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脏外科围术期机体免疫应答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司文博;卢家凯;程卫平

    心脏外科过程可干扰机体免疫应答,导致围术期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固有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其原因主要有手术创伤、应激、体外循环、体温改变及失血和输血等.这种免疫应答改变可增加围术期心肌损伤、肺损伤以及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围术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围术期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有助于预防炎症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志高;金沐;程卫平;卢家凯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系血液经主动脉内膜撕裂口冲入其囊样变性的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随血流压力的驱动在主动脉内扩展,导致主动脉中层剥离的心血管急症.AAD的年发病率约为5~10/10万[1],发病后2周内为本病急性期,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围术期并发症多,明显影响此类患者预后.其中,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较常见并发症之一.

  • 心力衰竭时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及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穆以璠;韩智红;王云龙;任学军

    根据2013年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心力衰竭被定义为,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的电生理变化以及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机制取决于心力衰竭发生的原因[1].电生理改变的基本物质不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也不同,这使得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治疗十分困难,且治疗途径的选择并不明确.心力衰竭时的电生理改变是多样的,包括离子通道的重构,钙调蛋白的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瘢痕的产生,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等[1],而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的重构则是细胞内一项重要的改变,近年来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改变的研究也为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靶点.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艳军;王浩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居全球死亡原因第四位,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但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也称内脏神经系统或是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COPD患者长期的低氧和(或)高碳酸血症以及胸内压的增加等,均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导致COPD患者相应的合并症出现[2].自主神经系统的再平衡是COPD患者未来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COPD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心房颤动中心房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刚;张海波;孟旭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1],其并发症能够引起严重的致残致死事件.目前认为心房颤动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有其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包括自发异位起搏和多发子波折返.心房颤动时心房发生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随着病程的进展,左心房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2],引起左心功能下降,严重时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心房不规律的收缩及血流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导致栓塞事件.而慢性心房颤动具有难转复窦律,易复发的特点.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对心房颤动患者尤为重要,这些则依赖于对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

  •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作者:刘彤;刘小慧;康俊萍;冯莉

    致心律失常性心室心肌病(AVC)是2011年由美国心律协会(HRS)和欧洲心律学会(EHRA)共同提出[1],即指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心肌病.1961年由意大利学者首次描述,1978年由Fontaine等[2]首次报道并命名本病,199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归属为原发性心肌病[3].

  • 血流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过敏毒素C3a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雪蕊;刘燕;王绿娅;张俊蒙;杜杰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过敏毒素C3a受体(C3aR)、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利用振荡流(OS)刺激,分别于处理前、处理6小时、12小时、24小时收取细胞,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3a受体(C3aR)及血管细胞黏附蛋白1(VCAM 1)表达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C3aR、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1)及VCAM 1表达.结果:与处理前相比,内皮细胞在振荡流刺激后,C3a受体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升高,6小时升高显著分别为:[(1.997 ±0.3109) vs.(1.000±0.005773),P=0.0423; (2.968±0.2333) vs.(1.007±0.01202),P=0.0009];IL-1β、MCP-1、ICAM1及VCAM 1的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处理前,6小时达到高值;TNF-α在刺激24小时后升高显著(均P <0.05);振荡流刺激内皮细胞后VCAM 1表达上调,在6小时升高显著(均P<0.05).结论:血流剪切力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过敏毒素C3a受体,调节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表达.

  • 构建高生物相容性干细胞心脏补片的研究

    作者:李娜;李佳;辛毅;张晓霞;崔巍;林筝;黄益民;周洁;孔晴宇

    目的:去细胞化处理脐动脉构建生物支架,将小鼠脐带胶样组织间充质干细胞(MCS)种植到生物支架上构建心脏补片,移植到小鼠心肌梗死区域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①联合应用胰酶和胶原蛋白酶处理小鼠脐带动脉组织构建生物支架;②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脐带MCS至第三代,种植到生物支架构建心脏补片;③移植到野生型小鼠皮下3天后观察免疫反应;④移植到小鼠心肌梗死区域,观察其与原位心肌的融合和血管新生.结果:脱细胞化处理后的脐带动脉组织在电镜观察下显示为富含多孔隙的纤维支架;荧光染色观察MSC种植到支架上深入生长到支架的内部并黏附生长;去细胞化处理未明显改变脐动脉组织的含水比例[(95.3±1)vs.(94.9±0.6),P >0.05];与对比组比较,去细胞化处理导致组织支架的断裂牵张力显著降低[(0.24±0.0)vs.(0.15 ±0.06)mPa,P<0.05].但是去细胞化处理未明显改变脐动脉组织的断裂变形率[(45 ±15) vs.(53±10)%,P>0.05];将裸支架和种植了干细胞的组织补片分别种植于C57野生小鼠的皮下,3日后切片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裸支架移植后局部CD4+淋巴细胞为(15±2.4)%,而干细胞补片内仅见少量CD4+的细胞浸润[(1±0.4)%,P<0.05].将干细胞补片移植到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区1周后,发现补片与原位心肌的融合性良好,补片内部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结论:成功构建心脏补片;移植到小鼠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并与原位心肌融合性好并有新生血管形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

