性切除1467例,姑息性切除293例。食管癌1195例,均行食管胃弓上吻合,其中食管胃包埋缝缩吻合78例,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粘膜吻合及其改良术1117例(改良术1076例),贲门腺癌575例,均弓下吻合,行隧道式食管胃吻合77例,包套式食管胃粘膜吻合498例。术前常规作胸平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前期病例部分未拍胸片或食管癌未行胃造影拍片者,术者术前均予作胸透及胃透。术后胃管留置5~7d,术后第7天开始进流食,11d开始进半流食,开始进食前2d口服0.5%庆大霉素液。结果:本组手术死亡7例;各种并发症43例,其中吻合口瘘1例。1.2 吻合技术的改进改良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粘膜吻合术[1]:该法是在王氏方法[2]的基础上,为确保浆肌瓣的完整性及良好血供,对胃浆肌瓣制作方法及吻合方法的部分改进,方法:浆肌瓣顶选在胃底前壁距胃底缘约1 cm处,基宽约4 cm,沿胃底弧形切开胃浆肌层,在粘膜下层间作扇形锐性潜行分离约3 cm,显露粘膜面积同王氏法,而完全游离的浆肌瓣则缩短为1~1.5 cm。吻合造口选在显露粘膜的中下1/3交界处,浆肌瓣完全游离缘水平线以下。吻合时第1层为食管根部肌层及周围少许组织与胃底浆肌层作3针间断缝合,第2、3层为食管全层与胃粘膜层缝合,第4层为浆肌瓣复原,浆肌瓣顶与食管根部作一U字缝合,两边与胃浆肌层各加一针即可,吻合完成后,分别在上纵隔及侧胸壁胸膜与胃浆肌层作一针减张缝合,可见浆肌瓣平铺于吻合口表面,吻合口处于完全游离浆肌瓣的基蒂线以下。

  • 新生儿枕部脓肿28例分析

    作者:解恒条;刘宇;逯元军

    我院1996~1999年收治新生儿枕部脓肿2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7~23d。发病部位均位于枕骨粗隆处。本组28例中出现败血症症状6例,中毒性休克1例。本组农村27例,占96.4%,城市1例占3.6%。患儿主要集中在临沂市周围贫困山区,均有生后较长时间(7~12d)枕书本平卧史(当地风俗,期望孩子以后知书达理)。发病原因:新生儿本身免疫功能相对较低下,6~9月份多炎热、潮湿、枕部在长期受压状态下,易发生毛囊炎,加之不洁书本的外源性感染和枕部局部血运欠佳,易发展为脓肿,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1.2 治疗及结果本组8例就诊时脓肿已破溃自行引流,余2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6例伴败血症患儿和1例中毒性休克。患儿行对症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术后坚持换药、理疗和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由于脓腔一般深及枕骨骨膜,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肉芽组织充填脓腔一般需15~32d。本组6例自行疤痕愈合;15例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缘张力小,行创缘修剪后二期缝合,其中14/15例达甲级愈合,1/15例乙级愈合;7例患儿创缘张力较大,行转移皮瓣覆盖肉芽组织,皆甲级愈合。

  • 外膜下缝扎加间断结节缝合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56例分析

    作者:兰志祯;滕海舟;王铁;郑陆军

    在1996~1998年间,我们共采用外膜下缝扎加间断结节缝合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56例,无1例出现支气管残端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31岁~76岁,左全肺切除8例,右全肺切除3例,左肺上叶切除12例,左肺下叶切除11例,右肺上叶切除9例,右肺下叶切除11例,右肺中叶切除2例,肺部疾患中肺癌42例,空洞型肺结核6例,肺结核球4例,肺脓肿4例。1.2 操作方法按正常肺切除步骤进行操作,先行肺血管的处理后,在分离支气管时保留支气管外膜及外层组织,支气管动脉等,清扫此部位淋巴结时应仔细分离,既干净清除淋巴结又避免过多的清除掉支气管外组织,用10号丝线在支气管根部作支气管外膜下环状缝合,深度掌握在支气管外膜层和肌层之间,以头一针出针点做为下一针的入针处,如此缝合1周,然后用此线紧紧环扎支气管,距扎线1.5 cm~2.0 cm以外的远端用直角钳钳夹支气管,距结扎1.0 cm处横断支气管,支气管行残端消毒后进行残端修整去除断面处的支气管软骨环碎块,然后对残端作全层间断结节缝合数针,如可能的话,再用附近的胸膜及疏松组织包埋残端。

