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冷冻胚胎移植结局

    作者:薛惠英;仲纪祥;左阳花;魏勉;程芳

    目的 观察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冷冻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根据是否接受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将107例薄型子宫内膜FET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人工周期进行冻胚移植前内膜准备,观察组67例,在人工周期准备内膜的基础上给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膜厚度以及内膜下血流动力学参数、胚胎着床率以及临床妊娠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移植日内膜厚度及内膜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9.40±0.67)mm、(8.82±0.83)mm,(3.42±0.94)mm、(2.91±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下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34 vs.1.15,0.66 vs.0.62及2.62 vs.2.55)(P<0.05);观察组患者的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4.46% vs.16.04%及42.79% vs.27.50%)(P<0.05);干预治疗5次的患者移植日内膜厚度及内膜增厚值均显著高于干预治疗3次和4次的患者[分别为(9.80±0.04)mm、(8.99±1.34)mm、(8.91±1.26)mm,及(3.02±1.13)mm、(2.63土1.14)mm、(2.57±1.12)mm] (P<0.05),与干预治疗6次者[分别为(9.04±0.63)mm、(2.71±0.6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盆底仿生物电刺激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提高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FET着床率.

  • 受精第三天卵裂速度较快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观察

    作者:郝好英;谢娟珂;宋小兵;韦多;刘琦;张翠莲

    本文通过比较受精第3天卵裂速度较快胚胎和卵裂速度正常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发现受精第3天移植卵裂速度较快胚胎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但仍可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并不出现流产率的显著性增加,提示临床助孕治疗中卵裂速度较快胚胎可以作为无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或者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数目不足时胚胎移植的一个选择.

  • 子宫内膜搔刮术在胚胎种植失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淑娜;李杭生;张翠莲;谷保霞;于文竹;徐晓航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搔刮术对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以及行搔刮术时把握子宫内膜厚度的技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胚胎种植失败1-2个周期拟接受再次胚胎复融移植的患者259例,均在拟移植当月月经周期第2~4天接受子宫内膜搔刮手术.以患者胚胎着床失败周期为自身对照,了解搔刮周期自身内膜形态的改善情况.按照搔刮术当天子宫内膜厚度分为两组:A组(内膜厚度≤5 mm,线性内膜除外)和B组(内膜厚度>5 mm).结果 行搔刮手术的259周期患者自身配对比较,手术前后两个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子宫内膜搔刮术周期子宫内膜三线征率明显高于胚胎着床失败周期(P<0.05).按照子宫内膜搔刮术当天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分组,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胚胎着床率、双胎率比较,A组均高于B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宫外孕率、早期流产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B组.结论 子宫内膜搔刮术可改善子宫内膜形态,提高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另外,在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后行内膜搔刮手术,可以更好地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 盆底肌按摩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行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宋玉霞;李艳;项云改;万利静;禹果;谭丽

    目的:观察盆底肌按摩治疗对既往因内膜薄取消移植周期的行冷冻胚胎移植(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治在本中心因内膜薄取消移植周期的拟行FET患者3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52例)和观察组(152例),两组均采用人工周期进行内膜准备,观察组在人工周期准备内膜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按摩干预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内膜增长值及转化日内膜厚度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转化日内膜(A+B)型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于子宫内膜生长不良患者的FET周期中的盆底肌按摩干预治疗能够加深子宫内膜厚度,有助于提高胚胎着床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妊娠结局.

