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常见心律失常与神经内分泌激素相关性新进展

    作者:王莹莹;周贤惠;汤宝鹏

    神经内分泌激素(neurohormones)是一类由神经分泌,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与心血管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利尿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紊乱常在心力衰竭表现较为明显,同时心力衰竭终末期也常因为各种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如室速、心室颤动等,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治疗方面,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各种心律失常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作者:李晓蕾;王以新;殷玲;冯研;王克方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高危因素之一.2006年美国的研究显示[1],妊娠合并心脏病占所有妊娠的1% ~3%,病死率可高达15%,严重危害母婴健康[2],在产科中,除产后出血外,占死亡原因第一位[3],其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和严重感染是心脏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此外,还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围产期心脏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和各种心律失常等.本文着重于对国内外在妊娠合并心脏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综述,为加强对心脏病孕妇的管理,做到及时诊断、治疗和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以减少母儿的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曹佳宁;刘文娴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并且具有很多适应证.IABP从1968年报道开始,临床应用于血流动力学支持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IABP成为了目前应用为广泛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早期的试验提示IABP在生理学中的重要影响,包括增高舒张压,甚至有文献支持IABP能够扩张冠状动脉、脑血流、肾脏灌注[2].然而,上述结果均不是来自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也未证明IABP能够保护心肌.IABP目前既被用于增加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也用于减轻左心室负荷,间接作用是增加心输出量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随着IABP球囊充放气,心输出量逐步增大并且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3].本综述将回顾目前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的应用及证据.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苗森;汪军;辛晨;孟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DR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风险也逐渐增加,是多数发达国家成人致盲的首位原因[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也是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并发症之一,当DM患者合并CAD时常常无或仅有轻微症状,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致死率较高[3].近年来,DR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关注[4-5],基础研究证实,DR与CAD密切相关,众多临床研究表明,DR增加了CAD的发病率,且DR严重程度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 人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与兔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川;李京倖;辛毅;李娜;刘硕;张帆;白辰

    目的: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并观察移植于兔颈动脉后的通畅情况.方法:制备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随机分为三组:Ⅰ.实验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下肢动脉平滑肌细胞和骨髓内皮祖细胞依次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血管支架上;Ⅱ.对照组:血管支架未经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种植细胞种类同实验组;Ⅲ.裸支架组:未经处理的脱细胞裸支架.行HE染色观察种植细胞情况;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种植细胞的表型;电镜下观察人工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状态.将人工血管分别移植于兔颈动脉,术后0h、2h、1d、2d、3d、7d、14d及30d后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三组移植血管通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植入细胞后的人工血管动态培养2w后,Ⅰ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可见管腔内大量细胞附着、细胞呈密集环绕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血管管腔内层均匀覆盖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其结果显示:管腔内层细胞高表达成熟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较为均匀的覆盖细胞,血管壁较为光滑呈膜性结构.Ⅱ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下和HE染色均未见附着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管腔内层细胞不完整;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少量细胞覆盖,血管壁为不规则的纤维状结构.兔颈动脉移植术后立即行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的内径为(3.97±0.2)mm,血流通畅,与裸支架组的(3.88±0.2)mm及对照组的血管内径(4.14 ±0.6)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h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3.81±0.7)mm与对照组(1.89 ±0.2)mm的血管内径有显著性差别(P<0.05),后者明显狭窄,出现血栓.30d后实验组血管内径(2.50±0.2)mm与移植0h比较显著狭窄(P<0.05).结论: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与兔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移植于兔颈动脉可长期通畅.

