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胎儿静脉导管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吕震宇;金梅

    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DV)是胎儿期特有的一个血管,生后此血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由于静脉导管存在不仅满足胎儿生理状态下生长发育的血流动力学要求,也为胎儿病理状态时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有必要对静脉导管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作用进行综述.一、静脉导管解剖结构在人类胎儿期,位于静脉导管连接脐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与脐静脉连接处狭窄,与下腔静脉连接处略宽呈细长喇叭管形.静脉导管入口处峡部起到限制血流的作用,在中孕期平均直径0.5mm,妊娠后期平均直径可达2mm[1-2],长约1~2cm.由于静脉导管的存在,使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门-腔静脉压力阶差,胎儿静脉系统中静脉导管血流速度快,导致从脐静脉血流速度平均10~ 22cm/s,到达静脉导管时平均血流速度达到60~85cm/s.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龙圣;顾承雄;于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研究做简要综述.

  • 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几个热点问题

    作者:吕昀;柳景华;吕媛

    左心室、右心室同步起搏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和心功能[1].无论是否同时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CRT均可降低心力衰竭人群病死率和死亡率[2].因此,各种指南一致推荐,对佳药物治疗无效的适宜心力衰竭患者,CRT无疑是其治疗的首要选择.大量证据支持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的心功能Ⅳ级患者可以获益,但心功能Ⅰ、Ⅱ级患者CRT治疗推荐仅在2010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 FSA)中首次提出.本文旨在根据近期临床试验结果,重新评价轻度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功能减退患者CRT置入指征,以及整合临床试验和指南推荐建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和应用

    作者:姚艳;杜昕;马长生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存活心肌缺乏足够的再生能力,必将引起损伤区域心肌逐渐变薄和心室重构、扩大,终导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虽然能够开通病变血管,挽救缺血心肌,但并不能改善坏死心肌的功能.在过去的10余年里,对缺血心肌再生和心功能的损伤修复一直是学者们极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干细胞移植治疗应运而生且进展迅速,展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类型,其独有的免疫耐受及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 红细胞分布宽度-易被忽视的预后标志物

    作者:孙星河;杜昕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全血细胞常规检测项目之一,直接反应了循环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通过血液分析仪内小孔的一瞬间,计数电路得到一个细胞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通过计算脉冲信号,得到相应的体积及细胞数,经处理而得RDW[1].临床上常根据该指标并结合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进行贫血的鉴别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因无效造血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异度增加,RDW增高.而单纯VitB12缺乏的大细胞性贫血患者,RDW并无改变[2].一直以来,若血常规未提示贫血,临床医生几乎从来不会关注这项指标.

  • 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TGF-β1/Smad2信号通路表达的研究

    作者:郑常龙;刘旭辉;冯亚群;凃玲

    目的:研究TGF-β1/Smad2信号通路在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中的表达.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的方法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野百合碱注射5w后,测定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Westem blot检测肺组织中TGF-β1、p-Smad2和Smad2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RVSP、RVHI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GF-β1、p-Smad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GF-β1/Smad2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

  • 粉防己碱与硝苯地平对大鼠肺动脉高压影响对比的实验研究

    作者:亓峰;马东亮;刘石健骢;蔡国华;孙振东;刁力为;张庆华;韩思扬;吴乃石

    目的:通过粉防己碱与硝苯地平对比实验研究,探讨粉防己碱与硝苯地平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粉防己碱治疗组、硝苯地平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左全肺切除复合腹腔注射野百合碱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分别应用粉防己碱和硝苯地平按低安全剂量进行灌胃干预、治疗组.测定大鼠血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心指数,光镜下观察肺小动脉病理变化.结果:两个治疗组肺动脉压力及右心指数均降低,均能够改善肺血管重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中NO含量粉防己碱组明显高于硝苯地平组,且对大鼠体循环压力影响小,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粉防已碱和硝苯地平均能够逆转野百合碱所致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肺血管重建,降低肺动脉压力,但综合比较,前者对于降低肺动脉高压更有优势,可能与NO相关.

