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중국동통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852
  • 国内刊号: 11-374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casp.ijournals.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韩济生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围术期联合应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与自控镇痛药物对腰椎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王昕辉;易红蕾;徐建平

    目的:比较围术期联合使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和自控镇痛药物与单纯自控镇痛药物对腰椎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把40例择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数入院者为神经妥乐平组,偶数入院者被纳入对照组,两组均为20例.神经妥乐平组术前连续3d肌注神经妥乐平3.6 Nu/次,2次/天;手术当日至术后第7天,每日7.2 Nu+0.9% NS(生理盐水)100 ml静滴.对照组术前不接受任何药物,术前、术后不应用神经妥乐平.两组术后均使用自控电子镇痛输注泵(舒芬太尼1 μtg/ml,共100ml).结果:腰椎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消耗量,神经妥乐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神经妥乐平组的VAS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两组肢体麻木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神经妥乐平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围术期联合应用神经妥乐平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并一定程度改善肢体的麻木感.

  • 脊髓背角ERK/MAPK通路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维持中的作用

    作者:冯璐璐;吴海璇;徐辉;贺秋兰;魏明;孙来保;邹学农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硬膜外腔注射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3组: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手术模型组(NP组,30只),检测所有大鼠术前1d,术后1、4、7、14、21d和28 d的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 MwT).Blank组和Sham组于术后7d及NP组于术后1、4、7、14、21d取大鼠腰段脊髓背角,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时点pERK蛋白含量.另一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NP组(13只),DMSO组(13只)和U0126组(28只),DMSO组、U0126组分别于术后第6天单次硬膜外腔注射10% DMSO 50 μl和10 μg/50 μ1U0126.给药前和给药后多个时点均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Blank、Sham和NP组于术后第6d取腰段脊髓背角,DMSO组于给药后6h取材,U0126组于给药后2、4、6、24h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ERK阳性产物.结果:与Sham组相比,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大鼠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术后1、4、7、14和21 d多个时点表达均增加(P<0.05).术后第6d单次硬膜外腔给予U0126后4h髓核致痛大鼠的50%MWT明显提高(P<0.05),持续至给药后8h,同时伴有脊髓背角pERK表达减少(P<0.05).结论: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进程中表达增加,给予ERK通路抑制剂U0126可缓解痛觉过敏,脊髓背角ERK/MAPK通路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 定量感觉温度测试在预测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作者:吉晓琳;冯艺;何苗;王广

    目的:评价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对预测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术后慢性疼痛的价值.方法:针对100名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于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在手术切口肋间前缘皮肤进行QST,于术后3个月以疼痛调查问卷形式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P组(慢性疼痛组)和N组(无慢性疼痛组).结果:33.3%(32/96)的患者存在慢性疼痛,其中81.25%(26/32)的慢性疼痛患者倾向于神经病理性疼痛.P组冷痛阈值差异显著高于N组(P=0.021),冷感、温感及热痛阈值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痛阈值差异是VATS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独立预测因素(OR 1.046,P=0.024).结论:大多数VATS后慢性疼痛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QST冷痛阈值差异是VATS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独立预测因素.

  • 影响脉冲射频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的因素

    作者:程灏;孟岚;申颖;罗芳

    目的:分析影响脉冲射频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28例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以治疗后2周疼痛程度降低50%以上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效差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有效,17例患者效差改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程度、术前抗癫痫类药物用量、术中电刺激定位时电压、电阻、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效组疼痛治疗发生器上监测的电压、计算的电场强度均明显高于效差组(P<0.05).患者术后2周NRS评分与术中输出电压和电场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高电场效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更好,提示提高术中电压即电场强度可能是提高疗效的方法之一.

