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48例恶性肿瘤并发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

    作者:王丰容;刘双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增强医生诊断意识.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48例恶性肿瘤合并PT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系统肿瘤患者16例(33.33%),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3例(27.08%),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患者9例(18.75%),乳腺癌患者8例(16.67%),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例(2.08%),甲状腺癌患者1例(2.08%).男性常见肿瘤为肺癌,女性常见肿瘤为乳腺癌.患者中以手术、年龄≥60岁、静脉血栓栓塞病史、伴发肿瘤转移等为常见危险因素.18例(37.50%)为诊断恶性肿瘤前发现PTE,4例(8.33%)发生在围手术期,26例(54.17%)为确诊恶性肿瘤后发现PTE.PTE治疗后好转出院35例(72.92%),治疗无效1例(2.08%),死亡6例(12.5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血栓事件的高危人群,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PTE风险,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心肌内心电图监测的回顾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贾一新;孟旭;李岩;韩杰;张海波;罗天戈

    目的:研究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肌内心电图的表现,探讨心肌内心电图(IMEG)各种数据监测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次心脏移植后心肌活检结果,与同期描记的心肌内心电图数据.对移植物发生Ⅱ级(含)以上排斥反应时的心肌内心电图,分析其心率、心肌阻抗、QRS波幅、心室除极反应时间及心室除极反应T波降支大斜率数据,并与其基础数据分析比较,判断排斥反应发生心肌内心电图的的表现,计算其变化率及在佳诊断分割点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回顾性分析各指标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可靠性及因此可能避免的心肌活检次数和漏诊率.结果:Ⅱ级(含)以上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肌内心电图的心率诊断的佳分割点为+10%,其敏感度为82.8%,特异性为87.0%;心肌阻抗的诊断的佳分割点为+15%,其敏感度为78.1%,特异性为96.1.%;QRS波幅诊断的佳分割点为+15%,其敏感度为81.2%,特异性为92.2%;心室除极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心室除极反应T波降支大斜率降低10%为限,其诊断敏感度为84.3%,特异性为84.4%.如以4项指标联合诊断排斥反应,回顾性分析诊断敏感度可达95.3%,特异性为96.1%,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7(95% CI为0.8132 ~0.9924).采用心肌内心电图联合诊断可以避免52.5%心肌活检数量,将出现4.7%的漏诊率.采用IMEG监测AR的患者较未采用的患者,预计5年生存率高.结论:IMEG某些指标数据有较好的诊断排斥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联合诊断将更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并可以减少心肌活检的次数,但也存在漏诊.连续的IMEG监测可以做为心脏移植后无创的、方便的及长期的排斥反应监测手段.

  • 不同处理条件下人脱细胞脐动脉组织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质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帆;李京倖;汪川;郭江贵;张昆亚;王辉;顾承雄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人脱细胞脐动脉的组织结构影响,并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质,为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搏动条件下采用酶消化法脱去人脐动脉中的细胞成分(n=10),将每根脱细胞脐动脉平分为3段,随机均分为3组,A组经0.9%氯化钠液、B组经75%乙醇、C组经0.5%戊二醛处理.对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进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生物力学检测(抗张力测试和抗爆破压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脐动脉经3种处理后B组及C组的塑形性较A组好;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抗张力强度C组大(4.63±1.06)N,B组次之(2.20±0.43)N,A组小(0.93±0.33)N(P <0.05);抗爆破压强度B组(257±23)mmHg(1 mmHg =0.133 kPa),C组(261±23) mmHg无差异,均大于A组(143±19)mmHg(P <0.05);从位移-负荷曲线分析,C组的斜率大,B组次之,A组小;HE染色结果显示B组、C组脱细胞脐动脉的弹力纤维板形态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而A组的弹力纤维板不明显;3组血管经抗张力测试,纵向拉伸或抗爆破压测试后,再采用弹力纤维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A组的弹力纤维断裂比较明显,B组弹力纤维断裂较A组少,但较C组的断裂多.结论:使用75%乙醇或0.5%戊二醛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塑性好,组织结构的形态佳、生物力学性质均明显较0.9%氯化钠液处理组好,而75%乙醇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在其柔韧性方面较0.5%戊二醛处理后更接近于生理状态,因此75%乙醇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可能是较理想的血管支架材料.

