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

中国误诊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중국오진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647
  • 国内刊号: 11-451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wzxzz.periodicals.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经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肺癌镜检阴性原因分析

    作者:马金卫

    近3 a来我院对经影像学诊断的肺癌600余例进行常规纤支镜检查,有118例未能找到病理学证据,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79例,女39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片及胸部CT诊为肺癌,其中周围型42例,中央型76例。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胸痛、咯血、发热等。该组患者均经手术或肺穿刺后证实为肺癌,其中鳞癌47例、腺癌29例、小细胞癌42例。镜下所见:所有患者均经利多卡因吸入麻醉,应用日本产Olympus纤支气管镜进行检查,镜下主要表现有粘膜充血水肿、纵行皱襞、管腔变形狭窄、管腔呈外压形改变及气管腔堵塞、新生物。68例患者进行肺活检并涮检,40例患者单纯进行涮检。2 结果  镜检阴性原因分析 ①周围型病灶,病灶位置在4级支气管以下位置,所以纤支镜难以达到;②病变未侵犯粘膜,部分患者病灶呈管外型生长,尚未侵犯到气管粘膜,故得不到病理学证据;③活检取材不良,活检取材于癌变坏死组织或癌变周围正常组织。

  •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诊断误区

    作者:赵海鹰;王浩;范珂

    主动脉夹层(AD)和主动脉瘤是心血管危重病症,常发生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过去由于诊断手段的限制,本病报道较少,误诊、漏诊较多,近年随着多种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现本病并不少见。在诊断AD和主动脉瘤方面几种影像学技术各有利弊,不典型症状也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近几年我科收治AD和主动脉瘤患者26例,现主要将其诊断方法分析如下,供同道借鉴。1 对象和方法  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6岁~72岁,突发胸痛就诊者20例,腹痛4例,2例于常规体检胸部拍X线片发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例,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24例,单纯动脉粥样硬化1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转归:22例经手术存活,2例死亡,1例自动放弃治疗出院。2 结果2.1 确诊时间 2h确诊者6例,12h确诊者10例,24h者6例,48h者4例。2.2 确诊方法 彩色多普勒UCG确诊者7例,MRI16例,CT 3例。2.3 类型 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单纯主动脉瘤2例,Ⅰ型1例,Ⅱ型1例。3 讨论3.1 诊断误区3.1.1 疼痛不典型 AD的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的撕裂样胸腹疼痛。文献报道约有10%的患者可无疼痛[1]。本文26例中5例发病时均无剧烈疼痛,仅有轻微的隐痛。疼痛的强弱除与夹层撕裂的速度、程度有关外,也与个体敏感性有直接关系。

  •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致小儿瘫痪性疾病

    作者:赵慧;李云霞

    小儿肠道柯萨奇病毒B组(CBV)感染既可暴发流行又散发,为了探讨CBV感染在小儿瘫痪性疾病中作用,我们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40例拟诊为小儿瘫痪患儿进行了血清CBV-IgM检测,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年/1999年收入我院病房拟诊为小儿瘫痪性疾病的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月龄~10岁。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年龄相似的20例腹泻患儿为对照组。1.2 血清CBV-IgM检测 入院当日或次日晨取患儿静血2 ml送检,CBV-IgM酶标诊断试验盒由天津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提供,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均按说明进行。1.3 其他病毒抗体的检测 检测了轮状病毒(RV)抗体,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抗体及巨细胞病毒(CBV-IgM)抗体、埃可病毒(ECHO)抗体。同时检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肝功能及排除先天、针伤等。2 结果  拟诊为小儿瘫痪性疾病的患儿40例,血清CBV-IgM 22例阳性(55%),对照组20例,CBV-IgM阴性2例(10%)见表1。同时对40例拟诊为小儿瘫痪性疾病的患儿血清检测埃可病毒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合并CBV-IgM阳性,polio-v抗体,RV抗体均为阴性,经统计学处理(χ2=3.96,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点

    作者:宋小冬;任彦薇;唐少珍

    肺结核近几年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尤其在老年人,而老年慢性病中,糖尿病Ⅱ型发病率又很高。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也越来越多,且病情严重,本文分析8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其特点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中心1996-01/1998-01共住院患者706例,其中两病并有的有82例。82例中,男52例,女30例,男女之比为1.73∶1,年龄在18岁~75岁之间,平均56.4岁。1.2 所有住院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常规、生化、肝功及尿常规检查,平均空腹血糖8.9 mmol/L~10.6 mmol/L,餐后2h血糖13.7 mmol/L~16.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A(GHbA1C)6.5%~8.7%。1.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4 所有患者均行痰涂片、培养、胸片及PPD检查。2 结果2.1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年龄缺点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详见表1。

  •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误诊的原因及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

    作者:常子军;路更

    我院在1993-01/1999-12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血液透析患者243例,其中早期误诊86例,误诊率35.4%,只有早期诊断才能及时治疗,早期诊断对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现将误诊病例总结如下,旨在引起广大临床医师注意,减少误诊,降低病死率。1 对象和方法  全部患者均符合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EHF)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确诊组157例,男97例,女60例,年龄13岁~67岁,平均36.5岁,误诊组86例,男67例,女19例,年龄12岁~70岁,平均35.9岁。两组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表1 243例EHF主要临床表现项目确诊组(例)误诊组(例)发热15786三痛症状14333*三红症状13832*皮肤瘀点瘀斑14229*肾区扣痛14838尿蛋白15786血白细胞升高15072异常淋巴细胞12551*血小板减少15786

  • 结肠黑变病与癌前病变研究

    作者:张志坚;张捷;黄云生;吴秋萍;文晓冬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结肠黑病变(Melanosis Coli,MC)的确诊病例并非罕见。此前常因对MC认识不足或/和纤维结肠镜成像质量不高而导致误诊或漏诊。本院从1997-06/2000-07共发现25例,并对之进行了密切跟踪随访。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共25例MC患者,占同期电子肠镜2975例的0.84%,男19例,女6例,年龄35岁~71岁,其中≥60岁22例(88%)。25例均患习惯性便秘,病史3~10a,确诊MC前皆长期口服便秘舒、便塞停、麻仁丸、三黄片等中药类泻药。1.2 内镜资料 25例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CF-230,OLYMPUS)确诊,镜下表现为:结肠粘膜尚光滑完整,可见浅棕、棕褐或黑色色素沉着。呈斑点、豹纹或鱼网状。其中5例(20%)在首次确诊时合并肠息肉。病变范围:全段结肠均匀分布17例,间隔出现8例,全部病例经病理检查符合MC改变。5例肠息肉患者均行电子肠镜下息肉摘除术,病理证实为良性息肉。

  • 淋球菌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作者:唐卫民;宋颉

    我们用检测淋球菌常用的3种方法PCR法、涂片染色后镜检法及胶体金试剂条法对38例淋病患者及15例其他微生物感染者进行了检测,对3种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淋球菌感染组,共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诊断标准为患者不洁性交史后发病,时间多在48 h内。临床检查,男患者尿道口、女患者阴道口肉眼可见脓性分泌物。涂片显微镜常规检查脓细胞()/高。,其他细菌感染组,共15例,全部为男性患者。诊断标准为患者尿道口无脓性分泌物。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尿痛、尿急、尿频症状。实验室尿常规检查,蛋白定性(+~);尿沉淀显微镜检查脓细胞(+~)/高。细菌培养结果6例培养出变形杆菌,4例培养出大肠杆菌,1例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2例培养出产碱杆菌,1例培养出白色葡萄球菌,1例培养出肠球菌属细菌。1.2 方法1.2.1 PCR法 试剂盒购自伊利康试剂公司,其引物为淋球菌CPPB基因两端各20bp的序列、5’-GTT、TGG、CTG、GTT、GAT、TCA、AG-3’和5’-GCA、AGA、TTT、CCG、ATT、TGG、CG-3’其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均按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1.2.2 涂片染色镜检法 将标本在玻片上制成涂片,干燥后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以细胞内见到典型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为阳性报告,如细胞外数量多,且形态典型时,亦可按阳性报告。1.2.3 胶体金试剂条方法 本法所用试剂由加拿大GRICO集团提供原料,授权青岛康华公司分装成单人份试剂。检测方法为:将试剂条放入男性离心后的尿沉淀中;女性棉试子加少量生理盐水的洗涤液中10min后观察结果。阳性试剂条测试区有两条清晰红线;阴性只有1条红线。为避免漏检弱阳性标本,实验结果应延长至30 min后报告。

  • 垂体肿瘤误诊分析

    作者:陈淑端;高莹莹;叶克菁

    垂体肿瘤不仅可以导致失明,而且可以引起垂体功能低下,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生命危险。大多数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常伴有视功能损害。由于一部分患者是以视力减退为首诊症状,因此眼科医师对该病要有充分的认识,及早尽快正确做出诊断,以确保患者的治疗,现将我院在临床上所遇到的25例垂体肿瘤误诊患者进行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25例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7岁~60岁,其中23岁~55岁青壮年21例,占84%。病理分类,嫌色性垂体肿瘤18例,占72%,嗜酸性垂体病5例,占20%,混合性垂体瘤2例,占8%。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视神经炎10例,球后视神经炎13例,神经官能症1例,低压性青光眼1例,误诊短时间2个月,长时间2a。2 结果  在误诊的25例垂体肿瘤患者中,我们采用了视力、视野、眼底、CT、MRI等综合检查手段后,对25例垂体病患者作出了正确诊断,经治疗后,抢救了部分患者的视力,恢复了部分患者的垂体功能,从而挽救了患者的性命。

  • 高钾血症误诊4例分析

    作者:张青春;宋致远

    高钾血症为内科急症,如诊治不及时会导致心脏骤停死亡。现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高钾血症误诊的几个问题作一分析。1 病例报告  例1 男,54岁。因反复头昏、头痛9a,纳差、恶心、呕吐1个月余,在某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给予开搏通降压。住院期间查心率波动于32次/min~52次/min,ECG示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拟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遂转我院行起搏器安置术,入院后查血K+6.3 mmol/L,即给予降钾治疗,心电图恢复正常,心率无异常,作食道心房调搏示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正常。  例2 女,74岁。以劳力性心悸、气短0.5a,加重1个月急诊入院。高血压病史10a。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持续性快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Ⅲ度。入院后给予吸氧、西地兰强心、速尿、安体舒通利尿,开搏通降压。次日查K+3.44 mmol/L,经静脉和口服给予100g/L氯化钾6 g。第3天21:00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脉搏扪不清,心音不能闻及,血压不能测及。立即予心脏按摩,心电监护示反复室速,给予利多卡因50 mg静注转为室性自主心律,HR30次/min~40次/min,又立即静注阿托品1 mg,转为交界性心律,HR72次/min,BP16/9 kPa。急查血钾后给予50g/L碳酸氢钠100 ml静注,50g/L葡萄糖500 ml+利多卡因500 mg+能量合剂2支+100g/L氯化钾15 ml静滴,同时作ECG示胸前导联T波均明显增高,呈帐篷样改变,考虑高钾血症,即停止补钾。30min后血钾结果示8.16 mmol/L,给予胰岛素20u静滴(因患者一直用西地兰,未用钙剂)。患者神清、呼吸平稳。  例3 男,83岁。以咳嗽、咳痰,夜间不能平卧20d入院。高血压病史21a,冠心病史8a。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Ⅲ度、双肺感染、高血压病Ⅱ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入院后给予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利尿,开搏通降压,果味钾2.0,3次/d口服,100g/L氯化钾10 ml静滴,1次/d及其他对症处理。第5天查K+3.7 mmol/L,第7天查K+6.0 mmol/L,考虑可能为实验室误差,未予抽血复查。第9天19:30突然头昏、心悸、出汗,查体HR45次/min,律不齐,考虑高钾血症,即予以100g/L葡萄糖酸钙10 ml静注,胰岛素10u静滴,停服利尿剂、补钾药和开搏通,心率正常,症状改善。第10天12:00上述症状再度出现,经维持降钾治疗,病情平稳。  例4 男,80岁。以头昏、心慌、气促伴心前区疼痛4d入院。高血压病史9a,冠心病史8a。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Ⅲ度、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降压、果味钾口服,症状改善。入院第14天18:50患者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急查血K+2.9 mmol/L,给予100g/L氯化钾100 ml口服,15 ml加液体静滴。22:30诉头昏、四肢发凉,全身出冷汗,心电监护交界性心律,HR54次/min,律齐,后心率减至18次/min,QRS波异常宽大畸形,立即停输氯化钾,改异丙肾上腺素1 mg静滴,考虑三束支阻滞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临时起搏器,症状改善。查体: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舌干裂。近日尿量少,给予补充血容量,心律转为窦性(次日晨查血钾示6.8 mmol/L)。

  • 碘氧消毒法预防胎膜早破感染50例分析

    作者:唐建华;陈玉霞;贺桂花

    胎膜早破常继发感染,甚至造成宫腔感染或新生儿感染。常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而忽略了其感染源来自阴道菌丛,杜绝或减少阴道上行感染则是关键。该方面报道极少,我科采用碘氧消毒法消毒宫颈、阴道,有效的阻止了上行感染,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自1994-05~1994-10我院孕36wk以上胎膜早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入院时有明显感染征象者不在本研究范围,如发热、白细胞升高、阴道流恶臭分泌物。所用100g/L碘化钾液由我院制剂室配制,H2O2市售。1.2 方法1.2.1 患者取截石臀高头低位常规消毒外阴,窥器暴露下取后穹窿分泌物查羊齿状结晶明确诊断,并取宫颈管分泌物做需氧、厌氧菌培养。1.2.2 观察组拭净阴道分泌物后,分别注入阴道内100g/L碘化钾,30g/L H2O2各10 ml,用纱布填塞阴道口,20min后取出窥器,纱布。入院24h未分娩者重复碘氧消毒1次。1.2.3 分娩或剖宫产后取破口处胎膜病检。1.2.4 产前不使用抗生素,产后使用抗生素种类、剂量、给药途径两组相同。

  • 大叶性浸润型肺结核误诊58例分析

    作者:黄玉琴;王建波;刘洪玉

    为减少大叶性浸润型肺结核的误诊,本文对我院1995年/1999年收治的被外院误诊患者58例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4例,女14例,年龄16岁~56岁,平均28岁。确诊前在外院误诊为肺炎或大叶性肺炎36例,支原体肺炎7例,肺不张待查8例,金葡菌肺炎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1.2 主要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其中39例为高热(39℃~40℃),咳嗽43例,咳痰46例(白痰、粘液痰42例,脓痰10例,血痰6例),30例伴胸痛,43例伴盗汗、乏力、胸闷。所有病例在相应病变部位均可闻及小水泡音或细湿罗音。化验室检查:抗结核抗体(TB-Ab)检测:()者40例,(+)者12例,阴性6例。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轻微增高35例,正常23例,痰检抗酸杆菌阳性32例,血沉增快48例。胸片或CT表现:58例均显示大片或肺叶分布的渗出性病变,病变位于右上肺26例,右下肺16例,左上中肺12例,左下肺4例,伴肺门淋巴结肿大16例。治疗经过:全部病例在确诊前均使用过不同种类的抗生素,32例体温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均未降至正常,26例抗炎治疗无效。接受抗结核治疗1wk~2wk后,42例体温降至正常,16例在强力抗痨保护下加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入(平均用药1wk左右),体温降至正常。抗痨治疗1个月后胸片显示病变明显吸收好转,3个月~4个月后基本吸收或遗留少许斑点或索条阴影。

  • 髌骨纵形骨折误诊17例分析

    作者:路友群;程华强;汪玉芬

    髌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由于髌骨的位置表浅,骨折移位时诊断比较容易,但对于髌骨纵形骨折由于多种原因而易误诊。本文报告我院1991-10~1999-10共误诊此类骨折17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4例,年龄14岁~56岁,平均35岁。本组病例病因:行走时不慎跌倒、被自行车或汽车撞倒、骑自行车摔下等原因使膝关节跪地直接撞击所致。合并股骨髁间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髌骨未见明显骨折。其中伤后即就诊者12例,伤后2~7 d内就诊者5例。均未摄髌骨轴位片及CT检查。  14例单纯髌骨纵形骨折,因骨折端无明显移位,均在门诊给予手法整复及患肢伸直位管型石膏外固定4 wk~6 wk,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去石膏后,疗效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例合并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的髌骨纵形骨折,均行手术治疗给予钢丝内固定,术后4 wk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随访1.5 a后,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丘脑出血误诊7例分析

    作者:张红玉

    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出血量小时易误诊为脑梗塞或复发性脑梗塞。我院自1996-01/1999-12共收治丘脑出血9例,误诊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56岁~72岁,平均62.8岁。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确诊丘脑出血,其中右侧6例,左侧1例,破入脑室2例。发病前确诊高血压病3例,均未正规治疗,余4例否认该病史。脑出血病史1例,且该次为同侧丘脑出血。脑梗塞病史3例,其中1例为2次脑梗塞,CT确诊合并脑梗塞6例。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1例,心绞痛1例,膀胱癌1例。1.2 临床特点 7例误诊者中4例无明显诱因,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发病,3例为夜间起床小便,1例为聊天;另3例中1例为情绪激动,1例洗澡过程中,1例为体力劳动后。发病时间上,4例为凌晨3时半~5时半,3例为下午2时半~4时。表现肢全体乏力5例,肢体麻木4例,烦躁、兴奋、反应迟钝、答非所问5例,头晕3例,头痛1例,小便失禁1例,7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病后血压高5例,口角、伸舌偏斜、肢体瘫痪7例,其中肢本肌力Ⅳ级者4例,肢体麻木、感觉倒错、感觉减退5例,共济失调4例,自身失认症1例,生理反射亢进1例,巴氏征阳性1例。7例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大多预后良好,6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均在Ⅳ级以上,其中2例肌力达Ⅴ级。死亡1例,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合并脑疝、肾衰,转上级医院后死亡。

    关键词: 脑出血/诊断 误诊
  • 误诊为左心衰竭的肺栓塞12例分析

    作者:高光华;彭整军

    肺血栓栓塞见于临床各科,误漏诊率高。我院1990-05/2000-08共诊断肺栓塞46例,发生误漏诊32例,其中误诊为左心衰竭12例,现将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55岁。12例中11例生前明确诊断,其中经溶栓治疗出院6例。目前已死亡7例中有2例经尸检明确诊断,其中4例死于严重心力衰竭,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复发性多发肺梗塞。1.2 基础疾病 双下肢静脉炎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高血压病1例。冠心病3例,脑栓塞1例,风心病并房颤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1.3 临床表现 12例均有呼吸困难,咳嗽6例,胸痛3例,咯血2例,晕厥2例,肺部罗音10例,心脏杂音及P2亢进者5例,胸腔积液2例。1.4 辅助检查 胸部X线:1例猝死无资料,余11例中完全正常2例,仅有肺纹理增粗紊乱者2例,有胸腔积液3例,有肺不张者4例。ECG:有SⅠQⅢTⅢ变化的2例,呈窦速者10例,呈右束支传导阻滞者4例,胸导联ST段压低9例,T波倒置7例。血气分析:共8例有检查资料,pH>7.45者7例,PaO2均低于正常,6例有低碳酸血症。下肢深静脉检查:5例行下肢静脉造影,有4例提示有静脉堵塞,1例无形态异常。3例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2例示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正常。尸检结果:1例猝死者尸检确诊为肺栓塞。另1例尸检示左房有附壁血栓,左肺动脉主干栓塞。1.5 确诊依据 须有以下三项标准之一:①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阻塞或充盈缺损;②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病灶部位血流灌注缺失,而通气扫描正常或接近正常;③UCG右房或肺动脉内异常回声,肺动脉高压。本组行肺动脉造影检查3例,均发现8段以上的充盈缺损。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7例,均发现5段以上的灌注缺损,而通气扫描正常。UCG检查6例,1例正常,余表现为右心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其中2例发现右肺动脉内附壁栓子。

    关键词: 肺栓塞/诊断 误诊
  • 以气道症状为表现的反流性食管炎误诊36例分析

    作者:徐由锁;史冬梅

    1996-08/2000-06间我院收治以气道症状的反流性食炎36例,现对误诊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0例,女26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38.6岁。1.2 临床表现 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症状,其中阵发性咳嗽15例,反复发作性肺炎12例,哮喘9例首诊到急诊科或呼吸科就诊,治疗15d到数月不等,有的患者经多次抗炎、抗过敏、止喘治疗均效果欠佳。1.3 确诊情况 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反酸、烧心、嗳气、打嗝、胸骨后灼痛等反流症状。然后行胃镜检查,其中中下段食管炎19例,表现为粘膜条状充血,水肿10例。食管下段斑片状糜烂9例,未见食管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11例,十二指肠球溃疡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食管炎5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合并食管炎2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合并疣状胃炎1例。以上病例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抗酸治疗及防食管反流药物如西沙比利,必要时辅以粘膜保护剂,经治疗1~2wk后症状好转乃至消失。2 讨论2.1 误诊原因分析2.1.1 胃食管反流病(Ga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可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的疾病。GERD有48%~79%伴反流性食管炎。经胃镜检查可发现或活检证实,但部分反流性食管炎以非消化道症状出现,为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气道症状、心绞样胸痛等,而反流症状则不十分明显。如询问病史不详细,不全面,或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误治。2.1.2 本组误诊为阵发性咳嗽15例,多在夜间、饭后、平卧时发生,仔细询问有的患者主诉有酸性液体刺激咽部引起咳嗽,经喉镜检查及胸片均未发现异常,后经胃镜检查得以确诊。

