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宝田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郁青;张秀伟;朱颖;杨健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肺动脉高压(PH)的影响.方法:55例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PH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AL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I(endothelin-1,ET-1)、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ET-1、PH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内源性一氧化氮(NO)明显升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NO及ET-1的分泌,有效降低PH.

  • 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a)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194例)分析

    作者:朱宗成;惠杰;宋建平;蒋彬;程绪杰;邹操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 [Lp(a)]与总胆固醇(TC)、血糖(GLU)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共194例,其中心绞痛73例,男性37例,女性36例;急性心肌梗死121例,男性61例,女性60例.测定194例冠心病患者Lp(a)与TC、GLU及LDL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的Lp(a)与TC及LDL之间具有正相关(r=0.440,P=0.009;r=0.314,P=0.01);而与GLU呈负相关(根据散点图有负相关趋势,但未达到显著差异(r=-0.044,P=0.321),其中更多急性心肌梗死者Lp(a)升高更明显较正常患者发生例数高,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是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检测指标之一,联合测定其它危险因素指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预测、诊断及预后.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临床分析

    作者:孙琳;李治安;杨娅;何怡华;栾妹蓉;赵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特征与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6例CPF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超声的漏诊分析和方法总结.结果:1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患者中,左CPF 10例,左右CPF 5例,右CPF 1例.超声漏诊率虽然高达68.8%,但诊断出的5例均正确,特异性为100%,较好地显示了瘘入肺动脉的位置和瘘口大小、瘘管所属的冠状动脉.结论:多数CPF分流量较小,难以由超声心动图首先发现.但超声心动图诊断该病的特异性好,如果提高超声的诊断技巧,则可以提高检出率.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灌注评价血管性痴呆

    作者:李永杰;陈倬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血流估测脑血流灌注在评价血管性痴呆(VD)中的价值.方法:VD患者56例,对照组42例,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的血管内径、收缩期大峰值流速(Vm)及流速-时间积分(VTI)以计算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每分血流量,2者相加获得总的血流量.结果:VD组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Vm、颈内动脉血流量和总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MMSE评分与总血流量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量指标进行检测,可较准确反映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是一种研究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与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高晓峰;李占荣;王希章;周青;王淑春;王志敏;赵俊琴;王凤琴;张芬芳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高血压程度是否相关,以及NT-proBNP能否作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入选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15例,年龄32~90岁,平均(65.1±10.7)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表现进行左心室心功能评估;采集患者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级高血压与正常对照组间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比正常对照组的NT-proBNP浓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高血压程度有一定关系,与高血压伴收缩性心衰相关性强.NT-proBNP可能会成为评估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 肥厚型心肌病家族筛查报告1例

    作者:于长安;李爱莉;杨鹏;温见燕;李耿;刘红星;廖文强;柯元楠;陈可冀

    目的:对1例肥厚型心肌病家族进行筛查,并初步探讨外周血中相关指标的测定在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发现的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所有成员49人,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外周血相关指标的测定.观察该家系HCM患者的特点及外周血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该家系中共发现6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以左心室后壁肥厚,室间隔肥厚以中段为著,基底段不明显,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随年龄增大左心房扩大.HCM患者组外周血相关指标中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eponin Ⅰ,cTn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员组((0.04±0.01)μg/L比(0.005±0.001)μg/L,P<0.01)].结论:HCM患者的血浆cTnⅠ水平异常升高可能与cTnⅠ基因突变有关,对无心肌梗死的人群筛查是否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中肾上腺髓质素研究

    作者:王新;王健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液中肾上腺髓质素(AM)2种分子形态在冠状窦.主动脉差值是否有变化.方法:对152例首次发生STEMI患者和5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入选的STEMI患者症状出现后12 h内完成PCI的再灌注治疗.再灌注后取主动脉和冠状窦血,用放免分析的方法测定血浆AM的2种分子形态(AM-m和AM-Gly).结果:STEMI患者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浆AM-m、AM-Gl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0.7)比(0.5±0.2)pmol/L,P<0.01].STEMI患者血浆AM-m水平的冠状窦-主动脉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Gly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9).AM-m的冠状窦-主动脉差值,在伴有左心室(LV)功能障碍的STEMI患者(n=54)明显高于不伴有LV功能障碍的STEMI患者(n=98).主动脉和冠状窦的血浆AM-m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1,r=-0.47,P<0.01).结论:STEMI再灌注后,尤其伴有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液中有活性的成熟型肾上腺髓质紊(AM-m)合成加速.

