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중국생물의학공정학보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021
  • 国内刊号: 11-205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csbme.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德培
  • 类 别: 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荣誉:
  • 基于细胞三维受控组装技术的细胞芯片构建

    作者:胡金夫;徐铭恩;徐莹;颜永年;孙伟;葛亚坤;严明

    如何将细胞准确装配于细胞芯片的设计位置,是制约细胞芯片向组织和生理系统细胞芯片方向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用细胞组装技术将细胞装配到细胞芯片的设计位置并检测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设计构建了含多组传感器阵列的细胞芯片;选取输送和固定细胞的明胶-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材料,探讨用细胞组装技术在芯片上精确装配细胞的方法;测试复合材料和多种电解溶液对电阻抗的影响,并用芯片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能输送并将细胞固定在芯片上超过4周;细胞组装技术可精确将细胞装配到指定传感器,组装的细胞/材料微丝直径100~120 μm.复合材料对芯片基础电阻抗影响小,在大于103 Hz的高频段,基础阻抗为小于102.6 Ω;PBS和DMEM溶液在103.5 ~105 Hz高频段可替代氰铁化钾溶液作为电解液;芯片上的传感器在103.5 Hz可准确测出Hela细胞增殖引起的电阻抗变化.研究证明了用细胞组装技术构建复杂细胞芯片的可行性.

  • 采用表面阵列电极的人体前臂电刺激仿真研究

    作者:黄涛;徐琦;何际平;周厚纶;王熠钊

    表面阵列电极在改进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能,而触点大小和间距是对刺激范围和深度影响大的因素.针对手功能康复需求,在建立前臂同心圆柱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仿真得到直流阴极表面电刺激下前臂组织内神经纤维的胞外电势分布,采用神经纤维激励函数表征外加电场对神经轴突电活动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不同触点尺寸和排列方式的阵列电极设计,采用激励函数峰值和半宽度评价刺激效果.结果表明,当阵列电极触点尺寸由12mm增大到14 mm,间距由6 mm减小到2 mm时,被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增大了169.36 mm2,使得刺激选择性变差;而大小触点交叉排列的结构设计能使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减小至少89.52mm2,有助于提高刺激选择性能,从而为表面阵列电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核共空域子空间分解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作者:王金甲;张玲智

    脑-机接口中特征提取算法是脑电信号处理的关键步骤.提出一种基于核方法的核共空域子空间分解特征提取算法,将用于多通道两类别分类的共空域子空间分解算法推广到核空间.应用新算法对BCI竞赛Ⅱ的数据集Ⅳ进行实验仿真.实验中核函数使用的是线性核函数,求解空域滤波器时,为了减小计算的压力,在原空间对每一个试验的训练数据进行层次聚类,训练的分类器为近邻分类器,实验的测试集结果为84%,与数据集Ⅳ的竞赛胜利者的分类结果相同.

  • 6岁儿童胸部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作者:李海岩;吕文乐;赵玮;阮世捷;崔世海

    基于6岁儿童胸部CT图像,采用阈值分割方法,提取肋骨、肋软骨、胸骨、肺和心脏等组织的几何模型,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划分曲面片,导入Truegrid和Hypermesh中进行网格划分,建立胸部有限元模型,并利用Kroell尸体试验的缩放结果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碰撞速度为4.3 m/s时,撞击力随着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在位移为12.02 mm时撞击力达到大值579.90 N,然后随着位移的增大而减小;碰撞速度为6.7 m/s时,撞击力在位移为16.75 mm时达到大值980.35 N.模型撞击力-位移曲线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为儿童胸部模型损伤机理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同时可应用于儿童乘员损伤防护装置的开发和应用.