  • 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4例分析

    作者:甘全洲;曾彪

    我院自1995-06/2000-06共有14例首诊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收入院的患者,后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6例,年龄46岁~74岁,平均58.5岁。入院时症状头痛12例,偏瘫6例,偏身感觉减退2例,四肢抽搐2例,失语1例,有1例患者呈浅昏迷。入院诊断为脑血栓8例,脑供血不足3例,脑栓塞3例。入院后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2例因入院当晚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及一侧瞳孔散大作急诊头部CT而确诊。追问病史,6例有轻微头部外伤史,8例无明显的头部外伤史。  本组血肿位于双侧4例,单侧10例。确诊后均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术后13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

  • 注射用氧氟沙星致神经精神障碍20例分析

    作者:辛志威

    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作用谱广,杀菌力强,副作用少等优点,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但也有少见的副作用,作者于1998-03/2000-07间共发现注射用氧氟沙星致神经精神障碍患者2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女12例,男8例,小年龄21岁。大年龄68岁。年龄40岁以上者11例,平均年龄42.5岁。1.2 基础疾病 泌尿系感染6例,支气管炎3例,肺部感染8例,其中2例有脑梗塞史。急性细菌性痢疾2例;皮肤感染1例。1.3 临床表现 失眠7例;头晕5例;伴步态不稳,呕吐2例;同时有失眠,头晕3例,手颤3例,头痛2例,幻觉、乱语1例,情绪抑郁、哭泣1例;诱发癫痫1例。其中有8例2次使用出现同样症状,表现为手颤2例;表现为头晕或失眠者各3例。上述症状均在停药1~2wk内症状逐渐消失。1.4 用药情况 均用静脉滴注氧氟沙星,0.4g/d,使用3d者7例,超出3d~2wk者13例,均在出现症状后停药。有3例分别用第1天即出现可耐受的头晕和失眠,坚持用药至第3天,因症状加重而停药。

  • 附睾非特异性炎性结节误诊为附睾结核13例分析

    作者:李国丰;张玉泉;石长江;王占英

    慢性附睾炎和附睾结核是生殖系常见疾病,当形成附睾结节后两者常难以鉴别。我院1997年/1999年因附睾结节拟诊为附睾结核进行手术切除50例,其中13例术后病理检查否定结核诊断。误诊率为26%(13/50)。现将有关误诊因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年龄在24岁~55岁之间,病史长者7a,短10d。术前有全身感染症状者2例,有泌尿系感染病史者3例,院外抗结核治疗且症状稍有缓解者5例,全组患者均无结核中毒症状。B超检查见附睾尾部肿块11例,全附睾肿大者2例。B超诊断为附睾结核者5例,全组无附睾、睾丸脓肿及窦道。除1例行单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外均行单侧附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附睾炎8例,精子肉芽肿5例。

  •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15例分析

    作者:陈新思;张玉芝;谭秀飞

    多发性骨髓瘤是克隆增生性浆细胞病。其临床表现多以贫血、骨痛、肾脏损害为主,但亦较复杂多样,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我院自1988-01/2000-04收治多发性骨髓瘤18例,误诊15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岁~86岁,中位数62岁。发病至确诊时间,短1个多月,长达1a。首发症状以贫血、出血、骨痛、肾脏损害以及感染为主。15例中误诊为各类关节炎5例(33.3%),腰椎骨质增生症3例(20%),缺铁性贫血2例(13.3%),肺部炎症2例(13.3%),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2例(13.3%)。1.2 实验室检查 Hb35g/L~85g/L,ESR42mm/h~75mm/h 6例,100mm/h以上9例,WBC2.8×109/L~4.6×109/L,PLT40×109/L~120×109/L,血浆总蛋白64.5g/L~152.47g/L,白蛋白21g/L~56g/L,球蛋白26.8g/L~120.78g/L,BUN9.2mmol/L~45.6mmol/L10例,尿蛋白(+~)9例,尿本周蛋白阳性7例。IgG增高8例,IgM增高3例,IgA增高2例,骨髓检查,骨髓瘤细胞占0.265~0.79。1.3 X线检查 15例中除3例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外,12例均有头颅骨、盆骨的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有腰椎压缩性骨折。典型病例  女,43岁。患者于1a前始出现腰痛,四肢关节疼痛,伴消瘦,体重下降约10kg,于基层医院多次就诊,均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经用强的松、双氯灭痛治疗,效果不明显,查体:BP18/12kPa,贫血貌,胸骨、肋骨有压痛。Hb67g/L,尿蛋白(+),BUN9.42mmol/L,ESR70mm/h,血清总蛋白152.47g/L,白蛋白31.69g/L,球蛋白120.78g/L,IgG36.93g/L,IgA1.68g/L,IgM0.3g/L,骨髓检查骨髓瘤细胞占0.79。X线检查,头颅骨、盆骨、肋骨可见大小不等的透亮区。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采用VMCP方案化疗1 疗程,骨痛症状明显改善。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此患者误诊长达1a之久。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失误30例分析

    作者:何彬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8岁~68岁,其中合并椎管狭窄或脊椎滑脱未能术中处理者8例;术中节段错误2例;椎管内静脉丛损伤出血12例;神经牵拉伤5例;硬膜撕裂伤3例;原因:均系术者对病情认识不足,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得当所致。  本组经术中重新定位,再次行椎管扩大、脊柱融合及内、外固定、瘢痕松解等手术,随访0.5~5 a,均无严重的腰腿疼痛,可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工作。2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回顾该病手术中的问题,对术中失误的原因及处理作一分析与探讨,以便提高对该病的医疗水平。2.1 对合并症的认识不足 本组合并椎管狭窄、滑脱共8例,因术中仅单一进行了髓核摘除,而导致术后效果不理想,其中大多数均再次手术。本组另外2例属移行椎患者,而术者术前忽略了该问题,术中仅凭经验定位,故术中节段出错。2.2 对椎管内出现的病理解剖处置不当 本组有3例在咬除黄韧带和椎板时,由于深部组织粘连,牵拉撕裂了硬脊膜。因此在打开椎管时,应注意分离其深部的粘连组织,椎板亦不宜大块咬除。一旦术中撕破硬脊膜,应立即通知麻醉师,并采用脚高头低位,以0号丝线进行修补裂口[1]。

  • 药液过多擦洗致女阴瘙痒和慢性外阴疼痛62例分析

    作者:杨东生;吕薪翔;杜锦辉

    女阴瘙痒属局限性皮肤瘙痒病,是妇女常见疾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我们于临床发现有些是由药物过多洗涤所致,且有逐年增加趋势,部分甚至发展为慢性外阴疼痛。现将临床所见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年龄19岁~48岁,平均37.57岁±3.3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例(14.5%),初中以上23例(37.1%);小学及小学以下30例(48.4%)。职业:农民14例,工人19例,职员8例,其他21例,未婚18例,已婚44例。所有患者以下阴部不适、瘙痒或疼痛为主诉就诊,由我院皮肤性病科及妇产科医生接诊检查,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除外性传播疾病。符合女性外阴部瘙痒病者53例,慢性外阴疼痛者9例。女性外阴瘙痒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外阴瘙痒,以大、小阴唇为主,伴肛周瘙痒12例(22.6%)、阴道不适感26例(49.1%)、会阴和阴道下坠感15例(28.3%)、烧灼痛8例(15.6%)、间断性抽掣或针刺感12例(22.9%),局部查体可见不同程度皮肤粗糙、肥厚和抓痕。病程1个月~6个月。部分表现有紧张、焦虑、沮丧等心理障碍。慢性外阴疼痛临床表现有烧灼样疼痛、会阴及阴道下坠感、外阴不适、针刺感,伴瘙痒7例、虫行感5例。查体见局部皮肤粗糙、肥厚及浸渍、色素沉着,2例间有色素减退斑。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焦虑、沮丧、对治疗失去信心及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

  • 成人破伤风误诊36例分析

    作者:王地槐

    在医学科普知识和预防接种广泛普及的今天,破伤风,尤其是成人破伤风已极为罕见。破伤风早期的症状多不典型,加之内科医生对此又缺乏警惕和/或经验不足,故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成人破伤风36例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75-01/1999-12笔者在内科病区共遇成人破伤风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年龄36.6岁,患者职业分布:农民20例,军人7例,工人4例,家庭主妇3例,学生2例。所有患者均能追溯到外伤史或诱因。其中铁钉扎伤21例,缝衣针刺伤3例,木桩或树枝扎伤8例,动物咬伤1例,不洁人工流产1例,褥疮感染2例。在有外伤史的患者中,其受伤程度多极轻微,有的甚至几乎遗忘。除动物咬伤者进行过消毒和包扎外,其余均未行局部处理。确诊时仅8例伤口有轻微红肿,其余均愈合。除褥疮感染者外,其余患者的潜伏期为7~35d,>3wk者26例。在36例患者中,有25例曾接受过预防接种,但接种的种类和加强情况等,均无记载或不能回忆。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36例患者入院时无1例怀疑破伤风。随着病程的延长临床症状逐渐明朗后,方考虑破伤风。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外伤(诱因)史和局部或全身阵发性抽搐。所有患者终均出现苦笑面容和抽搐。抽搐发作时甚为痛苦,虽有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甚至舌咬伤而类似癫痫大发作,但神志始终清楚。有27例患者出现角弓反张。36例患者的入院诊断分别为:败血症3例,肺部感染3例,褥疮感染2例,头痛待查3例,球麻痹2例,癔症4例,扁桃体周围脓肿4例,肾绞痛1例,腹痛待查2例,急性胰腺炎2例,散发性脑炎2例,脑膜炎2例,心肌炎心律失常3例,狂犬病1例,精神分裂状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3d 8例,3~5d 17例,5~7d 11例。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7例次均阴性,镜下血尿3例,B超证实有肾结石1例。ECG检查窦性心动过速27例,ST-T改变11例,心律失常8例。

    关键词: 破伤风/诊断 误诊
  • 大量樱桃子直、结肠淤塞误诊22例分析

    作者:杜金友

    我院1995~2000年接诊22例大量樱桃子直、结肠淤塞误诊患者,其中误诊为痢疾10例,肠梗阻12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22例中10岁以下9例,50岁以下的13例,小4例,大70岁。发病均在4月份~5月份樱桃旺季,早吃樱桃4d就诊,迟吃樱桃后6d就诊,就诊时主诉,里急后重下腹胀感10例,腹痛12例,腹胀16例,呕吐4例,从肛门排少量恶臭粪水6例。粪便实验室检查22例中6例发现不同程度的脓细胞,少量红细胞。22例中住急诊科6例,门诊治疗16例。22例初诊按痢疾处理16例,按肠梗阻处理6例,因临床症状无缓解,行肛门指检及直肠镜检查确诊为樱桃子直、结肠淤塞。治疗:用手指加肥皂水掏出樱桃子18例,用肛肠镜钳出樱桃子4例,取出樱桃子多者396粒,少者128粒,在治疗中发现22例,全部淤塞直肠。

  • 尿毒症肺水肿误诊12例分析

    作者:韦锋

    尿毒症性肺水肿是尿毒症的首位死因,使约50%尿毒症患者死亡。它是一种非感染性的独特性肺水肿,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但也可表现为多种形态[1],在慢性肾脏疾病史不明显的患者中容易误诊。近3a我院收治或外院转诊的尿毒症肺水肿中有12例误诊,现作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53岁。其中3例为外院转诊患者,9例为本院门诊收住院患者,既往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史1例,其余既往均未明确诊断过肾脏疾病,误诊时间少于7d者5例,7~15d者5例,1个月~2个月2例。1.2 主要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11例,血丝痰7例,活动后呼吸困难5例,端坐呼吸困难2例,肺部哮鸣音3例,肺部湿罗音12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心包摩擦音5例,心悸8例,有呕吐者3例,肺部湿罗音12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心包摩擦音5例,心悸8例,有呕吐者3例,身体消瘦者2例,均有胸闷、食欲不佳、恶心、乏力、贫血,其中轻度贫血5例,中度贫血6例,重度贫血1例,尿量少于400ml者3例,400ml~1000ml者5例,尿量>1000ml的4例,双下肢轻度水肿5例,高血压8例,大便潜血阳性2例,有痛风性关节炎表现者6例,伴低热者3例,CO2CP<10mmol/L 3例,10mmol/L~14mmol/L 5例,15mmol/L~22mmol/L 4例,ESR40mm/h~100mm/h 8例,>100mm/h 3例,BUN20mmol/L~53mmol/L,Cr582μmol/L~2165μmol/L,低蛋白血症7例,低钠血症8例,尿检尿蛋白、红细胞均阳性。1.3 胸部影像学检查 12例全部进行后前位、侧位X线胸片检查,CT扫描2例。其表现为纵隔影增宽、肺门影增浓、边缘模糊、上腔静脉影增宽5例;两下肺纹理增多、增强,见斑片状阴影4例;左侧舌叶片状实变影2例;左中肺野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2例;左下叶背段密度均匀片状实变影1例;右上肺、右中下肺野团块状密度不均实变影各2例;左肺舌叶、左肺下叶支气管充气征各1例;胸膜增厚,胸腔少量积液6例,心影增大8例,CT扫描:1例表现为纵隔增宽,可见团块状致密影,纵隔恶性肿瘤待排;1例表现为左肺舌叶与下叶可见片状致密影,边界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内见充气及支气管树,肺癌阻塞性肺炎待排。

  • 布加氏综合征误诊12例分析

    作者:刘玉凤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又称肝静脉阻塞综合征。是指发生于肝脏小叶静脉以上,右心房入口处以下静脉主干和/或肝段下腔静脉发生阻塞,使肝脏出现肝窦瘀血、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终导致门脉高压[1]。临床上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极易误诊为肝硬化。现将我院1994-01/2000-08共收治的12例BCS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BCS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1岁~45岁,平均34.8岁,病程6个月~4a。1.2 临床表现 ①皮肤黄染3例,其中中度1例,轻度2例;②腹水10例,大量腹水6例;③肝脾同时肿大者9例,脾大者3例;④腹壁静脉曲张4例,胸壁静脉曲张3例;⑤双下肢色素沉着3例;⑥反复咳嗽、肺部感染1例;⑦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1.3 实验室检查 ①谷丙转氨酶(ALT)升高8例,<80U/L7例;②血清胆红素升高3例,1例为88.2μmol/L,余2例<54μmol/L;③血清白蛋白<35g/L6例,低29g/L;④血细胞分析异常4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者3例,Hb70g/L~110g/L,血小板低于正常者1例,为39×109/L;⑤12例患者甲~庚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1.4 影像学检查 ①实时B超确诊2例,左右肝静脉入口处狭窄伴中肝静脉入口处闭塞1例,下腔静脉肝段狭窄1例;②Doppler超声确诊4例,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狭窄1例,下腔静脉肝静脉段狭窄2例,肝静脉段狭窄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③下腔静脉造影确诊6例,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狭窄2例,下腔静脉肝静脉近端轻度狭窄2例(膜型),下腔静脉肝段狭窄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中右三支肝静脉入口处狭窄伴下腔静脉肝段狭窄1例。1.5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误诊为肝炎后肝硬化10例,慢性肝炎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

  •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66例分析

    作者:杨家辉;郑晓明;郭振河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并不少见。本文总结我们1980年以来收治的医源性神经损伤66例,以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诊疗技术。1 临床资料  本组66例,按致伤原因分手术误伤、神经牵拉伤、石膏及牵引压迫性损伤、注射性操作等4类。其中手术误伤32例,神经牵拉伤6例,石膏及牵引压迫性损伤25例,注射性损伤3例。  治疗方法和结果:手术误伤32例中,24例行手术探查修复,神经完全断裂13例,钳夹结扎伤9例,神经与肌腱错接2例。非手术治疗8例。神经牵拉伤6例行保守治疗。压迫性损伤25例,经调整石膏及牵引等保守治疗23例,手术探查松解2例。注射性损伤3例,全部行神经探查。手术治疗时间长6个月,短12d,平均42d。本组66例,经随访1~5a按朱家恺疗效标准评价[1]:优44例,良17例,可5例。2 讨论2.1 致伤原因分析 手术误伤主要是由于医生对周围神经的解剖关系不熟悉。手术操作时显露不好,神经保护不力。在处理急诊外伤时,缺乏认真的术前准备,术中未能很好止血,忽略止血带的使用,术野出血,不能清晰辨认组织,盲目钳夹结扎,甚至盲目缝接组织,造成神经与肌腱错接。对患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外科基本功差,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神经损伤。本组32例手术误伤均由基层医院转来,其中24例因损伤较重行手术探查修复,证实神经完全断裂13例,钳夹结扎伤9例,神经与肌腱错接2例。  神经牵拉伤6例均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屈曲畸形施行肌骨髁上后倾截骨术后并发神经损伤,其中腓总神经损伤4例,胫后神经损伤2例。6例均发生在膝关节屈曲畸形>30°的患者。因膝后软组织挛缩,神经血管亦处于挛缩状态。膝关节屈曲畸形每矫正10°腓总神经被拉长约1 cm。当神经被延长8%,即有传导功能障碍,延长15%,传导即停止。截骨伸直时,因矫正角度较大,神经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

  • 异位妊娠误诊37例分析

    作者:张步宁

    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若延误治疗可危及生命。我院1995-01/2000-08共收治本病患者284例,其中37例曾被误诊,误诊率达13%,为吸取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年龄20岁~42岁,平均30.4岁,已婚29例,未婚8例,18例放置宫内节育器,3例曾行输卵管结扎术。1.2 临床表现 有停经史28例(75.7%),腹痛30例(81.1%),阴道流血23例(62.2%),附件包块13例(35.1%),恶心、呕吐15例(40.5%),休克8例(21.6%)。1.3 误诊疾病 37例中误诊为早孕7例,先兆流产4例,黄体破裂3例,月经不调3例,阑尾炎8例,卵巢肿瘤8例,其中卵巢癌1例,胃肠炎2例,盆腔炎2例。1.4 确诊方法 33例行手术治疗后病检确诊,余4例结合辅助检查如B超、β-HCG测定,确诊后给予保守治疗。2 讨论2.1 误诊原因分析 ①病史叙述不清。患者对停经、异常阴道流血缺乏认识,不认为月经过期数天是停经;误将阴道流血视为月经,致病情延误。本组有6例未婚者否认性生活史,并未提供停经而致误诊;②对异位妊娠认识不足。异位妊娠患者就诊时主诉常为腹痛或伴胃肠道症状,故有时就诊于非专科,多为腹部外科或内科,而非专科医师常以本科疾病解释,根据部分表现做分析,如有下腹痛就以阑尾炎而手术;如有恶心、呕吐、腹泻就按胃肠炎处理,而忽视了异位妊娠的诊断。本组有5例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而误诊为阑尾炎;③临床表现不典型,未做认真的鉴别诊断,忽略了必要的辅助检查。异位妊娠未出现流产或破裂时,腹痛多不明显,仅根据停经及妊娠免疫试验而误诊为早孕;若伴有少量阴道流血又易误诊为先兆流产,而忽略了必要的辅助检查。本组有7例误诊为早孕,4例误诊为先兆流产,遗憾的是这11例误诊前均未行B超检查及HCG的动态观察。附件肿物与宫外孕包块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本组误诊为卵巢肿瘤8例,其中1例误诊为卵巢癌,误将内出血当成恶性肿瘤的腹水,并未做后穹窿穿刺及HCG测定而误诊。黄体破裂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内出血,症状酷似异位妊娠,易与无停经史的异位妊娠混淆,本组3例误诊为黄体破裂均无停经史;④对施节育术及带宫内节育器者不了解仍有异位妊娠的可能,文献报道输卵管结扎术者仍有1/3可发生异位妊娠[1],据认为带宫内节育器发生异位妊娠者较其他原因的异位妊娠发生率高6倍~10倍[2]。

