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弓形虫P30与佐剂CTA2/B复合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周怀瑜;何深一;丛华;古钦民;李瑛;赵群力;杨婷婷;张加勤

    目的构建含有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与免疫佐剂CTA2/B 复合基因的克隆载体及酵母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真核表达重组P30-CTX 蛋白奠定基础. 方法 PCR 扩增P30-CTX 复合基因,产物回收后与pMD-18T 载体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经氨苄抗性筛选及测序,建立克隆载体pMD18T-P30-CTX;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双酶切后,回收1 313 bp 的P30-CTX 基因,亚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筛选、测序后建立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P30-CTX.重组质粒分别以PCR、酶切及测序鉴定.使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P30-CTX 复合基因,预测编码蛋白结构.结果重组质粒经PCR 可得1 313 bp 的特异条带,EcoRⅠ、XbaⅠ双酶切获得1 313 bp和3 085 bp的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测序结果证实为pGAP-P30-CTX 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为99.82%,P30-CTX蛋白结构折叠无明显改变. 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与免疫佐剂CTA2/B 复合基因的克隆载体及酵母表达载体,预测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P30-CTX 的抗原性不会产生影响.

  • 间日疟原虫MSP-1 和 CSP 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作者:张山鹰;许龙善;黄天谊;谢汉国;黄江宏;陆惠民

    目的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 和 CSP)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 结论同时用MSP-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 应用GPS/GSM对洲滩观测和同步监控的研究

    作者:何战英;余晴;胡飞;刘跃民;曹淳力;郭家钢

    目的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全球无线移动通讯技术(GSM)相结合的方法,对洲滩进行精确定位、测量其面积,并实现同步报告、实时监控. 方法在鄱阳湖区内选择一个退田还湖地区(无螺区),一块赣江边的洲滩(有螺区),利用手持GPS设备在现场进行航点、航迹的采集,将定位数据包以短消息的形式发回GPS监控服务中心内的GPS服务器,在控制中心数据库的支持下,实时检索短消息服务,并将检索到的以短消息形式存在的定位数据包转发给控制服务中心.控制服务中心解释获得的定位数据包中的信息,在强大的GIS地图上显示被监控终端设备的位置,实现实时监测. 结果手持GPS设备可以对现场行走的路线进行准确定位(自动保存为"航迹"),同时可以手动采集每个航点的经纬度.控制中心能够及时接收到GPS发回的短信息,在强大的GIS地图上显示被监控终端设备的每一个精确地理位置,实现了实时监控. 结论通过GPS和GSM两种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了通过短信方式进行位置信息传递与收集.中心控制系统同时接收终端信息,实现全面监控.将该系统应用于血防工作,不但能够及时将血吸虫病疫情发生的地点迅速上报给上级组织,而且能够通过该型GPS具备的移动通话功能指导现场采取处理措施.该系统将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创造一种具有技术含量高、预报速度快、相关统计数字精准等特点的、全新的监控模式.

  • 孕鼠感染弓形虫对子代的影响

    作者:苑文英;马凯;王辉;杨宏莉;刘润启

    目的观察孕期感染弓形虫对子代鼠发育、寿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不同剂量RH株弓形虫腹腔感染孕中期鼠(d10),分娩后观察记录子鼠发育过程中体长、体重、寿命;给予实验目的要求的干预措施,观察智力发育情况及免疫功能变化. 结果弓形虫轻感组、重感组、对照组孕鼠分娩子鼠体长差异无显著性,体重、寿命、智力发育有差别;重感组子鼠寿命明显短于对照组和轻感组.轻感组子鼠智力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子鼠智力可以通过干预措施达到正常或得到改善,其他组无明显变化;受到再攻击感染时,重感染组子鼠感染率显著高于轻感组和对照组,且与IgG含量成反比.孕期弓形虫重度感染使子鼠抗感染能力下降,但血清特异性抗体IgG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结论孕期感染弓形虫出生子鼠体重、智力、免疫功能降低,寿命缩短,与感染剂量大小有关.对体长无明显影响.