  • 低负荷作业水平颈肩肌肉骨骼疾患的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作者:张非若;王生;王波;陶鑫;何丽华;成波

    探讨低负荷作业水平下颈肩肌肉骨骼疾患的特征性肌电信号.使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将24名缝纫女工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sEMG)连续记录两组女工在缝纫操作时双侧颈竖脊肌(LCES和RCES)、双侧上斜方肌(LUT和RUT)200 min的肌电信号.肌电的时域指标以电活性(EA)表示,频域指标为中位频率(MF),并计算每分钟EA随时间变化的斜率(EA slope)和每分钟MF随时间变化的斜率(MF slope).通过频谱振幅联合分析(JASA),统计测试肌肉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中的频数和时间赋值,结果表明无症状组测试肌肉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各象限分布均匀,差异无显著性;症状组在JASA图各象限分布频数的差异有显著性(x2=46.08,P<0.01).两组工人不同肌肉在各象限中分布:LCES和RCES在第2象限(x2LCES=5.35,P<0.05;x2RCES=9.36,P <0.01)和第4象限(x2LCES=5.63,P<0.05;x2RCES=5.93,P<0.01)中频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LUT和RUT在这两个象限中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EA slope与MF slope的交点在JASA图中时间赋值分析表明,无症状组肌电在JASA图4个象限点的分布差异经方差分析显示无显著性;症状组则差异有显著性( FLCES=2.29,P<0.05;FRCRS=4.02,P<0.01;FLUT=3.39,P <0.05;FRUT=4.98,P <0.01).两组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4个象限中时间赋值分布有显著性差异(F=5.43,P<0.01).振幅指标和频谱指标的斜率交点在JASA图第4象限分布不均,是颈肩部肌肉骨骼疾患肌电信号的特征性变化.

  • 一体化多电极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作者:侯忆楠;陈香才

    非均匀与均匀介质电场的空间分布在边界条件上的关系是影响旋转电极EIT成像分辨率的因素之一.为此设计了一种8层共1024电极的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方案,8层PCB层叠结构,用排针、排母进行物理支撑和电气连接,大限度地减少了引线对信号采集的影响.PCB工艺形成的电极具有数量多,分布均匀,在不同旋转方向上形成的电场一致性较好的特点.系统采用在FPGA中构建NIOS Ⅱ软核处理器进行整体控制.结果表明,系统物理模型所形成的介质电场均匀,从不同旋转角度上实测的电场分布的其一致性较好;电场分布和数据采集的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 中文病历文本中时间信息自动标注

    作者:周小甲;周庆利;李昊旻;吕旭东

    病历文本中标准化的时间信息及其关联临床事件的自动提取,对促进临床决策支持和医疗信息挖掘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很多研究已提出多种面向临床事件的提取方法,然而在时间信息自动标注领域的研究还未达到实际利用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中文病历文本中时间信息表达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和不明确性所致.为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基于正则表达式的时间信息自动识别方法实现基本时间信息的提取,然后通过分析和研究中文病历文本中参考时间的种类和选取规律,将时间信息自动识别结果进行计算并自动标注为国际时间标注标准TIMEX2形式.本方法在包含1 207条时间信息的147份实际病历文本语料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时间识别的F值为92.82%,时间标注的F值为90.80%,为时间信息的后续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一种提高N线模型探头标定精度的解算方法

    作者:朱立人;李文骏;丁辉;王广志

    在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中,为了利用三维定位系统实现对超声成像平面的跟踪,超声探头与定位系统的传感器之间几何关系的标定是影响整体引导精度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的N线模型和传统小二乘解算方法在超声探头标定中存在注册点共面性丢失的问题,进而影响标定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先拟合虚拟成像平面,再进行共面约束下标定的解算方案,以提高利用N线模型进行标定的精度.实际的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新的解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共面性丢失带来的精度影响,与传统解算方法相比,标定误差从5.88 mm降低到4.11mm.

