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中举;汪玥;刘彩林;孙自镛

    目的 调查2013年1-8月同济医院门诊尿路感染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00株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对ESBLs阳性菌株进行ESBLs基因、Amp-C酶基因、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进行测定. 结果 细菌ESBLs的发生率为57%,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粘菌素均敏感;ESBLs阳性菌对1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100%,ESBLs阴性菌为0~48.8%;在57株ESBLs阳性菌株中,CTX-M-14型33株,CTX-M-15型26株,TEM-1型28株,OXA-1型8株,SHV-11型与SHV-12型各1株;Amp-C酶基因阳性菌中DHA-1型2株,CMY-2型2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菌中aac(6')-Ib-cr型32株,qnrB型4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中rmtB型3株,ar-mA型1株. 结论 CTX-M型、TEM型以及aac(6')-Ib-cr型是同济医院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中产ESBLs菌株的主要流行基因型.

  • 弓形虫GRA6基因的重组、表达及鉴定

    作者:李瑾;魏庆宽;贾凤菊;徐超;肖婷;王卫艳;尹昆;刘功振;黄炳成

    目的 构建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6(GRA6)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 方法 根据弓形虫GRA6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用PCR方法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GRA6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再克隆到pGEX-4T载体中,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I、EcoRI酶切鉴定并测序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后并用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并纯化,以Western blot分析其反应原性. 结果 以弓形虫DNA为模板扩增GRA6基因片段,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产物大小为693 bp,与理论值相符;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构建成功,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弓形虫RH株GRA6序列AF239283.1同源性100%;重组质粒转化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GRA6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单位约为52 ku,与GST-GRA6的理论分子质量相符,该融合蛋白可被GST标签抗体识别. 结论 成功重组了弓形虫GRA6基因,表达蛋白具有反应原性,为弓形虫诊断抗原试剂盒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二级结构及其B细胞和T细胞表位分析

    作者:刘银凤;张莉;李海龙;张雷

    目的 分析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的二级结构及其潜在的优势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 方法 应用在线工具TMHMM对PorB全长氨基酸序列进行跨膜区域分析,利用EXPASY服务器上的GOR4和SOPMA工具预测PorB的二级结构,通过DNAStar软件Protean模块的Karplus-Schulz、Kyte-Doolittle、Emini方法和Jameson-Wolf方法分析PorB蛋白的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以综合预测其优势B细胞表位.选择常见的HLA基因型,并兼顾小鼠H2-Ed、Ek限制性,利用SYFPEITHI软件以多肽氨基酸是否为锚定残基、辅助残基或优势残基进行记分,选择得分高的肽段作为候选T细胞表位,采用NetMHC-Ⅱ软件以肽段分子与MHC分子的亲和力为依据,判断肽段的抗原性,综合SYFPEITHI和NetMHC-Ⅱ软件分析结果以确定T细胞抗原表位存在的可能区域. 结果 PorB蛋白的N端第1-20氨基酸为跨膜区,第20以后的氨基酸则位于膜外;PorB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亦可见α螺旋和β折叠;根据其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特征综合分析,PorB优势B细胞表位可能存在于氨基酸序列N端的第165-175,195-206,236-243,275-282肽段;SYFPEITHI和NetMHC-Ⅱ软件预测出T细胞优势表位可能位于第18-32、126-142和186-200肽段. 结论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orB蛋白的T细胞和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分别是第18-32、126-142和186-200肽段,165-175,195-206,236-243,275-282肽段,为淋球菌表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

