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의학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48X
  • 国内刊号: 11-545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590
  • 曾用名: 医学研究通讯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学研究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瑞芹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湖;吕夕明;黄品同;张超;杨琰;黄福光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常规超声拟诊为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变的超声增强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为胆囊良性病变,6例为胆囊癌,胆囊癌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为53.3%、50.0%和66.7%;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为93.3%、91.7%和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Th17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梅丽萍;孙星达;陈葆国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量,以探讨MDS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MDS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骨髓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表达量.ELISA方法分析骨髓血浆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IL-21、IL-22水平.结果 MDS患者骨髓Th17细胞及Treg细胞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在MDS亚型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数量从RA/RAS、RAEB-Ⅰ到RAEB-Ⅱ逐渐增高(P均<0.05).骨髓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IL-21、IL-2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在MDS亚型中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IL-21、IL-22水平从RA/RAS、RAEB-I到RAEB-Ⅱ也逐渐增高(P均<0.05).结论 MDS骨髓微环境中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量均增多,可能促进了MDS病程进展.

  • 丁胺卡那霉素的抗凝功能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作者:费鲜明;袁武峰;蒋雷;张蕾;严长水;周永列

    目的 观察丁胺卡那霉素作为抗凝剂对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硅化试管法测定10例健康志愿者不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抗凝全血的凝血时间(CT),以CT超过7天(168h)的低浓度确定为抗凝浓度.测定30例志愿者新鲜全血在分别使用抗凝浓度的丁胺卡那霉素和相关抗凝剂抗凝后的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LY%和GR%)、血小板聚集率(PAR)、凝血功能试验(PT、APTT、TT和Fib)、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表达水平、全血和血浆黏度以及血浆电解质(K+、Na+、Cl-、Ca2+、总Mg2+、总P)浓度,同时测定血清电解质水平.结果 丁胺卡那霉素抗凝浓度为18g/L.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组LY%显著低于而GR%显著高于EDTA-K2抗凝组(P均<0.01);丁胺卡那霉素抗凝血放置1h时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即刻检测结果(P<0.05),放置24h时,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放置1h时的结果(P<0.05),而与即刻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组PT、APTT、TT显著高于柠檬酸三钠抗凝组(P<0.01),而两组间Fi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柠檬酸三钠抗凝组(P<0.01);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组血小板CD62P和Fib-R表达率显著低于EDTA-K2抗凝组(P均<0.05);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组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与EDTA-K2抗凝组无显著差异,全血和血浆黏度以及电解质浓度与肝素锂抗凝组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丁胺卡那霉素在临床检验中可作为抗凝剂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抗凝血可用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参数、血液流变学以及电解质检测,但不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凝血功能试验、血小板功能和活化指标的检测.

  • ZEB-1因子在大鼠肝纤维化体内外TGF-β通路中的研究

    作者:沈宇娟;陈永平;刘真真

    目的 探讨ZEB1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肝星状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健康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分为2、4、6、8周4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点ALT、AST的变化,肝组织经HE、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ZEB-ImRNA的表达.大鼠HSCT-6细胞用不同浓度TGF-βl因子刺激48h后提取RNA,检测不同TGF-β1浓度下ZEB-1 mRNA的表达.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 DMN腹腔注射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4、6周纤维化明显.模型组血清ALT、AST在2周开始升高,4周达到高峰,并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EB-I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少量表达,模型组表达逐渐升高,4周表达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与TGF-β1呈正相关.HSC-T6细胞中,不同浓度TGF-β1刺激后,ZEB-1mRNA呈浓度梯度变化,随着TGF-β1浓度的升高,ZEB-1表达量增加.结论 ZEB-1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并与肝纤维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 CXCR7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洪巧;王柯尹;董进忠;施春玮;卢明芹;陈永平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肝组织内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acceptors,CXCR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衰竭(ALF)组,ALF组同时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IN)和脂多糖(D-galactosamine,LPS)诱导模型建立,分别于注射后2、6、12、24、48h留取血清及肝组织;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7 mRNA及CXCR7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统计处理采用LSD检验和Dunnet’s T检验.结果 ALF组24、48h时肝组织病理呈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明显坏死;ALF组血清ALT、AST水平于24h达高峰且分别明显高于正常组(4670.667±372.436U/L、30.667±3.670U/L;4930.333±81.158U/L、67.667±8.140U/L,P<0.01);在2、6、12、24、48h时,ALF组CXCR7 mRNA与β-肌动蛋白(β-actin)吸光度比值分别为1.106 ±0.017、1.231±0.014、1.249±0.013、1.159 ±0.014、1.095±0.028,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XCR7蛋白与GAPDH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520±0.011、0.536±0.007、0.587±0.005、0.712±0.004、0.579±0.098,各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诱导ALF大鼠模型建立,ALF时CXCR7mRNA及CXCR7蛋白质表达可能在肝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龙胆泻肝胶囊对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向圣锦;王毓琴;李艳;郑美琴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胶囊对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0、IL-23、TNF-α、INF-γ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8例AAU患者随机分为龙胆泻肝胶囊加激素治疗组(治疗组)36例42眼及单纯激素治疗组(对照组)32例37眼,并与19例健康人群对比.对患者进行HLA-B27及外周血血浆上述4种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IFN-γ、TNF-α、IL-23在AAU发作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1),且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TNF-α、IL-23治疗后治疗组水平下调接近健康人群(P>0.05),但对照组仍高于健康人群(P1<0.05,P2<0.01);IFN-γ在治疗后两组均高于健康人群(P<0.05).IL-10在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1),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治疗组呈一定程度下降(P<0.05),基本接近健康人群(P=0.10).IL-10测定结果与其他3者基本一致,相关系数均达0.8以上.结论 糖皮质激素结合龙胆泻肝胶囊能显著调节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状态,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 糖代谢异常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周成业;刘朋;王云凤;殷为勇;朱振国;邹长林;王小同

