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중국골여관절손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5/R
  • 国内刊号: 张东涛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gygjsszzbjb175@263.net
  • 曾用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 出版地区: 福建
  • 主编: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吕晓峰;朱明雨;顾浩;范永红

    目的 评价单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9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的1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前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18例均获得4~64(38.5±6.4)个月随访.术后4.5~8.9(5.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为(19.5±5.4)°,术后矫正至(4.2±2.5)°,末次随访时为(6.1±1.5)°,矫正丢失(1.5±0.8)°.术前ODI指数为(38.5±3.6)%,末次随访时为(9.8±2.3)%,改善率为71.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4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病椎内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术后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矫正,末次随访时脊柱保持稳定,矫正度无明显丢失.

  • 屈肘提拉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脱位52例

    作者:陶金国;段洪;徐永清;邵标;周兆文;金雄;杨海青;黄杰平;蓝天

    目的 探讨屈肘提拉手法复位肩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1采用屈肘提拉手法复位治疗的52例肩关节脱位.不用任何形式的麻醉,术者立于患者伤肢一侧,伤肢屈肘90°,术者双手握持患肘上臂垂直于患者身体,然后术者屈肘缓慢向上牵引垂直患者身体提拉患肢复位(陈旧性脱位可边持续牵引边做肩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缓慢旋转活动,以松解挛缩的韧带及软组织).结果 52例在无麻醉情况下全部复位成功.X线片复查肩关节均解剖复位,无医源性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2例复位后肩峰下关节间隙增宽,收紧悬吊三角巾后改善.2例体格强壮患者使用本法复位由于不能配合未能一次复位成功,休息10 min后再次使用相同方法复位成功.52例均随访6~12个月,患肩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不影响持重及参加日常劳动,无再次脱位.结论 屈肘提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高,复位后肩关节活动度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作者: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中分段切口定位及接骨板取出的技术要点,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采用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等距法体表定位,小切口取出固定螺钉,以轴向松动法取出接骨板.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2 min.术中定位准确率95%(92%~100%),平均误差2(0~4)mm.切口数2~6个,切口总长度均较原切口缩短,平均为原切口长度的46%(32%~57%).术中出血15~80 ml,平均41.6 ml.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等.35例均随访8~12个月,患者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无手术部位再骨折.结论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能大限度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 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

    作者:阳宏奇;雷青;陈松;陈立;魏平;柴亚胜;王康;肖思顺

    目的 评估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05-2014-09采用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12例,9例远节指腹软组织缺损行皮瓣桡神经浅支、拇指指掌侧固有神经显微缝合术.结果 本组2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蒂部拆线后缓解.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其他皮瓣均完全成活.9例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行神经缝合,3例拇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未行神经缝合.12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好,质地厚实、耐磨,修复指腹缺损的9例皮瓣两点辨别觉9~14 mm,平均10.6 mm.皮瓣供区10例直接缝合,2例行全厚皮片植皮术,均一期愈合.患者主观感觉均满意.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外观好、供区损伤小、可缝合神经重建指腹感觉的优点.

  •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

    作者:杨小华;陈伟;李国平;王建吉;赵海涛;石利涛;曹向宇;张英泽

    目的 探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2014-09采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1例.从上臂远端内侧肘横纹近侧2 cm开始,沿肘横纹向外侧至前臂近端外侧肘横纹远端2 cm作S形切口.从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间隙进入,分别向两侧牵开血管、神经,纵向牵开肱肌,切开关节囊,显露滑车骨折.关节面滑车部用3枚2.0 mm可吸收螺钉垂直于骨折面前后固定.结果 术中及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切口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正常,恢复原来工作;无疼痛、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5°,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5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100分.结论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术中软组织剥离少、手术视野清晰、可直视下复位、副损伤小、方便内固定等优点.

  • 早期康复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侯继光;张胜华;汪琦;田永利;杨坤;罗仕;臧宏伟;张涛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3-05-2015-06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0例AO-C3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后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术后3d开始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腕关节、上肢功能锻炼,对照组在骨科医师指导下自行功能锻炼.结果 观察组获得平均9.09(7~1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平均10.09(7~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1、2、4周腕关节背伸、屈曲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8、12周背伸、屈曲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观察组DASH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2组术后12周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通过正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因功能锻炼造成的骨折复位丢失,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腕关节活动度,更好地恢复上肢功能.

