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중국실용내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194
  • 国内刊号: 21-1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26
  • 曾用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版);实用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IgA肾病患者肾内小动脉病变的临床及病理意义

    作者:陈天怡;谌贻璞;董鸿瑞;王国勤;程虹

    目的 建立IgA肾病小动脉病变评估标准;了解伴或不伴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肾内小动脉病变状态及其意义.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305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肾内小动脉内、外直径,评估管壁增厚程度,分析它们与临床及病理表现的联系.结果 小动脉病变评估标准:肾内小动脉内外径比>0.48正常,0.45 ~0.48轻度增厚,<0.45重度增厚.IgA肾病患者管壁增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sCr)及缺血硬化肾小球(IGS)百分比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5),尿渗透压(UOP)显著降低(P<0.05).在血压正常的IgA肾病患者中,管壁增厚组的sCr及IGS百分比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5),UOP均降低,但仅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及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均常出现肾内小动脉病变,管壁增厚,其常合并较重的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损伤.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斑块逆转作用研究

    作者:隋立有;田兵;刘海伟;马颖艳;邓捷;关绍义;韩雅玲;荆全民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逆转作用.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2例冠状动脉CT显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20 mg组22例,阿托伐他汀40 mg组20例.所有患者于入院前已完成冠脉CT血管造影(CTA),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CT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相符合者入选.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30%~60%的病变为靶病变进入观察,于术后6~12个月后行冠状动脉CTA评价,比较治疗前后冠状动脉靶病变的斑块面积.结果 阿托伐他汀20 mg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44±0.42) mmol/L降至(2.31±0.19) mmol/L,总胆固醇(TC)由(5.89±1.48) mmol/L降至(3.37±0.21) mmol/L;阿托伐他汀40 mg组LDL-C由(3.52±0.43) mmol/L降至(1.83±0.17) mmol/L,TC由(5.99±1.28) mmol/L降至(3.17士0.10)mmoL/L.斑块面积在入院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脂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 mg组斑块面积由(13.16±4.79) mm2减少至(12.28±2.36)mm2 (P =0.37);阿托伐他汀40 mg组斑块面积由(13.81±4.52) mm2减少至(9.93±2.28)mm2 (P <0.01).结论 40 mg/d阿托伐他汀可以使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面积减少,可以阻止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效果好于20 mg/d阿托伐他汀.

  • 甲状腺癌860例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拓;李维卿;盛建国;石勇铨;蔡全才;刘志民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预后总生存(OS)期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1997-2007年上海长征医院首次行手术治疗的860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 (1)860例甲状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7.01±13.36)岁,女性占78.1%.96.0%为分化型甲状腺癌,82.0%为Ⅰ~Ⅱ期.(2)甲状腺癌的肿瘤相关致死率为2.40%(21例),OS期为(91.23±29.10)个月.(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癌分类为甲状腺髓样癌或未分化癌、有腺外侵犯(包括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甲状腺被膜侵犯)、病理Ki67比值>1.0%、血清CEA >0.41 μg/L是甲状腺癌OS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多数分化程度高,肿瘤分期早.整体预后较佳,致死率低,平均生存时间较长,以女性多发,男性预后差于女性.术前检查如血清CEA、有无腺外侵犯(包括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甲状腺被膜侵犯)以及病理免疫Ki67比值对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及评估有一定提示作用.

  • 2型糖尿病24 h尿钠排泄与脂代谢关系研究

    作者:陈珏材;赵志钢;何洪波;钟健;祝之明;闫振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钠与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脂、空腹血糖、24 h尿钠等生化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尿钠排泄与脂代谢的关系.结果 按24 h尿钠四分位数分为低尿钠组、中尿钠组、中高尿钠组、高尿钠组,四组三酰甘油呈逐渐增高趋势,高尿钠组三酰甘油[1.87 mmol/L(1.24~ 3.93 mmol/L)]显著高于低尿钠组[1.43 mmol/L(1.13 ~2.20 mmol/L),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尿钠排泄增多是高三酰甘油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06(1.001,1.010),P=0.010].结论 高盐膳食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三酰甘油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钠盐摄入可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

    关键词: 尿钠 血脂 2型糖尿病
  •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A肾病与原发性IgA肾病肾组织表达对比研究

