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약물부량반응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5734
  • 国内刊号: 11-401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42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育琴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硝呋太尔致过敏性紫癜

    作者:张晓兰;王文格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阴道炎给予口服硝呋太尔片(0.4 g,3次/d)和硝呋太尔阴道片(250 mg,每晚1片)局部外用。用药第14天患者出现全身红色皮疹伴瘙痒,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WBC 7.8×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0,嗜酸粒细胞0.006,PLT 185×109/L,EsR 54 mm/1 h。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皮炎,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氯雷他定(10 mg,1次/d)和西替利嗪(10 mg,1次/d)口服,硝呋太尔继续应用。用药第16天患者出现发热,皮疹继续加重,面部及全身均可见皮疹,皮疹面积、数量增加。用药第18天患者躯干、上肢出现暗红色皮疹,双下肢出现大片暗红瘀斑,实验室检查示EsR为68 mm/1 h。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伴感染。停用硝呋太尔片、硝呋太尔阴道片、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给予阿奇霉素(0.5 g,1次/d)和甲泼尼龙(80 mg,1次/d)静脉滴注。停用硝呋太尔第3天,患者皮疹部分消退,改为口服阿奇霉素(0.5 g,1次/d)和泼尼松(10 mg,1次/d);第6天,皮疹基本消退,停用阿奇霉素,泼尼松减量为5 mg、1次/d;第10天,皮疹完全消退,停用泼尼松。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小儿渗出性多形红斑型药疹

    作者:张文竹;张媛媛;赵艳

    1例11岁男性患儿因肺炎给予阿奇霉素0.375 g、1次/d静脉滴注,第3天加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25 g、1次/8 h静脉滴注。第8天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停用阿奇霉素。第12天,患儿开始出现发热,第14天体温达39.0℃。第12天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第16天,患儿面部、颈部及躯干开始出现大面积多形性红斑,皮疹面积逐渐增大且融合成片,并出现水疱、破溃,对症治疗,10 d后好转。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相关血小板增多

    作者:曾建涛;李泉

    1例67岁男性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行急诊阑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 g、1次/12 h)和奥硝唑(0.5 g、1次/12 h)。3 d后根据术中所取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1次/8 h静脉滴注)。术前患者PLT为288×109/L,换药后第2天为308×109/L,第12天达1128×109/L。骨髓涂片检查显示增生性骨髓象。考虑血小板升高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相关。停用该药,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1次/12 h 静脉滴注)。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第10天,患者PLT为360×109/L;第25天,PLT为332×109/L。

  • 紫杉醇诱发过敏性休克及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萍;刘宏博;陈愉;谷秀;肇丽梅;赵立

    1例59岁男性患者右肺腺癌术后行TP方案(紫杉醇﹢顺铂)化疗,静脉滴注紫杉醇约90 min时突发呼吸困难、心慌、皮肤潮红,血压降至70/40 mmHg(1 mmHg=0.133 KPa)。立即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20 min未缓解。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注射,同时予多巴胺升压,10 min后患者症状稍缓解,但诉持续心慌。床旁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44次/min,予利多卡因50 mg静脉注射。10 min后患者心慌、呼吸困难缓解,心电图示心律转为窦性心动过速。继续给予吸氧、脱敏等对症治疗。共住院11 d,患者未再发生心律失常,病情平稳出院。

  •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致血管神经性水肿

    作者:刁丽;吕增禄;王淑梅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第2次用药在滴注约20 min时出现眼睑结膜和鼻黏膜水肿,伴有呼吸困难。立即停止药物滴注并给予吸氧,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甲泼尼龙40 mg、呋塞米20 mg静脉注射后好转。考虑为红花黄色素引起的血管神经性水肿。继续其他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关键词: 红花 血管性水肿
  • 甲钴胺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赵静;张仲

    1例73岁男性患者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给予阿昔洛韦500 mg静脉滴注,1.5 h后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0.5 mg。注射甲钴胺后约15 min患者突然出现头晕、大汗、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测不到血压,经吸氧、充分液体复苏和升压治疗后,患者神志逐渐清楚,脉搏63次/min,血压140/73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将甲钴胺换为肌氨肽苷后,未再发生类似不良反应。