  • iCys激光定量成像细胞仪对全心脏化学发光和荧光标记的定量分析

    作者:邱淑兰;王克芳;王吉静;朴春梅;杜杰

    目的:利用iCys激光定量成像细胞仪(iCys research imaging cytometer,RIC)对小鼠全心脏切片中标记的化学发光或荧光信号进行大面积、高速度、高分辨率的扫描,根据所获得图像统计分析小鼠全心脏切片中荧光和化学发光的阳性细胞比例,并分群追踪分析对象的图像以排查假阳性.方法:利用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小鼠,对心脏切片进行巨噬细胞特异性的mac-2抗体的免疫组化,通过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PD)检测器收集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染色法)的化学发光信号获得全心脏相关影像,进而分析图片以统计全心脏中的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利用小鼠心肌梗塞模型后心脏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标记,通过器光电倍增管(photo multiplier tube,PMT)检测器收集荧光信号获得全心脏相关影像,进而分析图片以统计全心脏中的细胞死亡率.结果:400倍放大时iCys激光定量成像细胞仪对小鼠全心脏切片的扫描花费大约20min,获得大约300张局部图片,软件自动拼合成全心脏切片图.通过对全心脏图片的统计分析显示:AngⅡ灌注的全心脏中DAB染色法显示的mac-2抗体阳性巨噬细胞阳性面积为(2.36±0.7)%;全心脏的TUNEL标记后荧光阳性的死亡细胞比率为(32.3±4.1)%.结论:iCys激光定量成像细胞仪可以对病理切片样本中的化学发光以及荧光信号进行大面积、高速度、高清晰的扫描,分析软件可以进行后期的图像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且可以通过对分析对象的追踪图像显示以明确统计分析的正确性.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骏;李春盈;刘治坤;冯淬灵

    目的:通过LPS联合烟熏方式建立一种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模型.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18只.模型组第1天、第14天气道滴入LPS,2~13d、15 ~ 40d烟熏大前门牌香烟每次连续8支,30min/d.分别于第21天、第31天,第41天分期取肺组织(即烟熏第20天、第30天、第40天),AB-PAS染色,黏液染色面积与气道上皮面积的比值反映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的化生程度.结果:气道上皮黏液染色与上皮面积比值:正常对照组大鼠大气道和中气道上皮第20天、第30天、第40天面积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第20天、第30天、第40天面积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面积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第20天、第30天、第40天面积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与第4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小气道上皮各期均未见到黏液染色.结论:应用复合造模方法在第30天时建立了COPD急性加重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大鼠模型.

  •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鉴定肥厚型心肌病致病突变的研究

    作者:刘旭霞;姜腾勇;朴春梅;李小燕;王绿娅;杜杰

    目的:利用目标基因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鉴定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致病突变,并进行基因型-临床表型的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10例HCM患者血液与临床资料.提取全血基因组DNA、文库制备,靶向富集8个编码肌小节蛋白的HCM的致病基因,并行高通量测序.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6±7.9)岁,女性占50%]中,4例患者发现5个基因突变位点.双突变(TNNT2 R286H和MYH7 R663H)携带者具有HCM家族史,发病早,左心室重度肥厚,心电图呈现传导阻滞.MYBPC3 D770N和MYBPC3 S236G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晚,左心室肥厚程度较轻.MYH7 R869C突变携带者年龄大,左心室肥厚程度较重,心电图呈现明显左心室肥大证据.结论:对10例HCM患者利用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筛选出5个致病突变.携带不同突变的患者其临床表型不一致,这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利用目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马方综合征FBN1新突变

    作者:郭俊;蔡伦;李小燕;王绿娅;杜杰

    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5例MFS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北京迈基诺公司),设计FBN1的65个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文库进行杂交,将目标基因组区域的DNA片段进行富集后,再利用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设计合成的目标基因特异性捕获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5例患者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为173.85 ~ 280.73,97.10% ~ 98.00%目标区域>4×覆盖度.经过数据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1个新的无义突变c.5968 C>T(p.Gln1990X).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结合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技术成功的发现了FBN1的新突变.该方法快速而有效,可以使我们对MFS分子病因学有更好的认识.

  • 无创正压通气在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应用

    作者:万久贺;周晔;闫晓蕾;王滨;王红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56例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48 ~ 65岁,平均年龄(57 ±5)岁.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NPPV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辅以高浓度氧气吸入;NPPV组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乳酸(Lac)、动脉血气等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监护室停留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出院.NPPV组中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无创正压通气转为有创机械通气,1例因治疗失败二次插管;NPPV组患者二次气管插管[(2)vs.(12)例,P=0.001]及监护室停留时间[(4.3±1.1) vs.(7.3±1.5)h,P<0.001]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NPPV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左心衰竭患者的缺氧状况,降低二次气管插管的概率,缩短监护室停留时间.

