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

中草药杂志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중초약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影响因子: 1.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670
  • 国内刊号: 12-1108/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77
  • 曾用名: 中草药通讯
  • 创刊时间: 197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汤立达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土庄绣线菊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姚慧丽;高华;颜世达;刘洋;刘小红;张英华;董方言;王威

    目的 研究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土庄绣线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正二十三醇(2)、4-豆甾烯-3-酮(3)、正二十五醇(4)、豆甾烷醇(5)、(+)-环橄榄素(6)、(+)-africannal(7)、(+)-南烛木树脂酚(8)、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异落叶松脂素(10)、(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1)、(6S,9R)-6-羟基-3-酮-c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3)、(-)-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4).结论 化合物2~5、7~14为首次从绣线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罗鑫;王雪晶;赵祎武;黄文哲;许治良;王振中;萧伟

    目的 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羌活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香豆素(1)、5,7-二甲氧基香豆素(2)、紫花前胡内酯(3)、佛手酚(4)、佛手柑内酯(5)、异虎耳草素(6)、比克白芷内酯(7)、(+)-顺式凯林内酯(8)、()-反式凯林内酯(9)、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0)、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内酯(11)、阿魏酸(12)、异欧前胡素(13)和异补骨脂素(14).结论 化合物2、7~9和11为首次从羌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双斑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郑伟;岳跃栋;龚亚君;闵秋霞;刘朝霞;陈家春

    目的 研究双斑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双斑獐牙菜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6-三羟基-4,7-二甲氧基(口山)酮(1)、1,8-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2)、1,3,5-三羟基-4-甲氧基(口山)酮(3)、1,3-二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4)、1,3,5-三羟基(口山)酮(5)、1,3,7-三羟基-4-甲氧基(口山)酮(6)、2-(3,-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酰氧基龙胆酸(7)、金不换苷元(8)、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9)、异雏菊叶龙胆酮(10)、1,3,8-三羟基-4,5-二甲氧基(口山)酮(11)、1,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山酮(12)、甲基雏菊叶龙胆酮(13)、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4)、芒果苷(15)、紫云英苷(16)、异槲皮苷(17)、烟花苷(18)、芦丁(19)、7,3'-二甲氧基异荭草素(20)、当药黄素(21)、日本当药黄素(22)、异荭草素(23)、8-甲氧基异黄芩素(24)、8-甲氧基木犀草素(25)、山柰酚(26)、木犀草素(27)、槲皮素(28)、β-谷甾醇(29)、齐墩果酸(3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双斑獐牙菜酮A;化合物2~7、16~20、24~2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1、16~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光叶丁公藤酚性成分研究

    作者:周岳;曾婷;李丽梅

    目的 研究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鉴定结构.利用NO相对生成率法对量较多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检测.结果 从光叶丁公藤藤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2)、绿原酸(3)、绿原酸甲酯(4)、4-O-咖啡酰基奎宁酸(5)、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4,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7)、4,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9)、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11)、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化合物1和2对RAW 264.7细胞释放NO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5~7、9、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有一定抗炎活性.

  • 翠云草中1个新的双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邹辉;徐康平;易美玲;盛习锋;谭桂山

    目的 研究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HR-ESI-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翠云草全草75%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双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为4',7"-二甲氧基-2",3"-二氢南方贝壳杉双黄酮(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南方贝壳杉型的双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翠云草双黄酮.

  • 麦冬醇提物抑制肺癌生长及自噬作用研究

    作者:袁嘉瑞;汪春飞;宋捷;赵冰洁;李超;田刚;董自波;封亮;贾晓斌

    目的 评价麦冬醇提物体内外抑制肺癌生长及调控肺癌细胞自噬作用.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麦冬醇提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Visual Sonics Vevo 2100小动物专用高频彩色超声仪测量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肿瘤的体积,称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采用电镜观察麦冬醇提物诱导A549肺癌细胞自噬,结合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诱导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麦冬醇提物对Lewis肺癌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Ki67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53蛋白表达,并且能诱导A549肺癌细胞产生自噬.结论 麦冬醇提物对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A549肺癌细胞产生自噬,麦冬醇提物的抗肺癌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肺癌细胞自噬有关.

