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三尖瓣环成形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超声评价指标的探讨

    作者:马宁;杨娅;李治安;孟旭;张纯;李宜嘉;张海波;韩杰;许春雷

    目的:研究三尖瓣环的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tricuspid annular peak systolic velocity,TAPSV)指标能否准确评估三尖瓣环成形术(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TVP的患者45例.术前和术后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AC)、TAPSE及TAPSV等多项指标.术前、术后1w、术后3、6及12个月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一次.术前与术后指标做对比分析.结果:TAPSE术前(20.25±3.05)mm,术后1w、术后3、6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8.68±2.83) mm,(9.13 ±3.12)mm,(9.20 ±2.46) mm,(9.29±2.58)mm,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PSV术前(17.8±4.00) cm/s,术后分别为(9.17 ±2.32) cm/s,(10.12 ±2.06) cm/s,(10.85 ±3.11) cm/s,(11.86 ±3.13) cm/s,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RVAC为(45.62±4.32)%,与术后(46.21±3.89)%,(48.45±4.02)%,(47.33±3.86)%及(47.92 ±4.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临床诊断均无右心功能不全.结论:TVP术后,经胸超声测量TAPSE、TAPSV低估了右心室收缩功能.在TVP术后不推荐使用其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 瓣膜病体外循环期间两种不同测定血容量方法的评估

    作者:刘晓明;谢海秀;杨璟;孙志全;李蛟;王征;贾在申

    目的:评价两种常用于测定成人瓣膜病体外循环期间血容量估测方法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2月至201 1年10月间,285例首次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手术成人患者,同时运用Nadler公式法、经典教科书法和笔者经验法进行血容量测定,并评估其相关性.结果:285例患者无死亡.患者血容量与身高呈正相关(P<0.05),排除年龄和性别等影响因素,患者血容量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P<0.05).经典教科书法与Nadler公式法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典教科书法和Nadler公式法估算结果均与经验法测定的血容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dler公式法和经典教科书法均不能准确评估成人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期间的血容量.

  • 右旋美托咪定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辉;卿恩明

    目的:对比观察右旋美托咪定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定组(D组)与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组(C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注射麻醉,记录给药即刻(T0)、给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 (T4)及术毕(T5)时点的MAP、HR、RR、SpO:及Ramsay评分.结果:与基础值比较,D组T2-T4时点MAP和HR降低,T2、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C组T2时点MAP降低,T2、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D组与C组比较,在T3、T4时点MAP、HR降低,,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术中呼吸频率,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旋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是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麻醉较理想的药物选择.

  • 孕产妇行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分析

    作者:董秀华;卿恩明;卢家凯;程卫平;马骏;赵丽云;王成彬;刘醒帅;段向军

    目的:分析孕产妇行心血管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孕产妇行心血管手术的麻醉资料.平均年龄(28.3±4.7)岁,妊娠8w至产后2d,术中行二尖瓣手术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手术1例,黏液瘤切除术3例,Bentall+主动脉弓置换术2例.3例先行剖宫产的患者采用小剂量氯胺酮或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待胎儿娩出后再使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加深麻醉外,另6例均采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心血管手术中采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其中芬太尼平均用量(50±0.5)μg/kg,舒芬太尼平均用量(5.3±2.0)μg/kg.1例孕妇心脏复跳后因心功能低下采用体外膜肺(ECMO)辅助后脱机.结果:孕产妇术后顺利康复6例,死亡3例,术后病死率为33.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征、肺部感染与肾功能衰竭,其中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1例行ECMO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术后新生儿健康成活5例,家属放弃抢救胎儿2例,人工流产2例,胎儿丢失率为44.4%.结论:孕产妇实施心血管手术的危险性较高,加强围术期麻醉管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采取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处理,有利于母婴顺利度过围术期.