    关键词: 甲钴胺 过敏反应
  • 碘克沙醇致迟发性剥脱性皮炎

    作者:韩毅;靳迺诗;牟燕

    1例74岁女性患者行PCI,术中使用碘克沙醇220 ml。患者术前WBC 8.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n)4.2×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 E)0.36×109/L,scr 122μmol/L。术后第4天患者出现背部及右上肢近端红斑、丘疹和双手肿胀等症状。给予泼尼松(5 mg,1次/d )和氯雷他定(10 mg,1次/d)口服。术后第5天患者全身皮肤瘙痒、疼痛不适,胸背部、双上肢、腹部及大腿部皮肤可见红色丘疹,右手皮肤皲裂伴液体渗出,WBC 12.7×109/L,n 8.6×109/L,E 0.73×109/L。考虑为碘克沙醇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加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次/d,炉甘石洗剂外敷。4 d后患者瘙痒好转,右手及右臂皮肤过度角质化、粗糙伴脱屑,停用地塞米松。2周后,患者皮肤恢复正常, WBC 10.6×109/L,n 6.6×109/L,E 0.37×109/L,停用泼尼松和氯雷他定。

  • 莫西沙星致眩晕与视物模糊

    作者:李焕芬;胡月琴

    1例45岁女性患者因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和胆囊炎,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 (250 ml)静脉滴注,1次/d。首次静脉滴注该药约30 min时,患者出现眩晕和视物模糊,静脉滴注结束后约2 h,上述症状自行缓解。次日再次静脉滴注莫西沙星后约30 min,上述症状复现。立即停用莫西沙星,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8 h静脉滴注。此后患者未再出现眩晕及视物模糊。

  • 环孢素相关窦性心动过缓

    作者:梁瑶;杜朝阳;孙路路

    1例35岁男性患者因移植物抗宿主病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而给予甲泼尼龙(40 mg、2次/d)和吗替麦考酚酯(750 mg、2次/d)口服。用药前心率76次/min,心电图正常。用药10 d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加用环孢素1.25 mg/(Kg·d)静脉滴注。第2次静脉滴注环孢素约30 min,患者出现胸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6次/min)。停用环孢素,甲泼尼龙和吗替麦考酚酯继续原剂量应用。3 d后,患者心率76次/min。

  • 华法林致急性胰腺炎

    作者:何彦侠;薛兵;赵淑敏

    1例56岁男性因急性肺栓塞给予华法林3 mg/d口服,后根据InR调整剂量为4.5 mg/d。华法林治疗第10天,患者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实验室检查示血清淀粉酶为360 u/L。次日血清淀粉酶升至960 u/L,腹部超声及CT示胰腺弥漫增大,胰腺周围轻度液性渗出,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停用华法林,给予奥美拉唑、生长抑素等治疗。10 d后,患者腹痛缓解,血清淀粉酶降至130 u/L。第15天,因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再次给予华法林3 mg/d口服。1周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腹痛,血清淀粉酶256 u/L。停用华法林后3 d患者腹痛好转,1周后血清淀粉酶降至78 u/L。

    关键词: 华法林 胰腺炎
  •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

    作者:唐莲;王三南;翁小红;尚尔宁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晚发型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患儿性别、用药时日龄、出生时体重及孕周、原发病及并发症、利奈唑胺疗程、联用抗菌药物、用药前后病原菌培养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以及预后,分析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以及对患儿血小板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195例,男性109例,女性86例;用药时日龄为8~28 d,平均(16±8)d;出生时体重800~4500 g,平均(1979±841)g;出生时孕周27~42周,平均(33±3)周,早产儿133例(68.21%)。应用利奈唑胺时间为7~23 d,平均(12±4)d;96例(49.23%)患儿联合应用了其他抗菌药物。临床疗效:痊愈117例(60.00%),显效58例(29.74%),总有效率为89.74%。195例患儿共检出208株革兰阳性菌和18株革兰阴性菌,细菌学疗效:细菌清除者178例(91.28%),部分清除11例(5.64%),未清除3例(1.54%),细菌替换3例(1.54%),细菌清除率为96.92%。195例患儿中有27例(13.85%)用药5~18 d、平均(9±5)d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22例(81.48%)为早产儿;19例基础PLT正常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Ⅰ、Ⅱ、Ⅲ、Ⅳ度者分别为8、7、4、0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Hb降低(﹥基础值50%);8例基础PLT值为Ⅰ度下降的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为Ⅱ、Ⅲ、Ⅳ度者分别为5、1、2例,有2例同时出现Hb下降(﹥基础值50%)。27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后均立即停药,3~13 d、平均(5±4)d后19例PLT自行恢复正常;6例接受对症治疗后PLT均恢复正常,2例遵家长要求出院。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体重、孕周和基础PLT、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有关,出生时孕周、基础PL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水平为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疗效较好。早产儿、基础PLT值偏低、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用利奈唑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增加。

