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眼科杂志

眼科

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82-57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眼科》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徐亮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作者:黄燕;王宁利;王班伟;黎立军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远期疗效与失败原因.设计随机化临床试验.研究对象POAG患者105例(111眼).方法对55眼和56眼分别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0~48个月.主要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角、并发症.结果术后48个月非穿透小梁手术组视力优于复合式小梁切除组(x2=7.7381,P<0.05).在6、12、24、36、48个月时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复合小梁切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1%、77%、70%、67%、60%和91%、86%、82%、81%、78%.6、12、24、36个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08、0.748、2.93、3.53;P>0.05),但48个月时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复合小梁组(x2=5.26,P<0.05).非穿透小梁手术组48个月时功能性滤过泡保存仅占47%,少于复合小梁切除组(76%).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区滤过膜发生纤维化增厚30例(54.5%),虹膜周边前粘连12例(21.8%).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后6个月前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成功率相当,而远期则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升高,除滤过泡瘢痕化因素外与手术区滤过膜的纤维化增厚及虹膜周边前粘连导致房水滤过减少密切相关.

  • 模拟眼记录跳水运动入水眼压变化的试验研究

    作者:徐亮;张新媛;刘爱珍;陈嵘;陈延航

    目的为了降低跳水运动所致视网膜脱离的高发病率,通过研制压力感受器模拟眼,研究不同情况下模拟眼眼压曲线的影响因素,提出眼防护措施.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内置压力传感器的模拟眼.方法模拟眼由硅胶制成,内置压力传感器,其量程为0~800mmHg,采样频率为512Hz.模拟眼置于模拟头的突出程度分别为-3.5mm、0mm、5mm、10mm,内置模拟眼跳水整体装置的重量分别为6kg、11kg、16kg、26kg.试验跳台为10m、5m、3m.跳水入水角度为正常垂直入水及平拍入水.主要指标模拟眼眼压曲线.结果模拟眼记录的眼压有两个时段,先出现的瞬间冲击压为振荡峰压,后出现的静水压为逐渐上升至平台的曲线.在正常体位入水时,瞬间冲击压总是小于静水压,眼球突出程度对瞬间冲击压无明显影响;随着跳水高度、跳水负重的增加,瞬间冲击压也随之增加.而平拍入水时,在10m跳台、负重16kg,人水瞬间眼压达520mmHg,明显高于静水压.结论跳水入水角度是影响瞬间模拟眼眼压重要的因素.建议跳水失误时应用手臂护眼,可有效减少眼损害.

  • 对比敏感度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视功能评价

    作者:李洁;戴虹;夏群;龙力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对比敏感度(CSF),评价CSF与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变的相互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正常人80例(80眼),其中老年组(60~80岁)26例、中年组(40~59岁)30例和青年组(<40岁)24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1例(43眼),其中水肿性前膜31眼,增生性前膜12眼.方法应用对比敏感度检测卡(FACT)测定对比敏感度值,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主要指标视力、对比敏感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正常人CSF曲线为一钟型曲线,中频区3~6周/度处敏感度高,40岁以上者峰值位于3周/度,<40岁者峰值位于6周/度.中年组较青年组中频敏感度下降(P<0.05),老年组较中年组在中、高频率对比值均降低(P<0.05).特发性黄斑前膜与正常老年组CSF曲线比较,视力≥1.0组、0.9~0.5组、≤0.4组各空间频率敏感度均下降;视力≥1.0时CSF已出现高空间频率敏感度下降(P<0.05);视力在0.9~0.5时出现全频率敏感度降低(P<0.01);视力降到0.4以下时CSF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空间频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水肿性前膜组和增生性前膜组各空间频率敏感度也均有下降.水肿性前膜组只有高频区对比敏感度的改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增生性前膜组全空间频率对比度均显著性下降(P<0.01).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中心凹厚度与视力、CSF改变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CSF可灵敏、全面地反映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早期视功能状态,可用于观察其病情进展情况,成为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观察疗效的重要视功能检查方法.

  • 电场暴露抑制晶状体上皮伤口的愈合

    作者:王恩普;王恩彤

    目的探讨电场暴露对晶状体上皮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原代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方法钝头玻璃针戳刺原代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层形成圆形微伤口,暴露于场强为200 mV/mm的直流电场2h(n=37),未受电场暴露的伤口作为对照(n=29),由Leica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伤后0h、1h和2h的伤口面积.用抗F-actin荧光抗体染色观察伤口细胞微丝骨架.主要指标伤口面积及细胞微丝骨架的排列.结果与对照伤口比较,电场暴露伤口愈合延迟,电场暴露伤口伤后2h的平均面积(19106μm2±2167μm2)明显大于未接受电场暴露的对照伤口(8555μm2±1911μm2)(t=2.942,P=0.0045).对照伤口细胞微丝骨架呈向心性排列,电场暴露伤口细胞微丝骨架则沿伤缘呈"索状"排列.结论生理强度的外源性电场可抑制晶状体上皮伤口的愈合.

