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免疫途径和佐剂对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作者:韩小艳;张彦霞;张存辉;张玉妥

    目的 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佐剂对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原核表达质粒PGEX-6P2/P6转入E.coli XL1-Blue,IPTG诱导P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纯化.以不同免疫途径(皮下,腹腔,滴鼻)用P6蛋白免疫小鼠,每组12只.然后另取小鼠分为PBS组和不同佐剂组(MDC、IL-2、弗氏佐剂),每组15只,采用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共免疫3次,间隔2周,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用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用ELISA检测IL-4和IFN-γ水平.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P6蛋白.3种免疫途径相比,皮下途径免疫诱导的IgG抗体滴度为1 279.97±3.87,腹腔免疫组为427.16±3.08,滴鼻免疫组为253.98±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P<0.05).采用皮下免疫途径时,MDC组诱导的IgG抗体滴度、IL-4水平分别为7 421.02±3.30和79.64±2.7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DC佐剂并采用皮下途径注射可使NTHiP6蛋白疫苗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70(Sj HSP70)的抗体反应特征及免疫诊断价值

    作者:高玒;余传信;宋丽君;王玠;殷旭仁;沈双;姚媛;许永良;杨静

    目的 制备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热休克蛋白[rSj HSP70(Grp78)],检测其抗体反应特征及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编码Sj HSP70(Grp78)成熟肽的基因片段,并将该片段插入到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表达质粒HSP70(Grp78)-pET28a.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镍亲和层析法制备纯化的可溶性rSj HSP70(Grp7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rSj HSP70(Grp78)的抗体反应特异性及抗rSj HSP70(Grp78) IgG在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中动态变化,以分析其早期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并比较rSj HSP70(Grp78)-ELISA与SEA-ELISA检测血吸虫感染者血清抗体IgG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编码Sj SP70(Grp78)成熟肽基因片段克隆成功,并获得纯化的分子质量单位约69 ku的重组表达Sj HSP70 (Grp78)蛋白.Western blot显示Sj HSP70(Grp78)蛋白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及人血清识别,但不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鼠血清反应.感染小鼠血清抗Sj HSP70(Grp78) IgG水平与血吸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呈增强趋势,在感染后16~18周达到峰值,随后开始回调,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组小鼠经药物治疗后第2周(感染后第8周),体内抗体水平迅速上升并达到高峰,经过短暂下降后再次上升,出现第二个高峰,随后逐渐回调,至治疗16周(感染后第22周),部分小鼠抗体水平已接近阴性阈值.部分个体在血吸虫感染后1周即可检测到血清抗rSj HSP70(Grp78) IgG.分别以rSj HSP70(Grp78)和SEA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及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82.9%和95.7%,特异性分别为94.3%和85.7%,与健康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和16.67%,与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5.7%和14.29%;与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5%和65%.结论 Sj HSP70 (Grp78)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以此为抗原采用ELISA检测抗Sj HSP70(Grp78) IgG具有日本血吸虫病辅助诊断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考核潜能.

  • 犬瘟热病毒M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虞一聪;闫飞虎;王铁成;王化磊;郑学星;赵永坤;黄耕;杨松涛;高玉伟

    目的 对犬瘟热病毒(CDV)弱毒株M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制备鼠抗CDV M蛋白多克隆抗体.方法 针对犬瘟热病毒弱毒株(CDV-LP)的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并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在0.4 mmol/L IPTG和37℃条件下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以纯化的M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采血,分离血清,制备鼠抗CDV M蛋白多克隆抗体.结果 通过RT-PCR成功扩增出大小为1 014 bp的CDV M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0a(+)-M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出分子质量单位为43 ku的重组M蛋白,与预期值相符;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重组蛋白能被抗CDV多克隆抗体识别;免疫小鼠制备的多抗能与纯化的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ET-30a(+)-M并表达了CDV M蛋白,制备了鼠多克隆抗体,为建立CDV M蛋白的ELISA抗原检测方法,鉴定表达M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奠定了基础.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l基因检测与分析