  • 不同年龄阶段移植1和2枚新鲜或冻融胚胎时的妊娠结局

    作者:闻国芬;金晓莹;王紫莲;韦群;周枫;李超;张松英

    目的 探讨年龄<38岁及≥38岁患者,在新鲜或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移植1和2枚D3胚胎时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等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生殖中心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所有移植1和2枚D3胚胎共7465个周期资料,其中移植1枚胚胎周期1546个,移植2枚胚胎周期591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2447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5018个.结果 (1)年龄<38岁患者移植2枚胚胎与移植1枚胚胎比较:无论新鲜或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着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显著上升(新鲜胚胎移植周期53.3%及35.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59.8%及38.0%,均P<0.01)、双胎妊娠率显著上升(新鲜胚胎移植周期28.7%及0.6%,冻融胚胎移植周期:31.1%及3.0%,均P<0.01);(2)年龄≥38岁患者移植2枚胚胎与移植1枚胚胎比较: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着床率显著上升(20.3%及9.5%,P <0.0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着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均显著升高(新鲜胚胎移植周期33.2%及9.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39.0%及21.1%,均P<0.01);双胎妊娠率显著升高(新鲜周期19.4%、冻胚周期13.4%),移植1枚胚胎周期无双胎妊娠发生.结论 年龄<38岁患者移植2枚胚胎可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同时多胎妊娠风险显著增加,在充分知情同意情况下可以建议移植1枚胚胎;年龄≥38岁患者建议移植2枚胚胎.

  • 子宫肌壁间肌瘤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影响

    作者:李佳宁;马彩虹;范玲;乔杰

    目的 探讨子宫肌壁间肌瘤在不影响宫腔形态以及内膜形状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子宫肌壁间肌瘤并通过超声检查或宫腔镜检查除外内膜病变以及宫腔形态异常病例156例,共行200个IVF-ET周期,为研究组;同期不合并子宫肌瘤的病例中按年龄与取卵数配对随机选择200个周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活产率和自然流产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妊娠率为26% (52/200),对照组为34%(68/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3);研究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19% (38/200) vs.27.5% (5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子宫肌壁间肌瘤径线之和≥4 cm时临床妊娠率(17.3%vs.36.5%,P=0.027)和胚胎着床率(10.1% vs.19%,P=O.04)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 子宫肌壁间肌瘤降低IVF-ET的活产率,在肌瘤径线之和≥4 cm时胚胎着床率以及临床妊娠率降低.

  • 选择性单囊胚移植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洪焱;黄绘;骆荣;胡慧;曾艳;姜楠

    目的 探讨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是否能够在维持临床妊娠率不降低的同时,有效降低多胎妊娠率,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愿意行囊胚培养及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的417例不孕患者作为观察组,本研究仅分析新鲜周期将单囊胚冷冻,解冻周期复苏移植的病例;将不愿意行选择性单囊胚移植,坚持行卵裂期胚胎移植的2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也仅分析解冻周期复苏移植的病例;另将冷冻胚胎解冻移植的患者设为自然对照组;分析各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多胎妊娠率等.结果 观察组临床妊娠率为50.34%,胚胎种植率为50.34%,多胎妊娠率为1.35%.对照组临床妊娠率为45.85%,胚胎种植率为30.10%,多胎妊娠率为32.76%.自然对照组临床妊娠率为43.67%,胚胎种植率为27.66%,多胎妊娠率为25.90%.结论 选择性单囊胚移植能够在维持临床妊娠率不降低的同时,有效降低多胎妊娠率.

  • IVF失败患者月经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变化对复融周期妊娠率的影响

    作者:梁琳琳;何巧花;王璐;张翠莲;李杭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失败患者复融周期月经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变化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IVF/ICSI周期失败患者,复融周期月经来潮24 h内行内膜搔刮术,将刮出物中少量子宫内膜组织送病理检查.按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分为分泌正常、分泌反应欠佳、增生反应型子宫内膜,比较各组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变化及复融周期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共获病理报告317例,分泌正常子宫内膜共96例,分泌反应欠佳子宫内膜共143例,增生反应型子宫内膜共78例.增生反应组宫外孕发生率(6.41%)高于分泌反应正常组(0.00%)和分泌反应欠佳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反应正常组的胚胎着床率(45.79%)和生化妊娠率(62.5%)均高于分泌反应欠佳组(38.08%,50.35%)和增生反应组(34.84%,4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反应欠佳组流产率(14.69%)高于分泌反应正常组(7.29%)和增生反应组(8.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融周期胚胎移植可以选择分泌良好的周期进行,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 第3天胚胎卵裂球数目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洪焱;黄绘;骆荣;胡慧;曾艳;姜楠;金延凤