  • 脑转移瘤误诊8例分析

    作者:张晓峰

    我院近3a有8例颅内肿瘤患者,虽经过CT、MRI检查,仍被误诊为脑转移瘤或脑转移瘤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结合影像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2例,年龄13岁~74岁。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d~0.5a。脑转移瘤误诊为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1例,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脑转移瘤7例。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以脑部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较多见的症状和体征有:头痛8例,恶心、呕吐5例,视乳头水肿6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2例,肢体偏瘫3例,癫痫2例,颅神经症状及共济失调1例。2例突然出现颅高压症状,1例突然出现偏瘫。1.3 影像学资料 全组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2例CT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右颞叶及右顶叶皮质下,边界清楚,稍高密度影,直径2 cm左右,周围指样水肿带>2 cm增强明显。MRI提示肿物呈长T1长T2信号和等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异常强化。1例CT示肿物位于透明隔,呈分叶状,稍高密度影,约4 cm×3 cm×3 cm,充填于双侧脑室额角,无瘤周水肿轻度脑积水,MR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异常强化。1例CT示:右额颞叶内侧低密度占位,右侧环池受压,中线向左移位。增强后肿物呈椭圆形,边界清,大小约直径4 cm×3 cm×3 cm周围水肿带>2 cm,肿物与蝶骨嵴相交处呈锐角。增强MRI示肿物异常强化。另4例肿物分别位于左颞叶、右顶叶、左枕叶、右小脑半球,CT示肿物位于皮层或皮层下,等低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临近颅骨或小脑幕,幕上肿物瘤周水肿明显,不规则强化,有大小不等瘤结节或囊变。MRI示肿物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不规则强化。

  • 肺栓塞误诊20例分析

    作者:王宝兰;夏迎雪

    肺栓塞是近年被逐渐认识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极易误诊。1999-01/2000-09,我院共诊治肺栓塞20例,其中误诊17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7岁~78岁,平均64.9岁。首住科室分别为内科ICU、呼吸、骨科、心内、干保科等。1.2 症状与体征 症状多样化,无特异性:不同患者症状有不同组合,同一患者不同次发作症状也不尽相同。较典型的胸膜样疼痛、呼吸困难、咯血征候群[1]集于一身者仅4例(20%),胸闷、气憋、气喘13例(占65%),胸痛9例(45%),典型呼吸困难7例(35%),咯血4例(20%),哮喘5例(25%)。查体亦无特异性:紫绀或苍白、低血压、哮鸣音、湿罗音、胸膜摩擦音、一侧呼吸音消失、心律不齐、脉短绌、心脏杂音、P2亢进等及原有疾病体征。询问有DVT或下肢水肿史者11例(55%)。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高而无确切感染征象7例,各种酶不同程度升高但无酶的时相学变化12例。血气:低氧17例,伴低碳酸血症4例。X线胸片:正常6例,似炎症的点片状模糊影7例,典型的楔型影5例,一侧胸腔积液2例(其中大量血性积液1例)。ECG:较有意义的SⅠQⅢTⅢ[2]5例,假性前壁心梗图形2例(QRSV1~4呈QS型,STV1~4弓背抬高),前壁、下后壁非Q波心梗图形2例(TV1~4深倒及TⅡ、Ⅲ、avF、V7~9深倒并ST下移),非特异性ST-T改变7例,发作时ST段上抬似变异型心绞痛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速、阵发房颤、紊乱房律、房早等)9例,室性心律失常(室早)2例。同一患者1d之内ECG可有不同表现,不能用心梗、心绞痛等ECG变化规律来解释,其中有2例误诊为急性心梗者后冠脉造影正常。1.4 误诊情况 20例误诊17例,误诊率85%,误诊时间3d~13a不等,每例误诊病种1种~4种,误诊为冠心病12例次(其中误诊为心梗4例,心绞痛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肺炎、肺气肿7例次,心肌病3例次,结核性胸膜炎3例次,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次,支气管哮喘2例次,TIA2例次,颈椎病2例次,肺癌1例次。1.5 确诊情况 误诊诊断不能解释疾病全貌或相互矛盾,且疗效不佳或无效时,即行核素肺灌注显像(部分加双下肢深静脉灌注显像),同时累及2个肺段及以上者并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有2例化验X线、ECG、血气均较典型,前后对照有变化,因病情不允许未做肺灌注而依临床确定,溶栓抗凝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关键词: 肺栓塞/诊断 误诊
  • 青年人肺癌误诊15例分析

    作者:朱英

    青年人肺癌由于年轻,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复习我院于1987年/1996年间误诊的15例35岁以下的青年人肺癌,以冀从中吸取教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0岁~35岁,平均28.2岁,首发症状至确诊42d~3a不等,干咳或呛咳13例,咯血7例,胸痛6例,消瘦3例,发热2例,骨关节、肌肉痛2例,呼吸困难1例,声音嘶哑1例。1.2 实验室检查 5例作痰脱落细胞检查阴性,10例作1∶10000 OT试验,其中6例阴性,4例阳性。X线胸片示浸润性病变8例,肺不张2例,块状阴影3例,胸腔积液1例,胸腔积液并心包积液1例,右肺病变9例,左肺6例。1.3 确诊手段 纤支镜7例,手术3例,淋巴结活检4例,胸膜活检1例。1.4 病理类型 鳞癌3例,腺癌10例,未分化癌2例。1.5 治疗与效果 手术6例,放疗、化疗各1例,手术+放疗1例,手术+化疗1例,放疗+化疗1例,未行手术,放疗或化疗4例,均在确诊后3.5个月~15个月内死亡。1.6 误诊情况 误诊肺结核11例,肺炎2例,多发性神经炎1例,结核性心包炎1例。

  • 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7例分析

    作者:朱俊芹;朱妹菊

    1995-08/2000-08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出血性输卵管炎7例,术前6例误诊异位妊娠,1例误诊黄体破裂。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婚育史 本组患者年龄23岁~38岁,均为已婚育龄妇女,3例发生在人工流产术后。1.2 症状 7例均以突发性下腹痛伴肛门坠胀感为首发症状,停经1例(平素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流血1例,腹痛至就诊的时间为4h~6d,发生于人工流产术后腹痛早出现时间为术后3d,迟为术后15d。1.3 体征 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和(+),体温升高3例,轻度休克1例,妇科检查7例均有宫颈举痛,后穹窿饱满6例,双附件增厚压痛6例,7例均未触及附件包块。1.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Hb80g/L~120g/L,WBC8.0×109/L~18.2×109/L,N0.65~0.93,1例行尿β-HCG(+)(该例4d前因早孕行人工流产术),余6例未查尿妊娠试验,7例后穹窿穿刺均抽出不凝血。1.5 诊断 6例术前误诊为宫外孕,其中3例术后临床诊断仍为宫外孕(流产型),1例误诊为卵巢黄体破裂。1.6 手术情况 7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出血200ml~1000ml,1例卵巢黄体破裂者行卵巢修补术,输卵管未见异常,余6例输卵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伞端活动性出血,行患侧输卵管切除并送病理。1.7 病理学检查 5例病检报告为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1例为慢性输卵管炎伴出血,均未见绒毛及滋养层细胞。

  • 置入气囊导尿管损伤尿道11例分析

    作者:郭红艳;张美英

    近年来气囊导尿管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使用方便,固定牢靠不易脱落,护理方便,易被患者接受,亦受到护理人员的欢迎。然而如果使用或护理不当会造成并发症。特别严重的是损伤尿道造成出血。本院近年来共发生11例,就其误伤原因试行分析。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45岁~70岁,发生损伤时间为置入气囊尿管即刻和1wk之内。原发病计脑出血2例,截瘫2例,重型颅脑损伤3例,胆石症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病2例。其中昏迷患者4例,出血量在100ml~300ml之间,出血时间1~3d不等,其中1例因下肢截瘫尿潴留而留置16#双腔气囊导尿管,当尿管插入20 cm时即有尿流出,再送入2 cm后自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0 ml后发现尿管内及尿道内涌出鲜血150 ml,并持续有尿道出血和血尿10min,疑尿道损伤,放水后拔出尿管重新置入普通尿管并冲洗膀胱后血止。另1例脑出血偏瘫患者意识朦胧,放置双腔气囊导尿管1wk时患者用健手强行牵位尿管至尿道出血不止。经更换普通尿管止血,冲洗后血止。

  • 甲状腺癌误诊29例分析

    作者:赵斌;马迎光;闫俊民

    甲状腺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1],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易造成误诊,应引起重视。我院1984-04/1995-04共收治甲状腺癌51例,其中29例误诊,误诊率56.9%,本文就其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1例,男女比例1∶2.6,年龄大61岁,小26岁,平均41.2岁。1.2 临床表现 29例均因颈前区肿块来诊。25例行B超检查,22例检查示窦性肿块,3例示囊实性肿块。术前诊断甲状腺瘤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功能测定提示有功能亢进而诊断为甲亢4例,甲状腺囊肿3例。1.3 病检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为乳头状腺癌20例(69%),滤泡状癌8例(27.6%),未分化癌1例(3.4%)。2 讨论2.1 误诊原因分析 ①对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认识不够。主为甲状腺癌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多见于中老年人,而国内外资料报道其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1岁~40岁,本组平均年龄为41.2岁。甲状腺癌80%为分化较好的腺癌,因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又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从而使医患双方忽视了甲状腺癌的存在,医生对此类患者多满足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的诊断,甚至有时因甲状腺结节较小,误将转移的颈淋巴结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造成误诊;②病史询问不详、扪诊不仔细。片面地认为肿瘤短期内生长较快是腺瘤囊内出血的表现,查体时只注意了肿块随吞咽的活动情况,忽视了肿块本身的活动度;只重视了甲状腺癌的合并症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而将无明显症状的甲状腺癌误诊为良性疾病;③甲状腺癌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虽然甲状腺癌的辅助诊断方法较多,但均无特异性,如B超检查,可明确鉴别肿块属囊性、实性或混合性,但不能确定其良恶性[2]。甲状腺癌核素扫描多显示为冷结节,但分化好的甲状腺癌有些也可摄取同位素,表现为温结节;在临床上核素扫描显示为冷结节者,多数为甲状腺瘤囊性变,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病变,只有一少部分为甲状腺癌。由此可见,在未做病理诊断之前,临床上要确立甲状腺癌的诊断是有一定困难的,辅助检查只能提供参考,如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则易混淆诊断而误诊。

  • 气管导管误入食管27例分析

    作者:郭明仁;石金鑫;孙秀莲

    气管插管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气管导管误入食管在每个麻醉医师都发生过,只要及时识别,立即将导管拔出,重新建立通气道,其本身无害。但如诊断与纠正不及时,则导致缺氧损害,甚至死亡。现将我院10a来发生的气管导管误入食管27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13岁~65岁,气管导管误入食管即刻发现21例,延迟发现6例。误入原因:技术不熟练或关键时刻注意力分散9例,困难插管及声门暴露不清18例。处理办法:立即拔出导管,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再次插管成功26例,另1例反复试插仍误入食管(见典型病例陈述)。本组病例均抢救成功。典型病例  男,50岁。肥胖(体重95kg),颈短,无下颌。诊断为胆囊结石,在连硬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肌松不满意,改气管插管全麻。因声门无法暴露,只得经口腔盲插,插管后胸腹壁运动明显,两肺呼吸音对称,按压胸骨,有气流从导管口喷出,呼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管导管壁上凝结明显,贮气囊顺应性好。约15min后,SPO2下降至94%。再次检查患者,胸廓运动好,两肺呼吸音对称,气管导管水蒸气凝结,无胃扩张征象,但患者SPO2继续下降92%、90%、87%、78%、60%,发绀,立即拔出气管导管,面罩给氧辅助呼吸,SPO2迅速上升至99%,发绀消退。再次经口腔盲插,插管后各项体征同前,约6min患者SPO2又开始下降,继至全身发绀,再次拔出气管导管,面罩给氧辅助呼吸,SPO2回升,发绀消退。当时未找到原因,只得用高压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完成手术。术毕患者正常苏醒,术后1wk,病愈出院。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气管
  • 血管性痴呆误诊16例分析

    作者:叶建新;杨渤生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引起,是我国常见的痴呆,其发病率随年龄而直线上升,血管性痴呆发展到一定程度,症状典型,一般不难诊断,而血管性痴呆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略或误诊,我科自1998-01/1999-12收治16例患者,曾在外院就诊,均未考虑血管性痴呆,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55岁~80岁,平均67.5岁,病程1~2a,其中原来基础疾病有:冠心病7例,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8例,脑梗塞6例,脑动脉硬化10例,脑萎缩9例,颈椎病8例,外院就诊时均未疑及血管性痴呆,误诊为神经官能症9例,老年抑郁症7例。1.2 临床表现 16例中头晕、头痛9例,焦虑、不安10例,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11例,肢体瘫痪6例,易疲劳、乏力7例,易兴奋、烦躁4例,多汗、肢端发冷5例,腰背酸痛6例,心动过速3例,厌食5例,血压增高6例。眼底动脉硬化9例,颅神经受损6例,肌力减退9例,巴氏征阳性9例,心功能不全3例。1.3 辅助检查 16例中血脂增高8例,血糖增高9例,纤维蛋白原增高12例,血液流变学异常10例。颈椎片示颈椎病8例,头颅CT或MRI示脑梗塞6例,脑萎缩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0例,TCD示脑供血不足9例,ECG示心肌供血不足7例,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8例,EEG轻度异常6例。1.4 诊断及治疗 16例患者入院详细检查及询问病史,均符合以下条件:①随着中风史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或两者均有,而表现为突然起病和逐步的认识衰退过程;②一种血栓栓塞的来源,如颈动脉病、房颤、瓣膜心脏病可能存在;③检查发现病灶性神经损害依据;④CT或MRI显示脑血管病依据。所有患者均行MMSE测试,总分15分~20分,Hachinski缺血量表积分>7分。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给予病因治疗,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脑代谢活化剂及降压、降糖、降脂、改善心肌供血、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并辅以高压氧、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回输及中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5例,症状稍改善7例,无改善4例。

  • 眼球异物误诊17例分析

    作者:孙永彪

    眼球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误诊,严重者可造成视力丧失。笔者自1995年/1999年共收治17例眼球异物误诊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7眼,右眼7例,左眼10例,男13例,女4例,年龄8月龄~56岁,工人5例,农民7例,儿童5例。误诊时间短3h,长6a。误诊诊断:急性结膜炎4例,结膜角膜炎2例,角膜炎3例,结膜撕裂伤2例,角巩膜裂伤2例,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2例,虹膜睫状体炎2例(1例继发青光眼)。后诊断:结膜上穹窿部异物6例(麦粒3例,昆虫1例,稻粒2例),角膜异物4例(木刺1例,铁屑及锈斑3例),球内异物1例(石子),巩膜、脉络膜异物2例(石子),巩膜壁异物2例(铁片),前房角异物1例(铁片),晶体异物1例(石片)。典型病例  例1 男,32岁。因右眼反复性红痛6a,视力丧失0.5a入院,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右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用药后可缓解症状,劳累后易复发。查体:视力:右,黑朦;左,1.0,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Tyn(+),虹膜后粘连,瞳孔4mm,固定,晶体混浊,眼底看不见。眼压:右15/5=8.23kPa,左5.5/4=2.74kPa,应患者要求摘除右眼。术后标本发现2点处距角膜缘3mm的巩膜上有芝麻大小的异物嵌顿,部分突入脉络膜中。追问病史,6a前劳动中有异物溅入右眼史,当地医院治疗时未发现异物。  例2 男,8月龄。因右眼反复性红肿、流泪,生眼眵3个月,外院以急性结膜炎治疗,不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查体不合作,滴10g/L地卡因后,翻转上睑,发现有一颗麦粒在上穹窿部,已发芽,取出后3d痊愈。  例3 男,45岁。因石子击伤左眼1h,在当地治疗,摄片未发现异物,拟左眼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处理,1d后来本院就诊。复查X线片及眼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物。显微镜下发现角膜裂口与虹膜裂口部位一致,隐约可见晶体内有青灰色异物存留,拆除角膜缝线后探查确诊有晶体异物(石片约1.2mm×1mm×1mm)顺利取出后作角膜修补术+白内障抽吸术,2wk后出院。  例4 男,32岁。因右眼反复性发红、疼痛、异物感、畏光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打磨眼镜片时有异物溅入右眼,在当地以角膜异物处理,此后右眼时好时坏,在当地诊为右外伤性角膜炎,久治不愈。经裂隙灯检查发现:右瞳孔下缘角膜深层的环状棕褐色锈斑,周围浸润、水肿,上皮着色,在局麻下剔除锈斑,常规抗感染,3d后痊愈。

  • 皮质激素诱发周期性麻痹11例分析

    作者:解耀

    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种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与钾代谢障碍有关的、呈周期性发作的、弛缓性瘫痪的肌肉疾病[1]。皮质激素易诱发本病,如临床医生经验不足或未高度重视,故易造成误诊、漏诊。就我院自1995-01~2000-01因激素诱发周期性麻痹急诊入院11例病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31岁~51岁3例,~78岁8例。原发病采用皮质激素诱发周期性麻痹发作的病例,不典型甲亢合并肺部感染2例,不典型甲亢合并胆道感染2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2例,早期肺癌1例,流感合并肺部感染2例。采用激素药物剂量,用中剂量氢化可的松4例,中剂量地塞米松4例,大剂量地塞米松3例。采用激素至麻痹出现时间,用药后4h出现麻痹4例,8h出现麻痹3例,12h出现麻痹4例。以上用药方法全系静脉滴注,同时排除其他致病因素。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在用药后出汗、乏力、肢体酸重、感觉异常,继而瘫痪,以肢体为主、两侧对称,下肢早于上肢、重于上肢,亦可自下向上逐渐累及躯干及上肢。其中2例大小便失禁,1例尿潴留,2例吞咽困难伴进食呛咳,3例腱反射减弱,8例消失。1.3 辅助检查 血清钾化验,所有病例血钾均低于正常低值,血钾范围为2.0 mmol/L~3.4 mmol/L,9例ECG提示低钾改变。1.4 治疗结果 立即停用激素药物,及时给予静脉滴注方式补钾,将3 g氯化钾液溶于100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视病情程度每日输入3 g~6 g,待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维持巩固。14h内恢复3例,18h内恢复6例,26h内恢复2例。

  • 高剂量3D-SRT治疗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8例分析

    作者:孙建刚;陈维艳;江启安;潘卫洪;郎丰平

    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较常见,我科自1997-12~1999-04采用高剂量3D-SRT治疗技术治疗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27岁~61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肢体纤维肉瘤3例,脂肪肉瘤1例,胸壁纤维肉瘤1例,颈部神经纤维肉瘤2例,臀部纤维肉瘤1例,全部病例均系手术后复发,并经病理证实,其中3例系2次术后复发,直径15 cm~25 cm,平均19.5 cm,全组患者均失去手术指征或拒绝再次手术,KPS≥70分,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采用3D-SRT治疗技术,主要步骤为固定技术→CT定位→靶区及剂量确定→3D-SRT规划→照射野适形→辐射实施→质量保证,采取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每周5次,每次200CGy,总剂量6000CGy-8000CGy,平均7000CGy,90%~95%等剂量曲线包绕CTV,皮肤及危及器官受量≤40%。  本组病例随访均满1 a,随访率100%,肿瘤体积缩小按WHO标准划分,其中CR 1例(12.5%)、PR 5例(62.5%)、NC 2例(25%)、PD 0例、CR+PR75%。本组1例治疗中出现干性皮肤反应,应用痱子粉局部处理后消退。2例出现白细胞下降,低3.0×109/L,应用粒生素各1支皮下注射后升至正常。全组病例无放射性皮肤坏死溃疡、纤维化及放射性骨、关节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较前改善,KPS平均升高10分。

  • 无明确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28例分析

    作者:侯明山;李茂林;白国玺;刘鑫;王祝峰;马勇

    我院1992-01~2000-10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196例,无明确外伤史38例,无1例首诊于神经外科,收住我科前曾误诊为其他疾病者2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9例,年龄41岁~89岁,平均65.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例,脑血栓或脑梗塞6例,糖尿病2例,肾功能衰竭行血透治疗2例,帕金森氏综合征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1.2 临床表现 有头痛、头昏或伴恶心、呕吐15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18例,智能及精神障碍19例,感觉障碍7例,意识障碍3例。1.3 CT扫描 单侧血肿22例,双侧血肿6例。位于额颞顶10例,额颞8例,额顶3例,颞顶7例。血肿量小40 ml,大320 ml。呈低密度新月形改变17例,混杂密度6例,等密度5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0 cm 9例,1.0 cm~2.0 cm 17例,>2.0 cm 2例。  28例均采取局麻钻孔冲洗引流术,无输血,术后引流2~5 d,2例残腔少量(20 ml左右)积液和积气,1例血肿复发,量约15 ml,经保守治疗均治愈。2 讨论2.1 CSDH是指头伤后3 wk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老年人及小儿。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而且发病距外伤时间长,容易误诊,特别对老年人,更易误诊,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18例。临床医师对无外伤史患者不能轻易否定CSDH存在,应仔细作进一步检查。