  • 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T668 cDNA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及鉴定

    作者:牛廷献;刘明远;卢强;付宝权;Pascal Boireau

    目的对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T668 cDNA进行表达及鉴定,以获得基因工程抗原. 方法应用PCR技术,从pBK-CMV-T668重组质粒中扩增到不含信号肽序列的T668 cDNA片段,将目的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T668重组质粒,再将其转化到E. coli表达菌株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 结果 pETT668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单位为49 ku,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诱导5 h时表达量达到高峰;薄层扫描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4.6 %.Western-blotting 检测显示,表达蛋白可被感染旋毛虫家猪血清所识别. 结论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T668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 小学生手部清洁卫生对蛔虫再感染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作者:陈颖丹;许隆祺

    目的探讨手部清洁卫生对小学生蛔虫再感染的影响. 方法将基线调查中查出的蛔虫感染者给予驱蛔治疗,半月复查阴性者作为观察对象.实验组开展洗手活动,对照组不开展洗手活动,每2个月用Kato法复查1次,连续观察1年.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蛔虫累计再感染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措施保护率(PR). 结果小学生蛔虫累计再感染率从开展洗手活动后第4个月开始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 <0.001),手部清洁卫生防止蛔虫感染的效果指数IE=2.25,保护率PR=55.55%. 结论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减少小学生蛔虫再感染.

    关键词: 蛔虫 洗手 再感染率
  • 卡氏肺孢子虫低死亡率SD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帆;卢思奇;王凤云;黄松

    目的建立低死亡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SD 大鼠动物模型. 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按体重定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免疫抑制的方法诱导建立PCP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与地塞米松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制作肺印片,经瑞-姬氏复合染色后,检查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制作感染大鼠肺组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Pc包囊和滋养体. 结果用地塞米松诱导后,实验组SD大鼠死亡率为0,肺印片阳性率为76.7%(23/30).肺组织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并可观察到Pc包囊.实验组SD大鼠体重下降明显,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可观察到Pc包囊和滋养体的形态结构. 结论采用按体重定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可建立低死亡率PCP动物模型.

  •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亚楼;卢晓梅;张琰;张金辉;阿不都热依木阿吉;刘辉;马旭东;温浩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Jurkat T淋巴细胞等的影响. 方法 PBMC及Jurkat T淋巴细胞用含不同浓度(1 000、100和10 μg/ml)囊液的DMEM培养基培养5 d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含植物血凝素(PHA)的DMEM培养基培养PBMC,以 MTT法观察PBMC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值,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PBMC细胞凋亡. 结果各浓度囊液对PBMC和Jurkat T淋巴细胞未显示出毒性作用.囊液不影响PHA 对PBMC的增殖功能.在1 000 μg/ml囊液组CD4+、CD8+细胞数量与空白对照组(CD4+: 72.08±4.10,CD8+:29.32±2.62)相比,CD4+(49.32±8.32)显著减少(P<0.05),CD8+数量(32.02±6.57)略增加(P>0.05),CD4+/CD8+比值减少.未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可以使CD4+、CD8+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改变,向Th2免疫抑制方向转变.

  • 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牛和猪的比较研究

    作者:莫兴泽;包怀恩;戎聚全;吴桂萍

    目的比较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 方法用都匀带绦虫孕节和从江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 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 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 d分别剖检、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 结果在感染都匀带绦虫62、85 d的2头乳牛肝脏中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91 mm×1.03~1.50 mm.在感染都匀带绦虫50、62 d的2头乳猪肝脏中共检获67个囊尾蚴,大小为1.28~2.84 mm×1.26~2.57 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伸缩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31%的囊尾蚴顶突略凸,69%的顶突略凹,56%的顶突周围有两圈退化的小钩.在感染从江带绦虫25、35、67 d的3头乳牛体内共检获2 745个囊尾蚴,为全身分布,大小为0.86~6.52 mm×0.66~4.39 mm.在感染从江带绦虫50、67 d的2头乳猪体内共检获106个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大小为1.08~2.86 mm×0.96~2.68 mm.从江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囊尾蚴,活体观察及压片染色镜检,囊尾蚴原头节均未发现顶突和小钩. 结论都匀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囊尾蚴常具有退化小钩;从江带绦虫为传统牛带绦虫,在牛体内囊尾蚴呈全身分布,在猪体内仅分布于肝脏,囊尾蚴没有小钩.