  • 脑卒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病分析

    作者:张华;毕齐

    目的:研究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后再发脑血管病的特点分析.方法:对446例实施了PICA加支架术的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脏血管病变数量、分布、治疗情况及出现再发脑卒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和术后36 h内79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占17.7%,33例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TIA),45例发生了急性脑梗死(CI),1例并发脑出血(CH).共10例患者在术中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余69例患者在术后36 h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男性、既往患有高脂血症、入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脑卒中患者PTCA加支架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患者PTCA加支架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一般患者,应进行必要的术前评估,降低患者血压,严格掌握PTCA加支架术的指征以期把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降至低.

  •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治疗

    作者:张富恩;张健群;孔晴宇;甘辉立;曹向戎;毛斌;李继勇

    目的:分析总结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科治疗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外科治疗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效果良好,19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围术期死亡1例.术前甲减确诊者均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剂量为12.5~200 μg/d,平均(85±11.9) μg/d,(1.15±0.14) μg/kg,术后3d内服用剂量为25~200 μg/d,平均(113±11.3)μg/g,d,(1.56±0.13)μg/kg;术前漏诊6例,术后确诊后立即行激素替代治疗,左旋甲状腺素片大剂量为250μg/d,小剂量为75 μg/d,平均179.17 μg/d,(2.38±0.66)μg/kg;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146 h,平均(38±21)h,ICU停留时间16~67 h,平均(35±14.5)h;术后使用2-5熘·ksll·min.多巴胺改善心功能,其中使用肾上腺素维持心功能者4例,剂量在0.02~0.08 μg·kg-1·min-1,行IABP辅助治疗者1例,5 d后顺利撤除.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科治疗增加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恢复较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慢,积极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并无明显增高,可安全耐受手术.

  • 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

    作者:李伟;陈学林;管思明;徐秋梅;王斌;柯琴梅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控制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2、3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接受奥美沙坦酯20 mg与氨氯地平5 mg联合治疗或缬沙坦80 mg与氨氯地平5 mg联合治疗,1次/d,总疗程8周.结果:奥美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24.5±9.5/16.0±6.8)mm Hg(1 mm Hg=0.133 kPa)和(24.3±9.2/15.7±6.6)mm H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酯与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88.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级高血压病治疗,奥美沙坦酯与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均类似.

  • 妊娠合并心房纤颤

    作者:王虹;刘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房纤颤(房颤)对母儿影响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妊娠合并房颤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房颤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70%).妊娠期心功能Ⅲ~Ⅳ级占70%.妊娠合并房颤患者出现医源性胎儿丢失率10%(1/10),早产发生率60%(6/10).结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遗留持续性房颤患者,妊娠期多不影响心室率增快和增加心功能.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妊娠期初发房颤者,将加快心室率并引起心功能迅速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控制心室率,往往药物治疗是暂时的,出现心功能Ⅲ~Ⅳ级,药物治疗无效时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可作为孕妇的急救方法,同时有一定的房颤转复率.没有二尖瓣球囊扩张指征者,尽快终止妊娠能够有效挽救母儿生命.

    关键词: 妊娠 心房纤颤
  • 非发绀型婴儿心脏手术糖代谢变化的观察

    作者:刘亚光;欧阳川;卿恩明;刘晓明;李书闻;李秀兰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发绀型患儿心脏手术糖代谢的特点,以及糖代谢与乳酸代谢的关系.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77例,年龄(6.72±3.29)个月,心功能Ⅱ~Ⅲ级(NYHA).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12)、术后8 h(T3)、术后24 h(T4)抽取标本,按照12点血糖值将患儿分成重度高血糖组(A)、血糖正常组(B)、高血糖组(C).结果:T1血糖明显低于T2、T3、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点血糖和乳酸之间有高度正相关性,(P<0.01).A组各点血糖均高于B组、C组,其中T1、12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发绀型婴儿心脏手术易发生糖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程度与乳酸值呈正相关.