  • 布鲁氏菌S2株L7/L12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预测与鉴定

    作者:成岩;白靓;董丽刚;韩梅;王敏;张冬丽;霍万学

    目的 预测猪布鲁氏菌S2株L7/L12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并鉴定其抗原性. 方法 以布鲁氏菌S2株为对象,采用NCBI提供的BLAST程序分析其L7/L12蛋白与原核模式生物大肠埃希菌L7/L12蛋白的同源性;使用IEDB网络服务器初步预测B细胞线性表位;在大肠埃希菌L7/L12蛋白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使用SWISS-MODEL服务器构建猪布鲁氏菌S2株L7/L12蛋白空间结构模型,参考空间结构特点筛选符合形成表位的区域,同时分析区域内易形成表位的3种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所在位置,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获得所预测表位;以预测表位序列为基础,人工合成表位多肽—匙孔血蓝蛋白复合抗原并包被酶标板,分别以rL7/L12多克隆抗体及小鼠布鲁氏菌免疫血清为一抗,采用间接ELISA方法验证所预测表位的抗原活性. 结果 L7/L12含有潜在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所预测表位区位于N末端第51-66aa,60-75aa,87-102aa;ELISA检测合成的表位多肽蛋白复合物抗原性,60-75aa表位能够与rL7/L12多克隆抗体及布鲁氏菌免疫鼠血清抗体结合. 结论 筛选的猪布鲁氏菌L7/L12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位于N末端第60-75aa区域,具有与特异性血清结合的能力,为布鲁氏菌的感染诊断与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 裂头蚴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姜鹏;张玺;祁欣;淮漫修;王秋敏;满宇鑫;董小雪;田璇;张余彬

    目的 建立裂头蚴感染小鼠模型. 方法 分别采用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头部灌胃法和全虫喂饲法建立裂头蚴病小鼠模型,比较两种方法的感染率与裂头蚴生长情况;采用连续转种的方式观察灌胃法建立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采用灌胃法和全虫喂饲法建立裂头蚴病小鼠模型,感染率分别为93.00%和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2,P>0.05);感染后2个月,两组剖检回收的裂头蚴长度分别为(5.13±1.71)cm和(5.56士1.26)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05);感染2个月灌胃组裂头蚴长度平均增加(5.09±0.58)cm,喂饲法增加(2.37±0.93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34,P<0.01).每隔2个月对同一批裂头蚴应用灌胃法转种1次,连续转种18次后裂头蚴的感染性和活力无明显改变,每次转种时均可获取除头部外的新鲜虫体. 结论 用裂头蚴头部进行灌胃可建立稳定的裂头蚴感染小鼠模型.

  • 2型猪链球菌AdcR蛋白的原核表达

    作者:王玲;倪华;邵珠卿;侯田青;过雨晴;杜世仁;胡丹;王长军;潘秀珍

    目的 表达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2)调控因子AdcR蛋白,为研究其在2型猪链球菌中调控组氨酸三聚体家族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与相关家族蛋白进行同源性比较,在2型猪链球菌05ZYH33全基因组序列中找出编码AdcR的基因.以AdcR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Primer5.0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AdcR基因,经BamH 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通过T4 DNA连接酶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1 mmol/L,37℃诱导4h表达AdcR蛋白,然后利用His亲和层析柱纯化AdcR蛋白. 结果 通过Blast分析,从2型猪链球菌05ZYH33全基因组序列中找到编码AdcR的编码基因05SSU0109.以合成的特异引物PCR扩增出469 bp的AdcR片段,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转化E.coli,经IPTG 37℃诱导4h,成功表达出Ad-cR蛋白,其分子质量单位为40 ku,与理论值相符.经His-Tag亲和层析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AdcR蛋白. 结论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的AdcR重组蛋白,为AdcR在2型猪链球菌中调控组氨酸三聚体家族蛋白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2010-2014年河南省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尤爱国;杨建华;潘静静;苏佳;聂轶飞;王海峰;唐晓燕;许汴利

    目的 探讨河南省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0-2014年戊肝流行特征,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戊肝地区分布图,采用时间分布曲线结合圆形分布法分析戊肝季节性分布特征. 结果 2010-2014年河南省共报告戊肝病例3 205例,年均发病率为0.680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5.91,P<0.01);死亡3例,病死率为0.09%;实验室确诊2 922例,占病例总数的91.17%.病例主要集中在豫中部和南部地区;3月发病多,10月少;戊肝发病高峰日为3月21日,总的流行高峰期为11月20日至次年7月20日,戊肝发病在时间上存在集中趋势(Z=nr2=40.93,P<0.01).男性发病率为0.9812/10万,女性为0.361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99,P<0.01).患者年龄8个月-95岁,平均年龄(50.90士14.83)岁;30-59岁组占病例总数的62.03%.农民2 013例,占病例总数的62.81%. 结论 河南省戊肝以散发为主,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中年农民为高危人群,农村为重点防控地区.