  •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区杰雄;李启中;陈铭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经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4-01-2016-0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行PTED和MED术.结果 PTED组随访6~22(15.43±3.12)个月,MED组随访6~24(16.34±3.74)个月.PTED组术后3例复发,复发率7.5%;MED组术后1例复发,复发率2.5%.与MED组比较,PTED组切口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腰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评分优良率、ODI指数改善有效率、JOA评分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对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相当.PTED创伤较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术者应掌握更多的技巧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易凡;张磊;廉小婧;赵菁;王晶;马建凤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65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以肱骨外髁为进针点分散置入2枚克氏针,以肱骨远干骺端外侧为进针点穿入1枚克氏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5 min,无复位丢失.165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骨折再移位、针道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Flynn功能评分:优138例,良27例.结论 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术中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在保证稳定固定的同时不会损伤周围神经.

  • Quadrant通道微创TLIF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晶祥;周江军;赵敏;刘达;余专一;程球新;付美清;史柏娜;杨俊

    目的 比较经Quadrant通道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传统后路切开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05经Quadrant通道微创TLIF治疗的12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组),并与采用后路切开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6例(传统组)比较.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获得随访13~30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3d微创组VAS评分较传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Quadrant 通道微创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组织破坏少、恢复快等优点.

  • 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作者:王守宝;杨峰;郝成俊;张振清

    目的 比较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5-12诊治的48例C3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内固定23例(A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25例(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A组(94.5±3.5)分,B组(89.5±2.5)分,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32,P=0.038).结论 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肱骨远端骨折术中显露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放置操作容易,术后疗效满意.

  •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

    作者:刘兵;江伟;彭立鹏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根据症状及体征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的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选择性神经根封闭确定责任节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术后症状缓解同术前神经根封闭后.12例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酸胀症状完全解除,麻木症状部分解除,2例手内在肌萎缩无加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均为优.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有助于确定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椎间盘,从而对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华松;王庆伟;王俊伟;丰瑞兵;蔡贤华

    目的 分析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18例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均采用肘关节可调支具屈肘90°位固定.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7~15周,平均9周.术后均未见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 肱骨小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并且肱骨小头为肘关节外侧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缓解疼痛、恢复肱骨小头形态及减少肘关节活动度的丢失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根本目标.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肘关节可调支具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 豫北地区120例电锤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王慧

    目的 总结豫北地区电锤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0诊治的120例豫北地区电锤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电锤伤的临床特点.统计分析性别比、年龄段、季节分布、职业、受伤部位及类型、受伤原因.结果 本组均为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为119:1.年龄段:20~30岁40例,31~40岁50例,41~50岁20例,51~60岁10例.农忙季节和春节期间为低发时段.左手10例,除1例软组织损伤外,9例为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右手110例,5例为手掌部软组织,105例为右手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120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电锤伤主要导致右手第4掌骨骨折,绝大多数为操作不当引起,增强安全操作观念及个人防护意识可减少电锤伤的发生.

  • 正常人体腰椎间盘TNF-α含量与椎间盘分布节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军;陈绪军;钱光;王明海

    目的 探讨正常人体腰椎间盘TNF-α含量与椎间盘分布节段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及术中摘除获得正常人体腰椎间盘,按标本所在的节段分为上腰椎(L1、2和L23椎间盘)和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兔抗人lgG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椎间盘炎症反应的强弱.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同一人体中下腰椎椎间盘的TNF-α的含量高于上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下腰椎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结论 在正常的人体中,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盘的炎性强于上腰椎(L1、2和L2、3)椎间盘,这也与临床中常见的腰痛症状发生在下腰椎相一致,提示椎间盘的炎症反应在腰痛症状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徐建;张世东;陈虹;胡骏

    目的 比较分析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5-2015-10分别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4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组15例,锁骨钩钢板组19例.结果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锁骨钩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平均随访14.3个月,锁定钢板组平均随访15.2个月.术后3个月锁定钢板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ely评分及DASH评分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采用锁定钢板内周定术后并发症较少,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 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延安;杨少锋;张福占;李骏坤;杨惠林

    目的 分析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自2013-01-2013-12收治并且术中证实明确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97例,测量患者硬膜囊面积及椎管面积,计算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硬膜囊面积与腰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L4、s硬膜囊面积为(84.78±30.63)mm2,椎管面积为(102.35±36.35)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3±0.06;L5S1硬膜囊面积为(128.73±21.07)mm2,椎管面积为(156.20±25.41)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2±0.07.L4.5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4.14±3.85)分;L5S1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5.25±4.19)分.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呈正相关(L4,5:r =0.344,P<0.05;LL5S1:r=0.517,P<0.05).结论 硬膜囊和椎管的相对狭窄可能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且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指标.

  • 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章旭;李庆伟;孟纯阳

    目的 探讨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5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观察组(59例)PLIF术中保留棘突并将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照组(53例)腰背筋膜单纯断端缝合.比较2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12例均获得(18.00±1.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JOA评分、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术中将腰背筋膜缝合在棘上、棘间韧带上增加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腰背筋膜有附着点,抗牵拉能力更强,明显缓解了腰椎屈伸活动所导致的疼痛.

