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약물부량반응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5734
  • 国内刊号: 11-401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42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育琴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胺碘酮长期应用致间质性肺炎

    作者:任晓蕾;贺真;李玉珍

    1例62岁女性患者,因心房颤动服用胺碘酮300mg/d,4年后出现咳嗽、咯痰、发热。胸部CT检查示双肺间质弥漫性病变。考虑为药物性间质性肺炎,与胺碘酮有关。停用胺碘酮,给予泼尼松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关键词: 胺碘酮 间质性肺炎
  • 秋水仙碱致低血糖症

    作者:杜金明;刘保萍

    1例76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自行分次口服秋水仙碱3 mg/15 h。第2天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周身大汗、四肢无自主活动。实验室检查:血糖2.6 mmol/L,肝功能、电解质、血肌酐等均正常,诊断为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ml,约2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改为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1 h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次日晨,患者再次出现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血糖3.2 mmol/L,给予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后好转。观察4 d,患者无不适,出院。

    关键词: 秋水仙碱 低血糖症
  • 伊马替尼相关心包积液及心房颤动

    作者:王新宇;徐昕晔;孙超;牛杰;高炜

    1例68岁胃恶性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 mg,1次/d。半年后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少量积液,5年后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心包中等量积液。停用伊马替尼,2周后心包积液减少;3周后心包积液完全消失,且未再发作心房颤动,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再次按照原剂量服用伊马替尼,2周后再次出现少量心包积液,3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包积液,且未再发作心房颤动。

  • 西酞普兰引起肝功能异常

    作者:姜赛平;卢晓阳

    1例70岁男性患者因咳嗽、咯痰加重,伴发热、气促,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万古霉素、奥美拉唑、泼尼松、谷胱甘肽治疗。治疗第8天,因抑郁症给予西酞普兰10 mg,1次/d。第9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从47 U/L、52 U/L升至139U/L、145 U/L。第10天因抑郁症状未控制,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1次/d。之后肝酶明显增高,第19天实验室检查示ALT529U/L,ASr 256 U/L。考虑为西酞普兰引起的肝功能异常,遂停用该药,其他合并用药继续应用。随后肝功能水平逐渐下降。

  • 碘普罗胺致急性肾衰竭

    作者:胡云珍;卢晓阳

    1例65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反应迟钝伴口齿不清入院。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 g,1次/d)、依达拉奉(30 mg,1次/d)及甲钴胺等药物治疗。因胸部、腹部CT增强扫描,连续2 d各使用造影剂碘普罗胺100 ml(含碘30 g),第3天出现双下肢水肿,尿量400 ml/24h,随后无尿,静脉给予呋塞米未见好转。复查血肌酐475 μmol/L,尿素氮24.5 mmol/L。诊断为急性肾衰竭,考虑与碘普罗胺有关。连续血液透析治疗5 d后,患者尿量增加,血肌酐降至284μmol/L。17 d后血肌酐231 μmol/L,尿素氮14.4 mmol/L。患者双下肢水肿明显好转,出院。

  • 帕米膦酸二钠相关下颌骨坏死

    作者:路敏;王薇;周颖;梁雁;崔一民;郭晓蕙

    1例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给予帕米膦酸二钠6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于4~5 h静脉泵入,1~3个月给药1次,17个月内共给药10次,之后因头颅转移行头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前2 d开始服用泼尼松10 mg,3次/d,连用37 d。放射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接受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剂量和给药途径同前,1年内共给药5次。在这1年间患者经常出现牙龈肿痛、溢脓,口腔科诊断为下颌骨坏死。考虑下颌骨坏死可能与帕米膦酸二钠有关,或与双膦酸盐和放射治疗两者有关。

  • 洛索洛芬致肌红蛋白升高

    作者:张海英;任晓蕾;李玉珍

    1例79岁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洛索洛芬60mg后约2 h出现全身乏力、大汗、红色尿。血肌红蛋白938μg/L,尿肌红蛋白2102μg/L,同时伴有血尿及白细胞升高。考虑肌红蛋白升高,为洛索洛芬所致。停用洛索洛芬,并行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停药第7天血肌红蛋白24μg/L,尿肌红蛋白174μg/L。但泌尿系统感染未改善,继续治疗。