  • 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过程的动态观察

    作者:刘勇;王一;李世迎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过程,分析该过程与视功能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病例观察系列.研究对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区行巩膜扣带术成功的34例35眼.方法对行巩膜外扣带手术并一次获得成功的患者进行术后3天、15天,2个月、6个月的随访.主要进行眼底检查、黄斑区OCT扫描和散瞳验光.主要指标OCT图像和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3天、15天、2个月和6个月OCT检查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分别为3眼(8.57%)、5眼(14.29%)、9眼(25.71%)和23眼(65.71%).在随访期间所有眼残留视网膜下液均逐渐减少.残留视网膜下液者在持续吸收过程中,平均视力变化程度为(0.124±0.013);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平均视力变化程度为0.019±0.006(t=35.26,P=0.000).结论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平伏的患者黄斑区仍残留微量的视网膜下液,该液体缓慢的吸收可能是术后半年内患者视力仍逐步回升的主要因素.

  •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黄欣;赵培泉;王文吉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脱离及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及其与玻璃体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其中10眼行玻璃体手术.主要指标形态学特征.结果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见视网膜成微囊样改变并浅脱离,未见黄斑裂孔.B超显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或浅脱离0.5~2.0mm.所有38眼的OCT扫描均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未显示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劈裂,表现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双层劈裂,劈裂的内外层视网膜之间可见桥柱样连接;3眼黄斑区未见劈裂,扫描至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附近见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前存在低反射细光带(玻璃体后皮质),且与视网膜间存在点、线及片状粘连,相应粘连处视网膜被牵引.10眼玻璃体手术中见玻璃体液化、不完全后脱离,后极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尽量剥除后皮质,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OCT可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来自玻璃体皮质的牵引及后巩膜葡萄肿因素是导致视网膜劈裂的主要原因.

  • 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作者:朱晓青;田蓓;魏文斌;王光璐;杨丽红;丁宁;史雪辉

    目的评价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疑似脉络膜血管瘤35例患者.方法对临床疑似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彩色眼底照相后,行30°及150°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指标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的成像特征.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为所有35例患者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荧光,至动静脉期荧光增强、融合,荧光素渗漏,其间夹杂斑点状弱荧光;静脉早期瘤体呈多湖状,可见血管网形态,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区.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早期可清晰显现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150°广角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提供了瘤体的整体形态.结论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中FFA和ICGA同步造影及全景造影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患者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振幅异常

    作者:陈长征;左成果;邢怡桥;易莲芳

    目的研究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在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进展中的变化特点以及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的关系.设计前瞻性、对照性研究.研究对象正常健康者18例(18眼)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稳定期患者15例(18眼)及7例(7眼)视神经挫伤导致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方法对正常健康者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者进行ERG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比较两组PhNR振幅,并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者的PhNR振幅与RNFLT进行相关分析;另对视神经挫伤导致视神经萎缩者随访半年,研究其PhNR振幅与RNFLT变化规律.主要指标PhNR振幅与RNFLT.结果稳定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和对照组的ERG中暗视反应、大反应、30Hz震荡电位的振幅及明视反应a波和b波振幅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且PhNR的振幅与RNFLT显著相关(r=0.688,P<0.01).视神经挫伤导致视神经萎缩的患者随访第1~3个月,PhNR振幅下降先于RNFLT的变薄.结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眼ERG PhNR振幅明显下降甚至消失,且PhNR振幅下降早于RNFLT变薄.

  •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对黄斑疾病的检查分析

    作者:周丹;魏文斌;田蓓

    目的观察分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对黄斑疾病的检查应用.设计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研究对象110例黄斑疾病患者201眼.方法用HRT-Ⅱ的黄斑水肿程序(MEM)检查分析正常眼52只、黄斑水肿眼74只、黄斑裂孔眼23只、黄斑前膜眼31只、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眼21只.主要指标水肿指数E和信号宽度W及反射图的形态特征.结果正常眼黄斑部分区域水肿指数E和信号宽度W与年龄呈部分相关(r=0.207~0.359).黄斑疾病各组E值和W值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00),其中,黄斑水肿组差异大.HRT-Ⅱ的反射图可显示黄斑囊样水肿的囊腔、黄斑裂孔的形态和大小、黄斑前膜的范围及和血管的关系以及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玻璃膜疣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论HRT-Ⅱ不仅可通过反射图显示不同黄斑疾病形态改变,其定量指标E值和W值在黄斑区发生病理改变时不同于正常眼.尤其是中央部E值,代表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光强反射的共同变化,在黄斑水肿时改变明显.

