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중국골여관절손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5/R
  • 国内刊号: 张东涛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gygjsszzbjb175@263.net
  • 曾用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 出版地区: 福建
  • 主编: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交叉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股骨颈骨折22例

    作者:王帅;汪金平;唐正午;廖瑛

    目的 分析交叉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儿童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术中先行闭合复位,然后经皮置入3或4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股骨颈骨折,后用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本组均获得平均26(8~60)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20周,平均14周.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钉道感染3例.按Ratliff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9%.结论 交叉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远期疗效满意的优点.

  • 2种C型臂X线机透视方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比较

    作者:牛会彬;刘中国;邓岗西

    目的 比较2种C型臂X线机透视方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在单腿截石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PFNA内固定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2组,常规位透视组34例(患肢外侧放置C型臂X线机),穿裆位透视组38例(两腿之间放置C型臂X线机).分析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复位质量.结果 穿裆位透视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常规位透视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穿裆位透视较常规位透视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短,此技术可以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理想的辅助手段.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HardasⅢ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作者:祁伟;许福生;花曼曼;刘方刚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Hardas Ⅲ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6例Hardas Ⅲ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THA,均使用生物型假体.结果 26例获平均3(0.5~6)年随访.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 THA是治疗Hardas Ⅲ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术前充分骨牵引,术中松解挛缩组织、彻底止血,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飞;蒋继亮;陈约东;李力毅;龚永良;李颖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殷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殷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43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比较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Russell-Taylor Ⅰ型骨折手术时间(=2.117,P=0.046)与术中出血量(=6.376,P<0.001)少于Ⅱ型骨折,且不伴有小粗隆断裂的A型骨折手术时间(t =2332,P=0.010)与术中出血量(t=2.395,P=0.022)少于伴有小粗隆断裂的B型骨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均获平均16.8(5~23)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2例,良17例,可4例,优良率90.7%.结论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技术容易掌握、骨折高愈合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点.

  •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分析与诊治

    作者:管廷进;孙鹏;郑潇;李兴学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提出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11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分别采用非手术、双股钢丝捆绑固定、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内固定、股骨锁定钢板系统结合钢缆捆绑固定并植骨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8~3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2周.1例术后8个月并发脑溢血死亡.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优7例,良3例.结论 对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前要充分评估术中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若出现骨折应根据Vancouver分型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分期手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毅;王虎;梁晓军;潘文杰

    目的 观察分期手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探讨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 采用分期手术治疗19例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一期清创缝合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冲洗灌注引流并行有限内固定,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记录住院时间、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获得随访平均13(10~17)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6(12~20)d,AOFAS评分平均83(70~92)分,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10~16)周,一期术后4例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愈合;3例出现皮缘发黑,之后逐渐愈合.结论 对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分期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早期应用抗生素及彻底清创、VSD冲洗灌注引流、解剖复位及后期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关节镜下治疗18例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体会

    作者:袁勤时;黄平

    目的 探讨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18例,踝关节镜下彻底切除撞击组织.术后采用Mcguire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8例均存在滑膜组织撞击,其中下胫腓前韧带外侧束撞击10例,半月板样组织撞击4例,纤维瘢痕组织4例;其中3例合并骨组织撞击,6例合并软骨损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1~32个月,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cguire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 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以创伤后多见,踝关节前外侧为其好发部位.镜下观察撞击组织多为不同程度增生的滑膜、半月板样组织、韧带、纤维瘢痕组织.踝关节镜检及镜下彻底切除撞击组织为佳诊断和治疗手段.

  •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

    作者:朱金强;沈柏晓;杨文峰

    目的 总结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体位、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37例合并后踝骨折的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结果 37例均获随访12~23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3个月.踝关节功能根据AOFAS评分评定:优19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86.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时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利于后踝显露、复位固定及恢复胫距关节解剖结构.

  • 高保留骨量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陶伟伟;朱建非;翟腊梅;张穹;丁杰;石朋文;吴琪

    目的 探讨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初次THA中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THA 42例(A组),常规THA 42例(B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84例获6~35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在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保留骨量在初次THA中有明确的效果,远期随访中假体稳定性明显增加,下沉溶解率明显降低.