  •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支架置入治疗的研究

    作者:石波;庄百溪

    目的: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方法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西苑医院收治的存在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72例(86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股动脉顺行穿刺,开通并球囊扩张病变段膝下动脉,其后对患肢的膝下段病变进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结果:该组72例患者(86条肢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支架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68例患者(82条肢体)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成功率94.4%.术后6个月随访保肢率98.6%.结论: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

  • 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比较

    作者:耿丽敏;张京岚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程度.方法:收集75例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手术和67例腔内修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查结果所示狭窄程度将所有病例分为轻、中、重三组,CTA示至少一处≥75%狭窄者为重度狭窄组,至少一处≥50%狭窄者为中度狭窄组,狭窄均<50%者为轻度狭窄组.以肌钙蛋白I(cTnI) ≥0.01 μg/L为升高.每组进行两种术式病史资料及术后24h cTnI升高情况的比较.结果:中度狭窄组腔内介入13例,共6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46%;开腹手术15例中13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轻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腔内介入与开腹手术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腔内修复术较开腹手术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低.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后的临床转归

    作者:陈长城;尤斌;王盛宇;顾承雄;张健群;黄方炯;孟旭;孙立忠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 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杨睿悦;赵海建;李红霞;国汉邦;王抒;张传宝;禹松林;王默;董军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收集的老年体检人群47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作为评价亚临床As的指标,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其于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472例老年体检人群血清Cys C浓度呈偏态和正态分布(偏度2.23,峰度12.33),男性的Cys C水平[0.66 (0.51 ~0.80)mg/L]显著高于女性[0.58 (0.48~0.69) mg/L,P<0.001].高水平血清Cys C四分位数组较低水平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比例显著增加且呈量效关系(P<0.001),c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Cys 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血清Cys C水平与年龄、cIMT、BMI、TG、hs-CRP、尿素、尿酸和肌酐显著正相关(P<0.01),与TC、HDL-C和肌酐清除率显著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 C不是老年人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和尿素水平升高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和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血清Cys C升高可能是随着增龄而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凝血、血压变化所致,并不直接影响亚临床As的发生发展.

  • 维生素K拮抗剂作用机制与钙化风险

    作者:付坤;柳景华

    血管钙化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糖尿病等.血管钙化的机制比较复杂,如钙化抑制物基质γ-羧基谷氨酸(γ-carboxyglutamic acid,Gla)蛋白等的减少或缺失,血管细胞的成骨样分化,钙磷代谢的失衡,凋亡小体的产生等.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抑制钙化蛋白,其中5个Gla残基与羟基磷灰石具有高度亲和力,可显著抑制钙沉积及羟基磷灰石晶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1].维生素拮抗剂能够干扰维生素K循环,引起Gla生成障碍,从而阻止了MGP抗钙化蛋白功能的正常发挥,加速血管钙化的发生[2].

  • 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娟;郑哲

    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是指发生在心脏外科术后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根据诊断标准和手段,以及心脏手术类型的不同,低至5%,高达45%,通常接近30%[1].继脓毒症之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cuy bypass,CPB)是肾损伤的第二位致病原因,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的对比剂肾病则位列第三[2].

  • 鼠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作者:杨琳;董莉;陶红;张福庄;徐超;张兆琪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关As斑块的形成机制、发展进程、斑块特性及斑块治疗方面的各类研究一直都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快捷且有效的As动物模型对于As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1-2].在国内外关于As的研究中,鼠类、家兔及猪是目前较为常用的As动物模型.而其中鼠类由于其具有繁殖快、体型小、基因容易获得、易喂养等诸多优势,更是成为医学领域常应用的一类实验动物[3],其应用历史已逾百年.

  • 关注脑小血管病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因素

    作者:高天理;毕齐;王绿娅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指内径50 ~ 400μm的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组病理过程[1].CSVD是导致脑卒中、残障和痴呆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CSVD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25%,而国内高达46%[2].CSVD主要累及皮层下结构,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I)、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大量出血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由于早期无症状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CSVD长期被错误认为是脑实质病变,而不是小血管病变,然而其严重性并不亚于传统意义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2].