  • 小儿双腔右心室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子罡;张向华

    目的:探讨双腔右心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6例,平均年龄7.6岁,平均体质量25.4 kg,全组均伴有室间隔缺损,其中伴发房间隔缺损(ASD)15例,主动脉瓣下纤维嵴(SAS)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肺动脉狭窄(PS)1例.结果:所有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全组无死亡,术后恢复良好.3年远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DCRV手术治疗关键在适当切除右心室内异常肌束和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切口更有利于切除肥厚肌束,疏通右心室梗阻.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恶性”冠状动脉畸形

    作者:戴沁怡;吕飙;张兆琪

    目的:探讨“恶性”冠状动脉畸形(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CAA)的MDCTA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至2009年,我院完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查38 573例,检出“恶性”CAA 54例[1.40‰,女性29例,平均年龄(51 ±15)岁].结果: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4例(0.10‰);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窦或单支冠状动脉畸形,且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间38例(0.99‰);多发或较大冠状动脉瘘12例(0.31‰).结论:MDCTA可无创而可靠的显示“恶性”CAA开口部位、走行路径、毗邻关系、有无瘘口及并存异常.

  •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田莉;袁越;王勤;林利;邵魏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率,减少KD延迟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1例IKD患儿和175例典型性KD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性KD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I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较典型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及血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组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率35.8%,典型性组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程前进;李祥;马黎明;褚衍林;乔衍礼;张洪宇;陈国庆;郑善光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本院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34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6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并结合CT、MRI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肿瘤切除,3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痊愈患者28例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5例心脏恶性肿瘤,随访3个月至6个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因随时可能发生栓塞,甚至猝死.由于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并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福庄;陶红;王永梅;王文川;高秀莹;袁仙仙;李彭;张兆琪;周迎生;赵怡

    目的:通过双源64排CT对心外膜脂肪(EAT)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探讨与冠心病发生、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及早期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CAD)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9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6±10)岁,收集所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血脂、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明确左心功能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64排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内斑块类型及稳定性,应用Vitrea FX(Vital Images)工作站的cardiac fat软件对EAT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冠心病组(n =63)E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n=68,P=0.003);冠状动脉3支病变者EAT体积,较1支及2支病变者明显增多(P<0.05);冠状动脉单纯低密度斑块者EAT体积较无斑块和单纯钙化者明显增大(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体积与腰围成正相关(r =0.475,P<0.001),与BMI成正相关(r=0.3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95%CI 1.004~1.033,P=0.011).2组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者EAT体积均明显增加(P<0.05),EAT体积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与室间隔厚度正相关(r=0.195,P=0.031).结论:EAT含量的增多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易损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参与了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损伤过程,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将可能是评价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新的无创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 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李庆;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王盛;何楠;张征;贾云峰;杨耀国;吴庆华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术中,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105例患者的130条髂动脉病变血管,应用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8条髂动脉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操作获成功,2条髂动脉闭塞尝试开通失败.术后患者踝臂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5,提高至0.79±0.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包括术前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肺部感染,术中1例闭塞髂动脉开通中破裂,2例肱动脉血栓形成,2例术中出现对侧肢体栓塞,术后2例患者股动脉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血肿4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9%.随访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94.3%,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腔内治疗对于髂动脉病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同时尽可能减少围手术期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 依达拉奉对主动脉弓部手术深低温停循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文度;卿恩明;卢家凯;程卫平;邱莉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主动脉弓部手术行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对主动脉Bentall术、全主动脉弓替换和象鼻支架置入术患者60例,年龄37~65岁,平均(56.3±7.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Y组,30例)与对照组(C组,30例),全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分别于术前(T1)、深低温停循环恢复循环后5 min(T2)、1h(T3)、2 h(T4)、6 h(T5)和24h(T6)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比较2组各个时间点各检测值的变化趋势和差异.结果:全组MDA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OD在深低温停循环开放后持续下降,但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2组TAOC较术前显著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NSE较术前显著升高,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用于大血管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减少MDA的产生,使TAOC增强,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脑损伤程度,对术中及术后的脑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智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和发生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2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olter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2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olter检出心肌缺血183例(61.4%),其中SMI 125例占68.31%,有症状心肌缺血(PMI)58例占31.69%,SMI以白昼清醒状态为多,多伴有心率增快;SMI的心率失常检出率为84.80% (109/183),其ST段下移程度与有症状时无明显差异.结论:Holter可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对防止心血管意外事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左心瓣膜术后心房颤动与三尖瓣反流的关系