  • 附加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

    作者:王海生;李长江;张国文;赵建平;宫玉志;邰立武

    目的 探讨附加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采用附加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 10例术后均获得平均12(8~1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2(4~6)个月,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附加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创伤小、操作简单、骨折愈会快、功能恢复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 陈旧性跟骨骨折46例治疗体会

    作者:余文君;徐静;林春博

    目的 探讨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46例(49足)陈旧性跟骨骨折根据CT扫描结果进行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14足)和Ⅲ型(27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SandersⅣ型(8足)则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AOFAS评分结果.结果 46例获14~60个月随访,平均36.4个月.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ndersⅡ型骨折AOFAS评分优良率为71.4%,SandersⅢ型骨折优良率为51.9%,SandersⅣ型骨折优良率为37.5%.结论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者距下关节的融合术均有不错的疗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足跟CT扫描结果而定.

  • 重建钛板垂直交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及方形区骨折

    作者:包理忠;郑胜平;张文凯;王昊;曹振强

    目的 探讨采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及方形区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 对8例髋臼前柱及方形区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术中使用1块弧形钛板固定前柱骨折,另1块预弯成钩状的重建钛板固定方形区骨折,2块钛板呈90°骑跨位放置,互相作用加强固定的力学作用.结果 8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复位效果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预弯成钩状的重建钛板垂直交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及方形区骨折能够达到高质量复位及有效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技巧.

  • 经腓骨截骨并植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部关节炎

    作者:王军伟;王虎;赵凯;刘诚;冯伟楼

    目的 分析经腓骨截骨并植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讨经腓骨截骨提高融合率的固定方式.方法 对29例终末期踝部关节炎采用经外侧入路腓骨截骨并利用腓骨植骨、螺钉固定融合踝关节治疗.结果 29例获得平均15(8~20)个月随访.术后AOFAS评分平均83(70~92)分.28例术后踝关节融合,1例合并距骨坏死者因融合未愈合再次融合成功.结论 经腓骨截骨并利用腓骨植骨及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部关节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具有融合率高、无需额外植骨、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围手术期出血多、创伤大.

  • 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估

    作者:王国强;沈坤;陈军;曹念蒙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效果.方法 60例行THA者术后分为自控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组(塞来昔布组)和自控静脉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罗哌卡因局麻组(罗哌 卡因组),每组20例.结果 3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组和罗哌卡因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便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不同时间节段点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与塞来昔布组比较,罗哌卡因组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不同时间节段点Bolus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结论 多模式镇痛在THA术后效果确切.

  •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洪勇;万胜;蒋州;田纪青;田纪渭;吴郁;刘学明;刘阳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371例(408足)跟骨骨折采用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术后8足皮瓣拐角部边缘坏死,从术后皮瓣的角度对皮肤坏死的原因进行疗效分析及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单足手术时间60~90 min.皮肤坏死8足中6足经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其中1足形成窦道,经二次手术取出内置物后愈合;1足给予皮瓣修复后治愈;1足自动出院;皮肤坏死率为1.96%.结论 跟骨骨折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只要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得当,可以降低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率.

  • 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的研究

    作者:万建杉;刘涛;刘克廷;荣树;孙嵘;吴铮;武绍刚;陈国平;张平荣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顺序和疗效.方法 对43例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双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纵形直切口,内踝前方弧形切口,复位外踝后再复位内踝;三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弧形切口、内踝前方弧形切口或踝关节后内侧切口,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韧带.结果 43例均获随访12~26个月,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7%.未见踝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合适的手术入路,正确的复位固定顺序,重视外踝解剖复位,以及下胫腓联合的处理等是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

  • 股方肌骨瓣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智君;陈浩;邓玉海;黄平;陈益果;华晨曦;徐西东;宋翼;王征

    目的 分析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7例股骨颈骨折通过后方Moore入路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并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并以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7例平均随访2.4年,24例达到临床愈合和X线骨性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4例,良7例,可3例,差3例.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髋内翻畸形3例,足下垂1例和阴囊感觉一过性障碍1例.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可以通过坚强的内固定及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若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需及时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 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

