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一新;孟旭;李岩;韩杰;张海波;罗天戈;程虹;孙丽君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移植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免疫制方案调整策略的结果.方法:34例在心脏移植1年后随访期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诊断标准分类,进行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调整:①、降低环孢素A剂量,记为Lo-C组;②、转换为低剂量他克莫司,记为Lo-F组;③、转换为西罗莫司,记为S组.观察各组方案调整后的血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趋势、血压、血脂、血糖变化情况及全部随访期的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3例患者存活并完成1年随访,1例死亡.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 (2/12)vs.5.9% (1/17) vs.20% (1/5).各组Scr及GFR在免疫抑制方案替换后均有所改善,其中Lo-C组在替换后6个月和12个月时,Scr值比较替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F组在替换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Scr及GFR比较替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替换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Scr及GFR比较替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罹患情况,Lo-C组在替换前后无变化;Lo-F组在替换后6个月较替换前糖尿病明显增多,而高脂血症减少;S组在替换后6个月较替换前高脂血症明显增多.结论:心脏移植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低剂量的钙调素抑制剂(CNI)或替换为西罗莫司(SLR)可改善肾功能,但相应排斥反应和代谢并发症的风险会加大,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仍须谨慎,并考虑个体情况和加强监测.

  • 小于40岁青年女性冠状动脉疾病病因及临床特点的研究

    作者:刘宇扬;刘巍;刘媛媛;于一;史冬梅;李昭;周玉杰

    目的:本文通过对年龄<40岁的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易患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血运重建进行回顾性研究,进而对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入选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院,年龄为20 ~ 40岁,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107例青年女性患者,对其冠心病易患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血运重建治疗特点进行研究,并与同时期住院的20~40岁的320名青年男性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53 ±3.1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占20.6%,常见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为高血压(51.4%),其次为高脂血症(40.2%),糖尿病患者占20.8%.冠状动脉造影示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占59.4%.绝大多数合并前降支病变(81.1%).左主干病变占12.3%,3支病变为9.3%.糖尿病或合并有2种以上易患因素者患多支病变的比例明显增加.71.7%的患者接受PCI治疗,平均置入(1.4±1.1)枚支架,17.9%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3例可能为非传统易患因素所致冠状动脉疾病,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1例患者为川崎病,1例患者为马方综合征出现主动脉夹层累及右冠状动脉,2例为产后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结论: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易患因素及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需要建立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以增进青年女性冠心病病因及临床特点的理解.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临床分析

    作者:焦萌;韩玲;金梅;王霄芳;郑可;梁咏梅;肖燕燕

    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8月至201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53例特发性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临床资料,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患儿24例(2 g·kg-1·次-1,分2d使用,每月1次连用3次,以后每3个月重复1次)未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患儿29例作为对照.对比两组治疗前后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发病月龄、发病时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径的改善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IG组环磷酰胺的使用率明显低于非IVIG组,分别为(33.3% vs.62.1%,x2 =4.339,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有一定临床疗效,并能显著降低环磷酰胺的使用率.

  • 先天性单侧肺动脉缺如25例影像学诊断

    作者:张丽君;黄小勇;杜靖;张兆琪

    目的:评价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UAPA)多排螺旋CT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我院明确诊断为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胸X线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部多排螺旋CTA及心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5(15/25)例为右肺动脉缺如,10(10/25)例为左肺动脉缺如.单发UAPA 4例,均为右肺动脉缺如.UAP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21例,其中合并简单心血管畸形9例,合并复杂畸形12例,简单畸形中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复杂畸形中包括肺动脉闭锁、法洛四联症各4例,肺动脉狭窄3例,另有大动脉转位等.9例经外科手术证实,12例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论:对于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诊断,多排螺旋CTA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心血管造影同样具有明确诊断价值,CTA所显示的客观的解剖结构,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倩;王春梅;朱小玲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心脏事件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住院的ACS患者236例,其中应用依折麦布(10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的患者81例(A组),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的患者155例(B组),治疗8w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LDL-C、TC、TG及HDL-C的变化,心脏事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期间腹胀等不良反应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w后,A组hs-CRP、LDL-C、TC值、再发心绞痛及再发心肌梗死比例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S患者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显著降低hs-CRP、LDL-C、TC水平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梁静;周玉杰;聂斌;王志坚;张琳琳;杨丽霞