  • 急性毒鼠强中毒误诊23例分析

    作者:范从华

    急性毒鼠强中毒是近年来我院常见的中毒急诊病种,它来势凶险,病情急骤,随时危及生命,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01/2000-04共收治急性毒鼠强中毒87例,误诊23例,误诊率26.4%,为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误诊,成功抢救,现将误诊2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均诊断符合《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救治》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占56.5%,女10例,占43.5%,年龄3岁~78岁,其中3岁~8岁患者14例,占60.9%,60岁~78岁患者5例,占21.7%。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经口服中毒20例,皮肤接触中毒2例,呼吸道中毒1例。出现昏迷13例,抽搐9例,肺部罗音伴呼吸困难12例,头昏头痛7例,谵语3例。恶心呕吐2例,腹痛1例,EEG异常12例,肾功肝功损害7例,ECG异常4例,误诊时间短2h,长72h。1.3 误诊病种 癫痫大发作7例,支气管肺炎4例,散发性脑炎3例,食物中毒3例,高热惊厥2例,脑外伤1例,脑肿瘤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例,急性胃肠炎1例。1.4 结果 本组23例误诊患者中治愈14例,占60.1%,死亡9例,占39.9%,死亡病例中以儿童及老年患者为主,误诊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24例分析

    作者:赖文军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常见疾病,也是急危重病之一,及时正确诊断能减少病死率,但部分SAH患者为非典型表现而易造成误诊。笔者总结了5a来24例被误诊的SAH患者,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40岁~70岁,男14例,女10例,院外误诊15例,院内误诊9例,误诊时间2~10d,被误诊为偏头痛6例,高血压病6例,颈椎病4例,痛性眼肌麻痹3例,感冒3例,脑膜炎2例。所有病例因误诊造成病情加重或出现昏迷后转入我院及我科,经头CT、腰穿检查而确诊为SAH,并经造影增强扫描证实为动脉瘤所引起者12例,脑血管畸形者8例,动脉硬化4例。2 讨论2.1 误诊为偏头痛 该6例为年龄40岁~45岁的女性,临床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过去有类似症状发作史,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良好,呼吸、心率、血压、ECG均基本正常,但未作脑膜刺激症检查。首诊医生认为患者年龄不大,有头痛症状,尤其是有偏头痛病史故而只考虑偏头痛,没有想到脑血管意外,所以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的一般检查都未做,这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诊15例分析

    作者:吴海泉;彭君;江小英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名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咳嗽,是小儿哮喘的一种类型。由于症状单一,体征缺乏,往往容易误诊。本文就我院自1997-01/2000-01收治的15例外院误诊的CVA进行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及对策,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临床表现 ①常年反复咳嗽7例,冬春季发作3例,秋冬季2例,秋季2例,春季1例;②咳嗽发作时间在夜间和清晨8例,夜间4例,清晨2例,白天1例,15例均在运动后加重;③咳嗽形式:干咳10例,刺激咳嗽4例,1例少许痰。1.2 家族及个人过敏史 家族中有过敏史15例,4例为哮喘。个人过敏史13例,其中荨麻疹7例,湿疹4例,过敏性鼻炎2例。1.3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15例咽部均充血,6例咽后壁滤泡增生,肺部听诊15例均基本正常。10例血清总IgE均超过正常值的50%以上。7例(>5岁)做肺功能(FEV1、FVC)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其中4例低于预计值的80%,其余3例作支气管舒张试验,2例呈阳性反应,1例正常。8例胸片肺纹理增粗。1.4 误诊情况 15例在院外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5例,支原体肺炎3例,原发性肺结核3例,百日咳2例,气管异物2例,误诊时间2个月~2.5a不等。2.5 治疗与转归 均予氨茶碱、舒喘灵、酮替芬治疗,3~5d症状控制,1wk咳嗽症状完全缓解。酮替芬继服达6个月。

  • 甲状腺癌误诊28例分析

    作者:潘申;王庆

    我院从1993-01~2000-06期间共作35例甲状腺癌切除手术,其中术前明确诊断7例,误诊28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1∶8.3,年龄19岁~71岁,平均37.5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wk~15a,在甲状腺内均可扪及结节,单发21例,多发7例,结节<1 cm 4例,1 cm~4 cm 23例,>4 cm 1例。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腺瘤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病理结果:乳头状癌19例,滤泡状癌7例,髓样癌2例。合并症:甲状腺癌并存腺瘤5例,并存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并存甲亢2例,误诊为甲状腺腺瘤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甲亢2例,误诊率高达80%。2 讨论2.1 诊断 对甲状腺内可扪及结节的患者都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全面的体检和必要辅助检查,以明确结节的部位、大小、数目、质地,尤其是近期结节有无迅速增大,伴有压迫症状(如声嘶、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可发现甲状腺结节常为单侧,边界不清,质地比较硬且固定,形态不规则,有时可扪及肿大淋巴结,对症状和体征典型的患者诊断较为明确,可疑病例可作下列检查。2.1.1 颈部X线照片 可以了解较大甲状腺肿块位置、范围,是否扩展到胸骨后及气管受压和移位的情况。乳头状癌的患者其影像常呈散片云雾状、砂粒状钙化影。2.1.2 甲状腺淋巴造影 本检查对判断颈前区肿块是否为甲状腺内肿块有一定参考价值。由于癌的浸润性生长破坏了甲状腺组织内纤细和均匀分布的淋巴管。甲状腺癌则表现为轮廓不清,包膜不完整,毛糙或无包膜,缺损区内呈毛玻璃状现象或有虫蚀影像。2.1.3 B超检查 对甲状腺囊性及实质性结节的诊断率达100%。乳头状癌大部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有时可见肿瘤内部有囊肿,特别是>4 cm肿块,内部可有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囊壁内有乳头状突起,滤泡状腺癌一般有完整的包膜,发生钙化可显示强光斑或光团并伴声影。目前而言良恶性较难区别,随着经验的积累,诊断正确率将逐步提高。2.1.4 核素扫描 常采用131Ⅰ扫描,一般甲状腺癌显示冷结节,而冷结节有10%~15%有恶变的可能[1],而对温结节不能绝对排除癌症。冷结节者加亲肿瘤的示踪剂再扫描,如为热结节恶变诊断符合率可达70%~80%[2]。

  •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误诊47例分析

    作者:陈碧英;胡速成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常因病史不详细,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而首诊于儿内科。现将我科门诊及住院误诊的47例小儿腹部外科疾病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28日龄3例,~1岁22例,~2岁5例,~13岁17例,小年龄4日龄,大年龄13岁。47例中36例经手术证实,其他由临床及特殊检查证实,死亡8例。1.2 临床表现1.2.1 入院前表现 呕吐27例,腹泻21例,腹泻与便秘交替1例,粘液血便4例,腹胀10例,腹痛15例,烦哭16例,发热11例,咳嗽6例,抽搐2例,贫血1例。1.2.2 入院后表现 呕吐8例,血便5例,腹胀26例,腹痛或烦哭13例,腹部出现包块9例。上腹部闻及震水音1例,肠鸣音亢进34例,气过水音7例,肛门指诊包块1例,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或渗出性腹水4例。1.3 辅助检查 腹部X线检查29人次,提示肠梗阻24例,肠管胀气5例,胃肠钡餐透视3例,钡剂灌肠3例,腹部B超2例,胃镜检查2例。1.4 误诊情况1.4.1 误诊时间 院外误诊时间:<1d 10例,~3d 26例,>3d 8例,短3h,长6个月。院内误诊时间:<12h 8例,~1d 12例,~3d 23例,>3d 4例,短1h,长15d。1.4.2 误诊相关疾病 见表1

  • 不典型腹内实质性脏器破裂误漏诊24例分析

    作者:牛洪昕;林学华

    我院自1990年/1999年共收治不典型腹内实质性脏器破裂伤24例,治愈18例,死亡6例,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17例,女7例,年龄小9岁,大60岁。入院时间:30min~1h 8例,1~2h 6例,2~4h 6例,4h以上4例。损伤原因:车祸撞伤10例,摔伤4例,顶伤6例,踢伤4例。脏器伤:单纯脾破裂10例,单纯肝破裂8例,脾破裂合并肝破裂4例,脾破裂合并肾损伤2例。复合伤共20例49处,包括脑、肠、胸肋、骨盆及四肢伤等。1.2 诊断情况 初步诊断均有误诊或漏诊,诊断为腹内脏器挫伤者14例,14例中怀疑实质性脏器破裂8例,该14例均在入院30min内行诊断性腹穿均为阴性,另外10例以复合伤作为初诊断。1h~2h出现内出血症状及体征者4例,2h~4h出现者14例,4h~6h出现者4例,2例在近10h后出现。发现症状及体征后均行腹穿,24例共腹穿42次,20例获阳性 ,4例阴性;22例术中确诊,2例B超确诊。1.3 治疗情况 手术治疗22例,均在出现症状及体征后1h内施行急症手术。脾脏:全脾切除8例,修补4例,部分切除2例;肝脏:修补10例,肝叶及部分切除2例,8例有腹膜后血肿均行保守治疗,肠挫伤及肾损伤未做特殊处理。3例术中死亡,均死于失血性休克,另2例(非手术治疗)未及手术,抗休克过程中死亡,1例死于手术后急性肾衰,死亡率25%。

  • 儿童哮喘临床辨治25例分析

    作者:褚东宁

    1 临床资料  自1999年~2000年本院咳喘专科曾收治误诊儿童哮喘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3岁6例,3岁~7岁8例,8岁~13岁11例。本院误诊6例,院外误诊19例。1.1 临床特点1.1.1 肺炎性哮喘误诊为肺炎8例:①年龄多在6岁以下,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咳甚则气喘达2 wk以上,6例活动后有喘息。②晨起30 min~1 h咳嗽明显,声浊不爽,痰声漉漉可持续1~2 h,昼夜则安然如常人。③病初有发热史5例,经抗感染治疗数日后热退。均静脉使用各种抗生素1 wk以上无效。④曾患支原体肺炎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⑤查体:咽无充血或轻度充血,肺部听诊中小水泡音2例,伴干罗音及痰鸣音6例。舌红苔薄黄腻2例,苔白腻6例;脉弦滑4例,指纹紫滞达风气关4例。1.1.2 咳嗽变异性哮喘(CVR) 误诊支气管炎7例,间质性肺炎2例,百日咳综合征2例,慢性咽喉炎5例,扁桃体炎1例。①夜间阵发性频咳12例,清晨剧咳5例,运动后咳嗽加剧5例,吸入异味(油烟、尘埃、冷空气)加剧9例,随季节性加重10例。②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无痰,咽痒清嗓8例。年长儿诉胸闷,轻度喘息5例,咽痛3例。③病程短1个月,长1.5 a。④病初有低热或中度发热6例,均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静脉、口服)2wk以上。⑤查体:咽充血,后壁滤泡增生5例,扁桃体肿大3例。肺部无阳性体征9例,偶闻及干罗音7例,哮鸣音1例。舌红7例,舌淡红10例,多为薄白苔;脉弦滑5例,小弦10例,指纹红现于风气关2例。1.2 过敏史 家庭中有过敏史者6例,其中Ⅰ级过敏史4例,Ⅱ级过敏史2例。个人患过湿疹6例,过敏性鼻炎5例,变异性皮炎、荨麻疹4例,药物过敏史2例。10例有被动吸烟史。1例有结核接触史。均接种卡介苗,既往无哮喘史。

  • 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为异位妊娠13例分析

    作者:苏亦平

    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为急性输卵管炎的一种类型,以腹腔内出血为其特点,临床表现与异位妊娠破裂极其相似,不易区别,而致误诊。我院自1997-01/1999-12 3a中共收治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患者13例,均误诊为异位妊娠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年龄21岁~45岁,平均28岁。8例无明显停经史,5例因早孕行人工流产术。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突然下腹痛伴肛门坠胀,5例曾行人工流产术,4例有低热,3例有昏厥。查体: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压痛、反跳痛,可有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全部病例均有宫颈触痛、举痛,宫体正常大小,可有压痛,5例附件区可及包块。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阴道后穹窿穿刺,均抽出不凝血2ml~10ml。4例尿妊娠试验阴性。5例B超报告:附件区包块、腹腔内出血。血常规检查提示:4例伴轻、中度贫血。1.4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均以异位妊娠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9例输卵管伞端有活动性出血,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出血性输卵管炎。4例因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行全腹腔探查术,除外其他疾病所致腹腔内出血。全部病例腹腔内出血量在100ml~600ml之间,术后无并发症,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

  • 恶性胸腔积液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32例分析

    作者:陈红;吴彤彬;黄玉琴

    恶性胸腔积液指肿瘤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胸膜通透性增高,蛋白渗入胸腔的量大于回吸收量。近年来恶性胸腔积液病例有逐年增加趋势,我院1980年/2000年期间,住院恶性胸腔积液488例中误诊132例,皆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胸腔积液,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腺癌48例,未分化癌35例,鳞癌14例,间皮瘤27例,其他8例,其中男100例,女32例,年龄18岁~80岁,误诊时间1个月~6个月。1.2 首发症状 咳嗽(78例,其中刺激性咳嗽40例、干咳38例)、胸痛(112例,占83.9%,其中持续性82例、剧烈性20例,间歇型10例)、气短94例、低热80例、关节痛12例、盗汗6例、消瘦4例、右上肢麻木2例、失眠2例。1.2 误诊原因1.2.1 由于专科的局限,对恶性胸腔积液认识不够,把常规检查无阳性所见的非血性渗出液均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未做进一步细致的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1.2.2 某些检查如血沉、结核菌素、结核抗体等并非结核特异指标,个别医生对这些指标过分看重,只要有一项阳性就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实际上恶性肿瘤也可以出现血沉快、结核菌素阳性等,在本组患者中上述检查阳性的并非少见。1.2.3 把临床上的某些变化误认为抗结核治疗有效。激素在胸膜炎中常规应用,而激素对肿瘤的某些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部分恶性胸腔积液在早期抽液后可以暂时不增长或增长较慢。

  • 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0例分析

    作者:田子能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1995-02~1998-03经我院收治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癌10例,为同一时期结肠癌病例总数(115例)的8.7%,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0岁~67岁,平均48.5岁。  10例中有1例于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为结肠癌,术中当即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有9例第1次因急性阑尾炎表现而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因各种症状复诊而发现结肠肿瘤,其中有2例(占22.22%)以发热、右下腹肿块怀疑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脓肿形成而2次住院。出现粘液血便或黑便的4例(占44.44%);表现为右下腹隐痛、胀痛,右下腹不适的共7例(占77.78%);发现右下腹肿块的5例(占22.22%)。所有患者中结肠癌病理分期为Bukes B期8例(80%),C期2例(20%),其中癌肿位于盲肠1例,升结肠9例,行右半结肠切除10例。2 讨论  结肠癌被漏诊的常见的原因:①医生询问病史不够系统详细,当结肠癌患者以急性阑尾炎为首发表现而就诊时往往起病急骤,需急诊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短,有时病史的采集过程中就容易遗漏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②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较突出,有3条条件: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易被忽视。短小贴近盲肠的阑尾慢性感染可误诊为盲肠癌。即使术前发现右下腹肿块,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及习惯思想的作用,也可能误认为是阑尾周围脓肿。③术中探查阑尾时有一定的炎性改变,就满足于单纯阑尾切除而忽略了进一步探查,同时,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麦氏切口,也限制了结肠的显露和探查,即使术中发现结肠有肿块,但常不能很好地区别是炎性肿块还是癌性肿块,尤其是在无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时,更不易确诊。

  • 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20例分析

    作者:孙立明;李淑贞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APLD)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时间短,其适应证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总结。下面就我院应用APLD以来治疗失败的20例患者作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1岁~87岁,平均32岁,发病时间3个月~25个月5例,3~11a 15例,病变部位L4~5例,L5~S1 17例。CT示椎间盘向侧后方突>1cm 4例,<1cm 14例。中央型2例分别突出0.7cm和0.9cm,首次均按常规治疗,中央型在偏重侧施术,取出椎间盘组织0.5g~1.5g,平均0.9g术后效果都不理想。经再次调整部位和方向穿刺治疗后其中2例病程较短,突出<1cm 2例,中央型患者痊愈,平均切吸出椎间盘组织1.5g,其余均行手术治疗痊愈。术中见CT示>1cm者3例纤维环未破裂,1例椎间盘组织脱出游离于椎管内,<1cm者椎间盘组织均变性脱水失去弹性。

  • 原发性心肌病误诊18例分析

    作者:林从全;郭华;邱凯

    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类原因不明,并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复杂,易被误诊。现就本组原发性心肌病误诊18例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心肌病入院前误诊18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4例(有6例嗜酒),肥厚型心肌病4例(有1例嗜酒),年龄36岁~73岁,平均55.3岁。男15例,女3例,农民9例,干部7例,工人2例。1.2 临床表现 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与其他心脏病相混淆,现归纳如下。1.2.1 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左右心室扩大为主,可有二尖瓣、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的杂音,及左房扩大、出现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的表现。本组有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6岁~65岁。因胸闷、心悸、乏力、劳动后出现呼吸困难,曾多次在基层医院及门诊就诊,诊为风心病,经输液、服药后症状可缓解。入院后查体,心浊音界明显扩大,二尖瓣、三尖瓣均可闻及2/6~3/6级收缩期杂音,心律绝对不规则,ECG示房颤心律,经胸片和心脏B超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有2例分别于确诊后的0.5a和第3a死亡,均为猝死。1.2.2 误诊为冠心病 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均可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电图可表现为缺血性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本组有4例,扩张型和肥厚型各2例,均为男性,年龄38岁~70岁,因劳力性胸闷、胸痛、气喘,ECG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入院后查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均正常。后经胸片和心脏B超检查而确诊。1.2.3 误诊为肺心病 扩张型心肌病可因左右心室明显扩大,造成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由于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左房压亦增高,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并瘀血,晚期可因肺小动脉病变和反复发生肺小动脉血栓栓塞,而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右心衰竭更明显。本组有4例,入院前诊为肺心病,其中1例合并房颤,均为男性,年龄50岁~73岁。因反复出现咳嗽、胸闷、气喘和右心衰竭等表现,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和体格检查均与肺心病不符,经胸片和心脏B超而确诊。1.2.4 误诊为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可因心肌纤维化病变而累及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本组有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9岁、60岁。均因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劳动后症状加重,在门诊查ECG示频发室性早搏,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入院后查体,心脏明显扩大,心尖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血送检柯萨奇病毒抗体阴性,后经胸片和心脏B超而确诊。1.2.5 误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在发生心衰时,由于水钠潴留,组织缺氧而导致循环血量增多和周围动脉痉挛,此时血压可增高,故易误诊为高血压病。本组有1例,男,58岁。因反复出现头晕、胸闷,活动后气促、水肿,测血压高达160/100mmHg,入院前诊为原发性高血压、高心病、心衰,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同时血压也恢复正常。入院查体心脏明显扩大,肾功、血脂正常,后经胸片和心脏B超检查而确诊。1.2.6 误诊为AMI 肥厚型心肌病,轻者心室顺应性好,左心室流出道前后无压力阶差,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患者可无症状;重者心室顺应性差,舒张充盈发生障碍。左心室流出道前后压力阶差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常出现劳累后气急、心绞痛、乏力、头晕和昏厥,有的可出现心衰及猝死。ECG常有左心室肥厚及ST段和T波的改变,有的由于室间隔肥厚或纤维化,可出现酷似心肌梗塞的病理性Q波。本组有1例,男,41岁。平素体健,仅在激烈运动后出现胸闷和心悸,入院前查ECGⅡ、Ⅲ、avF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胸前导联出现S-T段弓背抬高及倒置的T波。诊为AMI,但患者无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史,心率、心律、血压正常,心肌酶亦正常,后经心脏B超检查而确诊。

  • 以肾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36例分析

    作者:常子军

    自1986-01/1999-12,我院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1285例,其中以肾外表现为主而收入他科后转至我科的CRF患者36例(误诊率2.8%),现将误诊患者与同期确诊的以肾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随机抽取36例)做一比较,以阐明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旨在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注意,减少误诊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42.3岁。既往无明确肾脏病史。随机抽取同期以肾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CRF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38.9岁,全部病例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1]。1.2 临床特点 见表1