    关键词: 洛索洛芬 肌红蛋白
  • 达沙替尼致严重腹泻

    作者:高习华

    1例55岁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应用尼罗替尼无效后改用达沙替尼70 mg,2次/d,服药当日出现腹泻,呈水样便,次数频繁,停药给予蒙脱石散剂后腹泻缓解。3 d后,患者继续服用达沙替尼,再次出现腹泻,停药后腹泻症状消失。

    关键词: 达沙替尼 腹泻
  • 头孢呋辛静脉滴注致血小板减少

    作者:吴志恒;杨波

    1例70岁女性患者拟行脑膜瘤切除术,术前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呋辛2 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用药前血小板166×109/L,用药第2天血小板急剧下降至40×109/L,但无临床出血表现。考虑可能与头孢呋辛有关,遂停用该药,改用氧氟沙星,换药1 d后血小板上升至160×109/L。随后肺部感染好转,手术顺利完成。

  • 表柔比星及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致过敏反应各1例

    作者:宗焕涛;梁兴建;武翼春;张勇

    2例男性膀胱癌术后患者于膀胱灌注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后出现过敏反应。例1为60岁男性患者,接受表柔比星5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膀胱灌注。灌注约10 min后,患者出现手足发痒,面部及四肢发红,心率100次/min;20 min后,症状加重,患者无法忍受,遂排空化疗药物。排空后症状缓解并逐渐消失。随后再行第2次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出现上述表现,并伴有恶心、呕吐,经排空药物,全身症状消失。例2为54岁男性患者,接受吡柔比星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膀胱灌注化疗。灌注30 min时,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全身发痒,伴风团。立即排空膀胱,并给予苯海拉明及地塞米松肌内注射。30 min后症状减轻,1 h后消失。

  • 曲妥珠单抗引起过敏样反应

    作者:贾荣娣;徐遥

    1例52岁女性患者,因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给予曲妥珠单抗2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速为50滴/min。输入约30 min时,患者出现寒战、胸闷、口唇发麻、呼吸困难,心率165次/min,血压199/99 mm Hg。立即停止输液,行对症治疗。50 min后上述症状消失,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21 d后再次化疗,曲妥珠单抗11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速30滴/min。5 min后,患者再次出现过敏样症状。停药10 min后症状消失。

  • 头孢地嗪钠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作者:刘海燕;李婷婷

    1例80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地嗪钠1.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输注约10ml 时,患者出现心慌、胸闷、畏寒、全身皮肤瘙痒、高热。体格检查示体温39.6℃,全身皮肤片状发红,四肢处明显。立即停止输液并行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心慌、畏寒症状消失,体温下降,但皮肤症状未见好转。次日背部、四肢出现多个松弛状水疱,之后发展成糜烂面。考虑皮肤症状为头孢地嗪钠所致。加用氢化可的松、氯苯那敏等抗过敏治疗,同时改为夫西地酸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之后肺部感染和皮肤症状均痊愈。

  • 甘草酸制剂相关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作者:梁辑;苏涛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日光性皮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20ml/d(含甘草酸苷40mg)静脉滴注,并口服依巴斯汀、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4 d,其后改用蒙药(具体成分不详)治疗10 d。因皮肤症状无明显改善,再次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含甘草酸苷50 mg),口服2次/d。1周后,患者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血压180/180mm Hg(1 mm Hg=0.133 kPa),立即停药。实验室检查:血钾3.1 mmol/L,血钠151 mrol/L,血肌酐(SCr)82 μmol/L,肾素0.40pg/L,血管紧张素Ⅱ98 ng/L,醛固酮164 ng/L。给予氨苯蝶啶50 mg,2次/d口服,硝苯地平20mg,2次/d口服。治疗1 d后患者水肿消退,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 mm Hg。实验室复查示血钾4.7 mmol/L,血钠141 mmol/L,但SCr升至129 μmol/L,高达144μmol/L。停用氨苯蝶啶2 d后,实验室检查示:SCr86 μmol/L,血钾3.7 mmol/L,血钠141 mmol/L,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正常。诊断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考虑与甘草酸有关。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王梅;艾辉;王春梅;祖晓麟;王成钢;朱小玲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因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狭窄>75%)在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接受PCI、年龄≤7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用氯吡格雷剂量将患者分为75 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r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150 mg/d)。记录2组患者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 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120例PCI治疗后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75 mg剂量组男性4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5±7)岁;150 mg剂量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8)岁。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75 mg剂量组分别为84%±18%和(240±48)s、81%±14%和(238±44)s、59%±12%和(210±42)s、48%±10%和(199±40)s、43%±10%和(184±30)s,150 mg剂量组分别为86%±16%和(244±46)s、77%±16%和(239±46)s、51%±11%和(180±41)s、40%±10%和(166±33)s、38%±9%和(159±35)s,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150 mg剂量组这2项指标均低于75 mg剂量组(均P<0.01)。2组2项指标治疗后7、14、30 d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小板大聚集率治疗后14、30 d与治疗后7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 mg剂量组血小板大聚集率治疗后1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再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轻微出血和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皮疹、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5 mg剂量组12例、18.7%,150 mg剂量组13例、23.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6,P=0.593)。结论: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氯吡格雷150 mg/d和75 mg/d均为有效、安全的剂量,但150 mg/d较75 mg/d能更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可能更有利于减少PCI治疗后血栓的发生。