  • 小儿重症肺炎并发低钠血症22例分析

    作者:戴自强

    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低钠血症并不少见。但由于其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原发病所掩盖,临床上难以鉴别。如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及时治疗,可致患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因脑水肿而抽风、昏迷,甚至发生脑疝死亡[1]。笔者将我院近10a收治的22例重症肺炎并发低钠血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1月龄2例,~1岁6例,~3岁7例,~7岁4例,~14岁3例。1.2 诊断标准本组重症肺炎按全国儿科重症疾病急救学研讨会的诊断标准。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并发心力衰竭7例,呼吸衰竭9例,中毒性脑病5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营养不良5例,佝偻病活动期3例,22例均摄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见散在斑片状阴影。1.3 实验室检查血清钠<130 mmol/L 18例,<120 mmol/L 4例,血氯偏低9例,正常13例。1.4 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全部使用2联抗生素抗感染、供氧、止惊等综合治疗,积极纠正低血钠。轻症严格限水,适当进盐重食物、利尿、提高液体张力(1/2~2/3张)。4例血清钠<120 mmol/L,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予3%高渗盐水6 ml/kg或等渗盐水20 ml/kg,提高血清钠5 mmol/L后,根据复查血清钠情况,重复输等渗盐水1次,或按轻症处理。经上述治疗,21例低钠血症均在1~2d内得以纠正。本组痊愈20例,1例先心病因心衰、呼衰死亡,1例营养不良患儿,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 ELISA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志峰;李惠;王淑艳;王凤英

    ELISA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标记检测方法,特别是对肝炎病毒的检测,基层的医院也在开展。但由于ELISA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某些人为因素都可造成实验性误(漏)诊的发生,分析引起实验误差因素,找到理想解决方法是ELISA检测有待于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就ELISA检测影响因素的产生与对策加以分析和探讨。1 试剂盒质量 试剂盒质量是关系到ELISA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生产ELISA试剂盒的厂家众多,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有人对8个厂家抗HGV-IgG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37.5%不合格[1]。各实验室在购进ELISA试剂盒时一定要多方咨询,选择有信誉的厂家,并且试剂盒一定要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NICPBP)的检定,有合格标识。2 试剂的运输与贮存 ELISA试剂盒热稳定性差,遇热后灵敏度、特异性都将降低。在37℃下放置1d相当于4℃~10℃保存1.6个月,而ELISA试剂盒的货架寿命只有6个月,这样就要求试剂盒的在4℃~10℃下运输贮存,各实验室在试剂盒贮存环节上都能达到要求,但目前尚无法保证试剂盒的冷链运输,在炎热的夏季,试剂盒经过几天的高温,长途运输,其货架寿命也将消耗殆进,如各实验室还按试剂说明书的有效期使用至6个月,将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各实验室应按每日标本量合理购进ELISA试剂盒,避免积压。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张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病例术后症状不缓解或治愈后再次复发,甚至少数患者初次手术即未能成功,还需2次手术,该病再手术率2%~9.2%[1]。结合国内有关文献,就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和预防分析如下。1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1.1 术式选择不当对突出组织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并刺激和压迫部分马尾神经或术前患者有严重跛行,证实有明显椎管狭窄和突出的间盘组织及后纵韧带有钙化者错误地采用前路途径摘除,病情复杂,术前定位不确切或老年患者,常合并有椎管狭窄,而采用了开窗的途径切除病变,后路手术时,减压范围过大,脊柱的稳定结构受到破坏,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柱周围各种软组织和腰间盘进一步退变,失去正常的稳定功能,从而导致椎间盘再突出。1.2 手术探查不仔细在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时:①未找到突出的椎间盘,常见于间隙定位错误,在椎板切除不够,显露不充分时,又遗漏旁侧型突出;还可出现可还纳性突出未能识别和处理的情况;②多处椎间盘突出仅处理一处,术后症状不缓解或稍减轻;③摘除髓核不充分,术后很快又突出或破入椎管内的髓核碎块未取净;④术中未用软质的神经剥离子认真探查,未处理合并存在的椎管狭窄。1.3 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探查中,由于解剖关系不熟悉,经验不足,手术操作粗暴,往往造成:①术后椎管内形成较多瘢痕组织,压迫束带,而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②还有人在找不到突出时就以扩大减压和/或椎板融合代替髓核摘除,都是不恰当的;③手术过程中,有时操作很困难,易撕破硬膜囊,硬膜损伤后未细致修复,术后形成脑脊液囊肿;④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腹肌肉和下肢训练也是重要的,可防止神经根粘连和肌肉萎缩无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并且不宜过早恢复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仍需限制活动,避免重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再度外伤,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误诊与对策