  • 多层密网支架血流动力学数值的模拟实验研究

    作者:金秀峰;许尚栋;陈增胜;黄连军;孙立忠

    目的:通过建立主动脉瘤及多层密网支架(multilayer aneurysm repair system,MARS)的数字模型,模拟在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在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期从流体力学方面分析MARS在治疗主动脉瘤方面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建立一个主动脉瘤数字模型以及置入MARS的主动脉瘤数字模型,并将上述建立好的模型导入网格划分软件Gambit进行网格划分.之后将上述划分好网格的模型导入Fluent软件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计算,分析瘤腔内血流速度、瘤腔内压力以及血流对瘤体壁的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流体速度流线图显示,支架置入后,进入模型瘤腔内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同时依然可以有少量的血液能够进入分支血管.流体速度云图及速度-矢量云图显示,支架置入后,模型瘤腔内流体流速明显减小,出现了大面积的低速区域,流体的流态也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层流状态,同时血流分流进入分支血管时的流速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动脉瘤数值模型内置入MARS后,可以降低瘤腔内血流速度,并改变瘤腔内血流流态,同时,分支血管的血流供应受到的影响较小.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嵘娟;杨娅;谢谨捷;苏瑞娟;江波;孙琪玮;李宜嘉;Qin Gangjian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监测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进程中的作用及As病变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用8,16,24及32w共32只Apo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并选用相同周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应用UBM追踪观察各周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内中膜厚度(I MT),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①UBM显示ApoE-/-组主动脉根部IMT厚度随着周龄增长而增长,各周龄ApoE-/-小鼠IMT厚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小鼠各周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UBM测量的各周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收缩期大IMT值和对应血管部位横切面病理测值有明显相关性(r=0.81,P<0.0001).③ApoE-/-小鼠血清CRP水平较同周龄对照组升高(P<0.01),且随着周龄增长,血清CRP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ApoE-/-小鼠血清CRP水平和UBM测量的主动脉根部IMT值呈正相关(r=0.626,P<0.001).结论:①UBM可以监测ApoE-/-小鼠的As进程,IMT测量可作为判断和监测As病变的一个准确有效的指标.②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CRP的增高与As有关,且与As的严重程度相关.

  •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28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明文;陈林;肖颖彬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宫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Ⅳ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 室间隔偏曲的婴儿法洛四联症外科根治术前的左心室大小评价方法

    作者:叶赞凯;刘迎龙;杜靖;李志强;范祥明;杨学勇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64排CT和二维经超声心动图,对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偏曲的婴儿法洛四联症前的左心室评价的准确性.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50例婴儿中的12例,(其中男婴7例,女婴5例,月龄6~12个月,体质量7~9.9kg),12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了标准的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检查,超声心动图均发现室间隔偏曲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4排CT定量左心室容积.所有的12例患儿均接受了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术,术后效果良好.结果: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低于同龄患儿的平均水平,64排CT用来定量左心室容积容积指数均>30mL/m2.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测量较64排CT明显低估了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后12例患儿均行根治术,未行分期手术,术后均没有低心排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的表现,12例患儿均没有死亡,恢复良好.结论:64排CT较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室间隔偏曲的法洛四联症婴儿的左心室大小,以利外科手术的选择.

  •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矫治5公斤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

    作者:李刚;苏俊武;范祥明;李志强;张晶;许耀强;刘承虎;杨学勇;张辉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与正中切口手术的病例(正中组,n=113)比较,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右侧组,n=85)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术前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大多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正中组体质量[(4.61±0.41) vs.(4.95±1.18)kg,P<0.05]、体表面积[(0.27±0.02) vs.(0.28±0.01)m2,P<0.05]、术前有肺炎史的病例所占比例(44.2% vs.64.7%,P<0.05)低于右侧组.右侧组手术切口小于正中组[(6.01 ±0.85) vs.(9.13±1.04) cm,P<0.05],手术时间[(143.64±22.41) vs.(152.12±22.80) 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7.13 ±2.60) vs.(8.86 ±3.67)d,P<0.05],引流量[14.6(12,16) vs.16.4(13,20) mL/kg,P<0.05]和输血量[10(0,20) vs.11.1(0,20) mL/kg,P<0.05]也较正中组少,两组其他围术期指标类似(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的效果确切、可靠.