  • HPV16型E6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预测及分析

    作者:杨恩;张燕;侯柏龙;杜王琪;张丽芳

    目的 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16型E6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进行预测. 方法 以HPV16型E6蛋白(P03126)的全长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EXPASY网站上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DNAstar软件包中的Protean软件分析E6蛋白的二级结构,跨膜趋势及其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极性和柔韧性等特性.综合以上参数预测HPV16型E6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并进一步进行同源性匹配分析. 结果 综合多个参数分析显示B细胞线性表位可能位于E6蛋白N端2-7、9-19、30-36、45-49、105-109、119-125和148-158区段及其附近,进一步同源性匹配分析支持其中区段2-7、9-19、119-125及148-158为可能的B细胞线性表位,其中区段148-158(RSS-RTRRETQL)为HPV16型E6蛋白所特有的序列,而区段2-7 (HQKRTA)、9-19 (FQDPQERPRKL)与HPV9型E6蛋白具有同源性,区段119-125(PEEKQRH)与HPV31型E6蛋白具有同源性. 结论 综合分析预测HPV16型E6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可能位于E6蛋白N端2-7、9-19、119-125及148-158区段,为HPV16型E6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任小红;廖一露;马元芬;刘晖;晏容

    目的 观察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 方法 采集遵义地区人感染的结膜吸吮线虫,制作虫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雌、雄虫超微结构特征. 结果 扫描电镜下成虫全身被有成叠瓦样排列的角皮皱褶,并有4条沟状凹陷;口孔呈六边形,咽部中间有两块半月形肌肉;虫体头端和尾端有乳突结构,其中部分乳突具虫种鉴定意义;虫体尾端腹面两侧有一对圆球形尾感器,表面光滑.雄虫尾端伸出长、短交合刺各1根. 结论 遵义地区人源结膜吸吮线虫超微结构与其他地区虫体存在一定差异,口囊底部两块半月形肌肉组成的咽门结构闭合呈线形开口为主要特征.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中LincRNA Cox2的作用研究

    作者:孙慧杰;蒋莹;李德尚;王迪;朱晓雁;董梅

    目的 探讨结核分歧杆菌感染巨噬细胞中lincRNA-cox2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牛分枝杆菌(BCG,MOI≈10∶1)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lincRNA-cox2的差异表达.对感染BCG的RAW 264.7细胞给予p38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10 μmol/L)、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10μmol/L)、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10 μmol/L),以确定lincRNA-cox2起作用的信号通路.用小分子RNA干扰真核载体转染技术诱导lincRNA-cox2沉默,检测结核菌感染后相关炎症因子TNF-α的差异表达. 结果 RAW264.7细胞感染BCG后lincRNA-cox2显著上调(t值分别为:0.9771,1.650,P=0.03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断p38MAPK通路和JNK通路后lincRNA-cox2显著下调(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t值分别为:3.777,0.5659,P=0.0483,P<0.05;JNK阻断组t值分别为:3.777,0.4998,P=0.04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沉默lincRNA-cox2的RAW264.7细胞感染BCG后TNF-α水平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318.8,64.42,74.68,P值分别为0.0186,0.02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核菌感染后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JNK通路上调RAW264.7细胞中lin-cRNA cox2的表达,进而促进炎症因子TNF-a的释放,起到控制结核感染的作用,可以为结核病在基因水平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云南东部高原淡水湖泊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杨毅梅;崔立云;张霄霄;王菲;曹淑祯

    目的 调查云南东部高原淡水湖泊异龙湖、杞麓湖流域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终宿主和人群感染情况,研究GIS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GIS技术,预测绘制广州管圆线虫在异龙湖、杞麓湖流域的潜在分布图.随机设调查点捕捉螺类及鼠类,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对当地居民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ELISA检测IgG和IgM抗体.应用SPSS17.0和ArcGIS1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空间分析. 结果 建立了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在异龙湖、杞麓湖区域分布预测图.捕获4种螺,分别为福寿螺、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棱螺和琵琶萝卜螺,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共捕获鼠4种,304只,所有鼠解剖心肺组织,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采集鼠血清150份,IgG抗体均为阴性.共随机调查330人,回收有效问卷310份.结果显示99.35%(308人)的居民没有吃过生螺、鱼虾等,0.65%(2人)的人偶尔吃过生螺、鱼虾等;69.35%(215人)的受调查者偶尔吃不熟的螺,只有2.26%(7人)的居民经常吃不熟的螺蛳.共采集有效血样308份,IgG抗体阳性31份,阳性率为10.06%,其中少数民族居民阳性率17.17%(17/99)与汉族阳性率6.70%(14/2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40,P<0.05).31份IgG阳性血清经检测,其IgM抗体检测均阴性.居民血清IgG值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值的空间分布可能是随机空间过程的结果. 结论 云南东部高原淡水湖泊异龙湖、杞麓湖流域仅居民血清ELISA检测IgG发现阳性标本,暂未被证实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GIS可以描述和预测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分析宿主感染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应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研究,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动态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 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抗体反应模式及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王玠;余传信;肖迪;赵飞;殷旭仁;宋丽君;沈双;高玒;张建中