    目的 研究糖代谢异常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对血糖进行早期干预,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12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入院当天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在发病2周时行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非糖尿病患者采用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糖尿病前期(IGR)和糖尿病(DM)3组.在发病3个月时通过门诊随访及社区回访进行NIHSS及BI评分.结果 3组入院时NIHSS评分无差异(P =0.377);发病2周NIHSS评分无差异(P =0.157),BI指数评分DM组较NGT组低(P =0.037);发病3个月时NIHSS评分(P=0.046)及BI指数评分(P =0.047)都有差异.结论 不同糖代谢异常水平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无明显影响;但糖尿病影响缺血性卒中的近期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糖尿病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 OX40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柯尹;洪巧;董进中;施春玮;卢明芹;陈永平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 OX40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OX40在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组.急性肝衰竭组:腹腔同时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 800mg/kg和脂多糖(LPS)8微克/只,在D-GalN和LPS注射后6、12、24、48h 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下观察肝组织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结果 肝衰竭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在12h升高明显,24h开始下降.肝衰竭组肝组织OX40mRNA水平至12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29.970,162.975,62.476,25.124,P<0.05).肝衰竭组OX40蛋白的表达于12h达到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40,169.298,88.289,74.984,P<0.05).结论 OX40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于12h达高峰,提示OX40可能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冠脉支架置入术后三联抗栓塞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袁园;唐其柱;甘华文;纵静;代佳

    目的 我们纳入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将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三联抗栓塞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 ~2012年1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 ~2012年1月)文献中关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抗栓塞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研究,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结果显示,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三联抗栓塞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减少脑卒中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 =0.22,95%CI:0.05 ~0.98,P=0.05).但三联抗栓塞治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OR=2.24,95%CI:1.07~4.70,P=0.03).另外,两种治疗的远期死亡(OR =0.84,95% CI:0.27~2.61,P=0.76)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三联抗栓塞治疗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OR =0.77,95%CI:0.37~1.61,P=0.49)低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论 三联抗栓塞治疗相比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但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两种治疗的远期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

  • 近10年艾滋病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徐俊杰;石锋;胡清海;尚红

    目的 艾滋病与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均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文献计量分析角度对HIV/HCV双重感染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发文量、分布及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2~2011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HIV/HCV双重感染相关高频主题词进行通篇聚类分析并绘制聚类关系图.结果 聚类分析显示国际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HIV/HCV并发症的药物治疗、遗传学/病毒学研究、免疫学研究、HCV的诊断技术研究、流行病学研究,预防与控制.2002~ 2006年间研究侧重于HIV/HCV的治疗、其作用和血源性感染,2007~ 2011年间研究主题热点侧重于病毒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基础研究.结论 近10年HIV/HCV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相关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为主的6个主要方面,但新研究主题热点开始偏向病毒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相关基础研究,需加强关注.

  •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儿童过敏性鼻炎血清VCAM-1、IL-4、IL-12表达水平的研究

    作者:王斌;王戬;刘锋;周水淼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和作用,以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VCAM-1、IL-4、IL-12水平.结果 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经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AM-1、IL-4、IL-12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鼻腔局部用药可以通过抑制VCAM-1和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 13例误诊为黑色素瘤的脉络膜病变MRI分析

    作者:王小蓉;徐飞荣;谢筱筱;姚庆东;王营营;许崇永;宋樟伟;程小杰

    目的 分析13例误诊为黑色素瘤的脉络膜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3例误诊为黑色素瘤的脉络膜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2例骨瘤经影像学、临床及随访证实.结果 13例中,转移瘤2例,脉络膜血管瘤2例,脉络膜骨瘤2例,脉络膜睫状体神经鞘瘤1例,视网膜或脉络膜下出血6例;病灶位于眼球后壁12例,睫状体脉络膜处1例;边缘整齐6例,不整齐7例;13例行MRI检查,CT平扫1例,转移瘤、血管瘤及神经鞘瘤T1WI呈等、稍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骨瘤T1WI呈等、低信号,T2 WI均呈等信号,在CT表现为弧形高密度,视网膜或脉络膜下出血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本组5例增强,均明显强化.9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误诊,2例未定性,5例正确诊断.结论 脉络膜病变MRI T1WI信号较T2WI高或相等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困难,诊断时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资料.