    目的:探讨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安贞医院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随机分为4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分析两组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RAO)、桡动脉痉挛(RAS)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O的危险因素.结果:4F鞘管组和6F鞘管组中,RAO(0.8%vs.2.9%,P=0.018),RAS(1.2% vs.3.5%,P=0.021),桡动脉内膜增厚率(1.0%Vs.4.1%,P=0.002),前臂小血肿(0.6%vs.2.5%,P=0.020),患肢疼痛(1.2%vs.4.1%,P=0.006)等的发生率及压迫止血时间[(4.62±0.98) vs.(6.36±0.93)h,P<0.001],4F组均低于6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臂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RAO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尺径动脉鞘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是发生RAO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桡动脉PCI中选择小直径动脉鞘管,避免术后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有利于降低RAO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桡动脉内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

  • 多普勒超声引导对股浅动脉闭塞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杰;赵亮;周静;朱蔚东;田广健;许铮;耿佩强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股浅动脉闭塞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6例股浅动脉闭塞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6例患者均为单侧,左下肢2例,右下肢4例,年龄62 ~ 78岁,其中4例患者术前Cr< 150 μmol/L,2例Cr> 150 umol/L,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前超声定位病变部位及范围并体表标注.术中超声引导导丝导管顺利达到病变部位,精确测量血管直径及病变长度,选择适合的球囊支架,超声引导释放支架,术后评估支架形态及近远端血流情况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股浅动脉闭塞顺利开通,且无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效果明显.术后随访3~6个月,无再狭窄及肾功能恶化.结论:股浅动脉闭塞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行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减少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 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对比研究

    作者:方哲;周玉杰;刘宇扬;史冬梅;赵迎新;李艳芳;杨士伟;王志坚;胡宾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小管腔直径、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 ±0.98) vs.(4.8±1.17)mm2,P =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 ±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 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时眼动脉血流变化的研究

    作者:郭佳;勇强;孟忻;高新晓;辛晨;汪军

    目的:探讨严重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时眼部血流的变化.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于我院脑卒中中心收治的50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以上狭窄住院患者进行详尽的眼部检查、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全脑动脉及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经DSA证实有20例存在眼动脉血液逆流.在20例眼动脉逆流患者中,出现过急性眼部缺血症状11例,出现过不同的慢性眼部缺血症状15例.患者有明确的眼部缺血体征9例.20例逆流患者的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为(7.16±1.33) cm/s与另外30例眼动脉正向血流患者的CRA的PSV(7.64±1.28) cm/s相比较,并没有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P=0.209).结论:严重的ICAS时,出现眼动脉血液逆流,并不一定会发生眼部缺血性病变.眼动脉血液逆流是眼部缺血产生的高危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

    作者:张新勇;喻荣辉;龙德勇;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了解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入选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668例心房颤动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心房颤动组(≥60岁,308例)和非老年心房颤动组(<60岁,360例).消融终点包括:完成所有预设的消融径线;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阴性诱发结果.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无任何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至少3个月以上.结果:①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患者和CHADS2评分≥2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心房颤动组(P <0.001);②导管消融过程及安全性,首次手术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6 ~ 12个月.非老年组和老年组的心房颤动再次消融患者比例和总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合并症较多,但导管消融成功率及术后合并症与非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无差异.因此导管射频消融对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超声声学造影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初步探讨

    作者:勇强;牛宏珍;张蕾;李春梅;邢媛媛;张爽;张勤奕;博力扬

    目的:探讨超声声学造影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1例临床可疑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超声声学造影检查及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检查,评价超声声学造影在诊断颈动脉闭塞中的价值.结果:10例患者11条血管(其中1例患者为双侧颈内动脉病变),DSA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条(6/11);颈内动脉完全闭塞5条(5/11).超声声学造影显示颈动脉为重度狭窄,狭窄以远的颈内动脉管腔尚通畅10条(10/11);完全闭塞1条(1/11).结论:超声声学造影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无创性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一种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为部分患者提供手术治疗机会,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度提供参考.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不同抗凝抗栓治疗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李强;孙建萍;仲维佳;张京岚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抗凝等内科治疗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144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不同处理分为肝素组(H组,n=52)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复合阿司匹林组(DA组,n=90),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状况,比较不同术后治疗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肝素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为:伤口血肿4例(7.7%)和4例(4.4%);高灌注综合征5例(9.6%)和3例(3.3%);围术期脑卒中1例(1.9%)和2例(2.2%);术后高血压36例(69.2%)和68例(75.6%);术后低血压4例(7.7%)和3例(3.3%);围术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1.9%)和3例(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血压条件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应用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复合阿司匹林两种治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应密切观察患者颈部伤口情况及新发神经定位体征情况.