    目的 观察血吸虫感染家兔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果糖二磷酸醛缩酶(Sj FBA)抗体反应的动态变化,评价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用于血吸虫现症感染的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 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cDNA中扩增出编码Sj FBA的开放阅读框基因片段,然后亚克隆到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j FBA-pET28a.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镍螯合胶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重组Sj FBA蛋白.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尾蚴感染日本大白兔,6周后用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进行治疗,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2、4、6周及治疗后2、4、6、8、10、12、14、16周的血样.以重组Sj FBA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rSj FBA-ELISA),用于检测家兔不同感染阶段血清抗Sj FBA抗体反应模式.分别用5、10、15和20条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后35d的小鼠血清,采用rSj FBA-ELISA检测抗Sj FBA抗体IgG并观察抗Sj FBA抗体水平与感染度的关系.用rSj FBA-ELISA分别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健康人血清、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观察该方法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使用该方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一血吸虫现症感染患者的配对血清,观察抗Sj FBA抗体IgG检测用于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价值. 结果 血吸虫感染家兔体内抗Sj FBA抗体IgG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感染6周达到高峰(A450值为1.364),但治疗后抗Sj FBA的抗体则迅速下降,治疗6-8周后抗体水平可下降至阴性阈值(A450值为0.4),而未治疗组则抗体水平则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表明家兔体内抗Sj FBA抗体反应呈典型的短寿抗体反应模式.不同感染度小鼠血清抗Sj FBA抗体水平随着感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用于血吸虫现症感染诊断的特异性为88.8%,敏感性为82.5%,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6%和91.0%;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10%,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30%.治愈1年后患者血清中抗Sj FBA的抗体IgG阴转率达100%. 结论 日本血吸虫Sj FBA在宿主体内诱导短寿抗体反应,应用rSj FBA-ELISA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

  • 云南猪株旋毛虫43ku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

    作者:王丽娜;赵蕾;邴玉艳;高杨;刘金霞;刘芳馨;陈晓宁

    目的 构建云南猪株旋毛虫43 ku抗原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表达目的蛋白,为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云南株旋毛虫成虫,提取总RNA,采用RT-PCR获得43 ku抗原基因.将PCR产物插入克隆载体pMD18-T中,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将目的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0b中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通过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鉴定. 结果 RT-PCR扩增出云南猪株旋毛虫43ku抗原基因,其基因序列全长1 134 bp,与GenBank中注册的序列同源性高为98.8%.重组表达质粒pET20b-Ts43经双酶切得到1 000 bp和3 700 bp左右两条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其分子质量单位为43 ku.纯化蛋白经SDS-PAGE分析为单一43 ku蛋白带. 结论 成功构建了云南猪株旋毛虫43 ku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43 ku蛋白,为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KPC-2基因和外膜蛋白介导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分析

    作者:赵晓杰;康海全;姜飞;施德仕;马萍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 方法 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2-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47株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采用改良Hodge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采用EDTA-Na2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PCR方法检测KPC-2基因,通过肠杆菌基因间重复性一致性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KPC基因分型.采用质粒接合试验确定耐药基因的转移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耐药菌株外膜孔道蛋白的改变情况.结果 47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除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的其他抗生素均显示较高的耐药性.改良Hodge试验阳性43株,金属酶检测试验结果均为阴性.ERIC-PCR将44株KPC-2基因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分为4型.3株分离菌株接合试验获得成功,3株肺炎克雷伯菌外膜孔道蛋白Ompk36的缺失. 结论 本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显示较高水平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碳青霉稀酶KPC-2.部分分离菌株存在耐药质粒的水平传播.另外,外膜孔道蛋白的缺失也是导致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 细胞周期相关激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茜;杨景玉;曲锦;黄炳成;魏庆宽;李瑾;王一波;尹立新;孔令斌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激酶(CCRK)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5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以配对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CCRK mRNA和CCRK蛋白表达的差异性. 结果 CCR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00% (30/50),癌旁结肠组织阳性率为40.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9,P<0.05);CCR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69±0.87,癌旁组织为1.0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CCR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00%,癌旁组织为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7,P<0.05);CCR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45±0.92,癌旁组织为1.0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5).PT3-4期大肠癌组织CCRK mRNA阳性率为85.70% (12/14),PT1-2期大肠癌组织阳性率55.56% (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9,P<0.05);PN1-2期大肠癌组织CCRK mRNA阳性率为87.50%(14/16),PN0期为52.94%(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40,P<0.05). 结论 CCRK的高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其TNM分期有关,检测CCRK蛋白和CCRK mRNA表达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 CRISPR/Cas9系统——靶向基因组编辑的新策略

