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分析

    作者:何伟芳

    目的: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对其较容易发生的职业危害知识及防护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在上级卫生部门加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开展职业危害知识及防护的培训班,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及进行现场的操作示范,加强对其知识的掌握及重视程度.对比进行改善前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及知识的掌握.结果:在进行改进后有效的提高供应室的护理管理人员的对职业危害知识及防护知识,掌握程度及重视度.前后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开展培训及知识讲座,可有效的提高其自我保护防范的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的风险率,适宜广泛应用及推广.

  • 干预模式在护士接触细胞毒性抗癌药物防护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严悦;高艳;王婷婷;杨旸;孙晓敏

    目的 探究干预模式在护士接触细胞毒性抗癌药物防护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名护理人员分为干预1组与干预2组,各26名.干预1组采用干预模式,干预2组采用常规预防.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认知水平及自我防护行为评分均升高,且干预1组高于干预2组(P<0.05).干预1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2组(P<0.05).结论 干预模式应用于护士接触细胞毒性抗癌药物防护行为中能显著提升护士认知水平、自我防护行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与推广.

  • 宁波市城区居民雾霾知识及防护现状调查

    作者:钱旭君;贺天锋;沈月平

    目的:了解宁波市城区居民对雾霾天气的知识、态度及防护行为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宁波市主城区居民1019人,利用问卷调查居民对雾霾认识情况及相关的行为改变与防护情况。结果发放问卷1019份,有效应答989份,有效率为97.06%。雾霾知识总知晓率为54.10%,30~40岁年龄组的雾霾知识知晓率高(78.18%),50~60岁年龄组的知晓率低(35.39%);大专及以上组知晓率高(74.58%),小学及以下组的知晓率低(40.23%);干部、学生及技术人员中雾霾知识知晓率高于其他职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53.89%的调查对象对现在本地的空气质量表示满意,76.95%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本地雾霾天气关心,24.37%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地雾霾程度较为严重,46.36%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该是雾霾治理的第一责任人;雾霾天气防护率为23.46%,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雾霾知识知晓率对防护措施的采用有影响。结论宁波市居民雾霾知识知晓率较高,但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行为较低,需加强对低文化程度、高年龄、体力劳动等重点人群的知识宣教以及防护用品使用指导。

  • 北京市城区居民雾霾防护行为现状电话调查

    作者:王亮;王良友;林丹;蔡军芳;张丽杰;裴迎新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居民雾霾防护措施现状,为今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Mitofsky-Waksberg二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家庭电话中18岁以上成年居民且听力正常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雾霾关注程度、防护措施现状及原因等内容.结果 拨打了2352个电话号码,接通525个,有效应答251个.73%的人认为雾霾对健康有严重影响,47%的人非常关注雾霾.雾霾天气时,81%的人会减少户外活动,但51%的人外出从不佩戴口罩,佩戴口罩的人中只有56%的人每l~2d会更换或清洗.低年龄组人群佩戴口罩比高年龄组更为普遍(P<0.05),高学历者佩戴口罩较低学历者更为普遍(P<0.05).仅有24%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在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家庭中有49%从未更换过空气净化器滤芯.不同年龄组被调查对象家庭空气净化器的使用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家庭空气净化器的使用率增高(P<0.05).结论 在口罩佩戴和空气净化器的利用方面,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正确使用比例均较低.提示在今后应加强雾霾防护宣传,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高年龄组群体,积极引导市民使用并正确使用空气防护设备.

  •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与防护行为的调查分析

    作者:庄旭彩

    目的 [删除冒号,改为一个空格]探究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以及防护行为知识掌握程度.方法 对参与供应室管理人员学习的护士及护士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为职业危害发生情况、供应室防护行为执行情况以及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三份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大部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曾发生过多次职业危害事件;供应室管理人员在基础防护方面表现良好,但是在对可能发生的感染防控上执行力度不足;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结论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风险较高,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培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并对容易发生事件的环节进行重点监督.