    作者:魏丹;孟旭;李岩;刘静

    目的:研究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与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随访2002年3月至2008年11月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且未行三尖瓣成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374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223例,年龄23~79岁,平均(52±11)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和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单因素分析组间使用x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左心瓣膜术后房颤是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后房颤、女性及术后左心房扩大,是术后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术时年龄、术后左心室大小、术后右心室大小及术后射血分数这4项不是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左心瓣膜术后房颤是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房颤应该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 血浆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汉宁;李小明;陈薇;涂建成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变化,在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9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45例,健康组65例.入院后第二天清晨或症状发作后24h内采集血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中BNP浓度,循环酶法测定血HCY浓度.上述各组中有31例SA、15例UA、25例健康者进行心电图、超声、运动平板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采集血标本,检测运动前后血中BNP,HCY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分别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AMI组BNP浓度高于UA组(P<0.05).UA组的HCY水平分别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O1).各组运动平板实验后血中BNP水平显著高于运动前(P<0.01),HCY水平运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水平增高表明与心脏缺血或缺氧有关,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BNP和HCY水平明显升高,AMI组较UA组的更高,提示2者在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有重要作用.

  • “象鼻”手术治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近端逆行剥离新发破口

    作者:刘巍;孙立忠;朱俊明;刘永民;陈雷;里程楠;乔志钰;胡海瓯;杨祎;郭世超;邢晓燕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SGP)后支架近端逆行剥离、新发破口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6例TSGP术后支架近端逆行剥离、新发破口的患者,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62岁,均为TSGP术后随访期慢性病例.其中1例行传统象鼻手术;其余5例行支架象鼻手术.2例合并主动脉弓夹层的患者同期行主动脉弓替换.结果:术后均痊愈出院,无住院死亡.无脑部及脊髓等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患者因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术后透析后痊愈.随访1~26个月,1例采用传统软象鼻手术技术的患者,软象鼻远端和介入支架仍有血流逆行灌注假腔,引起假腔持续增大.2年后,于软象鼻内再次置入介入支架闭合假腔破口.其余5例采用支架象鼻手术技术的患者,破口完全闭合,假腔内血栓形成,术后效果好.结论:象鼻手术是治疗TSGP术后支架近端逆行剥离、新发破口的有效方法;其中支架象鼻手术优于传统软象鼻手术方式;如合并主动脉弓夹层,同期行主动脉弓替换术.

  • 肺动脉高压药物联合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生浩;刘双

    肺循环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组由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活动耐力下降,严重者终发展为右心衰竭而死亡.PH是严重的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近20年来,PH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08年戴纳波恩特(Dana Point)会议新的临床诊断分类将PH分为6大类[2]:1.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2.肺静脉闭塞性疾病(PVOD)和/或肺毛细血管瘤病(PCH);3.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4.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5.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6.原因不明和/或多种因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

    作者:张红菊;王浩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疾病,过去国内报道较少,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该病的研究特别在诊断手段和治疗上有很大进展.一、概况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y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也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早于1961年由Dalla描述,但作为疾病由Frank等于1978年首先定名,被定义为累及右心室的原因不明心肌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5年正式将其归于心肌病范畴[1],并命名为ARVC.ARVC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能是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或猝死,有研究表明主要发生于年轻人或运动员,故对ARVC进行早期筛查及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伟;金梅