  • 心脏生物起搏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腾飞;任学军;聂建明

    自1958年首次问世至今,电子起搏器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70余年来,虽然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技术逐渐完善,临床适应证也不断拓宽,但其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如电池寿命有限、价格昂贵、感染、出血、电极脱位及缺乏对神经激素自动反应性等.从心脏生理功能和人体适应性的角度,理想的起搏器应该是生物起搏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近几年来,生物起搏心脏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生物起搏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此我们将重点阐述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细胞组学技术在心肌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崔巍;李玉琳;王吉静;张聪聪;吴依娜

    目的:利用高内涵筛选(high-content screening,HCS)、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激光扫描细胞分析术(laser scanning cytometry,LSC)等细胞组学技术对心肌细胞凋亡特征进行研究.方法:缺氧缓冲液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以常规DMEM培养为对照组,处理6h后收取细胞行Annexin V-FITC、PI染色,分别利用HCS和FCM检测,分析心肌细胞早、晚期凋亡以及坏死的比例.利用小鼠心脏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梗死在体模型,术后28d收取心脏,进行TUNEL染色,利用HCS和LSC分析心脏组织健存区、交界区和梗死区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缺氧缓冲液处理H9C2心肌细胞6h后,HCS和FCM方法均显示早期凋亡细胞缺氧组与DME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69±2.85)vs.(5.31±0.86)%,P<0.01]和[(12.18±0.61)vs.(3.08±0.15)%,P<0.01],晚期凋亡与坏死细胞比例变化不明显,表明缺氧缓冲液处理6h主要诱导心肌细胞早期凋亡.小鼠心肌梗死28d后,HCS和LSC方法均显示心脏梗死区和交界区有凋亡细胞,梗死区更明显,整体凋亡率分别为6.08%和4.35%,健存区无细胞凋亡.结论:HCS和FCM方法能够可靠、稳定和量化评价心肌细胞凋亡,准确区分细胞早、晚期凋亡和坏死,两种方法结果一致;HCS和LSC方法还可分析组织水平的细胞凋亡;而LSC优势在于可明确凋亡细胞的组织定位.

  • 植物油降低心脏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并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研究

    作者:张晓霞;米树华;李斌;潘晓东;赵子建;戴一凡

    目的:探讨适当增加饮食中植物油摄入,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比例,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时,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cytochrome P450-enzyem) CYP2J表达及心肌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C57 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及植物油组.分别以相应饮食喂养1个月后,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心肌CYP2J表达.气象色谱法检测细胞膜ω-3 PUFAs、ω-6 PUFAs及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 acid,EET)含量.结果:植物油组小鼠心脏ω-6/ω-3比值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其缺血区心肌CYP2J表达及EET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改善.结论:适当增加饮食中植物油摄入降低心脏ω-6/ω-3比值,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时CYP2J表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重组人Chemerin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仙仙;陶红;辛毅;张福庄;龚凤英;黄真茹

    目的:研究新型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功能,以及跨内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人外周血CD14阳性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重组人Chemerin对单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Transwell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重组人Chemerin对单核细胞跨内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重组人Chemerin能显著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跨内皮细胞迁移,并且作用随着Chemerin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黏附的单核细胞数对照组(4.00±3.37)视野,Chemerin 100 μg/L(26.75±4.57)视野,200.μg/L(32.25±16.38)视野,300μg/L (48.25±19.50)视野,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6、0.001及0.0001;迁移的细胞数对照组为(0.763±0.042) ×104个,100 μg/L组(1.17±0.153)×104个,200 μμg/L组(1.60±0.100) ×104个,500μg/L组(1.87±0.058)×104个,与对照组比较,均P <0.001;Chemerin中和抗体能显著抑制Chemerin促单核细胞黏附及迁移的作用(P<0.05).结论:单核细胞黏附以及继发迁移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重组人Chemerin能显著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跨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提示Chemerin通过影响单核细胞功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多次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Th1和Th2比值的影响

    作者:李娜;辛毅;林筝;孔睛宇;张颖;周玉杰;黄益民;张兆光

    目的:观察多次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大鼠Th1和Th2轴的影响.方法:①体外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代hU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特异性诱导染色并鉴定第4代HUMSCs分化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潜能;②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2~203g,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液组;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干细胞移植组:1次/w经尾静脉注射3.5×107/kg的HUMSCs,连续3次.第三次移植HUMSCs后11d,各组经腹主动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的IFN-γ和IL-4阳性率.结果:3次注射干细胞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干细胞组的Th1、Th2阳性率较0.9%氯化钠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比值、血清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组的心、脑、肺、肝及肾等脏器未发生病理改变.利用红色荧光蛋白转染的HUMSCs示踪,发现移植的HUMSCs大部分归巢于骨髓中.结论:多次尾静脉注射HUMSCs,未引起大鼠Th1、Th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的变化,Th1/Th2轴无明显改变.移植的HUMSCs能较长时间的存活于大鼠骨髓内,具有较好的免疫相容性.

