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诊断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马海军;国麟祺;何其勇

    胃癌疾病属于临床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发病几率相对偏高.近年来,胃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较大.胃癌疾病与人体中得很多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存在密切关系,部分验证因子与生长因子等参与胃癌疾病发生过程,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筛查诊断效果有限,因此胃癌早期诊断工作难度较大.靶向诊断是胃癌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为胃癌患者早期治疗提供参考,具有应用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胃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对近年来新胃癌靶向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胰腺癌细胞纳米探针的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成像及抗肿瘤效果观察

    作者:刘峰君;叶雯;何欣源;施裕新

    目的:探讨QDs@ Gd‐RGD纳米探针用于MIA Ⅱ胰腺癌细胞磁共振(MRI)荧光双模态成像的效果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QDs@ Gd‐RGD纳米探针,将溶于磷酸盐缓冲液(PBS )的QDs@ Gd‐RGD纳米探针(QDs@ Gd‐RGD组)、Gd(Gd组)分别与M IA Ⅱ胰腺癌细胞共孵育1 h ,Control组不做处理,然后用荧光相差显微镜及1.5 T M RI仪观察3组的成像特点。3组M IA Ⅱ胰腺癌细胞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增殖、克隆、迁移、细胞周期、凋亡的变化。结果: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QDs@ Gd‐RGD纳米探针分布于MIA Ⅱ胰腺癌细胞膜,而Gd组及Control组细胞膜及细胞内未观察到荧光分布;1.5 T MRI成像显示,QDs@ Gd‐RGD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Gd组、Control组(P<0.05)。QDs@ Gd‐RGD组MIAⅡ胰腺癌细胞失去典型铺路石样形态、细胞核碎裂、细胞质空泡化,细胞克隆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减弱,细胞周期明显被阻滞,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QDs@ Gd‐RGD纳米探针用于MIA Ⅱ胰腺癌细胞MRI荧光双模态成像的效果较好;QDs@ Gd‐RGD纳米探针体外对M IA Ⅱ胰腺癌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性磁共振造影剂的合成及理化特性鉴定

    作者:林静燕;严鹏科;张超;吴仲洪;马文聪;黄汉辉

    目的 将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靶向性的寡核苷酸适配子与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偶联,合成新型靶向性纳米磁共振造影剂.方法 采用壳聚糖共沉淀法包裹Fe3O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图谱法判断包裹效果后,与寡核苷酸适配子偶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偶联情况;透射电镜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和MPMS XL-7磁学性质测量法评估其理化性质.结果 壳聚糖包裹形成的超磁性纳米Fe3O4颗粒能高效与寡核苷酸适配子偶联;形成的纳米颗粒粒径为10~20nm;T2弛豫率为0.284 2×106 mol-1·s-1,质量饱和磁化强度为108 emu·g-1 Fe.结论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靶向性的适配子偶联,形成的靶向性纳米体系符合磁共振铁造影剂的要求.

  • 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亮

    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的飞速发展,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肿瘤治疗依然是临床上一个棘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很多肿瘤早期难以检测,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大,并且疗效差.基于纳米医学背景的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脂质体制剂可延长荷载药物或探针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加在肿瘤部位的靶向聚集,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并降低由荷载药物或探针引起的毒副作用.该文主要就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荷载诊断探针或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和水祥;张丹;禄韶英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和许多细胞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PI3K/AKT、MAPK 通路, HER、VEGF/VEGFR、MET等生长因子及受体家族,COX‐2、NF‐κB、STAT、白介素家族等炎症相关因子,他们参与了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促进、周期调控以及胃癌侵袭迁移、血管生成等过程。这些因子在胃癌中特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胃癌的靶向治疗,相应药物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胃癌靶向诊断也有了新的进展,闪烁扫描法、内镜等手段逐渐趋于成熟,但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多处于临床前期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 裸鼠近红外肿瘤体内转移模型的建立

    作者:汤锋;嘎琴;李润乐;格日力;奚涛

    目的 建立以近红外探针FA-OCC-QDs介导的裸鼠近红外体内肿瘤转移模型.方法 通过化学修饰壳聚糖并包裹量子点制备具有近红外光学活性的肿瘤靶向探针FA-OCC-QDs,并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MTT法考察FA-OCC-QDs的体外肿瘤靶向性及细胞毒性,继而结合近红外成像裸鼠肿瘤转移模型、病理切片等技术研究该探针肿瘤体内靶向性.结果 FA-OCC-QD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IC50=0.1368),并且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本研究所建FA-OCC-QDs近红外检测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到体内微小的肿瘤转移灶.结论 FA-OCC-QDs可以准确诊断肿瘤转移的发生并且FA-OCC-QDs近红外成像模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病理切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实时的裸鼠活体诊断肿瘤转移的模型,该模型可能为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发提供有利的工具.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