  • 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治分析

    作者:黄海军;陈美娟;严蓉;王洪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1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发病隐匿,Child-Pugh分级B级10例(67%),继往有结核病史4例(27%),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1 ×l09/L 12例(80%),腹腔积液细胞分类以淋巴为主,腹腔积液蛋白、腹腔积液腺苷脱氨酶(denosine deaminase,ADA)、腹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均显著升高,其中所有病例腹腔积液蛋白>2.5g/dl,11例(73%)腹腔积液ADA≥30U/L、所有病例腹腔积液LDH≥90U/L.予OFHES(氧氟沙星、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为主的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12例(80%)好转出院.结论 肝硬化腹腔积液合并腹膜炎时需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的存在.对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予OFHES为主的个体化抗痨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Optiprep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戴春蕾;陈少隆;陈黎黎;张伟伟;林镯;陈永平

    目的 探索SD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提取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它在肝纤维化和免疫应答中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依次采用前灌注液、0.15 mg/ml的链霉蛋白酶E和0.5mg/ml的Ⅳ型胶原酶在体原位灌注消化肝脏.肝脏离体剪碎后,在0.3mg/ml链霉蛋白酶E、0.3 mg/mlⅣ型胶原酶、0.02mg/ml DNA酶Ⅰ液中37℃振荡消化20min,低速离心(30g,5min)去除残余肝实质细胞,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纯化的HSCs.台盼蓝排斥试验评估HSCs细胞存活率;328nm紫外光激发HSCs自发蓝绿色荧光结合光镜鉴定细胞纯度;α-S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HSCs;通过光镜观察HSCs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本方法,每只大鼠肝脏HSCs产量约8.2×106个,HSCs存活率在90%以上;原代培养24h后,纯度在85%以上;传1代后,纯度达95%以上.结论 本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可获得较多的大鼠HSCs.

  • 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分型在诊断结直肠早期肿瘤中的意义

    作者:刘宇虎;陈桂权;钟东;傅利萍;陈晓春;李志坚;陈荣国;张志坚;柳娟

    目的 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将NBI-ME判断病变的性质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NBI-ME在211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2778个,MP-0型诊断为炎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7.4%,MP-Ⅰ型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3.3%,MP-Ⅱ型诊断为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7.2%,MP-Ⅲ型诊断为绒毛状腺瘤准确率为98.3%,MP-Ⅳ型诊断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4.5%,MP-V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为96.9%,MP-Ⅵ型诊断为黏膜内癌准确率为90.9%,MP-Ⅶ型诊断为浸润癌准确率为88.0%,MP-Ⅷ型诊断为进展期癌准确率为100.O%.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判断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8.8%,敏感度为99.2%,特异性为94.9%.结论 NBI-ME内镜技术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病变是否是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高,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或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预测准确率高,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早期肿瘤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 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制备和评估

    作者:魏罡;田国忠;李梅秀;魏伟;牛莹莹;徐建博;徐振宇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大鼠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经麻醉后自主呼吸,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诱导HF模型.术后8周末行超声心动图,Masson及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 组织病理学证实大鼠HF模型建立成功,取材均见心脏增大,左心室壁呈灰白色,室壁瘤形成等.Masson染色、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测,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淤血,证明结扎位置准确造模成功.心脏超声提示:HF组8周末较假手术组心脏增大明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学计学意义(P <0.001).HF组较假手术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厚壁厚度显著降低,射血分数值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表明结扎左前降支诱导HF模型出现收缩功能下降,符合HF表现,模型构建成功.采用自主呼吸,结扎左前降支诱导HF模型,8周末手术成活率为64.29%.结论 本实验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可复制性强、成活率高的特点,是理想的HF模型,对HF基础实验研究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 低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黄素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坤;吴瑶;顾小萍;马正良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以及麻黄素的使用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行无痛肠镜检查老年患者,年龄65 ~ 83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Ⅱ组: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3组患者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Ⅲ组患者预先注入麻黄素2 ~ 3mg,Ⅰ组静脉注射1%丙泊酚,Ⅱ、Ⅲ组静脉注射0.5%丙泊酚直到病人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行肠镜检查,术中追加剂量为每次丙泊酚2 ~ 3ml.观察病人麻醉前、麻醉后3min,术毕MAP、HR和SpO2;异丙酚的总用量;呼吸暂停、面罩加氧、体动次数和苏醒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结果 麻醉后3min Ⅰ、Ⅱ组患者MAP和HR明显下降(P<0.05),Ⅲ组患者无明显下降.Ⅰ组患者呼吸暂停、面罩加氧次数超过Ⅱ、Ⅲ组(P<0.05).3组患者SP02无明显变化.Ⅱ、Ⅲ组患者苏醒时间快(P<0.0l);异丙酚总用量少(P<0.01).Ⅲ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低(P <0.05或P<0.01).3组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及注射痛、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可控性好,术中不良反应少,可以较好地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

  • 乙型肝炎病毒男性携带者行IVF/ICSI治疗的结局分析

    作者:陈华;武新梅;习海涛;单丹;管荷琴;葛红山;吕杰强

    目的 研究男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IVF/ICSI(in vitro fertilization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过程和周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115对男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女方阴性的夫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夫妇双方HBsAg均阴性,根据HBV组女性年龄、月经第3天FSH值、体重指数和治疗方法(IVF或ICSI)按1:2的比例进行配对,比较分析两组的FSH注射天数、Gn(gonadotropin)用量、HCG(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日子宫内膜厚度和E2(estradiol)值、平均获卵数、成熟率、2PN(two pronucleus)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等参数.结果 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男性HBV感染不影响IVF/ICSI过程和周期结局.