  •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治分析——附27例报道

    作者:王盛;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吴庆华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27例.急诊行手术治疗21例,其中单纯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9例,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加肠切除吻合术8例,单纯肠切除吻合术3例,肠切除加肠造瘘术1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手术治疗21例,1例于死于感染性休克,5例出现短肠综合征,经胃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后症愈出院,6例行保守治疗者均症状减轻,好转出院.结论:彩超是早期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的重要手段,及时手术和加强术后监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肝素治疗肺血栓栓塞症抗凝剂量浓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关系初步探讨

    作者:罗华;梁瑛

    目的:以13 U/(h·kg)作为肺栓塞患者肝素抗凝起始量,分别研究该起始量下肝素剂量及血浆肝素浓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线性量化关系,利用线性方程预测维持量、达标浓度与APTT区间.方法:记录25例PTE患者治疗前及使用肝素后每6 h 1次的APTT和血浆肝素浓度值;运用相关性与单因素线性回归的统计学方法探讨血浆肝素浓度与APTT值的线性关系、肝索剂量与APTT值的线性关系.结果:1.肝素浓度与Am的线性关系(均P<0.05).2.肝素剂量与浓度的线性关系:所求个体内相关系数、决定系数与个体间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几乎均P>0.05,未能求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3.肝素剂量与APTT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PTT=2.72×肝素剂量+35.265(P=0.003),肝素剂量=0.0144× APTT+10.356(P=0.003).结论:1.肝素浓度(抗Ⅱ因子法)与APTT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线性关系,提供了APTT代替肝素浓度检测的依据.2.肝索剂量、浓度与APTT的相互关系受多重因素影响,单因素线性相关与回归模型不足以正确揭示肝素剂量与浓度的关系.

  • 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

    作者:吴向阳;朱洁;黄维勤;秦志钢;金晶

    目的:总结用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技术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膜周部大VSD患者229例.男性123例(54%),女性106例(46%);年龄(13.6±16.7)岁,体质量(32.4±33.4)kg,膜周偏小梁部76例(33%),膜周偏流人部71例(31%),膜周偏流出部82例(36%),有假性膜部瘤形成84例(37%).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矫治.结果:阻断时间和转机时间分别为(25±18)min、(46±32)min,手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Ⅲ°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0.4%),Ⅱ°AVB 2例(0.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3.5%),其中2例于2周内消失,1例于手术后1年复查时消失.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轻-中度1例,其它5例(2.2%).随访3个月~3年,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VSD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技术、减少手术阻断及转流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降低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的优点,其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 冠心病围术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京律;顾承雄;黄方炯;屈正;尤斌;孔晴宇

    目的:研究冠心病围术期肾素-血管紧张素(RAA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37例冠心病分为5组.组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室壁瘤切除,组2体外循环(CPB)下CABG,组3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4激光心肌打孔组(TMLR).用放免法测术前,主动脉阻断前(搭桥前或打孔前),开放时(搭桥结束时或打孔后),开放后3,6及24 h血管紧张素Ⅱ(AGⅡ)、醛固酮(ALD)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集0~6 h、6~24 h尿钾总量.结果:AGⅡ:组1,2主动脉开放时,开放后3,6及24 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组间:组2术后3 h显著高于组3(P<0.05).AID组内:组1,2主动脉开放时,开放后3 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组间:组2开放时、术后3 h显著高于组3(P<0.05).术后各组心排指数(C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尿钾:术后各组间尿钾排出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术后早期RAAS活性升高,使用CPB的患者,升高更明显,但24 h以内恢复正常.冠心病行OPCABG,术后心功能恢复快,全身反应轻,如有适应症应积极选用此术式.TMLR患者全身反应,是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有益补充.

  • 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肌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成彬;徐源;卢家凯;卿恩明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麻醉组(S组,n=30)和丙泊酚麻醉组(P组,n=30).全组患者麻醉前30 min肌注吗啡0.2 mg/kg,东莨菪碱0.3 mg;S组用4%七氟烷吸入诱导,患者入睡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2 mg/kg和舒芬太尼1~2 μg/kg;P组丙泊酚1~2mg/kg诱导,患者入睡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2 mg/kg和舒芬太尼1~2 μg/kg.S组吸入七氟烷1MAC、静注舒芬太尼0.5~1.5 μg/kg-1·h-1、维库溴铵0.1 mg·kg-1·h-1.监测桡动脉血压,连续心排出量(CCO)、右心房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PAP)及肺动脉楔压(PAWP).分别于麻醉前、术后6 h、20 h、28 h及38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及心肌酶CK-MB水平.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O、HR、ABP、CVP及PAW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者多于S组.S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P组,其平均清醒时间也较短.手术后6 h各组均出现CK-MB和TnⅠ释放量增加.术后20 h S组TnⅠ释放量明显低于P组[(0.81±0.46)比(0.93±0.46),P<0.05],同时S组CKMB释放量也较低[(21.80±6.88)比(24.73±8.64),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管理中,用七氟烷复合麻醉可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升压药的使用率.

