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약물부량반응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5734
  • 国内刊号: 11-401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42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育琴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华法林与苯溴马隆联用致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

    作者:刘佳;许建国;邹颖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给予托拉塞米、呋塞米、螺内酯、培哚普利、美托洛尔、头孢地嗪、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同时口服华法林2.5 mg,1次/d.第3天实验室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16,尿素8.9 mmol/L,尿酸625 μmol/L.加服苯溴马隆50 mg,3次/d.次日患者INR升至3.43,第9天升至4.56.当日停用华法林.停用华法林第7天INR降至1.28,第14天恢复华法林2.5 mg口服,1次/d.6d后,INR升至3.52.当日停用苯溴马隆,次日停用华法林.3d后,INR降至1.98.

  • 静脉滴注氟康唑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寒钰

    1例81岁女性患者因肺部真菌感染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1次/d.输注10 min后患者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随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及静脉滴注氯化钾,10 min后心电图显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出现心室颤动.立即给予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并静脉给予利多卡因、硫酸镁及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次日输注氟康唑注射液5 min后再次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停用氟康唑注射液,改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抗真菌治疗.此后未再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 苯磺顺阿曲库铵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高艺凡;杨程;李宏

    1例68岁男性患者因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颈髓损伤行手术治疗.手术开始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苯磺顺阿曲库铵2 mg和血凝酶2U.5 min后患者血压降至5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30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0.90,四肢及躯干出现红色皮疹.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甲泼尼龙、去氧肾上腺素等,同时放弃手术,缝合手术切口.10 min后患者血压升至110/65 mm Hg,生命体征渐趋稳定.3d后再次手术,手术开始后5h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5 mg.5 min后患者再次出现血压下降(55/40 mm Hg),四肢及躯干出现红色皮疹.给予肾上腺素及甲泼尼龙素等抢救,20 min后血压恢复至105 ~115/65~70 mm Hg,lh后手术顺利完成.

  • 甲巯咪唑致急性重度黄疸伴肝性脑病

    作者:姚鸿萍

    1例50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甲巯咪唑2.5 mg,2次/d.约5个月后,出现乏力、小便黄,10 d后发展为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5 U/L,总胆红素628.6 μmol/L,直接胆红素542.7 μmol/L,总胆固醇1.7 mmol/L,总蛋白60 g/L,白蛋白33 g/L,碱性磷酸酶130 U/L,总胆汁酸145.2 μmol/L,γ-L-谷氨酰转肽酶83.1 U/L.停用甲巯咪唑,改为口服泼尼松(10 mg,4次/d)和普萘洛尔(10 mg,3次/d),同时给予保肝和退黄治疗.约1个月后,患者突发心慌、烦躁、答不切题,反应迟钝,实验室检查示血氨浓度25 μmol/L,诊断:肝性脑病Ⅰ期.给予保肝及治疗黄疸和肝性脑病的药物.1周后患者肝性脑病症状缓解,3周后黄疸减轻.

  • 泼尼松相关精神障碍

    作者:冯早明;汤敏;黄茂涛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大疱性类天疱疮入院,给予泼尼松(15 mg,3次/d)、氯雷他定(10 mg,1次/d)、头孢拉定(0.5g,3次/d)口服及对症支持治疗.3d后患者偶有情绪不稳,但未予治疗.7d后因发疹未完全控制,将泼尼松改为60 mg/d.8d后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易怒、被害妄想、言行失常、记忆力减退,偶不能辨识处所.遂将泼尼松减量至45 mg/d,停用氯雷他定,改为赛庚啶2 mg,3次/d口服,余治疗同前.1周后患者精神症状逐渐缓解出院.此后泼尼松逐步减量至出院45 d后停用.随访3个月,无类似精神症状再发.

  • 替罗非班致重度血小板减少

    作者:刘晓琦;贾素洁;张晓娟;杨敏

    1例56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小板计数为185×109/L.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支架植入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 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替罗非班36 h.输注替罗非班约12h,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瘀斑,血小板计数下降至5×109/L.立即停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给予地塞米松.术后第4天,恢复使用氯吡格雷.术后第5天,恢复阿司匹林.术后第6天,患者瘀斑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考虑患者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是替罗非班所致.

  • 阿德福韦酯相关低血磷性骨病2例

    作者:吴晓莉;高乐红;宋海庆;王玉平;詹淑琴

    2例患者因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长期接受阿德福韦酯(ADV) 10 mg/d治疗出现肢体疼痛,全身乏力.例1为58岁男性患者,例2为55岁女性患者,实验室检查血磷分别为0.71和0.58mmol/L,24 h尿磷分别为6.82和4.57 mmol/24 h;关节部位X线检查均显示骨质疏松;骨扫描检查示放射性物质摄取增高,诊断为低血磷性骨病.例1肌电图检查提示有周围神经受累,考虑低血磷性骨病并发周围神经病.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情况下,给予补充磷酸盐治疗及食用富含磷酸盐食物,患者症状均有改善.