  • FFA和OCT结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

    作者:王光璐;魏文斌;史雪辉;田蓓;丁宁;杨丽红;王明扬;熊颖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CT)两种影像检查评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0例(6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Stratus-TM型OCT仪两种检查并相互印证.主要指标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以FFA检查能否清楚显示CNV边界来分类,典型性CNV 5眼(7.4%),部分典型性CNV 14眼(20.6%),隐匿性CNV 43眼(63.2%)(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38眼,晚期无源性渗漏5眼),CNV瘢痕化5眼(7.4%).以OCT检查CNV所在部位来分类,CNV Ⅰ型(RPE下型)5眼(7.4%),CNV Ⅱ型(视网膜下型)19眼(27.9%),混合型38眼(55.9%)(又分为松散型、纺缍型、Duplicate型和高隆起型4种),CNV瘢痕化5眼(7.4%).在FFA上显示为典型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下(Ⅰ型)或RPE复合体光带水平.CNV前无伴发病变的遮蔽.在FFA上显示为隐匿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RPE复合体光带水平或位于RPE下(Ⅱ型),主要是CNV比较松散或CNV前常有伴发病变的遮蔽或两者具有.伴发病变包括视网膜水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和/或RPE的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CNV分为Ⅰ型、Ⅱ型及混合型比较实用.两种影像检查相互印证,特别是在遮挡因素较重时,OCT极有助于对CNV的分型和性质的判断,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OCT和FFA形态学分类的对比分析

    作者:谭娟;唐罗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及相互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有意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CSME)患者102例177眼.方法分别对CSME组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观察两种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中心凹中心厚度、佳矫正视力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CSME患者的OCT及FFA类型、中心凹中心厚度、佳矫正视力.结果FFA分类的局限水肿型在OCT 1型中所占的比例为70.6%,高于弥漫水肿型(27.2%)和囊样水肿型(2.2%)(P<0.05).FFA弥漫水肿型在OCT 2型中占47.9%,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25.0%)和囊样水肿型(27.1%)(P<0.05).FFA分类的囊样水肿型在OCT 3型(3A型+3B型)中占56.8%,明显高于局限水肿型(10.8%)和弥漫水肿型(32.4%)(P<0.05).OCT 1型及FFA局限水肿型的矫正视力好,黄斑中心凹中心厚度值小(P<0.05).结论CSME患者OCT与FFA的形态学类型密切相关.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可更加全面地反映CS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为揭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病理机制、寻求每种类型的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与意义

    作者:史雪辉;何守志

    目的探讨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βRⅠ)表达变化趋势及其作用.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5组30只雄性BN大鼠.方法BN大鼠单眼视网膜氪激光光凝,诱导CNV形成.分别在光凝后3天,1、2、3、4周摘除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NV形成过程中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TGF-β1、TβRⅠ和TGF-β1mRNA的表达及变化.主要指标FⅧR:Ag、TGF-β1、TGF-β1mRNA和TβRⅠ.结果FⅧR: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光凝后1周开始形成CNV,3~4周达到高峰.正常BN大鼠TGF-β1、TβR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核层部分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表达;TGF-β1mRNA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表达.视网膜光凝后3天~4周,损伤区内FⅧR:Ag阳性染色密度逐渐增加(P<0.05);TGF-β1、TGF-β1mRNA和TβR Ⅰ阳性染色密度逐渐下降(P<0.05);三者与FⅧR:Ag阳性染色密度负相关(r=-0.87、-0.87、-0.80,P<0.05);TGF-β1和TβRⅠ阳性染色密度正相关(r=0.84,P<0.05).结论光凝区内TGF-β1合成、分泌不足可能是CNV形成和增殖的主要原因之一;TGF-β1在受体水平表现出调节作用,存在由TβRⅠ介导的生物学效应.TβRⅠ表达低下,信号转导减弱,可能也是CNV形成和增殖的一个重要因素.