    作者:庄永泽;林婷;余英豪;曾玲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p27及p57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A肾病(HBV-IgAN)与原发性IgA肾病(pIgAN)中肾组织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并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HBV-IgAN患者29例、pIgAN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9例HBV-IgAN和32例p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cyclin D1、p27及p5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8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 在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球中cyclin D1呈微弱表达或不表达,p27及p57呈高表达..随着病变加重,肾小球中cyclin D1逐渐上调,p27表达逐渐下调,两种疾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p57表达在pIgANⅡ级组无明显变化,而HBV-IgANⅡ级组明显下调(P<0.01),pIgANⅢ~Ⅳ级和HBV-IgANⅢ~Ⅳ级组表达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小球发生球囊粘连、硬化时cyclin D1表达上调,p27和p57表达均下调;伴新月体者肾小球p57的表达明显下调,而p27和cyclin D1无明显变化.肾小球p57表达在尿蛋白>1.0 g/24 h组显著低于≤1.0 g/24 h组(P<0.05),两种疾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IgAN与pIgAN中cyclin D1上调和p27下调促进肾小球病变的进展.足细胞p57表达下调在HBV-IgAN出现较早,促进蛋白尿的形成及新月体的形成.

  • 精氨酸加压素2型受体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尿崩症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田丹;岑晶;顾锋;段炼;聂敏

    目的 通过对22例确诊精氨酸加压素2型(AVPR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肾性尿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个家系及其成员病史及外周血标本,通过生化检查、磁共振影像和AVPR2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确诊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结果 22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其确诊年龄为(15.6±1.9)岁,病程(14.5±1.9)年,尿量为(10 L/24 h),61.9%的患者出现泌尿系并发症.共筛查到18个突变位点共5种突变类型,其中包括5个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发突变位点:c.752_780delCGCCGGACAGGCAGCCCCGGTGAGGGAGC(R251PfsX96),c.349 T>G(Y117D),c.500 C>G(S167W),c.938T> G(L313R),c.1007 T>C(L336P).结论 X-连锁隐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患者多早期发病,烦渴、多饮、多尿及低比重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半数患者出现病程相关的泌尿系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对间断的噻嗪类利尿剂±阿米洛利联合使用疗效较好.基因检测手段对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并可进一步指导优生优育.

  • 老年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小毛;杨鹤;乔立松;金金;谭政;靳毅明;方保民;孙铁英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提高防治意识,减少血栓事件发生.方法 对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老年肺癌合并VTE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记录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类型、TNM分期、体力状态(PS)评分、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 老年肺癌组49例,年龄(72.8±5.56)岁,非老年组30例,年龄(54.2 ±8.29)岁.老年组基础疾病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近期卧床(24.49%对6.67%)和PS评分(2.32±1.38对1.37士1.10)亦高于非老年组(P值分别为0.048和0.02).在两组患者中,以NSCLC为主,病理类型多为腺癌,TNM分期Ⅲ~Ⅳ期居多.老年组呼吸困难症状(36.74%对13.33%)及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评分(116.92±21.34对100.5±18.12)多于非老年组(P值分别为0.028和0.04).老年肺癌组3、6、9和12个月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1.4%、77.6%、83.7%和87.8%;非老年组分别为76.7%、80.0%、83.3%和83.3%.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2.25)个月对(9±7.48)个月,P=0.657].结论 老年肺癌合并VTE患者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而且卧床患者较多;老年组PTE患者中呼吸困难症状多见,疾病危险程度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患者预后较非老年组差.

  • 原发性高血压24 h尿钠与微量白蛋白尿关系研究

    作者:刘欢;钟健;何洪波;闫振成;祝之明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8例.根据24 h尿钠的四分位数,将入选人群分为低尿钠组、低中尿钠组、中高尿钠组和高尿钠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24h尿钠、尿微量白蛋白,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24h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24 h尿钠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随之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尿钠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437(0.264,0.611),P<0.001].结论 24 h尿钠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钠盐摄入有利于防治高血压肾脏病变.

  • 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研究

    作者:万亨;沈洁;赵德福;朱筱;陈志;韩亚娟;胡玉兰;赵敏;张彤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与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 Sig组),每组各13例,强化治疗2周,后3d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观察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治疗结束时比较胰岛素用量之差(△胰岛素)、体重指数变化(△BMI)、血糖达标天数.结果 CGMS结果显示:CSII+Sig组与CSII组相比,MAGE(2.83±0.86与4.01±0.54)、SDBG(1.39±0.32与1.99±0.38)、LAGE(5.41 ±1.43与6.80±1.26)、MBG(6.65士0.39与7.91±0.53)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胰岛素(-4.26±6.27与6.5±8.76)、△BMI(-0.12±0.38与0.24±0.34)、血糖达标天数(3.92±0.76与5.55±1.29),CSII+ Sig组均偏低(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较单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而言,具有改善患者血糖波动,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体重,缩短血糖达标天数等优势.