  • 大鼠静脉注射人脐带胶样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颖;李娜;辛毅;林筝;崔巍;王忠;张兆光;周玉杰;袁惠

    目的:观察大鼠静脉输注人脐带胶样组织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异常毒性.方法:①贴块法培养男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代HU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标准试剂盒鉴定第4代HUMSCs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②SD大鼠,180 ~ 190g,16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只,雌雄各50%.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第4代HUMSCs×107/mL,0.5mL;注射后第5天,腹主动脉取血,监测和比较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取脑、心、肺、肝及肾进行病理学检测比较.结果:①第4代HU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73、CD90和CD105表达强阳性,其纯度分别达到95.1%、98.8%和98.3%;而表面抗原CD34、CD45、CDllb、CD19、CD14、CD79a和HLA-DR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1.2%、5.6%、0.3%、9.3%、0.2%和零;HUMSCs分化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7.6%和95.8%;②注射干细胞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第5天时,实验组24项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血糖、AGA、糖化血红白蛋白、心肌酶、CO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④实验组脑、心、肺、肝及肾的大小和形态,病理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一次大剂量尾静脉注射HUMSCs,没有引起大鼠异常毒性反应.

  • 右侧胸骨旁透声窗诊断A型主动脉夹层1例

    作者:薛超;何怡华;李治安;韩建成;谷孝艳;张烨;刘文旭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0岁,晕厥6h入院.患者突发晕厥,意识不清,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意识清醒到医院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1年,无外伤史.入院查体:T36.8℃,HR 90次/min,P 16次/min,BP1 1O/80mmHg(1 mmHg=0.133kPa).其他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升主动脉内径约53mm,右侧胸骨旁超声切面可以显示其内可见剥脱内膜回声,降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右心室前壁及侧壁可见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可见少量反流.各心腔大小正常范围.左侧胸骨旁切面未发现剥脱内膜回声.

  • 血尿酸水平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索旻;赵冬;刘静;王淼;孙佳艺;刘军;吴兆苏

    目的:通过研究血尿酸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20万自然人群中35 ~64岁的随机分层抽取横断面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其中未服降压药物的1 021例进行分析,并于2004年对1999年调查人群中进行了复查,本研究通过对两次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血尿酸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和血压水平存在相关(收缩压r =0.220,P<0.001;舒张压r=0.291,P<0.001),血尿酸水平与血压水平的上升方向一致,血压水平随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上升,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随着尿酸分层上升,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对危险呈上升趋势.调整了年龄、TC、TG、HDL-C和BMI后,其相关性及趋势依然存在.基线血清尿酸水平与5年间新发高血压相关,5年间高血压的发病率随基线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结论:血尿酸和血压水平存在关联,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率随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 封堵器治疗局限性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作者:左健;杨剑;王少玮;李凯;俞世强

    Stanford 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致死风险非常高,一旦确认,均要积极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对于急、慢性的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覆膜支架介入治疗B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但对于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仍然属于相对禁忌证,大多需要配合外科手术来完成.2011年12月,我们对1例急性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患者进行了封堵器封堵术.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对于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封堵器封堵破口,这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创伤,避免复杂的外科手术.

  • 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黄连军

    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复合治疗.介入治疗又称为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1991年Parodi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4年[2]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首次被应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1999年[3]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被报道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导致食道梗阻1例

    作者:蒲俊舟;黄小勇;李铁铮;韩晓峰;薛玉国;黄连军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1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近2w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无异常,亦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外伤史.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考虑外压性病变可能(图1).行CT检查可见自心底水平至腹腔干动脉上方,有一巨大团块影,位于食管与胸主动脉间,大径约10cm,近段食管管腔扩张.