  • 重金属镉、锌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毒性作用的观察

    作者:卢致民;唐宏炜;张进顺;纪伟华

    目的观察重金属镉、锌单独和混合存在时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毒性作用. 方法分别将40~50个尾蚴置于不同浓度(100、10、1、0.1 mg/L)的镉、锌、镉/锌混合溶液中,20~25℃温箱培养,每隔30 min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尾蚴形态变化与存活数量. 结果尾蚴暴露于浓度为10、100 mg/L的镉、锌、镉/锌混合物溶液后,在相同观察时间内,尾蚴断尾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尾蚴断尾率、死亡率随镉、锌、镉/锌混合溶液浓度升高而升高,以100 mg/L的镉/锌混合溶液毒性作用强. 结论重金属镉、锌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混合存在,对日本血吸虫尾蚴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毒性作用越强.

  • 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基因表达与在ELISA诊断上的应用研究

    作者:裴福全;Isao Nagano;Zhiliang Wu;吴军;阮彩文;崔惠儿;Yuzo Takahashi;方悦怡

    目的探讨重组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华支睾吸虫病血清学诊断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成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GenBank中一个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No. AF093242,简称CysB)的部分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TrcHis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埃希菌DH5α.表达出的重组蛋白经亲合层析纯化后用于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血清,评价其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成功克隆与表达CysB基因片段,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用于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达96.0%(48/50),与其他寄生虫病的总交叉反应为3.8%(1/26),而对比实验中可溶性粗抗原(CAA)用于检测的敏感性为88.0%(44/50),与其他寄生虫感染血清无交叉反应. 结论重组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ysB)用于ELIS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希望成为可溶性粗抗原的替代之一.

  • 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谢增如;刘大鹏;温浩;买买提江·阿布都卡得尔;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艾合买提·玉素甫

    目的建立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为探索骨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试验技术平台. 方法 30只长爪沙鼠,于骨膜下、骨髓腔、腰椎旁直接注射接种细粒棘球蚴混悬液,建立骨包虫病动物模型.并于感染后3、6、12个月作X线及病理检查. 结果长爪沙鼠骨膜下、骨髓腔、腰椎旁接种均可感染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50.00%、50.00%和16.67%.接种6个月后X片示骨膜反应;12个月放大1.64倍X光片可明确骨骼破坏情况.病理检查示,骨包虫没有包虫膜,囊肿具有外生性特征. 结论成功建立骨细粒棘球蚴病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于长爪沙鼠的骨髓腔和骨膜下接种感染率较高,死亡率低;腰椎旁接种感染率偏低,且死亡率高.

  • 刚地弓形虫P30(SAG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张佃波;公茂庆;魏庆宽;李谨;黄炳成;刘克义

    目的构建弓形虫P30基因表达载体并获得重组表达蛋白. 方法将弓形虫P30基因的开读框用PCR扩增,NcoⅠ和HindⅢ酶切后,与同样酶切的表达质粒pET-30a(+)经T4连接酶连接,然后转化到DH5α中.菌液经PCR扩增和质粒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 结果扩增的P30基因片段为750 bp,重组质粒诱导表达产物分子质量单位为30 ku,与理论值相符 .Western blot 确认重组质粒表达蛋白与小鼠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P30 McAb)发生特异性反应.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体并获得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的高效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汉防己甲素抗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作者:朱华斌;贺永文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汉防己甲素治疗前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并与未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结果汉防己甲素治疗组肝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汉防己甲素可降低血吸虫病小鼠肝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云南大理小兽旋毛虫感染及宿主种类调查

    作者:申丽洁;李伟;罗志勇

    目的调查云南大理小兽旋毛虫感染及感染小兽种类,为当地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资料. 方法在室内和野外生境诱捕小兽,鉴定小兽种类,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检查小兽旋毛虫感染情况. 结果共捕获3目6科13属24种小兽,其中黄胸鼠、褐家鼠、斯氏家鼠、白腹鼠、卡氏小鼠、齐氏姬鼠、青毛鼠和中缅树鼩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22.03%(63/286);褐家鼠、齐氏姬鼠、白尾鼹和中缅树鼩体内查到旋毛虫幼虫或成虫. 结论云南大理地区一些家、野栖小兽可感染旋毛虫,为人类旋毛虫感染的潜在传染源.

