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眼科杂志

眼科

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82-57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眼科》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徐亮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硅油填充眼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作者:陈青华;杨勋;燕飞;王振常;赵波;佟亚健;崔莹

    目的 探讨硅油填充眼的MRI检查方法和价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0例(40眼)外伤后玻璃体切除眼内硅油填充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采用眼表面线圈,行横断面FSE T1WI、T2WI、冠状面脂肪抑制后T2WI、斜矢状面T1WI、横断面T2FLAIR扫描,观察硅油填充眼形态、信号、并发症的MRI表现,并测量眼轴.主要指标硅油填充眼形态、信号、并发症的MRI表现,眼轴.结果 患侧平均眼轴为(2.18±0.21)cm,健侧(2.48±0.16)cm.眼球内硅油影均呈等或略短T1、等或略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MRI显示玻璃体腔积液33例,其中未合并其他异常的单纯性积液17例,合并其他异常的16例;脉络膜脱离11例,其中5例合并玻璃体腔积液,1例伴有眼球壁局限性膨出;视网膜脱离4例,其中3例合并玻璃体腔积液;重水残留1例,合并玻璃体腔积液;前房异物1例,合并玻璃体腔积液;眼球壁局限性增厚伴玻璃体腔积液1例;玻璃体腔硅油量少伴玻璃体腔积液1例.除眼球改变之外,伴眼眶骨折、眶内异物者1例.结论 MRI检查能发现硅油填充术后眼球结构异常改变,能准确进行眼球生物学测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LASIK术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再手术处理

    作者:高旭;周跃华;齐颖;翟长斌;王钢;牛波;郭宁

    目的 分析LASIK术中角膜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术中处理方法,并探讨二次手术的时机.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2313例(24015眼)接受LASIK的患者中发生角膜瓣并发症的13眼.方法 对LASIK术中发生角膜瓣并发症的13眼,均立即终止激光手术治疗,复位角膜瓣,冲洗瓣下.术后第1、3、7、30天行裂隙灯检查,再次手术前行显然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患者角膜瓣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恢复的情况,于第一次手术后12~30天行第二次手术.术后行裂隙灯检查并观察视力.主要指标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视力.结果 发生并发症的13眼中瓣不全9眼(碎瓣1眼)、小瓣1眼、纽扣瓣3眼.在接受二次手术后,将视力数值转换为视角后分析,术后30天裸眼视力视角(中位数0.67)与术前佳矫正视力视角(中位数0.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纽扣瓣、碎瓣及瓣不全的位置在瞳孔区内的患者,球镜度均降低,平均(1.06±0.52)D,3眼散光轴发生顺时针改变(10°、20°、30°),4眼散光增加(-0.25~-0.50D),其中3眼为纽扣瓣,其角膜K值在瓣愈合完整后与首次手术前角膜K值相比降低(2.95D±0.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余10眼的角膜K值与首次手术前角膜K值相比未发生改变(P=0.105).结论 LASIK术中发生角膜瓣并发症时不要急于处理,应根据并发症的类型、严重程度确定二次手术时机.

  • 眼眶植物性异物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黄文虎;沙炎;罗道天;邹明舜

    目的 分析眼眶植物性异物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手术证实眼眶内植物性异物患者10例.方法 对10例眼眶植物性异物患者行CT检查,轴位CT扫描5例、冠位CT扫描1例,轴位+冠位CT扫描4例.2例行MRI.对上述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眼眶植物性异物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CT和MRI表现.结果 急性期2例CT显示植物性异物为低密度,周围无软组织增生;亚急性期4例(包括1例上述急性期病例转为亚急性期者)CT显示植物性异物为低密度伴周围炎性软组织增生;慢性期6例(包括1例上述急性期病例转为慢性期者)CT显示植物性异物为高密度机化影,周围有炎性肉芽肿包裹.1例亚急性期异物MRI在T1WI、T2WI显示偏低信号,1例慢性期肉芽肿在T1WI、T2WI显示为中等信号.结论 CT扫描对于急性期、亚急性和慢性期植物性异物均能明确诊断,MRI没有明显优势.