  • 外耳道静压对声音传递和耳蜗输入影响数值分析

    作者:王学林;龚义群;凌玲;胡于进

    为分析静压变化对中耳听骨链运动和耳蜗输入的影响,运用有限元模型研究外耳道静压导致的中耳声音传递功能和耳蜗激励输入改变.首先,根据相关实验测量数据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拟合了耳道静压力与中耳各构件有效弹性模量关系的经验公式;然后,通过材料参数的改变模拟压力造成的中耳结构刚度增加,分析耳道静压对中耳机动性的影响和不同耳道压力下镫骨底板位移、速度和耳蜗两窗压力差的变化.计算结果与相关的文献实验数据有较好的符合,说明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在模拟静压条件下中耳传递功能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低频范围(0~0.6 kHz)外耳道静压对两窗压力差的影响稍大于对镫骨位移的影响.

  • 磁共振扩散高阶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微结构模型及特征提取算法

    作者:李蓉;冯远静;邵开来;王哲进

    在基于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的脑白质纤维微结构建模中,高阶张量成像模型(HOT)是解决常用二阶张量模(DTI)难以刻画复杂纤维结构问题的新方法,但是存在纤维特征方向提取复杂、计算量大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任意阶次的正定高阶张量理论,提出一种能够快速获得任意阶张量纤维特征方向的迭代搜索算法.该方法根据张量模型的特征,首先利用网格细分快速确定特征方向的大致区域,进一步针对该区域进行细分,从而迭代获得精确的高阶张量模型特征方向.该方法解决了现有符号计算方法易于陷入局部极值点或者搜索不收敛带来的误差和计算效率问题.为了测试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首先利用仿真数据分析了算法对不同数目、不同交角纤维的识别能力和特征方向的计算精度;同时利用实际DW-MRI临床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符号计算方法,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在6阶以及更高阶模型下获得稳定的纤维特征方向.

  • 一种基于两种不同范式的混合型脑-机接口系统

    作者:李翔;高小榕;高上凯

    混合模式脑机接口是脑-机接口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为进一步提高脑-机接口系统性能提供了可能.现有的混合模式脑-机接口所采用的范式通常需要借助较强的视觉刺激,容易引起受试者疲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将运动想象和运动起始时刻视觉诱发电位两种无需强烈视觉刺激的范式以串行的方式相结合,通过运动起始时刻视觉诱发电位控制字符的输入,通过运动想象控制界面的开关和允许输入下一字符,实现了一种可用于字符输入的混合模式脑-机接口系统.为了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共完成了5例实验.实验中受试者首先进行两种范式的训练,然后进行开关系统界面和输入字符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一定训练的受试可以较好地完成系统的操作,运动想象单步操作平均时间短为3.9s,字符输入的正确率高可达93.3%.除了不容易令受试者产生疲劳外,本系统相比单一感觉模式的脑-机接口也具有可完成任务种类多、控制方式灵活等优势.

  • 中风后大脑网络的改变

    作者:李炜;李亚鹏;朱文珍;徐江

    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对于中风后的机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的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复杂网络的拓扑性质来研究中风患者全局脑功能网络和正常人全局脑功能网络的区别.实验中采用3T磁共振设备采集了7个患者和6个健康人在对指运动下的功能磁共振的数据.利用DPARSF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AAL模板对应90个脑区的时间序列.把每个脑区对应为一个节点,然后计算每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此构建邻接矩阵并建立网络.计算每个被试网络的全局效率、聚类系数、节点度以及节点介数,然后把患者组和健康组的参数结果平均.实验结果表明中风患者大脑的全局效率(患者组:0.496 7;健康组:0.586 9)、聚类系数(患者组:0.418 9;健康组:0.476 8)以及节点度都低于健康组;患者组节点介数存在为0的节点,而健康组没有介数为0的节点.这可能意味着中风之后患者的脑网络趋于泛化,效率降低,并存在网络断点.