    肺动脉瓣狭窄( pulmonary stenosis,PS)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可呈单纯性或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单纯性PS在儿童CHD中占6% ~ 9%[1],PS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可占CHD总数的50%.初治疗方法是于全麻体外循环下,切开狭窄瓣膜或进行瓣环及流出道成形,该方法需开胸,手术创伤大.自1982年Kan等[2]首次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PS,因其具有简便、有效、安全及经济等优点,迅速在全球推广.我国几个较大的医学中心也与国际同步开展了此项技术,并逐渐成熟.目前国内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达500家左右[3],在治疗的患者数量和疗效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随着心脏外科水平的提高,一些复杂先心病多行姑息至根治治疗过程,在肺动脉发育未达根治要求时,往往也可先行PBPV术或肺动脉分支球囊扩张术.下面就PBPV的适应证、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并发症防治等综述如下:

  • 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方法在重症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倪虹;邢家林;刘峰;缪娜;万彩红;侯晓彤;董然

    目的:总结重症患者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对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CABG)的重症患者(左主干病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术前Euroscore评分>6分、术前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施行浅低温ECC下不停跳CABG,术前均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10例(28%)合并糖尿病.3例(44%)患者术前应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分析总结重症CABG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经验.结果:平均ECC时间68 min(42~ 123 min),机械通气时间平均18 h(6 ~84 h),ICU滞留时间平均2 d(14h~14 d),住院时间平均22 d(10~34 d).12例患者术后应用IABP.无与ECC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不全6例(18%),并应用肾替代疗法.死亡2例(6%).结论:对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血管条件不好的重症CABG患者,采用浅低温不停跳E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搭桥术麻醉处理486例总结

    作者:任发成;王金;王学勇;倪虹;董然;李扬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行搭桥术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486例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行搭桥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6例患者在OPCABG过程中,由于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及低血压,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113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包括术前、麻醉前放置8例,麻醉后及术中放置78例,术后放置27例.死亡9例,发生在术后72 h内.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围术期需要维持心率、血压平稳、合理的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选用,IABP的积极使用,完备的体外循环和急救药的准备,防治患者围术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

    作者:董然;陈宝田;何怡华;侯晓彤;刘韬帅;党海明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AMI合并MR患者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61.5±10.4)岁.EuroScore评分4~12分,平均5.8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无法行介入治疗.心功能平均3.1级(NYHA),心源性休克2例,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体表超声Doppler检查,根据反流面积及缩流径宽度,将MR分为1+~4+级,其中1+~2+级12例,3+级16例,4+级6例;根据反流部位及室壁运动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Carpentier二尖瓣反流功能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b型22例;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及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梗死对心脏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34例左心室舒张末径37~70 mm,平均(51±7.8)mm,其中>65 mm6例.综合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径线决定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标准:(1)Carpentier Ⅰ型患者,如MR达到4+级;(2) Carpentier Ⅱ型,MR为3+ ~4+级患者;(3)CarpentierⅢb型、MR为4+级同时左心室舒张末径>65 mm患者,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余均采用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本组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8例,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0.5±8)个月.结果:全组死亡2例(5.9%),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搭桥根数平均为2.3根/例.完全再血管化27例(79.1%),不完全血管化7例(21.9%).心功能分级平均1.06级(NYHA).二尖瓣反流随访结果:28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组,12例MR完全消失或微量,13例MR为3+级患者手术后减少为微量到少量,MR矫正成功率为89.3%;3例MR无改善或恶化,均为不完全血管化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术后为MR 2+级,4例MR消失.结论:通过综合分析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决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否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完全再血管化是手术的关键.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搭桥,是心肌损伤小化的前提下,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重要手段.

  • 术中即时桥血管流量测定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宋跃;张健群;党海明;刘韬帅;郑居兵;李扬;曹剑;吴立松

    目的:探讨术中即时血流测定(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27例患者,共计1123支桥血管行术中即时血流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定义满足以下3点标准中的2点者为桥血管失功能:1.搏动指数(PI)>5,2.左侧冠状动脉平均流量(mean graft flow,MGF)< 10mL/min,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MGF< 15mL/min,3.舒张期血流比例(diastolic flow,DF):左侧冠状动脉桥血管<50%,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40%.对失功能的桥血管进行修正后再次测定血流量.结果:41例患者(41/427,9.6%)的47支桥血管(47/1 123,4.2%)诊断为失功能桥血管,修正的桥血管中13支为前降支桥血管,7支为对角支桥血管,15支为回旋支桥血管,11支为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45支桥血管修正后流量满意,成功率为95.7%;2支桥血管修正后无明显改善.但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A检查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术中TTFM能便捷、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桥血管失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围术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床阻力较高的患者,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军惠;来永强;李进华;戴江;宋邦荣;张晗;柳克晔