  • 腹型癫痫误诊15例分析

    作者:谢学俊;吴小林;张秀荣

    我院自1991年~1998年对15例腹型癫痫诊断治疗时曾多次误诊,现将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岁~6岁 7例,7岁~9岁 5例,10岁~12岁 3例,病程1a以内5例,1~2a 8例,2~3a 2例,患儿均有发作性剧烈腹痛伴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短暂意识障碍。每年发作多在3次~5次,每次腹痛数秒至15~30 min,发作间期如常,患病后曾多处投医,曾误为:肠道蛔虫、癔病性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肝性血卟啉病、克隆病等,误诊时间0.5~1.2a,住院查体,腹平坦,软,无压痛,其他及生化检查均无异常,曾有6例在住院期间发作症状同前体查时腹部仍无异常体征,15例均行EEG描记。常规中有12例出现尖波,棘波,尖慢成棘慢综合波,4例正常,后用剥脱睡眠描记EEG,入眠后双颞,顶区阵发性出现高波幅慢波,棘波,棘慢波综合等异常波型,唤醒后棘慢波消失恢复原状。15例均符合癫痫脑电波,给予苯巴比妥,始剂量为2 mg/kg~3 mg/kg,2次/d,后逐渐加重达5 mg/kg,2次/d,有3例症状不能控制后加服安定,临床症状消失。复查EEG正常11例,好转4例,出院后随访0.5a,均无复发。

    关键词: 癫痫/诊断 误诊
  • 不典型脑出血误诊36例分析

    作者:徐继森;贾玉臻;马建

    我院近3a来收住脑出血253例,其中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者36例,占14.3%。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尽量减少误诊。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66岁。发病情况:活动中起病6例,休息及睡眠中起病30例。头痛3例,头晕、恶心、呕吐3例。肢体抽搐1例,嗜睡2例,余均神志清,大小便失禁1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发病的3例,以癫痫发作表现者1例,以精神异常、视物不清为主要表现者各1例。肢体肌力0级~1级 1例,2~3级 8例,3级~4级 20例,正常7例。颈抵抗5例,血压高30例,其中BP 28~30/18 kPa 5例,27.5~25/17.5~16kPa 9例,24.5~22/15.5 kPa 10例,21.5~18/14 kPa 6例,血压正常6例。既往有高血压史28例,冠心病病史6例,糖尿病史10例,慢支病史8例,脑血栓史4例。CT示出血量约1 ml~5 ml,壳核出血11例,尾状核出血6例,基底节、小脑出血4例,脑叶(额、顶、枕叶)出血12例,脑干出血3例。误诊为脑梗塞23例,TIA发作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癫痫发作1例。入院后按初诊给予治疗,其中有5例给予了扩血管治疗。3例有不同程度的加重。治疗效果不明显24例,无变化9例,后均经CT明确诊断,给予了相应治疗后32例痊愈,4例好转。

    关键词: 脑出血/诊断 误诊
  •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脑心综合征早期误诊20例分析

    作者:戴宁

    脑心综合征一词,人们已不陌生,近年来多有这方面的报道,含义指:以往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相应ECG改变,但在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出现了继发性的心脏损伤及ECG异常,且持续时间短暂,多随急性脑血管病的好转而消失[1-3]。本文仅就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特殊急性脑血管病伴ECG异常,而被误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进行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68岁~76岁,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2例为脑出血,18例为脑梗塞,多存在胸闷、心悸或心前区不适的主诉。发病早期无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体征或表现轻微,但均有ECG的异常发生,如ST段下移或抬高,频发室性早搏及心房纤颤(阵发性),误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16例,AMI 2例,心律失常2例(其中1例为频发室早,1例为心房纤颤)随病情进展,致出现明显的急性脑血管病的体征,并行头颅CT检查后予以证实。1.2 诊断标准1.2.1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均以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标准为依据[4],并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1.2.2 脑心综合征是指原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相应ECG改变(患者及家属陈述病史时,否认或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中无ECG异常的记载)但在发作急性脑血管病时,ECG显示异常[2,3]。

  • 自发性食管破裂误诊7例分析

    作者:王丽琴;闫召华;芦昌慧;陈新

    自发性食管破裂是一种突发而严重的疾病,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死亡率高。一般医务人员对本病缺乏认识,常误诊为其他急性疾患。我院自1986年/2000年共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9例,误诊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均为男性,年龄29岁~60岁,为饮酒后或暴饮暴食后剧烈呕吐所致。1例有恶心病史,1例有消化道溃疡病史。1.2 临床表现 7例均有发热,6例有突发性胸痛,上腹痛5例,疼痛向肩背部放射3例,伴胸闷、呼吸困难3例,右侧液气胸5例,左侧液气胸2例,纵隔气肿7例。1.3 辅助检查 血、尿淀粉酶增高2例,X线检查纵隔液平5例,纵隔及胸腔内多个液平3例,碘油造影5例,钡餐造影2例,造影阳性者6例。1.4 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腹症4例,其中2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为急性胆囊炎,1例为消化道溃疡穿孔,误诊为液气胸2例,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例,误诊时间3~5d,平均6d。1.5 治疗情况 经过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支持治疗、空肠造瘘,3例保守痊愈,2例手术修补食管裂口痊愈,1例败血症死亡,1例手术修补食管裂口失败死亡。

  • 自发性气胸漏误诊60例分析

    作者:陈全德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急症,大多能及时确诊,但在基层医院无X线设备,患者起初症状不典型时,加上医务人员或患者自身的种种因素,首诊漏诊时有发生[1],或由于原有基础性疾病掩盖了气胸症状和体征而漏误诊等。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13岁~71岁,平均39.01岁。肺结核25例(重症肺结核10例,稳定性肺结核10例,活动性肺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22例(其中合并肺原性心脏病15例),矽肺合并肺大疱1例;无基础性肺疾病10例。有反复剧烈咳嗽史者24例;伴有呼吸道感染者10例;有负重、用力诱因者12例(其中因大便努力诱发者3例;登楼、习武、跑步、挑水活动状态诱发者6例;一般轻微活动如乘公共汽车、饮酒、做轻微家务诱发者3例);在平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发因素而发生自发性气胸者14例。闭合型气胸53例(其中双侧局限性气胸3例,张力型气胸4例,交通性气胸3例。经常规摄片发现一侧肺压缩少为10%,多达90%,其中肺压缩≤50%有43例(包括双侧局限性气胸3例),肺压缩>50%以上者17例。漏误诊时间:短3d,长达60d,平均9.06d。首诊单位:乡村卫生院或厂矿卫生所33例(59.5%);县级医院首诊7例(12%)。市级医院首诊3例(0.5%),患者自身因素[2]而延误者17例(28%)。自身因素包括:如有的否认有气胸的再发;有的不重视医疗作用,以为意念的转移可消除病症;有的对医院有反感或恐惧心理等。

  • 小儿川崎病误诊24例分析

    作者:徐家振

    川崎病在儿科中发病增多,因小儿不易采集病史以及早期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我科自1992-03/1999-12共收川崎病34例,误诊2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7例,年龄<1岁2例,~3岁12例,~7岁6例,>7岁4例。1.2 临床表现 发热24例,眼结膜充血16例,皮疹14例,颈淋巴结肿大12例,口唇皲裂、杨梅舌5例,手足硬肿15例,肛周及指趾端脱皮10例。1.3 辅助检查 外周血WBC>15×109/L19例,>10×109/L3例,<10×109/L2例;中性粒细胞均增高。PLT>300×109/L6例,ESR38mm/h~135mm/h 14例,肝功能异常2例。血培养全部阴性。ECG示心动过速14例,ST-T改变2例,P-R间期延长1例。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冠状动脉扩张0.4cm~0.5cm3例,心包少量积液1例。1.4 误诊情况 初诊至确诊时间一般为3~7d,其中有2例>7d。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颈淋巴结炎5例,荨麻疹1例,过敏性紫癜1例,眼结膜炎1例,伤寒1例,败血症1例,口腔炎3例。

    关键词: 川崎病/诊断 误诊
  • 阿糖胞苷致过敏反应1例

    作者:万国华;赵晓滨

    1 病例报告  男,39岁。于7个月前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应用HA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近6个月。曾用二线药物依托泊甙+阿糖胞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各1个疗程,中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1个疗程。患者为继续巩固治疗效果,于2000-08-05再次入院。查体:T36.5℃,P72次/min,BP14/10kPa,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心肺、腹部无阳性体征,WBC5.6×109/L,PLT84×109/L,Hb120g/L。本次入院化疗,给予阿糖胞苷250 mg加入50g/L葡萄糖 500 ml中连续静滴7d。第4天患者全身出现斑片状红色皮疹,略高出皮肤,瘙痒明显,考虑为阿糖胞苷过敏所致。给予口服扑尔敏,瘙痒症状减轻。化疗结束的第2天皮疹开始消退,第4天基本消失。

  • 伤寒合并肺炎误诊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1例

    作者:王方宁

    1 病例报告  男,48岁。因畏寒、发热3d,胸闷、咳嗽、呼吸困难1d于2000-06-24住我院。2000-06-21自觉无明原因出现畏寒、发热,T39℃左右,全身酸痛、腿痛,当日来我院急诊拟诊上感予留观,给予氨基比林及病毒唑、补液等治疗无效,体温上升到40℃,2000-06-23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闷、呼吸困难转内科治疗。查体:T40℃,P100次/min,R30次/min,BP100/70mmHg,神志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轻度发绀,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压痛,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右中下肺可闻及中等量湿性罗音,HR100次/min,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腓肠肌压痛。辅查:Hb110g/L,WBC4.9×109/L,N0.70,L0.25,E0.005,PLT120×109/L,尿蛋白(),ESR30mm/h,ASO≤400U,类风湿因子阴性,疟原虫阴性。OT试验阴性,钩端螺旋体凝溶试验弱阳性,肥达试验阴性,血痰镜检未发现抗酸杆菌,ECG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密集,右中下肺可见均匀斑点状或小片状阴影。临床诊断:钩体病普通肺出血型,予小剂量青霉素治疗3d,无效后联合头孢唑林钠静滴2d仍未好转。2000-06-28患者病情危重,咯鲜红色血液,重度呼吸困难,全身发绀,神志恍惚,双肺叩浊,满肺湿性罗音。此时方考虑伤寒的可能性,改用环丙沙星及头孢噻肟钠静滴。复查肥达试验,次日患者病情未进一步恶化,肥达试验结果H 1∶160,O 1∶80。修正诊断:伤寒合并肺炎,治疗9d后痊愈,血培养出伤寒杆菌。

  • 肺泡癌误诊1例

    作者:姚满昌

    1 病例报告  女,49岁。因反复出现咳嗽、气促,咳嗽无口痰10a。0.5a前病情加重,经X线胸片摄片,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浸润型,右胸肋膈角胸膜增厚,左中下肺支气管扩张不能除外。在院外按肺结核治疗0.5a,无效。查体:T37.6℃,P108次/min,R25次/min,BP15/9.5kPa,一般情况差,亚急性病容,消瘦体质,双肺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左肺呼吸音较右肺低,双肺未闻哮鸣音。心率快,各瓣膜未闻病理性杂音,心外形无增大,腹部四肢无异常发现,入院后查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均属正常,ESR42 mm/h,口痰多次查抗酸杆菌阴性,血结核抗体阴性。复查胸片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左下肺膨胀不良。口痰多次查癌细胞未查到。经20 d治疗,病情无好转,上级医院做肺泡病理检查,确诊为肺泡癌。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关键词: 肺肿瘤/诊断 误诊
  • 右椎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1例

    作者:敖国昆;何宝明;由昆;贾树林

    1 病例报告  男,64岁。于10a前偶然发现右枕部包块,约黄豆大,无红肿及疼痛,逐渐长大,2a前发现右耳鸣,每次持续1min,听力未受影响。1a前包块长至鸡蛋大,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当地头部MRI诊断神经鞘瘤囊性变。收入我院。查体:T36℃,P72次/min,R20次/min,BP22/10.7 kPa,一般状况好,右颈枕部包块,大小约6 cm×7 cm,压痛,无活动,质中,有搏动及血管杂音,MRI平扫:右耳后颈枕深部可见T1WI呈流空信号的5.1 cm×2.8 cm肿物,边界光整,其内信号欠均匀,肿物内侧部分突入椎管,右侧枕大孔及环椎骨质破坏,邻近颈髓受压向左移位。增强扫描:肿物大部均匀强化。CT示:右颈枕深部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一致强化。DSA检查:见右侧椎动脉颈外段后侧有一巨大动脉瘤腔,壁光滑有蒂与右椎动脉相连,由右椎动脉供血,其内密度均匀,未见有血栓形成,并见有粗大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

  • 重度氯氮平中毒抢救成功1例

    作者:叶达华;朱惜燕

    1 病例报告  女,18岁。于1999-07-19T23-30因昏迷,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约3h急诊入院。缘于19日晚因失恋与家人口角,自服氯氮平一瓶(50 mg×100粒)后到亲戚家,于23∶00许其亲戚回家发觉患者昏睡床上,口角流涎,口吐白沫,呼之不应,呼吸急促,急送我院。查体:T36℃~39℃,P114次/min~146次/min,R22次/min~28次/min,BP12kPa~18kPa/6kPa~12kPa,神志昏迷,口唇发绀,瞳孔右>左(3.5 mm~4.2 mm∶3 mm),光反射迟钝,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各种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性征。急查血象:Hb128g/L~138g/L,RBC4.11×1012/L~4.83×1012/L,WBC11.2×109/L~15.9×109/L,分叶0.87~0.90,L0.13~0.10,PLT165×109/L~135×109/L。尿比重1.021,常规见RBC(),WBC2/Hp~5/Hp,pro(+)~(),肝功、肾功正常。血生化:K+3.41mmol/L~3.71mmol/L,Na+131.3mmol/L~130.3mmol/L,Cl-92.8 mmol/L~93.5 mmol/L。ECG示窦速(150次/min),ptfv1=-0.04mms,ST-T正常,X线心肺腹膈正常,确诊为重度氯氮平中毒。即予洗胃、导泻、吸氧、补液、抗感染、强心、利尿剂和大剂量地塞米松,保护肝、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外。主要予以纳络酮(12mg/24h)静注和维持静脉点滴,美解眠(750 mg/24h)。于1999-07-20-T09-30时起反复发作癫痫样抽搐3次,即予鼻饲苯妥英钠等镇静止痉剂,和加大脱水剂量后,发作控制。于17:00,20:00时分别予以鼻饲安宫牛黄丸各1粒,神志逐渐转清,于1999-07-21-T04许能睁眼说话,对答切题。继以清开灵、复方丹参液静脉点滴,于1999-07-23痊愈出院。

  • 液体石蜡隆胸失败1例

    作者:姜涛

    1 病例报告  女,40岁。于1998-04由某个体行医者注射液体石蜡隆胸术,术者取乳房两侧及顶点进针将液体石蜡注入深筋膜、浅层的乳腺组织内,每侧乳房约200ml,术毕两侧乳房外型良好,有明显的隆胸效果。术后10d,左侧乳房出现肿胀不适、低热、乏力、厌食、心慌、失眠等,体格检查可见左侧乳房肿胀,无充血表现,略有压痛,无波动感,质地尚柔软,右侧乳房未见异常,WBC10×109/L,N0.75,ESR80mm/h,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口服强的松、中药,局部理疗等治疗1个月余。左乳房肿胀消退,但双侧乳房质地变硬,并可见胸骨上窝、左锁骨上窝及左腋窝隆起,平卧一夜包块增大,立位或坐位数小时包块可缩小,无压痛。患者强烈要求手术,于1998-07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乳房切开引流术,分别于双乳外侧缘及腋下各切开1.5cm长切口,钝性剥离至深筋膜浅层,用长柄剥离器沿此间隙向乳腺四周、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窝钝性剥离,共引出油性液体约100ml,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内放置双腔潘氏管,术后持续灌洗15d。拔管后切口不缝合,每天经切口拔火罐、推拿、理疗、热敷等,此后又手术引流2次,持续治疗2个月余,症状明显减轻,在乳腺内及周围如肋弓处、腋窝、锁骨上窝等形成多处硬块,说明残余石蜡油已被包裹局限,双侧乳房外形已是多处疤痕、凹凸不平。

    关键词: 隆胸术 失败
  • 先天性膈膨升误诊1例

    作者:肖雪琴;李新维

    1 病例报告  男,6月龄。因气促、发绀6个月入院。患儿出生后即有气促,喂养困难,烦哭,哭闹后口唇轻微发绀。在外院就诊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入院时查体:T36.6℃,R64次/min,P170次/min,体重5kg,发育稍差,消瘦,神志清楚,烦燥,呼吸急促,可见鼻翼扇动,未见三凹征;左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少许不固定的水泡音,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缘第三、四肋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肠鸣音可闻及。血Hb102g/L,RBC3.68×1012/L,WBC8.6×109/L,N0.45,L0.55。外院心脏彩超示:右旋心(单发右位心)。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炎。入院后的第2天行ECG检查示:窦性心律;单发右位心(异常Q波)。胸部X线片示:心影、纵隔向右侧推压移位直达右侧胸壁,左侧肺野仅及后第四肋水平,左侧肋膈抬高,膈面光整,侧位片上偏前。膈下可见充气的胃肠影。立即行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位于纵隔,从贲门至幽门。钡剂显示管道曲折360°。肠管影考虑为上升结肠。印象:先天性膈膨升。转外科行左膈肌折叠缝合术,术中见:左膈肌变薄膨出,脾胃上移左胸腔,右位心,左肺二叶,左下肺叶发育不良。术后诊断:先天性膈膨升。术后患儿气促、发绀明显好转,胸部听诊左肺呼吸音明显增强,复查胸部X线片示:左肺复张,左膈复位。

    关键词: 膈膨出/诊断 误诊
  • 阿斯匹林致哮喘1例

    作者:宋铁玎;李凤娟;洪奇

    1 病例报告  男,10岁。患儿于2d前发热,无咳喘,伴有嗓子痛,15min前在家口服阿斯匹林0.5 g后,突然感觉皮肤瘙痒,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样皮疹。同时伴有咳嗽、气喘、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无哮喘家族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以前曾口服过阿斯匹林。查体:T39.1℃,R28次/min,P120次/min,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张口呼吸,有明显的三凹征。咽部充血,双扁桃体Ⅰ°肿大,无脓苔。双肺满布哮鸣音,无湿罗音,HR120次/min,无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急检血常规,Hb120g/L,WBC9.8×109/L,N0.72,L0.28,PLT130×109/L。诊断:阿斯匹林哮喘发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处置:立即给予吸氧,非那根25 mg肌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大约在30min后患儿呼吸困难明显好转,面色转红,口唇发绀消失,红斑样皮疹逐渐消退。第2天咳嗽及双肺哮鸣音全部消失。

  • 非典型狂犬病误诊1例

    作者:黄梅芳;陈艳琼

    1 病例报告  男,38岁。因四肢对称性乏力5d于2000-06-04入院,无狗咬伤或猫抓伤史。患者5d前突感全身酸软、乏力,在当地按重感冒治疗(具体不详),第2天至第5天因无好转到富源县医院住院,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予抗炎、保护胃粘膜及支持等对症处理,予第4天测血钾3.09 mmol/L,钠132.5 mmol/L,因治疗无效,于病程第5天晚转住我院。查体:一般情况稍差,双眼半睁,唇干燥,双下肢肌力Ⅳ级,上肢肌力Ⅴ级,感觉正常,心肺腹正常。急查WBC 8.6×109/L,N 0.78,L 0.20,M 0.02,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正常,空腹血糖3.20 mmol/L,血钾2.97 mmol/L,钠132 mmol/L、氯96 mmol/L。诊断:①低钾型周期性麻痹;②颅内感染性疾病可能。入院后立即补钾、支持、抗炎及对症等处理,同时急摄头颅CT、腹部彩超、胸片及腰穿等检查均阴性。第3天开始出现恐惧,请神经内科会诊,分析可能为癔病。给咽部局部暗示及全身暗示治疗,仍无效,于当晚9时发现患者张口咬其父亲才考虑为狂犬病,于转院途中死亡。

    关键词: 狂犬病/诊断 误诊
  • 脑膜原发性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

    作者:吴耀义

    1 病例报告  男,32岁。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阵发性头顶胀痛1.5a,无抽搐、昏迷等神经症状。对症处理不见好转,近来头痛加重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脉搏和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不肿大。无骨痛及病理性神经反射。胸透心肺正常,未见骨质破坏。血和大小便常规及骨髓象均未见异常。尿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电泳正常。头颅CT示右顶叶脑膜部见直径2.5 cm大实性肿块,颅骨未见缺损,诊断右顶叶脑膜瘤。术中见矢状窦右侧硬脑膜下有一球形肿块,边界清楚,血供丰富,可沿脑膜完整分离。病理检查:肿块1枚,椭圆形,大小2.0 cm×2.0 cm×1.8 cm,部分有包膜,切面灰黄色,质地致密,中等硬度(图1)。镜检示瘤细胞形态单一,圆或卵圆形,比成熟浆细胞稍大,胞浆丰富,嗜双染,核圆偏位,核染色质粗,呈斑点状靠核膜分布,核周可见半月形透明晕,未见核分裂象。间质纤维少,少数淋巴细胞散在(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IgG、IgA和Kappa标记阳性。病理诊断:脑膜原发性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a未见复发。