  • 消岩汤对Lewis肺癌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作者:杨佩颖;李小江;孔凡铭;张欣;苗耀东;贾英杰

    目的 通过荷瘤动物实验,从外周血血细胞比例、免疫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相关指标等方面研究消岩汤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 Lewis肺癌细胞接种小鼠,荷瘤小鼠ip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连续3d,制备荷瘤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模型.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岩汤组、吉粒芬组、消岩汤与吉粒芬联用组(联用组),每组10只,另取正常小鼠10只为对照组,消岩汤组ig消岩汤水煎液18.2 g/(kg·d),分2次给药,连用7d,吉粒芬组sc吉粒芬12 μg/kg,连用7d,联用组为两药合用.观察各组小鼠一般血常规、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 (IL-3)、白细胞介素-6(IL-6)、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降低(P<0.05),尤以WBC减少为主(P<0.05);模型组CD3+CD8+T、CD4+CD8+T、CD4/CD8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3、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岩汤组和吉粒芬组WBC数值均增加(P<0.05),消岩汤组、联用组CD3+CD8+T、CD4+CD8+T明显提高(P<0.05),各组NK细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消岩汤组和联用组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IL-3、IL-6、EPO、GM-CSF水平,吉粒芬组显著升高IL-3、IL-6水平(P<0.05).与吉粒芬组比较,联用组小鼠外周血WBC增加更明显(P<0.05),且RBC、PLT增加更显著(P<0.05),Treg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消岩汤能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小鼠的外周血象,以及T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且消岩汤与吉粒芬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鼠血清造血因子IL-3、IL-6、EPO、GM-CSF的生成,从而缓解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程度有关.

  • 40株银杏内生真菌抗菌活性比较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葛飞;唐尧;龚倩;马琪森;杨良军

    目的 比较银杏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银杏叶、枝条、果实等组织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酿酒酵母、黑曲霉和根霉为抑菌指示菌,采用滤纸片和平板孔阱扩散法,对40株银杏内生真菌发酵液抗菌活性进行初筛和复筛;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制备型HPLC、薄层色谱(TLC)和HPLC-MS等方法,对抗菌活性较高的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YXY009菌株的抗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40株银杏内生真菌中,18株为不产孢真菌;产孢真菌中,青霉属和曲霉属为优势菌属,分别占总菌数的17.5%和15.0%;YXY009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对酿酒酵母和根霉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2.35±1.32)和(23.60±0.83) mm;从YXY009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有效成分,初步鉴定为毛果杨苷.结论 首次从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化合物毛果杨苷.

  •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张庆;茹庆国;刘艳;赵博琛;康倩;李辉;吴清

    目的 研究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模拟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组与氧化苦参碱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结直肠,统计肿瘤发生率;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的发生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直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转录因子-κB (NF-κB)、P53和γH2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无肿瘤发生,模型组、苦参碱组与氧化苦参碱组均有肿瘤发生,但肿瘤发生程度不同.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能够降低PCNA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降低COX-2、iNOS、NF-κB3、P53与γH2AX蛋白的表达.结论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均能减缓肿瘤的发展进程,降低肿瘤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同时能对溃疡性结直肠炎进行有效干预,减缓肿瘤的发生程度甚至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 三七总皂苷对全脑缺血成年大鼠侧脑室室管膜区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贺旭;葛金文;黄俊;潘爱华;李志远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TSPN)对全脑缺血后成年大鼠侧脑室室管膜区(SVZ)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TSPN组.TSPN组大鼠全脑缺血后30 min ip给予剂量为75mg/kg的TSPN,每天1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14d.分别于再灌注1、3、7、14 d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VZ区BrdU和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 (DCX)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观察SVZ区BrdU/DCX、DCX/Ki67、GFAP/DCX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TSPN组SVZ区7、14 d的BrdU+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对应的时间点(P<0.01、0.001);TSPN组和模型组SVZ区DCX+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在7、14d有统计学差异(P<0.01、0.001);TSPN组SVZ区14d的BrdU/DCX细胞,均显著多于模型组(P<0.01);TSPN组SVZ区Ki67/DCX细胞在7、14d的表达多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0.001);两组SVZ区GFAP/DCX细胞与DCX的比值在3、7、14d差异显著(P<0.05、0.001).结论 TSPN促进全脑缺血后大鼠SVZ区神经再生,加速全脑缺血后大鼠SVZ区神经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全脑缺血后大鼠SVZ区星形胶质细胞转化新生未成熟神经元.