  •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联用致肝衰竭

    作者:郜杨;于凯江;王洪亮;刘洋

    1例22岁女性患者因间断性发热自行不规律口服尼美舒利100 mg/次及布洛芬400 mg/次(给药次数不详),共计27 d.服药第23天患者出现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尿液呈豆油色.4d后入院,体格检查发现上腹部压痛,剑突下3 cm可触及肝脏.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3×109/L,凝血酶原时间22 s,凝血酶原活动度34%,纤维蛋白原1.63 g/L,丙氨酸转氨酶40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58 U/L,总胆红素179.7 μmol/L,直接胆红素165.0 μmol/L,氨101 μmol/L.考虑为尼美舒利和布洛芬引起的肝衰竭.给予患者抗感染、保肝、褪黄和降氨药物治疗,间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并行血浆置换等.入院后第25天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作者:覃秀川;王春梅;索旻;文勃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STEMI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拟行PPCI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600 mg,术中均给予标准剂量肝素(100 U/kg).替罗非班组造影后通过指引导管在3 min内缓慢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随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5 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36 h;对照组未经指引导管注射任何药物.PPCI术后2组均给予常规抗凝处理.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临床预后及轻、中、重度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分析冠状动脉内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737例.替罗非班组324例,男性233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62±10)岁;对照组413例,男性301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60±1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情况、前壁心肌梗死占比、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试验0级血流者占比、PPCI术中血栓抽吸导管使用率、中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重度出血.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占比、心肌呈色分级3级者占比、ST段回落率和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0% (311/324)比91.3%(377/413),92.3%(299/324)比87.2% (360/413),91.4%(296/324)比85.7%(354/413),6.8% (22/324)比2.7% (11/413)],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0.9%(3/324)比3.1% (13/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冠状动脉内预注射替罗非班是术后TIMI 3级血流独立影响因素(OR=1.947,95% CI:1.156 ~4.022,P=0.036). 结论 PPCI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可增加轻度出血发生率,但不需要临床干预,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 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作者:郭超;杨承亮;李新和;杨祝良;谢立璟

    目的 分析云南省腾冲县一起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预防与控制类似毒蕈中毒事件提供借鉴. 方法 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物鉴定工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2年6月30日15时左右,同一家庭的6人,包括祖父(例1,56岁)、祖母(例2,47岁)和4个孙女(例3~6,分别为8、8、7、1.5岁)一起食用了含“麻栗菌”(祖父当日自采)的午餐.次日凌晨4~6时,2个孙女(例3、5)和祖父母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给予对症治疗后返家;例4仅出现腹泻,未就医;例6仅进食少量菜汁,未出现明显症状.7月2日例3、5出现嗜睡、昏迷,6人均被送往腾冲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群体性毒蕈中毒并上报当地CDC.例3在急诊科经抢救无效死亡;例1入院,例2急诊留观治疗,分别在中毒后第26、19天痊愈;其他3例患儿当日转诊省级医疗机构,中毒后第10~13天痊愈.CDC专业人员在事发当地采集的新鲜“麻栗菌”标本经鉴定确认为毒蕈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而非当地俗称“麻栗菌”的可食性酒色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明确该起事件为误采误食条盖盔孢伞导致的急性中毒事件. 结论 条盖盔孢伞与酒色蜡蘑外观形态易混淆,故因误采误食导致中毒.专业机构应加强中毒信息管理,掌握不同地区毒蕈谱.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毒蕈中毒诊断和救治知识的培训,并对普通群众开展预防常见毒蕈中毒的科普教育.

  • 乌头属植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判定

    作者:谢立璟;王效俊;侯小平;刘全儒;王英伟;龙鑫;马沛滨;孙承业

    目的 验证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发生的一起乌头属植物中毒事件病因判定中的作用. 方法 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的要点是根据现场、病例和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判定.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患者临床情况,采集中毒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样本及可疑有毒植物新鲜样本,国家CDC组织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可疑有毒植物的形态学鉴定、DNA分子鉴定和毒素检验,并按照中毒病因判定模型,综合3方面的结果进行病因判定,指导临床诊断和救治. 结果 2010年5月30日,新疆塔城地区某县某矿业金属有限公司13名员工食用在附近山上采集的“野芹菜”后15 ~ 30 min内陆续出现口唇及四肢麻木、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运送途中死亡4人,9人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其中2人抢救无效均于中毒后4h左右死亡.可疑有毒植物新鲜样本形态学鉴定确认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1例呕吐物样品和3例血液样品中检测出乌头碱,血液样品中乌头碱含量分别为0.17、0.25和0.48μg/L.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现场采集的可疑有毒植物新鲜叶片与乌头属植物属于同一类.综合上述结果,明确该起事件为误采误食乌头属植物茎叶所致突发中毒事件. 结论 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在中毒事件病因判定中可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 静脉应用负荷剂量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