  •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

    作者:李波;顾承雄;李海涛;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黄信生;李晖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 vs.(14.15 ±5.09) 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 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曹向戎;孙广龙;张富恩;李继勇;张健群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肺损伤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郎序莹;张可心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循环和肺泡灌洗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AD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n=22)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n=3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合并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h(T4)四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和PAI-1.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各时间点A组氧合指数均低于C组,P <0.05.各时间点A组循环PAI-1值均高于C组,P<0.05.T2和T3时间点A组肺泡灌洗液PAI-1值均高于C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高于C组,P <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减少而循环PAI-1值增加,P<0.05.两组T3与T2相比,肺泡灌洗液PAI-1值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PAI-1值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04,P<0.001),肺泡灌洗液PAI-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 心脏外伤在非体外循环下的诊疗体会

    作者:刘雅琳;刘帅;王磊;薛如刚;白忠义;李俊东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非体外循环下心脏外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2年,手术治疗心脏外伤12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在17 ~ 47岁.创伤原因主要是刀刺伤9例,车祸伤1例,挤压伤1例,坠落伤1例.均经急诊手术治疗,总结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抢救治疗与转归.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1例因缺血缺氧脑病术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结论:基层医院在不具备急诊体外循环技术的情况下治疗心脏外伤,快速诊断、及时开胸手术、选择佳手术路径及手术方式,是此类患者救治的关键.

  • 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伯平;张富恩;赵爽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 ~ 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 33%~ 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 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初期治疗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作者:郑善光;乔衍礼;倪良春;陈国庆;安国营;王为新;马林峰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改良Brock术)治疗,术中保留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未做处理.患儿年龄2~9个月,体质量4.3 ~10kg,平均6.4kg.所有患者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者卵圆孔未闭,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62% ~ 73%,平均69%.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1例(8.3%),死亡原因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其余11例术后均缺氧状态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93%,平均89%.术后测得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1~ 28mmHg(1mmHg =0.133kPa),平均15.6mmHg,术后随访11例,PDA均闭合,三尖瓣反流由术前大量转为少量或者消失.结论:作为危重婴幼儿的初期治疗,对于发绀严重,生长发育差,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危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Brock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气管镜下热消融联合冷冻切除术治疗气道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志刚;李宾;吴波;贾楠;王浩彦

    目的:总结分析气管镜下热消融联合冷冻切除术治疗原发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2010年至2012年间,6例原发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CT、支气管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及内镜下介入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病程在1个月~10年;病理类型包括:错构瘤3例,脂肪瘤1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肉芽肿1例.全部患者均在局麻联合静脉麻醉下进行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手术,均采取热消融联合冷冻技术.所有病例术后气道完全开通,解除了气道梗阻.其中4例一次性手术清除病灶;1例因病灶分布广,分2次手术;1例因气道狭窄明显且狭窄部位位于声门下,分3次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无复发.结论:气管镜下热消融联合冷冻治疗原发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疗效确切,简单、创伤小并安全.

  • 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缺血胰岛素抵抗与相关因子变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建;汤全;刘达兴;梁贵友;徐刚;李剑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缺血再灌注后,冠状动脉血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与心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选择近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48例分为两组:组1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n=24);组2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 (n =24).于CPB转流3min(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15min、45min、75min、2h、4h及8h时分别采集桡动脉、冠状静脉窦血标本,比较对应时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TNF-α及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结果: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缺血再灌注后显著不同程度增高,且于再灌注后15min达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发生严重障碍,与1组比较,组2上述指标增高程度更重、持续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血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TNF-α与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呈一致性,随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其增高程度更重、持续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体外循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冠状动脉血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TNF-α分泌增加可能是心肌IR的重要因素之一.

