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心理科学进展杂志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심리과학진전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3710
  • 国内刊号: 11-476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938
  • 曾用名: 心理学动态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理科学进展》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隋南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

    作者:宋晶晶;郑涌

    个体间表现出的昼夜节律差异现象可以从日周期类型上进行分类,包括偏爱早睡早起的清晨型,偏爱晚睡晚起的夜晚型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已有研究表明,夜晚型与心境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有关,而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能受到基因、社会时差、人格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应改进研究设计和测量方法,深入考察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推进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婴幼儿对合作行为共享性特征的理解

    作者:徐晓惠;李晶;朱莉琪

    合作行为的共享性特征是指合作伙伴对彼此的动作和意图进行反应、承诺完成共同的目标、进行角色转换并支持彼此的角色.同时,预期未来奖赏的能力以及合作活动结束分享奖励的趋势也是互惠性合作活动的共享性本质之一.婴幼儿已经开始理解合作行为的共享性特征,他们能与同伴形成共享性意图和关于任务的共同目标;当同伴完成任务有困难时,能够主动提供帮助;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合作后更倾向于平等分享所得资源.本文从合作行为的共享性特征出发,基于合作中情绪和语言的作用、合作的对象以及合作的研究工具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构想.

  • 社会困境问题的理论架构与实验研究

    作者:刘长江;郝芳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这样的情境.社会困境研究的推进要求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已有理论,这一框架将这些理论区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实验研究依据这些不同层面的理论,以实验游戏为工具来探讨人们在面临社会困境时做出选择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社会困境问题发展出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理论的发展、实验任务本身的改进以及研究的外在效度预示了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困境问题有着广阔的前景.

  • 负性偏向的神经机制

    作者:朱永泽;毛伟宾;王蕊

    负性偏向是指负性信息比其他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不仅表现在负性信息得到更深的编码,还表现在负性信息的再认标准降低.未来应开展负性偏向的皮层-皮层连接、基因、负性偏向的拓展以及负性偏向的干预研究.

  •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佐斌;代涛涛;温芳芳;滕婷婷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关系,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受到知觉者自身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确是学者们对其关系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热情与能力的内部机制,进行跨文化的检验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关系的影响因素,建构热情与能力的关系模型.

  • 多元视角下的异性友谊

    作者:吴宝沛;吴静;何晓娜;李璐

    异性友谊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已有研究考察了一般异性友谊的特点、影响和维系,同时也考察了利友关系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但这一影响可能具有文化差异.进化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异性友谊的进化功能,他们认为异性友谊能够帮助个体完成长期择偶目标或短期择偶目标,同时还能够为个体提供重要的择偶信息.未来研究有必要结合新出现的友谊理论,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异性友谊,同时关注异性友谊中的个体差异变量,比如人际性行为取向、暗黑三合一性格和择偶智力.

  • 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

    作者:肖玉琴;张卓;宋平;杨波

    冷酷无情特质(callous unemotional trait,CU)是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伴随有高频率和高破坏性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暴力犯罪.CU特质者在情感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加工不敏感,缺乏共情;在认知上表现出追求奖赏、忽视惩罚;在生物学方面,CU特质者生理唤醒水平低、皮质醇水平低、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异常.未来研究的方向是修订发展本土化CU特质量表、探析CU特质者的性别差异、梳理CU与品行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为暴力犯循证矫正的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走神的理论假设、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作者:程凯;曹贵康

    围绕“为什么会走神”这一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走神的两个理论假设:解耦合假设和执行控制失败假设.接着论述了影响走神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了走神的神经机制.后指出未来研究应着眼于走神的潜在功能来发展理论假设;整合影响走神的各种因素到一个模型中,从而更好地发现各因素对走神的综合影响;应用同步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更精确地探索走神的神经机制.此外,对特殊群体的走神研究以及走神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 情绪劳动的效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作者:廖化化;颜爱民

    情绪劳动是指员工遵照一定的组织规则,在工作场所与顾客互动过程中进行的情绪调节.研究证明情绪劳动对组织情境中一系列结果变量影响显著,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作用对象包括施动者员工、受动者顾客和规则制定者组织.情绪劳动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受多个员工、工作和顾客特征变量的影响.资源保存理论为情绪劳动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解释.即时、短期与长期效应的整合、指向内部顾客的情绪劳动以及组织氛围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 补偿性消费行为:概念、类型与心理机制

    作者:郑晓莹;彭泗清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发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替代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补偿性机制作为看待行为的重要视角,可以解释许多看似不理性或不合常理的消费现象.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感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补偿性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1)根据补偿机制的不同,对补偿性消费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行细分;2)评估消费行为的心理补偿效果;3)探讨除消费外其他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方式,以及消费补偿与其他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4)挖掘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补偿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与产生机制.

  • 指示性手势:来自动物交流系统的证据

    作者:李恒

    指示性手势通常被定义为指明空间中某个物体或处所的手部动作,但其是否为人类交流系统所独有,心理学界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回顾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以及相关争论,结果发现:动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势的能力,也可以解读手势背后的社会认知意图.未来研究在克服样本数量不一致、实验任务笼统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合.

  •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概念、测量及影响

    作者:孙灯勇;王倩;王梅;满丛英

    个人成长主动性是个体有意识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倾向,包括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两个方面,由对改变的准备、计划性、利用资源和主动的行为四个维度构成.研究表明,人格、家庭功能影响到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同时,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等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纵观已有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研究,有关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研究样本、文化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

  • 共情的性别差异

    作者: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与共情有直接相关,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 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范畴的分组效应

    作者:魏柳青;张学民

    根据Yantis (1992)的分组假设,多目标追踪中存在基于对象空间特征的分组形成与保持.在多目标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身份追踪任务中,基于对象身份特征的差异性也可导致分组效应.在分析多目标追踪中基于空间的分组表征与多身份追踪中基于特征的分组效应基础上,根据现实世界中客观物体的概念信息是以不同范畴的形式组织的这一现象和规律,提出了基于范畴的分组表征这一理论假设,拟考察多身份追踪中对象身份的范畴性差异所引起的分组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范畴的分组效应对追踪过程中注意资源分配机制及观察者眼动特征的影响.

  • 情绪加工老龄化机制:表情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视角

    作者:陈文锋;唐薇;季琭妍;仝可;禤宇明;傅小兰

    情绪加工老龄化已经成为老龄化研究的新热点,但其内在机制仍然缺乏统一的解释.本研究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为切入点,综合行为实验、ERP和fMRI实验技术,开展表情加工的老龄化研究,从情绪与认知交互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情绪加工老龄化的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表情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年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表情自动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在情绪加工老龄化中的作用等.本研究将加深对情绪加工老龄化的理解,为相关理论模型的验证、修正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 基于三参照点理论的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的分析

    作者:熊冠星;李爱梅;王晓田

    离职是组织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但鲜有研究将其纳入风险决策的框架中.本文运用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将离职作为一种风险选择,运用三参照点理论探讨个体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理论分析和初步的预研究发现:(1)个体薪酬现状与底线的差距负向预测离职决策,薪酬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正向预测离职决策;(2)进一步推导出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间存在双拐点的非线性函数关系;(3)同行现状收入作为横向参照系,在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两者之间起锚定作用;(4)组织中薪酬分布的差距大小作为纵向参照系,在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两者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将离职作为一种风险决策进行研究,不仅对于离职理论与决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意义,而且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心理科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2 03 04
1994 01 02
1993 01 02 04
1992 01 02
1991 01 02
1990 01 02
1989 01 02
1988 01 03 04
1987 01 02 03
1986 01 03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1983 01 0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