  • Bournerille病致左肾自发破裂1例

    作者:马军;田月晖;李维彬

    1 病例报告  男,28岁。因突发左侧腰、腹疼痛2 h入院。发病前有剧烈活动史。查体:BP80/60mmHg。双颧和鼻部可见桔红色蝴蝶状面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以左侧为著,于左上腹可触及约20 cm×15 cm包块,边界清,不活动,表面光滑,中等硬度,压痛。左肾区饱满,叩痛。B超提示:右肾多发强回声团块,大为3 cm×2 cm。左腹膜后巨大血肿,考虑来自左肾。腹部CT示:右肾多发错构瘤,左肾上极错构瘤,肾周巨大血肿。头颅CT示:两侧脑室多发结节钙化灶。Hb80 g/L。胸片、ECG正常。  治疗:积极纠正休克后,行左肾动脉栓塞,2 d后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左肾。术中见左肾明显增大,约为30 cm×20 cm×15 cm,肾周筋膜完整。于肾周筋膜外切除左肾,见左肾上极有约6 cm×6 cm×5 cm肿瘤,已破裂,肾周有大量陈旧性出血。病理诊断为: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面痣活检病理报告:结节硬化。

    关键词: 肾破裂/诊断 治疗
  • 食管息肉型癌肉瘤1例

    作者:万大华

    1 病例报告  男,55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0.5a,伴胸前区疼痛1个月入院。吞钡摄片(图1)示:食管中下段约9.5 cm长之食管扩张,其内有椭圆形肿块,表面分布有不均匀之小钡斑。诊断提示食管中下段息肉状肿瘤。术中可见:食管中下段呈腊肠样膨大,腔内扪及一肿块,可上下滑动,管壁柔软,剖开食管壁,内有6 cm×3 cm×3 cm大之息肉样肿物,表面光滑,呈分叶状,通过直径约1 cm之蒂附着于食管壁,无明显周围组织浸润,因不能除外恶性,故行食管中下段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半月出院。病理检查:肿瘤内鳞状上皮癌与纤维肉瘤混杂,肉瘤成分为主,呈纤维肉瘤表现,可见核分裂像与瘤巨细胞。病理诊断:食管息肉型癌肉瘤。

  • 术中湿化瓶水误吸入肺致窒息1例

    作者:张红军;潘志强

    1 病例报告  男,3岁。先天性唇裂,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唇裂修补术,术前查:T37℃,P90次/min,BP83/56mmHg,SPO298%,余未见特殊,麻醉诱导顺利,行鼻导管氧气吸入,手术开始,发现发绀,心率增快至130次/min~140次/min,BP110/80mmHg,SPO2降为80%,即改用螺纹管面罩通气系统加压吸氧时发现口鼻有水泡溢出,听诊双肺有湿罗音,诊为因水误吸致肺水肿,即行鼻导管负压吸引,抬高头部,用750g/L的酒精雾化吸入,地塞米松10 mg,加654-2 40mg静滴,控制输液,并持续面罩加压给氧,5min后,SPO2升至85%,观察30min后患儿情况好转,继续手术,术毕,P92次/min,BP85/58mmHg,SPO292%,双肺湿罗音减少,安全返回病房。嘱病房注意观察,术后随访情况无异常发现,10d后痊愈出院。

    关键词: 窒息/诊断 治疗
  • 肺硬化性血管瘤1例

    作者:卓丽华;龙拥军;刘剑

    1 病例报告  女,48岁。因双膝关节疼痛2 a余,加重7 d入院。患者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胸痛、呼吸困难,无低热、盗汗及食欲不振。查体:营养发育良好,神志清合作,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6/12kPa。胸部听诊无异常,无紫绀及心肺血管瓣膜杂音。皮肤无血管瘤。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腰椎CT检查无椎间盘突出。常规胸透、X线胸片均发现左肺下野近心缘旁有2.0 cm×2.0 cm孤立性结节灶,无钙化。CT平扫:左肺舌叶外侧段1.5 cm×1.8 cm×2.0 cm类圆形结节性实质性肿块;分叶边界清晰,无胸膜反应,与肺门血管无粘连;胀块密度不均匀,内有砂粒样钙化灶。肺门血管无增大。肺门、纵隔无肿大淋巴结。CT诊断:左肺舌叶良性肿瘤;肺错构瘤可能性大。手术病理所见:术中冰冻切片,疑左肺恶性肿瘤,行左肺全切除术。术后见左肺舌叶外侧段有1.5 cm×2.0 cm×2.0 cm实质性肿块,质硬。肿块有薄层结缔组织样纤维包膜,略分叶,表面色泽暗红色,光滑。切面呈灰白色,坚硬。病理诊断为左肺硬化性血管瘤,含有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玻璃样变结缔组织。2 讨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较罕见,据资料表现,早在1923年Lage氏和Bahk氏1978年较早的报告了本病。1982年以后国内学者散在性报告15例,本例为第16例。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小8岁,大58岁,其中8岁~40岁4例(25%);41岁~58岁12例(75%);男4例;女12例,女多于男,有好发于中年女性的倾向。  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患者以咳嗽、胸痛、咯血(60%)为多,偶有发热、吐白色粘液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本病无症状3例,有紫绀(运动时加重)3例,杵状指趾3例,并可有红细胞增多症,肺野内血管性杂音,体循环的血流量增多,但动脉血的氧分压降低及可伴有皮肤血管瘤等。本例临床特点为48岁,女性,双膝关节疼痛,无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常规胸透发现病灶。

    关键词: 血管瘤/诊断 误诊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1例

    作者:张爱平;宁丽华;马春艳;王桂华

    1 病例报告  男,11岁。主因右大腿肿胀、疼痛1wk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生后既有脐带渗血不止,约持续10d余经局部加压处理后缓解。其后每于轻微外伤后即有自发性深部组织出血。2岁时曾因颅内出血在当地医院误诊为血友病甲,经静脉输注第Ⅷ因子后症状缓解。平素四肢常出现淤斑、淤点。本次入院前1wk在玩耍时不慎跌倒,当时右大腿出现肿胀、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右大腿不能伸展活动受限,随在当地诊所外敷中药未见好转。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母孕期健康,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出血性疾病史。查体:T38℃,BP12/10kPa,神志清,精神欠佳,呼吸平稳,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及皮疹。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淋巴结无肿大,右侧大腿肿胀,触痛明显,局部皮肤无潮红及发热,右髋关节活动受限,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化验:WBC11.9×109/L,N0.83,L0.17,Hb106g/L,PLT126×109/L,RBC4.29×1012/L,出、凝血时间各1min,尿、粪常规均正常。血细胞形态:St0.04,S0.46,L0.42,M0.06,E0.02,成熟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扩大,可见成簇血小板,血小板粘附率44%。凝血机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13.5s(对照组12.5s),凝血酶凝固时间17s(对照组16s),凝血酶原消耗试验1h25.5s(对照组27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s(对照组36s),血块收缩试验良好。ⅩⅢ因子测定:30min内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对照组24h纤维蛋白凝块未溶解)。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正常。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止血、静脉输血浆、冷沉淀物及新鲜血浆等对症治疗。于入院第8天症状缓解出院。

  • 使用气囊导尿管致男性尿道损伤分析

    作者:陆敬义;苏天赐;玛依拉

    目的 探讨因留置导尿管所致的男性尿道损伤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3例尿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为住院患者,年龄23岁~79岁,其中内科5例,外科8例。因导尿而损伤10例,拔尿管损伤3例。尿道部分裂伤10例,尿道粘膜损伤3例。其中前尿道6例,后尿道 4例,全尿道3例。除1例未置尿管外其余12例均重新置导尿管且全部成功,拔管后排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气囊导尿管致尿道损伤多由于操作不当引起,多为尿道部分裂伤和粘膜损伤,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重新插导尿管困难者,先用尿道扩张器探入膀胱,再用自制的钢丝芯引导尿管入膀胱,保留10~14 d,疗效满意。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作者:张文;蒋招实;王燕;张乃峥

    目的 报告1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肝脏损害的患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方法 收集这16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者均以肝功能异常起病,部分患者合并其他脏器受器,经检查确诊为pSS。这些患者中抗线粒体抗体(AMA)的阳性率较高,肝脏病理检查大多数为慢性活动肝炎表现。结论 pSS的肝损与病毒性肝损有不同特点,以胆管酶升高为主,治疗也与病毒性肝炎不同。

  • 先天性鳃裂瘘管和囊肿的误诊分析

    作者:周剑勇;朱婉华;梁素霞

    目的 探讨先天性鳃裂囊肿和瘘管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先天性鳃裂囊肿和瘘管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25例患者中有10例被误诊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误诊时间长为8a,短为0.5a。手术次数多者达6次。误诊原因:①对本病认识不够;②临床表现不典型;③未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论 先天性鳃裂囊肿和瘘管的误诊并不少见,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达到早期手术根治的目的。

  • 伽玛刀照射诱导C6脑胶质瘤凋亡及其癌基因c-myc、P16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綦斌;王建光;田宇;周建

    目的 探讨伽玛刀照射诱导C6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癌基因变化。方法 C6脑胶质瘤细胞经伽玛刀照射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小剂量γ射线可诱导瘤细胞凋亡,而大剂量γ射线引起细胞坏死,处理组c-myc、P16基因在蛋白水平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16在辐射诱导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临床放疗方案的优化、减轻放疗的副作用等提供参考。

  • 消化道类癌的发生部位与组织学分型及DNA定量

    作者:徐洪;李绪黎;贺松

    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发生部位与组织学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52例类癌按照GOULD方法被分为3型:典型类癌20例,非典型类癌20例,低分化类癌12例。分析其发生部位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同时进行细胞核DNA定量分析。结果 52例类癌只有1例发生于阑尾。典型类癌绝大多数分布于后肠(18/20),低分化类癌大部分源于前肠(8/12)。前肠类癌绝大多数为异倍体(14/15),中后肠倍体分布较为均匀。典型类癌中2倍体占多数(9/13),非典型类癌与低分化类癌中异倍体占多数(16/20;6/7)。结论 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及DNA含量的关系有助于类癌的良恶性程度及预后估价。

  • 侧脑室中央性神经细胞瘤CT和MRI误诊与鉴别

    作者:田伟民;沈爱东;韩本谊

    目的 分析侧脑室中央性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性神经细胞瘤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岁~44岁,平均年龄30.4岁。CT检查3例,MRI检查4例。结果 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前2/3,边界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增强不明显。MRI表现为略短T1,略长T2信号。本组5例中,3例误诊为室管膜瘤,2例误诊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结论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CT和MRI是该病有效的检查手段。侧脑室前2/3处发生的肿瘤,鉴别诊断应考虑到中央性神经细胞瘤。

  • 1980~1999年间宣武医院病理科尸体解剖材料分析

    作者:孙燕妮;徐庆中

    目的 总结20a间的尸体解剖材料,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同的病例,究其原因,为临床医师开拓诊断思路,提高诊断水平提供信息。方法 整理病理科1980~1999年期间尸检材料,观察历年的数量分布和尸检率。发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合的病例,试分析其造成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结果 20a中共行尸检665例,其中成人占366例。665例中无明确临床诊断的或临床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有33例,这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致死及以恶性肿瘤为主要疾患的居多,分别为12例及14例。结论 尸体解剖对明确主要疾病的诊断和明确死因是有效的手段,但近年来尸检数量有所下降。临床上对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要尽可能详尽的询问病史,尽可能细致的予以检查,给予全面的考虑。

  • 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形态学与免疫学分型的比较

    作者:杨波;乔巨;马瑞玲;张莹;孙晓英

    目的 探索急性混合型白血病(HAL)的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1994-06至今14例HAL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0岁~75岁,平均38.4岁,采用光镜下形态学分型(FAB分型)和免疫分型(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和细胞仪法)的实验技术,对两种方法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4例HAL中有12例两种方法完全符合,占85.76%,2例免疫分型与FAB特征完全不符合占14.2%。结论 FAB加免疫分型对多数HAL诊断符合,少数HAL应进行多种生物学特征在内的各种参数综合分析,免疫分型是诊断HAL的重要手段。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四堂;区文玑;潘瑞芳;肖作源;陈惠芹

    探讨婴幼儿HRV肠炎患儿肠道外多器官损害状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120例HRV肠炎患儿呼吸、心、肝、肾、脑及胰的临床损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HRV肠炎的肠道外器官损害中,1个器官损害发生率为18.33%(22/120),2个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为45.83%(55/120),3个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为12.50%(15/120),4个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为11.66%(14/120);②HRV肠炎的肠道外器官损害中,以呼吸系统多,占88.33%(106/120),其次是心脏,占65.83%(79/120)。肝、肾分别为24.16%(29/120)和12.50%(15/120),胰、脑占的比例少,分别为3.33%(4/120)和2.50%(3/120);③肠道外器官损害多随腹泻症状的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①HRV肠炎的肠道外多器官损害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并以 2 个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多;②HRV肠炎的肠道外器官损害中,以呼吸系统多,提示HRV肠炎患儿可能先有呼吸系统感染,后经血行播散到肠道及身体其他器官;③HRV腹泻患儿的肠道外损害多数症状轻微,为一过性损害,很少引起严重后果。

  • 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误诊分析及MRI诊断

    作者:郭炳伦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误诊原因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01~2000-10收治的38例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放射性脑损伤26例,脊髓损伤12例。临床误诊20例,CT误诊16例,MRI误诊2例。结论 临床表现多样化是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MRI是诊断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可靠方法,临床与影像结合是减少误诊的措施。

  • 甲床外血管球瘤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黄冬梅;蔡道章;苏颖;迟江丽;闫萍

    目的 探讨甲床外血管球瘤临床特点和误诊误治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对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3例甲床外血管球瘤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误治史,平均误诊时间为31个月,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发现肿块并行手术切除而确诊。结论 对甲床外血管球瘤认识不足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高频B超检查是降低其误诊、漏诊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 鞍区脑膜瘤及相关疾病MRI误诊分析

    作者:江燕萍;金朝林

    目的 借鉴误诊病例的经验教训,提高对鞍区脑膜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RI误诊的鞍区脑膜瘤及相关疾病的MRI表现。结果 5例中,鞍结节脑膜瘤、鞍隔脑膜瘤各2例,均误为垂体瘤,1例鞍上室管膜瘤误为脑膜瘤。其误诊原因为:①定位不准确(鞍区、鞍上);②忽视对有诊断价值MRI征象的认识;③病变部位少见;④MRI对骨质增生、钙化不能识别;⑤对临床资料缺乏重视和客观分析。结论 复习有关文献,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客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肿瘤的各种征象,有助于正确地定位、定性诊断,必要时联合CT应用,可避免误诊。

  • 右室双腔心诊断治疗教训及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贾奎;杨晓涵;李廷武;赵潞洋

    目的 总结右室双腔心误诊误治教训及原因。方法 回顾3例右室双腔心患者诊断治疗情况,探讨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3例中有2例误将右室中部横隔小孔当作室间隔缺损修补,致使1例死亡,另1例2次手术。第3例于术中确诊,避免了漏诊漏治。讨论 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熟悉本病的心脏病理解剖特点,加强对本病的术中识别是预防右室双腔心误诊误治的关键。

  • 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5年监测分析

    作者:陈曦;陈鲁闽;池小希;欧阳莹;杨式薇

    目的 了解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 对我省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区1995年/1999年5a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5a上升51.2%。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占总死亡比5a上升7.26%。城乡比较城市呈下降趋势,农村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分组表现1岁~4岁组上升比其他组高,在主要死因分布上,0岁组意外窒息死亡占86.1%,1岁~4岁儿童主要死于溺水、交通意外。季节分布上,意外窒息多发生于冬春季,溺水多发生于夏秋季。结论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上升速度快,严重威胁儿童生存和健康,应尽快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死因应有不同预防措施。农村是干预的重点地域,健康教育是好的基本措施。

  • 穿琥宁注射液与维生素B6配伍可产生沉淀

    作者:常威;李景兰

    穿琥宁(Potansium dehydrographolide succinas)注射液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经化学半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其注射液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病毒感染,常加入葡萄糖输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且与其他药物配伍输注。本院儿科一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呕吐,给予穿琥宁80 mg头孢噻肟钠1.0 g,维生素B6 50mg,100g/L葡萄糖150 ml 静滴,在静滴过程中产生明显沉淀,堵塞针头。为此我们查阅了有关文献,无上述药物发生配伍反应的报道,殷立新等报道[1],穿琥宁与维生素B6配伍外观无变化,4h内微粒符合药典规定,紫外吸引峰无偏移,认为临床可配伍。为此我们仅就配伍外观做了配对配伍实验,并为产生沉淀的两物质进行了不同浓度下沉淀产生情况的实验,现报告如下。  分别以穿琥宁(991102,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头孢噻肟钠(990826,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维生素B6(991101,广东湛江制药总厂),100g/L葡萄糖(20000223,本院制剂室)按患儿处方浓度两两配伍,结果维生素B6与穿琥宁产生沉淀,以不同浓度的穿琥宁与维生素B6配伍,为便于观察,置玻璃比色管中,并以50g/L葡萄糖50 ml于比色管中作为对照,观察外观,结果见表1。

  • 常用抗菌药物注射溶媒及稀释剂的合理选择及分析

    作者:张红兵;于改桃

    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甚为广泛,使用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尤其是输液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临床医师往往只注重药物的治疗方面,而对各种抗菌药物及各种溶媒的理化性质了解甚少,在选择溶媒的时候常存在着习惯性和盲目性,却忽视了溶媒选择不当可导致抗菌药物用药环境的改变这一问题,这是抗菌药物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选择溶媒,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时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尤其是一些肉眼所观察不到的问题。通过对本院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调查以及对临床护师配药情况的了解,发现许多错误选择溶媒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溶媒和稀释剂的合理选择分析如下,以示临床关注。  《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各粉针类药物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之溶解,再肌注或静注、静滴,粉针剂的水溶液不稳定,易受溶媒PH值、放置时间、温度等条件限制,中国药典规定,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PH值为3.5~5.5,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4.7~7.0,甲硝唑注射液的PH值为4.5~7.0,可见其PH值之显著差异,由此看来对输液的即溶媒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1 青霉素类 青霉素G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的突出特点是毒性低、疗效显著,一直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但临床实践表明,往往由于溶媒及稀释剂的选择不当,使青霉素类不能发挥理想的疗效;青霉素类的水溶液不稳定,易水解降效,水解速度与时间和温度成正比,青霉素G的适宜PH值为6~6.5,由于葡萄糖注射液(PH 3.2~5.5)的酸催化作用及PH值与青霉素G的稳定PH值相差较大,导致青霉素类在输液中的有效期小于输液时间。因此,配置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其效价愈降低,产生的致敏原也越多,故静滴青霉素宜选用PH值中性的氯化钠注射液来稀释。

  • 川穹嗪的临床新应用

    作者:何荣杰;刁统美

    川穹嗪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不断拓宽,现综述如下。1 治疗肺原性心脏病  龚晓辉[1]采用川穹嗪治疗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41例,将川穹嗪1000 mg加入100g/L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7~10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2例,无效1例,而对照组(35例)显效20例,有效8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2 治疗肺炎  据报道[2],采用川穹嗪治疗肺炎患儿84例,用量为川穹嗪150 mg加入50g/L葡萄糖液50 ml~100 ml中静滴,1次/d,7d为1疗程。治疗后患儿湿罗音减少和消失时间、炎症、吸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 基层医院没有药检设备如何识别假药

    作者:黄建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一般来说,咱们乡镇义务药品监督员在进行药品监督检查时一般都没有药检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假药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首先要弄清假药的涵义  所谓假药是指药品所含成份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变质不能药用的,被污染不能药用的。2 全面检查药品包装的全部内容  进行药品监查时首先应检查药品包装的全部内容,连标签、说明书有无错别字,是否清晰,此次包装是否与该生产企业之前的包装有无不一致都要认真辨认。许多假药往往在包装上存有漏洞。如:假冒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西比灵胶囊,小包装纸盒头上的批号较正品字粗且间隙密。假冒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的地奥心血康胶囊小包装纸盒上五角星中的奖字,字画模糊。假冒海南亚州制药有限公司的快克胶囊小包装纸盒右下角小圆签的中国海南的国字是王而不是玉少了一点。假冒河北承德中药厂的颈复康冲剂小包装塑料袋光洁度差且色暗。假冒中美史克肠虫清片的塑料包装上的说明书字迹模糊。有的说明书上既无批准文号,又无生产批号。有效期药品也未注明有效日期。此类蛛丝马迹,只要认真辨认,许多假药便可识别。