  • 盐酸坦洛新治疗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的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孙立基;李锋;宋玉戈;支黎军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盐酸坦洛新缓释片对输尿管结石并肾绞痛的疗效.方法:228例直径0.4~0.7 cm的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分为2组,每组114例,其中坦洛新,0.4 mg,每日1次口服,4周;硝苯地平,10 mg,每日3次口服,4周.结果:试验组(硝苯地平+坦洛新组),治疗期间肾绞痛发作15次,60分钟肾绞痛缓解有效率86.61%,结石排出率84.82%,平均排出时间(7.21±2.58)天;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治疗期间,肾绞痛发作52次,60分钟肾绞痛缓解率53.51%,结石排出率51.35%,平均排出时间(12.86±6.46)天.两组治疗期间,肾绞痛发生率及结石排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坦洛新缓释片治疗输尿管结石能明显提高60分钟肾绞痛缓解率,明显减少治疗期间肾绞痛的发作次数.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中重度癌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龚黎燕;孔祥鸣;裘友好;方美玉;任莉莉;张永军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滴定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住院中重度癌痛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滴定,记录患者所需个体化剂量,统计滴定开始后24小时、3天、7天疼痛控制有效率,滴定前、后的疼痛强度变化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滴定中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价采用EORTC QLQ-C30(v3.0)量表.疼痛强度评分应用数字分级法.结果:80例患者滴定剂量为20 mg/d至200 mg/d. 76.3%的患者在滴定后3天内达到稳定剂量.滴定24小时后疼痛控制有效率为70.0%,3天达到76.3%,7天达到91.3%.滴定后7天评价患者总体生命质量、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较滴定前明显改善(P<0.05);滴定中毒副反应主要为便秘(58.8%)、恶心呕吐(40.2%)、口干(17.5%)、头晕(12.5%)、厌食(11.1%)、尿潴留(8.8%)、瘙痒(6.5%)、谵妄5例(6.3%),嗜睡3例(3.8%),经过对症处理均可耐受.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滴定中重度癌痛患者达到良好滴定效果,副反应较轻,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鞘内注射布美他尼在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

    作者:何雁冰;徐世元;黄俊杰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钠钾氯联合转运蛋白1抑制剂布美他尼在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布美他尼组,在切开足底前经鞘内注入人工脑脊液20μl或布美他尼100 μg/20 μl.在切开前1d至切开后6d分别进行疼痛累积评分、热痛阈及机械痛阈测定.结果:鞘内注射布美他尼降低大鼠切开后2h至3d的疼痛累积评分,增加伤口旁切开后2h至6d的热痛阈及切开后2h至5d的机械痛阈.结论:鞘内注射布美他尼可缓解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静息痛、热及机械性刺激的诱发痛,有希望成为新的术后镇痛方法.

  • 密集型银质针疗法联合关节内臭氧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凌地洋;王哲银;卢振和;陈金生;黄乔东

    目的:观察密集型银质针疗法联合关节内臭氧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关节内分次注射35μg/mL的臭氧共60~80ml,每周1次,共5次,同时给予膝周软组织密集型银质针治疗2~3次;对照组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1次,共5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关节活动度(rane of motion,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末次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ROM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优良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38.9,P<0.01;x2=8.91,P<0.05).结论:密集型银质针疗法联合关节内臭氧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

  • CT三维定位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肖旭洋;董铁立;王春亭;庄志刚;张君;张志俊

    三叉神经痛因疼痛剧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而有“天下第一痛”之称.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疗效确切,此项技术的重要环节在于靶点穿刺的准确性与否,我院疼痛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于CT三维定位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入选患者共43例,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龄32~82岁,平均58.2岁;左侧发病18例,右侧25例;第Ⅱ支17例,第Ⅲ支9例,第Ⅱ +Ⅲ支8例,第Ⅰ +Ⅱ支5例,第Ⅰ+Ⅱ+Ⅲ支4例;病程3个月~30年,平均6年零8个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8~9.2分,平均7.6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等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关键词:
  • 静脉泵注布托啡诺联合鞘内吗啡用于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观察

    作者:邓宏平;黄兰菊;黄涌

    下肢骨科手术后多疼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并影响术后功能锻炼,妨碍康复.国内外研究报道鞘内单次注入小剂量吗啡术后短期镇痛效果好,但不良反应多,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静脉镇痛效能较弱,在术后24小时内疼痛较剧烈,增加剂量镇痛效能改善并不明显,相反嗜睡,头晕发生率明显增加.笔者将两种镇痛方式联合应用发现其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针刺阿是穴辅助低频电针对照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王新春

    颈源性头痛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青海省中医院疼痛科自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针刺阿是穴辅助低频电针对照药物治疗此类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0例,疗效满意,并具有简便易行、安全、费用低廉的优点,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青海省中医院疼痛科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2.诊断标准 推荐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

    关键词:
  • 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及对血清IL-12的影响

    作者:李艳红;朱长德;李艳秋

    骨性关节炎系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改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膝关节是多发的关节.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后期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脱失而导致的关节功能丧失,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的治疗着重于减轻疼痛和改善(至少是维持)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1].考虑到这一点阻滞治疗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关节腔内注射的药物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塞替派及玻璃酸钠等.