  • 柴胡及其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作者:韩晓伟;严玉平;吴兰芳;王红芳;宋军娜;王乾;郑玉光

    目的 鉴定河北中药材市场柴胡的真伪.方法 对从河北中药材市场采购的28份柴胡药材的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同时从GenBank下载7个样本序列.采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采用软件MEGA 6.0分析比对,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以及各序列的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8份样品中有21份为柴胡,3份为黑柴胡,4份为伪品.结论 ITS2序列能够作为柴胡药材鉴别的有效方法之一,对药材市场的规范和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RP-HPLC法同时测定昆仑雪菊中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量

    作者:木合塔尔·吐尔洪;买买提·吐尔逊;热萨莱提·伊敏;楚刚辉;木尼热·阿不都克力木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建立昆仑雪菊中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安捷伦HC-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5nm;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昆仑雪菊中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分别在2.0~60 μg/mL (r=0.999 8)、5.0~100 μg/mL (r=0.999 9)、1.0~40 μg/mL (r=0.999 9)和0.5~40 μg/mL (r=0.999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4%(RSD为1.05%)、98.6%(RSD为1.28%)、103.6%(RSD为0.95%)、101.2%(RSD为1.1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稳定,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重现性和回收率,可用于昆仑雪菊药材的质量控制.

  • 两面针花粉活性与形态特征研究

    作者:刘保财;黄颖桢;赵云青;陈菁瑛

    目的 进一步认识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花粉粒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法 采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粒活性,并应用“3414”试验设计对培养条件:蔗糖质量分数、硼酸(HBO3)质量浓度、氯化钙(CaCl2)质量浓度3个因素进行筛选,同时与碘-碘化钾(I2-KI)、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花粉活性的方法比较,建立测定花粉活性的适宜方法.然后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对花粉粒活性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大小、形态等特征.结果 I2-KI染色法、TTC法2种方法不适合两面针成熟花粉活性的测定.离体萌发法中佳的组合为10%蔗糖+0.1 mg/mL硼酸+0.1 mg/mL氯化钙,测定萌发率可达66.67%.两面针花粉活性24 h内高,4℃的低温条件下可保持约15d,而冷冻和常温条件不太适合其保存.花粉粒形态为长椭球形,具有3个萌发沟,表面有网状纹饰.结论 初步建立了两面针花粉粒活性测定方法、贮藏条件,为了解两面针花粉粒生理特性、品种选育及分类奠定基础.

  •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建立青蒿金银花醇沉过程中实时放行标准

    作者:王永香;李淼;米慧娟;郑伟然;吴云;毕宇安;王振中;萧伟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建立青蒿金银花醇沉过程中实时放行标准.方法 收集29个批次共145个青蒿金银花醇沉样本作为训练集样本,测定样本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及固含物的量,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建立4个指标的定量放行标准;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制备13个批次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青蒿金银花醇沉样本作为验证集,验证定量实时放行标准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的定量放行标准范围分别为新绿原酸0.279~0.541 mg/g,绿原酸1.941~2.610 mg/g,隐绿原酸0.453~0.570 mg/g,固含物3.565%~4.925%;验证集中与大生产实际工艺参数一致的1、4、8、9、10号样本的4个指标成分在定量放行标准之内.结论 建立的单变量过程统计方法能更好地监控生产过程,对终点样本进行判断,达到实时放行的目的.

  • 板蓝根多糖的系统分离纯化与组成分析

    作者:国欣;胡小龙;王月荣;杨子峰;王玉涛;李征途;胡坪

    目的 建立板蓝根多糖的系统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分离得到的均一多糖进行组成测定.方法 以抗病毒活性较好的80%醇沉板蓝根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色谱、Sephacryl-20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凝胶色谱系统分离纯化.分别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和邻苯二甲醛(OPA)衍生化HPLC法对分离得到的板蓝根均一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 利用系统分离纯化策略,从80%醇沉板蓝根粗多糖中分离得到2种均一板蓝根多糖(IRPS1A和IRPS1B)和2种均一板蓝根糖蛋白(IRPS2A和IRPS3A).其中,IRPS1A与IRPS1B的单糖组成均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IRPS2A的单糖组成为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IRPS3A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糖蛋白IRPS2A与IRPS3A均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共14种氨基酸残基.同时,IRPS2A还含有酪氨酸残基.结论 该系统分离纯化的策略可应用于板蓝根均一多糖(糖蛋白)的获取,为板蓝根多糖的结构分析及药理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 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中成分变化及其药效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彦君;王雅琪;李冰涛;兰继平;伍振峰;熊优;杨明