    目的 探讨第3天胚胎卵裂球数目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3年该院生殖中心收治的969例新鲜周期移植患者的胚胎情况,通过A、B、C、D4种方案比较移植第3天不同卵裂球数目的胚胎后的妊娠结局.A方案将969例患者的胚胎根据是否优质胚胎分成均为优质胚胎组、至少1个优质胚胎组及无优质胚胎组;B方案将优质胚胎分成7细胞组、8细胞组及9细胞组;C方案比较了移植2个胚胎的病例中,≤6细胞组、7细胞组、8细胞组、9细胞组及≥10细胞组的妊娠结局;D方案比较了移植单胚胎的病例中,≤6细胞组、7细胞组、8细胞组、9细胞组及≥10细胞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A方案中,均为优质胚胎组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高(44.89%,30.83%),至少1个优质胚胎组其次(42.02%,24.08%),无优质胚胎组低(31.30%,21.55%),各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均为优质胚胎组的胚胎着床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方案中,8细胞组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47.77%,33.28%)与7细胞组相当(46.30%,34.12%),两组均显著高于9细胞组(20.00%,14.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方案中,8细胞组的胚胎着床率(24.36%)略高于≥10细胞组(22.22%),两组均明显高于9细胞组(15.63%)、7细胞组(13.76%)及≤6细胞组(10.00%),仅8细胞组与6细胞组及8细胞组与7细胞组胚胎着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方案中,7细胞组的胚胎着床率(33.33%)略高于8细胞组(29.79%)和≥10细胞组(28.57%),3组均明显高于≤6细胞组(1 1.76%)及9细胞组(0.00%),仅6细胞组与7细胞组胚胎着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结局与第3天胚胎卵裂球数目密切相关.在选择胚胎移植时,优质胚胎应为首选,7、8细胞的胚胎应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在无优质胚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非优质胚胎也可以作为后备选择,其中≥10细胞胚胎明显优于≤6细胞胚胎.由于移植≤6细胞胚胎的着床率较低,建议将此类胚胎继续培养,培养后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囊胚再予以移植,以提高胚胎着床率并减轻患者经济上的负担.

  • 标准长方案治疗的不孕患者改行改良超长方案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刘然;黄玲莉;郑圣霞;童先宏;季静娟;刘雨生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因长方案垂体降调不全改行改良超长方案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后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接受标准长方案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根据垂体是否达到降调标准及是否需再次降调,将218例患者分为A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完全的患者)98例,B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不全改行改良超长方案降调的患者)104例,C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不全直接促排卵的患者)16例,统计分析这3组患者行IVF/ICSI-ET的促排卵参数(促排天数、促性腺激素用量、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双胎率).结果 3组患者促排天数、Gn用量、获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受精率(77.86%)高于B组(6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优质胚胎率(68.52%)高于B组(6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周期取消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孕症患者因垂体降调不全而改行改良超长方案不影响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具有可行性.

  • 阴道超声下大卵泡经线及主导卵泡群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少娣;路锦;耿嘉瑄;王雪;张翠莲

    目的:分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注射日大卵泡直径及主导卵泡群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结局的影响,以探讨HCG扳机的超声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所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共2566周期,根据 HCG 日大卵泡径线( D )分为:A 组( D≤18 mm )、B 组(18 mm27mm),比较5组的年龄、基础FSH、HCG日E2、HCG日≥14mm卵泡数、HCG日主导卵泡比例、2PN数、可移植胚胎数、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A、B组HCG日≥14 mm卵泡数、HCG日≥20mm比例及HCG日≥18mm比例显著低于其余3组,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B组的HCG日≥16 mm比例、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均低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01)。5组患者的年龄、基础FSH、卵子数、2 PN数、可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CG日扳机的超声标准应以主导卵泡群比例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兼顾大卵泡直径,各主导卵泡群的比例:HCG 日≥20 mm 卵泡比例35%、≥18 mm 卵泡比例55%~60%、≥16 mm 卵泡比例80%;大卵泡直径>21 mm。

  • 女性年龄对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治疗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王丽娥;刘丽丽;吴瑞英

    目的 探讨女性年龄对因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468个周期,按女性年龄大小分为4组,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Gn用量、获卵数、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 本研究平均妊娠率为30.34%.≤30岁组、31~34岁组、35~49岁组、≥40岁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21.4%、19.7%、14.0%、8.7%,各组差异有显著(P=0.04);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7%、28.0%、26.9%、17.1%,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流产率分别为8.6%、19.6%、25.0%、50.0%,差异有显著性(P=0.03).结论 患者年龄是影响IVF-ET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随年龄增加,尤其是35岁以上的妇女,胚胎着床率与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流产率显著升高.