  •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尾加压素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雅;张蓓;刘洁琳;王佐广;文杰;李梅;王皓;王丽娟;温绍君

    目的:研究高血压候选基因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TS2)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分布,探讨UTS2基因Ser89Asn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方法:采集健康体检人群临床资料,分析体质量指数、血脂及血糖等临床指标,同时调查受检者吸烟和饮酒等生活习惯;TaqMan-MGB法分析UTS2基因Ser89Asn多态性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样本总数1 146例,其中EH病患者682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464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UTS2的Ser89 Asn基因型(P=0.037)和等位基因频率(P =0.039)在两组总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UTS2 EH总体和性别亚组的Ser89Asn基因多态性与EH无关.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未见UTS2基因Ser89 Asn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 主动脉缩窄解剖类型与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兵;杨传瑞;苏俊武;程沛;张辉;范祥明;李志强;李晓锋;侯嘉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类型的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107例CoA矫治手术,年龄20d~ 14岁,平均(2.1±3.7)岁,体质量3.5~52kg,平均(10.4±0.8)kg.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三组,A组:常温下左后外侧剖胸矫治36例.B组:正中剖胸体外循环下矫治62例;采用深低温经无名动脉选择性脑区域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59例,中低温SCP 2例,经主动脉及动脉导管灌注深低温停循环1例.C组:2011年前,联合上述两种剖胸方法矫治9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3例(2.8%),死因为全身循环衰竭1例或肺部感染2例,均为B组患儿.迟发出血、Ⅲ°-AVB并发症各1例.全组上下肢有创血压压差由术前28.6~39.0mmHg(1mmHg=0.133kPa),平均(33.8±2.6)mmHg降至术后12.2~19.9mmHg,平均(16.0±1.9) mmHg.超声证实,术前及术后1w狭窄段压差由平均(44.7±2.2)mmHg降至平均(18.9±1.0)mmHg,三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根据主动脉缩窄的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单纯或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CoA可选择常温下左后外侧剖胸矫治;合并心内畸形或弓发育不良应正中剖胸深低温SCP下一期矫治;如分步矫治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术前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许文亮;惠波;武越;张纯全;刘玉昊;王旭

    目的:研究血糖和血脂等对合并2型糖尿病(DM)冠心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的无糖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非DM组)115例,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DM组)183例,测定外周血MPV等血小板参数和其他常规实验室指标,分析合并DM冠心病患者MPV的变化及血糖和血脂等对MPV的影响.结果:MPV于DM组显著高于非DM组[(10.30±0.88)vs.(10.04±1.03)fL,P<0.05];DM组患者各亚组间比较,肥胖亚组显著高于非肥胖亚组[(10.51±0.77) vs.(10.21 ±0.91) fL,P<0.05],既往DM亚组显著高于新诊断DM亚组[(10.41 ±0.88) vs.(10.14±0.85) fL,P<0.05],HbA1c高值(HbA1c≥7%)亚组显著高于HbA1c低值(HbA1c <7%)亚组[(10.47±0.76) vs.(10.16±0.94) fL,P<0.05];MPV分别与体质量指数(BMI)(r=0.149,P=0.044)、空腹血糖(FBG)(r=0.191,P=0.009)、HbA1c(r =0.189,P=0.01)、hs-CRP(r =0.146,P=0.048)和白细胞计数(WBC)(r=0.169,P=0.022)显著正相关,与HDL-C显著负相关(r =-0.143,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MPV有独立影响的因素是HDL-C、HbA1c、hs-CRP和FBG(均P<0.05).结论:DM冠心病患者MPV进一步升高,MPV的升高与HDL-C、HbA1 c、hs-CRP和FBG有密切关系.