  • 蚊抗药性相关糜蛋白酶基因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与表达鉴定

    作者:顾燕;公茂庆;胡小邦;孙艳;马磊;李秀兰;朱昌亮

    目的建立抗药性相关糜蛋白酶基因稳定转染细胞系. 方法采用PCR方法,以淡色库蚊抗药性品系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出抗药性品系高表达的糜蛋白酶基因编码区;经T/A克隆测序鉴定后,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E1-3,构建重组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IE1-3/chy,经酶切和PCR鉴定后,与带有筛选标记的pIE1-neo质粒共转染蚊细胞C6/36,通过G418选择培养,建立转染细胞系;用RT-PCR、Western blotting鉴定糜蛋白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E1-3/chy,证明糜蛋白酶基因已转入C6/36细胞,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表达产物分子质量单位约30 ku,与理论值相符. 结论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和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糜蛋白酶基因与抗药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研究

    作者:盛似春;张明群;秦志辉;王梅

    目的探讨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种类、感染情况及繁殖节律. 方法在淮河水系采集椎实螺进行饲养、观察,用直接压片法镜检尾蚴,以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和人体皮肤,解剖雏鸭分离成虫,收集鸭粪分离虫卵. 结果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是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65%.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高(0.87%、0.81%), 6月次之(0.60%、0.65%),4~5月及8~10月分别在0.06%~0.21%、0.07%~0.26%之间波动.两种螺均在2月中旬出土活动,至10月底渐潜入泥土越冬,1年可繁殖3代. 结论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广泛分布、活动期长,是毛毕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 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作者:刘全;张西臣;李建华;尹继刚;赵永军

    目的建立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GLV)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定量检测方法,为GFP在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以GFP兔抗血清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为二抗,建立GFP定量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 结果定量检测GFP的间接ELISA方法适反应条件为以10%正常胎牛血清作为封闭剂,一抗的佳稀释度为1∶3200,二抗的佳稀释度为1∶1 600. 结论以GFP兔抗血清为一抗成功建立GFP定量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能正确反映GLV介导的GFP表达情况.

  • 磷酸咯萘啶与双氢青蒿素联合治疗非洲重症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晓松;王世佑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简称几比)位于西非,是全球疟疾高发国家之一.因战乱、贫穷和缺医少药,疟疾已排位于该国常见病、多发病的前列,重症恶性疟更是病势凶险,成为当地的三大死因之首[1].我国对几比的经济援助项目较多,有大批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等在此工作,期间有不少染患疟疾.为扩大国产抗疟新药的影响,缩短疟疾病程,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8 月~2003年8月,在几比首都采用静滴磷酸咯萘啶和口服双氢青蒿素片治疗援外期间感染重症恶性疟的中国患者,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肠道线虫感染综合防治后的巩固措施及其效果观察

    作者:靳玉珠;李丽;毕延光;赵中平

    从1993年开始,由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持,金乡县卫生防疫站协作,在金乡县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肠道线虫感染综合防治对策的系列研究,历时3年,取得了显著成效[1].肯定了在对人群感染率进行分层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不同方法的化疗,并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强化粪管改厕等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在居民肠道线虫总感染率已降至<10%的情况下,为使已取得的防治成效得以巩固,1996年作者等在原试验观察村又进一步采取新的措施、方法,并连续实施5年,于2000年、2003年各进行1次抽样调查,考核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996~2003年牡丹江地区莱姆病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周晓茵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经蜱传播引起人体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我国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区进行人群血清学调查中首次发现本病,并于次年分离出病原体[1].近年来,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研究,已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人群莱姆病感染,每年新发病例逾万人,高发地区为东北和内蒙林区[2].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市境内有长白山脉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其广袤的林区是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莱姆病已成为本地区特别是林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现对本地区1996~2003年的莱姆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 大连市精神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孙慎侠;李雅杰;方芳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非常复杂,目前流行病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提示,精神病除了与遗传、体质、性格等因素有关外,某些病例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接触病原微生物,但尚未肯定与精神病发生有关的特定病原微生物.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内的寄生虫,可侵犯多种脏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脑功能障碍.因此,关于弓形虫感染与精神病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关注 [1~5].为了解大连市精神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作者等开展了该项研究.

  • 2000~2003年济南市疟疾监测分析

    作者:杨林;耿兴义;宁琼

    济南市曾是疟疾流行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疫情稳定,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了巩固防治成果,为制定疟疾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现将2000~2003年的疟疾疫情统计分析如下.