  • 美洲大蠊提取物与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膀胱黏膜损伤后修复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谢波;舒彦;梁臻;陈建和;程一宁;张心男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膀胱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并与透明质酸钠进行比较.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物治疗组和透明质酸钠治疗组,每组70只;再按灌注后2、6、12h、1、2、3和5天7个时间点分设7个亚组,每亚组均为10只.用盐酸损伤大鼠膀胱黏膜,分别用0.25ml美洲大蠊提取物和0.25rl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修复受损膀胱黏膜.在各个时间点留取大鼠尿液,然后处死大鼠取得膀胱,用ELISA法检测尿白介素-8浓度,用常规病理染色技术观察膀胱黏膜损伤范围及炎症浸润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热休克蛋白60、70在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美洲大蠊提取物和透明质酸钠均可明显减少大鼠膀胱上皮缺损和炎性细胞浸润(P<0.01),亦可显著降低大鼠膀胱组织热休克蛋白60、70表达(P<0.01),同时降低尿中白介素-8浓度(P<0.01);两种药物作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修复损伤的膀胱黏膜,加强膀胱壁的屏障作用,阻止炎症反应,其干预作用与透明质酸钠相似.

  • 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对高龄全髋置换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邬露丹;顾异香;穆银玉;刘涓;陈兵华;黎丽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n-isovolemic hemodilution,ANIH)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ANIH组(A组)和对照组(B组),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ANIH后30min、术毕、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凝血功能和D-D二聚体(DD)变化;B组在相应时点监测同一指标.结果 血液稀释后A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显著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以内,回输自体血后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IB)在血液稀释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至术后1天逐渐恢复,术后3天时B组的FIB上升明显高于A组和麻醉诱导前;两组的DD在术毕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两组间无差异,另外,术后1天起,A组的DD逐渐下降,B组的DD明显上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前行ANIH能安全地用于高龄全髋置换术患者,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监测患者术后的FIB和DD水平能对临床早期进行抗栓治疗提供帮助.

  • 清热消积方对人肺腺癌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培丰;潘磊;金莹祺

    目的 研究清热消积方对体外肿瘤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清热消积方与人肺腺癌细胞SPC-A-l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同作用,用MTT法检测清热消积方对SPC-A-l及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HUVCE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清热消积方能够抑制SPC-A-l及HUVEC细胞的增殖(P<0.01),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并对两者存在差异细胞毒作用,对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显著高于SPC-A-1细胞(P<0.0l);可将SPC-A-l细胞诱导的HUVEC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G2~M期;并引起HUVEC细胞凋亡.结论 清热消积方可抑制SPC-A-1及HUVEC细胞的增殖、阻滞SPC-A-l诱导的HUVEC细胞周期,并引起该细胞凋亡,清热消积方可能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效应.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与血清SDF-1、VEGF含量分析

    作者:游逸安;许雯怡;朱乐如

    目的 研究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与血清中SDF-1和VEGF的浓度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22例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的玻璃体及血清为实验组,同时取13例角膜移植的供体眼的玻璃体和13例体检健康者血清标本为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中2年内有否接受过全视网膜光凝分为PRP组和无激光治疗组.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各组玻璃体与血清中SDF-1、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R组患者玻璃体SDF-1、VEGF浓度分别为179.07±80.64、1721.19±1021.5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2.00±19.84、98.80±37.88pg/ml(P<0.001).正常对照组、无激光治疗组及PRP组3组间SDF-1、VEGF浓度差异具有显著性(F=21.61,F=16.39,P<0.001).其中,PRP组的PDR患者玻璃体SDF-1、VEGF含量均低于无激光治疗组的PDR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22例PDR患者玻璃体内VEGF与SDF-1、VEGF的浓度呈正相关,玻璃体与血清内SDF-1、VEGF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SDF-1与VEGF参与了PDR患者病理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全视网膜光凝可有效降低SDF-1、VEGF浓度,抑制网膜新生血管生长.

  •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作者:沈健;冯晨;沈香娣;唐佩;冯磊

    目的 建立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方法 采用改良平板法,用扫描电镜、Fontana镀银染色法和刚果红-阿利新蓝(AB)染液联合胞外多糖染色法观察体外生物膜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浮游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建立稳定、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果 刚果红-阿利新蓝(AB)染液联合细菌胞外糖染色法,细菌细胞呈淡红色,胞外糖为深紫红色,背景呈蓝色;Fontana镀银染色法细菌细胞呈绛红色,胞外糖为深黄色,背景呈桔黄色;扫描电镜下生物膜细菌呈短杆状,周围被黏稠状物质紧紧包绕,菌体间以黏稠的纤维状黏液丝相连.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培养建立生物膜的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好,为进一步开展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

  • 几种液体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多中心应用评估

    作者:宋媛媛;夏辉;赵雁林

    目的 评估自动化及手动液体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集2008年11月~ 2009年4月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痰标本1012例,其中涂阳472例,涂阴540例.对每份痰标本进行L-J培养及4种液体培养.结果 使用L-J培养、MGITTM 960、BacT/ ALERT 3D、MicroMGITTM手动判读仪、紫外灯的检出率分别为47.1% (477/1012)、52.5%(531/1012)、51.9% (310/597)、51.8% (524/1012)、52.8% (429/812).几种液体培养方法检出率均高于L-J培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化MGITTM 960和MicroMGITTM手动判读仪、紫外灯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种培养方法阳性结果报告时间分别为21.1±8.1天、11.0±5.9天、16.4 ±8.3天、11.8±6.6天、10.7±5.6天.4种液体培养方法阳性结果报告时间均短于L-J方法(P<0.05).MGITTM 960阳性结果报告时间短于MicroMGITTM手动判读仪,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48),但比紫外灯长,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520).结论 自动化及手动液体培养方法较L-J方法均能检出更多分枝杆菌,且能缩短阳性结果报告时间,且手动判读系统不需要昂贵仪器,更加适合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