  •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作者:芦燕玲;于利群;肖慧;宋晓华;陈娟娟;高洁

    目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否认既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共入选319例,男性215例,女性104例,年龄(48.7±14.2)岁.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分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1 400 cm/s,1 480±79 cm/s)共95例,脉搏波传导速度正常组(<1 400 cm/s,1 030±350 cm/s)共224例.在6~18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行冠状动脉CTA检查,20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和斑块(20/95,21.1%),正常组只有6例(6/224,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23±0.08)cm高于正常组(0.14±0.05)cm,血压(152±23)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正常组(114±26) mm 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6~1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发生心绞痛12例、入院治疗8例,正常组没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的动脉硬化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 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反流的分级对比

    作者:张晶;王剑辉;王伟鹏;李立环

    目的:通过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POTTE)与术中体外循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IOTEE)对二尖瓣反流(MR)分级的对比,评价2种检查结果有无差异、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例MR手术患者,对比POTTE与IOTEE的MR分级诊断.结果:2者结果一致者143例(占71.5%,Kappa=0.56,r=0.71,P<0.01).与POTTE相比,IOTEE分级加重者19例(9.5%),多见于瓣膜器质性损害和偏心性反流;IOTEE分级减轻者38例(19%),多见于功能性相对关闭不全和中心性反流.在无~微量及严重MR者,2种检查结果较一致;而在少、中量MR,2者差异较大.IOTEE时有外科意义(中~严重)MR由132例(66%)减至111例(56%),有减轻MR分级倾向.与术前相比,麻醉后患者循环改变明显(P<0.01).结论:多数MR患者,POTTE与IOTEE分级诊断结果一致,但这2种检查不能相互替代.POTTE分级结果更能反映生理负荷下MR严重程度.IOTEE有确诊作用,但分级MR时需参考术前循环指标.

  • 核因子-κB及其与心脏缺血-再灌注

    作者:王晓杨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appaB,NF-κB)是一种具有基因转录多项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许多基因表达的调控.Sen和Baltimore[1]1986年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提取物中,检测到的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CGACTITC)特异性结合,并能促进κ基因表达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核因子-κB,在此后的30年的研究中发现,NF-κB是普遍存在于细胞浆中的一种快反应转录因子,参与几十种蛋白质类细胞因子的转录,也因此而参与许多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Baeuerie和Baltimore研究显示[2] NF-κB在免疫、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F-κ8与重要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密切相关.现就NF-κB及其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干预进行综述.

  • 致作者

    作者:

    关键词:
  • 内皮祖细胞的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郝军生;陈忠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主要生成和存在于骨髓中,是一类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Cs)之间具有游走特性的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的定向干细胞.未分化的EPCs呈圆形,已分化的EPCs呈梭形或纺锤形.未分化的EPCs在形态上很难与其它细胞区分开来,目前主要依靠细胞表面标志来区别,多数学者认为同时具有CD34+、AC133+及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等表面抗原的称为EPCs[1].新近研究表明,起源于脐血单核细胞的CD34+/CD14-,或CD34-/CD14+的细胞,也可分化为ECs[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也是它的特征之一[3].上个世纪末,随着对EPCs诱导[4]、培养、鉴定、分化、迁移及归巢研究的广泛开展,有关EPCs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呈现出从基础到临床蓬勃发展的形势,为血管外科治疗难治性血管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本文就这一时期EPCs的功能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 用伊洛前列素吸入治疗心脏病患者围术期肺动脉高压

    作者:黄艳华;任发成;卢家凯

    目前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前列环素类似物伊洛前列素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由于其具有高度肺血管选择性、能调节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重塑和微血栓形成等药物学特点,因此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本文主要综述吸入伊洛前列素在成人心脏手术围术期肺动脉高压的应用.

  • 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作者:苏晓琳;张健;梁艳虹;王梦然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老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老年Wistar雄性大鼠乌拉坦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连通呼吸机,左侧3、4肋间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收紧结扎线当时出现前降支支配区域心肌变苍白或发绀,心电图ST段抬高≥0.2 mV或T波高耸形成单峰融合波,提示结扎成功.结果:60只老年大鼠,死亡6只,成功制备54只,模型制备成功率90%,22只出现心室纤颤(室颤),其中3只死亡,室颤发生率36.7%,室颇死亡占总死亡的50%.结论:正确使用麻醉药、顺利气管插管、准确结扎冠状动脉及减少术中出血与肺损伤是制模成功的基础,本文建立的方法简单、有效,为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手段.

心肺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