    作者:顾裕民

    不少流行性出血热(EHF),常以某一脏器症状或体征为首发症状,极易造成误诊。笔者收集国内有并文献发表的EHF1142例,误诊589例,误诊率为51.6%。本文就误诊类型、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止误诊的对策。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发病,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EHF的早期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部分伴有全身酸痛、精神萎糜、恶心、腹痛、腹泻症状,周围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酷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左竹叶[1]报道1例,因高热、咽痛、咳嗽、周身酸痛,以上呼吸道感染处理无效,于病程第4天出现结膜充血,胸部皮肤出血点,肾区有叩击痛,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伴形态异常,尿蛋白(),EHF特异抗体阳性而确诊为EHF。1.2 以发热、腹痛发病,被误诊为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 EHF时腹腔内大量血浆外渗时,对腹膜有刺激,可致急腹症表现造成误诊。李玉志[2]报道1例,因发热、右上腹痛,B超示胆囊肿大,以急性胆囊炎治疗无效,并出现尿少、血压下降、睑结膜及软腭有点状出血,血小板减少,尿蛋白(),EHF特异性抗体阳性而确诊为EHF。梁乐生[3]报道1例,因高热、持续性上腹痛,血淀粉酶异常,以急性胰腺炎治疗无效,不久于前胸及腋下出血瘀点,周围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EHF特异性抗体阳性,确诊为EHF。

  • 手术室无菌管理与院内感染

    作者:方秀芳

    1 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1 分区管理安静、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是做好手术的先决条件。手术室必须严格分区: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并有明显标记,手术间从内到外分为无菌手术间、半污染手术间和污染手术间。并根据手术分类进行手术,各手术间走廊及洗手间等的抹布、扫帚、拖把应严格区分、标记醒目,定期消毒检查。1.2 医护人员、患者入手术室有其不同的卫生通道拖鞋分限制区、非限制区及更换2次拖鞋。患者入室应穿清洁的院服。推车,分病房推车和手术推车,严禁室内推车出室和病房推车入室。每日清洗后用0.2%84消毒液擦拭。1.3 严格执行手术室规则入室者严格执行手术室规则,严格无菌常规,更换衣、帽、口罩,患呼吸道感染者不得入室。特殊情况需参加手术者应加戴双层口罩,面、颈、手部有感染者不许入室。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参观者必须在指定的手术室,不得随意走动,以预防交叉感染。1.4 手术室保洁措施手术间每次手术后必须认真清扫,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60min。每周大扫除1次,并进行空气消毒,及时记录。严禁术中清扫手术间以防污染。手术拖鞋每日清洗并用0.2%84消毒液浸泡1h后取出备用。1.5 每周进行手术间空气、器械、手的细菌培养的记录对高压消毒的无菌物品应做到每包放灭菌指示剂。无菌物品和手的细菌培养合格率应达100%,手术间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FU/m3。1.6 手术安排顺序是先做无菌手术后再做感染手术,感染手术应在指定的手术间内进行,并认真做好手术后处理。