  • 单次胺碘酮预防男性急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作者:杨彦伟;李书闻;金沐;卢家凯;程卫平

    目的:探讨单次应用胺碘酮对男性患者行急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预防的疗效.方法: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患者全身状况分级Ⅲ-Ⅳ级急诊行ONCABG的男性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随机分为试验组(Y组,n=25)和对照组(C组,n=25).Y组和C组分别在升主动脉开放前经中心静脉注入0.9%氯化钠液20mL和胺碘酮注射液20mL (3mg/kg).结果:Y组和C组的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28% vs.24%),胺碘酮转复率(100% v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发生心房颤动会影响患者ICU入住时间(P<0.05).结论:单次静脉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并不能降低男性患者急诊ON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长时间体外循环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是延长患者ICU入住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毛细血管渗透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祥;马黎明;褚衍林;程前进;刘高利;赵永亮;宗良;武庆全;朱心愿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矫治术后,毛细血管渗透症发病机制、诊断及处理.方法: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月施行婴幼儿TOF矫治术161例,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透症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9 ~36个月,平均(8±0.6)个月;体质量8.5~15.5kg,平均(8.2±2.10)kg.全组均及时给予提高胶体渗透压、应用血管活性药、腹膜透析、呼吸机辅助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和组织灌注治疗.结果:治愈5例,死亡1例,死于肾、肺、心多脏器衰竭.结论:婴幼儿心脏术后毛细血管渗透症发病机制与补体致炎性介质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脑损害是致死主要原因,及时采用腹膜透析和免疫球蛋白可获得较好疗效.

  • 65例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安国营;乔衍礼;陈国庆;郑善光;倪良春;王为新;马林峰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的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因素.方法:2006年02月至2012年10月,共有65例成人TOF患者接受外科根治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16 ~ 54岁,平均(26.70±10.50)岁,体质量35 ~ 65kg,平均(43.70±8.40)kg,术前血氧饱和度65%~95%,平均(75.40 ±12.60)%,血红蛋白135 ~ 247g/L,平均(164.30±35.10) g/L.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双源CT心脏大血管成像(CTA)确诊.均经胸骨正中切口,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OF根治术,42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补片加宽,23例采用跨瓣环补片加宽肺动脉和右心室流出道,其中2例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合并三尖瓣狭窄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0 ~ 162min,平均(94.60±25.3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 ~ 94min,平均(53.40 ±20.50)min,手术时间153 ~ 264min,平均(210.60±38.70) min.该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3.1%,均死于多脏器衰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7例(10.8%);6例出现灌注肺(9.2%),4例行体肺侧枝栓塞术;再次气管插管3例(4.6%),气管切开2例(3.1%);二次开胸止血4例(6.2%);胸腔积液12例(18.5%);心律失常8例(12.3%).随访60例,随访时间6~63个月,平均(23.70±8.20)个月,4例术后6个月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6.2%),2例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开胸行修补手术,另1例行封堵术.肺动脉瓣跨瓣压差>40 mmHg(1mmHg=0.133kPa)4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3例,三尖瓣中度反流2例.1例术后18个月出现频发室性早搏.60例患者心功能(NYHA)均恢复至Ⅰ~ Ⅱ级,无晚期死亡.结论:成人TOF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 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的解剖病变及手术效果

    作者:凌雁;沈向东;郭少先;耿斌;刘迎龙

    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的解剖结构、手术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瓣上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及随诊情况.结果:共40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体质量16.1kg,其中37例(92%)为中-重度狭窄.Shone复合征(20例)、室间隔缺损(20例)和动脉导管未闭(15例)是常见的合并心脏畸形.二尖瓣器结构正常和异常的分别为13例(32%,A组)和27例(68%,B组),两组的二尖瓣多普勒超声血流压差和狭窄程度无差别.除B组中1例行机械瓣置换术外,余均行瓣上环切除.B组有17例(63%)需同时处置异常的二尖瓣器.两组共有14例(35%)需同期矫治并发的左心系统狭窄.术后A组二尖瓣血流峰压差(MVPmax)由[(25.8±7.8)mmHg(1 mmHg=0.133 kPa)降低为(5.8±3.0) mmHg,P=0.0002],B组由[(23.6±5.2) mmHg降为(9.5 ±4.7) mmHg,P=0.000001],但A组明显低于B组(P =0.005).两组平均分别随诊2.0和1.6年,无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A组的MVPmax低于B组[(9.2 ±4.2)(14.7±6.9) mmHg,P=0.01)],但均高于术后早期(分别为P =0.009和P=0.0002).结论:大多数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并伴Shone复合征及其他心内畸形,常需同期手术处置.手术近、中期效果良好,但需密切随诊二尖瓣功能,尤其是合并二尖瓣器结构异常者.