    作者:曾林如;汤样华;朱芳兵;徐灿达;任国华

    目的 探讨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及内后方切口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13例.术后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检查、AOFA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2例切口一期愈合.本组术后获平均21.5(15~3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6(11~17)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90(80~100)分,VAS评分平均1.4(0~3)分.仅1例出现关节面平整为重度,表现为中度关节炎,其余患者无踝关节不稳以及明显创伤性关节炎形成.结论 对于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患者通过合理的临床评估,经踝关节后内、外侧的手术切口进行钢板内固定,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作者:何小健;潘福根;高如峰;庄健;翁伟峰

    目的 对动力髋螺钉(DHS)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DHS和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8-2008-12采用DHS和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的15例临床资料,总结失效原因.结果 DHS头颈加压钉切割出股骨颈、侧板拔出3例,髋内翻4例,头颈钉自滑槽滑出2例,头颈钉断裂1例,DHS钢板断裂1例,DHS钢板固定螺钉断裂2例;PFN髓内钉断裂1例,PFN髓内钉近端锁钉切割1例.结论 骨折复位不良、内固定选择不当、螺钉位置不正、骨质疏松等因素均可导致DHS和PFN内固定失效,术前全面分析、术中精确操作是保证DHS和PFN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 髌骨下极骨折4种常用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作者:张方林;王卫;王敏;平立原

    目的 通过对髌骨下极骨折手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髌骨下极骨折佳手术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139例,其中钢丝固定36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38例,聚髌器固定23例,空心钉结合带线锚钉固定42例.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对不同手术方法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钢丝组优20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0.6%;克氏针张力带组优28例,良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1.6%;聚髌器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8.3%;空心钉结合带线锚钉组优3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7.6%.结论 空心钉结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牢固,能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

  •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闵令田;翁文杰;王渭君;吴明达;袁涛

    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TH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Springer、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6种主要中文骨科期刊及相关参考文献,检索时间自2000-01-2013-06.收集比较Mini-THA与常规TH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Mini-THA组和常规THA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假体位置准确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9篇RCT,1 7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ini-THA可显著降低术中平均出血量且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THA.Mini-THA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常规THA,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术后臼杯前倾角方面,常规THA优于Mini-THA,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在手术时间、术后臼杯外展角、假体安放位置、术中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ni-THA并不增加手术短期并发症,并且能有效减少首次THA的术中出血量,其短期临床疗效优于常规THA,远期疗效对比有待后续长期随访.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

    作者:茹江英;丛宇;仓海斌;杨乐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 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松动退出、主钉断裂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翻修,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翻修;5例股骨粗隆采用钛缆钢板系统(CPS)固定,6例予以1或2股钢丝(SW)捆扎固定.结果 11例翻修术后平均随访26.9(13~51)个月,无切口深部感染、假体松动、脱出及断裂、假体周围骨折、骨水泥界面出现透亮区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6(70~92)分,其中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扩髓前股骨近端骨折块复位不良、进钉点选择与螺旋刀片放置位置不当、远端锁钉应用不规范与锁定后骨折端分离、PFNA设计的缺陷与手术指征把握不严格、术后康复计划不合理等因素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内固定失败,选用恰当的翻修手术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 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80例疗效分析

    作者:汪志中;罗吉伟;覃承诃;李捷;李新旭;罗晓东;陆行;余斌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80例膝关节内骨折采用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24(8~36)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6(6~8)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根据ROM标准评定:优68例,良5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1.3%;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标准评定:优65例,良6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8.8%.结论 应用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其作为膝关节内骨折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多排CT三维重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明辉;李国军;宋文超;姜峰;陈欣欣;王晓

    目的 利用多排CT三维重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分型,根据分型指导临床治疗,观察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1对9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多排C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然后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评价手术疗效及分型方法对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结果 97例获得平均18(6~30)个月随访,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64例,良2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4.8%.结论 根据多排CT三维重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分型,然后再依据骨折分型选择治疗方法,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骨折并发症.

  • 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瑞雄;陈夏平;刘志强;郭伟煌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及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5例髋臼骨折及13例骨盆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对Tile C型骨盆骨折和髋臼前柱骨折联合应用髂骨翼处辅助切口,术中使用重建钢板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和内固定在位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切口长度11(9~13)cm,平均手术时间145(95~24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75(375~1 35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优10例,良3例;髋臼骨折优3例,良2例.18例获得3~19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Matta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5例.结论 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Stoppa入路操作安全,手术视野清晰,可直视下对髋臼前柱和四边体复位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在显露髋臼和骨盆前环时,该入路在临床上值得推荐.