  • 动态轮廓眼压计监测LASIK手术前后眼压变化

    作者:谢军谊;孙康;陆强;张婉琪;罗书科;陈瑞;洪剑威

    目的 比较动态轮廓眼压计(DCT)、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AT)及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眼压值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对象 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方法 对上述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6个月用三种不同眼压计分别测量眼压,比较各时间点、各种眼压计之间的差异.同时记录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取其两者差为角膜切削深度的值.主要指标眼压值(IOP)和角膜切削深度.结果 术后1周,1、6个月DCT测量值(16.74±1.96mmHg、16.67±1.90mmHg、16.42±2.12mmHg)与其术前值(17.36±2.32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6).术后GAT和NCT测量值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T:F=101.217,P=0.000;NCT:F=171.466,P=0.000),并且下降值与角膜切削深度成正相关关系(GAT:r=0.86,P=0.000;NCT:r=0.87,P=0.000),但术后三个时间段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6、0.677、0.461,P值分别为0.461、0.097、0.117;NC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5、0.585、0.370,P值分别为0.436、0.436、0.100).结论 LASIK术后GAT和NCT测量值明显下降,而DCT测量值无显著变化,其测量值较前两者更为可靠.

  • 眼眶静脉曲张介入栓塞治疗的初步探讨——附5例报告

    作者:肖利华;鲁小中;杨新吉;王毅;丁琢

    目的 探讨眼眶静脉曲张经眼眶直接栓塞治疗的可能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例眼眶静脉曲张患者(5眼),男2例,女3例.方法 随机选择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眼眶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全麻下开眶或直接穿刺畸形静脉,在X线监视下首先注入碘油显示病变范围和位置,然后注入栓塞剂GLUBRAN2 0.6~1.4ml,并观察畸形静脉栓塞情况直至颈部加压后眼眶病变不再扩大.主要指标视力、眼球运动、眼球突出度.结果 随访4~6个月,5例患者中3例畸形血管全部栓塞,眼球内陷消失,加压后眼球无明显突出;2例症状明显改善,存在少许畸形病变.2例眼球运动轻度障碍,术后3天均消失.无一例视力下降或丧失.结论 经眼眶直接栓塞治疗眼眶静脉曲张效果满意且安全.

  • 外斜视伴有假性斜肌功能亢进

    作者: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林小铭;邓大明;吴河坪

    目的 分析外斜视患者伴有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3例外斜视伴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方法 回顾分析该类患者的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眼球主客观旋转、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斜视程度、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双眼视功能.结果 13例患者外斜视患病时间平均(19.5±5.9)年,视远外斜视度平均(35.0±5.2)°,视近外斜视度平均(45.4±6.2)°,术前双眼内转功能不足-2~-3,双眼上、下斜肌功能同时亢进+1~+2,眼球主观和客观旋转正常.2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术后1周双眼内转功能正常,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复查有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结论 部分患病时间较长的大度数外斜视患者伴有内转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假性斜肌功能亢进,建议行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

  • 共同性斜视潜在融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炜;解湘陵

    目的 寻找预测共同性斜视术后能否获得双眼单视的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38例9~44岁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 对3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于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分别行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Bagolini条纹镜、Worth 4点试验及后像法这五项各级融合功能检查,比较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指标手术前后各项融合功能的变化.结果 术后存在融合功能的人数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多(P均<0.01).只有后像试验是各类共同性斜视都能够在术前查到融合的方法.术前5项检查融合的方法中,后像试验检出的融合比例高,占76.32%,术后获得立体视觉占73.68%.术前具有潜在融合比例与术后获得立体视觉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1).结论 9岁以上斜视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可显著改善.后像灯检查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共同性斜视能否获得双眼单视的方法.