  • 月经期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对体外受精失败患者复融周期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梁琳琳;何巧花;李杭生;张翠莲;路锦

    目的 探讨体外受 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 ET/ICSI)周期失败后,月经期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对复融周期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生殖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行IVF ET/ICSI周期失败患者,拟复融周期月经来潮24 h内行内膜搔刮术,将刮出物中少量子宫内膜组织送病检;按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分为分泌期组、增生期组、月经期组;按照3组选用人工周期(HRT)或监测排卵方案进行复融移植,又分为人工周期方案、监测排卵方案,比较各组复融周期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共获病理报告317例,其中分泌期组68例,增生期组123例、月经期组126例.人工周期方案与监测排卵周期方案中,增生期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3.33%、31.93%、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46%、54.84%,均高于分泌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5.00%,29.03%)、临床妊娠率(48.39%,45.95%)和月经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4.75%,28.81%)、临床妊娠率(48.21%,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案中,月经期组早期流产率分别为12.5%、12.86%,高于增生期组(9.84%、6.45%)、分泌期组(9.68%、8.11%),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前增生期子宫内膜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较高,而月经期子宫内膜的流产率较高,但无明显临床意义.

  • 使用time-lapse筛选早期IVF/ICSI胚胎及其临床结局

    作者:陈明颢;黄军;钟影;全松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time-lapse(延迟摄像)和传统形态学方法筛选IVF/ICSI胚胎的临床结局,评价time-lapse用于早期胚胎观察和筛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个IVF/ICSI周期的资料,根据胚胎的筛选方法,分为time-lapse monitoring组(TLM组)(n=68)和对照组(n=71),比较两组间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并根据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6.2%、61.8%、47.1%;对照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7.9%、43.7%、30.3%;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年龄≤30岁的患者,年龄31~35岁的患者利用time-lapse更能明显改善临床结局;利用time-lapse能明显提高IVF周期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但对于ICSI和TESA周期,效果则不理想。结论使用time-lapse动态监测胚胎并根据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胚胎进行评价和筛选,与传统方法相比,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年龄较大的(>30岁)或者是进行IVF周期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 不同年龄妇女的胚胎着床和临床妊娠结局分析

    作者:宋娟;陈士岭;孙玲;罗琛;尹敏娜;熊夏思;赵二勇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不同年龄妇女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1 829个新鲜周期,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结果:本研究的平均临床妊娠率为46.7%.≤34岁组、35~37岁组、38~40岁组、41~42岁组、≥43岁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3.3%、25.2%、13.3%、13.8%、5.0%,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0.5%、45.4%、25.8%、27.5%、11.1%,差异有显著性(P=0.000);自然流产率分别为5.3%、10.8%、11.8%、15.8%、0%,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患者年龄是影响IVF-ET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随年龄增加,尤其是38岁以上的妇女,胚胎着床率与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自然流产率显著升高.

  • 小鼠超排卵胚胎的着床与Lif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培旭;李尚为;彭芝兰;黄仲英;马黔红;李蕾;靳松

    目的 检测胚胎移植时子宫内膜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超排卵对小鼠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超排周期胚胎和自然周期胚胎受体妊娠小鼠模型,比较妊娠率、胚胎着床率与Lif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超排周期受体组的妊娠率(20.00%)和胚胎着床率(8.33%)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的妊娠率(55.00%)和胚胎着床率(35.00%).自然周期胚胎和超排周期胚胎受体组内膜中Lif基因表达水平相似,妊娠受体组Li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孕受体组,但单胎妊娠和多胎妊娠受体组内膜中Lif基因表达水平相似.结论 超排卵可能因影响胚胎的质量而降低具有相同Lif mRNA表达水平的受体鼠的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

  • 超排卵对小鼠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

    作者:李培旭;李尚为;彭芝兰;黄仲英;马黔红;李蕾;靳松

    目的:比较超排卵对小鼠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超排卵周期胚胎和自然周期胚胎受体妊娠小鼠模型,比较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的差异.结果:超排卵周期受体组的妊娠率(20.00%)和胚胎着床率(8.33%)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的妊娠率(55.00%)和胚胎着床率(35.00%).结论:超排卵可能降低胚胎的着床潜能.