  • 腹膜透析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

    作者:魏丹;刘迎龙;贺彦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应用.方法:13例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术后因出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或低心排出量综合症(低心排)行腹膜透析.①总结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腹膜透析持续时间.②比较透析前后SCr、乳酸(Lac)、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③根据死亡与否分为2组:死亡组;非死亡组,比较各组术后循环及肾功能转归情况.④根据急性肾损伤程度分组,比较SCr下降情况.结果:本组患儿手术时间90 ~ 420min,平均(206±90) min.8例患儿进行了体外循环,运转时间90~ 196min,平均(129±40) min,其中有7例患儿阻断升主动脉,并于主动脉根部灌入停跳液使心脏停跳,时间为52 ~ 126min,平均(85-24) min.腹透持续时间为72 ~ 360h,平均(138 ±80)h.腹膜透析后第7天Lac,CVP,正性肌力药平分(IS)降低,与透析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损伤程度越重,SCr下降越不明显.透析后第3天和第5天AKI-3级患儿的SCr水平高于AKI-1级和AKI-2级患儿水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AKI或低心排时行腹膜透析可以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及代谢产物,促进心功能恢复.肾损伤程度越重,SCr下降越不明显且恢复时间越长.

  • 小切口肌桥松解术治疗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恩军;黄方炯;吴强;邹以席;张晋伟

    目的:探讨小切口肌桥松解术治疗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手术方法及中短期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我们对11例MB患者施行了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其中10例为孤立MB,1例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11例患者均有胸痛或胸闷病史,并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症状仍间断发作.术前均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长度为2~4cm,收缩期狭窄均>60%.结果:11例患者均行胸骨中下段小切口,10例孤立MB患者顺利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1例行松解时损伤冠状动脉,改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的患者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同时行瘘修补术.无患者死亡,也无心室破裂、肺部感染、肾衰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术后11例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2 ~51个月,10例行肌桥松解术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再次发作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收缩期狭窄,给予药物可控制症状.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个月后再发胸痛症状,内科行支架置入治疗.结论: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可作为药物控制不佳MB患者的治疗选择.

  • 迭代重建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对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的影响

    作者:张帆;杨立;宋祥;李颖娜;具海月;张兴华;常瑞萍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CCTA)检查中使用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后,针对肥胖人群使用低管电压(100kV)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共有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性受试者(男性112例)入选本前瞻性研究.受试者年龄43~77岁,平均(56.2±9.5)岁,体质量指数(BMI)范围:30~35 kg/m2.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扫描(Brilliance iCT,Philips Healthcare),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及心电图相关管电流调节模式联合应用.按扫描方案分为高低管电压组(L组:100kV/800mAs;H组:120kV/800mAs),1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L组采用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Idose4,level 4),H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图像主观评价法:使用4分单盲评法(1=不能诊断,4=图像极好)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观察者一致性.图像客观评价法:比较两组冠状动脉4大主干(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管腔内的CT值、感兴趣区噪声、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两组CNR分别为[(31.5±3.2) vs.(30.3±2.5,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100kV方案与高电压120kV方案辐射剂量分别为(4.3±0.6)mSv[CTDIvol:(15.7±0.4)mGy]、(7.6±0.4)mSv,[CTDIvol:(26.3±0.3)mGy](P<0.001).结论:在迭代重建技术辅助下,可在CCTA检查中对肥胖受试者(BMI:30~ 35 kg/m2)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00kV方案较常规120kV方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冯一星;勇强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肾动脉狭窄患者29例(男性13例,女性16例)共40条肾动脉依次行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血流信号,狭窄处收缩期流速、狭窄处收缩期流速与腹主动脉流速之比、肾叶间动脉收缩期流速及加速时间来判断肾动脉有无狭窄,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均以狭窄处的直径狭窄度来判断肾动脉的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作金标准,对比彩色超声多普勒(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及CEUS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约登指数.结果:常规超声与DSA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434 (P <0.01),CEUS与DSA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43(P <0.01),CEUS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要高于常规超声.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40条肾动脉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包括闭塞),常规超声诊断重度动脉狭窄(包括闭塞)的灵敏度为72.7% (16/22),特异度为83.3% (15/18),准确度为77.5% (31/40),约登指数为0.56,CEUS诊断重度肾动脉狭窄(包括闭塞)灵敏度为90.9% (20/22),特异度为88.9%(16/18),准确度为90.0% (36/40),约登指数为0.79.结论: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快速的、无辐射性及无肾毒性的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判断肾动脉狭窄程度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导管消融改良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初步探讨