  • 护生对手术室职业危害认知情况及防护行为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叶娟玉;李颖琪

    对296名手术室护生职业危害认知情况及防护行为进行调查,了解手术室护生职业危害认知情况及防护行为的现状.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手术室护生职业防护意识,并使其掌握正确的手术室职业防护技术.

  • 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护知识及其家庭防护行为现状

    作者:李娜;周维炎;李丽慧;李军;贺莉萍;刘瑜

    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对结核病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家庭防护中的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08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92.6%.①肺结核患者肺结核防护知识平均得分为(3.09±1.61)分,总知晓率为61%.②肺结核患者家庭防护平均得分为(2.37±1.27)分,总合格率为47%.③不同年龄(H=4.89,P=0.097)、不同户籍类型(Z=0.08,P=0.468)、不同性别(Z=0.91,P=0.182)、是否初治(Z=0.39,P=0.348)的患者防护知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防护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5,P=0.021);不同年龄(H=7.34,P=0.024)、不同户籍类型(Z=2.01,P=0.022)、不同文化程度(H=7.37,P=0.024)、是否初治(Z=2.11,P=0.017)的患者防护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25,P=0.401).结论 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防护知识的认知尚不足;家庭防护行为普遍不合格;健康教育应重点加强对低文化水平人群开展,并注重从知识宣教到行为改变的持续性干预.

  •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

    作者:臧家芳

    目的 调查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方法 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该院供应室15名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基本情况展开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和防护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措施实施前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自我防护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防护措施实施前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防护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供应室的护理管理人员展开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调查,可以有效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使职业危害风险发生率降低,应加强对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知识薄弱环节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程度.

  • 对清洁工防护行为的调查及措施

    作者:叶时英;王会忠;施群芬;胡宪英

    我院在注重临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同时,对清洁工的医院感染防护行为进行了调查,针对清洁工医学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行为不当等情况,加强了清洁工的培训与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

  • 系统干预提高针灸科医生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红梅;金雷

    目的:提高针灸科医生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依从性。方法通过培训、督导、反馈、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配备防护设施、规范收费标准等方法,对19名针灸科医生进行系统干预。5个月后,采用闭卷考试和随机抽查的形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后19名针灸科医生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职业感染防护行为优于干预前,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系统的干预方法,有效提高了针灸科医生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依从性。

  • CT室实习护士职业危害认知及防护行为调查

    作者:林江霞

    对86名CT室实习护士职业危害认知情况及防护行为进行调查,了解CT室护士职业危害认知情况及防护行为的现状.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CT室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并使其掌握正确的CT职业防护技术.

  • 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和防护行为的调查

    作者:陈英;杨佳讯;沈民玉

    目的:根据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探讨并分析潜在的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从而促使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防护知识保护自身的安全,既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也提高了防护行为能力.方法:在2017年10月对科室11名护理人员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整理.基于前期的学习准备工作,后期主要根据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结果:在比较11名护理人员的各项统计数据后,不难发现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远远超过防护行为的掌握程度.就从占比上来说,有60%的护理人员能够正确使用消毒剂,80%的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处理针刺伤的方法,90%的护理人员能正确使用紫外线灯;只有40%的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洗手的方法,对防护措施的应用掌握仅有10%.这也说明思想决定行为的道理.科室需加强对防护行为的宣传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与防护行为能力.结论:需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督促护理人员重视防护行为与安全管理意识,并从中学会查漏补缺,这有益于建设和谐的医患环境.

  •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小容

    目的: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66名护理人员关于卫生保健、防护知识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知识,也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要加强卫生保健、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学习,预防感染.