    作者:蒋元强

    目的 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及健康人为对象,研究逆转录病毒感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RNA,采用半巢式RT-PCR法检测逆转录病毒pol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T-PCR检测10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有8份逆转录病毒pol基因阳性,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约为135 bp,健康血清逆转录病毒pol基因检测10份血清1份阳性,阳性标本扩增片段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扩增片段大小相近(约为135 bp);11份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PCR扩增阴性.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可能与逆转录病毒中pol基因的表达相关,相关病因学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张友;宦华敏;张庆东;陈志华;吴荣凤;徐琴兰;杭德荣;张联恒;黄轶昕

    目的 构建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以加强沿江地区的血吸虫病控制.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及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以江苏省沿江滩块为单位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镇江扬中-常州新北段江滩为试验区,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数据库,计算获取各滩块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指数,据此进行风险预警分级;采用Google Earth制作江滩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结果 初步建立了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8项.调查镇江扬中至常州新北段江滩96块,有6个滩块风险指数≥2.0,有10个滩块风险指数≥1.5但<2.0,有26个滩块风险指数≥0.9但<1.5,其余均<0.9.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白色标示不同风险指数等级,并制作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其中红色和橙色均含有感染性钉螺、疫水阳性等高风险指标.结论 建立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提供分级预警管理,也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 新孢子虫速殖子在HCT-8、Vero和Hela细胞中培养的比较

    作者:边征征;吕强;宫鹏涛;常乐;邢沈阳;张西臣;李建华

    目的 观察和比较新孢子虫速殖子在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非洲绿猿肾细胞(Vero)中的生长情况.方法 分别用HCT-8、Hela和Vero细胞(RPMI-1640培养基)连续培养新孢子虫速殖子9d,观察并计数速殖子数量,绘制生长曲线;4d取培养物作吖啶噔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速殖子.结果 新孢子虫速殖子用HCT-8、Vero和Hela细胞培养均生长,尤以在HCT-8和Vero细胞中生长较快,第6d虫体数达到高峰,且在HCT-8中高峰期可持续2d,在Vero中生长高峰可持续1d.在Hela细胞中速殖子生长较慢,虫体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吖啶噔染色观察,HCT-8和Vero细胞中纳虫泡较大且速殖子数量较多,Hela细胞内纳虫泡较小且速殖子数量较少.结论 新孢子虫速殖子在HCT-8细胞中生长较快,纳虫泡较大且速殖子数量较多.HCT-8细胞可以替代Vero细胞用于速殖子的体外培养.

  •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辅助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τ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海长;吐尔洪江·吐逊;沙地克·阿帕尔;张雪;阿尔孜古丽·吐尔逊;杨乐;林仁勇;温浩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比例,转录因子RORγτ和IL-17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6~8周龄BALB/c小鼠共30只,随机分为多房棘球蚴感染组(Em)、多房棘球蚴感染阿苯达唑治疗组(Em+ Albendazole,Em+ ABZ)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每组10只.通过腹腔注射法建立泡型包虫病小鼠模型.Em+ ABZ治疗组给予灌胃阿苯达唑治疗(100 μl/d,35 d)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17细胞(CD4+ IL-17+ Th17细胞/CD4+T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细胞中维甲酸孤独受体(retin-oid acid orphan receptor-γτ,RORγτ)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7水平.结果 CD4+IL-17+ Th17细胞/CD4+T细胞比例,Em组为(2.10士1.00)%,与HC组(0.85±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t=2.66,P<0.01).Em+ ABZ组为(1.54±1.19)%,与HC组和E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P>0.05);脾脏细胞RORγτ mRNA在Em组中的表达(6.1×10-4±5.8×10-4)高于在Em+ ABZ组(6.0×10-4±3.5×10-4)和HC组(3.4×10-4±2.4×10-4)中的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Em+ ABZ组与HC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脾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A,Em组为(10.71±1.85) ng/ml,明显高于Em+ ABZ组[(5.58±3.56)ng/ml]和HC组[(7.31士1.2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2,t1=3.12,t2=5.57,P<0.01).Em+ ABZ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82,t=0.84,P>0.05).结论 Th17细胞参与BALB/c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免疫和炎性应答过程,阿苯达唑治疗能够减轻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Th17细胞及IL-17A可能是潜在的多房棘球蚴病新的分子免疫干预靶点.