  • Meta钢板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

    作者:李海平;刘观燚;徐荣明;林华杰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Meta钢板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17例三踝骨折先行外踝骨折内固定,再行后、内踝骨折固定,后踝骨折应用Meta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位置等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9~36个月,平均13个月.踝关节骨折均于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未见明显踝关节不稳.根据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0例,良4例,可3例.结论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Meta钢板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操作简单、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国产Gamma钉与InterTan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赵椰枫;王鸥;章恺

    目的 比较国产Gamma钉与InterTan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1-11收治的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采用国产Gamma钉内固定38例(Gamma钉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30例(InterTan组).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Gamma钉组和InterTan钉组术后分别有32例和2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4±2.5)、(12.6±3.2)个月.Gamma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3.6±16.2)min,InterTan钉组为(81.5±13.5)min,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Gamma钉与新型InterTan钉均可用于治疗殷骨粗隆间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术前全身情况较差而需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的患者,采用国产Gamma钉内固定能保证手术安全,也能提供足够强度的固定.

  • 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徐烁;党小伍;贺西京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总结自2009-01-2011-12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8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8例出现内固定松动,6例出现髋内翻,2例骨折复位不良,3例异位骨化.内固定选择不当、内固定设计缺陷及使用技巧不足、股骨粗隆部内后侧(压力侧)小粗隆及股骨距支撑力不足及外上侧(张力侧)大粗隆骨折未固定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内固定特点及患者自身状况选用内固定材料,改进内固定设计及使用技巧,注重压力侧及张力侧骨折块的复位固定是减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 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作者:王磊;梁文清;翁东;周国芳;徐国健;谢明华

    目的 评价采用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06-2012-01采用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膝关节MCLⅢ度损伤31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7~13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77~100分,平均92.1分;疗效等级评价:优2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 采用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膝关节MCLⅢ度损伤操作简单,能提供膝关节内侧即刻稳定性,有利于韧带修复且并发症少.

  •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9例

    作者:赵朝清;焦丽;陈亮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39例胫骨平台骨折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置入LCP钢板.术后积极康复训练,定期复查患膝关节X线片.结果 39例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第1天膝关节屈曲达90°.39例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发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4.04±4.71)分,较术前平均(50.81±9.80)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提供关节内良好视野,有助于骨折更好地复位和固定.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髋臼后方包容角对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评估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钢;李国;沈宁江

    目的 探讨髋臼后方包容角值这一新指标对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评估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4例单侧髋臼后壁骨折健侧的CT影像资料进行测量,估算出髋臼后壁完整和骨折20%、50%时髋臼后方包容角的大小,并利用该值对髋臼后壁骨折进行稳定性判定.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髋臼后方包容角测量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将利用该方法进行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判定的结果与传统Keith法进行比较.结果 髋臼后壁完整和骨折20%、50%时髋臼后方包容角分别为(92.47±10.96)°、(74.30±9.5)°、(52.57±6.27)°,不同测量者之间的ICC值为0.977~0.996,不同时间的ICC值为0.977~0.998.利用髋臼后方包容角法对髋臼后壁骨折稳定进行判定的结果与利用Keith法的结果之间的Kappa值为0.816.经髋臼后方稳定性试验判定,两者的准确率分别为84.2%和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P=0.558>0.05).结论 髋臼后方包容角测量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对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进行判定的结果与传统的Keith法一致性好,并且该方法简便、临床应用性强.

  •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刘道兵;周宇;陈卫衡

    目的 探讨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DH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11及2012-04住院治疗的2例RDHD临床资料,对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髋关节X线片、CT及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DHD多见于高龄患者,髋部疼痛持续加重,口服止痛药缓解不明显,髋关节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一个相对正常的髋关节在数月内出现快速、进行性破坏改变,其变化特点与常见的股骨头坏死、髋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有显著区别;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但是具有鉴别意义.结论 综合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体征特点,结合髋关节相关影像及其演变特点,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对RDHD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指导对其进行临床治疗.