  • 检测尿B型利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符震球;顾光大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尿BNP与血浆BNP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中是否有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45例心力衰竭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尿BNP和血浆BNP.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 心力衰竭组尿液BNP均值为154.5±82.lpg/ml,对照组为24.8 ±9.0pg/ml,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00).尿液BNP和血浆BNP、心功能分级存在相关性.尿液BNP的截点值为34.5pg/ml时,其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88.9%和92.0%.结论 尿液BNP检测有助于诊断心力衰竭及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 LK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及意义

    作者:沈峰清;姚军;杨晶金;杨林军;金晓燕;梁勇

    目的 探讨LK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各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比较LKB1蛋白表达及mRNA情况.结果 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其mRNA明显下调(P<0.01),LKB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结论 LKB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普遍下调并与其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LK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形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 药物对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健侧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孝坤;秦乐;谢添纯;赵军锋;陈聪德;张浩川;陈肖鸣

    目的 探讨药物对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健侧睾丸在青春期后的组织学以及附睾精子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2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7)、睾丸扭转复位组(B组,n=7)、N-甲基-L-精氨酸(L-NMMA)组(C组,n=7)和环孢素组(D组,n=7).按Turner法建立左侧睾丸扭转模型,并做相应的药物处理,喂养至术后8周时处死,取右侧睾丸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取右侧附睾尾部行精子计数及活动率测定.结果 与B组相比,C组和D组生精上皮层数增多,平均曲细精管直径(MSTD)增大,睾丸组织结构评分降低,同时附睾精子密度与活动率明显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L-NMMA和环孢素能够减轻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健侧睾丸组织损害,使附睾精子生成显著增多.

  • 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氧化应激水平动态变化的特征

    作者:蔡丹莉;陈芝芸;严茂祥;何蓓晖

    目的 研究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氧化应激水平动态变化的特征.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NAFLD组及血瘀型NAFLD组各30只;正常组大鼠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他两组以高脂饲料喂养,血瘀型NAFLD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联合NE加BSA复合因素造模.正常组全部在12周末处死,后两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开始后4、8及12周末3个时相点分批随机处死各10只.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匀浆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水平、二硫代硝基苯甲酸法测定GSH-PX水平.结果 NAFLD和血瘀型NAFLD 4、8、12周时相点大鼠血及肝组织SOD、GSH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MDA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瘀型NAFLD 8、12周时相点大鼠血及肝组织MDA较同期NAFLD组明显增高(P<0.05);血瘀型NAFLD12周时相点大鼠血及肝组织SOD较同期NAFLD组明显降低(P<0.01);血瘀型NAFLD8周时相点血GSH-PX及8、12周时相点大鼠肝GSH-PX均较同期NAFL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NAFLD和血瘀型NAFLD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均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而同样造模时间血瘀型病证结合模型的氧化应激反应比单纯疾病模型强.

  • 甲基莲心碱对肝星状细胞抑制增殖及促凋亡作用

    作者:王雅琴;陈少隆;阳韬;陈永平;林镯

    目的 观察甲基莲心碱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抑制增殖及促凋亡作用,探索甲基莲心碱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用不同浓度甲基莲心碱作用于HSC-T6,CCK-8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 -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甲基莲心碱不同浓度处理组对HSC-T6抑制增殖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呈剂量依赖性,IC50为6.820±0.415μmol/L.甲基莲心碱不同浓度处理组Bax mRNA表达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甲基莲心碱可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上调Bax和下调Bcl-2的mRNA表达,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促其凋亡,是一种有效作用肝星状细胞的药物,为其改善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 免疫角度比较全胸腔镜与常规开胸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不同

    作者:张继琛;杨泽山;娄凯;阎李侠;陈巍;郑森中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肺切除术治疗肺癌术前及术后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对肿瘤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方法 自2009年12月~ 2012年3月,笔者医院全胸腔镜组40例,开胸组4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3、5天测定血浆中CD3、CD4、CD8、N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2、4、6、10)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组间术前所有指标无明显差异.全胸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开胸组有明显优势.两组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开胸组CD3、CD4、CD8均明显低于全胸腔镜组;而术后第1天IL-6相反.术后两组患者术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TNF-0、白介素-2、4的血浆浓度均值不超过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是从术后临床表现的角度还是机体保护的角度来看,全胸腔镜在早期肺癌肺叶切除术中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近视眼SB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相关性