  • 海分枝杆菌感染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对VEGFA表达的研究

    作者:秦永伟;孙晓蕾;刘维;吴柯;段义农

    目的 研究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的条件培养基活化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海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的条件培养基感染星形胶质细胞,采用qRT-PCR及ELISA检测VEGFA mRNA和VEGFA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factor,HIF-1α)的表达,ELISA检测加入HIF-1α抑制剂后VEGFA的表达.结果 海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的条件培养基能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并在感染后12 h~24 h诱导HIF-1α明显表达,同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VEGFA表达逐渐增多,24 h达到峰值.使用HIF-1α的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VEGFA的合成.结论 HIF-1α可能参与分枝杆菌感染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VEGFA,且还可能有其他转录因子参与这一过程.

  • 我国地里纤恙螨的研究进展

    作者:耿明璐;郭宪国

    地里纤恙螨是我国恙虫病的主要媒介恙螨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本文从地里纤恙螨的研究历史、生活史、季节性变化、地域分布与宿主动物的选择、与疾病的关系、预防与控制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 病原体的组织特异性对靶向制剂研发的启示

    作者: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

    靶向给药是指通过靶向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靶部位,可减少药物全身分布从而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高效特异的靶向载体/导向分子研究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很多病原体对宿主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研究显示这种特异选择性涉及受体—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病原体组织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从中得到启发,为设计、研发高效、安全、特异的靶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

  • 比较基因组学在蓝氏贾第鞭毛虫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余源;王洋;陈阳;刘阿倩;林志强;高雪;田喜凤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作为一种古老的真核生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比较基因组学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深入认识贾第虫的进化关系,进一步明确贾第虫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本文对比较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同时介绍比较基因组学在贾第虫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对贾第虫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 白细胞介素-10在菜姆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劲涛;冯时;李冰雪;宝福凯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莱姆病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利用IL-10的抗炎作用及对炎症的调控而对莱姆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近来研究的焦点.本文概述了白介素-10在莱姆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乙型肝炎病毒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田景惠;赵跃然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一直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已证明HBV可以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但是否可在PBMC中发生复制尚无定论.研究HBV感染PBMC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

  • 山东省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作者:孔祥礼;王用斌;卜秀芹;许艳;张本光;陈锡欣;刘新;赵长磊

    目的 了解山东省疟疾流行区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疟疾防治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化对照实验研究方法在山东省5个疟疾流行二类县随机抽取部分中小学生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疟疾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课、疟防知识手册、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进行疟防知识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施行任何干预措施.结果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4.68%和68.2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68,P>0.05).干预后随访,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17%和6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20,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6,P>0.05).干预组干预后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0.43,P<0.01).结论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对全省的疟疾防治意义重大.

  •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对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影响

    作者:张亚平;林颖;闵珉;席蓓莉;童朝阳

    目的 探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对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影响,并判断其疗效.方法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20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10例为实验组(疏风解毒胶囊+常规治疗组),110例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组),急诊就诊时和治疗72 h及治疗1周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结果 实验组(疏风解毒胶囊组)治疗72 h和1周血清SAA分别为(98.44士7.90)mg/L和(8.21±0.77) mg/L,对照组分别为(160.57±12.28) mg/L和(25.38±2.3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 h的F=2.42,P<0.05,1周的F=9.24,P<0.05).愈显率实验组为68.00%,对照组为6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05).疏风解毒胶囊的止咳作用优于常规对症治疗(x2=13.71,P<0.05).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降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作用,且止咳作用显著.