  • 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

    作者:黄小勇;郭曦;韩晓峰;薛玉国;濮欣;刘光锐;刘宁宁;范占明;黄连军

    目的:初步探讨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动脉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大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完成的处于开放手术修复高度危险的3例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开窗支架.且手术成功的2例患者于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了CT血管成像和/或超声复查.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为支架节点内漏(Ⅲ型内漏)导致瘤腔内压力快速增高,瘤体破裂死亡,2例成功.2例成功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91min(185 ~ 297min),平均使用对比剂量165mL(150~ 200mL),平均射线剂量为367(mGy· cm),平均失血量不足200mL.成功的2例患者术后7d BUN、血肌酐分别为21 μmol/L、17 μmol/L和64μ mol/L及67 μmol/L,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血肌酐达183 μmol/L,经内科治疗恢复至正常值以下.成功的2例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均显示腹腔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及支架移位,腹主动脉瘤隔绝确切,下肢血流通畅.结论:开窗及分支支架旨在拓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微创腔内治疗的范围.国内临床应用经验较少,有待共同总结交流.

  • 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铁铮;黄小勇;郭曦;薛玉国;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先天性PAVM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观察PAVM的部位及类型,确定供血动脉并测量供血动脉的直径,根据部位及直径的不同分别使用弹簧圈、血管塞或PDA封堵器进行栓塞.介入术前、后均测定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术后随访6~ 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30岁,肺动脉造影显示:8例为单发囊状,6例为多发囊状,2例为多发弥散型,16例供血动脉总计为25条,供血动脉直径为3 ~8 mm.本组病例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共置入弹簧圈34枚、血管塞13枚,PDA封堵器8枚,术后供血动脉栓塞完全,瘤囊未显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PAVM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同期行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作者:郭曦;黄小勇;李彭;韩晓峰;薛玉国;许尚栋;刘光锐;黄连军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50 ~ 78岁,平均(61.13±7.25)岁,其中胸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瘤10例,胸主动脉穿通溃疡伴腹主动脉瘤5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均为穿通溃疡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胸主动脉根据病变范围置入1枚或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腹主动脉置入分体式或一体式支架.结果:术后1例脊髓供血障碍(5.6%),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无支架移位或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同时覆盖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处理主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个别可引起脊髓缺血,应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 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韩晓峰;黄小勇;郭曦;薛玉国;李铁铮;刘光锐;黄连军

    目的:探讨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采用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21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年龄48 ~ 84岁,平均(68.9±9.9)岁.21例均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行主动脉CTA复查.结果:21例均成功置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共置入主体覆膜支架21枚,对侧分支支架21枚,延长支6枚,Cuff支架1枚.主体覆膜支架直径23 ~31 mm,长度为120 ~ 180 mm,平均(152-±20.7)mm; 16例封闭一侧髂内动脉,5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 ~15个月,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结论:GORE EXCLUDER腔内修复肾下腹主动脉瘤近、中期效果良好.

  •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与转归

    作者:刘刚;郑德志;陈彧;陈生龙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MH)的治疗选择与转归,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共收治AIMH患者16例,A型5例,B型11例.分析患者特征及治疗选择,电话及门诊随访确定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10例药物治疗,4例介入治疗,2例外科手术治疗,1例药物治疗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 ~48个月,平均13.3个月,1例失访,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AIMH是一组需要临床重视并积极治疗的主动脉病变,应根据其病理特征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 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余辉;赵龙;廖静;马依彤;马翔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治疗