  • 小剂量咪达唑仑与氯胺酮对七氟烷致非住院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作者:奚春花;王砚华;李天佐

    目的: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或氯胺酮预防七氟烷致非住院患儿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在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和氧气(5 L/min)诱导麻醉,患儿意识消失、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吸入2.0%~2.5%七氟烷-N2O-O2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对照组、咪达唑仑组和氯胺酮组患儿分别经静脉缓慢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5ml、咪达唑仑0.02mg/k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 ml)和氯胺酮0.2 mg/k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ml)。术毕拔除喉罩,将患儿送入麻醉后恢复室并进行躁动评分,若躁动评分≥4分则静脉推注丙泊酚2.0 mg/kg。记录3组患儿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躁动情况、是否使用丙泊酚、留院观察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010年5月至11月共61例患儿纳入试验。患儿年龄3~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0±0.8)岁,体重14~27 kg;咪达唑仑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0±0.4)岁,体重13~24kg;氯胺酮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0.9)岁,体重15~30 kg。3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单/双眼手术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速唑仑组与氯胺酮组患儿的苏醒时间[(32.8±6.5)、(28.6±8.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9.8±5.0)min,P<0.01],术后躁动发生率[19%(4/21)、15%(3/20)]明显低于对照组[55%(11/20),P<0.05]。3组患儿的麻醉时间、丙泊酚使用情况、留PACU观察时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或氯胺酮均能安全有效地预防七氟烷吸入所致的患儿术后躁动。

  •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风险的meta分析

    作者:武珊珊;张渊;孙凤;詹思延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方法:以“rosiglitagone”、“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和“human”为[中文关键词],分别检索Medline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网站和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网站,检索时间均从早至2010年8月31日。收集比较罗格列酮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同时按照疗程、病程、治疗模式、对照类型将收集的RCT分成不同的亚组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累积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78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得到170项研究,其中Medline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公开发表的研究为99项,GSK网站发表者为7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比值比(OR)为1.24[95%可信区间(CI)为0.99~1.55,P=0.06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公开发表的99项和GSK网站发表的71项研究中,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分别为1.42(95% CI:1.06~1.90,P=0.019)和1.01(95% CI:0.71~1.44,P=0.958);在疗程≥52周的30项研究中,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为1.62(95% CI:1.17~2.23,P=0.004)。公开发表的疗程≥52周的21项研究和病程≥5且<10年的33项研究显示,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分别为1.79(95%CI:1.22~2.64,P=0.003)和1.55(95%CI:1.06~2.26,P=0.025)。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OR值受2009年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ECORD的影响,在2009年出现阳性拐点。对JADAD质量评分中≥3分的43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罗格列酮组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OR值为1.62(95%CI:1.17~2.23,P=0.004);其中疗程≥52周的16项研究、病程≥5且<10年的13项研究和复合用药的19项研究的OR值分别为1.79(95%CI:1.24~2.57,P=0.002)、1.76(95%CI:1.15~2.71,P=0.010)和1.68(95%CI:1.11~2.53,P=0.014)。结论:罗格列酮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的风险,且患病时间长、用药时间久、联合用药者发病风险更高。