    作者:赵海卫;吕欣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Ⅱ型CRISPR/Cas系统经人工改造为由Cas9核酸酶和特异的sgRNA构成的新型靶向基因组编辑技术,即CRISPR/Cas9系统.与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相比,CRISPR/Cas9系统操作简单,花费低,编辑功能更强.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结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概述

    作者:谭超;王君;邹黎黎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一种在结构和作用机制上与噬菌体尾部类似的细胞器,二者均通过与靶细胞直接接触转运效应蛋白.新研究表明,T6SS通过VipA/VipB鞘的收缩推动VgrG刺和Hcp管插入到靶细胞壁及细胞膜中,再通过Hcp管将抗菌及抗真核细胞效应子注入靶细胞,后以ClpV介导的ATP依赖途径恢复构象.本文对T6SS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

    作者:陈凯;官亚宜;伍卫平;韩帅;伊斯拉音·乌斯曼;赵俊;凯赛尔;侯岩岩;茹孜古丽

    目的 了解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荒漠型流行区利什曼病传染源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2014年4月在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卧托里格拉克乡采集既往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静脉血,制作滤纸血片.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为目的基因,采用巢式PCR检测滤纸血片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DNA片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测滤纸血片110份,PCR阳性率为88.18%(97/110).其中既往患者血样PCR阳性率为88.89%(40/45),既往患者家属血样PCR阳性率为81.54%(5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 结论 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较高,须进一步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在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

  • 2007-2014年湖北宜昌地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实验室确诊病例分析

    作者:杨红梅;邹文菁;吕静;李国明;马静;田滔滔

    目的 了解湖北宜昌地区肺炎链球菌(Sp)脑膜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 在宜昌地区选取4家城区和2家周边区县医院作为哨点医院,对2007-2014年6月报告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急性期血液和脑脊液,采用细菌培养、乳胶凝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p. 结果 2007-2014年6月报告的2 726例脑炎/脑膜炎病例,2 180份标本中检测到Sp特异性基因27株(其中4份分离到肺炎链球菌,2份乳胶凝集阳性),27例全部为住院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18/9),平均年龄30.55岁.男性阳性率为1.42%(18/1268),女性阳性率为0.99%(9/912);0~、5~、15~、25~和≥50岁等年龄组检出病例数分别为4、4、3、8和8例,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50%、0.90%、0.95%、1.11%和1.84%;≥50岁年龄组阳性率高.春、夏、秋、冬四季阳性率分别为1.43%(8/559)、0.83%(6/726)、1.20%(6/501)和1.78%(7/394),冬春季略高,秋季次之.不同性别、年龄、季节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性别=0.50,x2年龄=2.15,x2季节=2.12,P均>0.05).所有病例均无Sp疫苗接种史,81.48%的病例在标本采集前使用了抗生素,平均每个病例伴有5种以上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平均每个病例住院22 d. 结论 Sp脑膜炎病例主要分布在机体抵抗力较低的人群(特别是高龄及低龄人群),四季散发,临床症状严重,Sp相关疫苗接种率低.建议将Sp相关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特别是高发人群.

