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중국동통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852
  • 国内刊号: 11-374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casp.ijournals.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韩济生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半月神经节手动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

    作者:赵定亮;万成福;董道松;赵林;刘妍;赵梦楠;王成龙;宋涛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半月神经节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病程在1~3个月之间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给予CT引导下长时程半月神经节手动脉冲射频治疗,记录病人术前、术后1 d、7 d、30 d、90 d、180 d加巴喷丁使用剂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病人术后各时间点加巴喷丁使用剂量明显减少(P<0.001),VAS评分明显降低(P<0.001),PSQI明显降低(P<0.001),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半月神经节长时程手动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有效改善疼痛及睡眠状况,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治疗.

  • 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疗效观察

    作者:代月娥;杜宇;林涛;文传兵;江平;吴莹;刘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顽固性PHN病人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L1组(0.1%利多卡因100 ml持续滴注,每日1次),L2组(0.1%利多卡因100 ml持续滴注,每日2次,两次给药间隔时间为5 h),L3组(0.1%利多卡因200 ml持续滴注,每日1次),L4组(0.1%利多卡因200 ml持续滴注,每日2次,两次给药间隔时间为5 h).每组病人静滴利多卡因速度为2.5 mg/(kg·h),持续时间7天.观察病人滴注药物后1天、3天、7天、14天、30天、6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QS),并记录病人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4组病人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L2、L3、L4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和QS与L1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P<0.05).L4组病人头晕头痛发生率较高,与L1、L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不良反应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滴注0.1%利多卡因200 ml/d、滴速2.5 mg/(kg·h)在顽固性PHN病人中镇痛起效迅速,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不同针间距及角度双极射频猪肝的热凝物形态分析

    作者:刘立伟;薛朝霞

    目的:通过对双极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RFTC)在不同针间距及角度时所形成的热凝物进行形态分析,以期为疼痛病人进行RFTC提供参考.方法:两支20 G射频针在针间距10 mm、14 mm、18 mm、22 mm时分别以0°、30°、60°、90°、120°排列,在阶跃温度模式下,开始温度65℃、阶跃温度10℃、阶跃时间30 s、终温度85℃、工作时间180 s对新鲜猪肝进行RFTC,总共4次85℃,180 s循环,每组重复5次.后对热凝物形态进行分析.结果:两电极在间距10 mm、14 mm时以0°、30°、60°、90°、120°,间距18 mm时以0°、30°、60°,间距22 mm时以0°、30°形成带状热凝物.结论:针间距大14 mm时角度不超过60°以及针间距18 mm时不超过30°的穿刺参数对临床使用RFTC具有参考意义.

  • 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宁;陈晓彤;陈付强;于洋;孙明洁

    目的:观察鞘内氢吗啡酮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癌性疼痛病人40例,行鞘内输注港植入术.观察并记录病人鞘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淋巴细胞亚群、SF-36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生活质量评分、便秘的发生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后(T1,T2)病人VAS疼痛评分与(T0)相比明显降低(P<0.01);SF-36生活质量评分(T2)较术前(T0)有明显改善(P<0.001);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T2)较术前(T0)有改善(P<0.05);鞘内镇痛便秘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能改善病人的疼痛、生活质量和免疫状态,降低便秘发生率.

  • 应用阿片类药物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作者:许丽媛;樊碧发;李京;张妍;魏梦娅;王春侠;张雯;赵菁

    目的:了解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现状,分析阿片类药物对癌痛病人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为今后对应用阿片类药物癌痛病人实施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对肿瘤科166例癌性疼痛病人生活质量和疼痛状态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得分为52.54±20.72;应用阿片类药物的女性癌性疼痛病人躯体功能维度和失眠维度的得分高于男性病人(P<0.01);在职的研究对象总体健康状况、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较不在职者得分较高(P<0.01);漏服阿片类药物的癌性疼痛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得分较无漏服阿片类药物病人低(P<0.001).结论:性别、工作状态以及漏服阿片类药物对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影响.晚期癌症姑息治疗应关注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缓解癌痛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 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难治性颈源性头痛

    作者:刘振鹏;刘娜;宫小文;吴大胜;金文哲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头痛的疾病繁多,原因非常复杂.有一类伴有颈部压痛,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较困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类头痛被定义为颈源性头痛 [1].近年来,由于人们不良姿势下学习、工作及娱乐时间较长,导致颈源性头痛的病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疼痛程度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难治性颈源性头痛(保守疗法无效、且疼痛非常剧烈的颈源性头痛病人,发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7的治疗方案.邹聪等[2]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古建军等 [3]应用颈椎硬膜外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然而,颈 2 (C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科采用C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技术治疗难治性颈源性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大剂量吗啡/舒芬太尼PCSA治疗难治性癌痛1例报道

    作者:陈丽;刘小立;杨娟丽;宛春甫;史学莲;杨书芳

    癌痛是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 10%~20%病人的疼痛属于难治性癌痛.目前难治性癌痛仍然是癌痛治疗的难点,严重困扰病人和家属,以及医护人员.近我国发布了《难治性癌痛诊疗专家共识》,为难治性癌痛的诊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报道1例由头面部恶性肿瘤导致的难治性癌痛病人,应用病人皮下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泵注吗啡/舒芬太尼治疗癌痛,取得良好疗效,在阿片药物选择及转换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心理干预对癌痛病人生命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尹晓玲;王正红;谢德强;叶江川

    目前,国际疼痛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将疼痛定义更新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1].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成人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指南指出,癌痛是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慢性疼痛 [2].从疼痛定义的更新可以看出,除了感觉特征外,疼痛还包括情感特征,癌痛不仅具有生物学基础,也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病人心理和社会功能 [3].