  •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0例疗效分析

    作者:张亚飞;王克学;王岩青;杨再珍

    目的:初步总结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临床经验和近期疗效.方法:50例诊断明确的单纯VSD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壁切口进入心包腔,于右心室表面合适位置缝置荷包并切开,在食管超声监测下,采用中空探条辅助或直接输送法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若无异常情况即可释放封堵器.结果:49例封堵成功,1例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封堵成功者中,选用对称伞46例,偏心伞3例.3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3例术后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拔除心包引流管后残存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49例患者围术期及近期随访无死亡、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发生、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杂交手术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应用的临床体会

    作者:张杰;赵亮;韩洋;陈洁;张磊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A组28例)和杂交手术组(B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效果,分析影响保肢的因素.结果:A组,死亡2例,病死率7.14%.一期截肢3例,二期截肢2例,总体保肢率为82.14% (23/28);B组,死亡1例,病死率5%.一期截肢1例,总体保肢率为95% (19/20),B组的总体截肢率、一期截肢率和二期截肢率均低于A组.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极为有效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时发现并处理恢复血流后再灌注损伤与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是挽救生命,挽救肢体,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有条件医院杂交手术应作为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首选手术方式.

  • 肺动脉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濮欣;窦瑞雨;黄小勇;朱光发;甘辉立;陈东;范占明

    目的:分析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PAS病例共9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讨论.结果:9例患者确诊年龄32~ 67岁,中位数年龄为4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心悸、胸痛及晕厥等,2例表现为低氧血症.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并行溶栓治疗无效.7例D-二聚体正常,6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例患者均行CT肺动脉成像,8例表现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为分叶状、向外隆起、边缘清晰;1例表现为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管壁浸润性生长;单纯累及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右肺动脉及分支部2例,累及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干6例,其中2例导致右肺动脉闭塞,9例均显示不同程度强化,3例同时发现肺动脉外转移灶.结论:PAS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临床发现有类似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状,D-二聚体正常,溶栓治疗无效时,应警惕本病可能.特别是CTPA发现病灶边缘饱满、隆起,甚至有分叶,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者,高度提示本病.

  • 多层螺旋CT评估血脂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变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志国;盖鲁粤;蒋博;汪奇;杨霞;李萍

    目的:以多层螺旋CT观察血脂,尤其是TG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层螺旋CT及血脂化验检查并复查的患者,观察冠状动脉斑块CT图像的变化并分析与血脂尤其是TG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者TG水平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斑块面积增加者[1.42(0.92,1.88) vs.1.63(1.26,2.75) mmol/L,P=0.0443;(2.04 ±0.49)vs.(2.45±0.7)mmol/L,P=0.0091].逐步回归分析斑块面积增加与TG、LDL-C水平正相关(B =-1.7193,P =0.0014;B =-2.4409,P=0.0352).结论:TG与LDL-C均与冠状动脉斑块进展有关,LDL-C影响较TG更为明显,但是在当前强调强化控制LDL-C后,TG逐渐成为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刘文旭;赵映;何怡华;孙琳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应变及应变率技术(STE),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不同程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78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根据大跨瓣压差及平均跨瓣压差分为轻度狭窄组(n=28)、中度狭窄组(n=25)及重度狭窄组(n=25)三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量患者的收缩期长轴纵向、短轴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及应变率,其结果与2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长轴纵向的收缩期应变及应变率随着瓣膜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 =0.003).圆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在轻度狭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均明显降低(P <0.001).而径向应变及应变率则仅在重度狭窄组呈明显降低(P <0.001).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首先出现长轴方向应变及应变率的减低,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才出现短轴圆周向及径向心肌变形能力的减低.