    作者:张佳;夏哲人;许琛琛;余野;王勤美

    目的 研究近视眼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SBK术的近视眼患者44位(共88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取中央点数值.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结果 近视眼SBK术后与术前角膜后表面高度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术后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3个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0.91±2.04、-0.85±1.92、-0.98±1.65mm.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与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变化量的相关性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眼SB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角膜后表面中央形态尚未受到影响并保持稳定.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合并桥本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尤捷;王瓯晨;周毅力;张玮;董磊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与桥本病(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病理关系和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1315例PTMC患者,依据是否合并HT分成两组,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PTMC合并HT患者与未合并HT相比:在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B超检查肿瘤微小钙化、甲状腺癌多发灶及双侧甲状腺癌方面存在差异(P< 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肿瘤微小钙化率、术前TSH水平、甲状腺癌多发灶都是PTMC合并HT的独立临床因素(P<0.05或P<0.0).结论 合并HT的PTMC患者与发病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和甲状腺癌多发灶显著相关,临床医师更应重视HT合并PTM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性细胞活性在脑胶质瘤患者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陈贤斌;涂明;王成德;王旭阳;朱丹化;李浩旭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水平,探讨其与良、恶性脑胶质瘤的关系,并探讨与神经功能状态KRS计分有无相关.方法 44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相应判定标准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设立健康对照组44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实验者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水平.结果 脑胶质瘤患者CD4+细胞值显著降低、CD8+细胞值则显著升高.CD4+/CD8+比值及NK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恶性组与良性组相比,CD4+细胞值、CD4+/CD8+比值及NK细胞活性(NKA)也均显著降低.CD4 +/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与KRS计分有相关性.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NK活性降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与神经功能状态KRS计分呈正相关.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血流变化与远期疗效

    作者:陶萍萍;张玲玲;郑伟平;孙爱静;王运根;单江静;王玲欢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临床疗效及术后生命质量变化,观察术后子宫动脉血流变化.方法 选择2000年5月~ 2006年5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接受UAE治疗的43例子宫肌瘤患者,B超检测术前术后子宫动脉血流指标Vm、PI、RI,子宫及肌瘤体积;采用子宫肌瘤临床指标调查表及生命质量(SF-36)调查问卷,分析术后3~9年生命质量变化,并分析UAE与生命质量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UAE术后1、3个月各血流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Vm术后6个月升高到术前50%,术后6、12、18个月变化不大.术后3、5、9年与术前相比均降低(P<0.05);PI、RI术后6个月起逐渐升高,至术后12~18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多数患者术后3、5、9年RI、PI均较术前升高.大部分患者术后肌瘤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术后多数患者的子宫及肌瘤体积较术前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改善.生命质量各因子评分除术后9年活力与术前无明显差别外,其余各组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各组各因子分数之间两两比较,除术后5年与9年的情感因素限制有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UAE后1~3个月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下降,6~18个月部分指标逐渐恢复,3~9年多数指标相对恒定.术后瘤体内无血流信号的患者术后子宫及肌瘤体积相对稳定,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命质量提高.术后早期(1 ~18个月)瘤体内有血流信号的患者远期疗效均不肯定.

  • 川崎病患儿血清PCT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研究

    作者:孟祥春;马伟科;胡宇慧;曹琳;谢颖;马颐姣;李博宁;马东礼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 (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 胶原蛋白寡肽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价值评价

    作者:邹丽芳;胡晓斐;陈志军;颜波儿;吴丽萍

    目的 探索深海鱼皮胶原蛋白寡肽(简称鱼皮寡肽)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增效减毒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接受TP化疗方案和其他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于化疗第1天开始加服用鱼皮寡肽.于化疗前后评价两组化疗骨髓抑制情况、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结果 干预组化疗后白细胞总体下降率为60.00%,对照组为83.33%;血红蛋白下降率干预组为30%、对照组为60%;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Karnofsky评分化疗后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鱼皮胶原蛋白寡肽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 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败血症的病原菌分析

    作者:陈黎黎;陈永平;戴春蕾;王雅琴;王晓东

    目的 了解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医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住入院的白血病患者所并发的院内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个血液标本中共检出56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共40株,占71.4%,前3位依次是大肠杆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革兰阳性菌共12株,占23.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株.56株致病菌中含有7株非发酵菌、12株产ESBLs菌.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高,耐药率>93.3%,对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均敏感.金黄色葡萄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100%,对糖肽类、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 笔者医院白血病并发院内败血症的致病菌以G-菌为主;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后脑氧自由基的影响

    作者:莫云长;耿武军;戴勤学;王宏法;王均炉

    目的 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脑氧自由基代谢影响.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无神经症状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组:SAH+静脉滴注HTK10×10-3PNAU/kg,连续静脉给药5天.每组兔子注血前后每日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第1次注血前1天(D0)及后第5天(D5)行3D-CTA造影,并在后一次造影后取新鲜海马组织进行SOD、MDA检测.结果 与Sham组比较,SAH组兔基底动脉在SAH后5天痉挛明显(P<0.05),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SAH组相比,HTK组在D5时兔基底动脉直径增粗(P<0.05),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海马组织SOD、MDA测定:与SAH组相比,HTK组SOD活性较高(P<0.05),与SAH组相比,HTK组MDA含量则较低(P<0.05).结论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能扩张痉挛的基底动脉,并通过调节氧自由基水平起到脑保护作用.