    作者:宿英英;田飞;陈卫碧;高冉;张运周;张艳;叶红;高岱俭;刘芳

    目的 探讨静脉给予负荷剂量抗癫痫药物(AED)治疗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的安全性. 方法 采用合并数据的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和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进行的2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分析比较地西泮组、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和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患者的临床数据.3组患者一线AED治疗均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地西泮(0.2 mg/kg,5 mg/min).二线AED治疗方案:地西泮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地西泮(0.2 mg/kg,5 mg/min)后继续静脉泵注维持量地西泮(4 mg/h,每3分钟增加1μg/kg),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戊酸[30 mg/kg,6 mg/(kg·min)]后继续静脉泵注维持量丙戊酸[1~2 mg/(kg·h)],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苯巴比妥(20 mg/kg,50 mg/min)后继续静脉注射维持量苯巴比妥(100 mg/6 h,50 mg/min),治疗持续至癫痫发作终止后24 h,以后逐渐减量.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反应. 结果 10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53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2±16)岁.地西泮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19)岁;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15)岁;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1±14)岁.3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西泮组、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和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GCSE终止率分别为63.2% (24/38) 、57.5% (23/40)和60.9%(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02).地西泮组6例(15.8%)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呼吸抑制、循环抑制和骨髓抑制分别为2、3和l例;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11例(27.5%)出现不良反应,其中不伴高血氨脑病的轻度血氨升高、轻度肝功能异常和骨髓抑制分别为8、2和1例;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11例(47.8%)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呼吸抑制、循环抑制、轻度肝功能异常和骨髓抑制分别为3、2、5和1例.地西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P =0.033).上述不良反应经停药与对症治疗后均可消除. 结论 静脉给予负荷剂量地西泮或丙戊酸或苯巴比妥治疗成人GCSE均安全有效.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用的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予以对症治疗.

  • 三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有毒植物鉴定效能的评价

    作者:龙鑫;孙承业;谢立璟;王英伟;刘冰

    目的 评价3种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属级的鉴定能力以选出适合在中毒现场快速鉴定有毒植物的分子技术. 方法 选取毛茛科、大戟科共18种19份有毒植物叶片样品,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基因组DNA,分别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简单重复序列间标记(ISSR)和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属级),使用NYSTS、SPSS、PAUP、MEG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 准确性:RAPD技术未能鉴定样品的属级,ISSR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准确率分别为68%和100%.可靠性:RAPD技术与ISSR技术主观影响率分别为44%、26%,条带重复率分别为47%、45%;DNA条形码技术trnH-psbA片段扩增成功率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时效性:从总DNA提取开始至得到终鉴定结果,RAPD、ISSR、DNA条形码技术耗时分别为8.5、9.0、42.2 h.可操作性:RAPD与ISSR技术的鉴定工作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工作则需要特殊的测序设备. 结论 初步认为DNA条形码技术是比较适用于突发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中快速病因判定的分子鉴定技术.

  • 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现况分析

    作者:何仟;谢立璟;马沛滨;孙承业

    目的 了解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及毒蕈中毒的现况,以进一步明确有毒生物中毒控制工作方向,为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4至2011年我国公开发表的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例/事件的文献,进行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3463篇,共报道中毒患者94 700例,其中有毒动物中毒46 110例,有毒植物中毒37 172例,毒蕈中毒11 418例.中毒主要发生在物种分布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中毒病例分布地区与物种自然分布地区基本一致.毒物谱相对集中,有毒动物及有毒植物排名前5位的毒物所致中毒病例数分别占这两类中毒病例总数的78.77%(36 321/46 110)及84.03%(31 234/37 172).导致中毒的有毒动物以毒蛇、鱼胆、河豚为主;有毒植物以豆科、毛茛科植物为主;毒蕈则以未知种类者居多,占77.09%(8802/11 418),已知种类以鹅膏科及牛肝菌科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意外(50.24%,41 291/82 185)和误食(42.19%,34 670/82 185).中毒途径以经口为主(70.34%,66 438/94 458).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死率分别为2.52%(1008/39 951)、1.66%(547/33001)、12.39%(1248/10 076). 结论 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危害严重,具有病死率高、地域性强、毒物谱相对集中等特点.因此,今后应加强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控制工作,建立相应监测体系,开展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加强毒物识别、毒物危害及预防的宣传教育,以求大限度降低中毒发生率.