  • 克唑替尼与含铂两药方案治疗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作者:姚舒洋;张毅;胡牧;王若天;支修益

    目的:比较克唑替尼与含铂两药方案治疗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 EML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所有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住院病历和门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克唑替尼组(克唑替尼250 mg口服、2次/d,28 d为1个周期,持续服用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和含铂两药组(多西他赛﹢卡铂或培美曲塞﹢卡铂,21 d为1个周期,长6个周期,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比较2组疗效[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 PR)、疾病稳定( sD)、疾病进展( PD)、客观缓解率( ORR)、疾病控制率( DCR)、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分析,克唑替尼组11例,含铂两药组20例。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克唑替尼组11例患者经2~18个周期(中位治疗8个周期)治疗,佳疗效为 PR 者8例(72.7%),sD者2例(18.2%),PD 者1例(9.1%),ORR 为72.7%,DCR 为90.9%。含铂两药组20例患者经2~6个周期(中位治疗6个周期)治疗,佳疗效为 PR者7例(35.0%),sD者7例(35.0%),PD 者6例(30.0%),ORR为35.0%,DCR为70.0%。克唑替尼组佳疗效优于含铂两药组(u=-2.19,P=0.04),ORR明显高于含铂两药组(χ2=4.045,P=0.044)。克唑替尼组出现PD的1例患者为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为PD,PFs为2个月,但未停药,随访10个月病情无恶化。另有1例佳疗效为PR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出现PD,停止克唑替尼治疗后1个月因nsCLC进展死亡。含铂两药组在化疗期间出现PD的6例患者均在化疗2个周期后评估为PD,PFs均为1.5个月,出现PD后均改变治疗方案;随访时出现PD的4例患者PFs分别为10.0、4.5、5.0和6.0个月。克唑替尼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8%(9/11),未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含铂两药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0%(11/20),Ⅲ~Ⅳ级为45.0%(9/20),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2,P=0.027)。结论克唑替尼治疗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疗效优于含铂两药方案化疗且安全性更高。

  • 麻醉诱导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眼科手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林娜;林红;李丽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手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将2015年3至10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经鼻给药使用LMA MAD nasalTM ,右美托咪定组喷入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μg /Kg,对照组喷入0.9%氯化钠注射液0.01 ml/Kg。术前用Ibrahim 4点评分法评价患儿与家长分离状况。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前即刻、置入喉罩后2 min、给药后10 min、手术开始后10 min、术毕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以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麻醉后恢复室( PACu)停留时间。术后采用sundaram 4点评分法评估患儿苏醒时状态。结果共97例患儿纳入研究,右美托咪定组47例,对照组50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布和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患儿出现与父母分离困难者分别为26例(55.3%)和18例(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2组患儿围术期不同时点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spO2以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儿术后苏醒时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9%(7/47)比4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麻醉诱导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手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术后护理和恢复。

  •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所致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蕾

    目的: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是否有骨折史,治疗前是否服用过骨吸收抑制剂,用药后第3和14天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前与用药后第3天ALT、AsT、scr和Bun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05例,年龄49~83岁,平均(69±9)岁;有骨折病史者17例;服用过骨吸收抑制剂者79例。所有患者均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100 ml。患者用药后第3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发生率分别为45.7%(48/105)和39.0%(41/105)、37.1%(39/105)、26.7%(28/105)、32.4%(34/105)、32.4%(34/105)。第14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发生率分别为2.9%(3/105)和0、0、1.0%(1/105)、1.9%(2/105)、1.0%(1/105)。用药后第14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单项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用药后第3天(均P﹤0.001)。用药后第3天患者ALT、AsT、scr、Bun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与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肌肉痛呈负相关,与头痛及关节痛无相关性。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之前服用骨吸收抑制剂与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或肌肉痛等5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呈负相关。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上述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年龄﹤60岁者(P﹤0.01,P﹤0.05)。结论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年龄和应用过骨吸收抑制剂与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呈负相关。