  •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CD14+单核细胞活性氧和Toll样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喜福;叶明;王劲松;王旭;王娱;朱小玲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Toll样受体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在拮抗急性心肌梗死单核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丹参多酚注射液400mg静点,此后每日1次,持续7d.入院时及治疗7d末取静脉血6 mL分离单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ELISA等方法检测单核细胞活性氧ROS、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以及单核细胞Toll受体4(TLR4)表达的变化.另取30例自愿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7d末,两组患者单核细胞ROS、血浆MCP-1及TLR4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7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单核细胞ROS、血浆MCP-1及TLR4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通过抑制CD14+单核细胞TLR4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单核细胞过氧化损伤,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单核细胞引起的炎性损伤.

  • 颅内和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

    作者:马春;张京岚

    目的:探究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诊断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中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及单纯颅内组(97例).比较两组患者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1);两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与单纯颅内组比较,单纯颅外组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更高,血UA水平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UA升高易患颅内动脉重度狭窄(OR=1.005,95% CI:1.000~1.009,P=0.036).结论: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差异.

  •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不宜行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杨丽霞;周玉杰;李月平;张琳琳;梁静;柴萌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直是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关于高龄左主干病变但不宜行CABG治疗的患者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随访.方法:入选年龄≥75岁不宜行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随访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重建.结果:研究共入选115例高龄左主干病变患者.平均年龄(78.3±2.6)岁,平均Syntax评分和Euroscore评分为(29.3±6.1)和(7.8±4.2),随访总病死率是9.5%,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重建率分别为7%,6.1%及6.1%,MACCE事件发生率为16.5%.男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结论:PCI治疗为高龄不宜行CABG治疗的左主干患者提供了α-选择.男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迟慧;卿恩明;来永强;贾清彦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70例HOCM患者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异氟烷、芬太尼和哌库溴铵,术中持续监测ECG、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有创动脉血压(I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脏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术中部分患者使用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及地尔硫卓等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结果: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麻醉管理的关键在于①以适度的麻醉深度避免抑制心肌收缩力;②维持正常的心率和血压,酌情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③维持好前后负荷,避免使用血管扩张药;

  • 冠心病伴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孔晴宇;李京倖;顾承雄;张健群;迟立群

    目的:分析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G)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规律,提出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同一术式手术的22例射血分数(EF)<30%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G的资料(组1).同时随机选择同数目的EF在30%~40%(组2),>40%(组3)的患者的资料作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组1与组3比较,在院术前调整天数,室壁瘤手术例数,IABP使用例数及时间,ICU停留时间,使用强心药种类,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组3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行OPCABG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所占医疗资源多,应慎重选择病例.此类患者通过合理方式的再血管化,积极的围术期处理,亦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及临床预后观察

    作者:刘巍;周玉杰;刘宇扬;史东梅;吕树峥;陈方;李志忠

    目的:本文针对不同部位桥血管病变的介入特点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探讨.方法:入选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静脉桥血管(SVG)介入治疗的患者68例.共73处SVG病变,其中位于主动脉-静脉桥开口14处,体部病变39处,远端病变20处.随访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闭塞及再狭窄(TVF),心源性死亡.结果:平均桥血管病变发生时间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6.72±4)年.1年以内的发生的桥血管病变大部分为远端吻合口病变(54.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介入成功率为94.5%,以体部病变成功率高达100%,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的成功率低为85.7%.远端保护器应用在体部病变中应用比率高(30.8%,P<0.01),远端吻合口病变所需支架直径小(3.26±0.57) mm,P<0.05.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所需支架的后扩张压力大(17.8 ±2.3) atm(1atm=101.325 kPa),P<0.05.平均随访24.37个月,共发生终点事件17例(23.3%).以主动脉-静脉桥开口为多见6例(42.9%).结论:SVG的经皮介入治疗可行,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的介入成功率较低,远期预后较差.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纪浩聪;骆志忠;贾海峰;高晓枫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用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60例择期行普通外科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对照组27例.试验组采用羟乙基淀粉作为扩容液进行AHH,对照组不采用血液稀释.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血乳酸(Lac)浓度及肌钙蛋白Ⅰ(cTnⅠ)等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输异体血的例数及输血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在输入扩容液后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均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血液稀释后血液黏稠度明显下降,两组各时点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稀释后乳酸水平及cTnl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出现,并且试验组行异体输血例数(9例)及输血量(450±110) mL均少于对照组[18例,(670±190) mL].结论:AHH用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安全有效,可在临床应用.