    作者:卢春山;郝蓬;方冬平;何东方;张晓江;刘梅颜;吴小凡;郭成军

    目的:探讨以单导管消融改良肾交感神经治疗高血压疗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本院因顽固性高血压行单导管消融改良肾交感神经治疗的30例患者(男性16例).导管消融同步检测腹主动脉压力,以峰值压力降低20% ~30%,来判断靶神经(肾交感神经)的消融效果.观察术前、术后1,3,6,12及18个月血压,并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行X线断层肾动脉成像(CTA)或肾动脉造影了解肾动脉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诊室血压(160±15)/(95±10) mmHg(1mmHg=0.133kPa),平均随访8个月,术后1,3,6,12及18个月,血压分别减低20/10mmHg、22/11 mmHg、25/10,mmHg、26/11 mmHg和28/17mmHg,与基础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动脉狭窄,夹层,穿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组以单导管消融术改良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是行之有效且安全的,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比较显著且持久的降压作用.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无效事件原因分析与处理

    作者:何冉;邱春光;郭赫立;韩战营;卢文杰;时东曼;田丰;刘怀霖

    目的:分析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14次放电无效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置入患者中3例放电无效的临床资料.结果:①38例患者完成规律随访,其中3例出现14次放电无效,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67岁,长Q-T综合征1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单腔ICD 1台,双腔ICD 1台,CRT-D 1台,均为二级预防,平均随访8 ~38个月;②ICD正确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并行放电治疗共55次,低能量转复(CV)治疗38次,成功26次,转复成功率68.4%,高能量除颤(DF)治疗17次,成功15次,除颤成功率88.2%,其中放电无效事件14次,发生率25.5%.③1例CRT-D患者6个月内发生17次放电事件,其中2次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事件予10J转复无效,增加能量后成功转复,经积极综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虽明显减少且三磷酸腺苷(ATP)有效,但首次放电9个月后因顽固心力衰竭死亡;1例经左上腔置入单腔ICD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3阵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但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诊断区直接放电6次均无效,经提高VF诊断频率、延长VT识别间期、改变除颤极性及加量应用美托洛尔等处理,随访1年余3次VT/FVT事件经ATP治疗成功;1例双腔ICD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3阵VT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放电6次均无效,经加强ATP及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VT事件减少,且ATP治疗有效,未再放电.结论:ICD存在其局限性,原发病的治疗及药物治疗仍然是防治心律失常的基石,放电无效现象是严重并发症,除颤阈值测定对特殊个体可能是必要的,优化程控予以矫正至关重要,必要时仍需手术调整.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围产期管理的探讨

    作者:王腾科;李强;卢家凯;陈尧;叶清;孙建萍;吴山;李燕娜;张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孕产妇的管理.方法:分析3例未矫正的复杂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24岁、26岁和28岁.孕龄6+w、36+w和34+w.其中单心房2例,合并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单心室并单心房1例,均无心脏畸形矫正术史.手术方式:人工流产1例,剖宫产2例.无孕产妇及胎儿死亡.2例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伴单心房患者无并发症发生;1例单心室并单心房等多发心血管畸形患者孕晚期出现妊高症和心功能不全,产后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腔静脉-心房部位附壁血栓、急性心肌梗死.结论:复杂先心病患者有较高的围产期心血管风险,能否妊娠应婚前咨询,一旦妊娠应及早终止妊娠,围产期需多学科参与的监护和治疗,提倡依据严密监测结果指导下的临床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