    作者:黄连军;薛玉国;黄小勇;郭曦;李铁铮;韩晓峰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置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3~78岁,平均(66.7±11.0)岁.术前均行影像学仔细评估,采用切开或直接穿刺的方式置入覆膜支架隔绝瘤体.9例共置入20枚覆膜支架(其中1例采用“开窗”支架,5例采用一体式分叉型支架,3例采用直筒型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均行CTA复查,观察有无内漏,瘤腔是否完全血栓化.结果:9例均成功地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 (9/9).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1~ 23个月,1例术后1.5个月因感染复发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5个月死于呼吸衰竭,余患者瘤腔均完全血栓化.随访期间病死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22.2%(2/9).结论:采用覆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安全可靠,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JOTEC E-vita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薛玉国;黄小勇;郭曦;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总结JOTEC E-vita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共有70例患者采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治疗,男性67例,女性3例,年龄32~ 82岁,平均(57.3±10.8)岁.39例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5例为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并壁间血肿,2例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为胸主动脉瘤.65例采用外科切开股动脉置入,5例为完全穿刺下置入.11例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其中9例采用“烟囱”技术.3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的长度<230mm,定义为A组;4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长度≥230mm,定义为B组.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均行主动脉CTA复查,观察有无内漏、病变是否隔绝完全.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病死率、内漏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的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除5例置入2枚覆膜支架外,其余均仅置入1枚覆膜支架,共置入75枚覆膜支架.支架锥形头撤除困难2例;支架打折12例;术后即刻内漏17例,内漏发生率为24.3%(17/70).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随访2~40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43% (1/70),死因为再发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结论:长段胸主动脉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伴(或不伴)壁间血肿,为应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的佳适应症,并不增加脊髓缺血的发生率.

  • 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贾兵;叶明;陈张根;闫宪刚;陈刚;陶麒麟

    目的:研究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CAVSD患儿142例,手术年龄2个月~6岁,平均(12.5)个月,中位年龄7个月,年龄<6个月65例,6~12个月43例,12个月以上34例.体质量3.5 ~ 19 kg,平均(7.1±3.3)kg.采用改良单片法105例(73.9%),37例室间隔缺损高度超过缺损宽度50%以上的患儿采用双片法(26.1%).结果:全组手术早期病死率4.9% (7/142),分别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例,败血症2例.不同手术年龄的三组病例手术病死率分别为4.6%、4.7%和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改良单片法和双片法分组手术病死率分别为3.8% (4/105)和8.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改良单片法组明显低于双片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二尖瓣反流在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VSD应该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3~6个月月龄是适宜的手术时机,改良单片法可适用于大部分病例,有效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瓣膜修复效果于双片法相仿.

  •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刘迎龙;吴永涛;许耀强;范祥明;李志强;李玲;张辉;苏俊武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方法矫治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一期矫治TECD患者48例(男性15例,女性33例),中位年龄0.9(3个月~ 22岁),中位体质量7.9(4.8 ~47) kg.心内畸形按Rastelli分型:A型38例、B型2例及C型8例.48例患者中10例合并Down综合征,其它合并畸形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0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法洛四联症1例,肺动脉狭窄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前共同房、室瓣反流程度为轻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5例.4例因重度肺高压于根治术前曾行肺动脉环缩术.结果:48例一期矫治患者中,采用改良单片法16例,双片法32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8.4±39.5)min,阻断循环时间(89.4±29.5)min.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42.0 h,ICU驻留中位时间4.5d;住院中位时间11.0d.1例早期死亡(病死率为2.2%),死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其他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缺损(VSD)残余分流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三尖瓣中度反流3例.另1例因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和1例因房间隔补片撕裂,致严重低氧血症而于围术期分别行再次手术,其余均顺利出院.存活47例患儿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 32个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4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3例三尖瓣中度反流,其余无或仅轻微量瓣膜反流,4例仍有小的VSD残余分流.结论:目前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一期矫治TECD患儿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风险低,近中期效果好.

  • 改良Carpentier法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32例病例分析

    作者:张泽伟;姜力骏;齐建川;梁凯锋;高展;应力阳;金杰;李建华;俞建根

    目的:总结32例Ebstein畸形经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的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13年8月采取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的32例Ebstein畸形(儿童23例,成人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60岁,体质量8.5~ 68 kg.手术方式为改良Carp.ntier法,先将所有有用瓣叶切下,纵向折叠房化右心室,将瓣叶顺时针转位缝合至新瓣环根部,同期矫治合并畸形.其中6例因右心室发育差,三尖瓣瓣环小,加行双向格林术.结果:1例患儿因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并发持续性低氧血症而死亡,余均存活,顺利出院.其中1例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3个月后回转窦性心律.存活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2个月,其中术后复查超声心动三尖瓣反流情况轻度21例,轻中度5例,中度5例,重度1例.结论:运用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Ebstein畸形,较好保留了右心室形态,三尖瓣整形好,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的成形手术

    作者:刘迎龙

    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手术治疗的近、远期效果,是心脏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手术设计的理论基础,本专栏通过多方面对瓣膜手术治疗进行分析讨论,以促进心脏瓣膜成形手术的发展.