  •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冷利华;黄文胜;汪念东;裴宜斌;张亮;周函;晏晶晶;何小伍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CTA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筛选出S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对无SMI但存在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作为对照组,对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心肌缺血负荷值的增加,冠状动脉CTA改变程度加重,无SMI患者冠状动脉CTA阳性率较SMI患者明显较低.结论:SMI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CTA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

  • 应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庞广辉;张秀辉;来永强;张玉春;李勇;刘薇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31例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手术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进行治疗.并通过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测量Tei指数及右心房变化,反映三尖瓣手术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手术死亡,患者手术后心脏超声提示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微量反流5例,无反流22例,均顺利出院.随访4 ~ 40个月,31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Ⅰ~Ⅱ级,Tei指数明显下降,右心功能改善.三尖瓣关闭不全除1例有早期的轻度关闭不全变成轻-中度关闭不全外,其余没有变化.结论:自体心包片延伸三尖瓣前叶结合人工瓣环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基本消除了残余反流/复发反流.长期随访将证明其消除残余反流/复发反流的疗效.

  • 体外膜肺氧合对心脏术后心肺复苏患者的应用

    作者:党海明;宋跃;曹剑;吴立松;贾明;侯晓彤;董然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 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 ~ 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l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 微创右前外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8例分析

    作者:高峰;尤斌;李平;徐屹;许李力;刘硕;李光

    目的:正中开胸行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修补术是一项低风险和高效的手术方式,而右前外小切口微创手术由于其创口小,效果好而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本文总结38例右前外小切口修补成人ASD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共完成各类微创ASD患者3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8例,年龄平均(33.3±13.0)岁.手术操作特别关注以下几点:右前外小切口,长约4~6 cm,女性患者注意保护乳腺组织,预防膈神经损伤,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结果:患者中有21例为不停跳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平均(61.3±19.3)min;心脏停跳患者17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78.6±28.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45.0±26.1)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7±2.2)d,未输血率81.6%.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并发症,无膈神经损伤.术后1例患者由于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大量渗血.出院超声检查无残余漏,对小切口美观效果感到非常满意的达73.68%,感到满意的有26.32%,无胸廓畸形和膈神经损伤.结论:右前外小切口微创手术方法治疗ASD,是安全可靠的,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因此,推荐作为ASD修补的标准方法,尤其是女性患者.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孔晴宇;辛毅;黄益民;张兆光;周玉杰

    心肌缺血性疾病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不可逆死亡,疤痕组织形成,心室重构,心功能降低终导致心力衰竭.尽管现行心脏内外科治疗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然而并不能使梗死区梗死心肌细胞再生,导致心功能不可逆的降低.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研究新进展

    作者:赵东晖;柳景华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CTO病变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30%以上,目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者<8%,仅占全部PCI病例的10%~20%,与非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相比,CTO病变手术成功率低[1-2].

  • 孤立性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洪晋;刘小慧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继发于高血压、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原发性心房颤动或"孤立性心房颤动"(lone atrial fibrillation,LAF)[1].以往研究认为,L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小,预后良好,但临床上不难见到,LAF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事件的情况,人们逐渐发现LAF预后并非"良好",同样应该积极治疗[2].

  •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再氧合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晓晨;董培青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的心脏外科手术.在体外循环期间,通常向人工肺内吹入高浓度氧气,以保持动脉血较高的氧分压(应用膜式人工肺时多为200 ~300 mmHg(1 mmHg =0.133 kPa),应用鼓泡肺更会高达500~600 mmHg).

  • 创伤后肺血栓栓塞症常用诊断方法及肺通气/灌注显像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芳;王蒨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将有明确创伤或手术诱因的PE归纳为严重创伤或手术后PE[1].众所周知,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系统损伤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概率高达50%以上,并可进一步发生具有潜在致命性危险的PE[2].

