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漏斗胸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甘延清;马润伟

    漏斗胸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两种在婴儿中患病率均比较低的疾病.其发生原因均为先天胚胎内的发育异常.据调查,因体内应自动关闭通道未关闭或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先心病在活婴中的发病率约为0.4%~1.0%,因肋骨、胸骨、胸壁向内凹陷而形成的漏斗胸在活婴中的发病率为1.0%~2.5%,两种病症合并出现的概率则更低,仅有0.17%[1].漏斗胸尤其是中度以上的漏斗胸可导致心肺受压,影响呼吸及心脏功能.据报道,漏斗胸对患儿心功能产生一定程度损害,并且年龄越大越明显[2].但就漏斗胸是否会继发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现就漏斗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异同点及微创手术综述如下.

  • 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腔内治疗的临床进展

    作者:刘浩;黄小勇;吴文辉;郭曦;刘光锐;黄连军

    作为自然病程为凶险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之一,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IMH)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主动脉壁内血肿发病率国内缺乏大规模的统计数据,国外报道发病率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10% ~ 25%,发病部位依次为升主动脉(30%)、主动脉弓(10%)、降主动脉(60%~70%)[1].Stanford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因药物治疗病死率同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多,多主张急诊治疗.

  •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现状

    作者:郭海平;凌云鹏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当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自从1962年,首次采用体外循环下行(off-pump) PCNBG治疗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以来,CABG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1].随着技术的提高,由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无论是体外循环下还是非体外循环下CAB均需要正中开胸,纵劈胸骨,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为了减少患者痛苦,许多心脏外科医生逐步尝试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目前微创手术方式主要有:小切口CABG、胸腔镜下CABG、机器人CABG、冠状动脉杂交手术.随着微创手术器械的发展及心外科医生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病例越来越多.下面就几种微创手术方式进一步阐述.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素兰;匡泽民;陈国军;余振球;周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继发性高血压中常见的病因[1],多个研究显示在高血压人群中其发病率为5%~18%[2].在我国,李南方等[3]的研究证实PA占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12.7%.近年来,随着对PA危害的认识、筛查思路的改进和先进诊疗技术的发展,PA检出率明显升高,在新诊断高血压患者PA的患病率为11.2%[4];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PA患病率也达20%以上[5-6].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4在高血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甲良;曾春雨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20%,影响人群超过2亿[1-3],而且呈现继续增高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引起脑血管病,肾小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猝死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明确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 慢性间歇性缺氧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ATF4通路损伤HUVECs胰岛素信号转导

    作者:李林忆;张慧娜;杨云云;杨颂;王嫕;秦彦文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CIH)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胰岛素转导通路的影响,并观察内质网应激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CIH的HUVECs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在HUVECs中观察CIH对基础和胰岛素刺激(100μmol)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观察CIH对HUVECs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100 μM)预孵育,检测CIH状态下HUVECs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变化.结果:与常氧组相比,CIH可显著升高基础状态下HUVECs中AKT的和eNOS的磷酸化水平(P<0.05).给予100nmol/L胰岛素刺激后,常氧组HUVECs中AKT和eNOS的磷酸化水平与胰岛素未刺激组相比显著升高(均P<0.05);CIH干预48h和72h后,胰岛素刺激后HUVECs中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与基础状态无明显变化.与常氧组相比,CIH可时间依赖性升高HUVECs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的磷酸化水平以及活化转录因子4(ATF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TUDCA预孵育可逆转上述CIH诱导的HUVECs胰岛素信号转导损伤.结论:CIH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ATF4通路,进而损伤HUVECs的AKT-eNOS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 药物洗脱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的观察性研究