  • 妇科手术副损伤及预防

    作者:程玉英;党之俊;耿力;武燕

    妇科手术中常用麻醉不满意,术野暴露不充分或病灶与周围脏器粘连广泛且紧密,不易分离,盆腔肿物巨大不易暴露,手术难度大或局部解剖复杂及个体变异,术者对解剖不熟,术中粗心大意,操作粗暴,不按手术操作规程进行等,极易发生副损伤,常见引起副损伤器官有大血管、静脉丛、肠管、膀胱、输尿管、神经等,现分别讨论如下。1 血管损伤 妇科手术中易损伤的血管有腹主动脉、腔静脉、髂总动静脉、子宫动静脉、卵巢动静脉、骶前动静脉、子宫静脉丛、膀胱静脉丛等。1.1 卵巢动静脉在处理巨大卵巢肿物时会遇到宽大的骨盆漏斗韧带,其内可见怒张丰富的血管,在牵拉、分离、钳夹时易撕破或滑脱,血管缩进腹膜后,此时乱钳夹止血易损伤输尿管,在处理宽大骨盆漏斗韧带时,好打开后腹膜,避开输尿管,分离出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1.2 子宫动静脉处理子宫动静脉会遇到钳夹不全或血管滑脱,或遇滋养叶细胞肿瘤穿破宫旁造成大出血时,为防止在膀胱侧上方盲目钳夹止血误伤输尿管,应游离输尿管及髂内动脉,找到子宫动脉根部钳夹、切断、结扎止血,必要时结扎髂内动脉。

  • 医院防范输血医疗纠纷的策略

    作者:仇永贵;倪松石

    近年来,输血方面的医疗纠纷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加,尤以输血后丙肝为著,且大多数患者或其家属将医院告上法院,大多数案件以医院承担赔偿责任而告终。这对医院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医院给患者输血的目的是抢救患者,无丝毫赢利目的,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自行采血,医疗机构用在患者身上的血是由血站提供的,同时目前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阻止输血后丙肝的发生,且输血前已跟患方讲明输血或不输血的风险并签字为据,医院似乎不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在处理这方面的医疗纠纷时易产生畏难心理。实际上这方面的纠纷是由于医院管理不够、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致。因此本文从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出发,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医院在输血方面的医疗行为,切实履行医院在输血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从而避免和减少输血方面的医疗纠纷,使我们在日常处理和诉讼中处于有利地位,以利于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1 医院要了解血站是否具备采供血的主体资格 医疗机构必须了解向自己提供血液的血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采供血的资格。因为设置血站首先由筹建负责人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批准发给血站设置批准书,并报卫生部备案,血液中心的设置则需要卫生部的批准。有了设置批准书的血站还不能从事采供血业务,还必须经过省一级的输血协会执业验收并注册登记,领取了由卫生部统一监制的《血站执业许可证》后方可执业,而血液中心的验收是由中国输血协会进行。没有《血站执业许可证》从事采供血就是非法的;医院不知或明知血站无《血站执业许可证》而使用其提供的血液就要承担民事赔偿的连带责任。因为法律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法制日报曾报道一起这方面的案例:浙江省某血站在1997-04-18经浙江省卫生厅批准领取了《采供血机构执业许可证》,在此之前在未领取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采供血业务,当地某医院明知血站属无证供血而使用其提供的血液。1994-05-13,3例患者因工作时严重烧伤被送至该医院治疗,输用了该血站提供的血浆。1个月后,3例患者经抽血化验发现已传染上丙型肝炎,在向血站和医院索赔未果的情况下,便将两单位告上法院,法院认定血站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赔偿3例患者15万元左右,医院承担次要民事责任,赔偿3例患者10万元左右。因此,医疗机构一定要从有执业许可证的血站领取血液,同时还应注意血站的执业许可证是否过期。因为《血站执业许可证》注册登记的有效期为3a,期满前3个月应办理再次注册登记。未办理再次注册登记又属非法采供血。

  • 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李显良;谌南武

    医疗安全是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实行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先决条件,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环境,医疗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不因医疗失误或过失而受到危害,二是避免由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而造成医院及当事医务人员承担经济、法律责任和人身风险。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按正规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办事,遵纪守法,遵章守制,消除不安全因素,防范于未然,尽可能减少医源性医疗纠纷的发生。1 医疗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1.1 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疗纠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因很多,有外界的因素,也有医院内部工作的缺陷。医疗纠纷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医院头痛和棘手问题。当前医疗纠纷的特点可简单归纳为医疗纠纷数量增多,经济赔偿明显增多,诉诸法院处理的增多,处理医疗纠纷难度加大的三多一难。据有关部门不完全资料统计某省1996~1999年发生医疗纠纷37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达700多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某医院1999-03~2000-03 1a中有较大医疗纠纷26起,有一起纠纷到医院纠缠达10多次,有一起纠纷打砸病房封锁医院大门,有一起纠纷索赔150万……。医院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来应付众多纠纷,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损害医院声誉,损害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间接影响患者的权益,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中国误诊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