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夏志利

    目的 探讨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收集年龄>70岁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50例随机分为两组,置换术治疗组(治疗组)与动力髋关节钉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74.6岁;对照组75例,男52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3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程度(骨折按Evans分型分型均为不稳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对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I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改善有显著效果(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的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对于提高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对于高龄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作者:徐晓民;张永良;赵强

    目的 分析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分别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置换组和固定组,每组39例,其中置换组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固定组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固定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9%,置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乔利君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姬世兴;杨国庆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入院的5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选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选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后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至高平面时间、T12阻滞时间长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麻醉前(P<0.05),但组间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动力髋螺钉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比较

    作者:汤龙海;杜国生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试验组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动力髋螺钉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均显著,但经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后,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半髋关节置换与PFN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王斌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与PFN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62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6例采用PFN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PFN内固定治疗术中的出血量、输血量均较少,切口长度较小(P<0.05).与PFN内固定术相比,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后卧床时间短(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内固定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 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焦新河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治疗组的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减少创伤,提高手术有效率.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李召广;萧伟凯;杨辉煌

    目的 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平均手术年龄为86.5岁的1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并且重塑股骨矩,股骨矩破坏缺损处灵活运用骨水泥弥补.结果 16例患者有12例完全或接近恢复到术前行走水平,随访中没有发现感染及机械性松动,没有术后脱位发生,髋关节屈曲80°~110°.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作为内固定治疗的补充,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

  • PFN-A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作者:周杰卿

    目的:探讨PFN-A与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研究中药在其间的作用.方法:把我院收治的106名患者随机分A1组34例、A2组28例,行PFN-A治疗与B1组24例、B2组,行DHS治疗.A1组与B1组在整个围手术期均辅以中药治疗.分别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对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FN-A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指标均比DHS组好.A1与B1组也比A2与B2在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也显著下降,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增加.结论:PNF-A比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在患者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控制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拥军;杨卫兵;高雁卿;张浩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82例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方案,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缺点,但人工关节置换术整体优势更突出,建议优先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戚卫

    目的:研究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间粗隆骨折患者.其中,50例患者选择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治疗;32例患者选择了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口长度、术后开始负重站立行走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评分.结果: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患者无论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口长度,还是术后开始负重站立行走时间均要少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不过2组患者Harris评分没有明显差别.结论:2种方法都适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不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更大的优势.

  • LCP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俊丰;闻久全;朱明义;蒋阅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LCP)和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EvansⅠ3、Ⅰ4 andⅡ),分别采用LCP和DhS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LCP组与DhS 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较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 PFNA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

    作者:崔丽华

    目的:分析探讨PFNA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PFNA组合DHS组,每组24例患者,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 结果:手术治疗后,PFN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FNA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同样优于DHS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 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易操作、出血少、见效快、术后并发症低等优势,此外,老年骨折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提高骨折愈合率,因此该手术是目前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周阳升;李保林;何健东;曾湘骏;梁笃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治疗的68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34例,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34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半年内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良率更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近期内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辅助小切口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增平;钟继平;聂达荣

    目的 探讨辅助小切口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2016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采用股骨粗隆上斜向后侧切口结合髂前上棘下切口,利用骨膜玻璃器对骨折断端施加一定的应力,获得骨折断端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复位满意后行PFNA内固定.术后随访1~2年,采用Salvati-Wilson髋关节功能评分及X线诊断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来院复查,X线示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Salvati-Wilson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 髂前上棘下辅助切口结合股骨粗隆上斜向后侧切口更有利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获得解剖或近解剖复位,临床疗效确切.

  • 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研究

    作者:李大君

    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方便选取的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PF-NA,n=35)与对照组(股骨头置换术,n=35).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恢复优良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理想.

  •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 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仲崇煊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方便选取该院住院部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0例,根据固定方法不同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A组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PFNA)治疗,B组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C组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对比3组手术指标,记录术后1、2、3个月人工髋关节疗效量表(Harris)评分;对比3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B组和C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P=0.0000;术后3个月A组Harris分值高于B组和C组(P均=0.0000);A组治疗优良率为92.00%,与B组(72.00%)、C组(66.00%)比较,分别为P=0.0002、P=0.0000.A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与B组(14.00%)、C组(1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P=0.0002).结论 通过与LCP和DHS对比分析,发现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值得推广.

  • PFNA与Gamma-Ⅲ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吴宏;王璐

    目的 探讨PFNA与Gamma-Ⅲ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3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37例患者采用Gamma-Ⅲ钉治疗为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PFNA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7.2±13.5)min、术中出血量(118.3±29.2)mL、骨折愈合时间(12.8±2.5)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80.4±16.7)min、(154.6±31.5)mL、(14.9±2.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1.9±4.6)d小于对照组(23.0±5.1)d,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97.2%)高于对照组(94.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Gamma-Ⅲ钉均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NA具有创伤小、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松;邓宇杰;胡文杰;邹玮君;李碧光

    目的 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确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术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改善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黄武斌;郑宁

    目的 分析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分别行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各2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均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前结合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症、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关键所在.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