    作者:崔孔勇;吕树铮;宋现涛;柳弘;苑飞;许锋;张闽;张明多;王蔚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中药物洗脱球囊(DEB)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内再狭窄(ISR)的疗效进行非劣效性比较.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因DES-ISR而接受DEB或第二代DES治疗的患者,根据所接受的治疗策略将患者分别纳入DEB组和第二代DES组.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于术后12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共纳入DES-ISR患者183例,包括DEB组74例,DES组109例;根据Mehran分型,非点状病变患者147例.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MACE;(12.4 ±2.9)个月临床随访发现,DEB组共发生MACE 8例,包括心源性死亡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2例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6例;第二代DES组MACE 3例,均为TVR.DEB组的MACE发生率高于第二代DES组(11.0% vs.2.8%,P=0.03),并且DEB组的无事件生存率劣于第二代DES组(89.0% vs.97.2%,P非劣效=0.94),而在非点状病变患者中,DEB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仍劣于第二代DES组患者(87.9% vs.96.6%,P非劣效=0.92).结论:药物洗脱球囊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劣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且在非点状病变患者中仍劣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

  • 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臂踝脉搏波速度的关系

    作者:潘伟琦;胡荣;卢燕玲;李曦;于汶;符岚;薛源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正常高值及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及臂踝脉搏波速度(bcPWV)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体检的3 022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性别SUA水平分为男性HUA组、尿酸正常高值组、尿酸正常低值组及女性HUA组、尿酸正常高值组、尿酸正常低值组;分析各组临床资料、MS相关指标及臂踝脉搏波速度.结果:男性和女性不同SUA组体质量指数(BMI)、SBP、DBP、空腹血糖(FPG)、TC、TG、HDL-C、baPW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三组MS患病率分别为40.6%、29.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三组MS患病率分别为38.3%、29.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设男尿酸正常低值组和女尿酸正常低值组MS患病风险为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尿酸正常高值组和男HVA组与MS患病风险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尿酸正常高值组和女HUA组与MS患病风险关系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将SUA和MS组分相关指标带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以baPWV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aPWV与SBP、DBP、FPG、TG、SU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UA持续升高与MS和动脉僵硬度升高有关,而正常高值也可能是MS和动脉僵硬度升高的危险因素.

  • 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征及诱因分析

    作者:樊燕琴;杨清;韩红亚;白莹;罗智;陈晓丽;刘宏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征及诱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301例,按年龄分为两组:60 ~79岁为老年组(n =176),80岁以上为高龄组(n=125),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高龄组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与老年组相比:阵发心房颤动比例增加(40.8% vs.25.0%,P<0.01);心房颤动病因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增高(12.8% vs.5.6%,P<0.05);CHADS2评分显著增高(77.6% vs.33.5%,P<0.01);抗凝药物华法林应用率偏低(2.4% vs.8.5%,P<0.05).高龄组中阵发心房颤动发作的主要诱因为心力衰竭、血压不稳、感染、手术后,其次电解质紊乱、肿瘤及营养不良.结论:高龄组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症较多,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阵发心房颤动的诱因多数可以控制,积极控制相关诱因,从而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 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思明;王默;李红霞;杨睿悦;王抒;董军;陈文祥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人群维生素D含量情况,研究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北京地区体检人群580例.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和25-羟基维生素D2,用以评价体内维生素D状态;同时测定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胆固醇酯脂肪酸类(CE-FA)、支链(BCAA)及芳香族氨基酸类(AAA)、溶血卵磷脂类(LPC)等新发现的心血管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这些指标的关系.结果:580例体检人群血清总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21.57±7.83) μg/L,参考区间(2.5%~97.5%分位数)9.41~ 38.32 μg/L;男性(22.68±7.60)μg/L)显著高于女性(20.18 ±7.90) μg/L) (P <0.001).研究对象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和充足所占比例分别为3.3%、42.8%、39.3%及14.6%.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后总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HDL-C、apoAI、不饱和LPC、Omega-3型CEFA等心血管保护因素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与apoB、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BCAA、AAA、饱和CEFA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可能是心血管保护因素,其对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积极作用.