  • 蜂窝划分的多帧及原图反馈法的细胞追踪方法

    作者:汤春明;宁燕博

    在追踪序列图像中大量疏密不均的细胞时,由于细胞存在粘连、分裂、移入与移出等问题,影响其分割与追踪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追踪的准确性,提出一种蜂窝划分的多帧及原图反馈修正的细胞追踪方法.首先把分割好的图像进行蜂窝状区域划分,然后引入Delaunay三角网建立细胞邻域图,再应用拓扑约束实现细胞匹配,后把细胞共分为欠分割、过分割、粘连、分裂、移入、移出和未处理细胞共七大类,并提出多帧反馈和原图反馈法对匹配结果和分割错误进行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追踪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团簇问题严重及细胞于帧间游动速度快的图像序列,不但大幅度地修正分割错误以降低追踪对分割的依赖性,而且可拓宽拓扑约束法的适用性,终使追踪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算法测试了3个细胞图像序列,比拓扑约束法的追踪准确率分别提高25.61%、77.14%和45.83%.

  • 基于眼电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分析的目光跟踪方法

    作者:郭琛;高小榕

    眼动跟踪技术作为人机交互手段和行为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人机交互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眼电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同步分析的眼睛注视点位置跟踪方法,通过同步检测两种电生理信号:眼电信号(EOG)和脑电信号(EEG)来实现.主要的处理算法有:基于EOG的人机交互算法,包括基线去除、去噪声、角度变换、基准校正等;基于SSVEP的脑-机接口算法,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实现.由SSVEP判断出的目标对应的屏幕坐标可以作为眼动分析中基准校正的输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每0.5 sEOG-HCI可以对注视点位置进行一次识别;每2 sSSVEP-BCI可以对注视目标做一次判别;两者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协同工作,相比单一信号的人机交互方法,可以缩短判断时间和提高准确率.

  • 基于分层策略的凝胶图像间蛋白点匹配算法

    作者:熊邦书;陈乐平;欧巧凤;张超

    凝胶图像间蛋白点比对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针对凝胶图像间蛋白点人工比对工作量大和易出错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策略的凝胶图像间蛋白点自动匹配算法.首先将每张凝胶图像中的蛋白点按不同灰度等级划分到对应层级中;然后根据蛋白点的灰度相关性,采用归一化互相关法对各层级蛋白点进行粗匹配;后以粗匹配蛋白点点对作为标记特征点,采用几何相关法和相似性准则,实现蛋白点间的精确匹配.通过对国际凝胶图和Bio-Rad公司测试图等不同图源的凝胶图像进行蛋白点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匹配精度,其匹配误差小于4%,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图像形变的凝胶图像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双激励线圈磁感应断层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锐岗;吕朋;杨超;付峰;尤富生;史学涛;董秀珍

    研究磁感应断层成像中两个激励线圈相对于单个激励线圈时增强被测对象内部磁感应强度的可行性.利用电磁场数值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三维球形头模型外周设置单个激励线圈或呈不同夹角的两个激励线圈(夹角分别设置为30°、60°、90°、120°、150°、180°),分别计算中心有病变组织和无病变组织时中心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并加以比较.中心无病变组织时,除夹角为180°外,中心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约为单激励线圈的2倍;中心有病变组织时,除夹角为180°外,随夹角增大中心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从单激励线圈的2倍开始逐渐增大;除夹角为180°外,有病变和无病变时中心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量随夹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是夹角小于90°时该变化量大于单激励线圈的变化量.两激励线圈夹角为180°时,无论中心有无病变组织,中心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均减小.结果表明:双激励线圈较单激励线圈有可能增大被测对象内的磁感应强度;通过合理选择双激励线圈的夹角,有可能放大被测对象内部病变组织导致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两者均可改善磁感应断层成像.

  • 全数字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系统研究

    作者:齐敏超;高上凯

    传统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器使用模拟电路来完成信号采集与解调处理,此类系统容易受外界电磁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干扰,也难以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更高级的检测功能,例如多深度检测、功率M型多普勒血流成像以及编码激励成像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全数字的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结合经典的自相关技术,实现了多深度检测和功率M型多普勒血流成像,并采用2周期基础码调制的13位Barker码编码激励方法,得到远高于传统方法的轴向空间分辨率.为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首先利用该系统对多普勒体模进行检测实验研究,证明该系统能有效提高轴向空间分辨率;然后通过对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检测,表明该系统可以显示出超声波发射方向上整个深度的血流信息,有利于血管的定位和识别.