  • 促甲状腺激素相关性甲状腺疾病

    作者:连小兰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垂体促甲状腺素细胞分泌,其主要负责调节甲状腺细胞的增殖,甲状腺血液供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在维持正常甲状腺功能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TSH分泌受到甲状腺激素负反馈和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正反馈调节.多种甲状腺、垂体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影响TSH分泌和血清TSH水平.了解和掌握影响血清TSH的因素,对TSH相关性疾病,特别是甲状腺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脂异常

    作者:赵家军;杨利波

    甲状腺功能减退往往伴随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是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生机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有关.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仅有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基础研究证实TSH本身也参与脂代谢.对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能纠正血脂异常,而对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替代治疗对血脂异常的益处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进展

    作者:王曙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表现为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而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其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4%~10%,在女性群体中更多见.亚临床甲减的病因复杂,分甲状腺本身和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两大类.血清TSH是筛选和诊断亚临床甲减重要的指标,80%的患者还可检测到抗甲状腺抗体阳性.亚临床甲减具有一定的临床危害,故推荐在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及对血清TSH> 10 mU/L的患者进行替代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因素思考

    作者:褚晓秋;刘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原发性甲减、中枢性甲减、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三大类.原发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疾病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的功能减退症,占全部甲减的95%以上,多与甲亢同位素或手术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一些新的甲减患病因素如碘摄入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成了不可忽视的致病原因.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筛查的共识与分歧

    作者:史良凤;张进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治疗简单而预后好;但如果未给予治疗,可出现多器官的异常,尤其是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指南对甲减的筛查人群设定以及不同人群甲减诊断标准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有许多分歧.文章对不同的人群(非妊娠成年人、妊娠妇女、新生儿)的甲减筛查工作所形成的的共识以及分歧做了一定的表述.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利红;陈兵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及高龄人群,其中以原发性甲减为多见.对甲减及时准确地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大限度地减低甲减对患者的影响.甲减的临床症状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差,成人以畏寒、乏力常见,儿童可见发育及智力障碍.目前对甲减的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实验室血清检测指标,以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甲状腺素为重要.同时,对亚临床甲减、黏液性水肿昏迷及妊娠期甲减等特殊类型甲减的诊断仍需深入研究.

  • 特纳综合征合并冠心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艳娟;王凤荣

    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是由于女性患者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缺失(部分或全部)以及结构异常所致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在活产女婴中约1/2500,在临床上比较少见.Turner综合征的核型可分为4类,即单一型、嵌合型、X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含Y染色体核型[1].其主要特征包括:身材矮小,性腺高度发育不良,第二性征发育较差,原发性的闭经,肘外翻,蹼颈,部分还伴有先天性的心血管异常.特纳综合征除雌激素的高度缺乏外,还伴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其发病率为13% ~55%[2].

    关键词: Turner综合征 冠心病
  • 气管乳头状瘤合并异时性食管-胃原发癌1例报告

    作者:申光富;张鹏;杨霞;邱洁;张锦

    气管乳头状瘤是一种呼吸系统良性肿瘤,临床虽少见,但近年来报道日渐增多.而其同时合并异时性食管-胃多原发癌临床尚未见报道.据目前研究,气管乳头状瘤发生主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1-2],另有研究称HPV可能是食管-胃多原发癌的共同相关致病危险因素[3],故HPV感染可能是本例患者罹患多源性肿瘤的一个共同致病因素.目前对于上消化道肿瘤很少有人把HPV当做病因去筛查,本例报道可为临床医生今后在筛查上消化道肿瘤病因时提供一定借鉴.现报道如下.

  • 肺动脉栓塞非急性期介入治疗1例报告

    作者:曹耀前;钟殿胜;范勇;范海伦

    1 病历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呼吸困难1个月,加重伴胸痛、咳嗽、咳痰半月”于2011-09-25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曾出现晕厥1次,持续约l min,无恶心、呕吐及大小便失禁,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示:“右心扩大,肺动脉压力50 mmHg (1 mmHg=0.133 kPa)”.给予改善心功能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且近半月呼吸困难逐渐加重,活动严重受限,伴咳嗽,少许白黏痰,偶感胸痛,无双下肢肿胀,无咯血及发热,遂就诊我院,查心电图(ECG):顺钟向转位,肢体导联低电压,S1 QⅢTm,Tv1 ~ v4波倒置;动脉血气分析pH 7.44,PCO2 5.24 kPa,PO26.98 kPa,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7.06 kPa;D-二聚体2.409 mg/L;胸部强化CT示右肺动脉主干及左肺动脉、双肺各段动脉多发栓塞,主肺动脉稍增粗,直径约3 cm(图la).

  • 心电图Cornell乘积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雪芳

    心电图诊断的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事件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1-3].诊断LVH的心电图指标有几十种,但大部分敏感度都较低,Cornell乘积(心电图上QRS波电压与时间乘积,简称CP)被认为是目前反应LVH灵敏度、特异度相对较好的一项指标.较之临床医生熟知的SL指标(Sv1+Rv5或Rv6> 38 mV),CP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本文将就CP的发展史、临床价值、运用注意事项做一综述,以期让大家对其更加了解.