  • 右心房大小不能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

    作者:闻松男;孙鹏瑜;安东;刘念;林晖;李新;宁曼;吴佳慧;李松南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横径(RAD)是否可以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共274例.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加行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共有174例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性增大[(44.6±5.4) vs.(42.8±5.8) mm;P=0.009],但是两组的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5.6) vs.(43.7±6.1)mm;P=0.79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0.475,95% CI:0.260 ~0.867,P=0.015)、体质量指数(HR=1.063,95%CI:0.988~1.143,P=0.100)和LAD(HR=1.064,95%CI:1.015 ~1.115,P=0.010)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RAD不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HR=1.053,95%CI:1.000~1.109,P=0.050)和女性(HR =0.418,95% CI:0.213 ~0.819,P=0.011)可以独立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结论:右心房大小不能独立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推测有其他潜在的机制参与此类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

  •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鑫翰;蔡晓琴;张彬;陈基炜;胡漪璐;李红美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尿酸和血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6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生活方式及疾病史等资料,测量其血清尿酸(sUA)、空腹血糖(GLU)、TG、TC、HDL-C和LDL-C等指标.根据男性UA>416μmol/L,女性UA>357μmol/L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UA升高(n=100)及UA正常组(n=276).结果:UA升高组的年龄、TG值均高于UA正常组(P均<0.01),而HDL-C浓度低于UA正常组,P=0.004.UA与血脂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UA与HDL-C的浓度呈负相关(r=-0.246,P<0.001);UA与TG的浓度呈正相关(r=0.175,P=0.001).376例冠心病患者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高UA与HDL-C降低有关(OR=1.66,95%CI=1.03,2.66);在控制年龄、性别、BMI指数、教育程度、TG、TC、LDL-C、GLU、吸烟、饮酒、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调整后的(OR=1.76,95%CI=1.02,3.03).此外,年龄也是冠心病患者尿酸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 复杂腹主动脉瘤颈的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价值

    作者:濮欣;宁一;黄小勇;窦瑞雨;黄连军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我中心经腔内修复的58例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男性42例,年龄57 ~ 80岁,平均年龄(71.3±6.6)岁,术前CTA影像资料,对瘤颈的直径变化、角度、长度进行分析测量,并与术中造影结果(DSA)比较.结果:①CT证实单因素复杂瘤颈7例,占12.1%,多因素复杂瘤颈51例,占87.9%,其中短瘤颈合并锥形瘤颈14例,占24.1%,锥形瘤颈合并瘤颈夹角>60°的37例,占63.8%.②CTA与DSA测量值比较:瘤体大直径平均[(53.2±7.3)vs.(45±5.6)mm,t=4.022,P<0.001;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平均[(20.1±3.3)vs.(20.7±3.8)mm,t=0.793,P>0.05],瘤体入口处腹主动脉直径平均[(19.2±2.8) vs(18.7±3.1)mm,t =0.728,P>0.05),差值平均[(1.9±0.8)vs.(0.9±0.5)mm,t=1.047,P>0.05];瘤颈与瘤体成角平均[(49.3°±17.2°)vs.(36.4°±16.3°),t=5.416,P<0.001;瘤颈长度平均[(27.7±5.1)vs.(25.7±6.5)mm,t=1.873,P>0.05).③手术成功率100%,术中造影发现即刻Ⅰ型内漏18例,占31.0%,17例经球囊扩张内漏消失,1例通过近端补CUFF内漏消失;随访3个月支架稳定,未见移位,无Ⅰ型内漏,各分支血管通畅.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应用CTA评估复杂瘤颈形态,对手术成功有决定性意义.对于瘤体大径和瘤颈夹角应参考CTA的测量结果,瘤颈长度及直径变化与术中DSA无显著性差异.

  •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病变特点与远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全;玉献鹏;潘昱;赵华;李宇;杨帮国;张晓玲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PCI)后的其靶病变特点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定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组和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组.主要研究终点为PCI术后一年以上的远期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结果:493例冠心病患者中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组229例,简单病变组264例.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远期预后,单因素研究显示复杂病变是远期主要终点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HR =2.946,95% CI:1.14~7.60,P=0.025].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该因素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仍然是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HR =2.836,95% CI:1.08 ~ 7.45,P=0.034],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远期不良预后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相关性.