  • 干扰素-γ对大鼠肺纤维化转录因子T-bet/GATA3的影响

    作者:涂军伟;赵建平;朱景倩;盛琳;章义利

    目的 通过检测IFN-γ干预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时各组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IFN-γ干预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博莱霉素(BLM)诱导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博来霉素致伤组(BLM1、BLM2、BLM4)及博来霉素+IFN-γ治疗组(BLM-IFN1、BLM-IFN2、BLM-IFN4).对各组肺组织纤维化的程度行病理半定量评估,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的表达.结果 BLM1及BLM-IFN1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以肺泡炎为主,BLM2组兼有肺泡炎和纤维化病变,BLM4组以肺纤维化为主,BLM +INF2及BLM+ INF4组中发现肺纤维化程度减轻.半定量RT-PCR法显示各博莱霉素致伤组大鼠T-bet基因的表达均低于C组而GATA3基因的表达则高于C组(P均<0.01),IFN-γ干预后,BLM+ INF1、BLM+ INF2及BLM+ INF4 3组T-bet基因的表达增加,与同时点的博来霉素致伤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GATA3基因表达在2周后显著减少,甚至低于C组.结论 IFN-γ干预能减轻博来霉素所致的肺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逆转了T-bet/GATA3失衡有关.

  • STIC技术联合SonoAVC、VOCAI法和单平面Simpson法对中孕期正常胎儿左心室容积测量的研究

    作者:高凌云;赵雅萍;肖莉莉;何慧疗;张其敏;尹海辉;林桂凤

    目的 利用四维时空关联成像技术(STIC)联合单平面Simpson法、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VOCAL)及超声自动容积测量技术(SonohVC)测量中孕期正常胎儿左心室容积,分析3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方法 清晰显示胎儿四腔心切面后应用STIC技术以胎儿四腔心切面为初始平面动态采集心脏的全容积图像,存于硬盘中.分别采用单平面Simpson法、VOCAl法及SonoAVC法测定70例20+1周~27+6周正常单胎胎儿左心室容积,并计算出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随机选出20例胎儿1周后进行重复测量,并由另1名测量者进行测量.以Bland-Altman图评估测量的一致性.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3种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同一测量者使用3种方法测量正常中孕期胎儿左心室容积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Bland-Altman分析2名观察者测量左心室每搏输出量的一致性,SonoAVC法的系统偏倚及一致界限较单平面Simpson法和VOCAL法好(单平面Simpson法平均差值:-0.005ml,95%可信区间:-0.098 ~0.088ml;VOCAL法平均差值:-0.002ml,95%可信区间:-0.106 ~0.103ml;SonoAVC法平均差值:-0.004ml,95%可信区间:-0.085 ~0.078ml).同一观察者3种方法测量左心室每搏输出量的可靠性比较,其观察者内ICC值以SonoAVC法居高(单平面Simpson法ICC:0.979,95%可信区间:0.948 ~0.992;VOCAL法ICC:0.972,95%可信区间:0.920 ~0.989;SonoAVC法ICC:0.982,95%可信区间:0.954 ~0.993).2名观察者间3种方法测量重复性比较,其观察者间ICC值以SonoAVC法较高(单平面Simpson法ICC:0.975,95%可信区间:0.937 ~0.990;VOCAL法ICC:0.967,95%可信区间:0.917 ~0.987;SonoAVC法ICC:0.981,95%可信区间:0.951 ~0.992).结论 使用STIC技术联合3种方法测量胎儿左心室容积,其一致性和可靠性均较高,不受测量者经验的限制,均能准确测量胎儿左心室容积,可成为胎儿心功能检查的首选方法.

  • 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对OSAHS患者夜间多尿的影响

    作者:郑艳文;钦光跃;黄勍栋;陆晓玲;吴健;赵恬;杜坚宗;唐婷玉;顾亮;吴金彦

    目的 探讨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OSAHS患者夜间多尿的影响.方法 对睡眠打鼾就诊的患者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记录夜尿量和夜尿次数确诊为中、重度OSAHS合并夜间多尿患者27例,记录和测定n-CPAP治疗前后夜尿量、夜尿次数与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结果 中、重度OSAHS合并夜间多尿患者经n-CPAP治疗后夜尿量、夜尿次数及血浆ANP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分别为913.30±94.33与631.67±180.07ml、3.63±0.69与1.85±0.77次/夜、0.19±0.11与0.14±0.05ng/ml,P<0.05).血浆PRA、AngⅡ、ALD水平无明显变化[2.34 ±2.03与2.24 ±2.04ng/(ml·h)、75.81±62.73与86.23±86.59pg/ml、0.13 ±0.04与0.12±0.04ng/ml,P>0.05].ANP降低值与夜尿量降低值、夜尿减少次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86(P均<0.01).结论 n-CPAP能改善OSAHS患者夜间多尿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ANP水平有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关系不明显.

  • 肺癌病人营养状况与预后因素

    作者:王兴盛;田振伟;储宏博;姚小梅

    肺癌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症,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CLC肺癌倍增时间短、生长快,很早就发生全身转移,手术治疗有限,90%的SCLC患者一线治疗首选放疗和化疗[1].肺癌是一种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晚期肺癌患者营养不良和恶病质很常见,并与肺癌病人恶病质出现有关[2,3].肺癌的生物标志物很多,并与细胞因子相关,营养不良和恶病质是抗肿瘤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而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常见,确定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早评价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指导临床医生在放、化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4,5].