  • 彩超对腹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及肾段间动脉血供的检测

    作者:赵青;赵昶;崔复霞;李治安;姜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夹层及肾动脉真、假腔供血的检测价值.方法:对75例腹主动脉夹层及150支肾动脉血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进行分析,确定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将真腔供血及假腔供血的肾动脉及肾段间动脉各分为二组,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肾动脉真腔供血与假腔供血两组间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及舒张末期流速(Vmin)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RI)与收缩期加速时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腔供血段间动脉与假腔供血段间动脉的Vmax、Vmean及AT,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min及R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腹主动脉夹层肾动脉血供初步诊断及监测的佳无创检查方法.

  • 超质量和肥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关系

    作者:肖冰;罗太阳;刘新民;张崟;刘小慧

    目的:分析超质量和肥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ACS的患者30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ACS组[BMI ≥27(kg/m2)] 84例、超质量ACS组[24≤BMI< 27/(kg/m2)] 133例,正常体质量ACS对照组[18.5≤BMI< 24/(kg/m2)]87例.根据造影结果,按狭窄病变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2支病变以上);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分,检测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Gensini积分之间关系.结果:超质量和肥胖ACS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超质量和肥胖ACS患者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多,发生ACS的年龄较早;超质量和肥胖ACS患者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之间成显著正相关.结论:与正常体质量ACS患者相比,超质量及肥胖ACS患者的hs-CRP水平较高;血清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正相关,hs-CRP对于预测超质量和肥胖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有一定价值,超质量及肥胖者应加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作者:罗太阳;刘小慧;董建增;康俊萍;张崟;胡荣;刘新民;聂绍平;乔岩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 mmHg=0.133 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 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 <0.001),MACCE为(14.2% 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 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 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 =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 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 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 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 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 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 ~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 CI:1.198 ~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 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力衰竭伴不同宽度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分析

    作者:汪烨;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张烨;姜腾勇;陈方

    目的:分析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心力衰竭患者对心脏再同步(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的疗效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成功置入CRT伴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及终随访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均对比术前、术后左心室大小、射血分数及生存现状.结果:共44例完成随访,随访6 ~61个月,平均27.12个月,4例再同步治疗后仍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并因此再入院治疗,无死亡病例.共有38例(86.4%)患者对CRT治疗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中29例(93.5%)有反应,非真性LBBB亚组中9例(69.2%)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绝对值、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T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益,真性LBBB患者心功能改善更为显著,但终末期心脏失代偿严重者难于从中获益.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王霄芳;金梅;郑可;郭保静;梁永梅;肖燕燕;韩玲

    目的:分析和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自1987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小儿心脏科行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2 715例.按年龄分为三组,<3岁为婴幼儿组,3~6岁为学龄前组,6~18岁为学龄组.对介入治疗中、后发生的3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共34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6%.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和溶血多见,均为7例,占总并发症20.5%;心包填塞2例,脑部并发症3例,瓣膜损伤2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血管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1例.其中死亡4例.②婴幼儿组严重并发症多16例,占47%,学龄前组12例,占35%.学龄组少占18%,前两组各有2例死亡.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需要充分认识,通过规范操作,努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能正确处理,严格随诊,使先心病介入治疗真正做到安全,有效.

  • 介入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改善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卢仁荣;马杰;余新;林美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使用阿托伐他汀在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连续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300例患者,其中符合术前阿托伐他汀治疗≥4w者34例(治疗组),术后12 ~ 24h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者30例(对照组),观察术前、术后Scr、UA、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N-乙酰-β-D-葡萄糖酸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RF)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值的变化,并使用肾病饮食调整(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eGFR术后第2天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α1-MG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时,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NAG于术后第2天两组均较术前有升高(P<0.05),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造影前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减轻对比剂肾功能损害的作用.