  • 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胡和军;邓雄伟;陈德旺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腰背肌筋膜炎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同时进行中频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后再进行中频治疗.结果 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为(24.3±3.6)min,对照组为(57.8±6.4)min;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75,P<0.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Barthe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同时进行中频治疗是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背部疼痛,进而改善局部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邻近上位椎间盘退变的MRI分析

    作者:高俊;张曦

    目的 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分析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邻近上位椎间盘的退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5-03采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4例腰椎滑脱,对融合节段邻近上位椎间盘行Pfirrrnann分级评价,并在DWI矢状面上对目标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ROI)和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31例获得随访24~48(26.82±4.38)个月.无感染、椎管内血肿、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个月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ADC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加速了邻近上位椎间盘的退变.

  •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

    作者:张麒云;费青;许伟凡;胡晓音;郑为成;王鸥

    目的 分析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4-04采用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3例桡腕关节脱位.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腕关节主动屈伸(108.0±10.6)°,尺桡偏活动范围(42.5±9.6)°.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例均为良.1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后6个月恢复,2例术后腕关节持续性轻微疼痛,经药物和物理治疗后缓解.结论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术中需进一步修复桡腕关节脱位的合并损伤,尽量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 Wiltse入路有限减压与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开;杨金华;张伟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有限减压和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诊治的45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采用Wiltse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3例(B组).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14~20(16.3±2.7)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高度矫正值及伤椎Cobb角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伤椎高度丢失值和伤椎Cobb角丢失值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

  • 棘突间钢丝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友银;杨月舟;汤龙海;孙振中;殷渠东

    目的 探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6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术中采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8,P<0.001).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时,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操作简单,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时可以安全地实施前、中、后三柱轴向撑开复位.

  •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

    作者:单记春;邹鸿星;邵银初;李浩;双峰;胡炜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8-2014-08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0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48个月.18例Ⅱ型骨折植骨均骨性融合.2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术中未进行植骨融合,2年后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装置,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植骨处均骨性融合,无神经症状加重、椎动脉损伤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失稳能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复位效果良好.

  • MRI增强扫描对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丽;高玉龙;高庆峰;马震胜;成雪;王卓;赵艳生

    目的 评价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对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10-2016-05在肩关节镜下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的28例SLAP损伤,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价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对Snyder 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增强扫描诊断SLAP损伤的结果:Snyder Ⅰ型1例,SnyderⅡ型26例,Snyder Ⅲ型1例.肩关节镜检查确诊SLAP损伤的结果:Snyder Ⅰ型1例,SnyderⅡ型25例,SnyderⅢ型2例.MRI增强扫描诊断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89%,准确度为96%,Kappa值0.77.结论 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SnyderⅡ型SLAP损伤,与关节镜检查金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

  • 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作者:薛有地;夏计划;周恒才;戴维享;马超;冯杰

    目的 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5~11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10 ml.24例均获得随访10~29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均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7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较术后7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具有零切迹及自稳定的特性,在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合的同时,减少了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其应用于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 腰椎间盘突出症Lasegue征与MRI定位区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永巍;张顺聪;郭丹青;李永贤;莫国业;李大星;郭惠智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asegue征与MRI影像定位区域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15-04-2016-07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Lasegue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MUS分类法和胡有谷区域分类法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MRI片进行区域定位,共定位30个区域,分析Lasegue征与定位区域的关系.结果 通过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有关(OR=1.007),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AUC=0.5).秩和检验发现,30个区域的Lasegue征阳性和阴性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本组Lasegue征阳性多集中在18个突出区域,突出在Lesions (2A)+Ⅰ、Lesions (2A)+Ⅲ、Lesions (2AB)+Ⅲ和Lesions(3AB)+Ⅰ区域时,Lasegue征表现阳性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Lasegue征虽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特异性检查,突出在不同区域对其影响不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但突出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时,Lsegue征却有着呈阳性的趋势.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型与治疗方案选择

    作者:蓝旭;高杰;许建中;刘雪梅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邹伟;肖杰;龙浩;周昌俊;杜玉辉;符勇

    目的 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12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43例(50椎,PV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15例(17椎,PKP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22例(22椎,固定强化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治疗6例(6椎,固定减压组).结果 85例获得随访3~14个月,平均5.2个月.PVP组及PKP组患者年龄较大,伤后至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3d疼痛缓解明显.固定强化组及固定减压组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明显,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ODI指数更低.结论 微创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方案,严格适应证的选择,同时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功能锻炼也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 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Meta分析

    作者:罗益滨;王新伟;陈德玉

    目的 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S)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6-01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等外数据库,中文以“退变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内固定”、“长”、“短”,英文以“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ior fixation”、“long”、“short”等关键词查找采用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S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RCT)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ODI指数、腰椎前凸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利用RevMan 5.3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12篇文献,中文10篇,英文2篇,共计569例.短节段固定308例,长节段固定261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长节段组,而长节段组手术前后ODI指数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方面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DS均能够获得较好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长节段固定在ODI指数改善方面占优势,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占优势.