    关键词:
  • 表柔比星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李浩甲;王祥;韩冲芳;姚太平;杨文曲;贺建东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痛觉超敏、火烧样痛、撕裂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绳索捆绑样绷紧痛等,临床上根据疼痛类型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中枢整合痛型.病人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烦躁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1].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均有限 [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不毁损神经的治疗慢性疼痛的介入技术,起效时间快,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需要重复射频治疗 [2].表柔比星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椎旁注射表柔比星后3~5天,背根神经节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变性、坏死,注射后4~8周,背根神经节细胞完全死亡,治疗PHN疗效持久 [3].为了缩短治疗后起效时间,延长治疗作用时间,增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我科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现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如下.

    关键词:
  •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病人系统康复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邢政伟;王健;王留根;杨海霞

    腰腿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临床常见问题.约有50%的人一生中会有一次发生腰痛史.引起腰痛的常见疾病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腰椎滑脱症等.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在于消除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的工作、生活 [1].然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存在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功能改善困难等问题,如何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加速功能恢复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前庭通路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姗姗;蒋莉;周冀英

    眩晕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症状,前庭系统在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前庭通路的受损可致眩晕,故研究前庭通路对于眩晕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基于病灶法的研究成果有限,而功能影像学,尤其是功能磁共振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应用,给前庭通路的研究带来了一大突破.本文通过对前庭皮层定位、前庭信息处理的偏侧性、前庭通路走行及基于病灶基础上的前庭通路信号改变等方面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前庭皮层是以顶颞皮层为中心的皮层网络;前庭皮层存在明显"非优势半球"优势;双侧前庭通路在前庭神经核、脑桥、中脑、胼胝体膝部均存在交叉联系,但前庭信号的上传以同侧为主.

  • 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进展

    作者:嵇承栋;付强强;杨志萍;苏心;赵静;马瑜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并且需要治疗的疾病,本文对近期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疼痛患病率与地区、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职业习惯、慢性疾病史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调查方式、相关条件量化等许多方面尚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慢性疼痛的诱因及相关疾病进行更加深入研究.

  • 外周神经元PKCε-TRPV1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及中间信号分子

    作者:王思思;孙海榉;杜俊英;方剑乔;房军帆

    痛转化指疼痛由急性向慢性转化的过程.干预痛转化的发生,有助于缓解慢性痛的发生与发展.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 epsilon,PKCε)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参与多种生理病理状态过程.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是其主要下游信号分子之一,也被证实参与各类慢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新研究表明,外周神经元PKCε-TRPV1信号通路是痛转化产生的关键环节.本文将进一步明确PKCε-TRPV1信号通路及可能的中间信号分子在痛转化中的作用,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雌激素参与慢性痛的性别差异

    作者:张雨桐;王姿雯;杜佳蓉;徐韬;杨紫艺;周梦媛;赵凌

    慢性疼痛一般是指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疼痛,目前已有很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慢性疼痛存在性别差异.在相同疾病的病程中,女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扩散范围和持续时间均高于男性.而持续性的慢性疼痛必然导致心理及精神的改变,慢性疼痛病人常常伴随负性情绪,并且在女性病人表现得更为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雌激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围绕慢性疼痛病人及其情绪心理方面的性别差异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关系作一文献复习.

  • 长期背根神经电刺激可有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一项真实世界、单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Levine AB;Steven DA;Parrent AG

    SCS(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方法.然而,在部分病人中存在SCS不能覆盖的疼痛区域,例如腹股沟、上肢和特异性皮节区.我们认为背根神经电刺激(dorsal nerve root stimulation,DNRS)可缓解这类病人的疼痛,且能达到与SCS相似的治疗效果.本试验采用开放标签、前瞻性、单中心试验设计,对接受DNRS或SCS治疗的病人进行随访评估,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主要评估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和每日吗啡等效剂量(Morphine equivalent daily dose,MEDD)等.共有132位病人进行了筛选测试,76位选择继续行永久植入术,其中DNRS 26例、SCS 47例,DNRS+SCS 3例,DNRS组和SCS组病人除疼痛部位和诊断不同之外,具有相似的术前基线特征.12个月后,DNRS组的VAS评分从7.5(SD1.4)降低至4.4(SD2.6),47%的病人疼痛缓解程度>50%,SF-36评分中的各项分值均有所改善,55%的病人MEDD减少,两组并发症和翻修手术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医用臭氧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旭;傅志俭

    随着医用臭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医用臭氧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广大临床医生和病人的认可.但目前仍未有明确的指南提出医用臭氧的临床应用范围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浓度,这为在临床上安全应用医用臭氧带来一定的隐患.本文就目前医用臭氧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安全应用医用臭氧提供参考依据.

  •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

    一、前言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早在公元前131年,Cappadocia的学者Aretaeus第一次将偏头痛及眩晕联系起来 [1],Liveing 在1873年注意到了头痛与头晕的关联性 [2],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两者关系 [3].1984年Kayan等先对偏头痛和眩晕的联系做了系统性的描述 [4].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反复眩晕伴偏头痛的病人曾被诊断为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功能障碍、偏头痛性眩晕等 [5-8].

    关键词:
中国疼痛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