  • 延参口服液Ⅰ期临床试验耐受性研究

    作者:阎本永;张枫;孙莉;梁军成;范华莹;时杰;徐国柱;邓艳萍

    目的:研究延参口服液的耐受性以确定其安全剂量。方法:共有38名健康受试者(年龄18~32岁)纳入耐受性研究,接受单剂量方案或多剂量方案的临床试验。单剂量方案为开放性研究,26名受试者分为5组:5ml组(4人)、10 ml组(4人)、20ml组(6人)、30ml组(6人)和40ml组(6人)。多剂量方案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12名受试者分为2组:延参组(6人)和安慰剂组(6人)。各组内男女之比均为1:1。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和出现的不良事件,做血、尿、粪常规试验、血生化试验(包括血钾、血钠、血钙、血氯、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等)和心电图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剂量方案4个剂量组(40ml组因不能耐受被取消)和多剂量方案2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剂量方案高耐受剂量为30ml,共有20名受试者完成试验。多剂量方案中选择剂量为20ml/次,3次/d口服,连续给药7 d。单剂量或多剂量方案给药后受试者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和血生化试验结果未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单剂量方案中,20ml组和30ml组各1名受试者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多剂量方案受试者用药后心电图检查均正常。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和呕吐。单剂量方案5ml和20ml组各出现恶心1例和3例,呕吐各1例和2例,30ml组6名受试者均出现恶心和呕吐;多剂量方案延参组有2名出现轻度恶心和呕吐;均在30min后缓解。结论:延参口服液剂量20ml一日3次可良好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

  • 漆树叶皮肤刺激性与致敏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立璟;张丽霞;周静;孙承业

    目的:研究漆树叶对动物的皮肤刺激性与致敏性。方法:采集新鲜漆树叶(不含叶轴)冻存后粉碎,室温下将漆树叶屑用蒸馏水制成糊剂,叶和水的比例为1:1。皮肤刺激实验:新西兰纯种家兔6只,脊柱两侧备皮(3 cm×3 cm)后,将漆树叶糊1.0 g涂敷在左侧皮肤上,覆盖4 h后清洗,右侧皮肤涂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清洗后1、24、48、72 h观察涂敷漆树叶糊部位皮肤反应并评分。皮肤致敏实验:白化豚鼠50只,分为实验组(20只,雌雄各半)、阳性对照组(20只,雌雄各半)和阴性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脊柱两侧备皮(2 cm×2 cm)。实验开始即刻和第7、14天时,实验组背部左侧备皮处涂敷0.8 g漆树叶糊,阳性对照组涂敷2.5%2,4-二硝基氯苯0.2 g,阴性对照组涂蒸馏水0.4ml,均覆盖6 h后清洗;实验第28天时,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豚鼠背部左侧备皮处涂敷0.8 g漆树叶糊,阳性对照组涂敷1.0%2,4-二硝基氯苯0.2 g,覆盖6 h后清洗。其后24、48 h分别计算致敏率、判定致敏程度。结果:皮肤刺激实验:有3只家兔在涂敷漆树叶糊后皮肤出现红斑,评分平均值为0.67分(24 h),刺激反应程度为轻度。皮肤致敏实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所有豚鼠涂敷漆树叶糊后24、48 h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反应,致敏反应积分平均值为0,致敏率为0,致敏程度为弱。阳性对照组豚鼠出现红斑、水肿,48 h皮肤致敏反应总积分平均值为3.65分,致敏率为100%,致敏程度为极强。结论:漆树叶对实验动物皮肤有轻度刺激性,无致敏性。