  • 排便或排尿时流泪一家系

    作者:张利

    先证者Ⅲ女,43岁,自幼排便时,双眼流泪,排尿时有时流泪,但排便时加重,并随排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排便或排尿结束后,流泪停止.流泪时双眼无任何刺激症状,呈不自主性.而不排便时患者处坐位、蹲位均无流泪现象.先证者之子Ⅳ,20岁,自幼排便或排尿时双眼流泪.眼部检查:先证者及其子,双眼视力均正常,外眼无炎性表现,泪腺不肿大,双眼上、下睑无倒睫,内外翻,上、下泪点位置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双眼结膜、角膜均正常.全身检查无异常.Schirmer试验:不排便时:17~19mm,排便时>32mm.经调查,此家系29人中,有此症状者8人,6女2男(图1).每一代都有发病,其家族中无其他遗传病史,非近亲结婚,发病与性别无关.本病原因不明,邵铁军等200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曾报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排便或排尿时流泪一家系.

  •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交感性眼炎二例

    作者:张宁;段欣荣;韩毳;陈惠茹;张风;刘宁朴

    交感性眼炎是发生于穿通性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威胁双眼视力的少见疾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无眼外伤史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发生了交感性眼炎.

  • 使用计算机致调节不足伴假性近视一例

    作者:王小兵;赵世强;付锦红

    患者男性,10岁,因远近视力均下降2周、看书写字困难而就诊.近2周每天使用计算机约10小时.家族史:母亲近视1.00D.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8,左眼0.7,近视力右眼0.5,左眼0.6(徐广第近视力表).眼部检查无明显异常.验光:因患者要继续回学校上课,显然验光:右眼+0.25DS-0.5DC×170=1.0,近视力0.5;左眼+0.5DS-0.75DC×10=1.0,近视力0.6.单眼调节力测量:近视力表置于眼前33厘米处,当近用附加镜度增加至1.5D时,左右眼分别可以辨认0.9的视标,继续增加近附加镜度近视力不提高,即两眼调节幅度均为1.5D.采用Nidek公司ARK-730型调节测量仪(内置软件AA-1)测量调节紧张度(图1),从图1中可见右眼的调节基本放弃,表现同高龄老视患者;左眼虽努力调节(调节紧张),但调节幅度很小.初步诊断:调节性视疲劳.

  • 厌氧菌性角膜炎一例

    作者:梁艳闯;孙旭光;邓世靖;王智群;李然;罗时运

    患者女性,34岁,2005年10月感冒发热后左眼红痛,当地医院给予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9天病情无改善,至我院眼科就诊.患者2年前曾患左眼虹膜炎.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04.左眼睫状充血(++);角膜鼻侧偏下方局限性基质浸润,浅层溃疡,周围轻度水肿(图1A);角膜后灰白色沉着物(+),房水闪辉(+);虹膜后粘连;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清,双眼指测眼压正常.初步诊断为"左前葡萄膜炎,左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病毒、非甾体抗炎药、散瞳治疗1月余,角膜病情无好转.即对角膜病灶表面刮取物进行实验室检查:HSV-1病毒检查阴性;常见细菌培养阴性;角膜刮片见革蓝染色阳性杆菌;行厌氧菌培养,第6天有圆形灰白色菌落生长,经过2次耐氧试验确认为厌氧菌,涂片呈革蓝染色阳性杆菌(图1B),该菌经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修正诊断:左眼痤疮丙酸杆菌性角膜炎.即停抗病毒药给予2%甲硝唑及0.3%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2h点眼,72小时后改为每日4次,并辅助应用诺沛、金因舒点眼,每日4次.治疗1个月后,角膜浸润吸收,溃疡愈合,角膜云翳形成.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诊治

    作者:王文吉

    随着新检查技术与治疗方法的进步,一些熟知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如黄斑新生血管膜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帮助我们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认识的病变,如无黄斑裂孔的后极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劈裂.丰富了我们对高度近视黄斑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治疗这些病变的能力.

  • 应重视对视网膜疾病的神经保护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惠延年

    虽然近年来手术和激光等技术在治疗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视网膜病治疗后的视功能后果仍然有限.视网膜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在缺氧下死亡,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存活及援救与多种生化改变、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有关,胶质细胞的反应对其也有影响.为了促使视网膜的功能恢复,应该重视对视网膜的病理学和神经保护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 合理应用黄斑部形态与功能检查,提高黄斑疾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魏文斌

    用于黄斑疾病的形态及功能检查方法较多,如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断层扫描(HR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各有优劣,应根据病情及目的,合理地、有针对性地综合选用这些形态与功能检查方法,以提高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加强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的认识

    作者:文峰

    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按病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位置关系、距离黄斑无血管区中心的位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进行分类.此外还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殊形式.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掌握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对病变的评价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 冷超声乳化与传统白内障手术术后早期疗效比较

    作者:朱福景;朱刚;吴航

    冷超声乳化技术通过细化超乳过程中的产热与散热分配比例,使超乳头工作中的温度降到34℃,因而对角膜切口的灼伤几乎为零,由此大大提高了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1].本文比较了冷超乳与普通超乳在白内障术后反应和术后视力情况.