  •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杜寒剑;王健;谢兵;陈利

    目的 探索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改变及其规律.设计 非随机化的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0例视力正常的儿童.方法 以1.5T磁共振对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及10例视力正常儿童进行全脑扫描,应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PRAGE)序列采集三维解剖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观察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枕叶面积有无改变.主要指标双侧半球枕叶的楔叶、舌回、枕外侧叶和距状沟周边区四个部分的面积.结果 两组被试的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楔叶、舌回和距状沟周边区,左侧半球枕外侧叶与对照组相比范围明显变小(P均<0.05);右侧半球枕外侧叶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MRI技术可以无创性评估皮层形态结构改变,该技术在临床随访研究及治疗评估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相关视觉皮层面积发生了改变,提示皮层形态及功能改变与弱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于文玲;王振常;燕飞;郭健;李彬

    目的 研究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患者46例.方法 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患者的CT及MRI影像资料.主要指标病变形态、信号(密度)、累及范围.结果 46例患者中炎性假瘤32例,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CT示泪腺呈均匀等密度,MRI T1WI及T2WI呈等或低信号,1例可见多发囊变,MRI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明显.Mikulicz病4例,均为双侧泪腺弥漫增大,CT呈均匀等密度,MRI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5例,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CT呈均匀等密度,MRI T1WI、T2WI呈低或等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1例,CT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泪腺淋巴瘤4例(B细胞淋巴瘤3例,组织细胞肉瘤1例),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结论 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影像表现相似,CT及MRI有助于病灶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鉴别,并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范围.

  • 视神经炎的磁共振成像与视觉诱发电位的对比研究

    作者:燕飞;李静;刘守彬;张晓君;王振常

    目的 探讨诊断视神经炎的有效MRI检查序列以及MRI与VEP的相关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5例(110跟)出院诊断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的视力下降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行常规颅脑MRI、视神经STIR和Gd-DTPA增强扫描联合脂肪抑制技术,分析MRI图像,对MRI和VEP结果与临床视力表现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MRI与VEP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MRI视神经信号、形态、强化,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结果 视力与MRI之间的一致性为81.81%,Kappa(κ)值为0.500.视力与VEP之间的一致性为86.32%,κ=0.581.MRI表现与VEP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κ=0.378.结论 MRI脂肪抑制技术和Gd-DTPA增强扫描联合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视神经炎定位和定性诊断,VEP有助于视神经炎的诊断和亚临床病灶发现,MRI结合VEP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应用内窥镜治疗伴有眼内异物的眼内炎

    作者:李琦琰;杨勋;庞秀琴

    目的 探讨应用眼内窥镜治疗屈光间质混浊的伴有眼内异物的眼内炎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8例角膜混浊的伴有眼内异物的眼内炎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应用内窥镜引导行患眼玻璃体切除术,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7例眼内充填硅油.术后随诊3~12个月,观察患眼的视力及眼内炎的转归.主要指标视力、房水闪光、视网膜情况.结果 在内窥镜引导下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异物.随诊期内所有患者角膜水肿消失,前房积脓及房水闪光消失,玻璃体腔清亮透明,眼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6例视力提高(光感~0.2),其中2例矫正视力≥0.1,2例术前术后视力无变化.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 内窥镜的应用扩大了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范围,不受角膜混浊的限制,及时对伴有眼内异物的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治疗,且有助于发现显微镜不能窥清区域的异物和病变.