  • 低渗与等渗对比剂在正常人群和高危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贾若飞;金泽宁

    目的:探讨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低渗对比剂与等渗对比剂对其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单盲及前瞻性研究,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患者共3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使用低渗对比剂共180例,乙组使用等渗对比剂共122例,甲组中肾功能正常者130例,肾功能减低者50例,乙组中肾功能正常者91例,肾功能减低者31例,总体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及分别比较两组中肾功能正常及肾功能减低其CIN的发病率.结果:①在总体例群中,低渗组中CIN 11例(6.11%),等渗组中CIN 7例(5.74%),低渗组术后血肌酐值(serumcreatinine,SCr)为(76.91±16.80) μmol/L,等渗组患者术后SCr为(78.68±22.98) μmol/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亚组,术后SCr及CIN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对于肾功能减低的亚组,两组术后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渗组CIN患者7例(14%),等渗组CIN患者3例(9.7%),等渗组发病率显著低于低渗组.结论:在总体例群中,无论在术后SCr值,还是CIN的发病率,应用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功能减低的患者中,应用等渗对比剂其CIN的发病率明显少于低渗对比剂.

  • 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静脉用药对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儿茶酚胺的影响

    作者:谢云燕;秦俭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对患者心率和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39例,随机分为A组(乌拉地尔组)22例和B组(尼卡地平组)17例,分别给予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降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0min时、离院前的血压、心率水平,并检测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1h内与治疗前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治疗60min时、离院前的血NE和E的组间比较及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较规范的方法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乌拉地尔在降压全程使心率显著下降,尼卡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并不显著增加心率,降压一段时间后也可使心率下降.两者均未引起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升高.

  • 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治手术前后的介入干预治疗

    作者:郭保静;戴辰程;李强强;王霄芳;金梅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措施对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外科矫治术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对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27例,和作者在外院完成的3例TOF经导管介入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8个月~49岁,平均4.3岁.外科矫治术前行体-肺侧枝血管(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栓塞术17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PBPV)4例;因术后肺出血急诊行MAPCAs栓塞术4例,术后左心衰行MAPCA-肺静脉瘘瘘口封堵1例、肺动脉分支狭窄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arterioplasty PBPA)3例、PBPV1例.介入治疗均达到预期效果,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l例根治术后,肺出血患者行MAPCAs栓堵术后肺出血改善,但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TOF外科矫治术前、术后的介入治疗,可减少TOF根治手术风险并改善预后.

  • 婴幼儿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作者:王勤;袁越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休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婴幼儿无休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1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无休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2.6∶1,平均年龄13个月,就诊形式以烦躁哭闹为表现的6例,呕吐尿少的3例,发现心跳快的8例,伴有阿-斯发作(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的4例,肺炎时发现心脏大的1例.心电图表现为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速率160~ 300次/min,QRS时限为0.08~0.12s,V1以右束支阻滞形态的15例,来源于左心室,V1以左束支阻滞形态的3例,来源于右心室.心脏彩超4例正常,7例心脏左心室扩大,7例左心室中至重度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减低,提示为心动过速心肌病,左心室型的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应用12例,7例有效,5例无效,盐酸普罗帕酮片应用9例,3例有效,胺碘酮应用5例,1例有效.右心室型的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3例,2例有效,胺碘酮应用1例,无效.洋地黄、三磷酸腺苷、利多卡因及艾斯洛尔无效,电击复律6例(20次),2例(4次)有效.4例行射频消融,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均无复发.结论:婴幼儿无休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由于速率快,持续时间长易出现心动过速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脏猝死.药物治疗难度大,准确的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的根治方法.

  • 介入器械的革新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希望

    作者:金梅;韩玲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历史经历了60年的历程,不做外科开胸手术治愈先心病是介入医生先锋的潜心研究的不变目标.翻开这段历史,20世纪50年代,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钢丝导管切割狭窄的肺动脉瓣.1953年,先驱者Rubio-Alvarez,在一例肺动脉瓣膜切开术中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尝试,他当时使用的是自己亲自改良的输尿管,通过导管里的金属丝去切开融合的肺动脉瓣,挽救了1例10个月大的婴儿,是个了不起的壮举.我们现在来看,Rubio的自制器械很简单,但其创新概念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开创了一个先河.60年代,房间隔球囊造口术给完全性大动脉患儿带来了生机.1966年,著名的Rushkind医生和Miller医生,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转位,介入性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80年代,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带给了患儿可能终生不必外科治疗的希望,主动脉瓣球囊扩张使主动脉瓣狭窄患儿不必经历多次外科手术,即可以生存至换瓣的年龄.从球囊扩张瓣膜到扩张狭窄的血管,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狭窄,那是球囊扩张的年代,代替刀具切割,直到今天的高压球囊,切割球囊解决了更复杂的狭窄畸形.