  • 两种不同材料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瑾;邹燕红;梁珍;董方田

    为探讨人工晶状体(IOL)材料与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关系,我们随访了门诊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PHACO)联合疏水性丙烯酸IOL(AcrySof)或疏水性硅凝胶IOL(CeeOn 911A)植入的患者术后一年PCO的发生情况.

  • 泪囊切开逆行置管治疗陈旧性下泪小管断裂

    作者:钟琳娜;梁素虹

    泪小管断裂后断端往往收缩藏于组织中,尤其是距泪小点6mm以上鼻侧断端,位置较深,新鲜伤口时尚不易寻找,对于陈旧性裂伤则寻找更困难,而反复长时间操作将增加组织损伤,降低吻合术后成功率.2002年2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泪囊切开逆向置管吻合术治疗陈旧性下泪小管断裂(外伤时间在3个月以上)患者23例.所有患者自下泪小点冲洗不通畅,上泪小点冲洗通畅.术前均无鼻腔急性感染性疾病.手术方法:1%丁卡因棉片填塞同侧下鼻道.

  • 现代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

    作者:常新琦;金书红;孟海林

    2001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现代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8例(31眼)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获得满意疗效.患者就诊年龄3个月至3岁,术前平均眼压(28.30±5.45)mmHg,角膜横径平均14.6mm.2次手术4眼.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开睑、固定上直肌.10倍显微镜下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球结膜-筋膜瓣,电凝止血.做1/2巩膜厚度5mm×4mm×4mm大小的梯形巩膜瓣,剖至透明角膜缘内1mm.0.2mg/ml丝裂霉素C棉片巩膜瓣下放置3min,50m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9点位角膜缘内前房穿刺,缓慢放出少许房水.

  • 阿尔福莱德·伏格特

    作者:李建军

    阿尔福莱德·伏格特(Alfred Vogt)系瑞士眼科学家.1879年10月31日生于瑞士阿尔高州的Menziken,1943年病故.Alfred Vogt 1904年于巴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Carl Mellinger教授指导下进行眼科训练,并到意大利的托里诺进修,1906年私人开业.

  • 眼球摘除手术

    作者:闵燕

    眼球摘除是一项基本手术,大家对其多已形成"定势思维".今天我们讨论此题目的目的是让大家对这一"简单"手术在概念上和技巧上给与足够重视.眼球摘除术是一项破坏性手术,其目的是解除无视力眼的疼痛、防止恶性肿瘤扩散和改善容貌.做眼球摘除手术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运用.眼球摘除手术虽然已经形成操作常规,但实际上在不同情况下该手术的过程和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作眼整形医生20年来做过约千余例眼球摘除,反思这些手术过程,体会颇多.

  • 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一文插图的几点疑问

    作者:马凯;张风

    尊敬的编辑同志:敬阅<眼科>2006年第2期徐永红等"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一文后,对文中所附插图存在几点疑问,希望能与作者共同探讨:(1)文中未对插图进行详细标注,眼底彩色照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图像是否为一一对应关系;(2)图4、5所表现病变集中于后极部,高荧光的渗漏点过于密集,其周围形成的多弧形印记临床上常认为是原田氏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而图5所表现的视盘高荧光似乎也不是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见表现;(3)图6所见弥漫的荧光素渗漏是否为血管功能障碍所致;(4)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或泡性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时,通常直接封闭渗漏点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图3所示光凝方式是否还存在其他考虑;(5)依据目前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或泡性视网膜脱离病理基础的一般认识,病变多是由于色素上皮局部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的浆液性脱离,而插图7~9 OCT图像中所表现的神经上皮层间水肿和液性暗腔的形成不知应如何解释.

  • 白内障手术服务快速评估法在白内障干预工作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鹿庆;崔彤彤;徐亮

    白内障手术服务快速评估法(RACSS)是WHO推出的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白内障盲情的一种简单方法.建议国内各级防盲机构在评估中国的每年白内障手术量时采用白内障手术覆盖率指标.为了提高评估效率,我们建议筛查人群为≥60岁者.为了了解每年的手术趋势,在其白内障手术服务调查记录表中加入"哪年做的白内障手术"的内容.

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