  • 关于新生儿脑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攀;李元霞

    新生儿脑病,即围生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因较为复杂,已普遍成为脑损伤、继发性神经性残疾的潜在因素,且一直是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随着产科新生儿护理的不断进步,其生存率及早期预后已得到改善.但是,该病导致的发育性残疾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下降[1].而脑损伤的风险在妊娠期及分娩时均存在,且很难发现.此外,该疾病中15%~28%的患儿伴发脑瘫,25%的患儿发育迟缓,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2].本文就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含一些新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 HLA-E、HLA-F及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作者:李伯利;陈葆国;徐丹萍;颜卫华

    母胎免疫耐受现象是一个多系统、多因素的母胎界面免疫活化和抑制的平衡过程,其中以胎儿滋养层细胞HLA Ⅰ类分子表达及子宫NK细胞活性的调节引人注目.早在1953年,Billingham等[1]就已提出"母胎免疫耐受"维持机制假说,认为子宫内形成一个对胎儿有利的免疫豁免环境是妊娠成功的关键.且Thellin等[2]提出了维持胎儿发育的10个方面,其中母胎界面表达HLA Ⅰ类分子的表达在维持母胎免疫耐受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HPA轴功能紊乱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古文娟;张孟仁

    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惊人.2010年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年龄标准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随着研究的深入,糖尿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项研究均表明糖尿病病人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认知功能下降明显,糖尿病病人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的危险性显著增加[2,3].2型糖尿病病人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管理功能及精神运动速度等方面的障碍,其患痴呆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1.5 ~2.5倍[4,5].也有研究证实这些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6].

  •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延鹏;卢祖能;王云甫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自身耐受终止,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损伤相应靶器官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一类IL-7样细胞因子,近年来发现其对机体免疫系统中DCs活化、Th2及Treg细胞分化成熟具有调控作用,从而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就TSLP与机体部分免疫细胞,以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瞬时波强度技术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虹;田新桥

    心脏泵功能依赖其与脉管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前评价心功能往往单独评估心脏或脉管系统的压力变化.Parker等首先提出波强度(wave intensity,WI)这一概念,国内肖沪生等[1]将其命名为瞬时波强度.WI是研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及心脏与血管相互关系的新技术,通过检测循环系统中动脉内任意点的瞬时管径变化和瞬时平均血流流速变化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总体功能.Niki等[2]结合彩色多普勒和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系统发展了实时非侵人性的波强测量系统,这种方法无创、便捷,能同步测量血压和血流速度.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介绍WI的原理及其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胃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张颖一;清水汪;王雅杰

    胃癌是全世界第2大致死性癌症,每年约有100万新增胃癌病例.尽管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诊断手段和化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进展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部癌(GEJ)患者的临床生存率依然普遍较差,全球范围内的5年生存率为7% ~ 14%.晚期胃癌普遍存在的不良预后必然会导致新的治疗策略的出现,特别是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开发.这些分子靶向药物靶点包括多种癌症相关的受体及通路,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及V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c-Met通路、细胞周期的途径,以及AKT-PI3K-mTOR通路.本文将就参与进展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部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乳腺癌脑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应明真;王雅杰

    乳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和年轻化趋势.虽然总体治疗方法较多,但仍有约50%的患者在首次治疗后的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包括脑转移在内的远处转移是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在脑转移的治疗中,传统手术的价值有限,虽然根治剂量的放疗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是由此产生的对脑组织的高损伤及致残性,极大程度限制了该手段的应用.相对而言,内科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脑转移的重要手段[1].

  • NHEJ途径修复DSB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荣荣;应明真;王雅杰

    一个活细胞的基因组时常受到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损伤,包括活性氧和电离辐射损伤的风险.为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和预防癌症的发生,迅速和适当的修复受损DNA是必不可少的.DNA双链断裂(DSB)是有害的DNA损伤类型,并且是由一些化疗药物、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微束激光、重离子辐照诱导[1].未受到保护的DSB周围遗传信息常导致细胞内核溶解活性缺失的风险,而DSB立即早期的反应对于准确的DSB修复和基因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及时和准确的维修,细胞必须迅速回应DNA双链断裂.NHEJ主要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过程.故本综述以下主要介绍NHEJ途径及其核心因素的研究进展.

  •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筛查手段研究进展

    作者:杨梓;张喜平;欧敬民

    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角度看,筛查乳腺癌癌前病变比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更具有吸引力.在癌症的"多阶段发展模式"中,从"正常"到"非典型增生"的过程是可逆的,即逆转乳腺癌的癌前病变进一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这也是研究乳腺癌筛查手段的终目标.本文以介绍国内外公认的普检三联手段为基础,结合阐述了活检术的新进展,并介绍了一些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具有特异性的筛查手段,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 大黄素前列腺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赵一俊;邓刚;马立彬;于志坚

    大黄素(emodin,EM)是一种蒽醌类物质,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分子式为:C15H10O5,化学名为: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1,3,8-tr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研究证明大黄素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抑菌、抗炎、保护肝肾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综述大黄素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对化疗药物增敏作用、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等作用机制以及在抗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ICOSL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王斌;王雅杰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而导致的细胞的无限增殖,肿瘤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的变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也正转向肿瘤细胞的异常靶点上.

  • 基础研究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带来新机遇

    作者:詹启敏

    细胞周期调控是一个精细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复杂的信息网络调控系统.细胞周期的调控异常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癌变.阐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不仅能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也能为临床肿瘤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物,确定肿瘤治疗靶点,设计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和发展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从而达到早期、有效、特异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