  • 10例法洛四联症体肺分流术后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金梅;霍玉峰;王霄芳;郭保静;梁永梅;肖燕燕;顾燕;吕震宇;孙楚凡

    目的:探讨对重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体肺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s;B-T)后患者通过肺动脉瓣或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增加前向肺血流,促进肺血管发育,改善双心室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10例TOF B-T分流术后1年仍未达根治适应证的10例患者,于我科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8(1.0~ 13.0)岁,体质量20.3(11.0~48.0)kg,身高100.2(74.0 ~ 173.0)cm.术前经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等检查评估肺血管床及心室发育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段随访了解肺动脉和心室发育改善程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变化等相关参数,评价内科介入治疗在促进TOF姑息术后患者心肺发育情况,利于进一步根治的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介入治疗.住院时间平均3.2(2.0~7.0)d.其中7例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3例行肺动脉分支球囊扩张术,SaO2:由术前平均[(80±7.0)%上升至术后(91 3士5.6)%,P<0.001],跨肺动脉瓣及狭窄近、远端压差由术前[(96.3±23.3)mmHg(1mmHg =0.133kPa)下降至术后(62.2±21.2) mmHg,P<0.01],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5.6±23.9) mmHg下降至(95.9±11.3) mmHg,P<0.01];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于球囊扩张后40d、7个月和1年,因肺动脉发育达根治标准而行根治手术.结论:内科介入治疗TOFB-T术后患儿能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而利于进一步根治治疗.

  • 儿童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漏诊分析

    作者:刘晖;姜鹃

    目的:总结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DPS)非咯血患儿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11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诊断为DPS 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大血管造影及随访情况.结果: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7个月~6岁,均为动脉导管介入手术中发现,术后21例仍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胸部x线片检查:8例未见异常,23例示右下肺内带肺纹理粗多.降主动脉造影均提示支气管动脉扩张、走行迂曲,呈扫帚状或网状,支气管动脉管腔内径≥2mm,在支气管动脉显影的同时有肺动脉同步显影,并可见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管道状相交通,形成左向右分流.结论:PDA介入术中发现的细小先天性支气管肺动脉瘘,如无症状可随诊观察.

  • 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600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永梅;金梅;王霄芳;郑可;王志远;韩玲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11月至2011年2月应用双盘伞ASD封堵器治疗600例继发孔ASD,其中男性235例,女性365例;年龄1.3 ~72岁,体质量10~ 107kg.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胸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98.8% (593/600),5例因缺损较大或边缘不足试封堵失败,1例术中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放弃介入治疗,1例释放封堵器后即发现移位,即刻通知外科及时开胸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选择封堵器直径6~40mm,35例多孔ASD,有33例置入1个封堵器,2例应用2个封堵器.手术近期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1例),脑梗死(1例),心律失常(2例),空气栓塞(3例),平均5年随访中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其技术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满意,已成为治疗ASD的首选方法.

  • Cheatham-Platinum 支架置入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的疗效评价