  •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静;韩苏宁;吴昕;龚小雪;吴军丽;唐谋玉;易魁先;邓金印

    目的 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 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 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 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

    作者:严晓利;欧阳竹;唐晓昭;廖志强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362例(703眼)LASIK手术患者.方法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34岁,35~39岁,≥40岁4组,于LASIK术前,术后1、10天,1、3、6个月,1、2年用自动验光仪结合显然验光的方法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并与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状态,分为中低度组(≤-6.00D)、高度组(-6.25~12.00D)、超高度组(≥-12.25D).术后2年屈光度数≥-1.00D者为回退眼.主要指标屈光度.结果 <40岁各组术后6个月屈光度(-0.32D±0.07D,-0.15D±0.06D,-0.20D±0.14D)与预期屈光度(-0.07D±0.04D,-0.19D±0.06D,~0.25D+0.0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9,0.368,0.546),而≥40岁组的术后6个月屈光度(-0.25D±0.48D)与预期屈光度(-0.88D±0.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回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中低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回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57.83%患者回退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结论 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受年龄、屈光度、术后时间等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根据年龄、术前屈光度、用眼习惯等调整预期矫正度数.

  • 外伤后视力下降的高分辨CT研究

    作者:李勇;王振常;杨本涛;刘中林

    目的 探讨外伤后视力下降患者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 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 150例外伤后视力下降患者.方法 对2007年3月至6月因外伤后视力下降行视神经管高分辨CT(HRCT)检查的1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视神经管及眶尖区骨折及其发生率.结果 150例中78例(88侧)视神经管骨折.(1)88侧骨折中,22侧为单发,66侧为多发混合型,均为一个或多个视神经管壁骨折并累及颅口或眶口;(2)78例中发现骨折部位156处,其中凹陷移位型多见,占47.4%;(3)78例中,73例伴发视神经管邻近结构骨折;而无明确视神经管骨折的72例中,40例伴发邻近结构骨折.113例伴发邻近结构骨折病例中,发现伴发骨折共283处,以眶尖区多见,占44.5%.结论 HRCT能显示视神经管各壁及邻近结构骨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厌氧菌性角膜炎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艳闯;王智群;李然;罗时运;邓世靖;孙旭光

    目的 观察厌氧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改变,探讨其致病机制.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5只.方法 新西兰白兔按每组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随机选取1只作为对照.向实验组的兔右眼角膜基质内分别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悬液,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建模后5、8、12、17、23天进行临床表现评分,并取术眼角膜,分别进行角膜厌氧菌培养、组织病理学观察、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ELISA方法测定TNF-α、IL-8含量.主要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TNF-α及IL-8含量.结果 兔厌氧菌性角膜炎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角膜基质浸润,伴有周围组织水肿,后期出现角膜新生血管.炎症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在第8天和第17天出现两个峰值(500.0±164.3和665.0±28.1);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在第17天分别增加至118.0±17.2及60.5±13.0.角膜组织内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呈阳性,CD4+表达持续强于CD8+表达.角膜内TNF-α及IL-8含量在第5、12、17天分别为(21.99±4.56)pg/ml和(22.39±4.20)pg/ml、(9.32±2.89)pg/ml和(8.10±7.24)pg/ml、(20.72±8.20)pg/ml和(22.48±11.33)pg/ml.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及TNF-α、IL-8参与了厌氧菌性角膜炎的炎症反应过程,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 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波前像差的影响

    作者:王丹;谢培英;王志昕

    目的 观察采取日戴和夜戴两种方式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 CL)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配戴Ortho-K CL的近视患者92例(180眼).方法 92例(180眼)近视患者分别采用日戴(35例,70眼)和夜戴(57例,110眼)两种方式配戴Ortho-K CL.用WFA1000B主观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患者戴镜前、戴镜1个月后戴镜中、摘镜后的波前像差.检查结果通过Matlab数学软件直接获取35项Zernike系数及每阶Zernike系数的均方根(RMS)值.主要指标每阶zemike系数的RMS值.结果 日戴组戴镜中的像差均高于戴镜前,除2阶像差之外,其余各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摘镜后的像差均高于戴镜前,总高阶、3、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戴组戴镜中的像差高于戴镜前,除2、3、6阶之外,其余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摘镜后的像差高于戴镜前,总体RMS、总高阶、3、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日戴和夜戴Ortho-K CL戴镜中和摘镜后均增加了眼部高阶像差.戴镜时日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夜戴组更为明显,而摘镜后夜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日戴组更为明显.