  •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研究

    作者:阮敏;朱凌燕;陶莉莉;鲍静;夏瑞祥;倪合宇;曾庆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1].糖皮质激素是ITP临床治疗的一线首选药物,大多数患者激素治疗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对激素治疗无效[2-4].有学者在Fc受体去除小鼠中发现2种主要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GP I bα)抗体引起的ITP的病理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3].本研究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检测ITP患者体内GPⅡb/Ⅲa和GP 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4],观察表达不同抗体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差异,使临床的治疗更经济及个体化.

  • 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处理指南实践心得

    作者:单忠艳

    文章以2012年美国新颁布的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临床处理指南中关于诊断和筛查的内容结合实践总结经验.甲减不一定促甲状腺激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升高不一定是甲减.不推荐普遍筛查、仅在特殊人群中筛查甲减为宜.

  • 低钠血症诊疗中问题和处理经验

    作者:陈适;顾锋

    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它也是内分泌会诊的常见疾病.血钠水平与低钠血症的症状间关系密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和脑性失盐综合征常需鉴别,它们都表现为低钠血症,但脑性失盐综合征患者尿量常较大,体液容量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患者体液容量通常无明显不足.低钠血症的治疗将血钠纠正至130 mmol/L左右即可,24 h血钠升高不要超过10~ 12 mmol/L.血钠纠正过快容易引起渗透性脱髓鞘病变.V2受体拮抗剂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时应从小量开始,且不能严格限水.

  • 盐与高血压代谢风险

    作者:祝之明;何洪波

    高盐与肥胖是导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环境和代谢危险因素.减少钠盐摄入是防控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限盐策略难以达到钠盐摄入目标.研究表明,肥胖与高盐摄入相关,二者均可导致血压升高、糖脂代谢紊乱和靶器官损害.但高盐摄入促进代谢紊乱的机制及探索人群依从性较好的限盐措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高血压 代谢紊乱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血脂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吁钢

    降胆固醇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达到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和减少他汀类药物的副反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有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 胸痛胸膜结节样增厚腺癌样病理改变

    作者:刘佳;张静萍;陈佰义;孙丽梅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生率低,近年来由于技术的革新,胸膜间皮瘤诊断不断提高,胸膜间皮瘤并非临床罕见疾病,但由于专科人培养及划分越来越细,大多数医生缺少对胸膜间皮瘤的了解,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误诊较多,除加强常见病认识以外,还需根据个体患者的某些特点及不典型表现,并使用进一步诊断手段,达到尽快诊断的目的,避免误诊及延误佳治疗时机.

  • 中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进展

    作者:邹文斌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亚洲日本、韩国及我国是胃癌高发区,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2%.据报道,至2005年胃癌成为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地区病死率有明显差异性,且有地理相对集中发生的趋势,胃癌亦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1].为了解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及大陆各地区发生的分布情况,本文对其进行文献综述,为我国胃癌预防、筛查及干预策略的共识意见及诊治指南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胃癌 发病率 死亡率
  • 早期胃癌非创伤性检查进展与现状

    作者:孙涛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患者家庭以及全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2008年全球约有989 000例新发胃癌病例(占总癌症病例数7.8%),胃癌相关死亡人数为738 000(占总癌症死亡人数9.7%).胃癌发病率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之后位列第4位,而胃癌造成死亡数仅次于肺癌居所有肿瘤第2位[1].尽管胃癌的发病率近年有所下降,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近2/3胃癌病例发生于日本、中国、韩国、中南美洲、东欧以及部分中东国家.

  • 早期胃癌的病程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转归的影响

    作者:李达周;邹文斌

    胃癌是目前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也是中国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根据GLOBOCAN 2008的统计,2008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98.9万,中国为46.3万,占46.8%;同期全球死于胃癌的病例共73.7万,中国为35.2万,占47.8%[1].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1973-1975年和1990-1992年胃癌排全国各癌症死因的首位,2004-2005年后列为肺癌和肝癌之后,仍排第3位[2].

  •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邹文斌;吴浩

    胃癌的历史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第一例胃癌由Ebers Papyrus报道.公元100年Galen使用“癌症”进一步描述了胃癌,当时认为其病因是由某种物质通过皮肤进入人体.1835年Cruveilhier首先从解剖学对胃癌进行阐述[1].胃癌从解剖学上可分为贲门癌和胃体癌(即非贲门癌):贲门癌是发生在胃贲门部食管胃交界线下2 cm范围内的胃癌,胃体癌是胃癌中除贲门癌以外的其他胃癌.

中国实用内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