    关键词:
  • 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治疗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鞠智卿;杨晓莲;姜贵云;李艳双;张云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皮疹治愈3个月后仍在神经分布区遗留长期持续的剧烈疼痛,多存在痛觉过敏或痛觉异常,长者可达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会阴部PHN还可导致尿失禁、尿潴留等.临床采用药物、神经阻滞等治疗,但疗效欠佳,我科采用奇神经节阻滞治疗会阴部PHN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邹聪;何云武;龙慧;李威;李晴;肖振平

    头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确定原因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继发性头痛中的常见类型,总体发病率约0.7%~13.8%.Sjaastad[1]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Bogduk[2,3]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年来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4],以及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发生机制的认识:认为三叉神经脊束核整合上位颈椎脊神经与三叉神经传入神经信号输入,参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 冥想训练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孟朋民;杨泉林;郑丽军;王俐红;苏心镜

    临床诊疗中,将具有全身倦怠、易于疲劳、头痛、心悸、不眠、胃肠功能障碍等躯体不固定的多主诉而又无与此相吻合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称为不定陈诉,具有这些不定陈诉的一群症状则称为不定陈诉综合征(unidentified clinical syndrome).不定陈诉综合征多见于更年期及青年女性,其特点是多陈诉性以及时间、空间上的不固定性.这类患者多辗转各科治疗,病名不断增加而疗效不佳,甚至医源性地加重了病情.目前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自2010年3月,我们采用SGB配合冥想训练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椎旁注射激素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对老年腰椎术后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王慧星;霍小东;史可梅;刘靖芷;马文庭;张志峰;李全波;郑宝森

    手术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患者的佳选择,大多数病人术后取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部分术后疗效不佳,有文献报道1年内有4%手术患者需要再次手术,4年内10%患者需要再次手术,这其中9.5~25%为腰椎术后综合征(postlumbar surgery syndrome,PLSS)这些腰椎手术病人症状与体征暂时缓解后复发或加重,残存或产生新的症状和体征[1],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合并疾病较多,再手术的风险较大,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术后综合征老年患者,我们给予腰椎旁注射激素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影像学阴性表现的腰脊神经根性痛

    作者:张广建;李仁淑;金文哲;金明;张平

    腰脊神经根性痛是骨科和疼痛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常见病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和肿瘤等.部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下肢神经根性痛,但影像学(CT和MRI)检查却是阴性表现(未见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骨性退变、结核、肿瘤等可能引起根性痛的影像学改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硬膜外阻滞、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等对该类患者疗效欠佳,且无外科手术适应症.近几年,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开始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疼痛疾病[1].本研究拟评价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影像学阴性表现的腰脊神经根性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 疼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鑫;王珂;赵国屏

    痛觉和病理性疼痛反应具有鲜明的遗传学特征,呈现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性.目前就痛觉反应个体差异和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遗传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疼痛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非常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拟就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机制和药物治疗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啮齿类动物疼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皓;黄东

    一直以来,缺乏准确、客观、统一的疼痛行为学评估标准是制约疼痛研究的重要瓶颈.疼痛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啮齿类,所以如何准确评估啮齿类动物的疼痛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的疼痛评估方法.如何合理选择评估方法,增加实验的精确度和灵敏性,减少实验误差成为疼痛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自发痛、诱发痛和运动行为三大类评估方法的适用对象和优劣对啮齿类动物疼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神经胶质细胞通过BDNF信号传递控制神经网络兴奋性

    作者:Ferrini F;张佳星

    1.概述小神经胶质细胞曾被简单地视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人”,并在调节神经网络兴奋性中扮演关键角色.随着细胞外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能促进几种小神经胶质细胞衍生的小分子合成和释放,后者可以参与神经元回路功能的塑造.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在不同的中枢性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开创性的研究,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即小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增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活动,提高了谷氨酸能的传输.理论上讲,提高网络的兴奋性,可以通过增加兴奋性输入或去除抑制作用来实现.过去十年的研究揭示了小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去抑制的相关分子机制.

    关键词:
  • 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癌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甲醛激活外周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

    作者:童志前;李艳;刘佳;刘风雨;韩颖;万有

    近十年来,我们实验室从局部肿瘤细胞产生甲醛的角度(相对于环境中的甲醛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甲醛),探讨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侵润入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 (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 1,SHMT1)、SHMT2及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 (lysine-specific histone demethylase 1,LSD1)的催化产生甲醛.此内源性甲醛能激活伤害性感觉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member 1,TRPV1),导致骨癌痛;另一方面,在癌细胞骨转移的情形下,骨质破坏增加的同时激活了成骨细胞,这些激活的成骨细胞释放出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后者通过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外周神经纤维上的TRPV1受体.这样,升高的内源性甲醛激活TRPV1受体,导致转移性骨癌痛的发生.这为我们深入理解转移性骨癌痛的机制以及潜在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中国疼痛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