  • 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志胜;李杏莉;贺健梅;魏秀青;郑军;赵俊仕;陈曦

    目的:了解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在湖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治疗时间≥1年的12~24岁HIv/AIDs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 CD4细胞)数、婚姻状况、确诊至治疗间隔时间、机会性感染、开始治疗时症状体征、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和治疗第1年每个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59例患者,平均年龄(22±2)岁;男性312例,女性247例;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0.9%(508/559);外周血CD4细胞数≥200个/mm3者占55.1%(300/544);未婚者占65.5%(366/559);确诊至治疗间间隔为0~1859 d,平均198 d,中位时间53 d;开始治疗时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占28.8%(161/559);有症状体征者占29.7%(166/559);临床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266例(50.5%)、124例(23.5%)、99例(18.8%)、38例(7.2%)。男性、女性和12~18岁、19~24岁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均以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为主,分别占45.2%(141/312)、37.2%(92/247)、45.9%(45/98)和40.8%(188/461)。用药第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为19.3%(108/559),主要为恶心呕吐(37.0%,40/108)、皮疹(34.3%,37/108)和疲倦(28.7%,31/108);第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57/486),主要为皮疹(35.1%,20/57)、疲倦(26.3%,15/57)和胃口改变(24.6%,14/57);其后各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0.0%。对治疗第1个月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有无症状体征、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临床分期和CD4细胞数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9~24岁(OR=1.782,95%CI:1.293~3.554,P=0.002)、女性(OR=1.904,95%CI:1.204~3.013,P=0.006)及开始治疗时有症状体征(OR=3.025,95%CI:1.902~4.810,P=0.000)为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12~24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内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皮肤病变等为主,治疗第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年龄19~24岁、女性与开始治疗时有症状体征是抗病毒治疗致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多潘立酮儿童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黄亮;张伶俐;汪志凌;梁毅;王梦雅;胡志强;全淑燕;张智慧

    目的评价儿童使用多潘立酮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多潘立酮用于儿童的临床研究。检索WHO Pharmaceuticals newsletter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收集多潘立酮上市后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检索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美国FDA、英国药物和保健产品监管署( MHRA)、加拿大卫生部和澳大利亚医疗产品局网站,收集官方发布的多潘立酮风险和利益评估、适应证修改等信息。对RCT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其他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中心ADR因果关系评估标准分析不良反应与多潘立酮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CTCAE 4.03)评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 RCT文献9篇,队列研究1篇,自身对照研究4篇,病例报告24篇。9篇RCT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多潘立酮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应用安慰剂、莫沙必利或西沙比利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甲氧氯普胺( RR=0.44,95%CI:0.23~0.86,P=0.02),高于中成药(RR=16.09,95%CI:2.01~129.04,P=0.01)。9项RCT研究中均未见多潘立酮严重不良反应报道。4项自身对照研究中,1项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多潘立酮与QT间期延长相关。24篇病例报告报道多潘立酮不良反应101例,轻中度不良反应( CTCAE 1~2级)80例(79.2%),重度不良反应( CTCAE 3级)21例(20.8%),未见CTCAE 4~5级不良反应报道。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显示2例不良反应与多潘立酮肯定有关,76例很可能有关;15例患者用药过量,2例联用其他可致相同不良反应的药物。2014年4月EMA建议限制多潘立酮的适应证和临床用量。同年9月,MHRA宣布多潘立酮不再作为非处方药物。结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儿童使用多潘立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和其他促动力药物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儿童使用多潘立酮存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关键词: 多潘立酮 儿童 安全
  • 替诺福韦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刘敏;易为;蔡晧东

    替诺福韦酯( TDF)为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该药可有效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预防HBv母婴传播,被欧洲肝病学会推荐为HBv 感染妊娠妇女的首选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划定为妊娠药物分级的B级药物。目前的研究尚未观察到TDF对母亲或胎儿造成的不良结局以及通过乳汁暴露对婴儿产生的不利影响。TDF在人类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的安全性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 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病变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张学兰;张侠