  • 1012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测敏及脱敏治疗分析

    作者:周玲;余霞萍

    我科于1991-10起开始对变态反应性疾病进行测敏及脱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疗效,现将1991-10/1999-10有完整资料的1012例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012病例来源于皮肤科、内儿科、耳鼻喉科,其中男425例,女587例。1岁~20岁132例,21岁~40岁638例,41岁~60岁192例,61岁以上50例。支气管哮喘148例,过敏性鼻炎164例,慢性荨麻疹581例,慢性湿疹116例,过敏性紫癜2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1例。其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共313例)做吸入组过敏原测定,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过敏性紫癜(共699例)做食物组过敏原测定。1.2 皮肤试验1.2.1 检查前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药3d,全部采用皮内注射法,(抗原液系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生产)。吸入组抗原浓度,除蔷属花粉1∶1000外,其余均为1∶100,食物组均为1∶10。1.2.2 皮试方法,在患者两上臂外侧皮肤做皮内注射,15min观察丘疹红斑反应。1.2.3 观察结果标准:①(-):丘疹微红不增大;②(+):丘疹红肿直径在5mm~10mm之间,周围有红斑反应;③():丘疹直径在10mm~15mm之间,周围有宽度在10mm以上红斑反应带;④():皮肤丘疹直径在15mm以上或不规则,出现伪足,周围有宽度在10mm以上红斑反应带;⑤():除局部反应外还有全身痒、皮肤潮红、憋气感、哮喘发作等症状。

  • 小儿肠套叠回顾24例分析

    作者:陈学敏;赵玉环;郭慧冬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1972-01~2000-10经充气或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月龄~5岁,其中6月龄~2岁之间患儿16例,约占67%。2 讨论2.1 诊断要点 肠套叠4大症状: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其中红果酱色血便和腹部腊肠状肿物具特征性,放射线检查可见怀口影。2.2 鉴别要点2.2.1 对腹痛的判断 主要表现为患儿阵发性高声哭叫,面色苍白,10~20 min哭闹后,患儿可安静或玩耍如常,如此反复哭闹。少数患儿可无哭闹,或仅有阵发性面色苍白、出汗和呻吟,或安静中突然辗转不安,较大的幼儿可诉腹痛,常是突发性剧痛,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家长常以患儿哭闹或腹痛为急诊的主诉,可无任何诱因或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情况下发生。本组有3例是健康的婴幼儿,16例发生于腹泻后,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3例发生于肺炎后,因此对无腹痛表现,对号入座或诊断是诊疗失误的常见根源。2.2.2 呕吐的病因鉴别 因肠系膜被牵拉的反射作用引起呕吐,亦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早期呕吐次数不多,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如奶块。晚期为胆汁或粪便样物。在儿内科的很多疾病中也常出现呕吐,如腹泻、感冒、扁桃体炎、神经系统疾病等,因此对呕吐为主诉的急诊患者,必须详细分析原因,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才能辨别出真正的呕吐病因。2.2.3 血便的判别 血便对婴幼儿肠套叠具有特征性,血便的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液混合在一起。血便一般在起病后4~12 h方排血便,常是诊断肠套叠的依据之一,多为果酱样或粘液便,有时可为深红色血水或与粪便混杂似痢疾样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型肠套叠血便率低,出现时间也较晚。因此,凡有腹痛、呕吐患儿,未见血便也不能排除肠套叠,应作直肠指检,或给开塞露灌肠,可能会出现血便。临床中血便还应与脓血便的痢疾、洗肉水样的坏死性小肠炎鉴别,本组病例中5例误诊为菌痢,1例误诊为坏死性小肠炎,因此要克服主观性、片面性、习惯性、表面性和静止性、从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和变异性中找出主要病因。

  •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21例分析

    作者:王力;石改霞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38岁,其中17例为40岁以下患者(占病例的80%)。因精神紧张起病10例,寒冷劳累起病8例,高碳水化合物饮食2例,无明显诱因1例,白天发病3例,凌晨或半夜起病18例。1.2 临床表现 21例均以急性起病,因肌肉酸痛、麻木乏力、下肢行走困难或活动障碍就诊。发生周麻时均无意识改变,无眼肌麻痹和面瘫等,语言清晰,无呼吸困难及尿潴留,追问病史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多汗,食欲亢进,消瘦、突眼或颈粗病史0.5~1.5a,其中4例已确诊为甲亢,未经正规治疗,另17例于此次发病后均诊断为甲亢。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钾1.8mmol/L~2.0mmol/L者5例,2.0mmol/L~2.3mmol/L者16例,血钠、氯、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异常,ECG检查18例有低血钾型U波出现,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1.4 治疗与转归 予以足量补钾,采取平衡液1000ml加入3g~4g氯化钾静脉滴注,每日同时口服氯化钾片4g~10g,分次服用。21例均予抗甲亢和钾盐治疗,3d肌力均恢复正常,复查血清钾>3.5mmol/L,复查ECG正常。继续予正规抗甲亢治疗。除2例未坚持正规抗甲亢治疗周麻复发,其余均恢复。

  • 胰腺横断伤救治12例分析

    作者:安泽武;王茹

    胰腺横断伤临床上较为少见,在诊断和处理上都比较困难,复合伤和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严重,我院自1968年以来收治12例胰腺横断伤,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例,年龄18岁~47岁,交通事故6例,坠落伤2例,重力直接冲击上腹部3例,上腹部重物压伤1例。胰尾横断6例,颈体横断3例,胰头横断2例,胰体不完全横断1例。全组均合并其他脏器伤,脾破裂9例,肝破裂6例,腹膜后巨大血肿4例,十二指肠损伤4例,胃挫伤4例,小肠破裂3例,胆管损伤2例,右肾破裂2例,横结肠损伤2例。全组均开腹手术,2次剖腹4例。并发症:假性胰腺囊肿2例,胰瘘2例,创伤性胰腺炎1例,死亡2例。1例肝、横结肠破裂、十二指肠破裂,腹膜后间隙感染,死于严重休克。另1例死于胰头及十二指肠破裂、脾破裂,胆管损伤,右肾破裂致创伤性胰腺炎,胰瘘,中毒性休克。2 讨论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胰腺横断伤是一种严重特殊类型的腹内伤,发生率约占腹部内脏伤1%~3%。病死率为28%,合并有十二指肠损伤者病死率高达40%~50%。存活病例中发生胰瘘、肠瘘、严重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63%[1]。发生机制为外力将胰腺及十二指肠碾压在脊柱上,使组织压挫或断裂。因外力作用点和角度不同,可以是胰头、体、尾单独伤,也可以是严重的多发伤[2]。由于局部解剖原因,伤后的出血及胰液外漏可能局限在腹膜后间隙或伤后胰液分泌减少等因素。早期症状较轻,需经一段时间后逐渐加重[2]。严重损伤早期可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因此做好术前检查及手术探查尤为重要。

    关键词: 胰腺/损伤 治疗
  • 血沉极度增快120例分析

    作者:陈远华

    红细胞沉降率(ESR)≥100mm/h称为血沉极度增快,比一般的血沉增快更具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多年来120例血沉极度增快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20例血沉极度增快患者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小14岁,大90岁,其中35岁以上中、老年90例。ESR100 mm/h~142 mm/h,平均120.1 mm/h。后诊断:恶性肿瘤61例(50.8%),风湿性疾病20例(16.7%),感染性疾病14例(11.7%),肾脏病10例(8.3%),结核病10例(8.3%),其他5例(4.2%)。恶性肿瘤61例中肺癌21例,胃癌10例,肝癌9例,食道癌7例,结肠癌5例,甲状腺癌4例,均为恶性肿瘤,52例有转移,此外还有胸膜间皮瘤3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各1例。风湿性疾病20例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混合性风湿性疾病5例,风湿热3例。感染性疾病14例中,肺炎、肺心病各5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例。肾脏病10例中,糖尿病性肾病变4例,肾结石合并肾积水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多囊肾1例。均发生慢性肾功衰竭和尿毒症。结核病中,浸润型肺结核4例,空洞型肺结核3例,粟粒肺结核2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其他5例中,心肌梗塞1例,风心病1例,肠梗阻1例,混合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各1例(Hb均在60 g/L以下)。

  • 新生儿惊厥66例分析

    作者:管美荣;郭健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复杂,病死率高,部分患儿留有后遗症。为了早期明确病因诊断,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减少后遗症,现将我们儿科病房从1995-01~1999-12所收治的66例新生儿惊厥进行病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a内住院新生儿共1466例,其中新生儿惊厥66例,占住院患儿的4.5%。惊厥患儿中死亡8例,病死率为12.1%。入院日龄:≤3d 26例(39.4%),~7d 14例(21.2%),~14d 8例(12.1%),~28d 18例(27.3%)。男58例,女8例,男女比例7.25∶1。胎龄:≤36 wk10例(15.2%),37wk~41wk 52例(78.8%),≥42wk 2例(6.0%)。出生体重:≤2499 g 6例(9.1%);2500g~4000g 54例(81.8%);≥4001g 6例(9.1%)。1.2 惊厥病因分析 见表1。表1 惊厥的病因与首发日龄首发日龄(天)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钙癫痫化脑败血症肺炎不明共计%≤320120200003451.5~70220000269.1~140000402069.1~280010002442030.3总计2014122426666100

  • 肝性皮层盲14例分析

    作者:李淑芹;李心国

    肝性皮层盲,是指肝性脑病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双目失明,不留后遗症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我科自1995-05/1999-12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97例次,其中14例出现肝性皮层盲,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7例次均为我科1995-05/1999-12住院患者,年龄26岁~74岁,平均年龄38.7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4例,亚急性重症肝炎6例,慢性重症肝炎5例,肝炎后肝硬化82例次。入院时均处于肝昏迷前期,其中14例出现双目完全失明。治愈的病例失明持续时间4h~16h。14例中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各1例,慢性重症肝炎2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分别占同类患者的25%(1/4)、16.7%(1/6)、40%(2/5)及12.2%(10/82),占总病例14.48%(14/97)。1.2 临床表现特点 14例患者均有典型肝昏迷前期表现特点,并有双目完全失明,但眼球活动自如,对光反应及辐凑反射存在。眼底检查均无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结构正常。均可排除眼球本身疾病。1.3 治疗情况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给予综合保肝治疗,并及时给予200g/L甘露醇、乙酰谷酰胺、支链氨基酸等综合抗肝性脑病治疗,有酸碱失衡者及时予以纠正。1.4 结果 10例肝炎后肝硬化,1例亚重肝及1例慢重肝患者分别在治疗后4~12h内视力恢复,住院期间未再出现失明。其余2例逐渐发展为深昏迷死亡。

  • 肠梗阻67例分析

    作者:邓光木

    我院1996-01/1999-01收治肠梗阻患者67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梗阻50例(74.6%)现报告分析如下,并就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肠坏死的预防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患者中,男42例(63%),女25例(37%);年龄1岁~68岁,其中1岁~15岁13例(19%),16岁~60岁47例(70%),60岁以上7例(11%)。发生肠坏死10例(15%),其中1例尸解证实为广泛性肠坏死;67例中死亡4例(6%),术后因病情严重,水、电解质严重失衡,肠瘘、感染中毒性休克以及其他并发症死亡2例(4%),入院后24h内因严重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衰竭死亡2例(4%)。1.2 肠梗阻的病因分类 67例中,粘连性肠梗阻24例(37%);肠扭转11例(16%);肠套叠9例(13%);嵌顿疝3例(4%);蛔虫性肠梗阻2例(3%);肠肿瘤1例(2%);在保守治疗的17例(25%)患者中均有外伤或腹部手术史,临床诊断多系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3 肠坏死的病因分类 在8例肠坏死病例中,肠粘连3例(37.5%),肠扭转2例(25%),嵌顿疝2例(25%),肠套叠1例(12.5%)。1.4 死亡原因分析 在4例死亡病例中,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各1例(25%),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50%)。2 讨论2.1 梗阻原因 本组统计表明,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肠粘连、肠扭转和嵌顿疝与曾宪九的报告基本相似。在60年代、70年代多发的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明显减少,而近年来手术后引起的腹部粘连性肠梗阻日益增多,这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由于食物结构和食物质量的改善,劳动强度下降,使肠扭转的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粘连性的肠梗阻发病率相对上升;②由于国内医药条件的改善,开展腹部手术的医院增多了,不可避免地使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因此,应该在腹部手术中积极采取某些措施,尤其是提高手术医生的业务技术,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 输卵管绝育术后宫外孕18例分析

    作者:赵锦烽;蔡新疆;苏金兰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力开展,输卵管绝育术已成为基层医院中较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但因方式各异,术后致宫外孕时有发生,我们自1989-01/1999-01共收治宫外孕患者130例,其中发生于绝育术后的1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小21岁,大45岁,以26岁~40岁多,占82%。绝育术至发病时间短3个月,长10a,多数1~8a发病,共12例占67%。本组发生输卵管壶腹部妊娠9例,峡部妊娠2例,伞端妊娠5例,间质部妊娠2例。本组绝育方法:输卵管双扎结扎切除法12例,银夹钳闭法2例,抽心包埋法2例。

  • 小切口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6例分析

    作者:毛卫;文体瑞

    我院自1996年~1999年对股骨干中上横断形、短斜形、短螺旋形、小块碎骨片的粉碎骨折,施行小切口开放复位,梅花髓腔内固定,以小程度的组织创伤,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牢靠的内固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19岁~46岁,平均年龄28岁。骨折部位:左侧8例,右侧18例,股骨干中1/3 16例,上1/3 10例。骨折类型:横断形12例,短斜形6例,短螺旋形4例,粉碎形4例。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其他为闭合性骨折。16例于24h内行急症手术,10例术前作胫骨结节牵引1wk后手术。  本组随访20例,随访时间,短4个月,长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1个月X线片,20例均有不等量骨痂生长,2个月骨折线开始模糊,4个月后有大量骨痂生长,同时骨折线消失。无1例髓内钉松动、弯曲、折断现象。1.2 手术操作1.2.1 手法定位,连硬外麻,术者一手抱住患肢小腿,加以适当向下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在骨折处,然后左右轻轻摆动患肢,体会假关节感觉,作一定位标记。1.2.2 测量定位,根据X线片,测量股骨粗隆高点,至近侧骨折断端的长度,再摸到患肢大粗隆骨性标致,向下测量该长度作一标记。1.2.3 切一整复固定,选大腿外侧切口,以标记为中心,作一纵行切口,上下各4 cm~5 cm,切开阔筋膜张肌后,用止血钳插入骨折断端血肿内,钝性分开股外侧肌肉,显露骨折断端,一般不需剥离骨折两端骨膜,先显露近侧骨断端,将选好的梅花钉插入近端骨髓腔内,向外撬起近侧骨折断端,按顺行性髓内钉打入法,打入梅花钉,然后显露骨折远侧断端,将食指伸入骨折端,摸清股骨骨嵴,加以牵引,整复后,将梅花钉打入远侧端髓腔内。如果复位困难,先将骨折端成角,然后再矫正复位,有小块碎片时,将骨片靠紧缺损处。

  • 亚急性铅中毒11例分析

    作者:刘文生;郭秋英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工业卫生管理和职业性中毒的监视,职业性铅中毒及有关临床报道较为少见。而游医用所谓秘方为其患者治病以及饮酒不当而引起的铅中毒却时有发生,而且容易误诊。现将收治的11例铅中毒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3岁~50岁。11例中有6例患有银屑病多年,1例患神经性皮炎多年。4例嗜酒者。其中的7例皮肤病患者均有服用游医治疗皮肤病秘方(丸剂)。服药时间短1个月,长达2个半月。其中有2例在服药的同时发病,余5例在服药结束后15~30d先后发病,而且均以急性肝炎为首发症状。其余4例为饮酒者,有嗜酒史。4例中均有经锡壶加热(黄酒和白酒)后饮用的习惯,其中3例发生在春节后,1例在中秋节之后,发病时间距饮含铅酒约20~30d,发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1.2 发病时情况 11例中的7例皮肤病患者服药后先后出现食欲不振、食量下降、恶心、腹胀、极度乏力、尿黄等肝炎症状。7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巩膜黄染。肝肿大4例,肝区叩击痛5例。全部肝功化验谷丙转氨酶及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AST为216U/L~889U/L,TBIL62.8μmol/L~155μmol/L,DBIL73.2μmol/L~109.1μmol/L。1例HBsAg(+),余均阴性。7例均以急性肝炎收入院。

    关键词: 铅中毒/诊断 误诊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2例分析

    作者:李友祥;马云香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属一种迟发性缺氧性脑病。临床上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症状多样。现将我院自1990-02/1998-12收治的3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组23岁~67岁,23岁~49岁13例,50岁~67岁占19例,其中18例接触一氧化碳时间长,中毒程度重,昏迷超过20h,昏迷10~20h 11例,精神极度烦躁3例。所有病例入院后经高压氧配合脑复康治疗后,均有一段时间不等的清醒期,距迟发性脑病发作间歇分别为5~62d,其中5~7d 3例,8~14d 6例,15~21d 17例,22~28d 4例,28d以上2例。1.2 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除2例为饮酒后诱发,余者多无明显诱因。临床上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急性痴呆28例占88%,记忆力减退10例占31%,行为失调16例占50%,震颤麻痹10例占31%,假性球麻痹2例占8%,一侧肢体无力3例占9%,额叶释放征5例占16%,病理征阳性8例占15%。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EEG均异常,其中重度异常18例,中度异常12例,轻度异常为2例。经CT检查发现有13例不同程度的脑沟加深脑室增宽,而合并一侧肢体无力的3例则提示有腔隙性脑梗塞存在。所有病例全血粘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同龄正常人的血粘度比较P<0.05。1.4 治疗与预后 确诊后即予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及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高压氧舱治疗。结果:基本痊愈者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5例无效。

  • 腹部外伤死亡21例分析

    作者:潘志明

    我院从1985-01/2000-01共收治腹部外伤患者638例,其中死亡21例,本文对21例死亡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例死亡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岁~70岁,20岁~50岁为14例,占67%。1.2 致伤原因 车祸伤16例,塌方压伤2例,刀刺伤2例,杠铃砸伤1例。1.3 合并损伤 脊椎四肢伤8例,颅脑损伤5例,胸部外伤7例,其他损伤6例。1.4 施行手术情况 肝修补术8例,部分肝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7例,肾修补术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5例,膈肌修补术4例,胃肠修补术6例,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例,胸腔闭式引流1例,开放性骨折复位内固定1例。1.5 死亡原因 死于严重腹腔脏器损伤及合并损伤难以救治9例,死于空腔脏器破裂、感染性休克性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难以纠正6例,死于并发心肺功能不全2例。1.6 死亡时间伤后至死亡短2h,长7d。2 讨论2.1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车祸致伤明显上升,且受伤部位多,伤情严重,易发生休克,处理困难,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有6例患者入院时已严重休克,虽给予积极抗休克治疗不能纠正,术中发现实质脏器破裂,2例合并下腔静脉破裂,出血汹涌难以止血,死于术中。另3例腹部损伤,虽然予正确处理,终死于并发的严重颅脑损伤。2.2 合并伤的掩盖,导致腹部损伤延误诊断,丧失治疗时机。1例左下胸部刀刺伤患者,入院时仅给予简单的清创缝合,3d后出现明显腹膜炎体征,立即剖腹探查,发现膈肌及结肠破裂,腹腔感染严重,大量脓液,后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颅脑外伤患者给予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后仍处于休克状态,后死亡,尸体解剖证实为肝脾破裂,死于失血性休克。

  • 剖宫产427例分析

    作者:张华;舒丽莎

    我院的剖宫产率近年上升较快,1993年为21.92%,1998年为39.63%[1],1999年为51.36%,并且有继续增长之势。本文分析了1999-03-12~2000-04-08期间我院实施剖宫产分娩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讨论了降低剖宫产率可能的途径。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03-12~2000-04-08在本院分娩产妇809例,剖宫产427例。剖宫产率52.78%。年龄20岁~38岁,平均25.7岁。将剖宫产病历按原因分类统计,分析各种原因所占比例。1.2 剖宫产原因分类 见表1。表1 剖宫产原因统计原 因例数百分比胎儿因素19746.1    胎儿宫内窘迫8620.1    臀位388.9    脐绕颈194.4    巨大儿174.0    过期妊娠174.0    珍贵胎儿143.2    双胎61.4母体因素10424.4    胎膜早破378.7    妊高征245.6    瘢痕子宫92.1    羊水少61.4    前置胎盘40.9    高龄初产40.9    合并内科疾病122.8    合并妇科肿瘤81.9母儿因素7216.9    头盆不称5713.3    滞产153.5社会因素5412.6    要求剖宫产5412.6