    作者:肖帅真;于君;康铁树;刘军彦;侯兰;杨建;章晓峰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情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3例ACS(非ST段抬高)患者,年龄44 ~ 89岁,>65岁143例,>75岁80例,急性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有:①呕血;②呕吐物潜血强阳性;③柏油便、黑便;④大便潜血强阳性;66%的患者具有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153例患者中29例(18.9%)出现了急性消化道损伤,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例(1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达莫组20例(2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中已广泛使用,但其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在高龄(> 65岁以上)、应急状态、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ACS应慎重、综合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赵东晖;范谦;柳景华;葛广豪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应用替岁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PCI后即刻用替罗非班,92例)和对照组(PCI后即刻用0.9%氯化钠液,88例).术前和术后36小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血小板质膜表面变化的糖蛋白表位)、CD62p(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数值;统计患者术后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统计术后出血事件并测定血小板数目.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PAC-1(17.63±2.50) vs.(8.13±4.30)、CD62p(1.92±0.21) vs.(0.81±0.15)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与对照组(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无严重出血和中度出血发生,实验组5例(5.4%)轻微出血,对照组3例(3.4%)轻微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小板数目治疗前后无差异,且与对照组相比亦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成功PCI后应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度,提高术后6个月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且不会增加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评价

    作者:孟帅;李红;金泽宁

    目的:本研究以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为目的,分析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120例STEMI患者,随机双盲将其分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早期应用组于术前30分钟给药,并维持至术后36 ~ 48小时.对术前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术后TIMI血流及心功能[术后即刻及术后3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利钠肽(BNP)]进行评价.对术后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随访.结果:早期应用组PCI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TIMI0级32(53.3%)vs.46(76.7%),3级15(25.0%)vs.6(10.0%),P<0.05].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慢血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功能显示,早期应用组LVEF及BN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LVEF(58.63±6.78)vs.(51.72 ±8.34)%,P<0.05;BNP 145(80,290)vs.210(90,480) ng/L,P<0.05];术后30天两组LVEF及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MACE发生率早期应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3%vs.15%,P<0.05);术后30天(5% vs.23.3%,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早期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分级,及早恢复PCI术后心功能,减少MACE发生率.

  • 35~59岁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影响的分析

    作者:单卓华;邓利群;左惠娟

    目的:分析35 ~ 59岁高血压患者吸烟、饮酒、睡眠及体力活动情况及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普内科和高血压门诊收集35~59岁正在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吸烟、饮酒、运动及睡眠等生活方式及血压等信息.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3 770例,其中男性1 758例(46.6%),女性2 012例(53.4%).男性患者吸烟、饮酒率接近60%;低于适量运动者约占1/3.平均睡眠时间以每天7~8小时为主.血压总体控制率为49%,在血压未控制的患者中,低年龄组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率高于高年龄组,而单纯收缩压不达标的比例低于高年龄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血压控制不达标率下降21%~49%,而适量运动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率下降17%.饮酒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率增加38%.结论:35~59岁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率较低,吸烟、饮酒、低于适量运动者仍有较高的比例.不饮酒、7小时以上睡眠以及采取推荐量运动有助于血压控制达标.

  •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仁腾;姜辉;王辉山;杨忠路;高昊;唐传乙

    目的:比较75岁以上与6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53例年龄75 ~ 85岁患者,及332例65岁以下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连续行限期CABG的患者.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后结果等围术期临床参数.结果:高龄患者术前合并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陈旧性肺部病变及缺血性脑部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低龄组;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时间、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短期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住院时间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两组围术期病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高龄患者,CABG疗效满意;但高龄患者心脏耐受手术刺激的能力差,术中对麻醉要求高;术后心律失常及外周重要脏器功能紊乱为影响高龄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突出的因素,围术期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观念和应对策略.