  • 二尖瓣成形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作者:陶曙光;王建明;谷疆蓉;杨仕海;温林林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应用.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10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包括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通道)婴幼儿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所有婴幼儿中有3例(2.7%)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术中根据瓣膜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包括二尖瓣瓣环环缩、Wooler瓣环成形术、瓣裂修补、乳头肌缩短技术及复合技术.对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二尖瓣功能.结果:全组婴幼儿无死亡病例,所有婴幼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残留少量反流23例(21.3%),中度反流12例(11.1%),重度反流3例(2.7%),3例重度反流患几分别于术后2年、2年9个月及4年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后1例无反流,2例少量反流.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婴幼儿先心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的首选术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小儿先天性心脏瓣膜病成形的相关解剖基础

    作者:沈向东

    一、主动脉瓣病变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多见的是主动脉瓣狭窄,它可以是单纯病变,也可以是复合病变,后者可能累及左心系统的多个部位,包括二尖瓣、左心室、升主动脉及弓降部等,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即是典型的疾病.

  • 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苏俊武;冷昭廷;李晓锋;范祥明;李志强;贺彦;刘爱军;张晶;刘迎龙

    目的:分析39例三尖瓣下移畸形(Ebslein畸形)的外科治疗,探讨不同分型的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我院小儿心脏外科收治的39例Ebstein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0.8~35岁.5例(12%)术前经ECG诊断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方式包括:双心室矫治26例,一个半心室矫治10例,双向Glenn术1例,肺动脉环缩术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5%.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提示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明显.结论:根据三尖瓣瓣叶发育情况、瓣环大小及房化右心室与功能右心室的比例,选择适当的术式,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临床分析

    作者:倪良春;乔衍礼;陈国庆;郑善光;安国营;王为新;马林峰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开展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3~ 64岁,平均(42±17)岁,平均体质量(57.5±14.5)kg.瓣膜退行性病变2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4 ~5 cm)+两孔法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且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面积:无反流或轻微反流(<1.0cm2)19例,轻度反流(1.0~4.0 cm2)12例,中度反流(4.0 ~8.0 cm2)2例.随访3~ 18个月,随访30例,随访率90.9%,随访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术前均明显缩小.结论: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 儿童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

    作者:顾虹

    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肺循环血流受限引起肺血管阻力病理性增高,并终导致右心衰竭的综合征.由心脏瓣膜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在PH分类中被归为第二类,属于左心系统疾病相关的PH,包括累及左心房或左心室的心脏病(收缩及舒张功能不全)和左侧瓣膜性心脏病[1](分类见表1),以左心房压力增高为特点.导致PH的常见左侧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二尖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儿童与成人不同,儿童心脏瓣膜性心脏病的病因以先天性畸形为主,经常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脏畸形.因此,儿童瓣膜病合并PH的病因通常混杂着第一类的肺动脉高压和第二类的左心瓣膜病变造成的PH.

  •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

    作者:陆兆辉;王顺民;仇黎生;徐志伟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中心共对261例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儿实施了矫治手术,依术中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将其分为二尖瓣整形组(n=139)和二尖瓣未整形组(n=122).术后随访1~28个月,主要监测心脏射血分数、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改变等指标.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二尖瓣整形组89例(64.03%)患儿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41例(29.50%)患儿反流程度无变化,9例(6.47%)患者反流程度加重;二尖瓣未整形组73例(59.84%)二尖瓣反流减轻,37例(30.33%)反流程度无变化,12例(9.84%)出现加重.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改变无差异.结论:对于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婴幼儿,术中采取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也可起到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 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同日出院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柳景华;马长生

    随着过去几十年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许多以往仅在住院时实施的侵入性手术已经推广到门诊进行,这种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围术期安全性的改善、费用减低以及避免患者隔夜出院.然而,在心血管领域,这种转化的初期并不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