  • 下胫腓联合参数的数字化测量研究

    作者:曾嘉敏;孙炬慧;罗嘉俊;祝恺;黄华军;黄文华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建正常人踝关节骨性结构,通过精确的三维测量得出下胫腓联合的主要解剖参数,并与当前CT诊断依据相比较,为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参考指标.方法 对12例正常成人下肢进行CT薄层扫描,对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切迹前部较后部短,胫腓骨间隙小于当前CT诊断的参考值,切迹前后部夹角为(138.176~151.538)°,腓骨切迹深度(2.838~5.179)mm,胫腓重叠的垂直距离为(4.758~7.938)mm.结论 三维测量得出的下胫腓联合的主要解剖参数与传统的CT诊断参考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别.数字化技术测量所得的数据更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参数,为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参考指标.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明利;沈惠良;曹光磊;李征;王宝宝;武京伟;黄江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1-06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2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13例.再次手术中,全髋关节置换19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柄11例,其中加长柄4例;生物型假体17例,其中加长柄7例.随访并记录存活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例围手术期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3个月因心肌梗死而死亡,其他26例随访6~3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6分,其中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6分,较术前平均4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有效方法,选用股骨加长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疗效可靠.

  • LCP与DHS内固定治疗中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李忠;孙亮;薛汉中;付亚辉;张堃

    目的 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中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部骨折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的策略.方法 将84例中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治疗组(LCP内固定,45例)和对照组(DHS内固定,39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40±0.35)年随访.治疗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9%,对照组为82.1%,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髋内翻、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和DHS均可用于治疗中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但LCP内固定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泉;刘斌;尚红涛;王立涛;刘玉民;董桂贤;孙建华

    目的 评价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超关节外固定架、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固定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的61例为A组,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架外固定的23例为B组,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的25例为C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踝关节功能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踝关节功能方面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结合MIPPO技术内固定比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更具有优势,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崔树森;赵意华

    目的 探讨抗骨质疏松药物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10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DHS内固定术后第2天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照组53例,DHS内固定术后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5±0.9)周,比对照组平均(15.5±1.5)周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26.4%),髋关节功能Parker评分优良率(92.6%)高于对照组(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健侧股骨颈、Ward 三角、股骨大粗隆骨密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骨质疏松药物(鲑鱼降钙素、阿法骨化醇、维生素D咀嚼钙片)应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有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增加骨密度的作用.

  • 髋部定量CT骨密度与髋螺钉置入位置分析

    作者:陆耀刚;王子平;易存国;王明辉

    目的 对髋部不同空间位置骨松质作定量CT骨密度测定,从骨密度的角度来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髋螺钉的合理安放位置.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妇女共66例行双侧髋部CT扫描,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骨折组),无骨折的正常老年妇女31例(对照组).测定从髋螺钉入口到股骨头的CT值.同时对股骨头内密度较高的压力骨小梁(PCT)及其内、外、前、后侧5个区域的骨松质作定量CT骨密度测定.结果 骨折组从髋螺钉入口内侧到股骨头下区域的CT值为负值.骨折组PCT及其内、外、前、后侧的定量CT骨密度分别为(229.71±55.58)、(64.58±25.31)、(39.50±22.56)、(79.85±24.89)、(79.08±19.99)mg/cm3,而对照组分别为(296.36±40.48)、(85.31±26.99)、(69.49±20.88)、(99.96±27.62)、(98.57±29.38)mg/cm3.两组PCT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周围4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骨折组5个区域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从骨密度角度来讲,自髋螺钉入口到股骨头下这一区域的组织密度低于软组织密度,对置入的髋螺钉无锚定力量.PCT是髋部密度高的骨松质,对髋螺钉锚定起主要作用.在股骨头的外上、前方和后方3个区域内,骨松质的密度远低于压力骨小梁,为髋螺钉发生切割的危险区.老年人存在严重的骨小梁退变,因此正确放置髋螺钉尤其重要.