  • 液体目标导向治疗在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

    作者:崔博群;高志峰;赵丽云;马骏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治疗在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GDT组(目标导向治疗组)和CG组(经典输液组).所有患者均监测B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出血量、晶体输入量、胶体输入量、总液体输入量及术毕乳酸值,记录ICU停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GDT组连接FloTrac/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监测心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及每搏变异度(SVV).将CI≥2.5L·min-1 ·m-2为目标作为GDT组的目标导向治疗,将MAP:65 ~90mmHg(1 mmHg =0.133 kPa),CVP:8~ 12mmHg,尿量≥0.5mL·kg-1 ·h-1为目标作为CG组的目标导向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NYAH分级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G组比较,GDT组晶体液用量,总入量,多巴胺用量,术毕乳酸值明显减少(P<0.05),胶体液用量,术中MAP,CVP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G组患者相比,GDT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目标导向治疗用于合并冠心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提供更好的容量治疗,可降低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

  •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手术疗效

    作者:陈长城;刘硕;许李力;徐屹;李平;高峰;尤斌

    目的:评估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4年6月至2014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病例的病例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和随访资料,比较完整切除(A组,14例,3例术后失访,1例院内死亡)和姑息切除(B组,9例)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23例患者平均年龄(44.7±12.7)岁,男性12例,女性11例.肿瘤生长部位统计显示右心房肿瘤11例,右心室肿瘤2例,肺动脉肿瘤1例,左心房肿瘤9例.肿瘤病理分型包括血管肉瘤11例(47.8%)、平滑肌肉瘤4例(17.4%)、横纹肌肉瘤4例(17.4%)、黏液肉瘤4例(17.4%)、未分化肉瘤1例(4.3%)及恶性淋巴瘤1例(4.3%),手术病死率4.3%.总计随访284个月,长66个月,短1个月.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8.2±9.1)个月,B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1±1.2)个月,P =0.001].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侵袭力强、出现症状晚及完整切除肿瘤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早期明确诊断,改进手术方法,提高完整切除比率,综合应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 婴儿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吴松;万峰;张喆;刘迎龙;李志强;范祥明;赵鸿;崔仲奇;解基严

    目的:总结婴儿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行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2006年3月至2013年12月,36例单心室、肺动脉闭锁等复杂先心病畸形患者均接受了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体外循环下8例,非体外循环下28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0.66 ±0.21)岁,体表面积(0.16 ±0.05) m2,经皮血氧饱和度(73±9)%,术前肺动脉压(12.19±3.68) mmHg(1mmHg =0.133kPa).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胸腔积液4例,乳糜胸1例).术后肺动脉压(17.74 ±3.62) 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84±16)%,手术时间(173.55±42.16)分钟.结论: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发绀型复杂先心病患儿,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手术方式.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Ⅰ期Fontan手术的发绀类肺血少复杂先心病患儿,此手术可缓解患儿的缺氧状况以及改善肺血管发育,为以后手术创造了机会.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景赫;卢家凯;金沐;董秀华;裴馨;何琛;许路遥;张可心;杨蓓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急性A型夹层)患者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及其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围术期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前、手术结束后,入ICU 6小时各时点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测定各时点血清样本IL-6、IL-8、IL-10和TNF-α浓度.结果:17例患者术前PaO2/FiO2< 300mmHg(1mmHg=0.133kPa),符合ALI诊断标准.随时间延长患者血清IL-6、IL-8、TNF-α浓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血清IL-10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r=-0.829,P<0.01)、IL-8(r=-0.701,P<0.01)与PaO2/Fi O2呈负性相关性;IL-10与PaO2/FiO2呈正性相关性(r=0.410,P<0.05).结论:急性A型夹层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随着围术期进程的发展,肺损伤程度呈现逐渐加重趋势.急性A型夹层患者血清IL-6、IL-8及IL-10浓度变化与ALI密切相关,提示急性A型夹层患者机体炎症和抑制感染平衡的失调是导致围术期发生ALI的重要内在因素.

  • 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的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作者:许李力;尤斌

    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均衡评价直视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单一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291例患者,其中48例(16.5%)为直视微创下手术患者,其余242例(83.5%)为传统正中开胸方式.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在242例患者中选取48例成为对照组,与微创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相对于传统正中开胸房间隔修补手术,直视微创组在手术时间[(3.5±0.7)vs.(3.7±1.8)小时,P =0.547],体外循环时间[(73.0 ±30.O)vs.(87.3±36.1)分钟,P=0.126],主动脉阻断时间[34.1(15.3,45.9) vs.34.9(16.1,48.2)分钟,P=0.200],驻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5.6(5.9,18.8) vs.21.7(8.6,25.8)小时,P=0.15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后住院时间[(5.54±2.3)vs.(8.85±2.06)天,P =0.021],术后引流量[457(110,673) vs.801 (389,1 173) mL,P=0.011,输血率[18.8% vs.87.5%,P=0.000],手术切口长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跨越了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有诸多优势,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