  • 1 230例胸部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吴明拜;张力为;朱辉;安勇;钱中希

    棘球蚴病(Hydatidosis),又称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胸部包虫病包括肺、胸膜腔、纵隔、胸壁、肝顶部、心肌、心包等组织的包虫囊肿.目前该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化学药物治疗还处于临床验证阶段.为了提高胸部包虫病的治疗水平,现将我院1957年6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1 230例胸部包虫病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型适应性分析

    作者:陶建武;刘亦仁

    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中,教学质量自始至终都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用于评定教学质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客观、准确的方法就是考试评价.因此,考试评价已经成为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一门分支科学[1].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分为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两个方面.作者以人体寄生虫学考试得分结果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考试中对题型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

  • 益阳市城郊孕期、婚检妇女血清弓形虫抗体的检测

    作者:熊学峰;李卫华;蔡畅;秦志强

    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大约有25%~50%的人受到感染.虽多为隐性感染,但孕妇感染后,后果严重,可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发生畸胎、死胎等.因此,弓形虫病已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为了解益阳市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情况,于2001~2003年对城郊部分接受婚检和孕期检查的妇女进行了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2000~2003年杭州市疟疾疫情分析

    作者:金行一;徐卫民;李安乐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辖8区5县,总面积16 596 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03年总人口635万.间日疟为本地主要的疟疾流行虫种,中华按蚊是唯一传播媒介.20世纪50~70年代,全市曾发生过4次疟疾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1747.82/10万.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10万以下,198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基本消灭疟疾后的1990~1999年,杭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0.19/10万,其中以1995年发病率高(0.39/10万),1998年发病率低(0.08/10万).2003年疟疾发病率上升,是上一年的2倍.为了解全市近年来疟疾流行态势,并为进一步防治提供依据,将2000~2003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 病毒性肝炎患者华支睾吸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芳

    黑龙江省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发区,感染率较高.由于病毒性肝炎和华支睾吸虫病均可导致肝胆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混淆.在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人群中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如何,相关报告甚少.为此,作者应用ELISA方法对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华支睾吸虫抗体检测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427例肺吸虫性胸膜炎病例资料分析

    作者:关淑荣

    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病,按病因学分类,以细菌性胸膜炎(如结核性胸膜炎)为多见,其次是癌性胸膜炎等,肺吸虫感染也可致胸膜炎.现将本院多年收治的427例肺吸虫性胸膜炎资料总结如下.

  • 济南市历城区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作者:李兆民;王创新;夏淑红

    历城区地处济南市郊,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原为班氏丝虫病低、中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丝虫病防治,于1979年基本消灭丝虫病.此后,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了丝虫病监测.

  • 甲倍霜治疗毛囊虫皮炎60例效果观察

    作者:王雄;孔霞;鲁英;梁晓红

    蠕形螨感染引起的慢性毛囊炎和皮脂腺炎(毛囊虫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高发病.以往治疗外用药为10%硫磺霜、5%甲硝唑霜等,效果均不令人满意.采用我院配制的甲倍霜(5%甲硝唑和丙酸倍他米松霜)治疗蠕形螨病,疗效良好.

  • 野生麦穗鱼易感华支睾吸虫尾蚴的原因探讨

    作者:程荣先;肖启琼;郑自立;陶真

    淡水鱼、虾是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1],麦穗鱼的尾蚴感染率往往高于其他鱼类,其原因未见报道.作者通过实验观察和鱼体有机物及微量元素检测[2],分析野生麦穗鱼对华支睾吸虫尾蚴的易感性.

  • 河南省内乡县2次人体肠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王万松;陈广玉;张红普;柳曙光;李琦;魏华敏;周明哲

    内乡县位于豫西南部,地处伏牛山麓,汉水上游,东经111°33′~112°09′,北纬32°49′~33°35′,面积2 465 km2,辖区内有湍河、刁河、默河、黄水河4条主要河流.内乡县属于丘陵地区,县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等,沿河两岸多种水稻,农村饮水以浅水井为主,近年多为手压井和少部分自来水.由于过去农村卫生环境差,厩池、厕所、粪便均未做无害化处理,群众卫生意识较差,造成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感染和流行.现将内乡县1989年和2002年2次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辉;何立