  • 2012-2014临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点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叶小红;张慧利;郑建军

    目的 分析2012-2014年临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特点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临海市SFTS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低度流行区的SFTS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临海市2012-2014年SFTS病例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 结果 2012年临海市首次报告SFTS,到2014年出现一次集中于局部地区的流行,发病率较2012年显著上升(P<0.05);病例发生主要集中在4-5月份,只有1个发病高峰;患者中男性4例,男性发病率为0.649/10万,女性5例,女性发病率为0.881/10万,男女SFTS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占77.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9%;报告单位以本地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主,占77.8%.就诊不及时及诊断延误是造成SFTS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病例分布及病原学监测表明临海市的SFTS疫情属于局部暴发流行,66.7%的患者均来自白水洋镇黄坦乡或有此地野外暴露史,在患者居住地周围采集到的蜱虫标本检测3组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说明存在自然疫源地.结论 临海市SFTS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2014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并且存在自然疫源地,高龄农民为高危人群,SFTSV仍为主要病原,就诊不及时及诊断的延误是造成SFTS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 南阳地区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的耐药研究及抗生素合理选用

    作者:王哲;刘蕾;万春;刘驰;杨科;王云香;王丽娜;宋展

    目的 研究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方法 分离提取40株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基因测序,分析突变位点,并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40株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诺氟沙星耐药)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0%、75.0%、75.0%和70.0%,对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率为15.0%和10.0%.PCR扩增gyrA基因,大小为285 bp.对其进行测序分析,此基因的突变多数发生在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的第83位和第87位,主要有:83位丝氨酸(Ser)突变为亮氨酸(Leu)或色氨酸(Trp)或丙氨酸(Ala)或缬氨酸(Val),87位天冬氨酸(Asp)突变为天冬酰胺(Asn)或甘氨酸(Gly)或酪氨酸(Tyr)或组氨酸(His)或缬氨酸(Val). 结论 47株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为诺氟沙星耐药株,该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gyrA基因突变是导致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手术感染大肠埃希菌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艾昆;郭利伟;欧阳瑞春;王昌源;俎燕会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及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41例HBeAg阳性入选病例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组(A组,46例),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阿德福韦酯组(B组,46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恩替卡韦组(C组,49例).分别在治疗4、12、24和48周及随访24周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结果 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及下降幅度、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治疗,2种联合治疗方案都具有较强的病毒抑制作用,且安全性好;联合恩替卡韦组病毒的下降幅度和表面抗原降低程度均大于联合阿德福韦酯组. 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联合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好,疗效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治疗,且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恩替卡韦疗效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阿德福韦酯.

  • 慕课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作者:王丽梅;姜泓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慕课具有教学理念先进、课程内容优秀、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有趣、评价方式灵活等特点.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医学微生物学教学须借鉴慕课的优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创新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慕课 医学 微生物 教学
  • 综合性实验在《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及效果评价

    作者:邵丽军

    为了更好的发挥《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人才技能培养中的作用,以潍坊医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88人)和20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44人)学生为研究对象,设传统教学模式组和教学改革模式组,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开设综合性实验,并通过开展实践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及在教改组同学中开展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有益补充和尝试.

  • 甘草提取物与氯硝柳胺联合杀螺效果研究

    作者:姜登钊;李辉敏

    目的 探讨甘草提取物与氯硝柳胺复配用药的灭螺效果,为氯硝柳胺的联合用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室内浸杀法,观察氯硝柳胺与甘草提取物的抑螺效果,并将300 mg/L和150 mg/L的甘草提取物分别与不同浓度氯硝柳胺复配,在室温条件下浸泡钉螺24、48、72 h,观察钉螺上爬及死亡情况,测定LC50值与增效比SR. 结果 氯硝柳胺浸泡钉螺24、48、72 h后的LC50值分别为0.100、0.072和0.053 mg/L;300 mg/L甘草提取物与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复配灭螺24、48、72 h后的LC50值分别为0.029、0.017和0.011 mg/L,增效比SR分别为3.45、4.24和4.82;150mg/L甘草提取物与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复配后浸泡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0.064、0.024和0.014mg/L,增效比SR分别为1.56、3.00和3.78.氯硝柳胺单独用药48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8.9%、53.3%、32.2%、17.8%、11.1%和7.8%,与300mg/L甘草提取物联合用药48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00%、83.3%、80.0%、53.3%、46.7%和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02.200=21.24,x20.100 =18.72,x0.500=41.71,x2..025=24.83,x20.0125=27.69、x0.00625=8.29,均P<0.01).与150mg/L甘草提取物联合用药48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00%、80.0%、56.7%、53.3%、43.3%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0.200=21.24,x20.100 =14.4,x20.500=10.89,x20.025=24.83,x20.0125 =23.85、x20.00625=5.62,均P<0.05). 结论 甘草提取物具有显著抑制钉螺离水上爬的作用,与氯硝柳胺复配后能明显增强杀螺效果,减少氯硝柳胺的使用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