  • 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形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连丰;周玉杰;刘宇扬;王建龙;耿雨;韩红亚;任新宇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形态指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及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至2015年,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患者439例,其中合并ACS患者219例,未合并ACS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形态指标(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ACS组三项血小板形态指标明显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DW可作为ACS发生的影响因素(OR=1.399,95% CI:1.031-1.898,P<0.05).分析糖尿病肾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结果显示血小板形态指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高(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PV、PDW、P-LCR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0.697,0.673(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形态指标对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存在独立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23,P<0.01).结论:血小板形态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正相关性,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PDW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EB病毒IgG抗体在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作用

    作者:井然;刘少伟;夏时俊;刘念;阮燕菲;蒋晨曦;桑才华;汤日波;龙德勇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及未复发患者中,血清中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EBV-VCA IgG抗体)水平,以评估其在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CAFR)中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并将流行病调查研究中4 209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对象来源,经匹配后分别为48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EBV-VCA IgG抗体水平;整体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与匹配后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分别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EBV-VCA IgG抗体水平.结果:比较发现心房颤动组患者组EBV-VCA IgG抗体较对照组高[(75.91±14.92) vs.(51.08±11.89) μg/mL,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BV-VCA IgG抗体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存在相关性(OR=1.140,95% CI:1.078 ~1.205,P<0.001);当EBV-VCA IgG抗体截断值为68.35 μg/mL时的预测敏感度为77.1%,特异度为99.0% (95% CI:0.835~0.965,P<0.001).但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EBV-VCA IgG抗体水平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证实EBV-VCA IgG抗体水平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且对心房颤动的发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小剂量缬沙坦、氨氯地平、吲哒帕胺三联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辉;吴艳君;李莎莎

    目的:观察小剂量缬沙坦、氨氯地平、吲哒帕胺三联组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心内科门诊的152例合并MAU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8例,分别接受4种抗高血压方案治疗:A组:缬沙坦(80mg/d)+氨氯地平(5mg/d);B组:缬沙坦(80mg/d)+吲哒帕胺(2.5mg/d),C组:氨氯地平(5mg/d)+吲哒帕胺(2.5mg/d);D组:缬沙坦(40mg/d)+氨氯地平(2.5mg/d)+吲哒帕胺(1.25mg/d).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MAU的变化.在12周的治疗观察期间,每组均有4~6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明显或失访中断观察,后共有131例患者完成观察全程.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血压四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MAU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四组间MAU比较,三药联合组较其他两药联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四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缬沙坦、氨氯地平、吲哒帕胺三联治疗能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MAU,且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

  • 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对胰岛素抵抗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李月平;刘宇扬;史冬梅;柴萌;周玉杰

    目的:探讨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对非糖尿病、非肥胖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因心绞痛住院并接受择期PCI治疗的非糖尿病、非肥胖胰岛素抵抗(HOMA-IR≥2.92)患者147例.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根据术后6个月HOMA-IR结果将患者分为IR改善组(n=45)和IR持续组(n=102).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IR持续的患者相比,IR改善的患者靶血管(12.7%vs.2.2%,P=0.05)和靶病变(11.8%vs.2.2%,P=0.06)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2.5% vs.13.3%,P=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危险度模型分析显示,持续吸烟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7.68,95%CI:3.63 ~ 16.22,P<0.00).结论:短期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对PCI术后心血管事件无显著影响,持续吸烟是预测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低T3综合征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和死亡的关系

    作者:金达;任燕龙;王溪;杨汪洋;王璐;王喆;刘小慧;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分析低T3综合征与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无再住院和死亡事件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低T3综合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病房收治的2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根据其入院的甲状腺功能分为低T3综合征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后进行随访.结果: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发现随访期间两组间的再住院和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368,P=0.000),在COX多元回归中,低T3综合征(HR:1.910,95%CI:1.206~3.026)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或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T3综合征是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后死亡和再住院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 合并冠心病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研究

    作者:董硕;区颂雷;马旭晨;张韶岩;李栋;马欣欣;郭琳;孙震

    目的:总结合并冠心病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经验;方法:分析15例伴有冠心病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比同期普通食管癌患者病例29例,对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同期普通食管癌患者相比,合并冠心病的食管癌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带管时间、胃液引流量、胃肠减压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围手术期出现心率失常3例及轻微心肌梗死事件1例,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当心功能正常时,伴有冠心病的食管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围手术期停用阿司匹林时出现心血管事件是可以接受的风险.