  • 基于CT扫描模型的胸腔气道测量方法研究

    作者:谢湘;邓振生;刘驰

    基于二维CT图像的胸腔气道高精度测量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CT图像在成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模糊,使得气道内外壁无明显边界,导致确定内外壁位置的难度加大,测量误差大.本研究分析了CT扫描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优化技术合理设置参数调整模型,并与真实气道灰度轮廓进行大程度匹配,以实现一定精度范围内气道的精确测量.模型对比实验表明,本方法与目前流行的半高宽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19例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患者实际胸部CT气道测量实验,测量正确率为96.2%,能较好地满足临床测量要求.

  • 基于不同FA模板的全脑体素分析方法可靠性的研究

    作者:陈碧娟;陈艳玲;李文生

    比较基于两种不同FA模板的全脑体素分析(VBA)方法的结果,了解该方法的可靠性,以期为脑白质的功能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基础信息.选择27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分为青年组(14例)和老年组(13例),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首先使用DTIStudio软件对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和张量计算,获取部分各向异性(FA)图,然后利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对FA图进行配准、归一化、平滑等预处理,后分别基于SPM8软件下产生的专用FA模板和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正常中国人FA模板,对两组间的脑白质FA值进行全脑体素分析比较.以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 TBSS)方法和相关文献结果为标准,对以上比较结果进行验证.在基于SPM8产生的专用FA模板下,与青年组对比,老年组的双侧内囊前、后肢,左外囊,左额上回,左枕叶,右放射冠,右大脑脚底,右额中、下回,右小脑中脚的FA值显著下降(P<0.05,簇错误率校正);在基于正常中国人FA模板下,老年组的左内囊后肢,左外囊,左额上回,左颞中回,左枕叶,右放射冠,右内囊前、后肢,右大脑脚底,右额中、下回和胼胝体膝部的FA值相对于青年组显著下降(P<0.05,簇错误率校正);两种模板结果的不一致区域共有4个,即:左内囊前肢、右小脑中脚和左颞中回、胼胝体膝部,前两个区域出现在第一个模板中,后两个区域出现在第二个模板中,根据TBSS方法的激活区结果可得出左内囊前肢、右小脑中脚是假阳性,TBSS方法和相关文献结果支持第二个模板的结论.在采用VBA方法对脑白质进行分析时,基于正常中国人FA模板有助于提高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 数字流体微量喷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孙怀远;孙陈杰;廖跃华

    针对生物及医药工程领域微系统等相关研究,并实现微喷射过程在线观测,从数字化微量喷射技术原理出发,将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控制技术与之融合,设计了数字流体微量喷射实验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台运动控制与微量喷射控制软件平台;利用单因素法和机器视觉技术,通过数字流体喷点测试和微阵列制作实验,研究驱动电压对微喷射的影响及样品点尺度均一性,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样品点直径随驱动电压增大而增大,基本成线性关系,小可达60 μm左右;样品点像素的相对变动量基本上集中在1附近,完全可以满足生物微阵列样品点尺度及均一性要求;微阵列喷点基本圆整、排列规则,符合微阵列规整度要求;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基于异方差混合转移分布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脑电分类研究

    作者:韩敏;葛素楠;洪晓军

    为解决线性分析和单一非线性动力学指标方法无法准确描述脑电信号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异方差混合转移分布模型脑电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依据条件期望大化(ECM)算法建立异方差混合转移分布模型,求得模型条件方差序列的均值及方差作为脑电信号的特征,将得到的脑电信号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通过对6个人的正常脑电信号和带有眼电伪迹脑电信号进行分类仿真实验,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拟合出脑电信号,且分类精确度能达到99.166 7%,说明此方法可有效提取脑电特征并准确识别出眼电伪迹.