  • 3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特征

    作者:胡宾;方哲;贾德安;韩红亚;许晓晗;杨士伟;史冬梅;刘宇扬;赵迎新

    目的:探讨年龄≤3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龄≤35岁96例(A组)和200例年龄> 35岁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与年龄> 35岁AMI患者相比,≤35岁患者在男性、超质量、肥胖、吸烟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较高(96.5% vs.70.0%; 75% vs.45.5%; 35.4% vs.17.5%; 72.9% vs.49.0%; 93.8% vs.79.5%,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较低(P<0.05).≤35岁患者中,1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年龄> 35岁AMI患者以3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35岁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肥胖,大部分为ST段抬高型AMI,病变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 QTc延长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

    作者:刘念;闻松男;桑才华;汤日波;龙德勇;白融;喻荣辉;杜昕;董建增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 vs.(434±18) 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 (95% 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昭琴;刘曙光;徐玲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米沙坦+胺碘酮),对照组(氨氯地平+胺碘酮),各8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12个月内心房颤动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试验组降低左心房内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延缓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扩大,并明显降低发颤复发率.

  • 外科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分析

    作者:叶清;孙建萍;仲维佳;李强;陈峣;高洁;张京岚

    目的:分析外科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SICU治疗的应用机械通气>48h的非心脏手术患者117例,分为VAP组(26例)和非VAP组(91例),通过采用两组患者的临床生物学资料,总结VAP组患者的病学特点.结果:两组在确诊VAP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是否存在非感染性肺疾患、是否存在肺外感染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鲍曼氏不动杆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其次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结论: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存在严重的耐药现象.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慈维苹;潘丽丽;万瑾;唐雪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RA患者4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单纯RA组(31例)和RA合并冠心病组(16例);收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A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RA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甲氨蝶呤服用率较单纯RA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水平较单纯R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是RA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3,95% CI:1.070~2.342,P<0.05).结论:RA合并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高Hcy血症较单纯RA更加普遍,且Hcy是RA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IgE水平升高是RA合并冠心病的另一个血清学特点.

  • 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建军;王志斌;张涌;梁智星;梁法禹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 ASD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按照TTE所测的ASD大伸展直径加4~8mm或者按所选封堵器周径> ASD周径的1/8~1/10选择Amplatzer ASD封堵器,操作采用“心房法”.术后随访行TTE、胸X片线及心电图检查,观察Amplatzer ASD封堵器的位置、形状及与相邻瓣膜的关系,了解肺血及心胸比例的情况,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3例ASD中,60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5.2%.术后即刻行TTE检查有6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均于术后72h~3个月内消失;1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3个月肺动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5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及1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3个月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早期有7例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于出院前全部自行消失;术前8例心房颤动者术后有4例转为窦性心律;术前13例患者合并有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消失于术后6个月内,其余4例成为永久性.所有患者X线平片显示:肺血不同程度减轻,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所有成功封堵患者术后封堵器无组织反应、无金属反应,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装置无变形及折断,无血栓形成及溶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 ASD封堵器封堵巨大ASD是安全的,有效的,但在操作中应注意防止封堵器脱落并发症的发生.

  • 红细胞分布宽度、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侯勇;王联发;周文兵;李华;陈振;陆洪涛;李丹;章帮助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我院拟诊冠心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三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67例,平均年龄(65.5±8.8)岁,其中正常组66例,单支病变组87例,多支病变组114例,三组资料在TC、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胱抑素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TC(OR =4.020,95% CI:2.248,7.189,P=0.000)、血糖(OR=1.677,95% CI:1.100,2.556,P=0.016)、同型半胱氨酸(OR=1.155,95% CI:1.042,1.281,P=0.006)、红细胞分布宽度(OR=1.938,95% CI:1.042,3.604,P=0.037)、胱抑素C(OR=9.099,95% CI:4.869,13.330,P=0.000)呈正相关,与舒张压(OR=0.944,95% CI:0.893,0.999,P=0.044)呈负相关.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传统危险因素TC、血糖、同型半胱氨酸之外,红细胞分布宽度、胱抑素C也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有可能成为冠心病新的防治途径,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 心肾综合征患者血B型钠尿肽和β2微球蛋白的意义

    作者:顾俊英;李晓惠;廖敏蕾;高明喜;徐中;姚伟丰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B型钠尿肽(BNP)和血β2微球蛋白在心肾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内科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291例,根据是否有肾功能异常,分为心肾综合征组(n=126)和单纯心力衰竭组(n=165),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做健康体检的自愿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不同肾功能和不同心功能患者的血清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GEs、β2微球蛋白和Scr水平的变化.结果:心肾综合征组和单纯心力衰竭组的BNP、LVEF、AGEs、β2微球蛋白和Sc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心肾功能组的增高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心力衰竭组(P<0.01).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或肾功能恶化严重程度的增高,心肾综合征患者的BNP、LVEF、AGEs、β2微球蛋白和Scr水平出现逐渐升高(P<0.01).结论:BNP、AGEs、β2微球蛋白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具有密切关性,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参与了心肾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 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分析

