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王炳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切片的HE染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HE染色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癌巢多呈桑椹状或微乳头状,与周围纤维组织间有明显间隙。免疫组化染色ER、PR、C-erbB-2、CD44v6呈阳性,Actin(sm)呈阴性,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呈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形态独特、侵袭性和淋巴转移率高、预后差,无论其成分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芳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发生率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腺癌大多相似,但浸润更深,并且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即MUC1/EMA在细胞簇基质面表达,与普通腺癌在腺腔面表达的特点正好相反.目前对胃肠道IMPC分子病理学特点认识极为有限.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由于生存率低,预后差,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尤其需要与乳头状腺癌、伴多量脉管瘤栓的普通腺癌、转移性微乳头状癌和肿瘤芽等鉴别.胃肠道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在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上不同于胃肠道普通腺癌的特殊类型.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作者:陈速

    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由于IMPC与乳腺癌的其他类型相比,除了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外,该肿瘤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在IMPC早期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7例病理分析

    作者:辛小川;白世强;刘景坤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7年10月以来确诊的7例分析报告如下.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红;朱伦;裔寿东;王茜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存档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根据WHO分类标准,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断浸润性微乳头状癌6例,结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为91.5%(86/94).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无论肿瘤中IMPC结构比例占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 甲状腺微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志祥;陈翔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微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单侧单病灶甲状腺微乳头状癌患者94例,病灶直径3~10 mm.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94例中,终病理结果发现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8例(29.8%),肿瘤直径(0.89±0.33) mm;66例无颈淋巴结转移者肿瘤直径(0.49土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男性患者中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12例(46.2%),68例女性患者中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16例(23.5%),男性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0岁、肿瘤直径>7m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对于年龄≤40岁的男性且肿瘤直径>7mm甲状腺微乳头状癌患者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具有受益的可能.

  •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唐涛;张翔洁;张阿众;曹雅静;肖岚;王瑞琳

    目的 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 对11例结直肠IMPC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11例IMPC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6~83岁,中位数61岁,平均59.3岁.9例发生于直肠,2例发生于降乙结肠交界处.肿瘤大径1.5~6.5 cm,大体形态:溃疡型6例,隆起溃疡型5例.镜检: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的比率均>90%,其中5例为纯IMPC.全部病例均检出脉管内癌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中发现肝脏转移3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2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8个月发现子宫腔癌转移、12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36个月肝脏转移;4例术后6~38个月无瘤生存;3例失访.结论 结直肠IMP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高脉管侵犯率、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预后差;应与淋巴管内癌栓、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 富有砂砾体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作者:刘芳芳;阚秀;沈丹华

    患者,女,35岁,5年前发现右乳外上方肿块,约蚕豆大小,月经前胀痛,月经后缓解.半年后肿物迅速增大,约鸡蛋大小,B超提示:右乳腺外上有一高回声区3 cm×2.5 cm×3cm,边界清,光滑,分叶状.患者即往健康,家族中无乳腺疾病史.查体:双乳外形对称,未见皮肤红肿、桔皮样改变、酒窝征及乳头内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方略隆起,距乳头约5 cm处触及5.5 cm×4 cm的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左乳未见明显异常.双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右乳肿物切除术(术中送冷冻切片检查),备改良根治术.

  •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全志;许晶晶;秦志强;路德荣

    目的 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8例结直肠IMPC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结直肠IMPC微乳头成分主要见于肿瘤浸润边缘部分,脉管浸润较常见,8例均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EMA呈特征性外侧缘阳性及癌周空隙存在.8例中除2例分别存活24、28个月外,其他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结直肠IMPC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差;应与其他结直肠腺癌区分鉴别.具有微乳头结构的黏液腺癌也应引起重视,黏液癌与前者可能是处于相同谱系的不同阶段,预后同样较差.

  • 乳头状甲状腺癌对合并其他部位实体肿瘤诊治的影响

    作者:高文君;陈振东;赵文英

    甲状腺癌是近20年来上升速度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其中以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为常见,PTC在甲状腺癌中占60%~70% PTC,其发病高峰年龄为45-54岁,但70% PTC患者的死亡发生在65岁之后[2].而PTC患者通常全身的其他器官也可能会出现乳头状腺癌,当PTC患者发现其他部位的乳头状腺癌时,可能会给相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中外文献中几无这方面的论述,本文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对PTC与其他部位实体瘤并存的诊治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 微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胜难;杨清平;罗小红;殷清华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IMPC的病理组织学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IMPC发生率为4.7%,2年生存率为73.1%,5年生存率为42.3%(22/52);52例IMPC病理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微乳头结构,其中53.8%可见高度淋巴管侵袭,76.9%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 IMPC具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的生物学行为。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临床特点及诊治

    作者:徐宇航;侯训博;秦优优;杨学伟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曾被定义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亚型,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特殊亚型的乳腺癌,其在病理上独特的表现、临床上极高的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较差的预后使得其与单纯型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均有其特异性.近年来,随着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其特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被医学界瞩目,为IMPC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证据和目标.

  • 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作者:林善平;伍四春;张平安

    患者,男,51岁.于5年前发现左侧乳晕下方一蚕豆大包块,无触痛,逐渐增大,至2.5 cm×2.0 cm×1.5 cm.于2008-07-28收治.查体:左侧乳腺稍增大,呈半球形,表面皮肤无明显改变,乳头无凹陷.乳晕下方可触及鸽蛋大不规则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边界尚清晰,移动度稍差.左侧腋下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直径1~3 cm.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浸润及意义

    作者:朱玉芬;任美敬;李崖青;刘芳芳;谷峰;付丽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的浸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allad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LSAB)检测68例IMPC和72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中TAMs标记物CD68、CD16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CD68、CD163主要表达于IMPC及IDC-NOS间质中浸润的巨噬细胞的胞膜或胞质内,癌巢内偶有表达.IMPC组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率(47/68,69.1%)明显高于IDC-NOS组(37/72,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2).而瘤内间质CD163在2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 =0.682).IMPC中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与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3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MPC中瘤内间质CD68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呈负相关(P =0.027).结论 IMPC间质中CD68标记的TAMs可能在IMPC高侵袭、高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