  • 含唑吡坦镇静催眠药的服用剂量应予调整

    作者:历远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3年1月10日发布的药物安全通讯对含有唑吡坦(zolpidem)的镇静催眠药提出安全警告,要求降低这类药物的推荐剂量[1].新研究表明,某些患者睡前服用唑吡坦,次日清晨的血药浓度足以损害其精神警觉性,以至于影响驾车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

    关键词:
  • 叶酸补充剂对癌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小艳

    英国医学期刊Lancet于今年1月25日在线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在平均5年的治疗周期中,叶酸补充剂不显著增加或降低患者的癌症发生率[1].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多个国家开始推广含叶酸食物,例如在面粉中强制添加叶酸以预防神经管缺损,还有部分人群服用叶酸补充剂以预防癌症.但也有国家不建议补充叶酸,部分原因在于担心叶酸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关键词:
  • 灵芝益寿胶囊致肝损害

    作者:张秀红;蒋莉莎

    1例53岁女性患者,为滋补强身自行服用灵芝益寿胶囊4粒,3次/d.2个月后出现尿色深黄.约4个月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上腹部不适,伴有恶心、乏力、倦怠.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11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11 U/L,γ-L-谷氨酰转移酶(γ-GT)235 U/L,碱性磷酸酶(ALP) 158 U/L,总胆红素(TBil) 104.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63.2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41.3 μmol/L,总胆汁酸(TBA) 165.3 μmol/L.诊断:药物性肝损害.停用灵芝益寿胶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69 U/L,AST 35 U/L,γ-GT 100 U/L,ALP 137 U/L,TBil 30.1 μmol/L,DBil 14.4 μmol/L,IBil 15.7 μmol/L,TBA 70.2 μmol/L.

  • 瘀血痹胶囊相关严重过敏反应

    作者:李得民;杨道文;张纾难

    1例54岁女性患者因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服用来氟米特20 mg,1次/d.5个月后加服瘀血痹胶囊4粒,3次/d.第2次服用瘀血痹胶囊后约5h,患者体温升高至38.8℃,手掌出现红疹并迅速遍及全身,伴咽痛、头晕、胸闷、乏力、视觉异常,血压86/47 mm Hg(1 mm Hg=0.133kPa).给予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氯雷他定等抗过敏治疗,并服用中药煎剂.入院第2天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3×1012/L,中性粒细胞0.96;C反应蛋白148 mg/L;降钙素原2.16 ng/ml;丙氨酸转氨酶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5 U/L,直接胆红素7.8μmol/L,尿素11.2 mmol/L,肌酐209 μmol/L.X线胸片示肺部感染,给予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出现过敏性口炎.给予康复新液口服,并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入院第8天,患者过敏症状消失.

  • 关于解毒药短缺问题的思考

    作者:周静;孙承业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恐怖势力的频繁行动,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突发中毒事件屡见不鲜.解毒药是中毒的急救药品,合理储备、调用解毒药,可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纳入氰化物中毒解毒药硫代硫酸钠注射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毒药氯解磷定注射剂、亚硝酸盐中毒解毒药亚甲蓝注射剂、阿片类中毒解毒药纳洛酮注射剂、鼠药解毒药乙酰胺注射剂及4种抗蛇毒血清共9种解毒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将中毒救治药品列入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

    关键词:
  • 进一步加强我国有毒植物、毒蕈中毒控制研究

    作者:孙承业;谢立璟

    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丰富的生物种群,其中裸子植物种类居世界第1位,高等植物种类居世界第3位[1].在这多样的生物种群中,就包含大量有毒植物、毒蕈(有毒大型真菌).在我国,文献记载的有毒植物约有1300种[2],毒蕈(包括可疑有毒蕈菌)有421种[3].有毒植物、毒蕈可通过食入、皮肤接触以及孢子吸入等方式导致接触者中毒,引起机体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在世界各地,有毒生物中毒都是常见中毒类别之一.美国中毒控制中心2010年统计显示有毒植物中毒咨询占咨询总数的1.9%[4],德国埃尔福特中毒咨询中心2001至2010年接到的有毒植物中毒咨询占咨询总数的8.2%[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物产品流动和物种迁移更为普遍,毒蕈中毒在很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我国,因文化传统和近年追求"回归自然"等原因,群发性毒蕈中毒频频发生,其病死率远高于其他毒物类别.日益频发的有毒植物、毒蕈中毒事件不仅损害中毒者健康,还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
  • 扬创新求实精神办中华精品期刊

    作者:王育琴

    岁月荏苒,春秋迁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3年,对《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走过14载风雨历程的杂志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家庭的新成员.从此,杂志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鼓舞人心的时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向各级领导、各届编委、青年编委、作者、读者、合作支持单位及所有为杂志成长壮大默默奉献的同仁及各界朋友,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春天般的问候.祝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兴旺,阖家幸福,蛇年吉祥!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