  • 舰员抗冲击鞋性能试验及评估方法研究

    作者:黄建松;汪玉;李政年;谌勇;许述财

    水下爆炸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冲击加速度,引起舰船结构设备破坏和人员损伤.在自下而上的垂向冲击加速度作用下,甲板上的立姿舰员下肢首先承受强大的冲击载荷,人体的跟骨和脚踝是易损伤的薄弱部位.研究舰员的抗冲击鞋,目的是通过缓冲脚底部载荷并降低到耐受限值以下.利用双波冲击机模拟3种典型冲击强度,采用国际标准假人代替真人作为试验载体,开展舰员抗冲击鞋的防护性能试验及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舰员抗冲击鞋具有较强的冲击防护作用,可以衰减约60%的冲击载荷,从而达到有效避免或减轻舰员冲击损伤的作用.

  • 一种新的T波终点定义方法及其在QT间期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周青;江依法;叶含笑;刘师少;王海舜

    T波终点识别是ECG信号QT间期检测中的关键技术.由于T渡末端呈对数衰减及易受杂音叠加的影响,使得高精度的T波终点识别显得困难.定义T渡末端衰减率至某一阈值δ的时刻为T波终点,并将此法应用于QT间期的自动检测.以T波顶点为标识,将其后的0.2 s数据叠加成一个平均信号φ(t),以函数(φ)(t)=Aeat拟合φ的末端,并利用小二乘法确定其参数.将此φ函数作为模板去匹配心电图的T渡可获得相应的A和α值,并通过微分运算得出T波终点的位置.利用此方法进行QT间期检测,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基于混频去除和矩阵算法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分析fMRI数据

    作者:支联合;谭素敏;杨建国

    由于采用单尺度重构和迭代重复算法,小波特征提取方法在分析海量性质的fMRI数据时存在着致命的混频干扰及耗时过长的缺陷.把混频去除方法引入小波变换,并设计矩阵算法代替迭代重复算法来提高小波运算速度,由此构造一种全新的小波特征提取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一个被试的听觉fMRI数据,并同基于迭代重复算法的小波特征提取方法和国际上权威的SPM8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运算速度快,检测性能与基于迭代重复算法的相同而远优于SPM8,是一种实用性更强的分析fMRI数据的特征提取方法.而且,用小波变换分析其他种类的信号时也可采用所给出的矩阵算法,以提高其运算速度.

  • 基于小波变换的脊柱振动特征分析

    作者:代煜;张建勋;雪原

    为了研究切削过程中脊柱的振动特征,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皮质骨、脊髓和棘间韧带的振动幅度.出现切削过程引起的受追振动时,由于脊髓、韧带等生物软组织表现为粘弹性,其作用相当于被动隔振体.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分解,通过比较不同尺度上小渡能量分布来区别脊柱中的硬组织和软组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辨识出皮质骨、脊髓和棘间韧带.

  • 纳米金刚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孙陶利;彭雁;倪京满

    纳米金刚石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低毒性、荧光效应等特性的纳米惰性材料,近年来逐步在药物载体材料、生物成像工具、荧光探针材料以及量子探针等生物医药领域突显出其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细胞标记与生物成像、基因传输与治疗、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传输与治疗、生物传感等角度综述了纳米金刚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主要发展态势,对于将纳米金刚石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冠脉分叉病变及支架后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修健;蔺嫦燕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其中分叉病变约占20%,而其支架后再狭窄率高达30%.频繁的再狭窄不仅和支架与血管的变形、支架与血管顺应性不匹配有关,也和支架后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内膜增生有关.文中回顾了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展,分析了分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因素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其支架后再狭窄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进展.CFD研究为探讨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与斑块形成、支架植入术与支架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对临床医生理解斑块形成、工程师改善支架结构设计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1998 01 02
1994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