    奥沙利铂常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或辅助治疗。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是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感觉神经病变,呈剂量限制性和依赖性。奥沙利铂所致急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86%~95%,发生机制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草酸盐有关,临床表现为冷刺激诱发或加剧的肢体末端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具有可逆性。奥沙利铂所致慢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与剂量相关,具有蓄积性和可逆性,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以及改变痛觉信号的调制与传递有关,临床表现为末梢感觉减退或缺失、上下肢麻木等,严重时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冷刺激、适当延长药物静脉滴注时间、应用某些药物可预防或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

  • 巯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

    作者:梅康康;罗志红;汪俭;屈丽君

    巯嘌呤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相关的骨髓抑制和肝毒性可威胁患儿生命,由此导致的化疗中断或停止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可依据药物代谢酶基因型、检测红细胞内代谢产物、建立生理学模型等办法调整巯嘌呤给药方案。实施个体化给药将提高巯嘌呤的疗效和安全性。

  • 大败毒胶囊致胃痛

    作者:马丽萍;朱建新;赵继红;沈司京

    1例23岁女性患者因面部痤疮口服大败毒胶囊(1 g、3次/d)3 d后,出现胃痛,餐后加重,影响睡眠。患者自行停药;停药3d后疼痛消失,但仍有胃胀和打嗝等,持续约7d不缓解。给予多潘立酮(10 mg、3次/d)和泮托拉唑(40 mg、1次/d)治疗2 d后,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消失。随访1周,患者未再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

    关键词: 胃脘痛 大败毒胶囊
  •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实践探索

    作者:张伶俐

    在发达国家,ADR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每年发生ADR人数达10.0万~21.8万[1]。据统计,拉丁美洲住院患者ADR发生率约为10.5%,其中约6%的患者死于严重ADR[2]。因特殊的生理状态,儿童较成人更易发生ADR[3-4]。Thiesen等[5]2013年的研究显示,英国儿童住院患者ADR 发生率为15.9%~17.7%。据报道,我国儿童ADR发生率2倍于成人,为12.9%[6]。受样本量、试验条件及随访时间等限制,上市前药物临床试验对ADR的研究存在局限性,需进行上市后药物监测。研究显示,超过50%的ADR是在药物上市后发现的[1]。ADR监测系统是上市后药物监测关键措施之一,可发现新的、严重的、罕见的ADR[7]。

  •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合理用药分会联席会议纪要

    作者:吴小艳;唐静;武力勇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总编辑王育琴教授于2014年5月当选为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DID专委会)主任委员,并于2015年8月当选为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合理用药分会主任委员。为促进三个委员会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提高办会效率,降低会议成本,三个委员会2016年的全国委员工作会议以联席会议形式于4月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杂志编委、DID专委会委员和老年合理用药分会委员约130人参加了会议。

  • 2016第八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老年人群专题论坛纪要

    作者:王春祥;吴小艳;刘佳明;梁华玉;崔璨

    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合理用药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和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共同主办的“第八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老年人群专题论坛”于2016年4月7-9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以及科研和管理工作者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智能药柜应用环节用药错误识别与防范指导原则

    作者: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现代化医院建设和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需要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同时,防范相关医疗错误就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智能药柜( automated dispensing cabinets )在美国已应用了20多年,90%以上的美国医疗机构都已配备了智能药柜。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AsHP)建议利用药房自动化设备将药师从繁重的调剂工作中解放出来,使药师有更多时间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同时自动化设备也可以降低药师调剂差错率,减少传统送药模式下的药品破损、丢失及退药数量,减少病房夜间临时借药的频次,增加护士取药、配液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1]。智能药柜采用创新的自动化药品管理方式,将药品物流延伸至病房,做到药品从医药公司到患者全程可追溯,提升了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水平[2]。自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引进并在病区试用智能药柜后,目前国内采用这种药品管理模式的医疗机构已有数十家,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加。国外生产智能药柜的公司有OmniCell、CareFusion、McKesson 等,国内也有类似产品开始应用,部分医院与科研企业共同合作研发的麻醉药管理智能药柜等也已投入使用[3-5]。

药物不良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