  • 手足口病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1型全基因组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李学超;于哩哩;刘元辉;马艳玲

    目的 从手足口病患儿粪便中分离肠道病毒71型(EV71),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了解秦皇岛市EV71全基因组基因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从秦皇岛市各医院收集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进行EV71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及核酸提取,通过RT-PCR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通过电泳、测序及序列拼接一系列操作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 用提取的核酸扩增出7 406 bp的目的基因片段测序后与已记录的EV71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完全一致,且测序峰图较好,可信度也较高;各基因片段间通过核苷酸序列拼接后得出,秦皇岛市医院EV71全基因组序列长7 406 bp,编码区各基因片段的长度分别为:2A 450 bp、2B 297 bp、2C 987 bp、3A 258 bp、3B 66 bp、3C 549 bp、3D1 386bp、VP1 891 bp、VP2 762 bp、VP3 726 bp、VP4 207 bp.结论 秦皇岛市EV71分离株为C4a型全基因组序列长7 406 bp,可为当地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创面细菌学观察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吕琳;贾代良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后伤口的细菌学特点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方法 为回顾性病例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伤口感染患者152例,取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分析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开放性伤口创面感染的细菌以G-杆菌为主,占51.45%,其中铜绿假单胞细菌占19.67%;G+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9.32%,不同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万古霉素为100%,即未发现耐药菌株;G-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菌数比例高,13.5%,其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87.6%,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为97.4%.结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伤口感染的细菌以G-杆菌多见,该组菌对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均敏感.但不同种类的细菌其致病毒理有所变化,应结合临床经验,根据不同细菌学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制定外伤后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抗生素应用方案,并加强对患者伤口的护理,以控制或减少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

  • 呼吸道感染腺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陈娜;马超楠;赵敏

    目的 人腺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采用PCR法对人腺病毒进行分型鉴别可为人腺病毒感染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标本,提取DNA,采用PCR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 以500 bp作为DNA分子质量标准对待测标本PCR产物进行1.2%琼脂糖凝胶电泳,46份标本中21份鉴定为腺病毒通用型(扩增片段300 bp),1、2、3、4、7、21型分别有3、8、1、15、2、2份(扩增片段分别为396、393、316、305、305和507 bp).结论 本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的腺病毒以通用基因型、基因4型和基因2型为主.及时检测流行腺病毒型别及其发展规律,可为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防控提供指导.

  • 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张健;李洪运

    目的 探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所致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317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三联疗法组、四联7d组和四联10 d组.四联疗法组采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胶囊,治疗周期分别为7d和10 d.三联疗法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周期14d.结果 采用PP分析法计算Hp根除率三联疗法组为78.43%,四联7d组为85.71%,四联10d组为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ITT分析法计算3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19%、83.33%和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1.37%、85.71%和8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疗法、四联7d组和四联10d组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12、2.58、3.47,四联7d组与四联10d组相对于标准三联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4.11和-0.64.结论 四联7d及10 d方案均具有较高的Hp根除率,两种方案均为安全、有效、经济的一线治疗方案,符合我国国情,值得临床推广.

  • 《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体会

    作者:李春霞;司传平;马群;戴军;李志华;张惠;杨艳丽;付嘉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免疫学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作者在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教学手段运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交流了一些改革经验及体会,旨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 以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系列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白丽;张雷;申元英;吴利先;潘云华;王涛

    建设高素质及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在实施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系列课程申报与建设的实践中,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和成长,迅速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医药学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三早两强”对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效果的探讨

    作者:韩莉;刘朝奇;谭超;邹黎黎;周永芹;金家红;赵云

    省属高校在经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进入内涵发展求质量的建设阶段,培养适应当前及未来医学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其重要任务,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以“三早两强”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科研为切入点,以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为目标,将教研、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对培养具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行了有效实践,收到很好效果.

  •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改良罗氏培养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

    作者:张俊仙;梁艳;刘银萍;阳幼荣;王杰;王兰;吴雪琼

    目的 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提高痰液培养的阳性率,以期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制备兔抗结核杆菌IgG抗体,并将其结合于免疫磁珠表面.采集71例确诊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吸附结核分枝杆菌后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并与传统改良罗氏(L-J)培养法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作比较.结果 71例结核病患者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阳性26例,阳性率36.6%;传统改良L-J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47.9%;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改良L-J培养阳性48例,阳性率67.6%.三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J培养和痰涂片检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培养,可显著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该方法可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