  • 降钙素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伟伟;林炜栋;钱雄;江万里;陈向芳

    目的 分析降钙素联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72例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采用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口服氨基硫酸葡萄糖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应用Lequesne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72例均未出现明显降钙素、透明质酸钠注射不良反应,均获得12个月随访.联合治疗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equesne指数分别为(5.58±1.44)、(6.50±1.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8).联合治疗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Lequesne指数分别为(3.17±1.03)、(4.75±1.22)分;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Lequesne指数分别为(1.42±0.67)、(2.50±1.09)分;实验组Lequesne 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个月:P =0.002;12个月:P=0.008).实验组治疗1、6、12个月膝关节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08±1.44)、(1.75±0.97)、(1.75±0.75)分,对照组分别为(4.67±1.50)、(3.17±1.34)、(2.58±0.79)分,实验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个月:P=0.015;6个月:P=0.007;12个月:P=0.015).结论 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并能改善膝关节远期功能.

  •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骨性关节炎进展1例

    作者:张思龙;于庆巍;魏建彪;韩钦一;陈伟

    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断裂与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的典型病例报道较少,笔者于2013-03-29收治1例较为典型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主因扭伤后右膝关节间断疼痛并行走时不稳7年入院.患者于7年前不慎扭伤右膝,伤后即感右膝疼痛并肿胀,自行修养消肿后出现行走时右膝关节不稳,尤其是做急停急转动作时明显,并间断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一直未行系统治疗,病情未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6/85 mm Hg,内科系统查体无异常.

  •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作者:安宝泉;杨玉平;杨敏清;张爽

    笔者于2012-10对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经过2个月治疗后好转出院,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69岁,因双侧股骨头坏死于2012-10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THA.术前患者一般状态佳,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术后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25 g(2次/d)、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3 g(1次/d)静点.术后次日出现体温升高,血常规WBC为1436×129/L.此后反复发热,高体温38.8℃.术后第5天更换抗生素为注射用万古霉素1 g,2次/d.

    关键词:
  •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运的早期评估及风险预测

    作者:刘清华;马晓文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常伴随严重的预后问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占10%~30%[1],有“不死的癌症”之称,致残率极高.Garden分型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股骨颈骨折分型,其按骨折移位程度将股骨颈骨折分为Ⅰ~Ⅳ型,一般认为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也随之递增[2-3].然而临床发现,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也有一定的股骨头坏死率,而移位骨折也不全都发生坏死,以往采用Garden分型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如何做到早期对股骨头血运有效评估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笔者就目前关于殷骨头血供、股骨颈骨折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对般骨头血运早期评估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治疗进展

    作者:张晓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可解除晚期病变髋关节所造成的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患者自身基本情况、手术医师的操作和手术方式、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假体放置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术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假体脱位[1-6].笔者就THA术后脱位的原因及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导航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佳怡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相对成熟且广泛应用的一种骨科手术,假体的安装位置是影响短期和长期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假体的精确安装需要手术医生对患者骨盆和股骨的解剖功能位置的精确定位.传统手术时术者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假体模板测量来帮助设计术中假体的安放位置,但由于影响术前影像学的因素较多,且术中患者位置的不稳定导致骨盆和股骨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得术中与术前结果发生偏差,而终影响假体位置的安装.

    关键词:
  • 不同途径摄取糖皮质激素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魏秋实;邓伟民;何伟;王海彬;唐红宇;江晓兵;李子祺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摄取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48只5个月龄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口服激素组、肌注激素组,每组16只.分别于应用激素后9和12周,每组随机抽取8只麻醉后取左股骨检测骨密度(BMD);第12周结束后取右股骨,无菌下取骨髓培养BMSCs,MTT检测细胞增殖,AKP活性检测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成脂能力.结果 激素干预9周后,口服组和肌注组股骨BMD低于正常组(P<0.05),口服组和肌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口服组和肌注组股骨BMD继续下降,肌注组BMD下降更明显.口服组与肌注组大鼠BMSCs早期增殖能力及AKP活性比正常组高,口服组高;分化中后期增殖能力和AKP活性比正常组低,脂滴比正常组多,肌注组更明显.结论 长期口服与肌注激素均能引起骨量丢失,肌注组更明显.应用激素后大鼠BMSCs增殖与成骨能力比正常大鼠弱,肌注激素大鼠BMSCs成脂能力比口服组强,说明不同途径摄取激素造成大鼠不同程度骨量丢失可能与其对BMSCs分化方向的影响程度有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