  • 呼吸末正压递增肺复张法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李小密;刘楠;侯晓彤;孙立忠

    目的:评价间歇应用高呼吸末正压递增的肺复张法,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改善作用及对机械通气的影响,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氧和指数≤200mmHg,1mmHg =0.133kPa)的机械通气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9),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n=19),间歇行高呼吸末正压(PEEP)递增的肺复张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各参数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1例试验组患者肺复张过程中出现气胸,此患者为排除病例,余患者肺复张过程顺利,完成试验.两组氧和指数在治疗后,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PH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在治疗前后,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和试验组肺顺应性在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治疗后,试验组肺顺应性明显提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循环系统,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心率、中心静脉压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X线片评分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目前很多见,呼吸末正压递增的肺复张法能够有效地纠正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的低氧血症,明显的改善氧和状态,在严密的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情况下,是安全有效地.

  • 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囊性肿物1例影像分析

    作者:冯天鹰;郎瑞;尹海军;郭耀霞;朱华

    患者女性,63岁,无牧区居住史,因恶心、呕吐5d,发现血糖增高,蛋白尿,间接血凝法试验(-),于2014年4月5日入我院泌尿内科,查体无异常.入院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左心室前壁附壁见一单发的8mm×10mm乳头状囊性肿物,有蒂与心室壁相连,可随心室的舒缩运动出现形态的变化,瘤体内部呈无回声,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图1A~B).4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心室内该肿物消失(图1C~D).超声拟诊断:左心室囊性淋巴管瘤.

  • 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心包炎1例

    作者:甄臻;王涛;刘强;贾如意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胸痛8h”,于2016年5月16日入院.患者8h前,活动时突发胸骨后、心前区刀割样剧痛,伴左肩、背部放射痛,深呼吸时加重,伴嚼心,无呕吐,5h前自服14粒“速效救心丸”疼痛缓解,急诊予对症处理后收入心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数年;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未服药治疗,症状持续18d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T:36.6℃,P:92次/min,R:23次/min,BP150/70mmHg(1mmHg =0.133kPa).双肺未闻及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率92次/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及心包叩击音.

  • 马方综合征患者行Bentall或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中远期疗效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建荣;许尚栋;潘旭东;阳晟;高峰;李庆;董松波;郑军;孙立忠

    目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比较马方综合征患者行Bentall或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1.检索的目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检索词确定为:marfan,david和valve sparing.文献语言限定为英文和中文.2.纳入标准:①两组马方综合征患者分别接受Bentall或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每组病例数均≥10;②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须满足非随机研究方法组制定的队列研究特征;③随访时间≥1年.3.结局测定:主动脉根部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颅内出血或血栓、综合瓣膜相关事件等发生情况.结果:共检索226篇文献,12篇文献纳入本次荟萃分析.与Bentall手术相比,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0.09%/年 vs.0.59%/年,P=0.01)和颅内出血或血栓(0.28%/年vs.0.71%/年,P=0.01)的风险较低,再植法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0.06%/年vs.0.61%/年,P=0.02)、颅内出血或血栓(0.38%/年 vs.0.75%/年,P=0.04)、综合瓣膜相关事件(1.15%/年 vs.1.85%/年,P=0.002)的风险较低.其他结局指标两组之间无差别.结论:马方综合征患者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特别是再植法,其中远期疗效优于Bentall手术.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李丽立;杨杨

    颈动脉狭窄是由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由于其可以导致脑部栓塞,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打击,甚至对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应当及时.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狭窄手术患者172例.其中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7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已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本文主要围绕此方法展开讨论,并着重突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CEA术前术后护理的特点.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