  • 依托咪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晓宇;卿恩明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OPCABG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E组,n=30)和对照组(P组,n =30).两组患者以相同的方法进行麻醉诱导插管后,E组采用依托咪酯0.3~0.6mg· kg-1·h-1持续静脉输注,P组用丙泊酚3~5mg·kg-1·h-1持续静脉输注,同时复合舒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血皮质醇和IL-6、IL-10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中HR、SBP、DBP及MAP与入室后(T0)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P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组;除开胸骨后(T2)外,E组术中各时间点SBP显著高于P组(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P组大于E组.手术(T2')及手术结束时(T3')E组血COR与入室后(T0')相比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L-6、IL-10均于术中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用于OPCABG可获得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可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其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于术后24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中各时点皮质醇水平虽降低,但都在正常范围内.

  •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中炎性因子变化的意义

    作者:高国栋;龙村;胡强;段欣;胡金晓;袁媛;黑飞龙;于坤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期间炎性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42例成人心脏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接受ECMO支持治疗.分别于ECMO建立前及建立1,6,24,48,72小时撤机前采集中心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冻存,测定各时点炎性因子TNF-α、IL-6、IL-8、IL-10及hs-CRP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同时按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各时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ECMO前两组TNF-a、IL-6、IL-8及IL-10等炎性因子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建立24小时后开始下降,至撤机前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IL-6水平在ECMO建立6小时后就开始下降,至48小时后各时点与死亡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存活组TNF-α水平在ECMO治疗24小时、IL-6水平在ECMO治疗6小时后开始下降,撤机前均较死亡组低(P<0.05);死亡组炎性因子支持治疗期间均处于高水平状态.结论:心脏术后心肺衰竭患者ECMO前已存在明显炎性反应.存活组炎性反应强度随病情改善逐渐下降.持续高水平的炎性因子提示预后不良.

  • 支气管结核78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刘福升;徐建华;宫理达;陈震

    目的:介绍药物及介入治疗不愈的支气管结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78例诊断明确的支气管内膜结核,且造成支气管狭窄或肺不张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术前规则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 ~ 12个月.其中全肺切除12例,肺叶切除58例,袖状肺叶切除8例.结果:78例患者均治愈,无手术死亡,无支气管胸膜瘘及结核播散.术后有2例出现支气管狭窄,经球囊扩张后,管腔通气正常.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肉芽肿,给予冷冻治疗后治愈.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结论:支气管结核造成支气管狭窄或肺不张,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形成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红丽;高颖;李庆军;张玲

    急性心肌梗死以突发、高病死率为特点,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种类型.有资料显示,前者病变出现以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形成;后者以血小板性血栓为主,常导致心内膜下的损伤,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次全闭塞[1].当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0%,冠状动脉侧枝循环逐渐开放,良好的侧枝循环可以延长局部缺血心肌的存活时间,有助于挽救坏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左心室功能,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2].积极探讨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一直是冠心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本研究就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枝循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序贯和单一静脉桥通畅率荟萃分析

    作者:李建荣;刘永民;郑军;白涛;刘宁宁;陈彧;孙立忠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序贯和单一大隐静脉桥通畅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分别行序贯和单一大隐静脉CABG术;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须满足非随机研究方法组制定的队列研究特征;运用冠状动脉造影或超高速CT检查旁路移植术至少1个月以后桥血管通畅情况.文献纳入、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定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运用RevMan5.0和Stata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合并相对危险度(RR)作为分析统计量,95%可信区间(CI)为判断结果标准.结果:12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序贯桥梗阻风险低于单一桥(13.56% vs.19.18%,RR =0.67,95% CI:0.60~0.74);序贯桥中侧侧吻合梗阻风险低于端侧吻合(9.58% vs.14.07%,RR=0.52,95% CI:0.34~0.80);序贯桥和单一桥中端侧吻合梗阻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7% vs.13.61%,RR=0.85,95% CI:0.68 ~ 1.06).结论:CABG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中长期通畅率优于单一桥,序贯桥中侧侧吻合口通畅率优于端侧吻合口,序贯桥和单一桥端侧吻合口通畅率无差别.

  • 9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邱卫红;彭立悦;孙建萍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安贞医院外科综合监护行CEA手术患者92例,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92例患者中7例(7.6%,7/9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高灌注综合征1例、脑卒中1例、伤口血肿2例及高血压3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或痊愈,无1例死亡.结论:CEA术后发症发生率为7.6%,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