    近年来,人们在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分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体液免疫机制[1~4].研究结果证明,体液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些血吸虫抗原分子虽能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但并不能诱导产生很好的保护性.例如,抗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滴度在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抗体成分中虽然很高,但对宿主再感染并不都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中的封闭抗体已被证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反而起保护作用[5].因此,细胞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位[6],深入研究血吸虫感染诱导的细胞免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 寄生虫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及其检测

    作者:彭国华;彭卫东;袁铿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不同于坏死(Necrosis)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凋亡与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凋亡清除衰老或异常的细胞,并控制细胞的数量,调节组织器官的大小、形状,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过度凋亡或正常凋亡的过程被抑制,均可导致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改变甚至死亡[1].自1972年Kerr等[2]提出凋亡的概念后,细胞凋亡现象成为医学生物学各学科共同关注并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 并殖吸虫对肝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银忠;王文林

    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的病原体.并殖吸虫病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我国有并殖吸虫病报告的省、市区达24个.由于并殖吸虫成虫与童虫均具有游走性,在人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还可移行至肝脏、脑、脊髓、眼等器官,引起异位病变.近年来,在浙江、安徽等省陆续发现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并殖吸虫病[1~5],同时,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并殖吸虫对肝脏的损害作用[6~8].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并殖吸虫肝损害的认识,现将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我国弓形虫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杨婷婷;何深一

    Toxoplasma gondii is a world-wide parasitic protozoan which invades and resides in all warm-blooded animals. It is a transmissible source of infection to human. Whereas toxoplasmosis is generally asymptomatic in immunocompetent individuals, reactivation of chronic toxoplasmosis or primary infection can lead to sever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deficiency, especially HIV suffers, and patient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operations. Infections in pregnancy women may lead to dramatic sequences such as abortion, dead-born, or malformation.

  • 湖北省30年疟疾防治效果与流行态势分析

    作者:袁方玉;黄光全;左胜利;陈国英

    目的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总结和分析湖北省30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策略和措施、防治效果及流行趋势. 结果湖北省疟疾防治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和综合性抗疟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全省疟疾发病率由1973年的3.7%下降至2003年的0.009%,有49个县(市)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0.49%.目前湖北省疟疾流行主要局限在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少数乡镇. 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30年来,在不同流行阶段实施的防治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是有效的.

  • 骨包虫病1例报告

    作者:闫琰;孙鹏飞

    骨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骨组织所致.骨包虫与软组织包虫的生长方式迥然不同,本病易发生于血运丰富的松质骨或长管骨的干骺端[1].骨包虫病临床罕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诊断比较困难.本科于2003年7月收治了1例骨包虫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实验小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李超;郑安洁;张强;李倩;王萌;侯志丽;赵蓉;纪伟华;佟小莺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可使实验研究受到干扰,甚至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从而降低科研的科学性、准确性及稳定性.另外,有些寄生虫还能引起人兽共患疾病,威胁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天津市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者等对天津市两大实验动物中心的清洁级小鼠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 集体聚集与非集体聚集人群蠕形螨感染的Meta分析

    作者:许正敏;张勤国

    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普遍.国外报道的感染率为27%~100%,国内为0.8%~81%[1].有报道人体蠕形螨感染呈聚集性,集体聚集人群(在校二年级、三年级老生)感染率高于非集体聚集人群(入学新生)[2].周大森等[3]的研究结果相反,认为非集体聚集人群(教师、医护人员、工人、干部等)感染率高于集体聚集人群(学生).谭光恒等[4]则认为在校生(集体聚集)与新生(非集体聚集)间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Meta分析是对具有相同目的的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之一[5,6],从而提高统计功效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问题,使研究结果更客观更可靠.因此,作者用Meta分析方法对14份人体蠕形螨感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蠕形螨感染的集体聚集性,为人体蠕形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囊虫病试剂盒批间差异的比较

    作者:袁忠英;周长海;王聚君;陈颖丹;许隆祺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e)又称囊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28个省(区、市)均有流行[1].由于囊尾蚴常寄生在脑、肺、脊髓等深部器官[2],病原学检查很难进行,所以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弥补病原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的不足,而且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基层和现场.为了解当前我国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为21世纪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决定开展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囊虫病为本次调查的一类病种,采用免疫血清学检测的方法,所用的囊虫病试剂盒通过招标评比的形式由指定厂家提供.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其质量,对厂家生产的试剂盒随机抽取了3批,作了比较.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