  • 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田喜凤;陈长香;陈秀玲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知识的认知程度、自身职业防护现状等.方法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0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欠缺;防护行为差;过去1年中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77.0%;被调查者有162人在过去1年中所管理的病人发生医院内感染,占58.3%,其中呼吸道感染101例,占62.3%.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刘克英;冉文;谭芸;余晓婷

    目的 调查院前急救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行为的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荆州市10所医院135名院前急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行为状况.结果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状况以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组织因素方面职业暴露得分高(4.76±0.41)分,单项条目中以心理紧张压力大、睡眠障碍、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排在前3位;生物性危害防护行为较好(3.14±0.65)分,单项防护行为条目中以在灾害现场首先做好自我防护后再施救、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喷溅佩戴护目镜、与人交谈内心的想法来寻求排解压力的措施排在后3位.结论 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组织因素方面是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医院应提供较好的防护用品,完善防护措施,营造职业安全防护氛围,帮助院前急救护士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 综合医院实习护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

    作者:鲍娟;王方;胡传来

    目的 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防护行为的现状.方法 选取431名实习护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生实习10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以及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结果 76.10%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只有77.03%的实习护生在实习医院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相关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及依从性得分低于未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P<0.01或P<0.05).结论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行为不规范,临床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职业防护行为.

  • 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与风险感知、医院安全氛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聂圣肖;孙红;王蕾;关欣;冷婧;刘华平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风险感知、医院安全氛围并探讨其相关性,为制定防护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8所三级综合医院1012名病房护士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1012名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平均得分为(3.71±0.50)分,医院安全氛围平均得分为(3.91±0.53)分,67.1%的护士风险感知为高。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与风险感知呈负相关(r =-0.093,P <0.01),与医院安全氛围呈正相关(r =0.463,P <0.01)。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应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护士的风险感知,创造安全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护士采取良好的防护行为,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圣肖;李欣;孙红;王蕾;关欣;冷婧;刘华平

    自1984年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以来[1],针刺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刺伤是一种由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发的意外针尖扎伤,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2]。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多的工作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3]。相关研究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6%~50%[4-5],国内为88.9%~96.7%[6-7];毛秀英[8]报道国内护士年人均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为3.5次/人.年,远远高于国外Smith等[5]研究的0.75次/人·年和Azadi等[9]研究的0.52次/人.年的报道。由此可见,国内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更高。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其中为常见的是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和艾滋病病毒( HIV )。经皮暴露于HBV、HCV、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分别约为6%~30%,1.8%,0.3%[10]。此外,针刺伤可使医务人员产生恐惧、害怕、焦虑、抑郁、忐忑不安、无可奈何等不同的心理压力[11-12]。针刺伤不仅危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还造成经济和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由针刺伤所引发的费用主要包括为遭受针刺伤害的护理人员提供初始的和随访的治疗,与药物毒性作用和工时损失相关的费用,暴露后担心被感染的紧张心理反应所导致的治疗费用以及与HBV、HCV或HIV等血清阳转后的社会支出费用。对于作为家庭支柱的医务人员来说,针刺伤后一旦感染,甚至死亡,对家庭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而对于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来说,一旦护理人员被感染,就会导致她们离开自己的岗位,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数量,对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0]。与发生针刺伤相关的因素多且复杂,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归纳为个体差异因素、工作相关因素、医院安全氛围、病区组织因素和其他因素,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切实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 临床护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及防护行为的分析

    作者:吴美丹;姜小鹰

    目的:了解福建省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及防护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制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16所不同等级医院7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60份.结果:660名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得分平均值为(17.50±3.46)分,水平高者占12.6%,水平中等者占60.2%,水平低者占27.2%,临床护士部分艾滋病职业防护行为水平与既往研究相比有所改善; 年龄、工作年限,既往是否接受艾滋病培训等影响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及防护行为水平.结论:护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及防护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需采取多样化培训形式加强教育,改善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及防护行为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 院外急救护士职业暴露知识和防护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朱利婷;梁爽

    目的 了解院外急救护士对职业暴露知识掌握和防护行为情况,以提高院外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方法 2016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两家院外急救机构103名院外急救护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院外急救职业暴露知识总体水平良好(17.99±2.78),其中,事故维度得分高;行为总分为(42.97±5.67),介于中等(36~47分)之间;防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职称、院外工作年限和职业暴露经历(F=5.43,P=0.006;F=3.20,P =0.045;t=3.615,P=0.001).结论 需进一步完善院外急救护士的知识培训体制和内容,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职业防护行为.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