  • 小鼠超排卵胚胎的着床与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培旭;李尚为;彭芝兰;陈诵芬

    目的:观察受体鼠妊娠和胚胎着床情况,并检测胚胎移植时小鼠子宫内膜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水平,探讨超排卵对小鼠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超排周期胚胎和自然周期胚胎移植小鼠模型,比较妊娠率、胚胎着床率的差异及其与Lif蛋白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超排卵周期受体组的妊娠率(20.00%)和胚胎着床率(8.33%)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的妊娠率(55.00%)和胚胎着床率(35.00%)(P<0.05).自然周期胚胎和超排周期胚胎受体组内膜中Lif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似(P>0.05),妊娠受体组Lif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孕受体组(P<0.05),但单胎妊娠和多胎妊娠受体组内膜中Lif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似(P>0.05).结论:超排卵可能降低胚胎的着床潜能,Li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胚胎着床有关,但与着床胚胎的数目无比例关系.

  • hCG注射日雌二醇(E2)增幅及每成熟卵泡E2水平对控制性促排卵hCG扳机的影响

    作者:张少娣;路锦;耿嘉瑄;张翠莲

    目的:探讨控制性促排卵(COS)hCG注射日雌二醇(E2)在hCG扳机时的作用.方法:接受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ICSI-ET助孕的不孕症患者1 811例,测量COS周期中E2水平,计算E2增幅[E2增幅=(hCG注射日E2值-hCG注射前日E2值)/hCG注射前日E2值].按照E2的增幅分为5组:A1组E2增幅≤-10%,A2组E2增幅为-9%~10%,A3组E2增幅为11%~50%,A4组E2增幅为51%~100%,A5组E2增幅>100%;另按hCG注射日每卵泡E2水平分为5组:B1组E2≤200 pg/ml,B2组E2为201~300 pg/ml,B3组E2为301~400 pg/ml,B4组E2为401~500 pg/ml,B5组E2>500 pg/ml.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及IVF-ET的临床结局.结果:①A1组hCG注射日直径≥14 mm卵泡数、获卵数及2PN数较其他4组高hCG注射日直径≥18 mm卵泡比例,较其他4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偏低,但与其余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A5组hCG注射日P水平、hCG注射日直径≥14 mm卵泡数、获卵数、2PN数、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均较其他4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2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较其他4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G注射日E2增幅介于9%~100%、每成熟卵泡E2值介于201~300 pg/ml之间是hCG扳机的佳时机.

  • 培养液中添加不同促性腺激素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作者:洪焱;黄绘;骆荣;胡皓睿;胡慧

    目的:比较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促性腺激素对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的35例患者共42个新鲜取卵周期,随机分成A组:22个取卵周期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果纳芬,rFSH)和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艾泽,hCG)按1∶1的比例混合添加,终浓度为75 mlU/ml;B组:20个取卵周期添加终浓度为75 mlU/ml的尿源性促性腺激素(hMG),进行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35例患者中新鲜取卵周期未移植或移植后未孕者行解冻胚胎移植.比较组间患者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累计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结果:取卵均于月经周期第12日或大卵泡发育至10~12 mm时进行,故所获卵均为未成熟卵.A组获卵181枚,经培养后成熟84枚,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84枚,受精60枚,卵裂55枚,优质胚胎20枚;新鲜胚胎移植9例,获1例临床妊娠,解冻胚胎移植5例,获1例临床妊娠,累计临床妊娠率为14.29%,胚胎着床率为7.14%.B组获卵176枚,经培养后成熟120枚,行ICSI 120枚,受精97枚,卵裂90枚,优质胚胎41枚,新鲜胚胎移植6例,获4例临床妊娠,解冻胚胎移植9例,获3例临床妊娠,累计临床妊娠率为46.67%,胚胎着床率为33.33%.结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尿源性促性腺激素可获得较添加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和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