    关键词:
  •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群在陶瓷膜分离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作者:徐益清;杨辉;罗友华;李汉明;许光辉;黄亦琦

    关键词:
  • HPLC法同时测定心脑康片中11种成分

    作者:闫涛;周慧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心脑康片中11种成分(丹参酮ⅡA、葛根素、β-蜕皮甾酮、甘草苷、芍药苷、斯皮诺素、阿魏酸、山柰素、大黄素、细叶远志皂苷和23-乙酰泽泻醇B)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心脑康片中丹参酮ⅡA、葛根素、β-蜕皮甾酮、甘草苷、芍药苷、斯皮诺素、阿魏酸、山柰素、大黄素、细叶远志皂苷和23-乙酰泽泻醇B.色谱柱为InertSustain C18柱(250 mm×4.6 mm,5 μm);甲醇-乙腈(1∶1,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0 min,80% B;10.0~20.0 min,80%~70% B;20.0~35.0 min,70%~50% B:35.0~50.0 min,50%~30% B;体积流量0.9 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 丹参酮ⅡA、葛根素、β-蜕皮甾酮、甘草苷、芍药苷、斯皮诺素、阿魏酸、山柰素、大黄素、细叶远志皂苷和23-乙酰泽泻醇B分离度良好,分别在28.24~282.42、15.89~158.90、20.53~205.26、4.09~40.94、12.08~120.76、40.03~404.30、4.08~40.75、2.13~21.25,7.91~79.14、20.30~202.96、4.10~40.96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5%~101.84%(RSD在0.62%~1.71%).6批样品中丹参酮ⅡA、葛根素、β-蜕皮甾酮、甘草苷、芍药苷、斯皮诺素、阿魏酸、山柰素、大黄素、细叶远志皂苷和23-乙酰泽泻醇B分别在0.870~0.887、6.321~6.329、0.857~0.866、0.171~0.179、0.369~0.377、2.128~2.136、0.088~0.099、0.148~0.155、0.113~0.121、0.371~1.380、0.101~0.109 mg/g.结论 本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专属性好,为心脑康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川产道地药材川牛膝产地变迁探讨

    作者:刘维;裴瑾;杨梅;张祎楠;王倩

    以川产道地药材川牛膝Cyathulae Radix为分析对象,对其道地产地变化原因进行探讨.川牛膝为著名川产道地药材之一,传统道地产区为四川天全,目前主产区变为宝兴、金口河、兴隆、红椿、恩施等地.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走访川牛膝的主产地,调查产地资源、环境、栽培现状,从自然环境、人工干预、经济效益3个方面分析川牛膝主产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川牛膝资源持续利用,道地药材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渗透泵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白镇亚;邵思颖;徐晓玉;张继芬

    作为控释制剂的典型代表,渗透泵制剂近年来已经成为中药新剂型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从渗透泵制剂的结构类型、中药渗透泵制剂的辅料、中药渗透泵制剂的处方与制备、体内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近几年中药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中药渗透泵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 基于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中医药干预冠心病研究进展

    作者:于泽胜;李沛纯;姚璐;高杉;于春泉

    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在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炎症和免疫反应及细胞凋亡和增殖中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NF-κB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就NF-κB信号通路与冠心病的发展关系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进行综述.

  • AP2/ERF转录因子调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素瑞;高珂;刘璇;隋春

    AP2/ERF转录因子也称为AP2/EREBP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其家族成员均含有由60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保守DNA结合域,即AP2/EREBP结合域.以往植物AP2/ERF转录因子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育和生理调控领域,近年来AP2/ERF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方面引起关注.综述了AP2/ERF转录因子调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利用代谢调控手段提高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借鉴.

  •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

    作者: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彬;廖茂梁

    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及产品质量标准,在研究现有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和次生代谢物的因素、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与同行们共同讨论,并愿此概念引起同行共鸣.

  •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延胡索质量评价及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张铁军;许浚;韩彦琪;张洪兵;龚苏晓;刘昌孝

    基于提出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确定标准及研究模式,以延胡索为范例进行示范性研究,通过对延胡索化学物质组辨识明确化学物质基础;通过延胡索化学成分生源途径及成分特异性分析明确其化学成分的来源及特异性;通过药效、药性及药动学研究及其物质基础的相关性分析,明确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并综合研究结果,确定质量标志物.后以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黄连碱、巴马汀、去氢延胡索甲素、D-四氢药根碱及原阿片碱7个生物碱为质量标志物,建立了延胡索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控制方法.

中草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