  •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郭骏;胡攀;刘欣伟;任伟剑;王洪伟;陈语

    目的 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I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程清平;王东福;焦朋;王力;高学;乔亮荣;许正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 =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业成;张巍;张成亮;王洪俊;刘守正;朱宝林;陈跃跃;吴新铖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 单侧PV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永超;饶伟萍;官安红;侯善振;张兴

    目的 探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高龄(年龄>80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4-2015-05采用PVP技术治疗的56例(64个椎体)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口头评定量表(VR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并摄正侧位X线片评估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4~41(31.9±5.4) min,注入骨水泥量2~5(3.4±0.8)ml.5例(5个椎体)出现无症状性骨水泥向椎体外轻度渗漏.2例出现短暂疼痛加重,1例出现局部血肿.51例(54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25(12.4±4.5)个月.随访中新发椎体压缩骨折6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的VRS评分、ODI指数、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2d、末次随访时的VRS评分、ODI指数、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PVP技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闫亮;贺宝荣;刘团江;贺园;郝定均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赖琦;黄磊涛;李帆;肖俊;朱江浩;俞自强;吴霞;张斌;郭润生

    目的 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脊柱感染的4.25%.血培养结果或者病灶清除术时病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45.8%),大肠埃希菌4例(16.7%),肺炎链球菌1例(4.2%),真菌2例(8.3%),6例(25.0%)未培养出细菌.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4例全身多发性感染,2例有接触感染源(猫、狗),3例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长期使用抗生素,1例静脉药物成瘾,4例合并基础疾病,10例年龄≥60岁,16例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男女比例为3∶1.结论 全身多发性感染、接触感染源、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抗生素、男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有关.

  •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琳;李峰;陈华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5-06诊治的3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微创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8例(Wiltse入路组).比较2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32例均获得平均14(12~18)个月随访.与Wiltse入路组比较,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1d、1周VAS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Wiltse入路组术后3d、3个月、12个月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矢状位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 胸腰段严重角状后凸畸形诊治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伟富;洪正华;李璐;王章富;林鹏;陈海啸

    胸腰段90°以上的脊柱后凸畸形又称为角状后凸畸形,此类患者手术治疗风险极大,以往被认为是脊柱外科手术的“禁区”.笔者于2011-07诊治严重角状后凸畸形1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女,62岁,农民.5年前因轻微车祸外伤导致T12椎体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一直有背部隐痛,不剧烈,不影响日常生活;3年前开始逐渐出现驼背且疼痛加重,1年前行走困难,跛行距离约200 m,疼痛VAS评分大可至7分,ODI指数达60%,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俞斌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1].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 ESR和CRP对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TKA手术风险评估的意义

    作者:贾丁丁;乔永杰;张洪;张超;李文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软骨、部分骨质和关节周围组织侵蚀的慢性炎症为特征.晚期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疼痛,特别是人体大关节的受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可减轻患者疼痛,重新建立人工关节接触面,矫正下肢负重力线、畸形,疗效肯定,明显改善了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2-4].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程度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根据ESR和CRP水平变化可以判断疾病活动情况、组织损伤情况及感染程度,尤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关联性的判断有着很大的作用[5],对TKA围手术期病情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评估作用.

    关键词:
  • 体感诱发电位在建立双节段脊髓压迫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杨超华;禹宝庆;乔建兰;唐雨佳;冯建军

    目的 通过研究兔胸榷管形态结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建立一种胸椎双节段脊髓慢性压迫模型.方法 首先对兔新鲜胸椎标本作详细的解剖学研究,选定2F Fogarty球囊导管作为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不扩张)、40μl压迫组、50μl压迫组.通过T6、T7椎板的小孔,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再分别向头尾端插入到T3、T10水平.通过皮层SEP、Tarlor's评分、X线片及CT检查、脊髓HE染色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4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42.81±5.54)%,T10脊髓压迫率为(44.74±5.85)%.5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62.52±1.91)%,T10脊髓压迫率为(63.77±2.06)%.球囊扩张后7 d 40μl压迫组SEP开始逐渐恢复,至术后28 d趋于稳定,与压迫后即刻比较SEP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μl压迫组术后SEP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μl压迫组、50 μl压迫组的SEP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0 μl压迫组与50μl压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P对早期脊髓损伤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脊髓压迫率为62%~64%的压迫模型的SEP更稳定,模型更可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