    作者:阴赪茜;李志忠;程宇彤;薜金镕;张京梅;甘辉立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意义.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例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为(39.2±17.9)岁.其中10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确诊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全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而确定诊断.其中9例患者行外科手术重建冠状动脉,2例患者拒绝手术,1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而失去手术时机.手术患者中2例患者因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而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患者因合并冠心病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 ~48个月,平均随访(27±13)个月,患者术后均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UCG提示: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从[(47.4±7.2) mm减小到(41.8±6.5)mm,P<0.01],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FS)从[(24.3±11.3)%增至(36.1±11.6)%,P<0.01)].未手术治疗患者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失访,1例仍时有活动后气短、心慌等症状.结论: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除了冠状动脉造影,UCG和冠状动脉CT等无创检查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心脏血供,从而防止猝死、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

  • 中年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基线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

    作者:麻秀娟;郝凤杰;焦秀华;于桂芝;王海丽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基线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92例疑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为阴性的中年男性患者,根据血糖分为糖尿病组及血糖正常组.5年后,再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终点事件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应用冠状动脉狭窄指数(CSI)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①糖尿病组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基线,SUA水平明显升高(P=0.028)、脂代谢紊乱尤以TC(P=0.012)、LDL-C(P=0.003)升高明显;CSI(P =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 =0.000)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确诊率(x2=5.650,P=0.017)也明显增高.②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患者基线SUA水平与CSI、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病变患病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 =0.474(P =0.001)、r=0.325(P=0.026)及r=0.301(P=0.040).结论:中年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基线S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 3例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方微;陈东;商建峰;武迎;王伟;付稳;滕飞;崔亚艳;孙丽君

    目的:发生在主动脉的良性肿瘤并伴有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及马方综合征)是少见病例.本文总结分析伴有主动脉疾病的主动脉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复习发生于主动脉良性肿瘤的文献,探讨其发生与主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科2006年至2012年,手术切除的胸主动脉瘤及胸主动脉夹层的标本129例,通过复习临床病历,观察HE染色切片,辅以弹力/VG及Masson等组织化学染色及SMA、CD31及CD34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主动脉壁结构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主动脉壁均发生了结构的改变,主要是中膜弹力纤维、平滑肌及基质的变化,但有3例标本内膜增生明显,1例形成了平滑肌瘤,另2例发生了内膜下弹力纤维瘤样增生及平滑肌瘤样增生.结论:主动脉壁内不同组成成分的改变,使得主动脉壁重构,导致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形成,而某一单一成分过度增生可形成主动脉腔内的肿瘤.

  • 介入途径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

    作者:仲媛;肖楠;史冬梅;周玉杰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方法:对99例因冠心病准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根据采用路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n=50)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n=49).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分别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分.HAMA>8分定义为焦虑状态,HAMD>8分定义为抑郁状态.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15±1.78) vs.(7.75±1.82),P=0.216]和[(6.80±1.75) vs.(6.78±2.15),P=0.763].术后TRI组的HAMA平均评分:[(9.74 ±3.36) vs.(12.82±5.68),P=0.038]和HAMD的平均评分:[(9.94±3.37) vs.(13.02±3.75),P=0.022)]均显著低于TFI组.TRI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FI组[焦虑状态:18.0% vs.38.8%,P=0.022);抑郁状态:16.0% vs.34.7%,P=0.0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FI和TRI相比是术后抑郁和焦虑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是PCI术后常见的情绪障碍,而TRI在对患者这两种情绪障碍的影响上均明显优于TFI.

  • 医护联合床边查房在临床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作者:林梅;岳佳萌;孟怡;刘玲;张腾宇;陈忠

    目的:为了更好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探讨医护联合床边查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从2013年6月起至2013年12月,实施医护联合床边查房,并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前传统护理查房相比较,对比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相关资料、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和专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医护联合床边查房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