  • N-乙酰半胱氨酸在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沈涛;阮杨;丁铃;朱玉萍;满永;王抒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50 mg·kg-1 ·d-1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模型,以心脏超声、DHE染色、Western blot、实时定量RT-PCR、免疫组化等实验方法,检测NAC对心功能,氧自由基、细胞凋亡、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血清LDH增高,心肌组织氧自由基生成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SOD-1减少,PDGFRβ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丙肾上腺素处理组比较,NAC(200 mg·kg-1 ·d-1)预处理后心肌损伤减轻,氧自由基生成降低,凋亡细胞减少,PDGFRβ表达降低,SOD-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抗氧化剂NAC可以通过抑制心肌氧化应激,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和心肌细胞凋亡,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的变化及γ-干扰素的干预研究

    作者:李必龙;汤圣兴;朱春甲;熊恩来;支晓明;周杰;杨茹;张斌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SHR)的变化及γ-干扰素(IFN-γ)的干预作用.方法:28只SHR(雄性),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高剂量组(SHR-H),中剂量组(SHR-M),低剂量组(SHR-L)和SHR对照组(SHR-C);另7只WKY大鼠(雄性),作为阴性对照组(WKY).SHR-L组,SHR-M组,SHR-H组每日上午分别腹腔注射INF-γ,5万u/kg,10万u/kg,15万u/kg,连续8w.SHR-C组和WKY组每日上午腹腔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液,连续8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w、8w,采用尾袖法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含量.实验第8周,处死大鼠,称取左心室质量(LVM),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WI=LVM/BW);光镜下观察HE染色的心肌组织;采用werstem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MMP-9蛋白表达.结果:各SHR组尾动脉收缩压(SBP)、左心室质量、LVMI及MMP-9的血清水平较WKY组明显升高(P<0.05).应用IFN-γ后,治疗组的各指标较SHR-C均显著下降SBP[(189.57±5.06) vs.(201.57±5.74) mmHg(1 mmHg=0.133kPa)],LVMI[(2.68±0.08)vs.(2.89 ±0.08) mg/g],MMP-9[(3.20±0.35) vs.(4.90±0.51) mg/L,P<0.05)];心肌组织MMP-9蛋白明显负调表达[(0.49±0.07)vs.(1.05±0.08),P<0.05].结论:IFN-γ能抑制心肌组织中MMP-9表达,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可能与抑制心肌的慢性炎症有关.

  • 兔外周血与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周晨阳;陈忠;辛毅;杨燎;王盛;唐小斌;成伟;刘丹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别从兔外周血和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并应用培养基(EBM-2)诱导培养,诱导分化为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源性细胞生长过程;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比较两种源性获得的EP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PCs相关抗原CD34、CD31、CD133及vWF因子的表达.结果:两种源性EPCs均于培养3~4d完全贴壁,呈克隆样生长,7 ~9d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成活率均为95%.两种源性获得的第2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3~5d细胞增殖较明显,外周血源性EPCs 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6.48%和3.52%,骨髓源性EPCs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7.11%和1.84%.第2代EPCs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两种源性内皮祖细胞均阳性表达CD34、CD133、vWF因子,CD31弱阳性表达.结论:两种源性的EPCs均可高效获得且在体外稳定培养.与传统的骨髓源性EPCs相比较,从外周血源获得的EPCs是一种可靠、简便的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学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红星;穆军升;张健群;伯平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能力,用于心肌补片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方法:分离C57/BSL小鼠BMSCs,全培养差速贴壁法,经过贴壁培养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CD73、CD90),经10 μrol/L的5-氮杂胞苷诱导细胞,24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培养,2 w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钙蛋白T(cTnT)和连接素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流式鉴定结果显示CD34、CD45阴性,CD73强阳性,CD90弱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细胞高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连接素蛋白CX4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5-aza可以诱导BMSCs大量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和细胞连接素蛋白(CX43),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心梗提供种子细胞.

  • 主动脉瓣上隔膜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心动图诊断1例

    作者:周帆;寇海燕;陶丹丹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心慌气短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短,到医院检查,为"主动脉瓣上隔膜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服用药物,无明显好转.走路急和干活时明显加重,心慌气喘,四肢无力,伴有胸闷.

  • 以呕吐为临床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

    作者:李玲;杜昕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活动时胸痛6年"于2011年4月12日收治入院,入院时辅助检查均正常(图1).入院当晚,患者于少量进食后突发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胸痛、胸闷、腹痛及心电图无动态改变.12h后,复查心电图:V5-V9导联T波倒置(图2).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晚期心力衰竭的体会

    作者:李良;翟红霞;殷亚昕;张津津;陈海威;刘润梅;夏云峰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将不断增加并且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CHF 5年存活率不足50%[1],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但仍存在较高病死率[2].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