    作者:周万平;李奋;高伟;余志庆;刘廷亮;傅立军;黄美蓉;郭颖;赵鹏军

    目的:评价Cheatham-Platinum (CP)支架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14例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儿童行CP支架置入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14岁(中位年龄11岁);体质量19.9~60kg(中位体质量38.2kg).6例(43%)为未经治疗CoA;8例(57%)为再狭窄CoA.收集和分析CP支架置入前后的数据和随访资料.结果:14例患儿均成功置入CP支架,其中6例裸支架,8例覆膜支架.术后即刻CoA窄处直径由(6.45±1.39)mm增加至(11.79±1.59)mm,P<0.001;CoA/Dao比由0.41±0.12增加至0.74 ±0.10,P<0.001;导管测得跨狭窄压差由[(34.86±17.48) mmHg(1 mmHg=0.133kPa),下降至(1.64±1.64) mmHg,P<0.001];心脏超声测得跨狭窄压差由[(59.76±15.92) mmHg,下降至(23.89±7.30) mmHg,P<0.001];上肢收缩压由[(142.07±28.95) mmHg降为(124.79±25.92) mmHg,P<0.001];下肢收缩压由[(105.21±21.35)mmHg升为(122.29±25.29)mmHg,P<0.05].未见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发生.1例患儿术中发生髂动脉内膜撕脱导致术后死亡.随访结果未见再狭窄,未见支架的移位断裂.结论:CP支架治疗儿童CoA早中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随访和更多病例的研究.

  • 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戈军;宋会军;凌坚;陆敏杰;蒋世良

    目的:探讨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女性,年龄6岁5个月,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结果:经导管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行介入治疗成功,随访1年显示疗效良好.结论:经导管行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方法.

  • 社区就诊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左惠娟;刘军;王淼;王锦纹;刘静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实践中的应用,评价阿司匹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3年8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10城区各选择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问卷调查,收集1个月内到社区就诊的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抗栓治疗信息.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465例,男性281例(60.4%),女性184(39.6%).年龄30~89岁,平均年龄(64.5±10.3)岁.冠心病患者170例(36.6%),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9例(34.2%),同时伴有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7例(16.6%).阿司匹林服用例数为377例(81.1%),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服用例数为143例(84.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例数为137例(86.2%).男性阿司匹服用率为84.3%(237例),女性为76.1%(140例),男性阿司匹林服用率高于女性(x2=4.938,P=0.026).就诊时317例处方阿司匹林,占总例数的68.2%,没有处方阿司匹林的患者中,60例(40.5%)因为尚有存药,45例(30.4%)因为禁忌症、或曾发生副作用而不适合用药.43例(29.1%)医生认为不需要服用.348例(98.6%)阿司匹林处方剂量为100mg.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18例对服药时间进行回答,165例(51.9%)餐前服药,153例(48.1%)餐后服药.结论:在社区就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使用剂量合理.

  • 血脂相关剩余风险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钱怡宁;王拥军;刘改芬;潘岳松

    目的:探讨在不同的LDL-C水平,血脂相关剩余风险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数据库中入选的3 492例LAA脑卒中患者,与3 022例非大动脉粥样硬化非小血管闭塞性(non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small vessel occlusion,Non LAA&SAO)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不同LDL-C水平,血脂相关剩余风险与LAA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在LDL-C≥2.59mml/L,低HDL-C与LAA脑卒中风险增加相关(OR=1.20,P=0.027).高TG、高nonHDL-C、高TG并低HDL-C均与LAA脑卒中发生不相关.在LDL-C<2.59mmol/L,HDL-C每增加1mmol/L,LAA脑卒中发生的相对风险下降45%(OR =0.55,P<0.0001).HDL-C低三分位(<1.04)组与高三分位(≥1.33)组比较,低HDL-C与LAA脑卒中风险比率增加相关(OR=1.64,P=0.03).non-HDL-C每增加1mmol/L,LAA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比率增加79%(OR=1.79,P<0.0001).non-HDL-C高三分位(≥2.96)组与低三分位(<2.46)组比较,高non-HDL-C与LAA脑卒中风险增加正相关(OR=1.5,P<0.001).TG水平低三分位组(<0.97)与高三分位组(≥1.59)比较,高TG水平与LAA脑卒中风险增加正相关(OR=1.38,P<0.001).TG/HDL-C比值每增加1个单位,LAA脑卒中相对风险增加12%[OR=1.12,P=0.002.TG/HDL-C比值高三分位与低三分位比较,TG/HDL-C比值升高与LAA脑卒中风险增加独立相关(OR=1.30,P<0.0001).结论:HDL-C水平降低是LAA脑卒中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立于LDL-C水平.在LDL-C达到<2.59mmol/L,高TG、高non-HDL-C、高TG并低HDL-C是LAA脑卒中的血脂相关剩余风险.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