  • 快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姚建华;陶晓峰;汤光宇;施增儒;王金林;高欣

    目的 探讨快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1例眼眶占位性病例.方法 患者眼眶占位性病变均行MRI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并得到病理证实.原始数据经GE Functool软件后处理,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峰值时间、1分钟强化率及大强化率等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1分钟强化率,大强化率.结果 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各自特点,16例良性病变中12例表现为持续升高型,5例恶性肿瘤中3例淋巴瘤均为平台型;恶性肿瘤的1分钟强化率(150.47±42.18)大于良性病变(101.37±43.02)(P=0.021);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充填式强化模式.结论 MRI快速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滴毛果芸香碱眼液全身中毒二例

    作者:孙戈利;张敏

    毛果芸香碱眼液局部用药导致全身中毒者并不多见,我院曾遇2例.病例1,患者女性,53岁.因右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局部滴用1%毛果芸香碱眼液,因效果不明显而频繁滴眼,4小时大约滴用5.0ml,而后开始全身出汗、乏力、心慌、胸闷、气短、口流涎、站立不稳,7小时后急诊来院.

  • 斜视手术中遇到的困难及处理对策

    作者:麦光焕;钟华红

    斜视手术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手术中观察仍矫正不足或过度矫正,钩不到下斜肌或上斜肌,手术眼睑裂变大或变小等.手术者必须镇定思考,冷静分析,才能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本文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提出几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法.

  • 充分发挥现代影像学在眼科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王振常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显示能力明显提高,应用范围更广,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MRI检查在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 论近视眼的分类

    作者:汪芳润;尹忠贵;杨晨皓

    近视眼分类是否合理,对于正确了解近视眼性质、深入探讨病因机制及有效选用防治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对各种近视眼诊断名称及分类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近视眼按性质分类比较合理,即近视眼以原发性为主,其中包括单纯性近视眼(生理性近视眼)与病理性近视眼(变性近视眼)两类.

    关键词: 近视眼/分类
  • 细节也能决定成败——屈光手术经验及见闻有感

    作者:陆文秀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国已有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现为无数屈光不正的患者摘掉了沉重的眼镜,在当前人们追求高效率工作和高质量生活的今天,它也是很多追求时尚的戴镜者的一种选择.有不少的眼科医师认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小手术,操作简便而快捷,但有着丰富角膜屈光手术经验的医生应能品味出它的分量与责任.本文就十多年来屈光手术的经验与见闻,从手术相关的多个层面和环节剖析一些易被忽略的手术相关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手术的成败.

  • 角膜接触镜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用0.1%盐酸奥洛他啶治疗的经验

    作者:爱尔康公司

    眼变态反应是眼科医生常见到的外眼疾病.各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发病机制均是在眼睑与结膜中出现大量肥大细胞,后者是眼变态反应的基本炎症细胞.肥大细胞在其颗粒中含有预先合成的炎症介质(如组胺).在细胞激活时合成的其它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 西奥德·莱伯(Theodor Leber)

    作者:李建军

    西奥德-莱伯(Theodor Leber)系德国眼科学家,1840年2月29日生于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17年.其父亲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幼年时曾对化学研究产生兴趣,后来在Robert Bunsen教授(1811~1899)的劝说下学医.

  • 西吡氯铵滴眼液(亮奇)

    作者:北京德瑞菲尔公司

    亮奇是以西吡氯铵(十六烷基吡啶氯化物一水合物,CPC)为主药的滴眼液,不含防腐剂,由国家眼科用药生产基地--湖北东盛制药有限公司独家研发生产.

  • 验光结果的简化表示方法

    作者:王小兵;张微;吕梦

    验光结果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其中早期表示方法为[1]:(1)±a sph(=)±b cyl轴在θ其中"±"为正负符号;"a"、"b"分别为球镜和柱镜的数值;"sph"表示球镜,"cyl"表示柱镜;"θ"为散光轴向角度.后来演化为[2]:

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