    关键词: 剖宫产术
  • 氟乙酰胺中毒50例分析

    作者:蔡显贵

    氟乙酰胺是一种淘汰的剧毒灭鼠药,但在农村仍有应用,我院由1996年至今,已收治50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误服,年龄2岁~6岁,潜伏期均在1h内,且以抽搐为主要症状,少数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仅1例因反复抽搐、昏迷、呼吸衰竭死亡。辅助检查:血钙降低,50%病例血糖降低,2%ECG轻度异常,肝功、肾功正常。除死亡1例外,全部病例经及时洗胃导泻,同时予以补钙、补充葡萄糖、水化疗法、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和脑组织液等处理,12h后抽搐停止,1例1d后出院,8h后因再次抽搐入院,继续原方案治疗,仍痊愈出院。2 讨论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的有机氟杀虫剂,发病潜伏期1~15h,进入人体内立即脱胺形成氟乙酸,与血中钙离子结合形成氟乙酸钙,导致血中钙离子浓度下降,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反复抽搐;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氟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心肌损害,ECG异常;与细胞内线粒体的辅酶A结合,形成氟乙酰辅酶A,活化乙酰基,在缩合酶的作用下,与草酰乙酸合成氟柠檬酸,抑制乌头酸酶,阻断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的氧化,使其在体内大量蓄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抽搐、昏迷,而柠檬酸的蓄积,影响丙酮酸代谢,阻碍细胞的正常氧化和磷酸化,终加重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损害,出现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所以患儿初症状表现为抽搐,且在1h内出现,应与血中钙离子浓度迅速下降有关,此后由于氟乙酰胺的脑损害更导致患儿反复抽搐、昏迷。及时洗胃导泻,可阻断氟乙酰胺吸收,减少进一步脑损害。少数患儿ECG异常,与氟乙酰胺导致的心脏损害相符。本组资料中病例均年龄偏少,自觉症状不显,表现为年龄小,发病时间越短,症状越重。文献上显示发病潜伏期可达15h,与临床资料不相吻合。死亡1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抽搐、昏迷,未能按中毒病例及时治疗,终死于呼吸衰竭。1例复发,则可能因疗程不足,毒素未能彻底清除有关,提示即使有轻度中毒病例,仍必须有3d以上治疗。

  • 临床免疫实验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作者:吴晓岩;徐彤

    临床免疫实验室是检测传染性肝炎、性病、风湿病等多项检验的实验室,其检测结果直接为临床提供确诊依据,但由于多种原因致实验结果误差,给临床工程带来很多麻烦,是造成临床误诊误治和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比较试验和临床调查,总结一下引起误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常用的临床免疫实验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金标检测技术和免疫渗滤等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仪器设备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大都参加全国或全省质量控制评比,相对误差比较小。但大多的中、小型医院很少注重质量质控工作或只是走走形式,没有严格控制临床实际标本误差的允许范围,致使误差增大,引起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临床免疫应用广泛的试验方法。尽管目前试剂大都是由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的,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由于试验方法不当也会造成误差,为了查找误差原因,我们作了一些对比试验:①对比自动化仪器操作和正确的手工操作;②对比正确的手工操作和非正确的手工操作。结果发现:自动化仪器结果误差小;正确的手工操作误差较自动化仪器大一些,但是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而非正确的手工操作,其误差非常大,明显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是引起错误结果的主要原因。酶联免疫试验与其他试验所不同的是它有洗板过程:包括冲板力度、浸泡时间、孵育温度等等。那么冲力过大会造成本底丢失,引起假阴性结果,浸泡时间过短,洗脱不充分或冲力过大致洗液外溢,造成交叉污染,则会引起假阳性结果。另外试剂的质量、试剂中反应物质的含量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如果试剂反应物质配比不合适,敏感度不同也可以引起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我们曾作过不同试剂的对比:同一批号的质控血清两种不同试剂,其吸光度值相差10倍。因此在试剂选择上也要认真对待,选择有批准文号,临床标本具有一定梯度,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试剂。

  • 对自杀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杨向东;朱秀琳;任自玉

    自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是疾病死亡谱中常见的十大原因之一,在意外死亡中自杀列前三位。自杀也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危险的行为之一,是医院管理中易发生纠纷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尤为引人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媒体关于精神病医院纠纷的报道日渐增多,精神病医院中对自杀的纠纷案例也惹得人们非常关注,众说纷纭,责任难辨,且有呈焦点之趋势。作者根据临床实践及体会对此作以简析,旨在人们对自杀及其相关问题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以利于医院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浅识拙见,以供参考。1 自杀是否可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  自杀可发生于正常人的正常状态,也可发生于正常人的非病态的特殊状况,也可发生于正常人的激情状态,也可发生于精神患者的急性状态或好转后的康复期等。那么自杀是否可作为一个症状?应从以下几方面深思及分析。1.1 自杀的概念 自杀是指自己有意的、主动的采取某种行动残害自己的精神、躯体或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自杀有如下的特性:①主观上的有意性;②行动上的主动性;③对象有针对性(对自己);④结果使自己死亡(或未遂)。1.2 常见自杀的几种状况 ①正常人正常状态因生活琐事而突然自杀;②正常人正常状态因长期生活琐事、挫折、心情压抑、情绪抑郁、心理障碍而自杀;③正常人正常状态因生活巨变如生意失败、丧失巨额钱财、债台高垒而自杀,或家庭突然发生较大意外变故(如老年丧子、中年丧妻等)而自杀;④正常人因违法犯罪为逃避法律制裁而自杀(畏罪自杀);⑤正常人在某种活动中为了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特殊形式的自杀(例如为国捐躯性与敌同归于尽型自杀);⑥正常人因某种病态文化或宗教问题而采取的自杀(例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采取的自杀);⑦精神患者康复期因担心回归社会后离婚问题、歧视问题等而采取的自杀;⑧精神患者急性期的自杀。  上述种种,可以说明自杀不仅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正常人受刺激后的轻微情绪障碍或心理障碍,也可见于正常人受较大的刺激后的激情状态,也可见于精神病理状态。因而,某人自杀并非某人一定存在精神疾病(像某人咳嗽非某人一定存在躯体疾病一样),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为了解释种种情况,自杀既有生理性自杀(意识清晰状态下,自我选择的、自我谋划的、使人可理解的、为之惋惜和同情的、符合情理、逻辑的自杀),也有病理性自杀(在意识清晰或障碍下,盲目的、突然的、在逻辑和情理上使人难以理喻和同情)。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肝再生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谷艳梅;王要军;孙自勤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紊乱,在狄氏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形成肝纤维化的分子病理学基础[1]。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转化生长因子β(TFG-β),它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 TGF β的生物学特征  TGF β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多肽,它几乎参与了哺乳动物所有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依据靶细胞的不同而表现出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如它能刺激许多间质细胞增殖而抑制正常及恶性上皮细胞增殖,参与细胞分化的调节等从而对胚胎发生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2]。它还能调节免疫系统许多细胞的生成、分化及其功能,能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生和活性,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在肝纤维化时它能刺激细胞Ⅰ、Ⅲ、Ⅳ、Ⅴ、Ⅵ、Ⅶ、XVⅢ型等大多数胶原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或蛋白产物的增加,并能调节肝再生的能力。目前已经鉴定出5种不同分子类型的TGF β,即TGFβ1~5,在哺乳动物中存在3种形式的TGF β即TGF β1、2、3,它们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其中TGF β1在体细胞中所占比例高,活性强,成为研究的热点。TGF β4、5则在非哺乳动物中出现。TGF β在合成初期是一个分子量较大的无活性的前体分子(latent TGF β),后者受到病毒感染、炎症以及酸碱、蛋白酶等刺激后释放出112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多肽,从而转化为有活性的TGF β。

  • 静脉注射前后对静脉血管的维护

    作者:方平

    静脉注射给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尤其是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某些慢性病的治疗,以及对一些消耗性疾病的静脉高营养等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给药途径。因此,维护好患者肢体表浅静脉是十分重要的。这无论是操作前、操作中乃至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应审慎对待,稍有疏忽对静脉血管造成损伤,后果是严重的。近年来对此问题同仁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1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静脉血管的机械损伤1.1 操作者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境是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操作顺利进行。操作者如果遇到家庭社会个人烦心事,不能很好地调节,带着情绪上班,操作时不专心,一针成功率大大降低。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培养稳定积极进取的心态,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在进入工作状态时,必须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怨,悲喜有节,激情不露,以镇静果断和审慎的态度完成每一次操作1]。1.2 穿刺部位及静脉的选择1.2.1 需长期经静脉给药者,在穿刺前要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选择血管,为了保护血管,应有次序的选择。先下后上,由远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前要一看二摸,穿刺时要做到稳、准、轻。一看即仔细观察静脉是否明显,要选走向较直且大多呈蓝色的静脉;对于较隐匿的静脉,要尽可能的寻找静脉的迹象。二摸就是凭手感摸清静脉走向。对连续静滴的患者应双侧交替进行。选择与静脉粗细相适应的针头,避免针状挂钩和针头不锐利等情况;对静滴时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才能有效的保护好有限的静脉途径,提高浅表静脉的使用率[2]。1.2.2 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慎重选择静脉,比如:年轻人静脉显露而粗大;老年人静脉的管型有的硬,有的脆性大易破裂;小儿的静脉管腔虽小、表浅、固定、富有弹性;肥胖者的静脉因皮下脂肪较厚,静脉通常不隆出皮肤,但滑动度大。因此,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避开关节和静脉瓣,易于固定的静脉[3]。1.3 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表浅静脉显露好,可在穿刺前嘱患者,穿盖厚暖或在穿刺前用热水袋热敷于穿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再于穿刺前扎止血带。扎止血带的松紧以阻断静脉回流即可,不必过紧。对末梢循环不良,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应于穿刺前再扎止血带,以防止过早过紧扎止血带出现肤色紫绀而静脉显露不良,而影响穿刺的成功[3]。

  • 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的下半口义齿的固位

    作者:李晓智

    下半口义齿的固位,是口腔修复讨论的重点,多年来,国内外口腔修复界采取了很多方法加强下半口义齿的固位,如前庭沟加深术、牙槽嵴增高术等以及近年来开展得较多的种植义齿和在固位不良的义齿组织面涂义齿固位剂等方法。笔者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甚至于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无明显界限的病例,则采取以下方法予以修复,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此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手段即可完成,现介绍如下。1 尽可能扩大下义齿基托的伸展范围1.1 基托在颊侧翼缘区尽量伸展,甚至略微超过前庭沟底,以不影响功能活动和不导致压痛为准。基托边缘圆钝,以形成良好的边缘封闭并能承担较大的牙合力,由于此区肌肉活动度较小,不易因肌肉活动导致义齿脱位。1.2 基托在舌侧翼缘区尽量向下后伸展,即充分利用下颌磨牙后垫舌侧的组织倒凹,使左右两侧基托互相制约,增强固位。但此延伸应不影响舌和吞咽运动,也不应使患者感到恶心,舌翼下缘应越过下颌舌骨嵴,其深度以口底上升时不抬起舌翼而口底下降时仍保持接触为宜,决不能将舌翼终止于下颌舌骨嵴。1.3 基托后缘应盖过磨牙后垫。1.4 颊侧基托磨光面形成略向上的凹斜面,从而利用松弛下垂的颊粘膜压迫封闭该区基托,以利固位。

  • 衣原体支原体生殖系感染漏诊问题

    作者:张祖玲;刘振华

    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都有很多种,但是临床上对这类患者作诊断时往往仅作一个笼统的诊断:不孕症、不育症或原发性不孕不育等,包括一些中、高级医院的专科这样的诊断也不罕见。许多不孕不育的患者长期四处辗转寻医,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们在对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漏误诊现象十分严重,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1 感染现状介绍  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感染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感染情况却十分严重,基本上是全世界性的。文献认为,在西方国家CT的感染率已超过淋病而居首位,虽然感染过程比较隐匿,临床症状也不甚明显,但反复感染或迁延不愈会导致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性不孕等。美国每年有400万CT感染患者,男性非特异性尿道炎本病为首要代表,是淋菌性感染的2倍,英国为3倍;在继发性不孕的女性中感染率为10%~78%,UU感染现象与CT相仿。国外文献报告有2个性配偶者UU的检出率为55%,3个或多个者为77%,约50%~6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系由UU感染引起。女性子宫内膜炎患者UU培养阳性率为55%~63%。  国内的情况虽然没有国外严重,但是就我们临床发现来看,在不孕不育的诸多原因中,上述两种感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临床上对本病尚没有充分重视,检验方法应用不普遍,有许多患者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引起临床重视,除了CT、UU感染造成的直接损害外还有由此引起的并发症,临床上也应当给予充分留意。

  • 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齐延君

    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1],随着X线、内镜、ERCP、B超、CT、MRI的迅速发展,使十二指肠癌的诊断手段不断增加,诊断范围不断扩大,准确率不断提高,应用于十二指肠癌检查的影像学方法有钡餐、内镜、ERCP、B超、CT及MRI等。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虽较少见,但争取早期诊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2]。原发 性十二指肠癌发病率为0.035%,在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占0.35%。占小肠恶性肿瘤的25%~45%[3],1973年Sakker报道的12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段的多(48.4%),第3段次之(42.1%),第1段少(9.5%)[4]。本组病例自1988-07/2000-05,5例中X线检查4例,其中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X线、手术均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5例病理4例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1例为未分化癌,年龄36岁~68岁,平均51.4岁,男3例,女2例,本组病例男女比例差别不大。  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肿瘤位置及其生长特征而不同,位于乳头附近的肿瘤多为菜花或息肉型腺癌,直径多在1 cm~2.5 cm,常较早出现黄疸,并伴不规则发热、皮肤搔痒、腹泻。位于乳头上下部位的肿瘤,多表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随着病程延长则可出现腹块、肠梗阻等,故手术前明确诊断常较困难[5]。本组报告5例临床均有上腹部不适、胀满、胀痛感、乏力、全身黄染,伴频繁进食后呕吐、便血等。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内镜、B超、CT及MRI检查早期进行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提高生存率。

  • 癫痫病诊断中一个易于误诊的问题

    作者:王建国;王云生

    对癫痫这一常见病的诊断看似简单,但临床上误诊误治却并不少见。以往讨论较多的是该病的误诊,实际上将非痫性发作性疾病误诊为癫痫病更常见,且更具危害性。  以发作性头痛、腹痛、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具有植物神经性症状的发作(Seizures with antonomic symptoms or signs)临床少见。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对其诊断有扩大化的现象。1997年全国癫痫会议对此问题再次提出讨论后,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对以往诊断为头痛性癫痫等类型的病例进行认真的复查、讨论、反思,并在临床工作中谨慎对待头痛性癫痫的诊断。经过1990-01~2000-06我院及外院诊断的116例病例分析及复查,约有46%的病例是将非痫性头痛诊断为痫性头痛。其中偏头痛38例(31.76%);丛集性头痛4例(3.45%);其他5例(4.31%);可能共存4例(3.45%);仍不能确诊2例(1.72%)。对这一分析结果,我们虽不能保证其完全准确无误,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对头痛性癫痫的诊断存在严重的扩大化倾向,多数是将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误诊为癫痫病。  诱导误诊的原因可能是意识障碍、自动症、视觉障碍、视幻觉、EEG异常等。因为头痛与癫痫之间关系复杂,特别是偏头痛与具有植物神经症状的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有许多相似之处,部分患者可两病同时存在或互相掩盖,使诊断很困难。总结多年来临床工作体会及误诊的教训,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有助鉴别。

  • 当前医疗纠纷的特点、成因及防范措施

    作者:王丽萍;王志明;乔丽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优质医疗服务为特征的我国医疗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1]。然而伴随医疗市场深入发展的同时,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已不是医院医务处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上升到需整个医院各个部门间相互协作来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复习当前或近几年来文献,就其当前医疗纠纷的特点、成因、防范措施做一简述供同道们参考。1 医疗纠纷特点1.1 医疗纠纷发生的范围在逐渐扩大[2] 以前60%以上发生在手术科室或与手术相关的有技术操作的科室,现在不论是手术科室还是非手术科室甚至全院的每个科室,都可能会由于说话生硬或检查报告结果不准确等在过去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2 由服务质量不满意诱发医疗纠纷在逐渐增多 医疗纠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患者治疗结果出现伤残、死亡等不良效果而发生的,这类纠纷不一定是由于技术事故或差错诱发,而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讲话不注意场合、打针发药或换药不及时等激惹因素诱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逐渐形成的。1.3 经济利益在医疗纠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医疗纠纷历来都是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表现得更为突出。90%以上医疗纠纷要求经济补偿,除医疗事故外,一些因工作差错、缺陷引起的纠纷也要求经济补偿。甚至在好转或治愈的患者中亦发生对医疗工作进行挑剔、无理要求经济补偿的。1.4 医疗纠纷波及的社会面在逐渐扩大 以往医疗纠纷一般能在医院内部得到合理解决,现在许多医疗纠纷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加剧,患者及家属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补偿,往往把纠纷带到社会上,企图利用社会力量压服医院,而当前少数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等)也是非常热衷报道这类事件,内容态度上有明显同情患者的导向,给患者及家属起到了打强心针的作用。1.5 医疗纠纷处理难度逐渐在增加 形成这种原因与下列几点有关:①患者及家属要求的经济补偿过高;②国家医疗纠纷处理法规不完善;③法院对个别医院纠纷判决高额补偿对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医德规范与医疗纠纷

    作者:李文杰

    近年来,在医疗活动中,医疗纠纷时常发生,处理难度日益加大,使医院管理工作者感到非常棘手。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违反了医疗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1 医德规范  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对社会主义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做了七个方面的概述:①医德原则: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②医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③服务态度: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④医疗风气: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⑤保护性医疗:为患者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⑥医际关系: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⑦精湛医术: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新时期卫生职业道德规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传统医德规范的基础上,集古今中外医德规范之长,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职业道德规范。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医疗卫生中人际关系的新型道德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

  • 护患纠纷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魏秀君

    每个护士都不愿意出差错事故,更不愿意直接面对纠纷,因为纠纷扰乱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使医生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巨大的损害。但是,事实却不依护士的主观意志而定,特别是近几年护患纠纷增多了。究其成因,有护士的责任,也有患者的责任。今天,我们总结分析护患纠纷的成因,共同探讨对策,对现在、将来在护理工作中减少纠纷,防范纠纷都很有意义。1 引起护患纠纷的成因1.1 护士方面的责任1.1.1 责任心不强 责任心不强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违犯护理管理规定或操作规程所致的后果。如注射青霉素前不做皮试致患者过敏性休克;把医嘱50g/L碳酸氢钠错抽吸为150g/L氯化钾针静脉推注致患者心跳骤停;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致患者坠床摔骨折;护士给患者拔掉静脉输液针头后应向患者交待如何按压针眼而未交待,致针眼出血流到床单上;静脉采集血标本时多次穿刺不成功;把采集的静脉血标本未及时和抗凝剂混匀致血标本凝固作废无法化验。1.1.2 服务态度不热情 一个身心遭受病痛折磨的人,渴望医生护士关注他(她),对他们热情、细心、耐心、同情、鼓励。但有个别护士性格内向,语言技巧太差,不会关心患者的冷暖疾苦,而一味的像个机器人一样操作。1.1.3 语言技巧差 在给一个窒息患者行气管切开时,一个护士很惊讶地脱口而说:这个镊子不好用!这句话让患者家属听去了,患者家属就找院领导投诉说医生护士用不好的器械给患者做手术,结果惹出一系列的麻烦事。1.1.4 查对制度执行的不细 查对制度贯穿在护理工作中的多个环节,某个环节执行的不细就易导致差错事故。如有个别护士在摆药前、加药前、输液前对液体检查不仔细或漏查致有絮状的液体被输入患者的血液内,操作后也没有及时查对,结果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或死亡。1.1.5 观察病情分不清轻重缓急 有一个护士在忙5个新入院待产妇时,其中有一个胎位不正,医嘱试产严密观察胎心变化,试产不成功时决定剖腹产。在较忙的情况下,护士没有重点严密观察该患者,当忙完别的待产妇时,再次去监测胎心,发现没有胎心了,马上把医生叫来检查,经检查后确认胎儿确实没有胎心了,医生护士大惊失色。但终不能不给家属讲明情况。家属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说:我们入院时胎儿还在肚里动,怎么现在死在肚里了。之后便是打官司,索赔,甚至打医生护士。

中国误诊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