  • 葛根素注射液溶血反应的改良溶血检查法

    作者:李耿;彭绍忠;蔡大可;赖小平;苏子仁

    目的:对检测葛根素注射液溶血反应的改良溶血检查法进行评价。方法:取Beagle犬24只(体重6~8kg,雌雄各半),制备50%和2%新鲜Beagle犬红细胞悬液。应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的标准溶血检查法和本实验室建立的改良溶血检查法(其特点为增加葛根素浓度和延长孵育时间),观察Beagle犬红细胞在体外经不同浓度葛根素注射液和(或)丙二醇作用后的溶血反应,分别以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为阴性和阳性对照计算溶血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药典标准方法,丙二醇浓度为3.3~16.7 ml/L、葛根素浓度为0.33~1.67 mg/ml,观察3 h,Beagle犬红细胞未出现溶血;而采用改良方法,丙二醇浓度为100ml/L时发现4只犬红细胞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6.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醇浓度为100ml/L、葛根素浓度为10 mg/ml时,16只犬红细胞出现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6.7%,与阴性对照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溶血发生率与丙二醇浓度不存在相关性(r=0.571,P>0.05);与葛根素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952,P<0.01)。结论:改良溶血检查法似比常规溶血检查法能更有效地检测葛根素注射液所致的溶血反应。

  • 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疾病及其防治

    作者:高璇;李智平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可引起间质性肺疾病(ILD),引起ILD的平均时间为24~42 d,发生率为0.44%~2.0%,病死率为0.12%~0.5%。ILD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干咳和发绀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阴影。高龄、男性、吸烟史、ILD史和长时间用药等为吉非替尼致ILD的危险因素。用药期间应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ILD应及时停药,并给予静脉注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 含屈螺酮的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作者:刘琛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1年5月31日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发布安全警告:含屈螺酮(drospirenone)的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1]。屈螺酮属于17-α螺甾内酯类孕激素(drospirenone),是具有天然黄体酮活性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其配方药也被称为第4代复方口服避孕药(COC)[2]。它通过抑制卵泡释放、改变宫颈黏液稠度和子宫内膜形态达到可靠的避孕效果。静脉血栓栓塞(VTE)为COC罕见的不良反应,伴随着VTE,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风险也增加,严重者甚至致死。

  • 吸入性抗胆碱药可增加男性尿潴留的风险

    作者:闫妍

    2011年5月23日发表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显示,应用短效或长效吸入性抗胆碱药物(IA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增加男性发生急性尿潴留(AUR)的风险,联合应用这两种抗胆碱药以及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男性患者,发生AUR的风险高[1]。

  • 5-α还原酶抑制剂可增加罹患高分级前列腺癌风险

    作者:吴小艳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6月9日发布公告,称5-α还原酶抑制剂(5-ARI)可能会增加罹患高分级前列腺癌(high-grade prostate cancer)的风险[1]。5-ARI类药物包括非那雄胺(finasteride)和度他雄胺(dutasteride),常用于治疗和控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男性雄激素性脱发,降低尿潴留或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

  • 欧洲停止使用丁咯地尔口服制剂

    作者:赵桂宏

    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在对丁咯地尔(buflomedil)口服制剂和注射剂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后,于2011年5月19日发布公告,建议在欧盟范围停止供应丁咯地尔口服制剂[1]。

  • 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过量致肝衰竭

    作者:王开利;徐长江;金晶;高登莲;邢汉前;颜丽;赵军

    1例22岁男性,因企图自杀口服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120片(对乙酰氨基酚总剂量39 g),出现恶心呕吐,服药后13 h入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85 U/L,总胆红素(TBil)26.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1)15.4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3.1%;血乳酸3.9 mmol/L。诊断为药物性肝衰竭。给予保肝药物,分子吸附再循环和血浆置换治疗。入院第13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复查:ALT 145U/L,TBil 16.7 μmol/L,DBil 8.3μmol/L,遂出院。

  • 第三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历远;王育琴

    近年来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用药也日益受到关注。2011年5月19至21日,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以“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安全和药源性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3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继以“神经精神疾病用药安全与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防治”和“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为主题的两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之后的又一届学术盛会。

  • 麻古戒断致发作性睡病

    作者:陈少元

    1例41岁男性,间断吸食笨丙胺类兴奋剂麻古(主要含有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2年余,1年前开始自行减少剂量,就诊前4周完全停止吸食。戒断15 d患者出现昼间嗜睡,频繁发作,10~20 min发作1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多次出现“梦魇”现象。多导睡眠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至80 s。诊断为发作性睡病,考虑为停用麻古所致。鼓励患者继续坚持戒断,增加体力活动和视听刺激,以避免白天睡眠。给予阿米替林25 mg晚间睡前口服。2周后,患者睡眠障碍消失。

药物不良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