    目的:分析左心室功能低下(EF<40%)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疗效,改进左心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手术组对37例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后手术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病死率5%.2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IABP),其中7例在术前放置,14例在术中或术后放置.35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OPCAB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大鼠肝脏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衰老过程中表达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王兆君;张秀锦;何疆春;杨晔;叶平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 retinol binding protein4,RBP4)在衰老过程中表达差异,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衰老过程中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可能机制.方法:用Bergman创立的微小模型技术评价年轻鼠(8~12周龄)和老年鼠(24个月龄)的胰岛素敏感性,取大鼠肝脏组织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RBP4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BP4和PPAR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年轻鼠组比较,老年鼠组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而老年鼠组的RBP4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衰老过程中大鼠肝脏组织RBP4表达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 不同时期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小剑;寇俊杰;傅世英;李为民;王旭红;武英彪;梁克纪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等不同时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B组)、再灌注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C组)和再灌注初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D组).观察各组心电、心肌缺血范围(AAR)、心肌梗死范围(IA)、心肌梗死部位质量与左心室质量(LV)的比值( IA/LV)、梗死范围与缺血范围的比值(IA/AAR)、CK-MB值.结果:与A组相比,B、C、D3组ST段抬高幅度、CK-MB值、IA/LV和IA/AA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的各个时期应用,都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ST段抬高幅度,明显降低心肌酶水平,明显缩小心肌坏死面积.

  • 体检人群胰岛素不同水平的体质量指数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曦;于利群;胡荣;芦燕玲;周生来

    目的:研究体检人群不同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体检者共1936例,根据不同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水平正常及胰岛素增高)分析体质量指数(正常组、超质量组和肥胖组)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胰岛素水平增高组的血尿酸水平和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正常胰岛素水平组.2组中血尿酸水平均随体质量指数的增高而增高.Pearson相关分析,体质量指数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全部人群中,无论胰岛素水平正常组还是胰岛素水平增高组,体质量指数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血尿酸水平还与肌酐、三酰甘油水平显著相关.结论:不同胰岛素水平组随体质量指数增高血尿酸水平明显增加.

  • 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作者:张秀英;赵冬;王薇;谢学勤;韦再华;王淼;孙佳艺;齐玥;刘军;郭默宁;万浩;刘静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AMI住院病死率指住院期间因AMI死亡的患者占所有AMI住院患者的比例.结果: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因AMI住院者共35 335例,其中男性占68.2%.3年中AMI患者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0.0%,女性为14.3%,高于男性的7.9% (P <0.001).在二级医院住院的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于三级医院者(11.4%比9.0%,P<0.001),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者(17.5%比9.5%,P<0.001).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9.4%比8.4%,P<0.001).住院期间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接受该治疗者(14.4%比1.9%,P<0.00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AMI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7%、9.8%和9.4%,3年间下降了12.1%,男女两性分别下降了11.1%和10.7%.结论:目前北京市AMI住院病死率仍然较高,但近3年来逐年下降,提示北京市AMI住院期间救治水平总体提高.不同特征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AMI的住院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

  • 从法国区域卫生规划探讨我国急救专业未来发展模式

    作者:米玉红;王以新;王京;周玉杰;丛汇泉

    急救专业作为一个窗口服务的科室、一个体现所在医院整体水平的科室,其发展模式对急救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急救专业发展的模式又需要兼顾医院整体的发展方向及医疗事业改革的整体思路,近20年来,我国急救专业脱胎于原来的"分诊室",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集急救、重症监护等综合实力为一体的科室,促进了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急救体制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需要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急救事业的发展.下面就法国急救体制近60年的改革史,尤其是近20年的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深层次的含义加以介绍,并结合法国急救体系的发展,探讨适合我国急救专业未来发展的模式.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